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更新时间:2023-11-11 00: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

A.《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C.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

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D.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2.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思想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B.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D.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C.提高土地自由流转率

B.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加速小农经济的瓦解

4.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纪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纪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中国的传统农业规模庞大,生产效率很高 C.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技术和耕作方法

5.“一池三山”园林模式首创于汉朝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呈三角状布局,具有向心的空间感,以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而命名,以模仿仙境;此后逐渐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这说明"一池三山"园林模式 A.形成的文化根源是佛教思想 C.凸显了古代科技实用性功能

B.反映了小农经济封闭性特征 D.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理念要求

6.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

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

A.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 C.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B.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D.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

7.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

A.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C.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B.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D.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

8.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新思潮冲击儒家传统信仰 B.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

C.国家分裂,法律受到破坏 D.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

9.中唐以后,农户归附政府的户籍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户家庭中人口普遍较多,更多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也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这表明当时

A.国家赋税政策发生变化 C.自耕农受到政府的保护

B.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缓解 D.商业发展冲击农业生产

10.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唐代朋党之争

A.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C.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

B.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 D.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

11.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

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12.《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

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布局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13.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针对朱熹等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

想,提出了“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这反映出 A.理学有理性空谈倾向 C.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B.叶适否定了“道义”之学 D.理学已经不适应社会现实

14.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

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 “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

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15.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

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16.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又规定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

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如亲王不幸为“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护卫军有权“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这些规定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摸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例如,万历元年置青浦县,以唐行镇为县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县治于朱泾镇。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材料二 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离。……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

A.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根据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B.意在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 D.有利于官员和护卫军保护明朝亲王

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

——摘编自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a0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