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2014

更新时间:2024-04-04 06: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building ground

GB50037-xx

(征求意见稿)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修编组

1

目 次

1. 总则 2. 术语 3. 地面类型

3.1 地面类型的选择原则 3.2 地面面层分类 3.3 地面基本规定 3.4 常用建筑地面

3.5 清洁、洁净、防尘、防菌地面 3.6 防静电地面 3.7 耐磨、耐撞击地面 3.8 防腐蚀地面 3.9 防油渗地面 3.10

其它地面

4. 地面的垫层

4.1 地面垫层类型的选择 4.2 地面垫层的要求 5. 地面的地基 6. 地面的构造

附录A 面层、结合层、填充层的厚度及找平层的最小厚度和隔离层的层数 附录B 填土压实系数大于等于0.94时,混凝土垫层最小厚度选用表 附录C 混凝土垫层厚度计算 附录D 本规范用词说明

2

附录E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3

Content

1. General Rules 2. Terminology 3. Ground Type

3.1 Principle of ground type selection 3.2 Classification of ground surface course 3.3 Basic regulations of ground 3.4 Common building ground

3.5 Clean, dust-proof and antibacterial ground 3.6 Anti-static ground

3.7 Wear resistant, collision resistant ground 3.8 Anti-corrosion ground 3.9 Anti oil seepage ground 3.10 Other ground 4. Ground cushion

4.1 Ground cushion type selection 4.2 requirement of ground cushion 5. Ground foundation 6. Ground construction

Appendix A: The thickness of surface course, bonding course and fill stratum, the minimum thickness of leveling course, and the layer number of isolated layers. Appendix B: Minimum thickness selection table of concrete cushion, when fill compaction coefficient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0.94.

4

Appendix C: Thickness calculation of concrete cushion Appendix D: Wording description Appendix E: Referenced documents Reference standard directory Appendix Article explanation

5

3.3.7考虑设备安装和地面沟槽、管线的预留、预埋时可将地面工程分为混凝土毛地面和面层两个阶段施工。毛地面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15。

3.3.8 建筑地面结合层材料及其厚度应根据面层的种类按本规范附录A中表A.0.2确定。以水泥为胶结料的结合层材料,拌合时可掺入适量化学胶(浆)材料。当铸铁板面层其灼热物件温度超过800℃时,不宜采用1:2水泥砂浆作结合层。 3.3.9 建筑地面填充层材料的密度不应大于900Kg/m3。

3.3.10建筑地面的找平层材料可用1:3水泥砂浆或强度等级C15~C20的细石混凝土。当找平层铺设在混凝土垫层时,其强度等级不应小于混凝土垫层的强度等级。混凝土找平层兼面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

3.3.11找平层或找平层兼面层与下一层应结合牢固,铺设前宜涂刷界面剂。

3.4 常用建筑地面

3.4.1公共建筑中,经常有大量人员走动或残疾人、老年人、儿童活动及轮椅、小型推车行驶的地段,其地面面层应采用防滑、耐磨、不易起尘的防滑地砖、大理石、花岗石、水泥花砖等块材面层和水泥类整体面层。

3.4.2公共场所的门厅、走道、室外坡道及经常用水冲洗或潮湿、结露等容易受影响的地段,应采用防滑面层,禁止采用非防滑抛光建材,并要求使用中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

3.4.3室内环境具有较高安静要求的地段,其面层宜采用地毯、塑料或橡胶等柔性材料。

3.4.4供儿童及老年人公共活动的主要地段,面层宜采用木地板、强化复合木地板、塑料板等暖性材料。

3.4.5使用地毯的地段,地毯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经常有人员走动或小型推车行驶的地段,宜采用耐磨、耐压性能较好、绒毛密度较高的尼龙类地毯。

2地毯应满足防霉、防蛀、防火和防静电等要求。有特殊要求的地段,应符合相关的技术规定。

3.4.6舞厅、娱乐场所地面宜采用表面光滑、耐磨的水磨石、花岗石、玻璃板、混凝土密封固化剂等面层材料,或表面光滑、耐磨和略有弹性的木地板。

11

3.4.7有不起尘、易清洗和抗油腻沾污要求的餐厅、酒吧、咖啡厅等地面,宜采用水磨石、防滑地砖、陶瓷锦砖、木地板或耐沾污地毯等。

3.4.8室内体育运动场地、排练厅和表演厅等应采用木地板、聚氨酯橡胶复合面层、运动橡胶面层等弹性地面。

室内旱冰场地面,应采用具有坚硬耐磨和平整的现浇水磨石、耐磨水泥砂浆等面层材料。

3.4.9存放书刊、文件或档案等纸质库房地面,珍藏各种文物或艺术品和装有贵重物品的库房地面,宜采用木地板、塑料、水磨石、防滑地砖等不起尘、易清洗的面层。底层地面应采取防潮和防结露措施。

有贵重物品的库房,当采用水磨石、防滑地砖时宜在适当范围内增铺柔性面层。

3.4.10有采暖要求的地面,可选用地面辐射供暖(热源为低温热水)、面层为地砖、水泥砂浆、木板等材料。

3.5 清洁、洁净、防尘、防菌地面

3.5.1有清洁和弹性要求的地段,地面类型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有清洁使用要求时,宜采用经处理后不起尘的水泥类面层,水磨石面层或其他板块材面层。

2有清洁和弹性等使用要求时,宜采用树脂类自流平材料面层、橡胶板、聚氯乙烯板等面层。

3有清洁要求的底层地面,宜设置防潮层,当采用树脂类自流平材料时,应设置防潮层。

3.5.2 有空气洁净度等级要求的建筑地面,其面层应平整、耐磨、不起尘,并易除尘、清洗。其底层地面应设防潮层。面层应采用不燃、难燃的材料,并宜有弹性与较低的导热系数。面层应避免眩光,面层材料的光反射系数宜为0.15~0.35。必要时尚应不易积聚静电。

3.5.3 有空气洁净度等级要求的地段不宜设变形缝,空气洁净度等级为N1~N5级的房间地面不应设变形缝。

3.5.4 采用架空活动地板的建筑地面,架空活动地板材料应根据工艺生产对地面

12

材料的燃烧性能和防静电要求进行选择。架空活动地板有送风、回风要求时,活动地板下应采用现浇水磨石、涂刷树脂类涂料的水泥砂浆或地砖等不起尘面层。必要时应根据使用要求采取保温、防水措施。

3.5.5 现浇水磨石面层宜用铜条或铝合金条分格,当金属嵌条对某些生产工艺有害时,可采用玻璃条分格。

3.5.6 药品生产厂房地面,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457有关规定要求。

3.6 防静电地面

3.6.1 生产或使用过程中有防静电要求的地段,应采用表层静电耗散性材料,其表面电阻率体积电阻率等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生产和使用要求,并应设置导静电泄放设施和接地连接。

3.6.2 导静电地面的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及《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的有关规定。

3.7 耐磨、耐撞击地面

3.7.1通行电瓶车、载重汽车、叉车及从车辆上倾卸物件或地面上翻转小型物件的地段,宜采用现浇混凝土垫层兼面层、细石混凝土面层、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或非金属骨料耐磨面层、混凝土密封固化剂面层、聚氨酯耐磨地面涂料等。 3.7.2通行金属轮车、滚动坚硬的圆形重物,拖运尖锐金属物件等易磨损地段,交通频繁或承受严重冲击的地段,宜采用金属骨料耐磨面层、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或面层兼垫层,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或采用混凝土垫层兼面层、非金属骨料耐磨面层,其垫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3.7.3行驶履带式或带防滑链的运输工具等磨损强烈的地段,宜采用砂结合的块石、花岗石面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预制块面层、水泥砂浆结合铸铁板面层、钢格栅加固的混凝土面层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兼垫层。

3.7.4堆放金属块材、铸造砂箱等粗重物料及有坚硬重物经常冲击的地段,宜采用矿渣、碎石等地面。

3.7.5地面上直接安装金属切削机床地段,其面层应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密实性和

13

整体性要求。宜采用现浇混凝土垫层兼面层、细石混凝土面层、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或非金属骨料耐磨混凝土面层、混凝土密封固化剂面层、聚氨酯耐磨地面涂料等。

3.7.6有气垫运输的地段,其面层应致密不透气、无缝、不易起尘。宜采用树脂砂浆、耐磨涂料、混凝土密封固化剂等面层。地面坡度不应大于1?,且不应有连续长坡。表面平整度用2m靠尺检查时,空隙不应大于2mm。

3.8 防腐蚀地面

3.8.1地面经常受腐蚀性介质作用时,地面面层材料应根据腐蚀性介质的类别和作用情况,防护层使用年限和使用过程中对面层材料耐腐蚀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的要求,并结合施工、维修条件合理地进行选择。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有关规定。

3.8.2有大型设备且检修频繁和有撞击磨损作用的地面,应采用厚度不小于60mm的块材面层或水玻璃混凝土、树脂细石混凝土、密实混凝土等整体面层。

设备较小和使用小型运输工具的地面,可采用厚度不小于20mm的块材面层或树脂砂浆、聚合物水泥砂浆、沥青砂浆等整体面层。

无运输工具的地面可采用树脂自流平涂料或防腐蚀耐磨涂料等整体面层。 3.8.3地面局部有滴漏腐蚀介质的部位,宜采用局部设防。 3.8.4地面宜采用整体基层,并应少设地面接缝。

3.8.5应设置坡向地漏或排水沟的坡度,底层地面坡度不宜小于2%(宜采用基层找坡),楼层地面坡度不宜小于1%(宜采用结构找坡)。

3.8.6地面与墙面交接处,应设置与地面面层材料相同的踢脚板,高度不宜小于250mm。

3.8.7采用块材面层,其结合层和灰缝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灰缝选用刚性材料时,结合层不应采用沥青胶泥等柔性材料。

2当耐酸瓷砖、耐酸瓷板面层的灰缝采用树脂胶泥时,结合层宜采用呋喃胶泥、环氧树脂胶泥、水玻璃砂浆、聚酯砂浆、聚合物水泥砂浆。

3当花岗岩面层的灰缝采用树脂胶泥时,结合层可采用沥青砂浆、树脂砂浆,当灰缝采用沥青胶泥时,结合层宜采用沥青砂浆。

14

3.8.8符合下列情况的地面应设隔离层。 1受腐蚀性介质作用且经常冲洗的地面。 2受强、中腐蚀性介质作用且经常冲洗的地面。

3受大量易溶盐类介质作用且腐蚀等级为强、中时的地面。 4受氯离子介质作用的楼层地面和苛性碱作用的地面。 5水玻璃混凝土地面和采用水玻璃胶泥或砂浆砌筑的块板地面。 3.8.9隔离层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沥青砂浆面层的地面,隔离层宜采用沥青玻璃布油毡、再生胶油毡或石油沥青油毡。

2树脂砂浆面层的地面,隔离层应采用树脂玻璃钢。

3当面层厚度小于30mm的地面,且结合层为刚性材料时,隔离层不应采用柔性材料。

4隔离层应具有整体性和严密性,在踢脚板、挡水等处隔离层应上翻,上翻高度应高出地面不小于 150mm。在转角处或地漏的周围,宜增加一层隔离层。 3.8.10树脂砂浆、树脂细石混凝土、涂料等整体地面的找平层材料,应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细石混凝土。

3.8.11底层地面宜采用混凝土垫层,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厚度不应小于120mm。树脂砂浆、树脂细石混凝土、涂料等整体地面垫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厚度不宜小于200mm。垫层下应设防潮层或防水层。软弱地基上的垫层应采用配筋的混凝土垫层。

3.8.12防腐蚀地面与非防腐蚀地面之间应设置分界线,前者比后者至少低20mm或设置挡水设施。

3.8.13防腐蚀地面不宜设变形缝。刚性面层必须设置缝隙时,应贯通各构造层且布置在地面最高处。排水沟不得穿越变形缝。

变形缝应选用具有弹性、耐腐蚀的材料嵌填密实,变形缝内的伸缩片应采用塑料、橡胶、耐腐蚀金属等材料制作。

3.9 防油渗地面

3.9.1楼层地面经常受机油直接作用的地段,应采用防油渗混凝土面层。现浇钢筋

15

混凝土楼板上宜设置防油渗隔离层;有较强机械设备振动作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上应设置防油渗隔离层。

3.9.2受机油少量作用的地段,宜在水泥类整体面层上涂刷防油渗涂料,防油渗涂料应具有耐磨性能,可采用聚合物砂浆、聚酯类涂料或选用混凝土密封固化剂等材料。

3.9.3防油渗混凝土地面,其面层不应开裂,面层的分格缝处应填防油渗胶泥,不得渗漏。

3.9.4对露出地面的电线管、接线盒、地脚螺栓、预埋套管及墙、柱连接处等部位应增设防油渗措施。

3.9.5防油渗混凝土、防油渗胶泥的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专业规定,其配合比和复合添加剂的使用需经试验确定。

3.9.6防油渗胶泥采用玻璃纤维布作隔离层时,应采用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一布二胶总厚度宜为4mm。

3.10 其它地面

3.10.1湿热地区非空调建筑的底层地面,可采用微孔吸湿、表面粗糙的面层。 3.10.2采暖厂房建筑的地面,未采取保温措施,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采取局部保温措施:

1架空或悬挑部分直接对室外的楼层地面的热阻值不应小于外墙的热阻值; 2当厂房建筑物周边无采暖通风管沟时,严寒地区底层地面,在外墙内侧0.5m~1.0m范围内宜采取保温措施,其热阻值不应小于外墙的热阻值。

3.10.3有灼热物件接触或受高温影响的底层地面,可采用素土、矿渣或碎石等面层。当同时有平整要求时,尚应根据温度的接触或影响状况采取相应措施:300℃以下时,可采用砂铺普通烧结砖面层;300℃~500℃时,可采用砂铺块石面层;500℃~800℃时,可采用耐热混凝土或耐火砖等面层;800℃~1400℃局部地段,可采用铸铁板面层。上述块材面层的结合层材料宜采用砂或炉渣。 3.10.4不发火花(防爆)的地面。

1不发火花地面采用不发火花材料铺设,常用的面层材料有不发火花细石混凝土、不发火花水泥砂浆、不发火花沥青砂浆、木材、橡胶和塑料等。

16

2不发火花面层采用的碎石应选用大理石、白云石或其他石灰石加工而成,并以金属或石料撞击时不发生火花为合格;砂应质地坚硬、表面粗糙,其粒径宜为0.15mm~5mm,含泥量不应大于3%,有机物含量不应大于0.5%;水泥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应小于42.5;面层分格的嵌条应采用不发生火花的材料配制。配制时应随时检查,不得混入金属或其他易发生火花的杂质。 3不发火花地面须经不发火花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10.5生产和储存食品、食料或药物且有可能直接与地面接触的地段,面层严禁采用有毒性的塑料、涂料或水玻璃类等材料。材料的毒性应经有关卫生防疫部门鉴定。

生产和储存吸味较强的食物时,应避免采用散发异味的地面材料。 3.10.6生产过程中有汞滴落的地段,可采用涂刷涂料的水泥类面层或软聚氯乙烯板整体面层。底层地面宜采用配筋混凝土垫层,楼层地面应加强其刚度及整体性。地面应有一定的坡度,并设汞收集坑(器)。

3.10.7有保温、隔热、隔声等要求时,其地面构造及厚度应通过必要的计算确定。 3.10.8 冷库地面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的有关规定。

17

4. 地面的垫层

4.1 地面垫层类型的选择

4.1.1现浇整体面层、以粘结剂结合的整体面层和以粘结剂或砂浆结合的块材面层,宜采用混凝土垫层。

4.1.2以砂或炉渣结合的块材面层,宜采用碎(卵)石、灰土、炉(矿)渣、三合土等垫层。

4.1.3通行车辆以及从车辆上倾卸物件或在地面上翻转小型物件等地段,宜采用混凝土垫层。

4.1.4生产过程中有防油渗要求及有汞滴漏的地面,应采用密实性好的配筋的混凝土垫层。

4.2 地面垫层的要求

4.2.1底层地面垫层材料的厚度和要求应综合考虑地基土质特性、地下水特征、使用条件、施工条件以及技术经济指标等因素确定。

4.2.2当主要地面荷载为大面积密集堆料、普通金属切削机床或无轨运输车辆等时,未经计算确定的混凝土垫层最小厚度,当填土压实系数大于等于0.94时,可按附录B填土压实系数大于等于0.94时,混凝土垫层最小厚度选用表选用。 4.2.3需经计算确定混凝土垫层、钢筋混凝土垫层、或钢纤维混凝土垫层的厚度时,应根据主要地面荷载大小、支承面的数量、间距及几何形状计算确定,并满足最小厚度要求。具体计算方法,可按附录C的规定,也可采用其它适宜方法计算。 4.2.4垫层的防冻应符合下列规定:

1季节性冰冻地区非采暖房间的地面以及散水、明沟、踏步、台阶和坡道等,当土壤标准冻深大于600mm,且在冻深范围内为冻胀土或强冻胀土,必须采用混凝土垫层时,应在垫层下加设防冻胀层。位于上述地区并符合以上土壤条件的采暖房间,混凝土垫层竣工后尚未采暖时,应采取适当的越冬措施。

2 防冻胀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

18

3防冻胀层应选用中粗砂、砂卵石、炉渣、炉渣石灰土以及其它非冻胀材料。其厚度应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4采用炉渣石灰土做防冻胀层时,其重量配合比(炉渣:素土:熟化石灰)宜为7:2:1,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85,且冻前龄期应大于30d。

4.2.5对于重要的建筑地面或混凝土垫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建筑地面均应设地基加强层并进行地基变形计算。

4.2.6混凝土垫层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80mm。混凝土垫层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混凝土垫层兼面层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4.2.7灰土垫层应采用熟化石灰与粘土(或粉质粘土、粉土)的拌和料铺设,其配合比为3:7或2:8,厚度不应小于100mm。

4.2.8砂垫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砂石垫层厚度不应小于100mm。

4.2.9碎石(砖)垫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00mm。垫层应分层压(夯)实,达到表面坚实、平整。

4.2.10三合土垫层宜采用石灰、砂(可掺入少量粘土)与碎料(碎砖、碎石、卵石、矿渣)的拌合料铺设,其配合比为1:2:4,厚度不应小于l00mm,并应分层夯实。 4.2.11炉渣宜采用水泥与炉渣或水泥、石灰与炉渣的拌合料铺设,其配合比为1:6或1:1:6,厚度不应小于80mm。

19

5. 地面的地基

5.0.1地面垫层应铺设在均匀密实的地基上。对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及杂填土等软弱地基,应根据地面使用要求、土质情况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等有关规定进行设计与处理,使其符合建筑地面的要求。 5.0.2利用经分层压实的压实填土作地基的地面工程,在平整场地以前,应根据地面构造、荷载状况、填料性能、现场条件提出压实填土的质量要求。并应按有关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检验填土质量合格后,才允许作为地面的地基。

5.0.3对灰土地基、砂和砂石地基、土工合成材料地基、粉煤灰地基、强夯地基、注浆地基、预压地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高压喷射注浆桩复合地基、砂桩地基、振冲桩复合地基、土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及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处理后的地基强度或承载力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标准。并应按有关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检验合格后,才允许作为地面的地基。 5.0.4地面垫层下的填土应选用砂土、粉土、粘性土及其它有效填料,不得使用过湿土、淤泥、腐植土、冻土、膨胀土及有机物含量大于8%的土。填料的质量和施工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的有关规定。

5.0.5直接受大气影响的室外堆场、散水及坡道等地面,当采用混凝土垫层时,宜在垫层下铺设水稳性较好的砂、炉渣、碎石、矿渣及灰土等材料作加强层,其厚度不宜小于本规范4.2.6~4.2.11条中的规定。

5.0.6 有大面积地面荷载的厂房、仓库及重要的建筑物地面,应考虑地基可能产生的不均匀变形及其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采取有关技术措施。

5.0.7 压实填土地基的压实系数、含水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压实系数入c不应小于0.94 控制含水量W。(%)应为: W。 = Wop ± 3

式中:Wop——土的最优含水量(%),可按当地经验或取Wp±2,粉土可取1 4~1 8;Wp为土的塑限。

5.0.8压实系数应经现场试验确定。当无试验条件时,应要求施工压实机具、每层

20

铺土厚度及每层压实遍数,均应符合表5.0.8的规定。

注:①压实系数为土的控制干密度?d与最大干密度?dmax的比值。 ②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宜采用击实试验确定,或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计算,土的控制干密度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③重要工程或工程量较大时,尚应采用触探配合检验。如素填土N10>20等。

表5.0.8 压实填土施工时的每层铺土厚度及压实遍数

压实机具 平碾 振动压实机 柴油打夯机 人工打夯 每层铺土厚度(mm) 250~300 250~350 200~250 ≤200 每层压实遍数 6~8 3~4 3~4 3~4 注:1.本表适用于选用粉土、粘性土等作土料,对灰土、砂土类填料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的有关规定执行。

2.本表适用于填土厚度在2m以内的填土。

21

6. 地面的构造

6.0.1底层地面的基本构造层宜为面层、垫层和地基;楼层地面的基本构造层宜为面层和楼板。当底层地面和楼层地面的基本构造层不能满足使用或构造要求时,可增设结合层、隔离层、填充层、找平层等其它构造层。

选择地面类型时,所需要的面层、结合层、填充层的厚度及找平层的最小厚度和隔离层的层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中不同地面类型、使用材料及其特性选用。 6.0.2地面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底层地面的沉降缝和楼层地面的沉降缝、伸缩缝及防震缝的设置,均应与结构相应的变形缝位置一致,且应贯通地面的各构造层。

2变形缝应在排水坡的分水线上,不应通过有液体流经或聚集的部位。 3变形缝的构造应考虑到在其产生位移或变形时,不受阻、不被破坏,并不破坏地面;材料选择应分别按不同要求采取防火、防水、保温、防油渗、防腐蚀、防虫害等措施。

6.0.3底层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应设置纵向缩缝和横向缩缝,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纵向缩缝应采用平头缝或企口缝(图6.0.3(a)、(b)),其间距为3m~6m。 2纵向缩缝采用企口缝时,垫层的构造厚度不宜小于150mm,企口拆模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宜低于3MPa。

3横向缩缝宜采用假缝(图6.0.3(c)),其间距为6m~12m;高温季节施工的地面假缝间距宜采用6m。假缝的宽度宜为5mm~12mm;高度宜为垫层厚度的1/3;缝内应填水泥砂浆或膨胀型砂浆。

4当纵向缩缝为企口缝时,横向缩缝应做假缝。

5在不同混凝土垫层厚度的交界处,当相邻垫层的厚度比大于1,小于(等于)1.4时,可采用连续过渡措施(图6.0.3(d)),当厚度比大于1.4时,可设置间断式沉降缝(图6.0.3(e))。

6大面积混凝土垫层应分区段浇筑。分区段应结合变形缝位置、不同类型的建筑地面连接处和设备基础的位置进行划分,并应与设置的纵、横向缩缝的间距相一致。

22

图6.0.3(a)平头缝 图6.0.3(b)企口缝

图6.0.3(c) 假缝 图6.0.3(d)连续式变截面

图6.0.3(e)间断式变截面

6.0.4平头缝和企口缝的缝间不得放置隔离材料,必须彼此紧贴。

6.0.5室外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宜设伸缝,其间距宜采用30m,缝宽20mm~30mm,缝内应填耐候弹性密封材料,沿缝两侧的混凝土边缘应局部加强。

6.0.6大面积密集堆料的地面,混凝土垫层的纵向缩缝和横向缩缝均应采用平头缝,其间距宜采用6m。当混凝土垫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建筑地面与主体结构四周宜设沉降缝。

6.0.7设置防冻层的地面采用混凝土垫层时,纵向缩缝和横向缩缝均应采用平头缝,其间距不宜大于3m。

6.0.8铺设在混凝土垫层上的面层分格缝应符合下列要求:

1沥青类面层、块材类面层可不设分格缝。 2细石混凝土面层的分格缝应与垫层的缩缝对齐。 3设有隔离层的面层分格缝可不与垫层的缩缝对齐。

4水磨石、水泥砂浆、聚合物砂浆等面层的分格缝,除应与垫层的缩缝对齐外,尚应根据具体设计要求缩小间距。主梁两侧和柱周宜分别设分格缝。

23

5防油渗面层分格缝的做法宜符合下列要求:分格缝的宽度为15mm~20mm,其深度等于面层厚度;分格缝的嵌缝材料,下层宜采用防油渗胶泥,上层宜采用膨胀水泥砂浆封缝。

6.0.9当需要排除水或其它液体时,地面应设朝向排水沟或地漏的排泄坡面。排泄坡面较长时,宜设排水沟。排水沟或地漏应设置在不妨碍使用并能迅速排除水或其它液体的位置。

6.0.10疏水面积较大,排泄量较小、排泄时可以控制或不定时冲洗时,可仅在排水地漏周围的一定范围内设置排泄坡面。

6.0.11底层地面的坡度宜采用修正地基高程筑坡。楼层地面的坡度宜采用变更填充层、找平层的厚度或结构起坡。

6.0.12地面排泄坡面的坡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整体面层或表面比较光滑的块材面层,可采用0.5%~1.5%;表面比较粗糙的块材面层可采用1%~2%。 6.0.13排水沟的纵向坡度不宜小于0.5%。排水沟宜设盖板且应满足排水、人行、运输等使用要求。

6.0.14地漏四周、排水地沟及地面与墙面连接处的隔离层,应适当增加层数或局部采用性能较好的隔离层材料。地面与墙面连接处隔离层应翻边,其高度不宜小于150mm。

6.0.15有水或其它液体流淌的地段与相邻地段之间应设置挡水或调整相邻地面的高差。

6.0.16有水或其它液体流淌的楼层地面孔洞四周和平台临空边缘应设置翻边或贴地遮挡,高度不宜小于100mm。

6.0.17厕浴间和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应设置防水隔离层。楼层结构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楼板四周除门洞外,应做混凝土翻边,其高度不应小于200mm。

6.0.18在踏步、坡道或经常有水、油脂、油等各种易滑物质的地面上应考虑防滑措施。

6.0.19在有强烈冲击、磨损等作用的沟、坑、台阶、踏步的边缘应采取加强措施。 6.0.20建筑物四周应设置散水、排水明沟或散水带明沟。散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24

1散水的宽度应根据地基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建筑物的高度和屋面排水型式确定,宜为600mm~1000mm;当采用无组织排水时,散水的宽度可按檐口线放出200mm~300mm。

2散水的坡度可为3%~5%。当散水采用混凝土时,宜按20m~30m间距设置伸缝。散水与外墙之间宜设缝,缝宽为20mm~30mm,缝内应填柔性密封材料。

25

附录A 面层、结合层、填充层的厚度及找平层的最小厚度和隔离层的层数 A.0.1 面层厚度应符合表A.0.1的规定。

表A.0.1 面层厚度表

面层名称 混凝土(垫层兼面层) 细石混凝土 聚合物水泥砂浆 水泥砂浆 水泥钢(铁)屑 水泥石屑 现制水磨石 耐磨混凝土 (金属骨料面层) 钢纤维混凝土 钢纤维混凝土 (垫层兼面层) 防油渗混凝土 防油渗涂料 耐热混凝土 不发火花细石混凝土 不发火花沥青砂浆 防静电水磨石 防静电水泥砂浆 材料强度等级 ≥C20,C25 ≥C20,C30 ≥M20 ≥M1 5 ≥M40 ≥M30 ≥M 15 ≥C30 ≥CF30,CF40 ≥CF30 ≥C30 —— ≥C20 ≥C20 —— ≥M15 ≥M15 厚 度 (mm) 按垫层确定 40~50 20 20 30~40(含结合层) 20 30(含结合层) 50~80 60~40 120~140 60~70 5~7 ≥60 40~50 20~30 40(含结合层)材料应导静电 40~50(含结合层)材料应导静电 26

表A.0.1 面层厚度表(续)

面层名称 防静电塑料板 防静电橡胶板 防静电活动地板 通风活动地板 水泥花砖 预制水磨石板 陶瓷锦砖(马赛克) 陶瓷地砖 (防滑面砖、釉面砖) 大理石、花岗石板 耐酸瓷板(砖) 花岗岩条、块石 块石 玻璃板 (不锈钢压边、收口) 铸铁板 网纹钢板 木板、竹板(单层) (双层) 薄型木板 (席文拼花) 强化复合木地板(单层) (双层) 材料强度等级 —— —— —— —— ≥MU15 ≥M15 —— —— —— —— ≥MU60 ≥MU30 —— —— —— —— —— 厚 度 (mm) 2~3 2~8 150~400高(成品) 300~400高(成品) 20~40 25~30 5~8 8~14 20~40 20、30、65 80~120 100~150 12~24 (专用胶粘结) 7~10 6 18~22 12~18 8~12 8~12(专用胶粘铺) 8~12(专用胶粘铺) —— 27

表A.0.1 面层厚度表(续)

面层名称 聚氨酯涂层 丙烯酸涂料 聚氨酯自流平涂料 环氧树脂自流平涂料 环氧树脂自流平砂浆 干式环氧树脂砂浆 聚酯砂浆 石英塑料板 聚氯乙烯板 橡胶板 聚氨酯橡胶复合面层 运动橡胶面层 地毯(单层) (双层) 地面辐射供暖面层(地砖、水泥砂浆、木板) 矿渣、碎石(兼垫层) 煤矸石砖、耐火砖(平铺) (侧铺) 材料强度等级 —— —— —— —— ≥80MPa ≥80MPa —— —— —— —— —— —— —— —— —— ≥MU10 厚 度 (mm) 1.2 0.25 2~4 3~4 4~7 3~5 4~7 1.6~3.2(专用胶粘结) 1.5~2 3 3.5~6.5(含发泡层、网格布等多种材料) 4~5(用专用胶粘剂粘贴) 5~8 8~10(含橡胶海棉衬垫) 地砖8~10 水泥砂浆20~30 木板12~18 80~150 53 115 注: ①双层木板、竹板地板面层厚度不包括毛地板厚,其面层用硬木制作时,板的净厚度宜为12mm~l8mm。

②双层强化复合木地板面层厚度不包括毛板、细木工板、中密度板厚。 ③地面辐射供暖(热源宜选用低温热水),由面层、填充层、绝热层、隔离层、防水层等组成。

④本规范中沥青类材料均指石油沥青。

⑤防油渗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2--2009进行检测,用10号机油为介质,以试件不出现渗油现象的最大不透油压力为1.5MPa。

28

⑥防油渗涂料粘结抗拉强度为大于等于0.3MPa。 ⑦铸铁板厚度系指面层厚度。

⑧耐磨混凝土面层不包括金属骨料5~7mm厚的耐磨材料。

⑨涂料的涂刷和喷涂,不得少于3遍,其配合比和制备及施工,必须严格按各种涂料的要求进行。

⑩钢纤维混凝土面层与混凝土垫层有可靠粘结时,面层可减薄,但不应小于40mm。

29

A.0.2结合层材料及厚度应符合表A.0.2的规定

表A.0.2 结合层材料厚度表

面层名称 结合层材料 厚 度 (mm) 20~30 预制混凝土板、大理石、花岗1:2水泥砂浆或1:3石板 干硬性水泥沙浆 水泥花砖 1:2水泥砂浆或1:3干硬性水泥沙浆 1:1水泥砂浆 20~30 陶瓷锦砖(马赛克) 5 陶瓷地砖(防滑地砖、釉面地1:2水泥砂浆或1:3砖) 干硬性水泥沙浆 块 石 砂、炉渣 1:2水泥砂浆 砂、炉渣 1:2水泥砂浆 砂 树脂胶泥 水玻璃砂浆 聚酯砂浆 聚合物水泥砂浆 沥青砂浆 树脂砂浆 聚合物水泥砂浆 刷水泥浆一道(掺建筑胶)不低于C30混凝土 刷水泥浆一道(掺建筑胶)不低于C30混凝土 防静电水泥浆一道,1:3防静电水泥砂浆结合层内配导静电接地网。 专用胶粘剂粘贴 10~30 60 45 60 15~20 60 3~5 15~20 10~20 10~20 20 10~20 10~20 —— —— 铸铁板、网纹钢板 花岗岩条(块)石 耐酸瓷板(砖) 耐酸花岗岩 耐磨混凝土(金属骨料) 钢纤维混凝土 防静电水磨石 防静电水泥砂浆 防静电塑料板 防静电橡胶板 —— —— 30

表A.0.2 结合层材料及厚度表(续)

面层名称 结合层材料 厚 度 (mm) —— 40 20 —— 3~5 3~5 15~18 20 40 40 40~50 —— 20 30 3 40~50 20 60 20~30 专用胶粘结 C30细石混凝土表面抹平 玻璃板(用不锈钢压边收口) 或木板表面刷防腐剂及木龙骨 木地板(实贴) 粘结剂、木板小钉 (单层) 泡沫塑料衬垫 强化复合木地板 泡沫塑料衬垫 (双层) 毛板、细木工板、中密度板, 1:2水泥砂浆 聚氨酯涂层 或C25~C30细石混凝土 环氧稀胶泥一道 环氧树脂自流平涂料 C25~C30细石混凝土 环氧树脂自流平砂浆 环氧稀胶泥一道 聚酯砂浆 C30细石混凝土 石英塑料板 专用胶粘剂粘贴 聚氯乙烯板 1:2水泥砂浆 橡胶板 或C20细石混凝土 聚氨酯橡胶复合面层 树脂胶泥自流平层, 运动橡胶板面层 C25~C30细石混凝土 1:3水泥砂浆结合层 C20细石混凝土内配钢丝地面辐射供暖 网(中间配散热管) 0.2厚真空镀铝聚酯薄膜 绝热层及防水层

31

A.0.3 填充层厚度应符合表A.0.3的规定。

表A.0.3 填充层厚度

填充层材料 水泥炉渣 水泥石灰炉渣 轻骨料混凝土 加气混凝土块 水泥膨胀珍珠岩块 强度等级或配合比 1:6 1:1:8 C10 厚 度 (mm) 30~80 30~80 30~80 ≥50 ≥50 A.0.4 找平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A.0.4的规定。

表A.0.4 找平层最小厚度

找平层材料 水泥砂浆 细石混凝土 强度等级或配合比 1:3 C15~C20 厚度 (mm) ≥1 5 ≥30 A.0.5 隔离层的层数应符合表A.0.5的规定:

表A.0.5 隔离层的层数

隔离层材料 石油沥青油毡 沥青玻璃布油毡 防水卷材 有机防水涂料 防水涂膜(聚氨酯类涂料) 防油渗胶泥玻璃纤维布 层数(或道数) 一~二层 一 层 一 层 一布三胶 二~三道 一布二胶 注:①石油沥青油毡,不应低于350g。 ②防水涂膜总厚度一般为1.5 mm~2mm。

③防水薄膜(农用薄膜)作隔离层时-其厚度为0.4 mm~0.6mm。 ④沥青砂浆作隔离层时,其厚度为10mm~20mm。

⑤用于防油渗隔离层可采用具有防油渗性能的防水涂膜材料。

32

附录B 填土压实系数大于等于0.94时,混凝土垫层最小厚度选用表

地面荷载类型 20~30 大面积密集堆料(kN/m2) 50 卧式车床、摇壁钻床、外圆磨床、内圆磨床、普通金属切削机滚齿机、立式铣床、卧床(无机床基础) 式铣床、牛头刨床、插床 4t载重汽车、3t叉车装卸车 无轨运输车辆 8t载重汽车、5t叉式装卸车 1~3 起重机的起重量(t) 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 C20 C25 C15 C20 C25 C15 C20 C25 C15 C20 C25 C15 C20 C25 C15 C20 C25 C15 C20 C25 C15 C20 C25 混凝土垫层的厚度(mm) 150~140 140~120 130~120 180~150 160~140 140~120 180~150 170~140 160~140 160~140 140~130 140~120 180~160 170~150 160~140 150~120 130~110 120~100 160~140 150~130 140~120 180~160 170~150 160~140 5 10~15 注:1. 当垫层上有现浇细石混凝土面层时,表列厚度应减去面层的厚度。当填土压实系数小于0.94时,地基应采取加强措施,使经过处理后,填土压实系数大于或等于0.94。

2. 当垫层下有150mm~300mm厚的灰土加强地基时,表列厚度可减去10mm~20mm。

3.混凝土垫层的最小厚度工业建筑不应小于100mm。垫层混凝土材料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当垫层兼作面层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4. 利用起重机设备堆叠钢板、毛坯件及其它重物时,或用于检修设备的起重机当有专门检修场地时,或装配作业在专门台位上进行时,或装配后的产品与地面接触面积很大时,表中起重机的起重量不应作为选择垫层厚度的依据。

5. 选用表列厚度时尚应结合当地气候、土质、填料、使用经验以及施工和养护条件,作出与使用要求相适应且经济合理的垫层厚度。

33

附录C 混凝土垫层厚度计算 C.1 一般规定

C.1.1 混凝土垫层厚度的计算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

C.1.2 混凝土垫层均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并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注:根据地基上混凝土板结构的特点,混凝土垫层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为短期荷 载作用下板面即将出现环形裂缝时的状态。

C.1.3 根据混凝土垫层破坏后可能产生后果(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等)的严重性,垫层应按表C.1.3划分三个安全等级和重要性系数。当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计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用。

表C.1.3 混凝土垫层的安全等级和重要性系数

地面类别 重要建筑的地面 一般建筑的地面 次要建筑的地面 安全等级 一 级 二 级 三 级 重要性系数 γ0 1.1 1.0 0.9 注:对于特殊建筑物的地面.其安全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C.1.4 混凝土设计指标应按表C.1.4采用。

表C.1.4 混凝土设计指标 混凝土强度等级 抗拉强度Ft(N/mm2) 弹性模量EC(N/mm2)

C15 0.90 2.2×104 C20 1.10 C25 1.30 C30 1.50 2.55×104 2.80×104 3.00×104 34

C.1.5 压实填土地基的变形模量E0应按表C.1.5采用。 表C.1.5 压实填土地基的变形模量(E0)

变形模量E0(N/mm2) 填土类别 质量控制指标 土壤湿度正常土壤过湿者 者 N>30密实 砂土 15<N≤30中密 10<N≤15稍密 粉土 粘性土 素填土 5<N≤10 Ip≤10 15<N10≤25 10<Ip≤17 N10>25 Ip>17 N10≥20 40 32 24 22 20 18 20 36 28 18 14 10 8 10 注:①土壤过湿者系指压实后的填土持力层位于地下毛细水上升的高度范围内,

或相对含水量Ws(Ws=W/W1, W为天然含水量,W1为液限)达到0.55时的状态。 ②各类土壤地下毛细水的上升高度一般为:砂土0.3m~0.5m,粉土0.6m,粘性土1.3~2.0m。

③素填土系指粘性土与粉土组成的压实填土。

④表中N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10为轻便触探试验锤击数,IP为土的塑性指标。

C.1.6 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与混凝土垫层厚度相关的综合刚度系数β应按表C.1.6采用。

表C.1.6 综合刚度系数β(×10-31/mm)

混凝土强度等级 E0(N/mm) 8 20 40 2C15 1.19 2.09 3.34 C20 1.03 1.80 2.89 C25 0.94 1.64 2.63 C30 0.89 1.56 2.49 注:当填土的变形模量介于表列数值之间时,综合刚度系数可用插入法取值。

35

C.1.7 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混凝土垫层的相对刚度半径L应按下式计算:

3L?0.33hEC (C.1.7) EO式中 L——相对刚度半径(mm);

h——混凝土垫层厚度(mm);

Ec——混凝土弹性模量(N/mm2),按C.1.4采用;

E0——压实填土地基的变形模量(N/mm 2),按C.1.5采用。

C.2地面荷载计算

C.2.1 地面荷载可根据其支承面的数量、间距及几何形状,分为单个圆形荷载、单个当量圆形荷载、多个荷载和等效荷载。

C.2.2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按单个圆形荷载计算: (1)只有一个支承面,其几何形状为圆形者。

(2)有若干支承面,其几何形状为圆形且各支承面中心不在荷位区以内者。 C.2.3 当量圆形荷载应符合下列要求:

(1)荷载支承面近似圆形,支承面长宽比a/b<2的矩形或近似矩形时,可化作当量圆形,其荷载为当量圆形荷载。

(2)当量圆半径可按下式计算:

r?0.564A (C.2.3) 式中 r——当量圆半径(mm); A——荷载支承面面积(mm2)。

C.2.4 多个荷载与等效荷载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个等效荷载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个当量圆形荷载的等效值,并可根据极限承载能力的等值要求按下式确定。

Soi?SO(hi2) (C.2.4-1) h0 (2)当荷载支承面为长宽比a/b≥2的矩形或具有复杂的几何形状时,可按面积相等、形状相似的原则划分成若干个荷载计算单元,分别按式(C.2.3)化为

36

若干个当量圆形荷载。

(3)荷载当量圆半径不应大于混凝土垫层的相对刚度半径(即r≤L)。 (4)当支承面为线形(即由圆柱状物件的侧面形成)时,其支承面计算宽度可取相对刚度半径的1/1 0计算,即b(宽度)=0.1 L。

(5)最不利荷载应为荷位区内最大的单个等效荷载。

(6)组合等效荷载应为荷位区内各单个等效荷载的总和,并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S2Sos?S0[1??(?oi?sin?oicos?oi)?oi] (C.2.4-2)

Soi?1?SOS——位于多个荷载计算中心的组合等效荷载;

S0——位于多个荷载计算中心最不利荷载,为便于叙述,假定它为SO; Si一一位于荷位区内的任一当量圆形荷载;

Soi——以So为计算中心的荷位区内任一当量圆形单个等效荷载,均按式(C.2.4—1)求得;

ho、hi——分别为So、Si作用下,通过式(C.3.1)求得的垫层厚度; αoi——荷载影响角,如图(C.2.1 0)所示。 C.2.5 圆形或当量圆形的计算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面层为现浇细石混凝土或混凝土垫层兼面层时,计算半径rj为: 注:上述条件下,计算混凝土垫层厚度时,应以面层和垫层的总厚度作为计算厚度,并可按垫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所需的设计值。

(2)其它类型的面层,即面层与垫层不能共同受力时,计算半径厂rj为:

rj?r?h'

n?1式中 r——圆形荷载支承面的半径或当量圆半径(mm); h'一一垫层以上各构造层的总厚度(mm)。 C.2.6 荷载设计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荷载基本组合的设计值S:

37

S?rGCGGK???QiCQi?CiQki (C.2.6-1)

i?1n式中Gk——永久荷载的标准值;

Qki——可变荷载的标准值;

rG——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取=1.2;

?Qi——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取=1.4;

CG、CQi——分别为荷载效应系数,均取1.0;

φci——搬运或装卸以及车轮起、刹车的动力系数,宜取1.1~1.2。 (2)荷载短期组合的设计值SS:

SS?CGGK??CQi?ciQki

i?1nC.2.7 临界荷位应为地面板在受荷状态下承载能力最不利部位。本规定临界荷位应选择缩缝为平头缝构造的板角等最不利荷载(亦称计算中心荷载、控制荷载)作用的部位。

荷位系数应为板中极限承载能力与板角极限承载能力的比值KC,当荷载作用于临界荷位时,荷位系数KC可取2.0;当荷载作用于板中时,荷位系数KC0可取1.0。

C.2.8 荷位区半径系指以计算中心为原点,地面荷载作用下弯矩影响最大的有效距离,可按下式计算:

Romax=rj+4.5L (C.2.8) 式中 Romax——荷位区半径(mm);

rj——计算中心荷载支承面的当量圆形计算半径(mm); L——相对刚度半径,按式(c.1.7)计算。

C.2.9 临界荷位区应为最不利荷载So作用于板角时,由夹角为90。的荷位区半径Romax所形成的1/4圆形区域(图c.2.9(α))。

板中荷位区应为以最不利荷载SO作用处为圆心,Romax为半径所形成的圆形区域(图C.2.9(b))。

Ri为So至Si的距离。

38

图C.2.9 荷位区

C.2.1 0 荷载影响角应为以计算中心荷载为原点的指定夹角(图C.2.1 0),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oi?arccosRoi (C.2.10-1) 2Romax2rj<Roi≤2Romax (C.2.10-2)

图C.2.1 0 荷载影响角示意

注:为便于叙述,均假定s。为计算中心,,Si为荷位区半径内任一荷载。

C.3垫层厚度计算

C.3.1 缩缝为平头缝构造的混凝土垫层,单个圆形(或当量圆形)荷载作用下

39

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的厚度,应按下式计算:

h??okcS (C.3.1)

14.24?(?.?j?0.36)fth——垫层厚度(mm),分别为h0、hi、hi+1??;

S——荷载基本组合的设计值(N),分别为S0、Si、Si+1??;

?o——重要性系数,按表C.1.3采用;

kc——荷位系数;kc=2.0;

?j——圆形或当量圆形荷载计算半径(mm);

ft——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N/mm);

2

?——综合刚度系数(1/mm),按表C.1.6取值。

c.3.2缩缝为平头缝构造的混凝土垫层厚度作板中抗裂度验算时,可按下式计算。

hf?4.04?(?okcSS?jL

?0.82)fthf——混凝土垫层满足抗裂度要求的最小厚度(mm);

h——混凝土垫层满足极限承载能力要求的最小厚度(mm),按式(C.3.1)计算;

SS——荷载短期组合的设计值(N),分别为SSO、SSi、SSi+1??; ft——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按表C.1.4采用;

L——混凝土垫层相对刚度半径(mm),按式(C.1.7)计算;

kc——荷位系数,kc=1.0。

注:可不作抗裂度验算的条件是:?j/L≤O.8,但对荷载较大和地基强度较高时,不完全适用。

C.3.3 当?j/L≤0.2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进行附

40

加冲切验算。

C.4计算实例 C.4.1 例题。

地面上存放最大加工件额定重量为1 4t,部件长3.5m,重量由两个矩形支承面平均分担,支承面中心距离为2.8m。基土为湿度正常的粉土。面层采用3 0mm厚的细石混凝土,可与垫层起共同作用,缩缝为平头缝构造,求混凝土垫层厚度(图C.4.1—1、2)。,

C.4.2 计算数据。

分别计算单个当量圆形荷载:

Qk1?Qk2=1/2×14×10=7×10N Gk=0(垫层自重忽略不计)

44

?Q=1.4

CG?CQ=1.0

?C=1.1

由式(C.2.6-1)得:

S1?S2??QiCQi?CiQki=1.4×1.1×7×10=10.78×10N 由式(C.2.3)和(C.2.5-1)得

44

?j1??1?0.564A?0.564300?400?195.4mm

41

?j2??2?0.564400?500?252.2mm

选用混凝土为C20,即ft?1.1N/mm2,EC?2.55?104N/mm2 湿度正常的粉土,由表C.1.5查得:EO?22N/mm2 C.4.3 临界荷位区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垫层厚度。 (1)按临界荷位分别计算:

。 ?O?1.0,kc?2.0,??1.91?10?31/mm(由表C.1.6查得)由(C.3.1)得:

h1??okcS1

14.24?(?.?j?0.36ft)1.0?2.0?10.78?104??137mm ?314.24?(1.91?10?195.4?0.36)?1.101.0?2.0?10.78?104??128mm ?314.24?(1.91?10?252.2?0.36)?1.10(2)确定临界荷位区 由式(C.1.7)得:

3L?0.33hEC EO32.55?104?0.33?137?474.9mm

22由式(C.2.8)得:

Romax?195.4?4.5?474.9?2332<R12

即第二个荷载不在临界荷位区内,由上面计算可知h1>h2,暂定板厚为h1,且S1为最不利荷载。

C.4.4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裂度验算: 由式(C.2.6—2)得:

SS?CQi?ciQki?1.0?1.1?7.0?104?7.7?104N 代入式(C.3.2)得:

42

hf??okcSS4.04(?j/L?0.82)ft

1.0?1.0?7.7?104??119mm<h1

195.44.04?(?0.82)?1.10474.9 抗裂度验算满足要求。

本例?j/L?0.411<0.8,且地基强度适中,故也可免于验算。 C.4.5按组合等效荷载作用计算垫层厚度。 (1)考虑两相邻荷载之间影响:

已知:R12?2800mm,S1是按最不利荷载选定的计算中心。 荷位区半径由式(C.2.8)解出:Romax<R12

由此可见S2在板中荷位区内,且满足2?j≤R12≤2Romax,故可按式(C.2.4—1)、(C.2.10一1)计算S2的等效荷载和荷载影响角。

(2) S2的等效荷载S12由式(C.2.4-1)得:

S12?S1(h221282)?10.78?104?()?9.41?104N h1137(3)荷载影响角,由(C.2.10-1)得:

?12?arccosR122800 ?arccos2Romax2?2332?53.09??0.9265(弧度)

(4)换算到计算中心的组合等效荷载: 由(C.2.4-2)得:

S1S?S1[1?2?(?1,2?sin?1,2cos1,2)?2S12 S19.41] 10.78?10.78?104[1??(0.9265?0.7996?0.6006)??10.78?104[1?0.2480]?13.45?104N

(5)将组合等效荷载S1S分别代人式(C.3.1)、(C.3.2)求出所需垫层厚度。

43

a.临界荷位区按永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1.0?2.0?13.45?104hs??153mm

14.24?(1.91?10?3?195.4?0.36)?1.10b.板中荷位区作抗裂度验算:则h's?145mm C.4.6抗冲切验算:

?j/L?195.4/474.9?0.411>0.2,不需验算。

C.4.7计算结果,由h1、hf、hs、h's中可取3 0mm厚细石混凝土面层.130mm厚C20级混凝土垫层,可起共同作用,则总厚度为160mm。

44

附录D 本规范用词说明

D.0.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何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D.0.2 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 执行”。

45

引用标准名录

1.《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9-2010 2.《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7.《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

8.《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2006版) 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0.《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BG50174-2008 11.《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01 12.《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457-2008 1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 14.《环氧树脂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范》GB/T50589-2010 15.《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16.《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10 17.《钢纤维混凝土》JG/T3064—1999 18.《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38:2004

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GB50037—xxxx

条文说明

(征求意见稿)

2011.3

47

目 次

1 总则 2 术语 3 地面类型 4 地面的垫层 5 地面的地基 6 地面构造

附录A 面层、结合层、填充层的厚度及找平层的最小厚度和隔离层的层数 附录B 填土压实系数大于等于0.94时,混凝土垫层最小厚度选用表 附录C 混凝土垫层厚度计算

48

1 总则

1.0.1 本条提出了建筑地面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原规范本条内有满足生产特征的要求,考虑到一般民用建筑地面不存在生产特征,而且在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中已能体现其特性表征,本次修订时将生产特征删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增加了保护环境与确保质量的要求,使设计遵循的原则更加全面。材料问题列入第1.0.2条规定的主要内容,较为完整。

1.0.2建筑地面工程需要的材料用量较大,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与再生资源,相对比较节约,且体现了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条文中的工业废料属于再生资源范围,节约木材、水泥、钢材和贵重材料问题在第1.0.1条的设计原则中已明确要求经济合理,故本条着重提出设计应根据工程特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与第1.0.1条相呼应,并将再生资源明确列入,指导设计人员在设计中重视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比较等工作。

10.3本规范的适用范围与原规范第1.0.2条规定基本一致,即工业建筑指机械、电子、电器、电力、轻工、纺织、建材和一般性化工等大、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厂房、泵站和仓库等。民用建筑指居住、商业、文教、体育和卫生等设施的建筑。地面类型中不分别提工业与民用建筑,是因为本规范适用于所有建筑地面,(包括露天跨地面及室外堆场地面),其使用功能与工业和民用没有直接关系,只与使用环境和使用要求有关,这也是本次修订的内容之一。

1.0.4材料和施工质量,是保证地面工程质量的关键。为了保证地面工程质量,凡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质量要求,施工配合比、材料试验和检验方法,施工操作程序等,均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对有特殊条件和要求的地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外,也应按现行国家和行业的有关的标准、规范执行。以上如《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9-2010)、《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等等,因涉及到的规范、标准较多,条文中不能一一列入,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应注意执行本规定。

49

2 术语

本章根据《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编写办法》(城乡建设部()建标技字第 号文)的规定,结合本规范实际、独立成章列出。

本章内容在原规范中为术语、符号。本次修订将符号从条文中删去,只保留术语,因符号的涵义在各有关条文的公式中均已明确,不在专章中列出。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av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