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讲义

更新时间:2024-04-26 05: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生哲学讲义

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马凤岐

第一讲 哲学与人生 ............................................................................ 1 第二讲 “存在先于本质” ..................................................................... 6 第三讲 人生的真相(上)............................................................... 10 第四讲 人生的真相(下)............................................................... 14 第五讲 个人与社会,与他人 ........................................................... 19 第六讲 幸福 ..................................................................................... 23 第七讲 死亡 ..................................................................................... 29

附 教学进度 ................................................................................... 32

第一讲 哲学与人生

大部分体系营造者同一个建造了一幢宏伟的宫殿而自己却住在近旁的一间茅舍中的人一样:他们自己并不居住在自己营造的宏伟体系的结构之中。

——克尔凯戈尔

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前者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后者指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的学习。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一、什么是哲学问题?

有人说,想难倒一位哲学家很容易,不需要很前沿的问题,只要问他?什么是哲学??。对这个问题,一百个哲学家可能有一百个答案。哲学的概念是一个哲学问题,如其他哲学问题一样,人们对它的理解很不相同。

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观察的方法解决,比如,水向低处流;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人态度是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相同,等等。另一些问题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解决,比如,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陈景润证明,?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方法,我们称为科学方法。当然,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我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但我们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至少知道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论,当我们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得地壳运动和特定区域地壳受力状况的足够数据时,对地震的预报会更加准确。这些问题似乎不是哲学要解决的问题。

还有一些问题,既无法通过观察解决,也无法通过推理解决,比如,上帝是否存在?我们既没有办法证明上帝存在,也没有办法证明上帝不存在,更重要的是,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不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我

1

们完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死亡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意识之外,还有没有事物?等等,都是这类问题。如果能用科学的方式解决的问题不是哲学问题,那么,就只有这些观察和推理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留给哲学了。

二、哲学家的哲学和个人的哲学

?哲学家?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试图对整个世界做统一的解释,他们也研究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这些研究通常与人本身结合在一起,或者因为对人的关照,或者因为无法绕开人。比如,老子用?道?解释万物,柏拉图用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二分解释我们面对的世界,黑格尔用绝对精神的运动解释这个世界的发展。在他们的解释框架中,人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臵。海德格尔、萨特等干脆将人作为其哲学的核心问题。

哲学家们在解释世界和研究认识世界的方法的时候,经常会使用人们在各领域用各种方法获得的可靠知识,尤其是物理学和生物学知识。他们希望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形成对世界的完整认识。但是,与科学家不同,为了理论的完整性和解释力,他们总是不甘心将自己的结论限制在可靠证据和逻辑所能得出的可靠的推论范围之内,在他们的证据和结论之间,总是存在一些无法逾越的鸿沟,他们善于用假设和自己的概念体系抹平这些鸿沟。这是哲学家的基本特征,因为他们选择了注定无法用连贯证据和逻辑链条解决问题。

然而,哲学不是哲学家的专利,每一个经常对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事务反思和总结的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李泽厚说:?哲学既非职业,而乃思想,则常人亦可思想。?哲学家的哲学是成系统的,有统一的思想方法和概念体系,而哲学作为个人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论,可能是零碎的,不成系统,不一定有严格的概念和逻辑。过去,这种哲学一直被专业哲学家所压制,但在民主化和平民化的时代,?哲学将是体系和建构体系的抗争者?(李泽厚)。葛兰西说:?哲学活动是对于现存思维方式以及它们同产生它们的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有组织的批判性反思。这种观点后面的前提是:哲学并不只是少许专业知识分子的抽象思考,而是一切人都在默默

2

从事着的一种具体的社会活动。??人类的大多数,在他们都从事着实际活动,而在他们的实际活动(或在他们的行为的指导路线)中又都暗含着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的范围内,都是哲学家。?

我们可以将哲学家构建的哲学体系介绍给他人,这是哲学史;也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论介绍给他人,这是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如果哲学是与人的生活不相关的东西,它的价值令人生疑;如果哲学是与个人生活休戚相关的东西,它就不可教。因为我们既没有教人如何生活的责任和权利(个人是自由的主体),也缺少教人如何生活的技术和方法(教育学在这个方面如果不是无能为力的,就是有害的)。但哲学可以拿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思想的交流和撞击对每一个参加者都有启发。

三、人生哲学

人作为能思考、有感情、有价值感的存在,有一种需要,即对各种具体的事务纳入一个解释框架统一解释,从而将这些具体的、各别的、相互分离的事务像珠子一样串起来,并使原本散落的每一颗珠子因成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而得到理解和获得意义。所以,人生需要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感,缺少价值感和对生活的驾驭感,个人行为缺乏一致性和连续性。

宗教可以承担这些任务。人们可以在宗教中通过对神灵的信仰,确定个人在宇宙和世界中的位臵,并由此形成个人(社会)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实现从深陷于一般存在的困扰(无助、无知等)中,转变为能够在深层次上妥善地处理这些困扰的生活境界。这种对生活的驾驭感使人们体验到一种可信的和深刻的终极实体,它是人们所能认识到的最高价值,并构成人们赖以生活的支柱和动力。宗教与哲学一样,是人类自我理解的一种方式。信仰宗教或许是一个捷径,通过这个捷径,可以达到对人生的理解。

虽然与宗教的作用相似,但用哲学的方式理解人生,却是一条非常艰辛的道路。对于个人来说,在宗教中有一个(或多个)神可以依赖,它(们)能给人现成的和确定的东西;而在哲学中,没有东西是现成的和确定的,体系需要自己搭建,材料需要自己寻找,缝隙需要自己弥补。这是一个痛

3

苦的过程,这条道路上注定布满沟壑和荆棘。然而,人们的付出当有收获,人们收获的是属于个人的生活。哲学鼓励和帮助个人追寻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宗教是将所有人按照同样的方式整体处理。

鉴于此,人生哲学的教学只能在思想交流中(而不是在知识授受中)鼓励学生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有时也会对探索的过程做出示范,或者指出他们在此过程中的逻辑错误。而对于像?上帝是否存在??、?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正确的价值??等这样的问题,应该悬臵起来。这是界限,超越这个界限,就有僭越之嫌。人生哲学为人提供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方式,而不是既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果这样,它就与宗教无异了。

四、思维方式的发展

人生哲学面对的是一些?松散结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三个发展阶段:

在年龄小的时候,个体往往认为所有问题都有唯一的正确答案,通过询问权威,可以得到这个正确答案,书本、老师、专家等都是可以询问的权威。可以称这个阶段为盲目信从阶段。

在思维发展的中级阶段,个体意识到,在权威那里无法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于他们各自不同的价值观、经历和信仰,每一种看法都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这种思维方式可称为?幼稚的相对主义?。

在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人们意识到,许多问题并没有肯定的答案,至少暂时如此,但人们仍须作出评判,而且可以比较各种评判的优劣程度——基于现有的信息,某些判断更具说服力,推理过程更有逻辑。这是找寻事实依据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阶段。

帮助学生对人生问题的认识达到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生哲学的教学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4

李泽厚. 世纪新梦[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 实践哲学[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美)弗里德里克〃斯特伦. 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美)德雷克〃博克. 回归大学之道[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

第二讲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哲学流派,与传统哲学流派很不相同,它并不试图建立了一个包含世界观和认识论在内的完整的哲学体系,它的哲学限于人生哲学,尤其是萨特。

存在主义最为人知的名言是?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判断是无神论存在主义思想的最简洁概括,意义深远。如果不相信超自然的存在,这还是思考人生问题无法避开的起点。

从一件人造的物件说起。比如一张桌子,它是人造的,在造出这张桌子之前,就已经有关于它的概念在工匠的脑子中了。也就是说,它的本质——它的用途、尺寸、结构、样式、质地,以及制造出它的工艺——就已经存在了。人造的其他物件也是如此,对于这些物件来说,本质是先于存在的。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与这些物件差不多。上帝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了人,在人被创造出来之前,他已经在上帝的观念中了,有点像一个工匠造一张桌子。不仅如此,上帝还为每一个人设计了一条人生的道路。事情的注定的,尽管每个人走过的道路,都是他与上帝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如果上帝不存在,上述说法就不能成立了。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显然,像先于人造的物件而存在的本质这样的东西,在人身上就不存在了,因为没有上帝确定人的本质,而除此之外更找不到其他的可能出处。在人的本质存在之前,需要有一个东西先存在。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只能是存在本身。也就是说,人出生了,他存在了,这是每个人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之前,什么都不存在。

人出生之后,就开始了他的生活。而正是他的生活经历,不断地书写他的本质——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一个成功者还是一个失败者。每个人的本质都是逐渐地展现的,或者应该说被逐渐地构建的。人用他的经历构建了自己的本质。

人的经历是怎么回事呢?人经历的,都是他选择的,都是他意愿的,

6

都是他规划的。面对一个情景,比如看见一个小偷在偷别人的东西,他可能上前制止,也可能视而不见,他要做出选择,而且必须做出选择,他不能不做出选择,什么事情都不做也是一种选择。这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有人会说,?我有时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做你不愿做的事情也是你的选择。比如,你很饿,就去偷东西;敌人拷打你,你就背叛自己的国家,出卖自己的战友。其实,很饿的时候也可以不去偷东西的,被折磨的时候也可以不背叛自己的国家和出卖自己的战友的。所以,几乎没有经历不是自己的选择,除非是你完全不能自制了,比如,你被敌人绑得死死的,无法挣脱,不能帮到身边的战友。

如果是这样,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负责。做了一件坏事,你不能说,我是不得已的,所以是有情可原的。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不是无法不做坏事的,做了坏事是无法找到借口的。做了坏事,就是一个坏人。经常有一些历史作品,试图为历史中的坏人、坏事开脱,找借口,讲很多的理由,说明他不得不做坏事,做坏事不是他的本意,他也很为自己做的事情感到内疚和痛心,以证明他其实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这种说法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

没有好人做坏事的情况。一个人做了坏事,我们凭什么非要说他是一个好人呢?你的爱人抛弃了你,你为什么非说他(她)还爱着你,而且像以前一样爱你呢?每个人都是他实实在在的经历,我们无法凭他的想法认定他,因为他的想法我们是没有办法看到的,他的表白也不一定是可靠的,我们只能从他的行为推论他的真实的想法。这种说法似乎显得很残酷,但我们觉得比较可靠。

苏格拉底的名言?知识即美德?争议了几千年,但如果说每个人所做的,都是他认为值得做的,却很难驳倒。一个学生知道作弊既不符合道德规范,也有违于学校的纪律,但考试的时候,遇到了难题,还是作弊了。我们显然可以有把握地推定,他真实的想法是,尽管作弊不好,但还是可以做的。

其实,每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他还不可避免要对所有人负责,他在为自己的选择确定原则的时候,其实也在为全人类立法。这是什

7

么意思呢?他在选择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永远免不了扪心自问,?如果所有人都做这样的选择,会怎么样呢??对多数人来说,做一件错事,他是知道的,他是会内疚的,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他的内心深处是会不安的。他为什么会不安呢?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或许他会说,?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做的?,他这样说的时候,正好显示了他的不安,并且否定了他的做为的价值。

因为人不仅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要为全人类负责,所以,萨特说人生是痛苦的。而人生的痛苦,全来自自由呀!

人是自由的,而且是完全自由的。

按照萨特的说法,上帝没有了,那些随着上帝一起来的先天价值自然也随之消失了,而且不仅如此,世俗的道德也是不存在的,没有任何价值先于个人存在,原因是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心灵去思索它。所以,个人别指望找到作自己选择的任何依据,他无法找到任何可以依靠的依据。?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情都将是容许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人因为自由而变得孤苦伶仃、孤立无助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并不认同萨特的说法。我们无法找到上帝存在的证据,自然也无法找到随上帝一起来的价值,但仍然有一些价值是先于个人存在的,比如,人要诚实等等。也就是说,世俗的道德是存在的,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世俗的道德不是来自上帝,而是来自人类的历史。在人类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作为理性凝聚的结果,积累了一些根本价值和规范,这些东西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离开它们,社会将陷于混乱,人类的前景堪忧。这些价值观和规范并非来自上帝,相反,更有可能的是,它们是上帝所代表的价值的依据,因此,上帝的死亡并不会使其失去存在的基础。

虽然有先于个人的价值存在,但个人仍然是自由的,因为他可以选择遵守这些价值,也可以选择不遵守这些价值,我们不是可以看到很多人甚至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吗?人生哲学层面的人的自由,与政治哲学层面的人的自由,是很不相同的事情。在一个专制统治中,从政治的角度说,人们很少自由,而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说,人仍然是自由的,因为他可以选择用

8

自己的牺牲反抗专制统治。从这个角度说,自由源自人的主观意志,而非依靠外在的条件。因为人有主观意志,所以他是自由的。

另一方面,由于世俗道德所提供的价值和规范通常是抽象的和一般性的,而且在实践中经常出现矛盾和冲突,所以,即便一个人打算遵守世俗道德,他也经常面临抉择。比如,道德要求我们要努力工作,还要求我们要珍爱家庭,那么,我更多的时间应该用在工作上,还是应该用来陪伴家人呢?经常在媒体上宣传的?英雄人物?,抛开需要照顾的亲人而全心投入工作,是不是应该成为我的榜样呢?

虽然有先于个人的价值存在,但人仍然是自由的,他仍然需要作出选择,仍然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选择是我们生活的起点。

参考文献:

(法)让-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9

第三讲 人生的真相(上)

人是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的,人不得不选择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生活的起点,其他的所有事情,都从这个起点开始。萨特的存在主义在这一点上是令人信服的。

然而,萨特并未为我们描绘人生的全景。他说:?我们只能把自己所有依靠限制在自己意志的范围之内。?这种做法似乎有点像掩耳盗铃。事实上,我们的人生并不是仅在自己意志范围之内,此范围之外的许多事务,不可避免地会进入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人生。把我们意志范围之外而又与我们的人生发生关系、影响我们人生的事务考虑在内,才可能看到人生真相的全景。

一、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正像萨特说的,人生是由一个个具体事件组成的,除了这些事件,人生什么也不是。我们看这些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选择是第一步。我决定努力学习,参加高考,结果被理想的学校录取了。如果没有当初的决定,就不会有现在状况。但是,有了当初的决定,就一定会有现在的状况么?显然不是,还有很多因素参与了这个过程,影响甚至决定了事情的结果。我得期望我所在的国家有高考制度,而不是推荐上大学(幸亏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我得期望我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比较好的遗传基因,使我有能力完成参加高考所需的课程;我得期望我接受了比较好的基础教育,以及具备完成参加高考所需课程的学习的良好条件;我得期望考试的时候我没有生病,或其没有其他事件发生,使得我无法参加考试;我得期望与我竞争所报考学校录取机会的学生比较少或者不及我优秀,使得我能在竞争中获胜。可能还有其他事件。我的选择,加上以上所有事情同时发生,才促成我现在的状况。这个状况并不会因为我的选择而变成必然。当然,如果我足够优秀,以上情况同时发生,并使我顺利就读心仪的大学,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10

另一些事情更加微妙。比如,一位男士(A)早上出门,被汽车撞了,受伤了。对他自己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事情,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有很大影响。我们看这个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这个事情之所以发生,至少有一个条件是不可缺少的:A和撞到他的汽车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这是一件很凑巧的事情:

A今天本来是要在家里准备一个演讲的,前几天一个机构请他做一个关于当前宏观经济状况的演讲,但昨天晚上接到一位久未谋面的好友的电话,说他正好出差到这个城市,办完了公事,今天有时间,到家里来看他。他很高兴,说中午在家里与朋友一起吃饭(现在只有很亲近的朋友才能享受到在家里吃饭的待遇了),朋友愉快地答应了。他和他的朋友都喜欢喝酒,而且都喜欢喝一种口味很特别的酒,很少地方卖这种酒。不过,恰好他家附近的一间小店卖这种酒,这种酒是店主家乡产的,而且店主与酒厂的老板有点亲戚,可以以低价进货,否则,他也不会进这种酒,这个城市喝这种酒的人着实不多。出门之前,他安排太太做朋友喜欢吃的菜,这道菜备料很讲究,他帮太太准备了备料。下了楼,他发现忘带钱包了(他这个人总是丢三落四),回来取了钱包。再下楼,正好遇上一位邻居在楼下遛狗,这只狗很可爱,他很想买一只,他对邻居家的狗赞叹了一番,邻居很高兴,跟他聊一会,说这种狗的市场价格最近涨了不少,他很后悔,早说要买的,太太说再等等,应该会便宜一些。走在街上,过马路的时候,还再想着这件事情,没有注意到一辆车已经到他身边了,把他撞倒了。

这是A在此刻出现在事故现场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哪怕出现一点改变,就不会有这个结果。如果我们考察撞到他的车此刻出现在事故现场的经过,可能会有更多的环节,同样任何一个环节有一点改变,结果都会很不相同。

除了A和撞到他的车同一时刻出现在事故现场,造成不幸结果的因素,还包括A和开车的司机此刻的精神状态,如果不是A一直在想着买狗的事情,如果不是开车的司机出门时与太太吵了嘴,也不会出现不幸的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这件事情的发生,需要相关的所有事情同时发生,而所有相关的事情,都可能是小概率事件(比如,这A的朋友在这一天要到家里看他,他们已经好几年没有见面了呀),所有的事情同时发生并造成

11

这个不幸更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回想一下,在我们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是这样的,而人的一生又是由千千万万个具体事件组成的,所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各不相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的。

二、偶然性

为了描绘人生的真相,我们引入?偶然性?概念。

对于我的选择,我是可以控制,我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事情。但是,尽管选择是第一步,且对结果(后来发生的事情)有很重要的影响,却不是决定结果的唯一因素,其他一些因素(数目经常很大)与选择一起,共同促成了一个结果。这些因素有些是我们可以预料的(一般来说,可以预料的因素已经影响了选择),或者是可以控制的,然而大多数是我们不可预料的,或者不能控制。这些不能预料的和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我们称作偶然性。

偶然性障碍了人们的视野,使得人都变得近视了。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事情,再远一点,他就看不到了。比如有两条路,在眼前,一条笔直平坦,一条蜿蜒曲折,再远一点,它们就进入浓雾中了。你决定沿着平坦的道路走,走进雾中,发现这条路布满荆棘和沟壑;另一个人不得已沿着曲折的道路走,走进雾里,却发现这条路越走越宽了。

偶然性的介入,使人生变得不可把握、不可捉摸,人们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感。为了消除迷茫和不确定感,很多人把自己的经历归结为?命运?。命运是注定的,它存放在某个不为人所知的地方,支配着我们的人生。我们得承认,这种解释方法是无法驳倒的,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情是我们不知道的,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而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

解释人生的时候,我们使用奥卡姆提供的?剃刀?,宁简勿繁,不使用任何不是必须的东西。所以,尽管不能证明命运的不存在,但如果不使用这种无法证明其存在的东西可以解释人生,宁愿不使用它。我们将人生的经历看成人的选择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是动态的。

12

但?命运?这个词真是很恰切,使我们忍不住使用它:人的生命是一种?运?,?运?是动态的,是人的选择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2009年6月1日,法航AF447次航班从巴西返航途中坠毁,机上228人全部遇难。一位叫埃明〃哈希奇的德国男子原本订了这个航班的机票,但由于提前到达了登机门,因此换乘了另外的航班,幸运地逃过一劫。后来他说:“我永远也忘不了登机门的那个小姐,她接过我的行李,对我说(提前飞)一点儿问题也没有。”哈希奇说:“在此之前他坐过15次飞机,但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可以提前飞的情形。”

我们可以把这位男子的幸运叫做命运,但如果AF447是安全的,他改乘的航班失事了呢?在他登机的时候,谁能肯定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呢?

13

第四讲 人生的真相(下)

三、蝴蝶效应

网络上有一个标题为?丘处机,你害惨了中国人!?的帖子,很有意思:

假如当时丘处机没有路过牛家村。那么,秘密跟踪他的那些金兵就不会死在郭、杨二人的院子里,同样,完颜洪烈也不会见到包惜弱而对她念念不忘。那些金兵不会死在丘处机手里,而郭、杨两家以后不会受到牵连。

郭、杨两家不受波及,李萍不会流亡大漠,郭靖和杨康将会平平安安出生在牛家村。江南七怪自然也不会前往大漠。

没有郭靖和七怪相助,铁木真就会死在扎木合他们手里,蒙古各部也就不能统一。

蒙古不能统一,也就不会有什么西征。火药就不会传入欧洲。 没有火药,铁甲士在欧洲的统治就不会动摇。因此,黑暗的中世纪将延长一千年,也就没有文艺复兴。

没有文艺复兴,自然也没有大航海。北美洲将始终是游牧的印第安人的家园。

同样,西班牙人不会将铁炮传入日本。长筱会战是武田方面获胜,日本战国时代将一直持续不能统一。

完颜洪烈没有包惜弱,只能全力参加权力斗争。金国因此会内乱。 没有蒙古,金国又内乱,因此,宋不但不会灭亡,反而会统一。宋朝注重商贸,因此,资本主义萌芽将在中国出现。

如果发展到今天,中国将是最发达的国家,远远领先于日本,西班牙,西欧,美洲……

所有的一切,都怪丘处机,你说你一道士,没事干嘛路过什么牛家村嘛。

这是所谓的?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回想我们人生中的经历,也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事情。如果从现在已经发生的事情往前推,会发现可能是一件不经

14

意的、很小的事情,与现在很重大的结果有密切的联系。

但帖子上说的,并不完全是事实。它没注意到,整个过程并非线性的因果链条,在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必然的。比如,蒙古不统一,就一定不会有西征么?即便是没有蒙古的西征,火药就一定不会传入欧洲么?蒙古不统一,宋不灭亡,而且统一了中国,就一定会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么?即使在宋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就一定会成为最发达的国家么?显然,这些不是必然的结果。第一件事情(丘处机路过牛家村)不发生,还会有其他事情发生,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没有人知道;第一件事情发生了,后来的结果也不是必然的,因为后来的每一个结果都是复杂因素造成的,而其中的很多因素都是偶然的。

相比之下,美国名为?蝴蝶效应?的几部电影所揭示的道理更加令人信服。在第一部中,主人公埃文无法接受现在的状况,他回到过去,改变造成现在状况的关键事件,希望现在的情况能变好。但是,他改变这些事件以后,发现又会出现其他情况,这些情况未必更好。最终,他回到了母亲的子宫,将自己掐死,干脆不出生。

人生是非线性的,充满偶然性和多种可能性。一件事情的发生(我们的选择和偶然性)使我走上了一个轨道,离开了另一个轨道,但每一个轨道都是有很多岔道,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岔道又把我们带向何方。

不满意当下的情况,只能立足现在,寄希望于未来,而不能抱怨过去:第一,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抱怨无益;第二,即使改变了其中的一些看似关键的事情,也会出现其他意想不到的事情,结果也不一定令你满意。第二种情况尽管是无法证实的假设,但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变态度。

四、正确的选择

在一部片名叫NEXT的美国电影中,魔术师克里斯〃约翰逊有一种特殊能力,他能看到未来两分钟内发生的事情,这使他可以在赌博中轻松赢钱,使他可以轻松躲开赌场保安的围堵。在他的意识中,在两分钟之内,没有偶然的事情。这当然不是现实,没有人能看到未来的事情。

我们都期望美好的未来,在当下,我们唯一能为未来做的事情,是做

15

出正确的选择,以便获得我们期望的结果。偶然性显然是一个障碍,减少偶然发生的事情,似乎是一个关键。

减少偶然性,并非完全不可能,这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恰当的处理。比如,我们开车进城,希望一路畅通。如何能做到一路畅通呢?按照现有的技术手段,可以在我们进城可走的每条道路上安装尽可能多的摄像头,通过无线网络将这些摄像头获得的图像随时传送到我们的汽车里,根据这些信息选择道路,我们就有很大的可能用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

其实,在没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时候,人们也在想法设法获取更多的信息,减少未来的偶然性。古代行军打仗,讲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要减少偶然性。诸葛亮神机妙算,经常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他很了解对手,街亭一战,诸葛亮失算,是因为他对马谡的了解不够。

但所谓?做出正确的选择?是什么意思呢?可以从两方面解释:第一,得到了理想的结果,我们说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第二,根据当下掌握的信息,做出最有可能得到理想结果的选择。第一方面很?正确?,但在实践中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只是在结果出现以后,我们才能判断当初的选择是不是正确,是?事后诸葛亮?,是?马后炮?,已经晚了。其实我们能做的,有用的,是第二点。

当然,即使做到了第二点,也不一定获得理想的结果。接着上边的例子。我们根据路上摄像头提供的信息,选择了一条车不多又便捷的道路进城,可我们在路上的时候,这条路上突然出了车祸,堵了,结果不得不绕道,耽误了时间。事后我们可以说当时的选择错了,但我们在当时不该选择那一条道路么?下一次我们进城的时候,就不选择车少又便捷的道路了?所以,我们应该说,在当下,就我们所能掌握的信息,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下次依然要这样选择。

其实这样的事情很多,当下做出了最合理的选择,事后证明,并未获得最理想的结果。但如果每次都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做出当下最合理的选择,并且坚持下去,有很大的可能证明你

16

是一个高明的人,并取得成就。当年诸葛亮摆空城计,司马懿很多部下都主张冲进城的,后来知道如果接受部下的建议,司马懿早就抓住诸葛亮了。但能因此说司马懿不及他的部下高明么?看看司马懿一生的成就,他的哪个部下能及?

事情太过复杂,相关的因素太多,尽管尽可能掌握更多的信息,我们的知识越来越多了,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更先进了,但我们永远无法掌握所有信息,甚至仅是与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像开车进城的路况)有关的所有信息。尽可能地减少偶然性,但几乎每一件事情都存在很多的偶然性。不少情况下,我们失败了,不一定是因为我们不够优秀、不够努力,可能仅仅是运气不好。下一次我们可能就成功了。这是偶然性在发挥作用。对于偶然性,我们尽可能减少它,但它不会消失,所以还要学会接受它,学会接受由它导致的失败。

当然,每一次成功和失败之后,都应该认真地总结,这样可以增加我们对事情的了解和理解,也就是增加我们关于类似事情的信息,这对以后的成功会有帮助。不仅要总结自己的经验,还要总结别人的经验。?历史可以告诉未来?,观今鉴古。不过我们也知道,历史虽然经常会有惊人的相似,但从来不会完全相同。

做出正确的选择,信息的掌握和对信息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其他重要因素还包括:自信、勇气和坚韧。我们如果坚持做一件事情,比如,我决心到国外留学,经过几年的努力,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达到目标的,尽管我们不知道是怎样达到目标的,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又会发生哪些事情。

五、未来

我们都很关心自己的未来,我们之所以要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无非是希望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是很多人求助于宗教或相信命运的原因。

在未来中,对于个人来说,只有极少数事情的必然的,因而是完全确定的,比如,人都会死。另一些事情我们不大确定,但可预期。比如,一

17

个出生于富贵之家的孩子会一生富贵,一个天生就很聪明且家庭状况比较好的孩子有很大的可能性念完大学。但更多的事情是我们不能确定的,比如一个具体的人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原因死掉,一个一生富贵的孩子的人生细节,等等。总的说来,对于我们来说,未来是不确定的。

造成未来对我们的不确定性的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有一个描绘我们每个人未来的图纸,但我们不知道上面的内容,也不知道它存放在哪里(或许在上帝那里);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根本就没有这个图纸。在前边我们已经用奥卡姆剃刀把第一种可能剃掉了,所以,只剩下第二个可能。我们是相信这一点的,即对每一个人来说,没有一个已经绘制好了的未来图景,确定不变的未来根本就不存在。电影NEXT的主人公说过一句话:Here's the thing about the future. Every time you look at it, it changes because you looked at it. And that changes everything else。

这个结论可能会使我们的不确定感陡然增加,正是这个结论,使我们每天的生活获得了意义。设想,我们已经知道了今后要在自己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或者坚信我们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注定的,会怎么样呢?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现在的生活,好吧,既然所有事情已经被确定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做每一件事情呢?

未来是未确定的,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影响甚至决定着未来。未来是我们创造的,我们现在的所有活动,都是创造未来的活动。

既然未来是未确定的,是不是就不要预测和展望未来?显然不是,预测与展望未来是为了做好现在的事情,并以此改变未来。比如,经济学家告诉决策者,照现在的情况看,两年之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届时将可能有两亿人挨饿。这个预测的作用是让决策者从现在开始采取措施,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两年之后没有像他说的那样出现粮食危机,或者危机没有那么严重,只有五千万人挨饿,是不是说这个经济学家错了呢?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的预测是对的,他预测的事情才没有发生。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预测到未来的危机,积极应对,才得未来更美好。

18

第五讲 个人与社会,与他人

对每个人来说,有两个事实不能回避:第一,社会财富是稀缺的,而所有人都希望得到更多;第二,每个人都是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都需要与他人合作。

一、个人福利的增加有赖于社会财富的增加

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报道,这个地方的渡船因超载沉没了,那个地方的汽车因超载出事故了。这些事情多出现在人口多的穷国。不能否认,这里有政府管理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问题。有很多人要渡水,有很多人要出门,为什么不多造些船,多造些汽车呢?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国家的工业基础比较差,生产能力有限;第二,造新的船,新的车,每条船、每辆车少装些人,需要提高票价,增加每一位乘客的出行成本,而乘客们又很穷。

在我国的铁路上,还跑着绿皮车厢的客车。我们都知道,这种客车是没有空调的,舒适性差。为什么不把所有的绿皮车都换成空调车呢?这完全不是技术水平问题,也不是生产能力问题,而是人们的消费水平问题,低收入者宁愿乘坐不舒适的火车,因为这种火车票价低。

人道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所有人都应得到关怀,但每个人到底能得到多少关怀,要看具体的条件,毕竟最重要的,还是人作为一个族类的生存和发展。达尔文1832年乘坐英国皇家海军贝格尔号军舰考察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岛上居民主要以渔猎为生,生活艰苦。在寒冷的冬季,饥饿的时候,他们甚至把老年妇女杀死,但却从不把狗打死,因为需要狗帮他们捕捉水獭。中国古代的典籍中也有?弃老弱于山野?的记载。现在看来,这都是很不人道的事情。

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的关爱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人类的核心价值。要真正实现这个价值,却需要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没有社会财富的增加,个人福利的增加要么非常有限,要么是由于严重的贫富不

19

均而不正义和不安全。

但社会财富的增加,全赖每个人的贡献。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享受优厚的福利,而不愿辛勤地工作,政府是没有能力满足人们的要求的,2010年希腊的债务危机,就是由于政府勉为其难满足人们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后果。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没有感情,没有怜悯,一切都要靠人。诗意的方式看待自然,缺少实在性。

从根本上说,是这样的。但事实上,总会有不少人搭便车、不劳而获,而且更多的人寻找搭便车的机会,这才使得我们的社会充满了阴谋、欺诈和背叛。

二、社会合作体系

个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离开别人的合作,个人不仅做不出经天纬地的事业,甚至他的生活都要回到原始状态。阿德勒说:?所有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同类感和社会兴趣。他们在处理工作、友谊和性生活中的问题时,都不相信这些问题能通过相互合作得到解决。?

这里所说的?合作?是广义的,不仅包括生活和工作中与家人、与同事的面对面的合作,而且包括所有与个人有关的关系中所有平等关系,用法律语言说,与个人有关的所有民商法关系。比如,我们到商店买东西,我们与商店经营者之间就是一种合作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合作体系中,甚至可以说这个合作体系就是社会的本质,就是社会本身。离开这个合作体系,我们得不到雇用,招不到雇员,买不到生活用品,得不到别人提供的服务,更不用说在生活中,在所有活动中得到别人的帮助。所有的事情都不得不依靠自己,都需要自己做。不要说心灵的慰藉,就是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我们无法想像那是一种什么境况。

合作关系既然是一种平等关系,那么,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不合作,也就是说,社会合作必须是自愿的。罗尔斯说:?首先,每个人的福利显然都依赖于社会合作体系,否则任何人都不能过上满意的生活。其次,我

20

们只能在该体系是合理的前提下要求每个人的自愿合作。?

这种自愿的合作关系如何建立起来呢?或者说,别人为什么自愿地与你合作呢?只是依靠每个人的奉献精神,似乎很难持久地维持一个庞大的合作体系。持久维持一个庞大合作体系的唯一基础,只可能是,参与合作的所有人,都能从这个合作体系中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在这些东西中,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精神的东西很重要,君不见,很多人为了自己的信仰愿意付出生命,也有很多人为了善良的事业散尽万贯家财,但是,物质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按照马斯洛的理论,甚至是很基础的。

公平交易,使每个合作者都有利可图,是这个合作体系的基础,也是建立和维持每一个合作体系的原则。这是一个广泛适用的原则。

交朋友,与朋友交往,更多地是感情的满足。如果你没有经常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获得愉快的感觉,那么,你会逐渐减少与朋友的交往;同样,你也要经常考虑,你的朋友从你们的交往中获得了什么?与朋友交往,尽量少让金钱的因素介入,如果不可避免,就要算清楚,要达到基本的平衡,不要以为朋友请你吃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要总是一方在金钱上损失,否则,金钱将很快腐蚀掉你们的友谊。

受雇一个组织,雇员是为了领到薪金,养家糊口,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对于雇员来说,最好是薪金多、工作轻松、工作环境好、晋升机会多。但哪里有这样的工作呢?雇员的薪金从哪里来呢?总不能期望雇主自己掏腰包为雇员发工资吧?所以,根本在于所在组织的良好经营和经济效益。雇员要为雇主赚钱,雇主才会给雇员发工资;雇员为雇主赚钱增加了,雇主才会增加雇员的福利。不要期望雇主发给你的钱比你为他赚的钱还多,即使在特定的时期,或者你的雇主比较傻,或者特别地善良,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也绝不会长久。我们经常说,不要只问索取,不做贡献。虽然有道德说教的意味,却并非没有道理。

作为一个雇主,也应该经常考虑你的雇员得到了什么。如果雇员长期觉得他们的所得与付出不相称,他们也会炒老板的鱿鱼,或者逐渐减少自己的付出。

购买商品和服务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想买到既便宜质量又好的商品和

21

服务。尽管消费者的这种要求是合理的,商家要努力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但通常情况下,质量好的商品和服务都是昂贵的。不要期望商家赔本买给消费者东西,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商家是要赚钱的。你到餐馆吃饭,抱怨餐馆桌子摆放太拥挤,灯光太昏暗,空调也不够凉,服务质量不高,甚至女服务员不够漂亮,但你知道,改善这些状况,是要成本的,成本最终要加在你的付账单上。相对于特定质量水平,价格过高或者过低,都是不健康的,都会使合作体系受损,最终损害商家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现在骗人的广告很多,这些广告总是把自己的商品说得质量很好,而价格又很低,一些消费者为买到这样的商品而暗自窃喜,以为自己占了便宜。而有用的经验是,如果你一算,发现商家赔本了,你不应窃喜,而应担心自己上当受骗了!

在这个合作体系中,每个人都希望多得利益,这无可厚非;但在用十一分的注意力去争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留一分注意力替其他合作者考虑一下,可以避免使情况变得很糟。

霍布斯提出一个作为政治原则的?公平的自然律?:即任何人要求保有的不论任何权利,他得容许其他人保有同样的权利。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更大的社会合作体系。

当然,社会合作体系并不总是公平的。比如在1950年代,为了为工业化积累基础,国家采取以农补工的政策,农民不得不将农产品以低价卖给国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现在一些行业由少数几家经营者垄断,消费者不得不以高价购买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合作体系的公平,需要好的政治体系和正确的政策,这有赖于一个好政府。合作体系不公平到一定程度,可能发生政治革命。

参考文献:

莫洛亚、弗洛姆等. 人生五大问题[Z].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美)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2

第六讲 幸福

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根本目标。很多人都追求金钱、地位和荣誉,那是因为这些东西可以为他们带来幸福感。如果一个人觉得他因为追求金钱、地位和荣誉而失去了幸福,他肯定认为自己错了,他肯定愿意用已获得的金钱、地位和荣誉换取幸福。

一、幸福是符合真实人格的东西

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显然与快乐有关。如果没有感受到快乐,就没有幸福。很多东西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比如,饥渴的时候得到了食物和水;得到了自己心仪的人的爱;与最好的朋友一起玩耍;听喜欢的音乐;做了一件善事;等等。

然而,幸福似乎并不完全等同于快乐。与最好的朋友一起玩耍,当时非常开心,却耽误了完成工作的时间,或者花了很多钱,影响了这个月生活;考试的时候作弊了,取得了好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心理美滋滋的;一个小偷,经过精心筹划和准备,巧妙地偷到了盯了很久的一件东西,很开心。这些事情都会给当事者带来快感。但他们都能享受到幸福么?似乎不敢肯定。

快乐的感受与欲望的满足有关。伊壁鸠鲁的哲学是教人快乐的哲学(他有时将?快乐?和?幸福?混用,无论幸福和快乐,他指的都不是简单的感官快感)。他说:?我们把快乐看成本源的原则和幸福生活的目标。因为我们认为快乐是首要的和适宜的善。?伊壁鸠鲁将快乐归结为欲望的满足。他把人的欲望分为三类:天生且必要的、天生非必要的和空洞的即既非天生亦非必要的。天生且必要的欲望,是那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痛苦后果的欲望,包括保护自己生命的欲望(比如对食物、水的需求和逃离危险的本能)、?身体平静?的欲望(逃离自然痛苦的欲望)和精神稳定或平静的欲望。天生却非必要的欲望是那些能带来快乐,但是没有满足也不会痛苦的欲望,比如奢侈的宴饮和性。空洞的欲望即既非天生亦非必要的

23

欲望,比如?戴上王冠,被竖立雕像?。伊壁鸠鲁看来,对于幸福而言,惟有天生且必要愿望的满足才是重要的,摆脱痛苦、身体健康以及精神平静,是幸福的核心,幸福的生活要克制?空洞的欲望?,避免陷入深切的依恋。

女性的美丽与漂亮有关,漂亮的女性更容易与美丽联系在一起,但美丽比漂亮更为内在。如果只有曼妙的身材和漂亮的脸蛋儿,而没有善良、见识、自信和优雅,就只是漂亮而不是美丽。幸福类似于美丽,它似乎是一种持久的心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而不单单是感官的快感,也不是短暂的快乐。柏拉图认为,幸福不是产生于人体的某一器官,而是来自于人格。感官和内心的满足可以给人带来一时快乐,但未必会带来幸福。只有那些可以为人带来快乐,而且从来也不会带来丝毫不安、内疚和痛苦的事情,才会给人带来幸福。幸福是一种快乐,是心灵的愉悦和安宁,是一种从来不会有丝毫不安、内疚和痛苦的快乐。

哪些东西可以给人带来从来不会丝毫不安、内疚和痛苦的快乐呢?只有符合你的真实人格的东西才可以做到。什么是真实的人格呢?简单的说,就是真实的你,包括你需要的和你内心深处的价值观(良心)。伊壁鸠鲁所说的摆脱痛苦、身体健康和精神平静是所有人需要的东西;他不认为必须的性和对爱情的追求,相信也是人们需要的;所有的享乐、甚至权力和荣耀,都是符合人们需要的。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则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的。这种东西也可以叫做?良心?,相信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这种东西。有句话说,人可以由虚荣心知道什么是荣耀,可以由良心知道什么是正义。

如果一件事情满足了你的需要,又无违于你的良心,那么,这件事情不仅可以为你带来快乐,而且可以为你带来幸福。

锦衣玉食,且得之无违于良心;怡享天伦,且得之无违于良心;功成名就,且得之无违于良心;等等,这些事情因为符合我们的真实人格而为我们带来幸福。依靠作弊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偷了一件自己很想要的东西,在自己获得了荣誉的时候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尽管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快乐,但我们经常会为此感到内疚和不安,这些事情因为有违于我们内

24

心深处的价值观而不能为我们带来幸福;贪婪美食,发胖了,身体不健康了,这件事情因为给我们带来了痛苦而使我们无法享受不到幸福。

二、幸福与道德

如果有一个小偷,每次偷到别人东西,总是很开心,没有被抓过,也从没有受到处罚,而且,他从来没有为偷别人东西感到过哪怕一丝的内疚和不安,他甚至从不担心有一天会被抓到,他会不会是幸福的呢?我们得承认,他可能是幸福的。

我们知道,这个说法会招来很多质疑。自古以来,哲人们喜欢将幸福与德行联系在一起。斯宾诺莎说,?幸福不是德行的报酬而是德行自身?。柏拉图的结论是,善者享有真正的快乐;恶者具有虚假的快乐。即使视快乐为首要的善的伊壁鸠鲁,也认为快乐与节制、勇敢、正义及友谊的美德是一致的。事实上,过去的和今天的多数人都倾向于强调幸福与德行的关系。

不过,我们着实找不到幸福与德行之间逻辑上的联系。凭什么就认定上边说的小偷没有正在享受幸福呢?幸福与德行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幸福相对于德行是中性的,善者享受善者的幸福,恶者享受恶者的幸福。然而,恶者要享受恶者的幸福,他必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恶者?,他不仅作恶,而且他内心深处也完全是恶的,他的?良心?完完全全地?坏了?。 尽管这样的人不多,我自己甚至还没有见过一个,但谁能肯定不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呢?

其实,我们坚定地相信,绝大多数人内心里是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绝大多数人的真实人格是向善的,包括那些作恶的人。做一个纯粹的好人难,做一个纯粹的坏人也不容易。所以作恶的人,一般都无法享受到幸福,这是因为他作了恶,但善良的本性并未完完全全地泯灭。

那么,是不是那些作恶的人,把自己善良的本性完完全全地泯灭了,就可以像善良的人做善事一样享受幸福呢?当然不是。因为如果多数人是善的,作恶就是不安全的,作恶者即使暂时享受到了幸福,可能也是短暂的,他们也会总担心被抓到。善良的行为是最安全的,善良者的幸福是最

25

可靠的。

所以,幸福与德行之间的关系,尽管在逻辑上不是必然的,但在现实中,却是经常的。下边一段话来自网络:

现在做人标准:

1、如果钱还宽裕,别养二奶,偷偷帮助几个贫困山区的学生。但是你心里一定会觉得舒坦,比包二奶提心吊胆的要好得多!

2、遇到夜里摆地摊的,能买就多买一些,别还价,东西都不贵。家境哪怕好一点,谁会大冷天夜里摆地摊?

3、遇到学生出来打工的、勤工俭学的,特别是中学生、小姑娘。她卖什么你就买点,如果她不是家庭困难,出来打工也需要勇气的,鼓励鼓励她吧!

4、捡到钱包就找找失主,如果你实在缺钱就把现金留下。告诉失主就说你在厕所里捡到的。把信用卡、身份证、驾驶执照还给人家,一般人家也不会在乎钱了。把人家的地址记在你的笔记本上,以后发达了去找人家道个歉,把钱还给人家!

5、遇到迷路的人打听某个地址,碰巧你又知道,就主动告诉一声。别不好意思,没有人笑话你!

6、遇到迷路的小孩和老头老太太,能送回家送回家,不能送回家的送上车、送到派出所也行,如果有电话的替老人或小孩打个电话就走,反正你也不缺那两个电话费!

7、雨雪的时候、天冷的傍晚或者是雪天的傍晚,遇到卖菜的、卖水果的、卖报纸的,剩的不多了又不能回家,能全买就全买,不能全买就买一份,反正吃什么也是吃、看什么也是看,买下来让人早点回家!

8、上车遇到老弱病残、孕妇,让座的时候别动声色,也别大张旗鼓。站起来用身体挡住其他人,留出空位子给需要的人,然后装作下车走远点。人太多实在走不远,人家向你表示谢意的时候微笑一下!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相信我们可以享受到幸福,因为我们是善良的,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

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在接受凤凰卫视访问的时候,说他从以色列第一任总理古里安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关怀不仅仅出于

26

道德,它也是生命中的一种最高的智慧体现。如果想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那么,先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是一种智慧的想法。对于获得幸福来说,道德似乎是一条捷径。

三、幸福的生活

尽管我们认为人生哲学不应提供具体的生活方式,但我们还是想说说什么样的生活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到幸福。

幸福与我们的需要有关。虽然像物质财富、健康、爱情、自由和闲暇、权势、成就、荣耀,以及一起的享乐,都符合我们的需要,这些东西都可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体验,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人不可能同时得到所有的东西,任何人都是如此,包括最富有的人和最有权势的人。有权势的人经常会失去个人生活的自由和闲暇,他们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也经常是孤独的和痛苦的(所以,古代的皇帝是孤家寡人);明星们得到了粉丝的追捧,他们也因此获得了物质利益,但他们同样失去了个人生活的自由。

理解这一点,对于幸福的生活很重要。你要知道你现在得到了什么,还没有什么。你可能说你现在什么也没有得到,不过这多半不是事实,只不过你现在拥有的东西,不是你现在最想要的东西罢了。那就去追求你想要的东西吧!但你得容忍一些东西的失去。享受现在拥有的东西可以带来幸福,追求并且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以带来幸福。但如果你认为只有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才是幸福的,那么,恐怕这辈子你都难享受到幸福了。

在伊壁鸠鲁的幸福体系中,节制和审慎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他告诉人们,少吃,以免消化不良;少喝,以免第二天早上醒不了;避开政治和爱情以及一切感情的活动;不要结婚生子,以免丧失亲人;在你的灵魂上,要使自己学会观赏快乐而不要观赏痛苦。在现代这个享乐社会,伊壁鸠鲁的观点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然而,剪灭自己的欲望,确实可以减少痛苦和焦虑,但要获得幸福,还需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你得真正相信,剪灭掉的,本来就不是你想要的,或者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如果要适当地剪灭欲望,首先应该考虑减少个人幸福对外物(包括他

27

人)的依赖。因为这些东西,是很容易失去的。你的爱人可能有一天不爱你了,跟其他人跑了,你还是要活下去的。应该留一份给自己,自己应该是自足的。爱因斯坦:?如果你想过幸福的一生,那么就把生活和一个目标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和人或物联系在一起。?

金钱对于多数人的幸福生活来说都很重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无定所,经常会给人带来痛苦的经历。尽管奢华的生活可能给一些人带来幸福,但我还是同意爱因斯坦的观点,他说,简单纯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奢华的生活对外物(金钱)太过依赖,容易失去,不可靠。

金钱对幸福更重要的作用是它可以给人带来自由。对多数人来说,自由对幸福的重要性大过奢华的生活。我不喜欢我的上司,他是一个粗鲁和没有品味的家伙,好吧,就炒了他;但是如果炒了他我就失去了生活的来源,那就不得不继续在他手下忍气吞声了,这肯定不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有钱而不出名,且不受权力(以及随之而来的责任)之累的人,是最自由的人。

参考文献:

(美)诺尔曼·李莱佳德. 伊壁鸠鲁[M],北京:中华书局,2004. 莫洛亚、弗洛姆等. 人生五大问题[Z].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8

第七讲 死亡

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哲学,是由于人们将其付诸思维。而人们之所以将其付诸思维,是为了理解生存的意义。蒙田说,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

柏拉图认为,正如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是二分的一样,人的灵魂和肉体也是二分的。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成为现实的人,灵魂使人得以思维与运动,而肉体为灵魂提供五官感受。灵魂来自天庭(理念世界),并且在与肉体结合之前,就已经对理念世界中的真、善、美有所领悟或直观,因为理念世界是永恒的,真、善、美是永恒的,所以,人的灵魂是不朽的。

人的生活,就是?练习死亡?。灵魂是自由的,在现象世界,它会受到金钱、权利、色相等诱惑,同时,它又能回忆起理念世界之真、善、美而在诱惑面前保持理智,不至于沦落到罪恶的深渊。人生过程中,须得对现象世界之种种诱惑坚决予以抵制,保持心灵的纯洁。惟有如此,方能在肉体死亡之时,灵魂能在神的指引下,重返理念世界。柏拉图说:?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人免除所有对自己灵魂将来命运的担忧,这就是在生前抛弃肉体的快乐与装饰,对他的目的来说,这些东西带来的损害大于好处,献身于获得知识的快乐,以此使他的灵魂不是拥有借来的美,而是拥有他自身的美,使他的灵魂拥有节制、良善、自由、真理,使他自己适宜旅行去另一个世界。?

现象世界,尤其是人之肉体,是灵魂的牢笼,惟有舍弃肉体之重负,方能自由重返理念世界。?死亡就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尽管自杀可以使灵魂摆脱肉体,但人是诸神看管之下的?财产?,自杀是对诸神的不敬。惟有?练习死亡?,才是人回到理念世界的恰当途径。

柏拉图在多变的现象世界之上设立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为人的现世生存提供了一个自足的意义世界,心灵得到安顿。如果说?死?是对?生?的否定,则理念世界之真、善、美便是对这种?死?之不幸的补偿。

所以,柏拉图的死亡哲学不是纯粹地描叙人之死后的境遇,而是为现

29

世(此岸)生活提供一套有意义的伦理标准。

在对现世(生)伦理生活的关注上,可以看到柏拉图与孔子的共鸣。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两人的不同在于,在柏拉图看来,此岸生活不具备本体意义,那个真实的生活世界被他放臵到彼世的理念世界中,而孔子则坚信此岸生活的本体价值。

基督教对死亡的理解,与柏拉图很相似。《圣经》说,人因其祖先所犯的原罪而不得不承受死亡,死亡是上帝的惩罚。所有人第一次生命的唯一意义就是死亡,因为只有死后而生(复活)的生命才有真正的意义。但人不可渴望死亡,他只能在上帝的压迫下经受普遍的精神痛苦,然后自然地死去,否则就是违背上帝的旨意,就不可能有死后的复活。奥古斯丁要求人们信仰上帝,因为上帝已经?负担了我们的死亡?。人从生到死,不过是从一种生活方式转换到另一种生活方式,最终是要复活的。

启蒙运动之后,那个美好天堂的灼灼光辉暗淡了,人们不得不立足现世理解死亡和寻求生命的意义。

蒙田认为,死亡是人的生命的终点,人生是有限的,但这并不能成为人生普遍无意义的论证。而正是因为生命的有限,人生才变得有意义。每一个体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积极策划自己的生命,达到创造自己生命本质的目的。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死才能凸显出来。

叔本华认为死亡是人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对个体而言,死亡是必然的和在所难免的,但死亡并不触犯普遍的生命意志。叔本华把个体的有死性和人类普遍的不死性结合起来,完成了从个体性与普遍性分离的死亡观到二者统一的死亡观的转变。他还认为这是治疗每一个体对死亡恐惧的一剂良方。

海德格尔则从积极的角度理解死亡。首先,死是生命的完成,没有死,生命是不完整的。?在此在中,始终有某种东西悬欠着,这种东西作为此..在本身的能在尚未成其为‘现实’的,从而,在此在的基本机制的本质中有着一种持续的未封闭状态。不完整性意味着在能在那里的悬欠。? ........

其次,死是命中注定,不可超越的。死亡是无法代替的,是一种绝对的

30

可能性。这种绝对之可能性,决定了人的有限性。而正是死亡,或人之有限性,确保了此在无法取消的自我性及其结构的个别性。

最后,人是?向死而生?的。人一出生就意味着死亡,人是在走向死亡的旅途中生存着的,但在这表面的话语中又暗含着深刻的意义:即人须立足于死的视角来?筹划?生——以对?死?之畏而使?生?更高远更深刻。?此在把自身的一种从他的此本身中产生出来的持续的威胁敞开着,向须寄身于这威胁中而且不能淡化这威胁存在。??真正的存在之本体论的结构,须待把先行到死中去之具体结构找出来了,才弄得明白。?人可以不怕死,但不能无视死,这里须凸现出生存的智慧与勇气。因此,向死而生不仅更具完整性,而且更具高远性。

如果人得永生,会怎么样呢?人得永生,每一天都没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每一天都不是独特的,去了的日子还会再来;每一件事情也没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可以期待在将来的某一天它还会再来,我们有无限多的机会,所以没有理由不去浪费。如果每一天、每一件事情都没有意义,永生又有什么意义呢?永生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实在是一件乏味、疲惫和痛苦的事情。

现在活着的所有人都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死亡,这个绝对正确又具有悲剧色彩的真理对每个人来说都有重大意义。它使我们的每一天都是独特的,使我们的人生充满了紧迫感,珍惜每一天的时光、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机会。乔布斯说:?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但昭明.从?灵魂不朽?到?向死而生?——柏拉图与海德格尔生死观之比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4).

周德新.西方死亡观的历史演变[J].求索, 2004,(6).

31

教学进度

第一周 第一讲 哲学与人生

第二周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导读 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第八周 第三讲 人生的真相(上) 第四讲 人生的真相(下) 观看电影《蝴蝶效应》 第五讲 个人与社会,与他人 幸福 死亡

3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c3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