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胱抑素C测定的临床意义

更新时间:2024-07-10 03: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血清胱抑素C测定的临床意义

胱抑素C(cystain C)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可作为肾小球滤过功能指标。近年来有关胱抑素C测定的临床应用及方法报道日渐增多,充分肯定了其临床应用价值。 一、生化特征

胱抑素C,以前也被称为γ-微量蛋白及γ-后球蛋白,是一种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分子量为13kD,有1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一种分泌性蛋白质。胱抑素C广泛地存在于各种体液中,如脑脊液、血液、唾液、精浆等。研究发现胱抑素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超家族的成员之一,是目前发现的对组织蛋白酶B抑制作用最强的抑制物,对木瓜酶、无花果蛋白酶、组织蛋白酶H/L也有抑制作用。 二、标本

血清标本 三、测定方法

由于血清中胱抑素C浓度较低,故其测定方法需较高的分析灵敏度及特异性。最初Lofberg等用RID及EIA对胱抑素C含量进行测定,不仅费时,而且检测限也差。随后又有较简单且灵敏的放射、荧光及各种酶免疫测定(RIA、FIA及EIA)的方法报道,由于均属于非均相测定方法,很难自动化,因此限制了胱抑素C的广泛临床应用。

胶乳免疫比浊法是一种均相测定方法,在胶乳颗粒上包被抗

体,与抗原结合时颗粒发生凝集沉淀,形成的浊度可用一定波长比浊,与同样处理的系列标准比较,计算出标本中胱抑素C浓度。 参考值:0.7~1.38mg/L,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浓度较高(1.64~2.59mg/L),4个月以后则明显下降,1岁以后至18岁都较恒定,与成人接近。 四、临床意义

肾小球滤过功能(GFR)的内源性标志物

由于胱抑素C基因属“管家基因”,能在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表达,无组织学特异性,故机体胱抑素C产生率相当恒定。因胱抑素C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并降解,肾脏是清除循环中胱抑素C的唯一器官,所以血清胱抑素C浓度主要由GFR决定,由此可见胱抑素C是一种理想的反映GFR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

Grubb及Simonsen等首先研究了血中低分子量蛋白质(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胱抑素C)浓度与GFR(51Cr-EDTA清除率)的相关性,发现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浓度的倒数与GFR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5、 0.70及0.39,血清肌酐浓度倒数与GFR的相关系数r为0.73。可见胱抑素C是低分子量蛋白质中与GFR最相关的内源性标志物,甚至优于血清肌酐。

血清β2-微球蛋白浓度由于在炎症、肿瘤及免疫疾病时也可

升高,故不是理想的GFR内源性标志物。视黄醇结合蛋白的代谢十分复杂,且部分与前白蛋白结合,不能自由经肾小球滤过,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浓度的倒数与GFR相关性最差,不能作为GFR的内源性标志物。

胱抑素C即使在炎症状态下,其产生率也不会改变,血清浓度受年龄、性别、疾病的病情变化的影响较小。Newman报道血清胱抑素C、肌酐浓度诊断异常GFR的敏感性分别为78.1% 及57.1%,各自浓度倒数与GFR(51Cr-EDTA清除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50。Kyhse Andersen及Filley的最近临床应用也表明血清胱抑素C浓度与GFR的相关性优于血清肌酐浓度。 Keevil等在对12%健康人的生物学差异研究中指出:血清肌酐的个体间变异为93%,而胱抑素C的个体间变异仅25%,因而作者认为在判定肾功能损伤时血清胱抑素C优于血清肌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b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