2-2-2(1)《道路勘测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08 18: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2-2 (1)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公路技术标准 2.高速公路 3.临界速度

5.汽车的最大爬坡度 6.汽车的动力上坡 8.汽车的制动性能 10.极限最小半径 13.行车视距 14.停车视距 16.视距包络图 18.最大坡长 19.道路线形设计 23.爬坡车道 26.超高 27.超高值 28.经济运距 29.道路选线 30.定线 31.导向线

32.二次修正导向线 35.直线型法 36.曲线型法 38.环形交叉 40.交织长度 41.交织段长度 44.断链 45.定测 46.公路网 47.公路网拥挤度

二、单项选择题

3.为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交通部在1990年制订了交通发展长远规划,并计划从“八五”开始用30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该计划,该计划的名称是( )。

A 791 8工程 B 211工程 C 三主一支持 D五纵七横 4.我国现行标准将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 )等级。

A 三个 B 两个 C 六个 D 五个 5.根据现行标准规定,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 )。

A 15000~30000辆 B 25000~55000辆 C 45000~80000辆 D 60000~100000辆 6.根据现行标准规定,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 )。

A 15000~30000辆 B 5000~15000辆 C 45000~80000辆 D 60000~100000辆 7.高速公路和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 )预测。

A 10年 B 15年 C 20年 D 30年 8.一级公路,以及二、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 )预测。

A 10年 B 15年 C 20年 D 30年 9.高速公路设计路段长度不宜小于( )。

A 5km B 10km C 15km D 20km 10.一、二级公路设计路段长度不宜小于( )。

A 5km B 10km C 15km D 20km 13.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包括我国一般采用( )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依据。

A 第1位 B 第10位 C第30位 D 第50位 14.在线形设计时,车座数小于或等于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的货车车辆折算系数为( )。

A 0.5 B 1.0 C 1.5 D 2.0 15.( )是车轮在一定条件下滚动时,所需推力与车轮负荷之比,即单位车重所需的推力。

A 滚动阻力系数 B横向附着系数

C 纵向附着系数 D 汽车的回转质量换算系数 16.在所有汽车行驶阻力中,与行车速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 滚动阻力 B 空气阻力 C坡度阻力 D 惯性阻力

17.对于设计速度为80km/h的公路,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宜不小于为( )。

A 200m B 44.44m C 160m D 45m 18.对于设计速度为80km/h的公路,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宜不小于为( )。

A 600m B 66.67m C 480m D 70m 19.在平曲线设计中,圆曲线半径不宜超过( )。

A 2500m B 5000m C 30000m D 10000m 20.我国现行《标准》规定采用( )作为缓和曲线

A 回旋线 B 三次抛物线 C双纽线 D 二次抛物线 21.对于小转角弯道应设置较长的平曲线,一般认为,当转角?( )时属于小转角。

A ≤10°o B ≤7° C <12° D <7° 22.对于双车道公路,驾驶员的视点位置的规定为:距路面中心线( )。

A (?1.5)m B (?2)m C (?2)m D (?1.5)m 23.在由两相邻反向曲线构成的S形平曲线中,已知JD1的桩号为K6+456.360,Th1=163.732m,Lh1=322.178,交点间距L1-2=345.500m,Th2=182.269m,则JD2的桩号应为( )。

A K6+796.574 B K6+797.576 C K6+801.86 D K6+801.359 24.在由两相邻反向曲线构成的S形平曲线中,已知JD1的桩号为K6+456.360,Th1=163.732m,Lh1=322.178,交点间距L1-2=346.500m,Th2=182.269m,则JD2的桩号应为( )。

A K6+797.574 B K6+679.576 C K6+802.86 D K6+803.359 25.位于海拔( )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规定予以折减。

A 1000m B 2000m C 2500m D 3000m 26.位于一定高度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规定予以折减。在高原地区的某段纵坡设计时,若折减后的纵坡度值为3%,则应采用( )。

A 2% B 3% C 4% D 5% 27.二、三、四级公路越岭线中,在相对高差为 200m~500m范围内时,一般以接近( )为宜;

A 5.5% B 5.0% C 0.5% D 3.0% 28.缓和坡段的纵坡应( )。

b4b4b2b2A 不大于3% B 不小于3% C 大于3% D 小于3% 29.各级道路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 )。

A 0.3% B 3.0% C 1.0% D 0.5% 30.转坡点在竖曲线的上方,该竖曲线称( )。

A 凹形竖曲线 B C形竖曲线 C S形竖曲线 D 凸形竖曲线 31.转坡点在竖曲线的下方,该竖曲线称( )。

A 凹形竖曲线 B C形竖曲线 C S形竖曲线 D 凸形竖曲线 32.我国在道路纵面线形设计中,为了设计计算方便,一般采用( )作为竖曲线线形。

A 回旋线 B 二次抛物线 C 双纽线 D 三次抛物线 33.按汽车行驶时间的要求确定竖曲线最小长度时,应选用( )。

A 50m B 6秒行程 C 3秒行程 D 70m 34.爬坡车道的宽度一般取( )。

A 3.50m B 3.75m C 3.00m D 4.00m 35.爬坡车道起点处渐变段长度是用来使正线车辆驶离正线而进入爬坡车道,其长度一般取( )。

A 45m B 3s行程 C 9s行程 D 60m 36.平曲线的加宽设置的条件是:平曲线半径( )。

A 等于或大于250m B 大于250m C等于或小于250m D 小于250m 37.当公路符合加宽条件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各级公路共分为( )加宽值。

A 2类 B 3类 C 4类 D 5类 38.二、三、四级公路均应采用( )断面形式,其路基横断面主要包括行车道、路肩等。

A 混合式 B 独立式 C整体式 D 分离式 40.凸形中央分隔带主要用于宽度( )的中间带。

A ≤4.5m B ≤3.0m C <4.5m D >4.5m 41.当硬路肩宽度≥2.25m、而且行车道超高横坡值< 8%时,应设置( )的横坡。

A 向外倾斜 B 向内或外侧倾斜 C向内倾斜 D平坡 42.当硬路肩宽度≥2.25m、而且行车道超高横坡值> 8%时,应设置( )的横坡。

A 向外倾斜 B 向内或外侧倾斜 C向内倾斜 D平坡 43.在圆曲线上的超高横坡度应( )。

A 逐渐变化 B 等于路拱横坡度 C小于路拱横坡度 D 为一定值 44.在缓和曲线上的超高横坡度应( )。

A 逐渐变化 B 等于路拱横坡度 C小于路拱横坡度 D 为一定值 45.一般气候条件下,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超高横坡度不应( )。

A 大于8% B 小于8% C 大于10% D 小于10% 46.一般气候条件下,二、三、四级公路超高横坡度不应( )。

A 大于8% B 小于8% C 大于10% D 小于10% 47.新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采用( )作为设计高程。

A 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 B 未设超高、加宽前的路基外边缘高程 C 中央分隔带的内侧边缘 D 设置了超高、加宽后的路基外边缘高程

48.新建二、三、四级公路采用采用( )作为设计高程。

A 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高程 B 未设超高、加宽前的路基外边缘高程 C 中央分隔带的内侧边缘高程 D 设置了超高、加宽后的路基外边缘高程 49.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净高应为( )。

A 5.00m B 4.50m C 2.50m D 6.50m 50.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净高应为( )。

A 5.00m B 4.50m C 2.50m D 6.50m 51.人行道、自行车道、检修道与行车道分开设置时,其净高应为( )。

A 5.00m B 4.50m C 2.50m D 6.50m 52.对于等级较低、方案比较明确的公路宜采用( )的选线方法。

A 纸上选线 B 实地选线 C实地放线 D 航测选线 53.越岭线的特点是路线需要克服很大的高差,路线的长度和平面位置主要取决于( )的安排。

A 路线平面 B 路线横断面 C 线形组合 D 路线纵坡 54.越岭展线的方式中,符合路线的基本走向,纵坡均匀、线形好、技术指标较高,而且工程相对较为经济的方案通常为( )。

A 自然展线 B 回头展线水 C 回旋展线 D 螺旋展线 55.在地形平坦,视线开阔,路线受限不十分严,而且路线位置能由明确的地面目标来决定的地区,可采用( )确定路线。

A 拨角法 B 穿线交点法 C 直接定交点法 D 坐标法 56.( )适用于交通量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或地方道路。

A 加铺转角式 B 分道转弯式 C 扩宽路口式 D 环形交叉 57.通过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转弯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面

交叉形式称之为( )。

A 加铺转角式 B 分道转弯式 C 扩宽路口式 D 环形交叉 58.对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用( )组织交通更为有效

A 加铺转角式 B 分道转弯式 C 扩宽路口式 D 环形交叉 59.在所有交错点中,以直行与直行、左转与左转以及直行与左转车辆之间所产生的( ),对交通的干扰和行车的安全影响最大。

A 分流点 B 合流点 C 冲突点 D 交织点 60.在交叉口设计时,应首先尽量采取措施减少( ),以减少对交通的干扰和行车的安全影响。

A 分流点 B 合流点 C 冲突点 D 交织点 61.在无交通管制的交叉口上,四路交叉的冲突点的个数为( )。

A 3 B 15 C 16 D 50 62.在仅有直行红绿灯交通管制的交叉口上(不专门控制左转车辆的行驶),四路交叉的冲突点的个数为( )。

A 2 B 15 C 16 D 50 63.公路交叉口范围直行交通的设计速度,原则上应与路段计算行车速度相同,若受限制必须降低车速时,不得低于路段设计速度的( )。

A 50% B 60% C 70% D 80% 64.环形交叉设计中,在性质相同、等级相近的道路相交时,中心岛的形状一般多用( )。

A 椭圆形 B 圆形 C 圆端形 D 卵形 65.环形交叉设计中,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 )。

A 椭圆形 B 圆形 C 圆端形 D 卵形 66.环形交叉设计时,环道上一般宜设置( )条车道。

A 1~2 B 2~3 C 3~4 D 5~6 67.环形交叉设计中,根据经验,交织角以控制在( )之间为宜。

A 5°~10° B 20°~30° C 5°~20° D 30°~40° 68.有利于环境卫生的保护,有利于污水的综合利用,便于从废水中回收有用物质,城市排水系统应采用( )。

A 分流制 B 合流制 C 明式系统 D 混合式系统 69.为了交通便利和保护环境卫生,在建筑物密度较高和交通频繁的地区应采用( )。

A 明式系统 B 暗式系统 C 合流制 D 混合式系统 70.道路中心线纵坡度( )时,可在距离道路两侧一定宽度范围内设锯齿

形偏沟,以保证路面排水。

A 小于0.3% B 小于或等于0.5% C 小于或等于0.3% D 小于0.5% 71.道路中心线纵坡度小于0.3%时,可在距离道路两侧车行道边缘( )宽度范围内设锯齿形偏沟,以保证路面排水。

A 0.5~1.0m B 1.0~3.0m C 3.0~4.0m D 1/4路幅 72.在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中,工程勘测设计阶段是指从( )开始至施工图设计工作结束的工作阶段。

A 建设计划立项 B 下达项目建议书 C下达设计任务书 D 可行性研究 73.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应按( )设计

A 一阶段 B 两阶段 C三阶段 D 四阶段 74.对于修建任务紧急、方案明确、技术比较简单的项目及一般小型项目,可采用( )设计。

A 一阶段 B 两阶段 C三阶段 D 四阶段 75.对于大型复杂的建设项目,可通过勘测先提出设计方案,进行技术设计,经主管部门审查后再编制施工图设计,而构成( )设计。

A 一阶段 B 两阶段 C三阶段 D 四阶段 76.( )是整个勘测外业的核心,其它作业组都是根据它所插定的路线开展测量工作,所以它在整个公路勘测设计中是起着主导作用,

A 选线组 B 测角组 C 中桩组 D 内业组 77.外业期间的( )是一项比较关键性的工作,它在整个外业工作中起着核心组织的作用,是沟通各个作业组工作联系的桥梁。

A 选线组 B 测角组 C 中桩组 D 内业组 78.断链有“长链”与“短链”之分,当原路线桩号里程为K6+230,而实际桩号里程为K6+260.653,则该断链称为( )。

A 长链30.653m B 短链30.653m C 长链0.653m D 短链0.653m 79.断链有“长链”与“短链”之分,当原路线桩号里程为K6+230,而实际桩号里程为K6+209.653,则该断链称为( )。

A 长链20.347m B 短链20.347m C 长链9.347m D 短链9.347m

三、多项选择题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组成包括( )。

A 公路运输 B 网络运输 C铁路运输 D 管道运输 2.公路运输的特点有( )。

A 机动灵活 B 服务面广 C适应性强 D 成本偏高 3.城市道路按照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可分为( )。

A 支路 B 次干路 C 主干路 D 快速路 4.道路勘测设计的控制要素包括( )。

A 设计车辆 B 设计速度 C通行能力 D 设计半径 5.汽车行驶对道路的基本要求有( ),它们是通过人、车、路和环境等各方面来保证的。

A 安全 B 直达 C 经济 D 舒适 6.汽车运动时需要不断克服运动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这些阻力包括( )。

A 滚动阻力 B 空气阻力 C坡度阻力 D 惯性阻力 8.汽车的行驶稳定性从丧失稳定的方式来看,有( )。

A 滑动稳定性 B 纵向稳定性 C倾覆稳定性 D 横向稳定性 9.与横向力系数?的大小直接相关的因素有( )。

A 行车速度 B 轮胎压力 C平曲线半径 D 路拱横坡度 10.道路的平面线形要素包括( )。

A 直线 B 竖曲线 C缓和曲线 D 圆曲线 11.直线线形的缺点有( )。

A 线形灵活性差 B 难以准确目测车辆之间的距离 C 注意力难以集中 D 容易导致高速行车 12.确定缓和曲线的长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

A 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 B 超高渐变率 C 驾驶员的操作及反应时间 D 视觉条件 13.现行规范中,行车视距根据通视要求的不同,可分有( )。

A 停车视距 B 会车视距 C错车视距 D 超车视距 14.平曲线上的视距检查方法有( )。

A 最大横净距法 B 横净距法 C曲线拟合法 D 视距包络图法 15.纵断面图上半部的两条主要的线形包括( )。

A 竖曲线 B 地面线 C设计线 D 直坡线 16.纵断面上的直坡线可有( )几种情况。

A 上坡 B 均坡 C下坡 D 零坡 17.最大纵坡的影响因素包括( )。

A 道路等级 B 动力特性 C自然条件 D 工程经济

18.根据规定在( )路段,需要考虑最小纵坡的规定与要求,应设置不小于0.3%的最小纵坡,一般情况下以不小于0.5%为宜。

A 挖方路段 B 填方路段 C横向汇水不良 D 横向排水不良 19.最小坡长的限制主要考虑( )等因素的影响。

A 平纵组合的要求 B 布设竖曲线的要求 C 行车速度的要求 D 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要求 20.竖曲线要素主要有( )。

A 竖曲线长度 B 缓和曲线长度 C竖曲线切线长 D 竖曲线外距 21.确定凸形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时,所考虑的影响因素包括( )。

A 行车速度 B 行车视距 C行车舒适性 D 超重 22.确定凹形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时,所考虑的影响因素包括( )。

A 行车速度 B 行车视距 C行车舒适性 D 超重 23.爬坡车道的设置条件有( )。

A 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 B 上坡方向载重汽车的行驶速度降低到容许速度 C 上坡方向载重汽车的行驶速度降低到理想速度 D 下坡方向行车不够安全

24.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

A 竖曲线设计 B 确定路线的设计标高 C 确定各坡段的坡度 D 确定各坡段的坡长 25.在纵断面设计中,应标注控制点包括( )。

A 越岭垭口 B 重要桥涵 C 最大挖深 D 经济点 26.纵断面图上部主要的主要内容包括( )。

A 竖曲线及其要素 B水准点位置、编号和标高 C沿线桥涵及人工构造物的位置、结构类型、孔数与孔径 D 断链桩位置、桩号及长短链关系 27.横断面设计线包括的内容有( )。

A 护坡道 B 行车道 C 路肩 D 截水沟 28.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通常是将上、下行车辆分开,其断面形式有( CD )。

A 混合式 B 独立式 C整体式 D 分离式 29.城市道路常见的断面形式主要包括( )。

A 单幅路 B 幅路 C三幅路 D 四幅路 30.双车道公路的车道宽度主要包括( )。

A 汽车自身的宽度 B 满足超车行驶所必须的余宽

C 设置安全设施所必须的宽度 D 满足错车行驶所必须的余宽 3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车道宽度主要包括( )。

A 汽车自身的宽度 B 满足会车行驶所必须的余宽 C 满足车辆并列行驶所需的宽度 D 设置安全设施所必须的宽度 39.超高值大小的影响因素有( )。

A 设计速度 B 路面类型 C自然条件 D半径 40.一般公路设计中,应在( )设置边沟。

A 填土高度小于边沟深度的低填方地段 B 高路堤路段 C 深路堑路段 D 浅路堑路段 44.路基横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包括( )。

A 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B 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C直线曲线转角表D路基设计表 45.路基填挖的断面积的计算方法有( )。

A 积距法 B 坐标法 C 几何法 D 数格法 46.路线的选定一般要经过的步骤包括( )。

A 全面布局 B 逐段安排 C 具体定线 D 施工组织 47.沿溪线布设的要点包括( )。

A 河岸的选择 B 过岭标高的确定 C 线位的高度的确定 D 垭口的选择 48.越岭线布设的要点包括( )。

A 河岸的选择 B 过岭标高的确定 C 线位的高度的确定D 垭口的选择 49.路线经过不良地质地段布设时,应遵循( )的原则。

A 避重就轻 B 避弱制强 C 加强调查 D综合防治 50.越岭展线的形式主要有( )。

A 自然展线 B 回头展线水 C 回旋展线 D 螺旋展线 51.定线的影响因素有( )。

A 地形 B 地质 C 技术标准 D 国家政策 52.常用的实地放线的方法有( )。

A 支距法 B 拨角法 C 直接定交点法 D 坐标法 53.支距法放线的步骤包括( )。

A 量支距 B 放支距 C 穿线交点 D 放曲线 54.交通岛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 )。

A 方向岛 B 分隔岛 C 安全岛 D 中心岛 55.在具体设计中,常根据交通量、交通性质以及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把交叉口设计成各具交通特点的布设形式,可归纳为( )。

A 加铺转角式 B 分道转弯式 C 扩宽路口式 D 环形交叉

56.路线交叉设计中,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有( )。

A 渠化交通 B 交通信号灯管制 C 交警指挥 D 立交设计 57.环形交叉设计中,经实践证明:环道外缘平面线形宜采用( )形状,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组成包括。

A 卵形 B直线圆角形 C 三心复曲线 D 圆端形 58.半定向式左转弯匝道的类型包括( )。

A 环圈形匝道 B 右出右入式 C 右出左入式 D 左出右入式 60.城市道路路面排水系统,根据构造特点,可分为( )。

A 明式系统 B 暗式系统 C 分流制 D 合流制 61.初测的目的是通过踏勘测量为( )提供资料。

A 初步设计 B 概算编制 C 施工图设计 D 施工图预算 62.定测的目的是通过踏勘测量为( )提供资料。

A 初步设计 B 概算编制 C 施工图设计 D 施工图预算 63.横断面测量工作包括( )。

A 横断面方向的测定 B 横断面测量 C 横断地面线的绘制 D 横断面面设计 64.公路中桩加桩的种类包括( )。

A 基本桩 B 地形加桩 C 关系加桩 D 曲线加桩 65.在测量过程中,产生断链的原因有( )。

A 局部改线 B 事后发现量距错误 C 事后发现计算错误 D 由于分段测量假定起始里程 66.合理的路网一般应具备的条件包括( )。

A 必要的通达深度 B 交通量相适应的道路技术标准 C 必要的公路里程长度 D 经济合理的平网络 67.公路网的基本要求包括路网内公路( )。

A 四通八达 B 干支结合 C 布局合理 D效益最佳 68.公路网络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包括( )。

A 技术评价 B 经济评价 C 环境评价 D性能评价 69.交叉口组成要素包括( )。

A 转弯车道 B 加速车道 C 导流路 D 交通岛

四、问答题

4.试写出汽车行驶的驱动条件、附着条件和充要条件表达式。 6.适宜采用直线的路段有哪些?

7.采用长直线的路段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8.确定横向力系数?的取值范围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 9.缓和曲线的作用有哪些? 10.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是什么?

11.各级公路构成复曲线应符合的条件有哪些? 12.S型平曲线的使用应符合的条件有哪些? 13.现行标准中,有关行车视距的主要规定有哪些? 16.竖曲线的主要作用是:

17.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18.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应满足的要求有哪些? 21.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要点有哪些? 22.简要写出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23.纵坡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24.简要说明城市道路各种横断面形式的适用范围。 25.超高的过渡方式有哪些? 27.公路用地范围是怎样规定的? 28.试简述横断面设计的步骤。 29.土石方调配的目的是什么?

32.写出纵向调配后的相关复核与检查的等式。 33.路线方案技术指标比选的项目有哪些? 34.简述方案比较的步骤。

35.平原区路线布设时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38.简述丘陵区选线的特点。

39.简述越岭线纸上定线的工作步骤。 40.简述紧束坡度地段定线的步骤。 41.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2.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4.简述十字形交叉口通视三角形绘制的方法和步骤 45.简述Y形交叉口通视三角形绘制的方法和步骤 46.环形交叉口设计主要内容有哪些? 53.公路交通网络评价指标 五、计算题

1.在某新建二级公路(V=80km/h)上,JD12桩号为K15+098.36,左转角?=18°

39′24″,根据地物条件的需要,选取半径R=830 m(与其相对应的超高横坡度规范规定值i b =4%)。并已知:路基宽度为12 m(其中,路面宽度为2×3.75 m),超高渐变率P边=1/150,路拱横坡度i G =2 %,规范规定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Ls min = 70 m。

试完成以下的设计与计算: (1)设计缓和曲线长度; (2)计算平曲线要素;

(3)推算平曲线各主点的桩号;

(4)计算确定超高渐变段中双坡阶段的长度x0。

2.在某三级公路(V=40km/h)上,有一变坡点,其桩号为K5+290,变坡点的标高为136.500m,已知该点处的竖曲线半径为2000m,并已知i1= +2.46 %,i2= -2.16 %。

规范规定:当V=40km/h时,竖曲线的最小长度Lmin=35m。 试完成以下的设计与计算: (1)确定竖曲线的类型; (2)计算竖曲线的要素; (3)确定竖曲线的范围;

(4)计算竖曲线范围内各中桩点的设计标高。

(注:以20m作为基本桩距,设计标高计算精度至mm)

3.在某新建二级公路(V=60km/h)上,JD6桩号为K5+578.38,右转角?=30°30′36″,根据地形条件的需要,选取半径R=250 m(与其相对应的超高横坡度规范规定值i b =6%)。并已知:路基宽度为10 m(其中,路面宽度为2×3.50 m),超高渐变率P边=1/125,路拱横坡度i G =1.5 %,规范规定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Ls min =50 m。

试完成以下的设计与计算: (1)设计缓和曲线长度; (2)计算平曲线要素;

(3)推算平曲线各主点的桩号;

(4)计算确定超高渐变段中双坡阶段的长度x0。

4.在某二级公路(V=80km/h)上,有一变坡点,其桩号为K6+100,变坡点的标

高为215.000m,已知i1= - 2.1 %,i2= +1.7 %。并已知在该变坡点处设有一盖板涵,涵顶标高为215.700m,若要求涵顶铺筑不少于0.10m的沥青面层。

规范规定:当V=80km/h时,

竖曲线的极限最小半径:R凸=3000m,R凹=2000m; 竖曲线的最小长度:Lmin=70m。

试完成以下的设计与计算:

(1)判定竖曲线的类型,设计竖曲线的半径; (2)计算竖曲线的要素; (3)确定竖曲线的范围;

(4)计算竖曲线范围内各中桩点的设计标高。

(注:以20m作为基本桩距,设计标高计算精度至m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cg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