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州动车事故看我国高速铁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更新时间:2023-04-05 08: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温州动车7.23事故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从温州动车事故看我国高速铁路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温州动车事故介绍
1.动车事故简介
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左右,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行驶至温州市双屿路段时,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追尾,导致D301次1、2、3列车厢侧翻,从高架桥上坠落,毁坏严重,4车厢悬挂桥上,D3115次15、16车厢损毁严重。截至2011年7月29日,事故已造成40人死亡[1]200多人受伤。40名遇难者身份确认,其中有3名外籍人士。D301次列车司机当场死亡,胸口被车闸刺穿,可以推论司机通过肉眼看到前面的列车时,做过刹车的处理,但是已经来不及了。[1]
2.动车事故发生经过
2011年7月23日19时30分左右,雷击温州南站沿线铁路牵引供电接触网或附近大地,通过大地的阻性耦合或空间感性耦合在信号电缆上产生浪涌电压,在多次雷击浪涌电压和直流电流共同作用下,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采集驱动单元采集电路电源回路中的保险管F2(以下简称列控中心保险管F2,额定值250伏、5安培)熔断。
熔断前温州南站列控中心管辖区间的轨道无车占用,因温州南站列控中心设备的严重缺陷,导致后续时段实际有车占用时,列控中心设备仍按照熔断前无车占用状态进行控制输出,致使温州南站列控中心设备控制的区间信号机错误升级保持绿灯状态。
雷击还造成轨道电路与列控中心信号传输的CAN总线阻抗下降,使5829AG轨道电路与列控中心的通信出现故障,造成5829AG轨道电路发码异常,在无码、检测码、
绿黄码间无规律变化,在温州南站计算机联锁终端显示永嘉站至温州南站下行线三接近(以下简称下行三接近,即5829AG区段)“红光带”。
19时39分,温州南站车站值班员臧凯看到“红光带”故障后,立即通过电话向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列车调度员张华汇报了“红光带”故障情况,并通知电务、工务人员检查维修。瓯海信号工区温州南站电务应急值守人员滕安赐接到故障通知后,于19时40分
赶到行车室,确认设备故障属实后,在《行车设备检查登记簿》(运统-46)上登记,并
立即向杭州电务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进行了汇报。
19时45分左右,滕安赐进入机械室,发现6号移频柜有数个轨道电路出现报警红灯。
19时55分左右,接到通知的温州电务车间工程师陈旭军、车间党支部书记王晓、预备工班长丁良余3人到达温州南站机械室,陈旭军问滕安赐:“登记好了没有?”
滕安赐说:“好了。”陈旭军要求滕安赐担任驻站联络,随即与王晓、丁良余进入机械室检查,发现移频柜内轨道电路大面积出现报警红灯(经调查,共15个轨道电路发送器、3个接收器及1个衰耗器指示灯出现报警红灯),陈旭军即用1个备用发送器及1个无故障的主备发送器中的备用发送器替代S1LQG及5829AG两个主备发送器均亮红灯的轨道电路的备用发送器,采用单套设备先行恢复。
20时15分左右,陈旭军通过询问在行车室内的滕安赐,得知“红光带”已消除,即叫滕安赐准备销记。滕安赐正准备销记,此时5829AG“红光带”再次出现,王晓立即通知滕安赐不要销记。陈旭军将5829AG发送器取下重新安装,工作灯点绿灯。随后,杭州电务段调度沈华庚来电话让陈旭军检查一下其他设备。陈旭军来到微机房,发现列控中心轨道电路接口单元右侧最后两块通信板工作指示灯亮红灯,便取下这两块板,同时取下右侧第三块的备用板插在第二块板位置,此时其工作指示灯仍亮红灯。陈旭军立即(20时34分左右)向DMIS(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工区询问了可能的原因后,便回到机械室取下三个工作灯亮红灯的接收器。此时列控中心轨道电路接口单元右侧第
二块通信板工作指示灯亮绿灯,陈旭军随即将拆下来的两块通信板恢复到两个空位置上,然后通信板工作指示灯亮绿灯。陈旭军在微机室继续观察。
至事故发生时,杭州电务段瓯海工区电务人员未对温州南站至瓯海站上行线和永嘉站至温州南站下行线故障处理情况进行销记。
20时03分,温州南站线路工区工长袁建军在接到关于下行三接近“红光带”的通知后,带领6名职工打开杭深线下行584公里300米处的护网通道门并上道检查。
20时30分,经工务检查人员检查确认工务设备正常后,温州南工务工区驻站联络员孔繁荣在《行车设备检查登记簿》(运统-46)上进行了销记:“温州南~瓯海间上行线,永嘉~温州南下行线经工务人员徒步检查,工务设备良好,交付使用。”
19时51分,D3115次列车进永嘉站3道停车(正点应当19时47分到,晚点4分),正常办理客运业务。
19时54分,张华发现调度所调度集中终端(CTC)显示与现场实际状态不一致(温州南站下行三接近在温州南站计算机连锁终端显示“红光带”,但调度所CTC没有显示“红光带”),即按规定布置永嘉站、温州南站、瓯海站将分散自律控制模式转为非常站控模式。
20时09分,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助理调度员杨向明通知D3115次列车司机何枥:“温州南站下行三接近有‘红光带’,通过信号没办法开放,有可能机车信号接收白灯,停车后转目视行车模式继续行车。”司机又向张华进行了确认。
20时12分,D301次列车永嘉站1道停车等信号(正点应当19时36分通过,晚
点36分)。
永嘉站至温州南站共15.563公里,其中永嘉站至5829AG长11.9公里,5829AG 长750米,5829AG至温州南站长2.913公里。
20时14分58秒,D3115次列车从永嘉站开车。
20时17分01秒,张华通知D3115次列车司机:“在区间遇红灯即转为目视行车模式后以低于20公里/小时速度前进。”
20时21分22秒,D3115次列车运行到583公里834米处(车头所在位置,下同)。因5829AG轨道电路故障,触发列车超速防护系统自动制动功能,列车制动滑行,于20时21分46秒停于584公里115米处。
20时21分46秒至20时28分49秒,因轨道电路发码异常,D3115次列车司机三次转目视行车模式起车没有成功。
20时22分22秒至20时27分57秒,D3115次列车司机6次呼叫列车调度员、温州南站值班员3次呼叫D3115次列车司机,均未成功(经调查,20时17分至20
时24分,张华在D3115次列车发出之后至D301次列车发出之前,确认了沿线其他车站设备情况,再次确认了温州南站设备情况,了解了上行D3212次列车运行情况,接发了8趟列车)。
20时24分25秒,在永嘉站到温州南站间自动闭塞行车方式未改变、永嘉站信号正常、符合自动闭塞区间列车追踪放行条件的情况下,张华按规定命令D301次列车从永嘉站出发,驶向温州南站。
20时26分12秒,张华问臧凯D3115次列车运行情况,臧凯回答说:“D3115次列车走到三接近区段了,但联系不上D3115次列车司机,再继续联系。”
0时27分57秒,臧凯呼叫D3115次列车司机并通话,司机报告:“已行至距温州南站两个闭塞分区前面的区段,因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没有信号,跟列车调度员一直联系不上,加之轨道电路信号异常跳变,转目视行车模式不成功,将再次向列车调度员联系报告。”臧凯回答:“知道了。”20时28分42秒通话结束。
20时28分43秒至28分51秒、28分54秒至29分02秒,D3115次列车司机两次呼叫列车调度员不成功。
20时29分26秒,在停留7分40秒后,D3115次列车成功转为目视行车模式启动运行。
20时29分32秒,D301次列车运行到582公里497米处,温州南站技教员幺晓强呼叫D301次列车司机并通话:“动车301你注意运行,区间有车啊,区间有3115啊,你现在注意运行啊,好不好啊?现在设备(通话未完即中断)。”
此时,D301次列车进入轨道电路发生故障的5829AG轨道区段(经调查确认,司机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20时30分05秒,D301次列车在583公里831米处以99公里/小时的速度与以16公里/小时速度前行的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
事故造成D3115次列车第15、16位车辆脱轨,D301次列车第1至5位车辆脱轨(其中第2、3位车辆坠落瓯江特大桥下,第4位车辆悬空,第1位车辆除走行部之外车头及车体散落桥下;第1位车辆走行部压在D3115次列车第16位车辆前半部,第5位车辆部分压在D3115次列车第16位车辆后半部),动车组车辆报废7辆、大破2辆、中破5辆、轻微小破15辆,事故路段接触网塌网损坏、中断上下行线行车32小时35分,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2]
铁路部门内部网友提供的事发前的调度资料
二、温州动车事故基本情况
1.事故线路情况
甬温线北起浙江省宁波市,南至温州市,全长282.38公里,为双线电气化铁路,其设计时旅客列车速度目标值为250公里/小时。该条铁路于2006年2月28日开工建设,2009年9月28日投入使用,较批准工期提前4个月。
事故发生地点位于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下行线583公里831米处(瓯江
特大桥上)。事故发生后对事故地段前后的线路检查测量结果合格。
2.事故相关设备情况
1.中国列车控制系统:甬温线采用CTCS-2级列车控制系统,该系统应用于200~
250公里/小时提速干线和高速铁路上。该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即地面子系统
和车载子系统。地面子系统由车站列控中心、轨道电路等设备组成。车载子系
统由列车超速防护系统等设备组成。
2.甬温线轨道电路:甬温线采用ZPW-2000A无绝缘轨道电路实现列车占用及完整
性检查,并连续向列车传送行车许可等信息。由于当天该区段属于雷暴天气,
在多次雷击浪涌电压和直流电流共同作用下,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采集
驱动单元采集电路电源回路中的保险管F2(以下简称列控中心保险管F2,额
定值250伏、5安培)熔断。
3.列车超速防护系统(ATP)。D3115次、D301次列车均安装有ATP。ATP根据地
面设备提供的信号信息控制列车运行。当因轨道电路故障等原因,ATP接收不
到信号或接收到非正常的检测信号时,ATP将采取自动制动措施控制列车停车。
列车停车后如需继续前行,需要等待2分钟后将ATP从完全监控模式转为目视
行车模式,以低于2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进。目视行车模式期间,如接收到正
常信号,ATP将自动转为完全监控模式。[2]
4.列车通信设备:列车司机与列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使用包括机车综合无线通
信设备和手持终端设备,两种设备使用同一频段。由于当天雷雨天气使得通信
设备出现故障,基本无法正常使用。
3.事故当天气象情况
事故发生当天甬温线温州段有大雨,并且有明显的雷暴天气。其中温州南站区间雷电活动异常强烈,雷击地闪次数超过340次,每次雷击包含多次回击过程,雷电流幅值超过100千安的雷击共出现11次。
4.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情况
2006年9月,铁道部组织对合武线(合肥至武汉,含合肥站)、合宁线(合肥至南京,不含合肥站)进行四电集成施工总承包项目招标。通号集团联合体中标合武线,选用通号设计院研发的K5B型列控中心设备,站间通信方式为125兆光纤;
铁二院联合体中标合宁线,选用北京和利时公司研发的LKD2-H型列控中心设备,站间通信方式为100兆工业以太网。
由于合武线与合宁线通信要在两线交会的合肥站互联互通,但两线选用了不同型号的列控中心设备,无法实现相互通信。而合肥站又要与合宁线同时开通,铁道部运输局客专技术部于2007年6月2日组织召开了合宁铁路CTCS-2级列控系统集成方案研讨会,明确列控中心设备通信接口使用铁二院中标的合宁线选用的100兆工业以太网标准,要求合肥站的列控中心设备按照与合宁线同类型进行设计比选。
此后,通号设计院决定开始研发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2007年10月,通号设计院将新研发的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发往现场安装;2007年11月,铁道部科学技术司会同运输局客专技术部、基础部组织对北京和利时公司的LKD2-H型列控中心设备和通号设计院的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进行了技术预审查;2007年12月26日下发了《客运专线列控中心(LKD2-T1、LKD2-H)技术预审查意见》(科技运〔2007〕224号),明确要求“在合宁、合武客运专线工程现场试验和上道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系统功能”。合武安徽公司、合肥枢纽指挥部与通号集团商定,按照铁道部科学技术司预审查意见在合肥站试验。2007年12月21日,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在合肥站上道使用;2008年4月,铁道部运输局(客专技术部、基础部
等部门)对合武线改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进行了批复。
2008年4月,通号集团联合体中标甬温铁路四电集成施工总承包项目,负责其中通
信、信号系统集成施工总承包,投标文件中甬温铁路18个站采用了仅经过铁道部
科学技术司技术预审查的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2]
三、温州动车事故原因
1.列车
根据铁道部的说法,每列动车上都配备有列车超速防护系统(ATP),当因轨道电路故障等原因,ATP接收不到信号或接收到非正常的检测信号时,ATP将采取自
动制动措施控制列车停车。列车停车后如需继续前行,需要等待2分钟后将ATP从
完全监控模式转为目视行车模式,以低于2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进。目视行车模式
期间,如接收到正常信号,ATP将自动转为完全监控模式。而列车在相撞前,其车
载的ATP系统很明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没有在前方信号不稳定的情况下及
时采取制动措施,导致D301次列车以99公里/小时的速度追尾。
同时车上配备的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在恶略气象条件下并没有正常工作,导致调度人员无法与两列列车及时取得联系,并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排除故障
2.列车司机
在D3115次列车开出后,列车司机发现区间运行信号不稳定,看到了“红光带闪烁”(红光带意思是在同一信号区间内有大于一部列车在运行,即火车距离过近),
转为目视行车模式,以20公里/小时的时速慢速行驶。而稍后开出的Day01次列车
的列车司机并没有注意到相关设备的异常,在收到调度员的多次提醒后,并没有主
动转换目视行车方式,导致列车发生追尾。
通过铁道部公布的相关信息我们了解到D301次列车当时处于晚点状态,这使我们不得不怀疑D301次列车司机有没有为了减少晚点时间,才使列车车在恶劣气
象条件下仍然高速行驶。
3.调度站
温州南站调度及永嘉站调度在收的相关天气警告,相关路段设备异常及D3115次列车司机的异常回报下,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阻止相关人员对设备进行检修,在得
不到D3115次列车的信息的情况下盲目调度,令D301次列车发车并正常行驶,导
致追尾事故发生。
4.天气
温州车务段当天天气情况恶劣,雷暴活动异常强烈,雷电导致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采集驱动单元采集电路电源回路中的保险管F2(列控中心保险管F2,
额定值250伏、5安培)熔断,导致区间信号机故障。保险管F2熔断前温州南站列
控中心管辖区间的轨道无车占用,所以列控中心设备仍按照熔断前无车占用状态进
行控制输出,致使温州南站列控中心设备控制的区间信号机错误升级保持绿灯状态。
导致D301次动车仍按照正常模式行驶,致使追尾事故发生。
5.其他
通信设施:发码异常,导致其三次转目视行车模式行车受阻,7分40秒后才转为目视行车模式以低于2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温州南站缓慢行驶,未能及时驶出
5829闭塞分区
上海铁路局:有关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在设备故障发生后,未认真正确地履行职责,故障处置工作不得力,未能起到可能避免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损失的作
用
四、温州动车事故责任方
1.铁路部门
铁路部门在执行国家有关铁路建设规定时,执行程序不规范,不认真,在铁路建设中盲目追求项目工程的建设速度,从而忽视了有关安全方面的问题,导致在相
关线路开通后,其运行的设备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铁路部门没有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在铁路设备发生故障后相关人员无法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正确的处理问题。
铁路部门在项目招标,审核阶段监管不利,多次违规操作,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没有经过现场测试和试用、审查资料不完善等情况下,同意没有经过现场
测试,仅经过技术预审查的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上道使用,导致其运行的列控
中心设备存在重大缺陷,并且不能和其他有关调度站的系统统一接口,实现数据共
享几通信功能,从而酿成事故。
2.调度中心
在D3115次列车开出后,温州南站发现“下行四接近红光带闪烁,与瓯海区间无红光带” ,于是“温州南站联系D3115次司机,司机回答区间信号不稳定”。此时
表明温州南站及D3115次列车司机已经发现了问题,且调度站显示设备故障,根
据铁道部对“红光带”故障处理手册中规定:“在区间内一个闭塞分区出现红光带
时,需在前次列车到达邻站后或前车发出后不少于10分钟时,方可发出续行列车。”
手册中还标明,如果区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闭塞分区出现红光带时,不得发出续行列车,必须在确认前车到达邻站之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发车操作。
但是在温州南站发现“红光带”故障,调度布置温州南站转为非常站控后,仍让D301次动车发车,明显是没有按照铁道部有关规定执行。
在永嘉站,调度于“20:14分布置D3115次永嘉站开车,通知司机区间遇红灯后转目视模式20km/h运行。” 说明此时调度清楚前方故障尚未排除,司机应该在
必要的时候减速慢行。于是在之后的运行期间,D3115司机遵守这一指示,在进入
红灯区间后转目视模式运行。但是永嘉调度既然知道故障尚未排除,且当天为雷雨
天气,为什么不能够等故障排除之后再发出站通知,而是在故障情况下让D3115,
D301次列车发车,且并没有提醒D301次列车司机前方路段可能发生故障,应注意
行驶违反了《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和《高速铁路调度暂行规则》的有关规定。
3.维护、值班人员
设备维护人员在得知出现轨道电路故障后未遵守有关规定,擅自对轨道电路设备进行拔插更换,导致电路异常。
温州南站值班员在发现D3212发车时上行出站信号机故障关闭、发现CTC终端显示与现场轨道电路占用状态不符等设备故障情况后,虽然不知道信号升级的情况,但未严格执行《上海铁路局行车簿填记标准》和《车机联控作业》的有关规定,没
有及时与D301次列车执行车机联控。[2]
4.通信设备公司
通号集团所属通号设计院研发的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设计存在严重缺陷,设备故障后未导向安全措施。从软件及系统设计看,温州南站使用的LKD2-T1型列
控中心保险管F2熔断后,采集驱动单元检测到采集电路出现故障,向列控中心主
机发送故障信息,但未按“故障导向安全”原则处理采集到的信息,导致传送给主
机的状态信息一直保持为故障前采集到的信息;列控中心主机收到故障信息后,仅
把故障信息转发至监测维护终端,也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继续接收采集驱动单元
送来的故障前轨道占用信息,并依据故障前最后时刻的采集状态信息控制信号显示
及轨道电路。从硬件设计看,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PIO采
集电源仅有一路独立电源,没有设备冗余,未按规定采用两路独立电源设计,一旦
电源失效,PIO机柜中全部PIO板将失去采集电源,当列控中心保险管F2熔断后,
造成采集驱动单元采集回路失去供电;两路输入采集来自一个源点,无法构成输入
信息的安全比较。这两处硬件设计缺陷导致设备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
五、温州动车事故暴露出我国高速铁路存在的问题
世界高速铁路虽然已有近50年的应用发展历程,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逐渐提升的速度控制技术仍然不能做到完全掌控。一方面,运营经验的积累为高铁技术
的安全应用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高铁技术在不同国家发展的具体情况又使其
运营安全具有自身的特点。不断提高的高速铁路速度很难通过有限的试验而保证其
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可靠安全运营。[3]
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作为一个庞大的高新技术工程,是一种综合性技术,几乎囊括了材料科学、电子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动力控制技术等尖端高新技术领域,
并有数万名工程技术、运营管理、信号系统、自动控制等方面,温州动车事故表明
我国在相关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有关方面的实验还不够完善,特别是自极端恶劣
条件下我们的设备质量还不过关,导致在经历100多次雷击后设备就出现异常,并
且不能做到故障导向安全。这说明我国在技术引进与内化的过程中与国外还与存在
一定差距。
同时众所周知在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主要部件是要有足够的设备冗余的,而在温州动车事故中我们发现PIO采集电源仅有一路独立
电源,没有设备冗余,这说明在设计时我们的设计理念出现偏差,并没有做到以人
为本,安全至上的观念,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求工程进度,急功近利,这在科学
研究的领域是不正确的。
从温州动车事故我们还可以看出铁道部有关部门在有关规定,预案制定方面存在缺陷。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疏忽,没有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相关单
位安全管理不利,对职工履行职责监督不到位;相关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在设
备故障发生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成绩巨大,但是在追求高速的同时却忽略了安全问题的考量,犯了“大跃进”的错误,在高速铁路招标,建设,审核期间,铁道部
及其相关部门多次违规操作,至乘客的生命安全与不顾,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致使相关规定如一纸空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关监察部门没有及时发现问题,
监管不利,体现我国政府管理体系存在漏洞,政府部门没有很好的履行职责,做到
为人民服务。这也暴露出我国高速铁路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较为混乱,管理机制不够
完善,责任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六、温州动车事故对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影响
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使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高速铁路瞬间陷入低谷。在国内人们普遍开始怀疑乘坐高铁的安全性,动车事故打破了不少人之前对动车的狂热,
很多动车都出现大量空座的现象。国务院下令对全国正在建设的高铁全面检查,确
保其安全性。铁道部下令全国高速进行减速:设计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按时
速300公里开行;设计最高时速250公里的高铁,按时速200公里开行;既有线提速
到时速200公里的线路按时速160公里开行。在国外,国外高速铁路订单也开始由
明朗陷入混沌状态,国外有关专家对中国高速铁路安全性的态度急转直下。
但是温州动车事故对中国高速铁路发展也有好的方面。事故是我国整高铁行业陷入整改与反思中,铁路部门加紧制定相关故障的应急预案,是相关人员在发现
故障时能做到有据可依;相关科技部门加紧技术研究,争取尽早解决问题,为铁路
部门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系统;相关高铁区务段积极开展自检工作,及时查出并解
决了一批安全隐患,为我国高速铁路未来的发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七、我国高速铁路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高铁的发展,我们既不可像以往一样只一味地追求“高速度”,亦不可因废食,止步不前。正确的态度是,客观总结经验与教训,对比自身历史和高铁发展
史,不断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一种谦虚、谨慎、人性化的态度发展高
铁。中国高速铁路的未来发展,应有以下几个趋势:
1.质量与安全是高铁技术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在追求高
速度的同时,不能忽略安全方面的考量,不能以人的生命作为儿戏。速
度的提升必须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才是可取的。因此,中国高铁未来发
展首先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都要严格把关,要有
较强的责任意识。在前期科研攻关中加强安全方面的投入,加强在极端
恶劣条件下对设备的实验,确保技术及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关于“温州动车事故”的各种讨论中,责任意识匮乏被认定为事故发生
的主要原因。因此,铁路部门应增强高速铁路有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加强管理,是人们始终牢记“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始终
绷紧安全的神经,切忌麻痹大意。
3.我国高速铁路有关部门应充分借鉴世界各国有关高速铁路建设发展的经
验,在凡是涉及到安全运行的关键地方尽量排除人为干扰,在保障设备
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给予电子系统足够的权限,避免人为失误造成事故;
在铁路沿线安装配套的安全措施,如:安装“防止脱轨装置”、在靠近
车站处安装安全栅栏,防止人们穿行;制定统一的标准,对我国的高速
铁路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增强铁路运营系统的兼容性,做的标
准化建设,标准化运行。
4.在高速铁路建设,运营中树立“可持续化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注铁路建设是对铁路周边环境的保护,关注乘客的安全,采取必要的
防护措施,并且做好乘客的安全教育工作,确保乘客在发生危险时能够
保障自身生命安全,正确的进行自救互救。
八、总结
平安能否不用鲜血来换?不少乘客还反映,这起事故也暴露了其他的一些安全隐患,如目前动车没有安全带;事故发生后安全锤砸不开玻璃;高架桥轨道两侧的逃生通路也未起到逃离作用;上车之后乘客没有接受最基本的安全培训,如遇险时如何逃生;医护人员表示,如果有安全带,伤亡可减半,很多受害者就是被甩离座位后被硬物撞击受伤……这是一起本不该发生的惨剧,作为普通民众,我们不要一味埋怨管理混乱,要求政府迅速问责。责任是肯定要追究的,我们更要吸取教训,不能让遇难乘客的血白流,给身边的亲人朋友多讲解安全知识,遇到突发状况时应该如何应对。只有每个人都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和消除,才能避免更多的灾难。
高铁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也确实为社会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与好处,曾深得国人的赞美和外国政要的推崇,从某种意义上,一度提升了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然而,高铁事故所引发的人们的深层次思考,为高铁未来发展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防范于未然,始终应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和追求进步并为之不懈努力、自主创新的结果,但却并不是可以按照人的主观愿望而无限向着美好的一面发展下去的。在伦理原则的指引下理性发展高铁技术,关注民众安全和环境、文化生态,注重高铁技术对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合理调适政治、经济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求更好的伦理发展空间,既不一味推崇,也不全盘否定,恰如其分地审度问题,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安全、可控,应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必由之路。人们期待未来的中国高铁,不仅仅是一条飞翔之路,更是一条安全之路、人文之路、幸福之路,不仅为国民出行提供方便,更为中国高铁技术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温州动车事故国务院报告
[3]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伦理审视——“7·23”中国高铁事故的反思及日、法、德高
铁发展的启示
[4] 温州动车事故
大体就是这个样子了,你们选择一个部分自己进行扩充,完成自己的论文。这个只是个底稿,各种格式都不正确,还缺少摘要,关键字,绪论等部分你们自己添加。
正在阅读: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待遇大幅提高到每月1300-1500元05-25
凌坤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评审表(云南省人事厅制) - 图文01-12
节约节能合理化建议02-07
田园风光的小学生二年级优秀作文06-13
2015年高考语文百题精炼系列专题4辨析并修改病句01-04
IBMv7000存储服务器双活配置流程04-29
和父母闹矛盾的作文03-31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动车
- 温州
- 事故
- 铁路
- 趋势
- 存在
- 高速
- 我国
- 发展
- 问题
-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 计算机组装与测试---实习指导书(实验课)
- 氧化钙粉项目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2年高考政治第4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学生用)
- 水泥企业化验室评审考核管理办法(试行)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期末考试题》(附答案)
- 高一下学期英语单词表Unit16
- 建筑给排水规范强条汇总(一)----建筑给水排水
- 食品生产废水治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16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八单元试卷
- 人民政府办公室公文处理实施细则
- 计算机常用英语词汇表.doc
- 电梯设备安装调试合同范本
- 多边形及内角和知识点汇总
- 江西年产xxx电动车项目建议书
- 创业个人简历模版下载优秀实用
- 973项目 磁约束核聚变基础研究
- 2022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620专业综合一之政治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
- 周杰伦结婚哭毁一片妹纸 如果你有美背也不愁嫁
- 幂级数求和函数方法概括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