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管理及课型

更新时间:2024-03-18 20: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管理及课型

湖北郧西县教学研究室 吴世定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课程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变迁日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突出、面向、注重)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

1

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三个关注一个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关注人与自然)

?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

(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关注人与他人或社会) ?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关注人与自我)

?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了解并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具有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

2

?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与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两个关注、一个面向)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具体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能也不会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必经途径。基础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价值。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出

3

发点,因而其根本的课程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综合实践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

3、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验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规范管理

一、课程管理要规范——做到“五必须”

㈠学校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按每班(小学3年级到高中)每周规定的3课时开展活动。

㈡学校必须选派最优秀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老师。如郧县实验小学的王瑞平、徐之琴等老师,郧县城关一中中学的钟珍、冯林等老师,他们都是教师中的佼佼者,而且具备了很高级很强的活动指导能力。

㈢必须按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开展活动。学校要在每学期初制订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如《郧县一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郧县实验小学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班级在学校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班级实施方案,班级一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按方案设计每一次活动,使课程实施进入常态化。

㈣指导老师必须按实践活动的过程性特点,整体设计每次活动中的主题生成、方案设计、方法指导、实践指导、中期交流和总结汇报等指导策略。本次研讨会呈现的展示活动指导课,意在引领我们在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设计不同的指导策略。

㈤学校必须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成效和教师绩效考核挂钩,和班主任平时工

4

作挂钩,在“三级”骨干教师的评比、在职称评定等诸多方面为综合实践活动大开“绿灯”。

二、课程开发要规范——把握 “五个性”

㈠实践性(亲历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因地制宜,在学生的生活资源中挖掘活动主题,体现主题的可行性。当学生在选题中出现众多的话题时,要指导学生考虑活动主题的可行性了,社会资源的可利用性,不能好高骛远。如2012年秋我县中小学综合实践优质课评比时,柳陂小学展示的《剪窗花》主题,就能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家庭资源的范围内活动起来。可行的主题实践起来也就水到渠成,没有什么困难。

㈡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向学生生活延伸的经验性课程,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学校生活,还包括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课程开发首先要体现生活性,只有来源于学生生活的主题,如我县实验小学的《零花钱到底怎么花》,学生才会倾注热情,活动的实施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㈢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实施的,这是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根本标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题设计要体现兴趣性。指导老师要在学生的所有兴趣中辨别出他们比较稳定的兴趣,在学生自述特长中确定真正属于他们的特长。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如郧县一中张涛老师老师指导的《考试焦虑问题的研究》的主题生成课。

㈣生成课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生为本,在学生“满堂言”的讨论中引发活动主题,体现学生主体性。因而在选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时空。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主题选择时,要进行一次主题生成指导,让学生在淋漓尽致的“说”中选择主题,从而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让从教师的“一言堂”到师生

5

“满堂言”的转变。如王瑞平老师指导的《生日到底怎么过》的主题生成课。 ㈤价值性 追求实效,体现其价值性。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自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主题才能体现其价值。如郧县城关一中袁素霞老师指导的《校车管理与安全问题的研究》实践活动直接引发了学生对安全、生命等问题的思考和体验,李红心老师指导的《寻找杨溪名人成长的足迹》生发出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课程实施要规范——做到“五确保”

㈠组织严密,安全保障,确保活动有秩序开展。组织的好坏,不仅是活动有秩序的保障,更是活动安全的保障。所以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活动规范,指导教师要预设预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策略。让学生在规范中进行有条不紊的活动。

㈡制定方案,分步实施,确保活动有计划开展。做任何事,首先要有一个计划,有了计划,才会行之有路。这也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起程序性操作规范。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制订指导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主题要制订活动方案,然后依据方案,进行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让参与活动的师生非常清晰地知道,活动要按程序进行,决不能虎头蛇尾。程序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步骤,指导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比如,郧县实验中学郑雄鹰老师指导的《我为家乡做广告》方案制订课,就给我们展示了开展方案制订指导的课例。

㈢明确目标,确保活动有目标开展。每一次进行活动之前,参与活动的师生都有明晰的三维活动目标,学生知道他们在活动掌握哪些知识,锻炼哪些能力。指导教师知道在活动指导过程中,预设哪些指导策略,真正让“活动”走向“课程”。而绝对不能让他们单纯地去玩,或者心血来潮,随心所欲地搞一次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开展活动的方法性操作规范。比如调查,让学生掌握调查的基本要素:谁来做调查、向谁做调查、调查什么、用什么形式调查、按什么步骤进行等等。如2012年市级优质课大赛时,郧县实验小学杨贵芝老师展示的《最近消防体验消防》就是一节很好的方法指导课。

6

㈣充分准备,多法并举,确保活动有效果开展。如果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去活动,那出去之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到位。比如要让学生去进行采访,那就得让学生先设计好采访表,确定采访目的和内容,明确采访对象和采访方法,预设采访提纲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形成采访报告,如何捕捉信息,学会一些礼貌用语,学会交际等等,真正实现课程“做中学”的理念。如果没有准备就让学生去开展所谓的活动,不要说成效,更多的是“吵”、“闹”、“玩”,甚至玩出安全问题。如果停留在“玩一下”或“玩一阵”,那不叫“课程”。

㈤交流评价,各有所获,确保活动有后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过程,兼顾结果”,总结交流阶段既是主题活动的一部分,也是活动结果的呈现阶段,是一个收获的阶段,是提升整个活动价值的关键。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最有效的方法呈现自己最闪光的东西,体验与他人分享成果的快乐;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反思,通过有条理、有根据、有批判性、内省性的反思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可迁移的能力,通过反思不断改进活动、拓展活动,逐渐形成良好的反思品质。要让每次交流活动成为下一次活动的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端。 四、课程评价要规范——体现“双层面”

㈠从学生层面来说,郧县一中制订了《郧县一中研究性学习评价标准》,郧县白桑中学制订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星”级评价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自评表》,把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情况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把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与成果作为高考、中考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重要方面,评价采取“四个实施”: ⒈实施全程性评价,以评价促进活动; ⒉实施主体性评价,让评价形成氛围; ⒊实施多元化评价,让评价焕发生机; ⒋实施作品式评价,使评价生动直观。

真正让评价成为学生活动能力发展的“向导”,让那些评价中肯定和赞赏的东西,成为学生所追求的。通过评价提高学生自信心、自我肯定度,进一步激发学生活动的欲望。郧县青曲中学的学生在今年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大

7

赛中,参评的七项成果均获得奖项,30多名学生获奖。部分作品发表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上,杨正林老师指导的多名学生实践活动感受发表在《中学生作文选》、《语文学习报》等报刊上。

㈡从教师层面来说,郧县教育局、郧县教研室制订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评价标准》、《教师参加课题研究评分细则》,推出了“四条措施”: ⒈每个教师都要担任一个或多个学生研究项目的指导老师; 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情况纳入到个人绩效考核之中;

⒊教师的晋升、晋级必须要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经历,并且得分的高低按照个人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效而定;

⒋班级评比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特色班评比加分。

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2003年以来,我县有30余位教师在市级以上综合实践活动说课、讲课比赛中,获一、二等奖;有400余篇论文、案例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在全国研讨会上获奖。

建立规范,是课程实施常态有效的基础。学校只有建立健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种种规范,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在常态下开展,才能保证课程目标和价值得到真正的落实,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型划分及指导要点

一、选题指导课(主题确定课)

指导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转化成活动主题的能力 指导要点:

1、教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及管理的要求。能把握课程的特点和价值追求。能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2、教师能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对所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归纳、

8

论证,最后确立活动主题。.活动过程环节清晰、逻辑严密、学时安排合理,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重点、难点明确。 二、主题分解课(子课题确定课)

指导目标:培养学生在主题确定后,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意愿 ,把主题具体的细化成可操作的子课题的能力 指导要点:

1、能够在将主课题进行分解的过程中准确分析学生的兴趣、需求、能力和经验,指导学生建立子课题规划的意识;分析现有的和潜在的课程资源;围绕分课题筛选资源,理清资源、学情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2、能指导学生分解主题,指导学生建立子课题研究的方法,保证今后学生能够对课题有比较完整的研究、实践。 三、方案设计课(方案制定课)

指导目标:提高学生具体、细致地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养成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的好习惯,培养实践能力。 指导要点:

1、指导学生建立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引导学生针对活动方式,自主规范地进行设计方案:(如活动主题,成员分工,活动前准备,活动的目的、内容、时间、步骤、方法,问题预设及解决办法,成果预计与交流,活动评价等)。并论证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方案。

2、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和他人的活动兴趣、特长和便利性等因素组建活动小组,寻找合适的指导老师。指导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形成集体合力,从内容到形式力求方便操作,动态调整。指导教师要形成合力,共同指导学生形成活动方案。

四、专题研讨课(辩论课)

指导目标: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感兴趣的或有争议性的问题开展专题实践性研究。 指导要点:

9

1、能引导学生聆听,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指导学生利用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做到有理有据。

2、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得出结论。 五、中期反馈课(阶段总结课)

指导目标:教师根据学生开展活动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进行阶段性研讨和交流,促进学生实践活动不断持续、有效和深入的开展。 指导要点:

1、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的来收集信息。指导学生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培养学生形成处理信息的能力。

2、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 六、方法指导课

指导目标:指导学生学会调查、访问、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采访记录、观察日记等活动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劳动技术与信息技术素养。 指导要点:

1、根据活动具体指导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实验观察、设计制作、支援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并使活动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2、指导学生了解调查、访问的基本要素,明确调查、访问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查阅图书的小窍门、上网的方法、如何取舍资料等;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多种记录的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七、设计制作课(手工实践课、劳动技能课)

10

指导目标:体现在设计制作中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技术思维、技术能力与态度,以及发展自主创新精神的作用。 指导要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所选制作项目要能激发学生的技术学习兴趣,易于操作,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水平相适应,能从所教内容出发,突出技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注意指导过程的创造性和指导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方法有新意、启发性、激励性,指导学生及时、灵活、有效;

2、能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舞台;能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的作品,巩固技法的掌握,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在内容、策略、模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创新。 八、成果交流课

指导目标: 创造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手段展示自我的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我,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也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动力。 指导过程设计:

1、指导学生对活动所得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汇总,使之条理化。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活动成果。引导各小组确定最佳成果呈现形式;指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总结交流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

2、指导学生能根据小组的自身特点和独特体验、收获来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发挥组内每个学生的所长,通过展示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帮助每一位同学树立自信;指导学生通过反思既关注有形成果,又注意挖掘活动中隐性且有价值的活动体验;指导各小组做好活动的评价工作。对学生的成果和展示给予积极肯定。

九、课型划分方法

1.六课型划分法:选题指导课: 方案制定课: 信息整理课:

11

方法指导课: 阶段交流课 成果展示评价课

2.四课型划分法:主题确定课 方法指导课 中期反馈课 成果展示课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和期望就是,冲出四堵墙的教室,突破40或45分钟的课堂,把世界当成学生的教科书。学生听到的才能学会;看到的才能记住,做过的才能学会。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体验;把今天的学习方式与明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一致起来。

这门课程的设计理念强调综合性,重组整个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实践性,把理论结合实践,把世界当成学生的教科书;强调活动性,让学生自己在科学、社会和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分析实际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组成员,郭元祥教授及贺斌教授在2012年重庆全国第十届综合实践活动会议上指出,美国早就出台2030年前肢解中国的战略,对中国采取的战略基本上是经济掏空、地缘包围、军事遏制、政治高压、内外夹击、持续干扰,还包括挑起周边国家对中国进行战争,还要加上一个贸易围堵,直至进行最后的肢解。最恶劣的是毁灭我们的价值观。他们痛心地说,没有国防转换能力的GDP就是“狗的屁”,盖房子是无法盖出高质量的GDP。肥大不等于强大,重量不是力量。他的话语深深震撼了与会的每一位会议代表,很自然地认识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必须使学生会做人、爱学习、善探究、能合作、有特长、能创新,学校教育必须使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理想、自立品质、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学术能力、审美情趣、中国灵魂、世界眼光、执着信念、领袖气质的国家栋梁和民族脊梁的教育!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所在!

其次,在综合实践的开发和建设上,要注重校内课程资源开发和校外实践活

12

动基地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听到的很快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做过的才能学会。

他们认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为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向企业培训和体制外机构学习,进行儿童职业体验、领导力训练、企业培训、高效能人士五项管理、杰出青少年的习惯训练。对于校内的课程建设,则可以研究性学习为龙头,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实施。

中国目前在基地建设和课程研发方面比较成功的范例,郭元祥教授及贺斌教授比较推崇三个典型:

张家港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全社会共建);北京某小学科技馆(特色);南京下关基地(六大系列)

各位领导,各位教育同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有民族复兴的现实使命感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了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而培养人才,培养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践出真知,实践强则国强!教育有我,不会亡!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9v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