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

更新时间:2024-05-04 06: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情况

2.理解会计的涵义、特点、本质、职能等 3.掌握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4.理解会计核算方法

5.了解会计法规和工作组织的有关内容 重难点:理解会计的本质、职能;掌握会计六大要素。 授课内容:

课程简介

《基础会计》这门课是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各有关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是阐明会计学基本原理的课程。我们首先要明白会计学在整体上是属于管理学范畴的,大家将来上了专升本,拿到的学位证书上写的就是管理学学士。为什么是属于管理学范畴呢?这里先留着一个疑问,往后在听课的过程中大家就会慢慢了解,会计不单单是算算账那么简单。《基础会计》这门课主要阐述的是会计及会计核算的基础知识,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俗称“三基”。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以便为会计核算和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大家应掌握会计有关基本概念,明确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二)会计的发展

1.古代会计阶段(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封建社会末期) 在这个阶段,会计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 1)原始计量记录法:结绳记事、刻木记日;

2)单式簿记法: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后来逐步发展,到宋朝出现了“四柱清册”;清朝出现“龙门账”等;龙门账标志着我国会计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迈进,遗憾的是之后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3)初创形态的复式记账法:意大利威尼斯;

2.近代会计阶段(1494年~20世纪40年代) 这个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1)1494年,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这本书中较详尽地论述了借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运用,以此确立了复式借贷记账法的地位并使其得以在欧洲其它国家传播并提高,为现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911年,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与其相联系的一系列管理方法、技术被引入会计领域,标准承包和预算控制等方法也在此期间产生,由此构成了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

3)1854年,英国苏格兰成立了第一个会计师协会——爱丁堡会计师工会,此举标志着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业的出现,也表明了会计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服务对象的扩展。

3.现代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此间会计的发展有2个重要标志 1)会计电算化的出现

2)两大分支的出现: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使会计由传统的簿记行为发展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定义

(一)会计的原始涵义: (二)现代会计的定义:

关于现代会计的定义,中外会计界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从来没有统一过,目前,大致有以下四种提法:

1.管理活动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经济活动采用专门方法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 1 -

2.管理工具论:会计是反映和监督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

3.艺术论:会计是用货币形式,对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予以记录、分类、汇总并解释由此产生的结果的一门艺术。

4.信息系统论:会计是指为提高经济效益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三)对会计下一个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特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本质)以及相应的知识体系。 三、会计的特点

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 计量单位有:

1.实物量度,eg.个、只、辆、吨等 2.劳动尺度,eg.年、月、日、小时等 3.货币尺度,eg.有其特殊作用:

1)衡量其他一切有价物价值的共同尺度; 2)交换的媒介物

3)价值的储藏物(货币) 4)清算债权和债务的支付手段

(二)以凭证为依据,记录经济活动过程,严格遵守会计规范

企业等单位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每发生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取得或填制合法的书面凭证。这些凭证不仅记录着经济业务的过程,而且明确经济活动的责任。

(三)对经济活动所作的反映是连续的、系统的、全面的

连续是指按经济业务发生(确认)的顺序来反映,自始至终不可间断;

系统是指会计运用一套专门的方法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的归类、整理和记录,最后提供系统化的信息;

全面是指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均应做出详尽的反映,以便决策者选用,反映不带有某种偏向性,不能任意取舍,更不得遗漏; 四、会计的职能

在我们认识了什么是会计,以及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后,我们要进一步学习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从而加深对会计含义的认识。

所谓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具有什么功能,即人们在经济管理中运用会计干什么。马克思撇开不同的社会形态的特征,把会计的职能高度地概括为“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后来人们把它总结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一)会计核算

会计的核算职能就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二)会计监督

会计的监督(控制)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或者简单点来说,它是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

1.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的过程,也是实行监督的过程; 2.会计对资金运动的监督表现 1)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 2)监督财务收支的合法性 3)监督公共财物的完整性

(三)二者关系

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核算是监督的基础,监督是核算的继续。会计对各单位的经济管理既要服务,

- 2 -

又要监督,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另外,除了以上两个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通过对经济前景的预测和分析,来参与经济决策的职能。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参与经济决策的职能也会越来越突出,并将成为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更直接更有效的职能。

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与会计要素

一、会计的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会计的对象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表述为会计的一般对象和会计的具体对象。

我们先来看看会计的一般对象。马克思关于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的论述,就是对会计一般对象的高度概括。这里的“过程”,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由于会计的特点之一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所以,会计只能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各项经济活动而不是所有的经济活动。比如,签订购销合同,这个经济活动无法以货币来进行量化表述,所以,会计也就无法进行核算和监督。而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是从取得并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开始的,伴随着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的进行或业务活动的开展,所取得的资金必然不断地改变形态并发生数量上的变化,这个过程就是资金运动。由此可见,会计的一般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社会主义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那么什么是资金呢,我这里有三种观点:

1.资金就是“钱”─→把资金和货币混淆起来了,资金不一定就是钱,甚至钱都不一定是资金。

2.资金是财产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这将价格与资金的概念混淆起来了,不是所有能用货币表现的财产物资都是资金。 eg.地下的各种矿藏

eg.个体户作为一个企业,其业主自己身上的衣服不是资金,是他的财产物资。

3.资金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垫支的价值,周转的价值,它会不停地运动,并在运动中保存和增加自己的价值。

这一关于资金的定义,恰如其分地表述了资金的特征(也是确定资金与否的判断标准)。资金有以下特征: ①资金的垫支性,这是基础,是资金运动的起点。

②资金的周转性,这是其本质特征,据此把资金划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 ③资金的补偿性,这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要求。 ④资金的增值性,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

第一、二种关于资金的定义均属对资金进行描述性的定义,第三种关于资金的定义则是对资金进行抽象性的定义,将资金的定义推上了一个新水平。三种定义,其经济思想的先进性也不一样,前二者所代表的是资金“占用”的经济思想,只要是企业的财产物资,不管能否使用,使用与否,都是企业的资金,比如积压的产品、应收而无法收回的陈年老账,也都是企业的资金,造成企业账上有资金,但实际资金周转不灵,虚盈实亏。第三种则代表的是资金“运用”的经济思想。资金首先要垫支出去,然后不断地周转,并在周转的过程中保存和增加自己的价值。而这种经济思想的先进与否将直接影响我们实际的经济工作,进而影响到我们的会计核算。

资金循环─→资金一垫支一回收(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经过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形态,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的过程,即G─→G′)的过程。 资金周转─→资金的不断循环。

资金运动─→资金的投入(进入企业)、资金周转、资金退出企业的过程。

所谓资金就是指各单位所拥有的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及货币本身。各个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是执行国民经济计划的基层单位。由于他们各自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不尽相同,所以,会计对象也就不完全一致。概括地说:企业的资金运动是指经营资金的运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是指预算资金的运动。 二、会计要素

引出:对于会计对象所作的分类,称之为会计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规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

- 3 -

大类。

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三个是属于反映财务状况的静态要素,它们构成了资产负债表;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三个是属于确定经营成果的要素,它们构成了利润表。 同时,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数量上即构成了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下面,就给大家分别介绍这六个要素的定义,特征以及分类等等。 (一)资产 1.定义: 2.特征:

1)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

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由未来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 2)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

提问:企业的资产一定是企业所拥有的吗?

回答:不一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有些资产企业就不拥有“所有权”,但可以“控制”它,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根据后面我们要讲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它也属于企业的资产。

3)资产应该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作为企业的资产,无论的厂房、设备、存货还是债权,都应能直接的(通过销售手段)或间接的(通过成本价值的转移)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那些无望收回的债权、严重损坏无法使用的机器设备等等,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就不能再作为资产列支了。因此,我们说,资产要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最主要的特征。

资产是资金的实物形态,是资金的具体表现形式,资产不限于所有权属于企业的财产权利,它还包括实际归企业控制的财产(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尚未转移)。资产的内涵是经济资源,具有服务能力,但不是所有的经济资源均是资产,例如内资造船企业的水域资源。

为了更好地对企业的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我们还将企业的资产作了以下的分类。 3.分类

1)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通常可分为: 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

所谓流动资产,是指现金以及其他能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内变现或被耗用的资产。所谓营业周期是指企业自投入资金——购买原料——制成产品——销售产品——再收回资金的过程。大部分行业一年有几个营业周期,则其资产按年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而某些特殊行业、如造船、重型机械等,其营业周期往往超过一年,则其资产按营业周期划分。

流动资产通常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货等。

所谓非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才能变现或被耗用的资产。 非流动资产通常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 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种费用。包括: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等

2)按其是否具有实物形态,通常可分为: 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 (二)负债

如果说,资产是企业的权利,那么,负债就是企业的义务。

1.定义: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特征:

1)负债是一种经济责任,或者说是企业需要承担的现时义务,它需要企业进行偿还;

义务一方面产生于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活法定要求;另一方面产生于正常的业务活动、习惯以及为了保持良好

- 4 -

的业务合作关系或公平处事的愿望。

2)清偿负债会导致企业未来经济效益的流出;

清偿负债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用现金偿还或以实物资产偿还;以提供劳务偿还;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偿还;将负债转为所有者权益,如我国目前试行的国有企业债转股业务。

3)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同资产一样,不能根据谈判中的交易或事项或计划中的经济业务来确认负债。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负债具有明确的债主和偿付日期,且其偿还方式应该为债主所接受。 3.分类:

按照流动性对负债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含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暂收应付款项、预提费用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各种债务,通常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

1.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分类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合称为留存收益。

实收资本:是经营主体创办时实际投入的资本,通俗点说,就是投入的原始值。

注册资本:我国实行的是注册资本制度,开办企业,必须依法筹集最低限度的资金,并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这就是注册资本。同时,我国要求企业的注册资本应当与实收资本一致。但实际上并不一定一致,因为实收资本可以分批来投入。在原始投入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实收资本=注册资本。同时,实收资本只有在办理增资、减资时才会发生变化,其他时间内相对稳定。

资本公积:资本公积是指由投资者或其他人(或单位)投入,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但不构成实收资本的那部分资本或者资产。资本公积是所有者拥有的超出其注册资本部分。资本公积来源于一些和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额外利益,这些利益由所有的投资人共同享有,比如接受捐赠、盘盈资产等收益。

区别联系: p73

盈余公积:企业按照国家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各种公积金。在会计期末,企业都要按照国家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各种公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公益金。

未分配利润:企业实现的净利润,1.经过弥补亏损(如果有);2. 提取盈余公积;3. 向投资者分配利润;4 .(如果有)就是未分配利润。企业净利润—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未分配利润,

eg:假设我有10万税后利润,并且以前会计期间无亏损,我在提取各种公益金,公积金等,分配给股东的利润合计是9万,那剩下的那1万就是未分配利润

3.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1)性质不同:负债作为债主的权利(债主(债权人):权力,等于资本。债务人:义务),

仅限于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无权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和最后的分享红利;所有者权益则持有相应的重大经营决策权、企业盈利分配权以及资本增值的所有权。比如股东。

2)期限不同:负债要在约定日期偿还,比如约定在1年后还本付息,那就要在一年后

按时偿还;所有者权益在企业继续经营的条件下,投资人一般不能收回,只有在企业破产清算的时候,偿债并支付清算费用后,才能用余额在投资人之间分配。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了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也叫静态会计要素。换句话说,它们就是资金相对静止状态下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其金额等于资产—负债)

(四)收入

1.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特征:

- 5 -

(1)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也就是说必须从主营业务中产生,而不能从其他业务收入中产生。

(2)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怎么理解?如果把收入用来增加资产,那么就表现为资产的增加;如果用来充抵负债,就表现为负债的减少。

(3)收入能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而收入即可用来增加资产又可用来充抵负债,资产多了,所有者权益多,负债少,所有者权益也会多。

(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比如。我做生意,从某人,暂且成为路人甲,从他那里进了一批货,但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之前并未支付货款。快递公司这个时候恰巧有代收款业务。当我去快递公司提货的时候,必须将全部货款暂行支付给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后才能提走货物。然后再由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将货款转交给路人甲。在这个过程当中,快递公司从我这里收到的货款属不属于他们的收入?不属于,对吧,因为这是代收款项,不是快递公司的经济利益流入。

3.分类:

1)按照企业所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①销售商品收入;②提供劳务收入;③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 2)按照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

主营业务收入(企业在其主体业务活动中所取得的营业收入,eg.例如工业企业销售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等)

其他业务收入(企业在其主体业务活动之外所取得的营业收入,eg.工业企业材料销售、包装物出租等取得的收入)

现在我们再反过来看收入的第一个特征: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也就是必须从主营业务中产生,而不能是其他业务收入。 这里补充一个概念:营业外收入,来和其他业务收入区分一下。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比如罚款收入等。 两者的区别可以这样理解:

其他业务收入是从主体业务活动之外的附带经营业务中取得的,比如销售材料。 营业外收入不能被作为一项业务来经营。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区别,能否作为一项经济业务来经营。

其他业务收入是可预测的,收入多少也是有根据的。

营业外收入是不可预测的,不是正常的收入,收入多少是不可知的。

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区别,收入是否可预测。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以及营业外收入,我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比如:一个农民种粮食,他把粮食卖了之后取得的收入是什么?“主营业务收入”,主体业务活动中所取得的收入;他再把剩下的麦秆卖掉取得的收入是什么? “其他业务收入”,主体业务活动之外所取得的收入;如果说这个农民在种粮食的地里一不小心挖到一块金子,那就属于“营业外收入”。

(五)费用(成本)

1.定义: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分类:经济用途:

直接材料

直接费用 直接人工

其他直接费用 生产费用 费 间接费用 制造费用

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期间费用 营业费用

(六)利润

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在金额上=收入—费用。(如果收入小于费用,则表示

- 6 -

亏损)

收入、费用、利润反映了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也叫做动态会计要素。它体现的是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收入-费用=利润

第四节 会计核算方法

(一)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就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技术手段。它由一系列方法构成,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考核、会计预测、会计决策和会计控制。会计的方法依存于会计数据处理技术。会计数据处理技术有手工会计数据处理和电子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也称会计电算化)两种。本书主要讲述手工会计数据处理中的会计核算方法。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的其他方法将在以后相关专业课讲到,比如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和审计学等课程;会计电算化以后也会专门开课学习。电算化和手工处理方法的关系:技术手段不同,方法有差异,理论相同。理论是操作的基础,会计电算化就是电算化的会计,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会计方法的组成

会计方法是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技术手段,它是随着会计的职能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会计的方法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从不系统到比较系统的发展过程。今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计算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进步,会计的方法必将继续发展和改进。现阶段会计方法(按教材的分类)包括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管理方法,其中,会计管理方法又包括会计预测方法、会计控制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而会计核算方法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中最基本的方法。

(三)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单位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几个方面。 1.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由于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复杂多样的,要对其进行系统地核算和经常性监督,就必须对经济业务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分门别类地、连续地记录,据以取得多种不同性质、符合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和指标。其目的是为了分类反映。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对会计对象进行科学分类,并根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对于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关系,等到第三章的时候具体讲解,第三大章的标题就是会计科目和账户。

简单讲解: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再分类结果规定的一个名称。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就是账户所要登记的内容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复式记账的目的是为了能看清楚各账户之间的相互联系。

3.填制和审核凭证

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为了保证会计记录完整、可靠、审查经济业务(或称会计事项)是否合理合法,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会计凭证必须经过会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审核。只有经过审核并确认是正确无误的会计凭证,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不仅可以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它既是会计核算的一种方法,也是会计检查(内部控制)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进行对“过程的控制”。

4.登记账簿

登记账簿是指在账簿上连续地、完整地、科学地记录和反映经济活动与财务收支的一种专门方法。账簿是指用来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是保存会计数据资料的重要工具。登记账簿必须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利用所设置的账户和复式记账的方法,把所有的经济业务分门别类而又相互联系地加以反映,以便提供完整而又系统的核算资料。其目的是主要通过账簿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来编制会计报表。 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支出,以确定各成本计

- 7 -

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生产过程同时也是消耗过程,成本计算的目的是通过成本计算可以确定材料采购成本、产品生产成本(或产品成本、制造成本)、产品销售成本以及在建工程成本等,可以核算和监督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合理、合法,是否符合经济核算的原则,以便不断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往来款项来查明财产物资实有数额,保证账实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各项实物和现金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以及银行存款和往来款项的结算情况,监督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合理使用。在清查中如发现账实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通过一定的审批手续进行处理,并调整账簿记录。财产清查的目的是为保护社会主义财产,挖掘物资潜力,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

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对日常核算资料定期加以总结,总括地反映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考核计划、预算执行结果的一种专门方法。财务会计报告是主要根据账簿记录定期编制的、总括反映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不仅是分析考核财务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及编制下期财务计划和预算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经营决策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工作必要的参考资料。

●会计核算的方法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以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如图1.3所示。

设 置 账 户 编制财填 制 和经济 复 式 记 账 务会计审核凭证 业务 登 记 账 簿 报告

核对 财 产 清 查 成 本 计 算 图1.3 会计核算方法关系图

练习题:配套习题册P1—P4 小结:

本章为全书总论,概括地阐述了《基础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构建了《基础会计》理论知识框架。 会计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为了完成会计任务,实现会计目标,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运用复式记账等专门技术方法,对特定的会计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的实体,有一般对象和具体对象之分。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理解和掌握会计要素的重点是掌握其概念和特征。

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这三者相互间存在严格的层次关系,《会计法》是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依据《会计法》制定《会计准则》,而《企业会计制度》则是《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实施。关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主要是要了解其设置、任职资格等方面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 会计前提和会计核算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会计四大前提 2.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3.理解会计确认和计量要求 课时安排:本章计划共2个课时。

重难点:理解各会计前提和核算要求的含义、内容,并运用。

- 8 -

授课方式:课堂讲述 授课内容:

导言:

我们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同样我们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时也必须遵照一定的要求。本单元主要给大家介绍会计假设和会计核算要求的相关内容。从内容上来讲,可能过于抽象,难以理解,但我还是希望大家多多思考。另外我们可以结合课后的练习来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理解。

第一节 会计前提

会计前提,又称会计假设或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组织正常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它是对某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发展趋势所作的合乎事理的推断和假定。正如在交通规则中,为了保证交通秩序,要求来往行人与车辆等都必须靠右行驶一样,会计面对的是一个现实的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要使会计核算工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必须对会计工作提出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做出某些假设,从而使会计工作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比较理想的环境中。

会计前提虽有认人为“假定”的一面,但并不因此而影响其客观性。事实上,这些前提或称作假设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总结而成的,并已形成了人们自觉遵守的惯例,并不是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或简单武断的规定。另外,会计前提实际上就是会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础,确立了这个基础,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搜集都要以这一系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权责发生制)。现在我们来讲第一个假设: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具有独立的资金、进行独立活动、实行独立核算的单位。

会计主体前提,划定的是核算的空间范围,即为谁记账。这个“谁”就是会计主体。简单点来说,就是:只记本单位的账。如果某一项经济业务不属于本单位,那么这项经济业务就不在这个“空间范围”内,不在这个空间范围内,就是说,这笔账,我不用记,我只记本单位的账。另外,对于这个前提,大家要做到2个区分:1.会计主体与主体投资者;2.会计主体同与主体发生经济关系的别的主体。我们来举个例子:如果我成立了一家A公司,那么这家特定的A公司就成为了一个会计核算的主体,只有以A公司的名义发生的有关活动,比如购进原材料、支付职工的工资等,才是A公司会计核算的范围。那么大家想想,按照2个区分,作为A公司投资者,我个人的经济活动属不属于A公司的核算范围,比如我今天去买了一辆电动车?还有,向A公司提供材料的 其他公司的经济活动,以及借钱给A公司的银行的财务活动,是不是也属于A公司核算的范围?对,那么为什么不是?因为它不属于A公司这个特定的“空间范围”。所以,作为A公司的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就界定为A公司本身。只记本单位的账。这就是会计主体假设,关键要明确会计人员是在核算谁的业务,空间范围+2个区分。

同时,我们要把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区别开来:会计主体是以能否进行独立会计核算为确定依据;而法律主体以能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为确定依据,它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什么是法人?承担法律责任的人?是一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和自然人不同的是,它不是作为有血有肉的生物存在,而是作为组织体存在。把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相区别,主要是指把会计主体和法人相区别,因为会计主体和自然人的区别我们很容易理解。法人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依法成立。即法人必须是经国家认可的社会组织。在我国,成立法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法律法规或行政审批而成立。如机关法人。二是经过核准登记而成立。如企业法人。 (二)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37条明确规定法人应当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法人在违反义务而对外承担责任时,其责任范围应当以其所拥有或经营管理的财产为限,法人的成员和其他人不对此承担连带责任。举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企业法人的概念:如果企业法人涉及法律诉讼的,由企业作为诉讼当事人,也就是原告、被告等,比如微软,一直麻烦不断,最早的集成网络浏览器软件IE,到后来集成多媒体播放器而成为被告,但是没有听说盖茨本人被告上法庭。又比如会计师事务所。而非企业法人在涉及法律诉讼时,不是由企业而是由企业的业主或者投资者作为诉讼当事人,比如某人做生意,从银行贷款,

所以,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是同一概念。法人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法律主体。会计主

- 9 -

体可以是一个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也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还可以是企业、单位下属的二级核算单位。独资、合伙形式的企业都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都不是法人。而无需建账核算的自然人,也不是法人,首先一点就可以排除了,自然人不是一个社会组织。

会计主体假设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和全部会计原则的基础,因为,如果不划定会计的空间范围,则会计核算工作就无法进行,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原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这就是会计主体前提,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前提: 二、持续经营

前面会计主体前提划定的是会计核算对象的空间范围,那么持续经营前提划定的就是一个时间范围,或者具体点说是时间无限性。

首先我们来看下持续经营前提怎么解释:它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将会按照既定目标 正常地持续进行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企业将按原定的用途使用其现有的资产,同时也将按照原先承诺的条件 来清偿它的债务。简单点说,就是在这个正常、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前提下,我们不需要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并在此前提下选择会计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大家要注意的是: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的前景,都有这两种可能:一是持续经营;二是停业清算。这样的话有人就认为:持续经营这一提法有片面性,为什么呢,因为它只见到了经营 而见不到停业。那么这个说法对不对?我们这里所讲的是会计假设或叫会计前提,是假设企业在一定长的时间内不会倒闭。为什么我们要作这样的假设呢?就是为了划定企业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因为有了这个时间范围,才能给企业日常的会计处理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许多业务的处理才有了理论依据,例如以后我们要学到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处理、还有费用的分摊、收益的确认等等。

我们来举个例子:还是我的那家A公司,以15万元购进了一台设备,预计可使用5年,每年可为企业带来收入4万元。按照持续经营假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长期进行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5年内不会破产。因此,这里投入的15万元可以分5年来收回,每年承担购入价值的五分之一,即3万元,所以,该设备每年可以净赚1万元,对吧,4万—3万。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假定的话,我们设想企业可能4年后就会破产,但设备的预计可使用年限是不变的,还是5年,那么该设备必须在4年内收回成本,每年就需要承担3.75万元,利润就只有0.25万元了;而企业也可能正常经营3年就关门了,那么每年就要承担5万元,这样,不仅不会盈利,每年还要亏损1万元(注意,我们这里没有考虑企业破产后设备还能变卖的价值)。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持续经营假设 来划定一个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这台设备带来的收益可以是1万元、0.25万元或者亏损1万元,可见,由于时间范围的不确定,就使对于这样收益确认的计算没有了理论依据,会计核算也无法正常开展了。(如果企业真的破产了,即破坏了该假定,我们可用破产会计方法对其进行核算。但这已不是正常的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也规定:“会计核算 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 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同时,持续经营假设还是下面我们要讲到的会计分期假设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三个前提:

三、会计分期(期间)

会计核算要向有关方面提供信息,比如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等。作为A公司的老板,我需要通过会计核算来知道,我是陪了还是赚了。在前面我们讲到持续经营前提,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应该是连续的,在时间上具有不间断性。如果我要核算盈亏,应该怎样做啊?理论上就应当从企业成立 开始经营起,到企业终止 结束经营止,将企业存续期间 全部收支相抵 才能确定盈亏,如果真的这样的话,那么我不知道企业会假设存续多少年,N年吧,N=?如果是100年,那么我作为老板,我是陪了还是赚了要等100年后才能知道,那就相当郁闷了啊。所以,为了能及时提供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我们假定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人为地分割为 若干相等的、较短的时间段落,这就是会计期间。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划分的会计期间来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报表。会计分期假设 是对会计对象 时间范围方面的进一步限定,它与持续经营假设的联系表现在:只有假定一个会计主体 无限地经营下去 才有必要来进行会计分期,对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持续经营前提的补充;而会计分期假设的运用 又从一个方面保证了会计主体可以持续经营下去。为什么呢?如果不理解就想想那100年,因为有了会计分期 我们才能及时核算盈亏,才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并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才能使企业有能力持续经营下去。所以会计分期对应持续经营假设,它所做的是时间范围方面的时间有限性的规定。

我们来看看《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分期是怎么规定的,在《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里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转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 采用公历日期。”年度,也一般被作为划分会计期间的级别单位,称为“会计年度”。这是我国的规定,大家要注意的是,会计年度 可以是日历年度,也可以是任何一个等长的年度。我国采用的是日历年度,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其他采用日历年度还有法国、德国、俄国、韩国等;像英国、日本等国采用的是 每年4月至次

- 10 -

年3月的等长年度;美国是10月到次年9月等等。(短于一年的会计期间均为中期)

会计分期前提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向有关方面提供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以便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会计分期前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由于有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就像教材上所说的,...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对于权责发生制前提,我们按照教材上的顺序,放在后面第三节会计确认要求这一块来讲。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最后一个假设:

四、货币计量

该前提的含义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必须假定以货币作为基本计量单位 并且假定货币本身的价值 是稳定不变的。什么是货币的价值,有很多种说法,要说清至少需要一节课,我们取最常用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种说法,即货币价值购买力说,就是说一种货币能够买多少商品。例如一美元的价值=8矿泉水(假设1元人民币一瓶)。该前提同时也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即会计主要核算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能用货币计量的那一部分,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比如采购原材料花了1万元,支付职工工资2万元等,都是会计核算的内容;但公司召开产品销售会议、还有签订购销合同这些,虽然都是非常重要的经营活动,但它们能不能以货币客观地来进行计量?不能吧,所以就不是会计核算的内容。

该前提有两层含义:

1.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能用以计量一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和利润,也便于综合,前面我们讲了由于货币具有一些特殊作用,还记不记得?因此,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并辅助以实物和劳动尺度。我国会计法规定 会计核算 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内容为外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择一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报表必须采用人民币。这里我们要搞明白一个概念,什么叫做记账本位币?通俗点说就是单位主要的会计核算业务 所使用的货币,比如我们学校财务部门,开学收到你们的学费,每个月要发给职工工资等等,大家交的学费和发给教职工的工资都是人民币吧,不是美元也不是欧元,所以我们学校的记账本位币就是人民币。另外,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

2.假定币值稳定。会计核算和监督必须借助货币作为主要衡量手段,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自身价值也在不断变化,而会计核算很难根据货币自身的变化及时调整做出反映,这就自然提出了假设币值稳定不变的会计核算前提,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上的资产的价值才有可比性,不同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并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 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因此,在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体系中不考虑币值变化的因素。

五、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四大假设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1、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计量手段。

2、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真实性(客观性)

又称客观性原则。它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实性原则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含义:

1. 真实:会计反映的结果应当同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一致;

2. 可靠:对经济业务的纪录和报告,应当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而不能受主观意志 的左右,力求会计信息的可靠;

3. 可验证:有可靠的依据以复查数据的来源及信息的提供过程。

例如书上宏达厂购进原材料,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必须要有购料凭证来加以证明,这所体现的就是真实性。当然,真实性不仅要求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做到真实、客观,而且对于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都要符合真实性的要求。 二、相关性

- 11 -

它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即要求会计信息 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对使用者有用。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从各自利益出发,对信息的要求和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来想象一下,投资者要了解企业哪些方面的信息呢?把自己想象成投资者,那么我主要了解的就是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决定是否投资或继续投资;那么银行呢?银行等金融机构最关心的就是企业的偿债能力方面的信息,以决定是否对企业贷款;税务部门要了解的是企业盈利及生产经营情况,以评价企业的纳税情况是否合理等。可见,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而相关性就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包括上述各方面在内的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三、明晰性

明晰性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必须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要使用就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明确会计信息的内容。

会计信息从其产生到形成报表无疑要经专业会计人员加工处理,但处理结果即会计报表应当是通俗易懂的,该原则要求基本不懂会计的人都要能理解会计信息,即要使会计信息简明易懂,能清晰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所以我们在会计报表中大量使用“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等通俗易懂的名词,而尽量避免过分专业而难于理解的名词。 四、可比性

它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会计政策不能作任何变更,而是不能随意变更)。它实际上是原来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的总合,所以这里的可比,包括横向的可比,也包括了纵向的可比。强调可比性,就是为了投资者等有关方面能对不同企业同一时期(可比,横向)、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一贯,纵向)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及利用。都属于可比性要求,所以合二为一。

为什么要不同的企业同一时期要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就明白了: 甲、乙两人同时 各自经营一个业务相同的商店。假设一个月以来,甲取得了20000元的收入,乙取得了17500元的收入,都购进了10000元的货物,都发生了5000元的广告费。假设均没有其他收支。月末计算收益时,甲将5000元广告费全部作为本月费用,本月收益为5000元(20000-10000-5000);而乙认为我这5000元的广告费在下个月还将继续起作用,所以将它分两个月摊销,本月承担一半即2500元,因而乙在本月的收入也为5000元(17500-10000-2500)。

从经营过程看,甲显然要比乙好,对吧,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甲比乙取得了更多的收入;但从收益计算的结果看,两人是一样的。可见,收益结果未能客观地反映经营过程,原因就在于对广告费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正是由于收益计算的基础或依据不一样,使得甲、乙二者的收益结果不具有可比性,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各自计算出的收益一样就断定两者的经济效益相同。可以想象,如果每一个企业都利用各自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那么就无法用他们提供的信息来判断哪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效益更好。这就是会计核算中要求不同企业采用相同的核算方法以便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的原因。

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看上面的案例,如果规定广告费必须全部计入当月费用,那么甲的收益仍为50000元,而乙的收益呢?17500-10000-5000=2500元。此时,由于他们采用的是相同的处理方法,因而其结果具有可比性,即我们可以据此结果得出结论:本月甲的经营效益要比乙好!

- 12 -

问题: 第二年的财务成果是否比第一年好?

参考答案:不一定,当然有可能是效益提高了,但也可能没有提高,而是下降了。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会计处理方法改变的问题。例如,类似于可比性原则的案例的情况,将其中甲、乙改为同一个企业的第一年与第二年,即可发现会计处理方法改变对不同时期收益的影响。 五、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

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实质,并不总是与它们的法律形式的外在面貌相一致。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就是要求在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时,应重视交易的实质,而不管其采用何种形式。

在这一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从形式上看,该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在出租方,企业只是支付了租金,将它拿来为自己所用。但是,由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而且到期后企业可以优先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该项固定资产,因此,从实质上看,企业控制了该项资产的使用权及受益权。所以在会计核算上,我们将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自己的资产。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是指财务报告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应当区别经济业务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具体来说,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并在财务报告中做重点说明;对于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或者合并反映。

重要性要求的意义在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对经营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会计信息是最需要的,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反而会有损于使用,甚至影响决策。而且,对不重要的经济业务简化核算或合并反映,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需要明确的是,重要性要求具有相对性,并不是同样的业务对不同的企业都是重要或不重要的事项。对某项会计事项判断其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重要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性质方面来说,如果某会计事项发生可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该事项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项,比如一家集团公司由甲、乙两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成,甲企业占49%的股份,乙企业占51%的股份。某日发生一项重大会计事项,乙企业将其2%的股份转让给甲企业。对于集团公司来说,2%的股权的变动是一笔很小的业务,但是对于此时的甲、乙企业来说,意味着对集团公司实际控制权的转移,所以这2%的股权变动就是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从数量方面来说,如果某会计事项的发生达到一定数量或比例可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该事项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项。例如某企业购进一台价值千万元的大型设备,对该设备如何保管、使用、维护,其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如何确认等,必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这种大型设备就需要重点核算并单独反映;但如办公人员购买一支钢笔或一本记事本等,价值仅为几元或几十元,显然不论如何处理,均不会对经营活动与经营成果产生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就不必单独核算,而将它与其他需要支出的费用合并反映。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又称稳健原则,变化非常大,定义见教材。

要求:在会计核算中应当考虑到企业风险,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的预计并入账;而对可能取得的收益,则不予预计或入账。

例如:某企业购入一批股票,购入价为10元/股,假设编制会计报告时,每股市价为8元。尽管下跌2元,但是由于股票并未抛出,即未真正产生损失,但是按照谨慎性要求,这2元仍要作为损失;但如果每股涨到了15元,我们按照谨慎性原则,则不将上涨的5元预计为收益,尽管这5元是很可能实现的。

教材上举了坏账准备的例子。很多应收账款不一定能够收的回来,所以我们要对预计不能收回的货款先行作为本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以后确实无法收回时冲销坏账准备。关于坏账准备的具体内容我们到了财务会计再讲。

实施谨慎性要求,对于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对防范风险起到预警作用,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但是,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能滥用,要谨慎小心,从保护企业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以谨慎性原则为由任意计提各种准备,即秘密准备。举例:蓄意多计费用,少计利润,少缴税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信息的使用价值不仅在于真实可靠,而且还在于必须

- 13 -

保证时效,及时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使用。及时性原则有两重含义:

1)及时处理: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应及时在本会计期间内进行会计处理,而不延至下期; 2)及时报送:会计资料如会计报表等,应在会计期间结束后按规定日期及时报送出去。

第三节 会计确认和计量要求

一、会计确认要求

(一)权责发生制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时间上是持续不断的,不断地取得收入,不断地发生各种成本、费用。将收入和相关的费用相配比,就可以计算和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利润(或亏损)。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连续的,而会计期间是人为划分的,所以难免有一部分收入和费用出现收支期间和应归属期间不相一致的情况。因此在处理这类经济业务时,一般可能有两种标准:一种是以是否收到或支出现金为标准。这就是收付实现制;另一种是收入或费用以应归属期为标准,我们称之为权责发生制或应计制。

一、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亦称现收现付制。它以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凡是本期实际收到的收入或付出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归属于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本期没有实际收到的款项和实际付出的费用,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但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举例说明如下:

1.企业于7月10日销售商品一批,7月25日收到货款,存入银行,应作为7月份的收入记账; 2.企业于7月10日销售商品一批,8月10日收到货款,存入银行,应作为8月份的收入;

3.企业于7月10日收到对方购货单位一笔货款,存入银行,但按合同规定于9月份交付商品,应作为7月份的收入记账;

4.企业于12月30日预付第二年全年的保险费,应作为12月份的费用;

5.企业于12月30日购入办公用品一批,但款项在第二年的3月份支付,应作为3月份的费用; 6.企业于12月30日用银行存款支付本月水电费,应作为12月份的费用。

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无论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归属于哪一期,只要款项的收付在本期,就应确认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考虑预收收入和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的存在。

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指企业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标准,而不是按款项的实际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也就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属于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实际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由于它不管款项的收付,而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准,所以称为应计制。以前面所举例子说明如下:

在权责发生制下,第一种情况和第六种情况收入与费用的归属期和款项的实际收付同属相同的会计期间,确认的收入与费用与收付实现制相同。

第二种情况应作为7月份的收入,因为收入的权利在7月份就实现了,尽管货款在8月份收到。 第三种情况应作为9月份的收入,因为7月份只是收到款项,并没有实现收入的权利。 第四种情况应作为第二年的费用,因为支出的义务应在第二年。

第五种情况应作为12月份的费用,因为12月份已经发生支出的义务了。 与收付实现制相反,权责发生制下,必须考虑预收、预付和应收、应付。 例2: 根据某企业9月份发生的下列经济业务确定本月收入、费用和利润: 1)销售产品收到现款120元;

2)销售产品180元,收到现款50元,余款暂欠; 3)收到A单位8月份所欠货款200元;

4)收到B单位交来的9~12月份仓库租金160元; 5)本月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200元; 6)本月应交所得税80元,未交;

7)本月缴纳上月所欠办公电话费100元。

收付实现制:收入 ①120 + ②50 + ③200 + ④160 = 530 元 6 费用 ⑤200 + ⑦100 = 300 元 利润 530-300=230元

权责发生制:收入 ①120 + ②180 + ④160/4 = 340 元 3.7 费用 ⑤200 + ⑥80 = 280元 利润 340-280=60元

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 14 -

(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配比

它要求一个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实行配比要求有利于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果,正确地计算出本期损益。

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带来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所得必有所费,有所费是为了有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较所费的结果。

配比要求包括两层含义:1. 对象配比。销售一项产品或劳务所实现的收入,应当与其制造成本及相应的费用相互配比;2. 期间配比。同一期间的收入要与相应的成本费用相互配比。

配比的理解:等于减号。什么和什么的配比,就是所得与所费的配比。但是这里的所得和所费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那两层含义。举例:

对象配比: 期间配比:

以所得减所失,即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正数为盈利,负数为亏损。这就是利润确定的基本公式。 (三)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定义见教材。资本性支出一般是为了形成一种生产经营能力

按照配比原则,收益性支出应全部作为本期费用,而资本性支出则应按一定比例(标准)分别作为多个会计期间的费用。这里就体现出配比原则的指导意义和权责发生制的具体运用。可见,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是正确计算企业当期损益的重要基础。 二、会计计量要求 (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标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对价,而且即使物价变动,一般也不进行调整。

例如,企业5年前购买一栋办公楼,共耗资金500万元。那么记账时,该大楼按其实际发生的支出500万元入账。 假设,目前该大楼的市价已达1000万元,此时,仍不对其原来入账的价值进行调整,而在账面上仍为原来取得该楼的实际成本(也即历史成本)。 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有许多好处:

第一,比较客观。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是买卖双方通过正常交易确定的金额; 第二,有原始依据。即发票等作证明,可随时查证;

第三,可避免企业或有关人员处于某种需要有意改动账面记录; 第四,使会计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 (二)重置成本

简单地说,资产的重置成本就是资产的现行再取得成本。 (三)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 (四)现值

谓现值就是现在的价值!因为货币的时间价值导致今天的100元过了今天就会变化,正如1956年的1元和今天的1元购买力是不一样的!但财务上的好些决策需要判断项目的可行性,所以财务上往往采用现值概念,将未来可能的收益或支出通过科学的方法折算为现在的金额来进行分析. (五)公允价值

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实务中,通常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

练习题:配套习题册P5—P7 小结:

本章介绍了会计前提和会计核算要求。会计前提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核算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在会计前提之上,没有会计前提,会计信息就会失去其意义和作用。

会计核算要求分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确认、计量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共有八点,企业按照这些要求组织会计核算,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否则,会计信息就会失真。会计确认和计量的要求,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企业应当正确运用,从而确保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正确性。

- 15 -

第三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教学目的和要求:1.明确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的必要性和原则 2.理解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3.理解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 4.掌握会计科目的分类方法

5.掌握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及其登记方法

课时安排:本章计划4个课时,第一节2个课时;第二节2个课时。

重难点:理解账户与科目的关系,掌握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分类,账户的结构及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授课方式:课堂讲述 授课内容:

第一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虽然会计要素对会计对象进行了基本分类,但是要全面、系统、具体地核算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资产和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各类核算的资料,还必须在基本分类的基础上,按照经济业务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进行具体的分类,确定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要素,按照经济业务内容和经营管理需要分类核算的项目。每一个会计科目都有明确的含义和核算范围。比如“现金”科目规定:“本科目核算企业的库存现金”。这就明确规定了“现金”科目的核算范围只是库存的现金,企业内部各部门周转使用的备用金和在途货币资金均不是“现金”科目的核算内容,而在其他会计科目核算。这样就可以使各个会计科目都有明确的核算内容,并且各会计科目在核算内容上既有分工,又有联系,既防止遗漏,也防止重复和混淆不清。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统一性原则 (三)灵活性原则

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由于企业的经济业务千差万别,在分类核算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时,需要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所谓统一性,就是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对一些主要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统一的规定,对于核算指标的计算标准、口径都要统一。所谓灵活性,就是在能够提供统一核算指标的前提下,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投资者的要求,设置或者增补会计科目。

eg.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未设“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科目,企业如需要单独核算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可以增设“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科目。

(四)稳定性原则

为了便于在不同时期分析比较会计核算指标和在一定范围内汇总核算指标,应保持会计科目相对稳定,不能经常变动会计科目的名称、内容、数量,使核算指标保持可比性。

(五)合规性原则 三、会计科目的分类

(一)按经济内容分类

资产类科目是反映企业资产的科目,是开设资产类账户的依据。 负债类科目是反映企业各项负债的科目,是开设负债类账户的依据。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科目,是开设所有者权益账户的依据。 成本类科目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归集、成本计算情况的科 目,是开设成本类账户的依据。

损益类科目是反映企业当期收入和费用的科目,是开设损益类账户的依据。 (二)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 16 -

企业的会计信息由于用途不同,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就不同。一般说来,给企业外部报送的会计报表按照明晰性要求,只需比较综合的会计数据,而企业内部则要求提供尽可能具体、详细的会计资料。比如生产出来的产成品,不仅要求提供主成品总额,还要提供各种产品的品名、数量和金额等内容,以满足内部经营者的需要量。会计科目的分级设置就是为了满足这种不同需要。

总分类科目 —— 一级科目(财政部统一制定) 明细分类科目 —— 二级科目(原则上统一制定)

—— 三级科目(按基本要求,自行设定)

总分类科目是对某一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而形成的项目。二级科目,也称子目,它比总分类科目提供的指标详细,而比明细分类科目提供的指标概括。三级科目是为了提供更详细的会计资料,而对二级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进一步详细分类的科目。二级科目和三级科目统称为明细分类科目。例如在“应交税金”总分类科目下设二级科目“应交增值税”,而又在子目或者叫二级科目下再分设明细分类科目,如“进项税额”、“销项税额”等明细分类科目。教材P34。其中,总账科目由财政部统一制定,明细科目除规定之外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总账科目都必须开设明细科目。如“现金”、“银行存款”等。是否开设明细科目以及如何开设明细科目,还是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划分总分类科目的目的,前面已经说过,是为了满足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需要,并且按照明晰性的要求提供总括、综合的数据;而明细科目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具体的核算指标,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 四、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

为了保证会计核算指标的全国统一性和可比性,便于会计信息的综合汇总和分析评价,更好地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目前,我国总账科目是由国家财政部统一制定的。另外,会计科目都有统一的编号,以便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查阅账目、实行会计电算化。各企业不得随意改变或打乱重编。编号采用“四位数码”编号法。大家看教材P35页专栏3-1,会计科目为什么要编号,第一位数?在某些会计科目编号之间留有空号,大家看P32的企业会计科目,编号并不是连续的,中间留有空号,这些空号,是为了供增设会计科目之用。对于P32这个企业会计科目表,请大家掌握每种类别所包括的主要的具体会计科目。比如,资产类,常用到的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负债类的应付工资、应付账款、应交税金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企业会计科目表是按照经济内容分为五类,然后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又进行了分级。大家在今后的应用中要注意与会计的六要素进行区分。

提问:会计的六要素包括哪些?会计科目分为哪五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哪里?

第二节 账 户

一、账户的概念

(一)会计账户

前面我们所讲的会计科目只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或者换句话说是对会计要素的分类结果规定的一个名称,它没有一定的结构格式,不能把由于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下来,因此,还必须根据会计科目开设账户。

账户是按照会计科目设置并具有一定格式,用于分类、系统、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情况和结果的记账实体。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1.联系:

1)反映的经济内容相同,都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分类; 2)使用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能够系统记录各种经济业务。

3)会计科目是会计账户的设置依据,一个会计科目对应设置一个会计账户。 2.区别: 1)“名”和“实”的差别,科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科目的实体; 2)程序上的差异。先设会计科目,经济业务发生后,再设会计账户。 (设有某一会计科目,但某企业不一定就开设(使用)该账户)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经济业务所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化,尽管是错综复杂的,但从数量上看无非是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再加上反映会计要素各项目增减变化结果的结余额,因此账户的结构也应相应地划分为三个基本部分:一部分反映数额的

- 17 -

增加,另一部分反映数额的减少。增加额和减少额相抵再加上上期的结余,就形成了本期结余额。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便于随时考查每项经济业务的内容、记账时间以及记账的依据,在账户中应设置一些项目,也就是账户的结构。我们看教材P37表3-4,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账户格式:

1.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规定账户所要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 2.日期——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

3.凭证号数——表明账户记录所依据的会计凭证,同时,这个凭证号也建立起了凭证与账户、账簿之间的联系;

4.摘要——简要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

5.增加金额、减少金额和余额(这三项是账户的基本结构)。

为了教学方便,在教材中常用一种简化的账户格式代替实际账户。该格式象英文字母T,所以称为“T”形账户,如下图所示:

左方(借方) 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右方(贷方)

在账户的左右两方, 按相反方向来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如果在左方记录增加额,右方则记录减少额;反之,在右方记录增加额,就应该在左方记录减少额。在具体的账户中,左右双方究竟哪一方记录增加额,哪一方记录减少额,取决于各账户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记录的经济内容。后面我们会讲到,资产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正好相反,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增减数额相抵后的差额,称为账户的余额。余额可以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所以通过账户记录的数额,可以提供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四个核算指标。

期初余额,即为上一期的期末余额。本期增加额,也称本期增加发生额,是指一定时期内账户所登记的增加金额的合计数。本期减少额,也称本期减少发生额,是指一定时期内账户所登记的减少额的合计数。期末余额,是指期初余额加计本期增加发生额与本期减少发生额相抵后的差额。本期的期末余额转入下期,就是下期的期初余额。

上述四项金额的关系可用教材P37的公式来表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本期发生额 —— 本期增加额 = 本期增加发生额

—— 本期减少额 = 本期减少发生额

教材上的表3-5,就是一个T型账户。上面没有列期初余额,因为不一定会有期初余额,只有在上期增加额和减少额不能完全相抵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上期的期末余额,而上期的期末余额转入本期,就是本期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写在左右两方,因为以后我们会讲到,账户的余额一般于记录的增加额在同一方向,也就是说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在左方也就是借方,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期末余额在账户的右方也就是贷方。

举例说明:期初企业有库存现金900元,本期共收到现金1 600元,同时又支付现金800元,则本期期末应有现金的余额为:900+1 600-800=1 700元 (虽然会计科目表中将会计科目分为五类,但会计科目的性质由其余额的性质来决定。比如,“其他应收款”科目一般余额在借方,表示债权,是资产性质科目,列在资产负债表的左方,但如果出现贷方余额,表示债务,是负债性质的科目,列在资产负债表的右方(但并不影响其借方登记增加数和贷方登记减少数)。说明:账户的余额一般与记录的增加额在同一方向。)

三、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一)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 1.总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总账账户、一级账户)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总括反映各会计要素具体项目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账户。

总分类账户的名称、核算内容、使用方法通常是统一制定的。

- 18 -

2.明细分类账户

明细分类账户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或同时以货币单位和实物单位计量,详细反映其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账户。它是根据总分类账户的核算内容,按照实际需要和更详细的分类要求设置的。

3.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 见教材

(二)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1.平行登记: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是指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依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分别在总分类账户和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进行登记的方法。

2.登记规则:可以概括同期、同方向、同金额。 1)同期:同一会计期间

2)同方向:记账方向必须相同

3)同金额:每一项经济业务,记入总分类账户的金额,必须与记入其所属的各个明细分类账户的金额之和相等。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核对: 根据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规则记账后,就可以根据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之间的关系,编制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和余额核对表,用以检查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一、目的:熟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及其划分。

二、资料:某工厂20XX年6月31日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资料如下: 序号 项目 金额 资产 160 000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成本 损益 1 仓库中存放的产成品 160 000 2 尚未缴纳的税金 3 从银行取得的短期借款 4 制造产品用的车间厂 5 房支付生产工人工资 6 仓库中的原材料 7 国家对工厂的投资 8 罚款收入 9 10 11 12 13 14 15 支付专设销售人员工资 欠红星工厂的材料价款 外单位对工厂的捐赠资 销售产品收入 存入银行的资金 李华出差借款 支付生产车间水电费 合 计

57 000 57 000 540 540 000 000 480 480 000 200 000 000 340 340 000 000 1 800 000 2 000 800 000 220 000 800 000 820 000 1800 000 200 000 9 000 2000 800 000 820 000 220 000 800 000 340 000 340 000 2000 2000 9 000 6570000 1322000 817000 2600000 209000 1622000 - 19 -

三、要求:将上列各项按所属会计要素类别填入相应栏内,并分别计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的合计数。

练习题:配套习题册P8——P12 小结:

本章介绍了会计科目和账户。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按照经济业务内容和经营管理需要分类核算的项目。设置会计科目要遵循科学性、统一性、灵活性、稳定性和合规性原则。会计科目按经济业务内容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5大类科目;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账户是按照会计科目设置并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分类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情况及结果的记账实体。它与会计科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基本的账户格式为三栏式。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之间互为补充,既总括又详细地说明经济业务,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平行登记。

第四章 复式记账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1.明确会计要素的平衡关系

2.理解企业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影响的几种类型 3.明确复式记账的原理、种类

4.掌握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账户结构、记账规则、试算平衡 课时安排:本章计划4个课时,第一节2个课时;第二节2个课时。 重难点:会计基本等式的内涵及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 授课方式:课堂讲述 授课内容:

第一节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也称为会计平衡公式。 一、会计要素平衡关系

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比如房屋、机器设备、现金等等,这些经济资源 在会计上称为“资产”。企业的这些资产不可能凭空形成,必有其提供者。企业最初资产的提供者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由企业债权人提供,即借入;二是由企业所有者提供,即投资者投入。债权人和所有者将其拥有的经济资源提供给企业使用,就相应地对企业的资产享有一种要求权,这种对资产的要求权 在会计上称为“产权”,也叫做“权益”。资产 表明了企业拥有什么经济资源和拥有多少经济资源(资金占用),而权益 或者叫做产权 则表明了经济资源的来源渠道,即谁提供了这些经济资源,谁对这些经济资源拥有要求权。可见,资产与权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无资产的权益,也没有无权益的资产。换句话说,对某一会计主体而言,有一定的资产,就必然有一定的 资产来源,也就是权益;反之,有一定的权益,也必然有一定的资产 与之相对应。因此,资产和权益两者在数量上 必然相等,它们这种在量上的相等关系,用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资产=权益

前面已经说过,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资产,一部分是以投资者的身份向企业投入而形成的,我们称之为 所有者权益,它是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另一部分是以债权人的身份向企业提供而形成的,我们称之为 债权人权益,也就是负债,它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这样,上述等式可以进一步扩展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就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它与前一个等式含义相同,只不过把权益进一步地划分为了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它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之间的内在数量联系和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表明了企业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因此这个等式也称作静态会计等式,它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任何经济业务,都会引起有关会计要素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不会破坏基本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我们来看教材P43的例4-1。通过这道例题,我们可以来看看企业经营活动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化是否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这4种情况,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企业通过举债和接受投资购置资产,其主要目的是 利用这些经济资源,通过生产经营来赚取利润,使所有者

- 20 -

权益增加。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各种收入和费用。一定时期的收入和费用相配比,其差额即为企业的经营成果。收入大于费用的差额为盈利,反之为亏损。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等式表示就是:利润=收入—费用

这个等式反映了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关系以及经营成果的形成,即企业某一时期的盈利或亏损情况,是反映资金运动的动态公式,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基础。而前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基本等式反映的是企业某一时点的全部资产及其相应的来源情况,是反映资金运动的静态公式。但仅从这两个等式上,还不能完整反映会计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把这两个等式合并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收入减去费用等于什么?所以..

=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为什么这2个等式可以合并?因为从产权关系上分析,也就是从权益的角度来看,企业实现的利润应该归属于企业投资者,使 所有者权益增加,同时 资产也等额增加;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也应该由企业的投资者来承担,使所有者权益减少,同时资产也等额减少。所以资产就=负债+所有者权益 再+收入—费用或者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在会计期末,企业取得的利润在按规定分配给投资者(股东)之后,余下的部分归投资者共同享有,也就是说,利润 经过分配,其中一部分又转化为所有者权益,使所有者权益增加,权益增加,也就是等式右边增加,那么等式左边的资产是不是也等额增加啊?这样,上述等式又回复到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基本等式的形式。所以这个基本等式 既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又是企业资金运动在一定期间后的终点。

二、经济业务变化的类型

企业的资产和权益,会随着经济业务的发生而不断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都不会破坏基本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我们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基本会计等式通过移项可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根据这一公式,企业千变万化的会计事项,在前述四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可细分为九种类型:板书..这九种类型经济业务的发生对基本会计等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教材P45的例子说明:

从以上10笔经济业务的九种类型可以看出,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基本会计等式左右两边发生等额增加或者减少,其结果是使基本会计等式的总额发生增加或减少,但变动后的双方总额依然相等;第二种情况,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基本会计等式的左边或者右边内部要素的等额增减,其结果是使基本会计等式一边的组成内容发生变动而两边总额不变。可见,无论哪类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基本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因此,要全面地反映这种规律性,客观上要求在记账时 必须通过两个 或两个以上账户,相互联系地做双重记录,即采用复式记账法,才能使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能得到全面的、相互联系的反映。下一节,我们将学习记账方法尤其是复式记账法的相关内容。而这节课我们所学的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则是贯穿于会计始终的一条红线,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平衡关系,对于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经济业务发生后,处了根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记录经纪业务以外,还要运用科学的记账方法,以解决按什么方式在会计账簿记录经济业务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要讲的记账方法。 一、记账方法

记账方法是指对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数据的增减变化在会计账簿中进行记录的方法。记账方法可以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两种。不同的记账方法是生产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同反映。 (一)单式记账法

1.定义:单式记账法是会计发展的最初形式。它是指对发生经济业务之后所产生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只在1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它通常是对经济业务作单方面的登记,而不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一般只设置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四本账加以记录。书上也举了例子..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2.单式记账法特点:

1)没有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一般只登记现金的收付,以及债权、债务等事项,而无法反映其他类型的经纪业务。

2)不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它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各个账户之间没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不能反映每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3)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为什么..因为它不能按一定的计算公式试算平衡。

- 21 -

(二)复式记账法 1.定义、要点

定义:是指对于每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例如: 要点:

2.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是:基本会计等式

企业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无非就是涉及资金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并且某项资金在量上的增加和减少,总是与另一项资金在量上的减少或增加相伴而生。换句话就是,在资金运动中,一部分资金的减少或增加,总是有另一部分的增减变动作为其变化的原因。这样就要求会计记账时,必须把每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资金增减变化的原因及结果都记录下来,从而完整、全面地反映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复式记账方法就是适应了资金运动的这一规律性的客观要求,把每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到的资金在量上的增减变化,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的记录予以全面反映。

3.复式记账法特点:

1)有完整的账户体系。即,对于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有相应的账户来做相关联的记录,可以全面反映经济业务内容。而单式记账法只设4本账。

2)可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复式记账法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可以清晰地反映每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3)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复式记账法能对账户记录的结果按一定的计算公式进行试算平衡,也就是利用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来检查账户的正确性。

4.复式记账法的种类

种类: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 记账方法的种类

单式记账法

收付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 增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

二、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特点 定义。“借”、“贷”两字起源于中世纪的意大利。“借”、“贷”两字的含义最初是从借贷资本家的角度来解释的,即用来表示债权和债务的增减变动。为了记录吸收的存款和贷出的款项,分别按人名设户登记,并把账户分为两方,一方登记吸收的存款,称为贷主方,表示欠人(债务);一方登记贷出的款项,称为借主方,表示人欠(债权)。以后收回借出的钱,或偿还投资人的资本时,则各在它们账户相反的一方登记。这就是借贷记账法的“借”“贷”二字的由来。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经济活动内容日益复杂,记账内容也随之扩大,在账簿中不仅要登记往来结算的债权、债务,还要登记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这样,“借”、“贷”二字就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含义,而转为了一种单纯的记账符号。至于“借”、“贷”二字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加以介绍。

借贷记账法的特点,也就是它的基本内容包括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试算平衡等。 1.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中的记账符号是借和贷,它们与具体的账户相结合,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第一,代表账户中两个固定的部位。一切账户,均需设两个部位记录数量上的增减变化,其中,左方一律称作借方,右方一律称为贷方。

第二,与不同类型的账户相结合,分别表示增加或减少。借和贷本身不等于增或减,只有当其与具体类型的账户相结合以后,才可以表示增加或减少。如,对资产类账户来说,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对负债类账户而言,正好相反,贷表示增加,借表示减少。

第三,表示余额的方向。通常,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都会有余额。其中,资产类账户的正常余额在借方,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的正常余额在贷方。

- 22 -

2.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所有账户的借方和贷方都要按相反的方向记录其增减变动,即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账户的期初、期未余额一般应与记录的增加额在 同一方向。至于账户的哪一方记增加额,哪一方记减少额,则取决于账户所要反映的经济内容即账户的经济性质。账户按反映经济内容的性质,可以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其中,损益类按其性质又分为损益收入类和损益支出类。这几类账户的结构大家看教材..

(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资产类账户,是指按照资产类会计科目开设的,用以具体核算和监督各种资产增减变动的账户,如“现金”、“原材料”、“库存商品”账户等。

(2)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负债类账户,是指按照负债类会计科目开设的,用以具体核算和监督各种负债增减变动的账户,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账户等。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是指按照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开设的,用以具体核算和监督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账户,如“实收资本(或股本)”、“本年利润”账户等。

(3)成本类账户的结构

成本类账户,是指按照成本类会计科目开设的,用以具体核算和监督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的账户,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账户等。

(4)损益类账户的结构

损益类账户,是指按照损益类会计科目开设的,用以具体核算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收益和费用、损失,以便计算确定损益的账户。如“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 账户等。损益类账户一般没有余额。

3.借贷规则

记账规则是指采用某种记账方法登记具体经济业务时应遵循的规律。借贷记账法的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按照这一记账规则,无论发生何种类型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登记:一方记入借方,另一方必须记入贷方;一方记入贷方,另一方必须记入借方。比如从银行提取现金,现金记入借方,那么银行存款必须记入贷方,而不能把它们同时登记在借方或者贷方。并且借贷双方的金额必须相等。比如从银行提取了5000元现金,那么借方和贷方都必须记入5000元,而不能一边多一边少。

1.有借必有贷 —— 账户登记方向。 2.借贷必相等 —— 账户登记金额。 。。。以上10笔业务举例包含了所有的经济业务类型。从登记的结果可以表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即在记入一个或几个账户借方的同时记入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并且记入借方的金额与记入贷方的金额都相等。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在借贷记账法下,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要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

4.试算平衡

为了检验和确保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账户中登记的正确性,需要在一定会计期末,进行账户的试算平衡。

试算平衡,就是根据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和复式记账原理,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要求,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试算平衡采用直接平衡法,即直接采用资产总额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总额进行试算平衡。

应当注意的是,试算平衡表只是对记录数量关系准确性方面的检验,它本身并不能说明整个记账过程的正确与否。如果借贷不平衡,一定是账户记录或者计算有错误;如果借贷平衡,却不能肯定记账没有错误,因为有些记账错误并不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关系。如,某项经济业务在记账时被漏记、重记、记账方向弄反、错记账户或借贷双方发生同等金额的错误等等,都不能通过试算平衡来发现。因此,会计期末还要进行账目的核对。

综上所述,借贷记账法是以资产等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作为理论基础的,用“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来记载经济业务,并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以及借方发生额合计与贷方发生额合计相等的方法进行试算平衡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 23 -

习题

【目的】熟练掌握账户的结构及试算平衡。

【资料】华光公司2004年8月份各账户的有关资料见表3-2(单位:元): 表3-2 单位:元 账户名称 现金 银行存款 应收账款 原材料 固定资产 短期借款 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 实收资本 合 计 期初余额 借 方 950 2690 ( ) 5000 ( ) 贷 方 ( ) 3700 ( ) 20000 ( ) 本期发生额 借 方 4360 ( ) ( ) 1720 5000 2000 4400 4000 0 ( ) 贷 方 ( ) 7460 18400 ( ) 0 0 ( ) 2600 ( ) ( ) 期末余额 借 方 960 ( ) 0 4100 10400 贷 方 0 2000 3600 20000 ( ) ( ) ( )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将正确的数字填入括号内。

表3-4 单位:元 账户名称 现金 银行存款 应收账款 原材料 固定资产 短期借款 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 实收资本 合 计 期初余额 借 方 950 2690 (16660) 5000 (5400) 贷 方 本期发生额 借 方 贷 方 (4350) 7460 18400 (2620) 0 0 (2700) 2600 ( 0 ) (38130) 期末余额 借 方 960 (10140) 0 4100 10400 贷 方 0 2000 3600 20000 (25600) 4360 (14910) (1740) 1720 5000 (2000) 2000 3700 4400 (5000) 4000 20000 0 (30700) (30700) (38130) (25600)

(二)会计分录

- 24 -

1.定义

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纷繁复杂,为了准确反映账户的对应关系,防止记账出现差错,在经济业务发生时,我们并不是直接将其记入到有关账户的借方或贷方,而是先根据其经济业务内容编制会计分录,用规范、简练的会计语言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描述,将经济信息初步转换成会计信息,然后再据以登记账簿。

会计分录是指根据复式记账原理,对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列出的记录形式。会计分录在实际工作中是在记账凭证中反映的,它是登记账簿的依据。会计分录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账户记录的正确性,乃至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会计分录应如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正确确定应借应贷的账户及金额。会计分录具有三个要素,

2.会计分录三要素: 1)(确定)账户名称 2)(确定)记账方向(借、贷) 3)(确定)金额

对于初学者来说,会计分录的编制,通常可以按照以下步骤逐步进行: 第一步:分析确定经济业务所涉及到的账户名称。类别、特点及其

第二步:分析每个对应账户的数量变化及类别,确定应记录的借贷方向。 第三步:确定记录金额,分析计算记入每个对应账户的金额。

第四步:按一定书写格式列出经济业务的借贷方向、账户名称及其金额。

前三步就是对应会计分录的三要素,最后一步就是编制完会计分录后的复查。同学们通过大量练习熟练掌握以后,完全可以做到一看到经济业务内容就能迅速判断出借记什么账户贷记什么账户。上次课我们所讲的十笔经济业务,是直接将其金额记入到了有关“T”型账户,这主要是用以说明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下面,我们用会计分录的形式把这十笔经济业务表达一下:P45安装编制会计分录的四个步骤... 大家也许注意到了,前9个分录都是一个借方账户对应一个贷方账户,只涉及2个账户,而第十笔业务的分录涉及到了3个账户,这就是会计分录的两种不同分类:

3.会计分录的种类:

按照会计分录所涉及的账户的数量,可以分为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 1)简单分录,是指只涉及两个账户发生对应关系的分录,即一借一贷

2)复合分录,是指涉及两个以上账户发生对应关系的分录,即一借多贷,多借一贷的会计分录。上述前九笔会计分录都是简单会计分录,第十笔经济业务是复合会计分录。另外,复合会计分录中还包括有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但是在借贷记账法下,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以外,一般不应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因为这种分录不能清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以及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4.两个重要名词

1)账户对应关系: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之间相互依存的应借应贷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搭配。 2)对应账户(对方账户):存在着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例如,我们书上举到的例子...通过账户对应关系,我们可以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及内在联系,也可以通过账户对应关系,来检查账务处理是否合理合法。

5.会计分录的排列要求:

1)会计分录的基本格式为“上借下贷”。如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借方账户,一般只写一个“借”字,而将每个借方账户的第一个字对齐,大家看教材P57页第十笔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所涉及到了两个借方账户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一般只需要写一个借字; “贷”字的位置,应较“借”字缩后一格。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贷方账户,则和借方账户的记录要求相同,大家把书翻到P61页...

2)账户的名称应书写齐全,不能自行简化。比如银行存款写成银存。

3)借方金额、贷方金额应分别记在相应的会计科目后,借贷金额也要错开,借方靠前,贷方退后。

关于会计分录的重要说明

关于会计分录,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就是以上我们举例和教材中举例所列会计分录的格式,只是教学中采用的一种形式。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编制会计分录这个程序,而是用记账凭证来指明经济业务应记入的账户名称、记账方向(借方还是贷方)和记账金额。在这节课开头我已经说过,教材上也有说明,大家看P56页最后一

- 25 -

段,会计分录在实际工作中...

6.过账

将每一项经济业务编制成会计分录,仅仅是确定了该项经济业务发生后应记入的账户、账户的方向及金额;会计分录只是分散地反映了经济业务对各账户的影响,还不能够连续、系统地反映一定会计期间内全部经济业务对各账户的综合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还需将会计分录的数据过入到各有关账户中去,这一过程,就是过账。过账的过程也就是前面我们登记T型账户的过程,然后到月末结出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合计和期末余额,并进行试算平衡,以便据以编制会计报表。上次课我们知道了试算平衡表是根据T型账户来登记的,那么现在我们又知道了,T型账户是根据会计分录来登记的。之所以把T型账户和试算平衡放在会计分录前面将,主要还是为了说明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来总结一下,就是:

填制记账凭证——总账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试算平衡 (实际业务操作) | | |

编制会计分录——登记T型账户————————————试算平衡 (教学)

会计分录在实际工作中是通过记账凭证来反映的,T型账户是教学中简化过了的账户格式,最后一步是试算平衡。

练习题:配套习题册P13——P17 小结:

本章介绍了会计等式和借贷记账法。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经济业务可能会发生各种变化,但这些变化都不会破坏基本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复式记账法有很多种,但通用的是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不同类别的账户结构不同。资产类账户结构是:借方记资产的增加;贷方记资产的减少;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资产的余额。权益类账户结构则与资产类账户结构相反。经济业务发生后应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来记账。一定会计期间全部经济业务都要记账。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的合计数相等、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与贷方期末余额的合计数相等。

第五章 企业主要经济活动核算和成本计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2.掌握企业资金筹集和资金退出、企业存货、生产成本、期间费用、收入和利润的核算 3.明确企业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一般方法 4.明确借贷记账法在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中的运用

课时安排:本章计划20个课时,第一节4个课时;第二节4个课时;第三节6个课时;第四节2个课时,第五节4个课时。

重难点:企业资金筹集和资金退出、企业存货、生产成本、期间费用、收入和利润的核算。 授课方式:课堂讲述 授课内容:

第一节 资金筹集和资金退出

一、资金筹集的核算

资金筹集是指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从金融市场筹集企业所需要的资金的过程。资金筹集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首要条件。上一章的开头给大家说过,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要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而企业初始经济资源的来源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投资者的形式向企业投入的资本金,也就是企业的实收资本,在股份有限公司称作股本;另一部分是以债权人的形式向企业提供的各种负债。

(一)实收资本(或股本)的核算 1.实收资本的定义

实收资本的定义我们在第一章已经学过,它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

- 26 -

资本金。股份有限公司的实收资本成为股本。实收资本或股本是开办企业的本钱,是企业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设立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在第一章给大家简单介绍过,我国实行的是注册资本制度,注册资本制度对于资本金的要求一般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则:

1)资本确定原则——公司设立时,必须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公司的资本总额并全部认足; 2)资本保全原则——公司接受各方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应遵守资本保全(或称资本维持)制度的要求,除法律、法规有规定者外,不得随意抽回,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实现的收入、发生的费用,以及在财产清查中发现的盘盈、盘亏等都不得直接增减实收资本或股本。

2.实收资本的分类

1)实收资本按投资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同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四类。 ① 国家资本金。企业接受国家投资而形成的资本金。

② 法人资本金。企业接受其他法人单位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金。

③ 个人资本金。企业接受个人包括企业内部职工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金。 ④ 外商资本金。企业接受外国及港、澳、台地区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金。

2)按投入资本的物质形态不同,可以分为货币投资、实物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

① 货币投资。是指投资者以货币的方式投资。

② 实物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实物资产对企业的投资。

③ 无形资产投资。是指投资者以无形资产的方式对企业投资,比如商誉,技术等。 3.实收资本的计价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收到投资者的投资,应按实际投资数额入账。投资者以现金投入的资本,应按实际收到或存入企业开户银行的金额作为实收资本入账;以非现金资产投入的资本,应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收资本入账。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在核定的股份总额的范围内发行股票,并按股票面值和核定的股份总额的乘积计算的金额,作为股本的入账价值。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所占份额的部分,应作

为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确认为企业的资本公积,而不应确认为企业的实收资本。

4.实收资本(或股本)核算的账户设置

①用途: ②性质: ③结构:

④设置明细账:该账户应按投资者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实收资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法减少的 投资者投入

注册资本 的实收资本

企业实收资本 的余额

5.实收资本(或股本)的核算

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P60溢价的产生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股份公司创办时发行股票,其发行价格超过股票面值的差额部分形成的溢价。股份公司的股份,量化的具体表现为股票面值和超面值两部分。股票的面值与股份总数的乘积为股本。股份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股本时,从理论上说,股票的发行价格可能等于面值,可能低于面值,也可能高于面值,即可以是面值发行、折价发行或溢价发行。我国有关法规规定不允许企业折价发行股票,只能按面值或溢价发行股票,而实际上大多数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通常都是溢价发行股票。当股份公司溢价发行股票时,实际收到的认股款中,高于股票面值的差额就是超面值缴入股本,比如股票发行时是每股面值1元,实际卖出去的钱是1块2,这每股多出来的2毛钱就是发行价格超过股票面值的差额部分。这一部分仍然属于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归属股东所有,但是,基于我国的注册资本制度的限制,在会计核算上,不将其直接计入“股本”账户,而是作为公司的资本公积金单独进行核算,反映在“资本公积”账户中。简单点来说,就是股票面值部分计入股本,超过股票面值的溢价部分计入资本公积;

另一种是公司创办后有新股东加入时,为了维护原股东的权益,新股东一般要付出大于原股东的出资额,才

- 27 -

能获得与原股东相同的投资比例。新股东投入资本中,按等于原股东投资比例的出资额部分计入股本,大于部分则计入资本公积。 投入,借入:

(二)短期借款的核算 1.短期借款的定义

短期借款是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接入的还款期限在一年以内(包含一年)的各种借款。短期借款的目的一般是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而借入的,或者为了抵偿某种债务而借入的,其债权人一般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

2.短期借款的计价

短期借款属于一种应付金额确定的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可根据借款凭据上的金额来确认和计量。 3.关于借款利息

企业取得的短期借款应按期支付利息,短期借款利息是一项理财费用,应在“财务费用”账户中反映。在会计核算中,应分别按不同情况处理:

1)按月预提应付未付利息,计入各月费用(权责发生),到期一次付息(利息支出较大的企业) 2)不预提利息,到期一次计入当月利息(利息支出较小的企业) 短期借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

短期借款利息=借款本金×利率×时间

由于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应于每月末确认当月的利息费用,因而这里的“时间”一般是一个月,利率往往都是年利率,所以应将其转化为月利率,方可计算出一个月的利息额,年利率除以12即为月利率。

3.短期借款核算的账户设置 1)短期借款 ①用途:

②性质:属于负债类账户 ③结构:

④设置明细账:该账户应按债权人设置明细账,并按借款种类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短期借款 偿还的短期借款 借入的各种短期借 款 借款的本金 尚未偿还的短期借

2)财务费用

①用途:核算和监督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②性质:属于损益支出类账户

③结构:借方登记发生的各项财务费用,包括借款利息、借款手续费、债券发行成本、汇兑损失等;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财务费用,期末结转后无余额。

④设置明细账:该账户应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3)预提费用

①用途:为了核算企业按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 ②性质:该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

③结构:贷方登记按规定预提的各项费用,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已经预提但尚未支付的费用。

4.短期借款的核算

运用上述账户进行短期借款的会计处理,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取得贷款;第二,借款利息;第三,归还贷款。企业取得短期借款本金时,借记“银行存款”账户,贷记“短期借款”账户,期末计算借款利息时,借记“财务费用”账户,贷记“银行存款”或“预提费用”账户,偿还借款本金、支付利息时,借记“短期借款”、“预提费用”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

(三)长期借款

- 28 -

1.长期借款的定义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种借款。长期借款的目的一般是用于固定资产的购建、改建和扩建等。其债权人一般为银行。

2.长期借款的种类

1)按归还期限可分为:定期归还;分期归还

2)按借款条件可分为:抵押借款、担保借款和信用借款 3.关于利息

长期借款利息支付应按不同情况处理:

1)发生在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应将其资本化,直接计入所购建的固定资产的成本(按期预提计入“在建工程”账户);

2)发生在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后,则直接计入当期的财务费用。 4.长期借款核算的账户设置

①用途:

②性质:属于负债类账户 ③结构:

④设置明细账:该账户应按贷款单位设置明细账,并按贷款种类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借方 长期借款 贷方

偿还长期借款的 借入长期借款的本金 本金和利息 和利息

尚未偿还长期借款的本息 5.长期借款的核算

资金退出的核算

资金投入企业后,经过一定的循环和周转,有一部分资金退出企业。资金退出,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退出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一项资金退出企业的周转,会引起企业的资产和权益同时减少。资金退出企业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减少企业资本、偿还企业债务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 一、减少企业资本的核算

企业的资本金不得随意变动,增资减资必须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企业减资时,会引起企业实收资本的减少,使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退出企业。5-8

二、偿还企业债务的核算 企业的债务主要有:

1.银行信用:即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2.商业信用: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项应付款项;

3.应付债券:即企业以发行公司债券方式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应付债券; 4.企业欠缴的国家税金:即所得税。 三、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核算

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已经在第五节里讲到,牵扯到核算就是宣告发放股利和实际发放股利,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第二节 存货

一、存货的概念

(一)存货的定义 1.存货的定义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2.存货的确认条件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规定,存货的确认,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才能予以确认: ⑴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 29 -

⑵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某个项目要确认为存货,首先要符合存货的定义,在此前提下,还应当符合上述存货确认的两个条件。 (二)存货的范围

存货范围的确定,应以企业对存货是否具有法定所有权为标准。凡是在盘存之日法定所有权属于企业的存货,无论其存放何处或处于何种状态,都应纳入企业存货的范围;反之,凡是法定所有权不属于企业的存货,即使存放在本企业,也不应纳入本企业的核算范围。按照这个标准,企业的存货主要包括以下各项:

⑴库存待售的存货。即企业的产成品、库存商品等。 ⑵库存待消耗的存货。即企业的原材料、燃料等。

⑶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以及处在加工过程中的存货。主要是指企业的在产品、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 ⑷购入正在运输途中的存货和已到货但尚未办理入库手续的存货。主要是指企业的在途材料、在途商品等。 ⑸委托其他单位加工、寄销的存货。即企业的委托加工材料、委托代销商品等。 存货的分类:按经济用途,按存放地点,按来源。财务会计。

盘盈:是指在实物清点的过程中发现账面上没有记载的多出来的东西;盘存:是经过清点以后的实际数量。 二、存货采购成本的确定

存货采购,是指企业从外单位购入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存货的业务。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存货在取得时,应当按实际成本入账。企业购入存货的实际成本,即存货的采购成本=实际买价+采购费用(附带成本+税金)

1.买价

买价是指企业购入存货时,实际支付给销货方的商品价款,也就是进货发票所开列的货款金额。 2.附带成本 附带成本,是指企业在购入存货过程中发生的与存货采购业务有关的各项支出。附带成本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 ⑴运杂费,包括存货运到企业并验收入库前所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

即自供货者单位至本企业所在地车站、码头或仓库前所发生的、应由本企业负担的包装费、运输费、仓储费、装卸费及保险费等;

⑵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比如购入的是散装、易碎或易挥发的材料时,在运输途中难免会发生一定的损耗,对吧,这是正常的,只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属于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⑶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材料入库前都要进行挑选整理,以及技术性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工、费支出和必要的损耗,并减去回收的下脚废料价值,也应该记入存货的附带成本中去。关于下脚废料:产品在制造过程中作为废物或副产品而留下的物料。比如在塑料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做一块塑料板,边角要进行切割,这些由于切割、磨损或其他原因所形成的没有使用价值的废塑料,就是下脚废料。

⑷存货采购过程中负担的其他费用。 3.税金

税金,即企业在存货采购过程中依法缴纳的各种流转税,如增值税、进口关税、进口消费税等。企业购入材料所负担的税金,有些应计进采购成本,有些不计进采购成本,具体分为两种处理办法:

⑴计入存货成本。对于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税金,我们称为价内税,价格内所包含的税金,如消费税、进口关税等,这些税金作为价格的组成部分,将直接计进外购材料的成本。

⑵不计入存货成本。对于不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税金,我们称为价外税,独立在价格之外附加的税金,如增值税。与之相适应,价内税的计税依据称为含税价格,价外税的计税依据称为不含税价格。

关于增值税:根据1994年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劳务服务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流转税。“增值额”是指一个纳税人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也可以认为是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大于其购入商品或取得劳务时所支付金额的差额。我国在增值税的处理上,又区别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并采用不同的税务处理方法。至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确认标准,现在我们不用去考虑。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来说,其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是: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额

增值税销项税额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它是由购买方支付的税额,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它是销售方替税务部门向购买方代收的税款;增值税进项税额是指企业购入商品或劳务时向销货方

- 30 -

或劳务提供方支付的增值税。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是相对应的,销售方的销项税额就是购买方的进项税额。他们二者的关系是抵扣关系。

我国税法规定,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以不含税的销售额为计税依据的。增值税的上缴者是销售方,但是这项税收的负担者是购买方。至于为什么..现在不用去想,以后会学到。因此,对于企业销售商品来说,增值税交多交少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没有直接联系的。所以增值税作为一种价外税,对企业物资的采购成本没有影响,应单独在“应交税金”账户中核算。企业外购材料交纳的增值税,一般应记人“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的借方,也就是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企业销售产品时收取的增值税,应记人“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账户的贷方,也就是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我们来举个例子: 甲 ——100*(1+17%)=117 我 —— (100+10)*(1+17%)=128.7 乙 销项税额18.7 — 进项税额17 = 1.7元

我从甲那里买了一把椅子,椅子的价钱是100元,假设增值税率为17%,我实际付款117元[100*(1+17%)],多出的17元(117—100)就是支付给甲的进项税,也就是甲替税务部门向我代收的销项税。我准备净赚10元把椅子卖给乙,价格就应该是(100+10)*(1+17%)=128.7,椅子卖出,开出销货发票并收款128.7元。其中,110元是我的销售收入,包括了我要净赚的10元钱,18.7元(128.7—110)就是我的销项税额,是我替税务部门向乙代收的税金,同时,这18.7也是乙向我支付的进项税,对吧。对我来说,销项税额18.7—进项税额17=1.7元,是我应该交的增值税金。至于我交上去的这1.7是由谁来承担了?是不是我?不是吧,因为我实现的销售收入是110元,已经包括了预先打算净赚的10元钱,最后我向税务部门上缴的这1.7元当期税金还是由乙来承担的,因为,前面已经说过了,乙从我这购买椅子承担的全部税金是18.7元,扣除我从甲那买进椅子承担的17元,剩下的1.7元就是我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增值部分10元应该缴纳的增值税金,这1.7元由我来向税务部门上交,但是它属于乙承担的18.7元中的一部分,还是由乙来承担并支付的。所以,增值税的上缴者是销售方,但是这项税收的承担者是购买方,并且增值税交多交少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直接联系,对吧?它是一种价外税,交税多少只与税率有关,不会影响我的净赚部分。比如税率为50%....验算:1.7元/17%=我加价的10元。 三、收入存货的核算

(一)收入存货核算的账户设置

企业应设置以下账户核算存货收入业务: “物资采购”账户。

1.用途:用来核算企业购入物资的采购成本,反映和监督企业采购物资的结算和入库情况。 2.性质: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 3.结构:借方登记已支付货款或已开出、承兑商业汇票的所购物资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已验收入库而转入“原材料”等账户的实际成本;期末一般没有余额。期末若有余额,在借方,反映已经付款或者已开出、承兑商业汇票,但材料尚未到达或尚未验收入库的在途物资。

补充:关于承兑。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承兑的效力在于:付款人承兑汇票后成为承兑人,表明他已承诺付款责任,愿意保证付款。

4.设置明细账:该账户应按供应单位和物资品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借方 物资采购 贷方

① 买价 转入“原材料”等账户的材料实 ② 采购费用 际采购成本 余额:在途材料的采购成本

“原材料”账户。

1.用途:用来核算企业库存的各种材料成本,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备用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的实际成本,反映和监督企业各种材料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

2.性质: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

3.结构:借方登记外购、自制、投资者投入等已验收入库,或盘盈等原因而增加的原材料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企业领用、出售以及盘盈、毁损等原因而减少的原材料的实际成本;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原材料的实际成本。

4.设置明细账:该账户应按材料的保管地点(仓库)、材料的类别、品种和规格等设置明细账(或材料卡片)。 借方 原材料 贷方

- 31 -

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余额: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 “库存商品”账户。

1.用途:用来核算企业为销售而储存的各种商品,包括库存的外购商品、自制商品产品、存放在门市部准备出售的商品、发出展览的商品以及寄存在外库的商品等,反映库存商品的增减变化和期末结存情况。

2.性质: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

3.结构:借方登记企业因购入、自制等原因而收入商品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企业因销售等原因而发出商品的实际成本;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各种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

4.设置明细账:该账户应按库存商品的种类、品种和规格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应付账款”账户。

1.用途:用来核算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而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反映和监督企业应付款项的增减变化和期末结存情况。

2.性质:该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

3.结构:贷方登记因采购材料、接受劳务等而形成的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借方登记企业已偿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支付的应付账款。

4.设置明细账:该账户应按供应单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借方 应付账款 贷方 已偿还的款项 应付未付的款项

余额:尚未支付的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账户。

1.用途:用来核算企业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反映企业应付票据的增减变化及结存情况。

2.性质:该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

3.结构:贷方登记企业以承兑商业汇票抵付货款或应付账款时开出、承兑商业汇票的面值,以及企业于期末计算的应付利息;借方登记票据到期时支付的本息而减少的票据账面数额;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期末应付而尚未到期的应付票据本息。

4.设置明细账:该账户应按供应单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借方 应付票据 贷方 到期应付票据的 开出、承兑商业 减少(不论是否 汇票的增加 已经付款)

期末余额:

尚未到期商业汇票的结余额 “预付账款”账户。

1.用途:用来核算企业按照购货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反映企业预付账款的增减变化及结余情况。 2.性质: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

3.结构:借方登记企业因购货而预付的款项和补付的款项;贷方登记企业收到所购物资时的应付金额以及退回多付的款项;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实际预付的款项;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补付的款项。

4.设置明细账:该账户应按供应单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借方 预付账款 贷方

预付供应单位 冲销预付供应 款项的增加 单位的款项 期末余额:

尚未结算的预付款 “应交税金”账户。

1.用途:用来核算企业应交纳的各种税金,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等。

- 32 -

2.性质:该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

3.结构:贷方登记企业按税法规定预计应交的各种税金;借方登记企业实际交纳的税款;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交纳的税金;期末如果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多交或尚未抵扣的税金。

4.设置明细账:该账户按企业应纳税金的税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如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已交税金等。

借方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贷方 增值税的进项税 增值税的销项税

期末余额:多交或尚未抵扣的税金 期末余额:应交而尚未交纳的增值税 补充:关于汇票

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其中,商业汇票按其承兑人的不同又包括了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二)收入存货的核算

我们以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工业企业为例介绍购入存货的账务处理方法。

教材。企业购入存货应分别按以下情况进行账务处理,其中包括了由于结算方式的制约,在与供应单位或其他单位办理款项结算时出现的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购进材料时直接支付货款,第二种是购进材料尚未付款,第三种是预付购货款,后取得材料。另外,还有关于采购费用的分摊及核算,以及存货入库的核算。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

1.以银行存款结算货款的

2.赊购或以商业汇票结算货款的 3.预付货款购入存货的

它实际上相当于企业一笔款项的转移,这项业务并没有使企业的资产发生变化。当收到材料时,再作为材料增加处理,同时冲减预付款项。

4.存货采购费用的分摊及核算

采购成本=实际买价+采购费用(附带成本+税金)。存货采购费用是企业在购买存货过程中发生的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各项附带成本和税金,属于存货采购成本中的间接成本。对于存货采购费用,凡是能分清采购费用归属于何种物资的,可直接计入该物资的采购成本;不能分清的,就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分配标准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摊,一般可以按物资的重量、买价、体积等分配标准进行分配。

分配时,先根据材料的特点确定分配的标准,来计算物资采购费用分摊率,然后计算各种物资的采购费用分摊额,具体计算公式我们看教材:

首先,计算物资采购费用分摊率,公式为:

采购费用分摊率=采购费用总额÷物资的总重量或买价等(分配标准的合计) 然后,计算各种物资的采购费用分摊额,公式为:

某种物资应负担的采购费用=该物资的总重量(或买价等)×分摊率 下面举例说明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

[例8] 企业由外地购入A、B、C三种材料。A材料为1000公斤,单价10元,买价为10 000元;B材料为1 500公斤,单价8元,买价为12 000元;C材料为2 000公斤,单价7元,买价为14 000元。三种材料共同发生的运杂费为3 150元。该运杂费企业按材料的重量比例在各材料间分配。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方法如下: (1)分配运杂费。

每公斤材料应分配的运杂费 3 150/(1 000+1 500+2 000)=0.7(元) A材料应分配的运杂费=1000 X 0.7=700(元) B材料应分配的运杂费=1500 X 0.7=1 050(元) C材料应分配的运杂费=2 000 X 0.7=1 400(元) (2)汁算各材料的采购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各材料采购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结果,见表3—l。

表3—1 材料采购成本计算表

单位:元 材料

重量 总 成 本 - 33 -

单位 名称 A B C (公斤) 1000 1500 2000 10000 12000 14000 买 价 运杂费 700 1050 1400 合 计 10700 13050 15400 成本 10.70 8.70 7.70 5.存货入库的核算

企业采购的物资运达企业,在验收入库后,应按采购总成本编制结转分录。因为“物资采购”账户核算的是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结算情况,“原材料”账户核算的是企业所采购物资的库存情况,所以,在存货验收入库后,一方面企业的原材料增加,另一方面企业的物资采购成本减少。因此,企业应按实收存货的实际采购总成本,也就是包括了各种材料的采购费用进行分摊后的总成本,借记“原材料”或“库存商品”账户,贷记“物资采购”账户。对于“原材料”和“物资采购”两个账户的关系,简单的说:物资采购是原材料采购的一个中转项目。只有物资验收入库了才能走原材料的科目的借方。 四、发出存货的核算

企业取得存货的目的在于耗用或销售,企业发出存货时,会引起企业费用的增加,比如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的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企业存货资产的减少。但是由于存货的取得方式、取得时间不同,存货的实际成本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必须采用适当的存货计价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一)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第三节 生产成本

一、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

(一)产品生产成本的构成 1.费用与成本的概念 (1)费用与成本的概念

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是 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的耗费过程。企业要生产产品 就要发生各种生产耗费,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手段(例如机器设备,也就是制造费用)和劳动对象(例如原材料,也就是直接材料)的耗费,以及劳动力(例如职工的工资、福利费,也就是直接人工)等方面的耗费。费用就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工资是欠职工的钱,不等于利润分配,它要计入产品成本)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也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或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货币表现。其中,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耗费的货币表现叫做生产费用。这些生产费用 最终都要归集、分配到一定种类的产品上去,从而形成各种产品的成本。成本,就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产品生产成本和劳务成本。其中,产品生产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各种费用,也称产品的制造成本,简称产品成本。劳务成本,是企业为提供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劳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一般我们将企业提供的劳务,视为企业的产品,那么,企业的劳务成本就包括在产品生产成本的概念之中。因此,成本计算,就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费用,按照一定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该对象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

(2)费用的确认条件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了费用的两个确认条件:①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②并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予以确认。

(3)费用的分类

企业在一定时期发生的各项费用,可按其是否计入产品成本,分为:①应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②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期间费用。

生产成本、产品生产成本 能直接确定受益对象 直接材料 产品的制造成本、产品成本 直接计入产品成本 直接费用 直接人工 其他直接费用 生产费用 不能直接确定(间接确定) 费 间接费用 制造费用 受益对象,归集、分配后计入产品成本 不能确定其具体的受益对象,不能计入产品成本,从当期用 管理费用 收益中扣除 财务费用 期间费用 营业费用

- 34 -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这种费用容易划分其归属的期间,但不能确定其具体的受益对象,因此,不能计入产品成本,应直接从当期收益中扣除。期间费用的确认条件大家有两个:教材...期间费用在会计核算上表现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它们的核算将在第四节介绍。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费用,有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而有的则间接用于产品生产,应由不同的产品分担。所以,生产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计入方式和间接计入方式。对于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我们称之为直接费用;对于先归集、后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我们称之为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费用、工资及福利费和其他直接支出。间接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间接支出,也称为制造费用。

2.产品生产成本的构成

上述各个项目是生产费用按其经济用途所做的分类,在会计上我们一般将其称为产品成本项目。产品成本项目反映了产品成本的具体构成。企业一般设立三个成本项目:

(1)直接材料。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等,比如备品备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直接材料。

(2)直接人工。是指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以及按生产工人工资和规定比例计算提取的职工福利费。注意:福利费也属于直接人工

(3)制造费用。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不便于直接计入产品成本(比如机器设备折旧费用),以及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种费用(如机物料消耗、车间厂房折旧费用等)。机器设备和车间厂房的折旧,我们无法直接判断其受益对象,也就是应由哪种产品来承担,各应承担多少,所以是一种间接费用,必须通过归集、分配,才能计入某种产品的成本。

(二)产品生产成本核算账户的设置

为了正确计算各种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应设置以下账户,首先是: “生产成本”账户

(1)账户性质:成本类账户。

(2)用途:简单说就是核算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 (3)账户结构:

“生产成本”账户的结构可用丁字账户列示如下:

借方 生产成本 贷方 生产费用的发生数 包括: 已完工并验收入库的产品成本

① 直接材料 包括:①产成品和②自制半成品的实际成本 ② 直接人工

③ 制造费用分配转入

余额:尚未完工的在产品成本

(4)明细账:下设“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二级明细账户,按成本计算对象设置三级明细账户,并按成本项目设置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制造费用”账户

(1)账户性质:成本类账户。 (2)用途:

(3)账户结构:画黑板上

借方 制造费用 贷方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分配转入“生产成本”账户的 包括:教材.. 制造费用 月末无余额

(4)明细账:按不同的车间、部门设置明细账,并按费用项目设置专栏,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注意:“制造费用”发生在基本的生产部门或生产单位,在核算中应注意与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

- 35 -

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区别开来。月末,除季节性生产企业外,该账户借方归集多少间接费用,都应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到各有关的成本计算对象中去,从其贷方转出,月末应无余额。

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活动而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一定要牢记,制造费用属于产品成本,但是平时发生的制造费用因无法分清应由哪一种产品负担,因此,它不能直接计入产品的成本,而是先归集到“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期末再将本期“制造费用”账户借方所归集的制造费用总额,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然后,再从“制造费用”账户的贷方转入“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假设同时生产2种以上的产品)。所以,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登记的就是平时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贷方登记的期末分配转入“生产成本”账户的制造费用总额。对于余额,正常情况下贷方都转入“生产成本”了,但是对于一些季节性的企业,比如捕鱼业,有禁捕期,在禁捕期停止捕捞生产,不生产就不会发生生产成本,对吧,但是渔船等仍会发生折旧,这部分折旧由于没有生产成本对象可以转入,所以只能结余,这样,对于季节性的企业,就可能存在余额。这样处理的理由是,便于考核和控制制造费用的发生。

(三)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

对应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产品成本的核算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直接材料的核算、直接人工的核算和制造费用的核算。我们先来看第一个:

1.材料费用的核算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不断领用各种材料,导致企业库存原材料的减少,所以这类核算的贷方都为“原材料”账户,借方,一般为“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账户。

补充: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管理和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2.工资和福利费的核算

(1)工资和福利费核算的账户设置

先来看工资和福利费的定义。工资,就是企业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按照劳动的数量和劳动质量支付给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福利费是根据国家的规定,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现行规定为14%,来计算提取的,用于企业职工福利方面的资金。

“应付工资”账户

(1)账户性质:负债类账户。

(2)用途:用于核算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包括各种工资、奖金、津贴等,并且无论是否在当月支付,都要通过“应付工资”账户进行核算。

(3)账户结构:

“应付工资”账户的结构可用丁字账户列示如下:

借方 应付工资 贷方 实发工资额 应发的工资额

余额:尚未支付的工资

(4)设置明细账:教材 “应付福利费”账户

(1)账户性质:负债类账户。

(2)用途:用于核算企业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3)账户结构:

借方 应付福利费 贷方 支付的福利费: 提取的福利费 比如职工医疗卫生支出,职工生活 困难补助以及医务、福利人员的工资等

余额:已经提取但尚未使用完的福利费

(2)工资和福利费的核算

企业发生的工资和福利费,应区分人员的性质分别计入有关的成本费用账户。

- 36 -

(1)生产人员工资和提取的福利费,应作为直接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即列入“生产成本”账户;

(2)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和提取的福利费,应作为间接费用,通过“制造费用”账户归集、分配后,计入产品成本(“生产成本”);

(3)其他人员工资和提取的福利费,应直接计入当期的期间费用,如:

厂部等行政管理人员工资和提取的福利费,应通过“管理费用”账户核算; 专设销售机构职工工资和提取的福利费,应通过“营业费用”账户核算;

福利部门职工工资,应通过“应付福利费”账户核算,福利费计入“管理费用”。

1.计提工资:

借:生产成本(生产工人工资) 借:制造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借:管理费用(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工资/福利部门人员福利费) 借:营业费用(销售机构人员工资)

借:应付福利费(企业福利部门人员工资) 借:在建工程(企业在建工程人员工资) 贷:应付工资 2.提现准备发放工资: 借:现金

贷:银行存款 3.发放工资: 借:应付工资 贷:现金 3、工会经费:

借:管理费用——工会经费

贷:其他应付款——工会经费 教育经费:

借:管理费用——职工教育经费

贷:其他应付款——职工教育经费

职工福利费、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属于企业的正常费用,可以税前列支。

3.制造费用的核算

(1)制造费用核算的账户设置 “累计折旧”账户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主要劳动资料,它可以在较长的使用期限内使用,并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不变, 而它的价值却随着固定资产的损耗逐渐地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或所提供的劳务成本中去。比如大家都骑过自行车。自行车作为一件机械产品,骑的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磨损,在这个漫长的磨损过程中,自行车始终保持它的实物形态不变,对吧,即便是破到除了铃不响哪都响,它还是一辆自行车。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也一样,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发生损耗。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随着磨损而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的那部分价值。

(1)性质:资产类账户。

(2)用途:反映企业固定资产因损耗而减少的价值。 (3)结构:

借方 累计折旧 贷方 固定资产折旧的减少额 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 余额: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数

(4)明细账:该账户只进行总分类核算,不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补充:对于固定资产,其原始价值的核算——“固定资产” 其因使用而减少的价值——“累计折旧”

其购建、改建、扩建、安装、大修理等支出——“在建工程”

- 37 -

①“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 “固定资产”账户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也就是取得成本。“在建工程”账户专门用来核算未完工的固定资产,虽然未完工固定资产的资金耗费属于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的一部分,但是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未完工固定资产因购建、改建、扩建、安装等发生的支出都要在“在建工程”账户中进行核算,等完工后再转入“固定资产”账户。所以对于前面长期借款利息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要计入的固定资产成本,就是计入“在建工程”,而不能直接计入“固定资产”。

②“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账户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期末余额为借方余额;累积折旧”账户是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反映折旧的累计提取数,期末余额为贷方余额,固定资产原值—折旧=固定资产净值。

比如一台设备,价值10万,预定可使用10年,每年提折旧就是1万(在这里我们所采用的是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的年限平均法),那么第一年后的设备账面净值就是用原值10万-第一年的折旧1万=9万。累积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它虽然是资产账户,但是为了使在报表中反映的固定资产净值能够正确地表达为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其余额不能与固定资产账户的余额方向相同,所以它的结构与一般资产类账户的结构相反,在贷方登记折旧额的增加,借方登记折旧额的减少,余额在贷方,属于资产账户中的一个特例,一定要理解并牢记。这与应收账款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其他应收款与坏账准备、存货与存货跌价准备的道理是一样的。

“待摊费用”账户

(1)账户性质:资产类账户

(2)用途:核算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限在1年以内(包括1年)的各项费用,比如低值易耗品摊销,预付的保险费,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

(3)账户结构:

借方 待摊费用 贷方 发生的各项待摊费用 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

余额:已支出但尚未摊销的费用

(4)明细账:根据费用种类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预提费用”账户

(1)账户性质:负债类账户。

(2)账户核算内容:核算企业按照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如预提的租金、保险费、借款利息、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

(3)账户结构:

借方 预提费用 贷方 实际支付的预提费用 预提计入本期成本费用的各项支出

余额:实际支出数大于预提数的差额 余额:已预提但尚未支付数 (4)明细账:按费用种类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在企业连续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常常会发生费用支付期与费用的受益期之间的差异,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这些费用必须在受益期计入产品成本,以正确地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产品成本。因此,在会计核算上要设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这两个账户来加以反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集中支付在先,受益(摊销)在后的各项费用,通过“待摊费用”账户核算,形成借方余额;对于受益(摊销)在先,集中支付在后的各项费用,比如银行借款利息等,通过“预提费用”账户核算,形成贷方余额。产生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原因,就是权责发生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计算产品成本和各期损益。

(2)制造费用的核算

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活动而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前面已经讲过,制造费用因无法分清应由哪一种产品负担,因此它不能直接计入产品的成本,而是先归集到“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期末再将本期“制造费用”账户借方所归集的制造费用总额,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然后,再从“制造费用”账户的贷方转入“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计入各产品成本。关于制造费用中的材料费用和工资费用,已在前面有关内容中讲到,教材仅对制造费用其它内容归集部分的账务处理方法进行了举例:

- 38 -

①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核算。

② 待摊费用的核算。待摊费用的核算包括费用发生与费用摊销两部分内容,发生时无记入“待摊费用”账户,每期摊销时,其摊销额再由“待摊费用”账户转入有关成本费用账户。

③ 预提费用的核算。预提时,贷预提费用;支付时,借预提费用,贷银行存款。 ④ 生产车间水电费:

⑤ 分配部分的账务处理:制造费用的分配:P82

对于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比如材料费用、工资及福利费,能直接确定其承担对象,像77页5-20分录所列生产A、B两种产品各自发生的材料费用,所以直接计入到A、B两种产品的成本当中去,而对于生产A、B两种产品所发生的车间一般性原材料耗用,共16000元,它作为一项间接费用,不能直接确定应由A、B两种产品各自承担多少,所以就需要在平时归集后于期末进行分配,然后再转入A、B两种产品各自的生产成本当中去。间接费用也就是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有多种,主要有按生产工人工资、生产工时、机器工时(机器的实际运转时间)、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直接成本和产品产量等进行分配。

特别注意,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果以生产工时为分配标准的话,计算过程是:首先,计算分配率,即每一工时应分配的费用:

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生产工时总数(分配标准总量),如果为工资,就是工资总额等等。 然后,再计算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

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耗用的生产工时数×分配率 例5-30

制造费用分配后,一方面使有关产品成本增加,应记入“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应结转分配的制

造费用,应记入“制造费用”账户的贷方。该项经济业务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C 产品 3250

——D 产品 2750

贷:制造费用 6000 这里结转的是制造费用,期末入库时,结转的是成本

二、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

(一)产品生产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

一般地说,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和生产费用的核算是同时进行的,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过程,也就是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程序应当按照书上所列六个步骤来进行,我们教材上采用的是先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再进行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最后结转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有些教材上采用的是:第一步,材料费用的核算;第二步,工资及福利费的核算;第三步,制造费用的核算;第四步也就是最后一步,结转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这种顺序的前三步,其实就是我们教材上所列的第五步,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因为生产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材料费用、工资及福利费的核算就是直接费用中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

而间接费用就是制造费用。我们来看教材上所列的六个步骤:

1.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成本计算的对象,就是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的对象。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有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后,才能把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归集、分配到一定产品上去。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要适应企业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通常以产品品种、产品批别和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

2.确定成本项目

成本项目是指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划分的项目。一般企业设立的成本项目有三个: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3.确定成本计算期 教材 4.生产费用的审核 教材 5.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就是将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各种要素费用在各有关账户之间,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和分配。对能够直接确认承担对象的直接费用,也就是直接材料费用、工资和福利费用,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成本;对于不能直接确认承担对象的间接费用,也就是制造费用,应该先归集,到期末按一定标准对本期制造费用总额进行分配,再计入有关产品的成本当中去。前面我们所讲所有例题都属于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6.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月末计算产品成本时,如果月末某种产品全部完工,该种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各项费用总额,就是

- 39 -

该种完工产品的总成本,用完工产品总成本除以该种产品的完工总产量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如果月末某种产品全部未完工,该种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费用总额就是该种产品在产品的总成本。如果月末某种产品一部分完工,一部分未完工,这时归集在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费用总额还要采取适当的分配方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然后才能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生产费用如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是成本计算中的一个既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关于这方面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相关课程中进行具体介绍。对于我们基础会计,只需要掌握第一种情况,月末无在产品,该种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各项费用总额,就是该种完工产品的总成本,总成本/总产量=单位成本

完工产品生产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期末在产品成本 期末在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本期完工产品成本

(二)产品生产成本计算举例

A产品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费用总额,就是完工A产品总成本,除以总产量,即可计算出A产品的单位成本。计算出完工产品生产成本之后,应将其从“生产成本”账户转入“库存商品”账户,以反映本期验收入库的产成品成本。

第四节 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产品成本的各种费用。这一类费用的发生,是企业为了能够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获取收益,它与产品的制造过程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损益:损:损失;益:收益。损益一般指的是会计报表中的利润表,而不是科目。例如把某一笔账记住当期损益,如这笔账是收入的话,那它在表中就是益的一方,如果它是支出的话就是损。

期间费用包括为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为销售产品等而发生的营业费用。期间费用的确认原则:

1.非资本化原则。期间费用不能计入产品、工程成本,不构成产品、工程成本的价值。

2.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原则。由于期间费用是为了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按照配比原则的要求,应从本期的营业收入中扣减。(不会考原则本身,书上没有,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而总结的) 一、营业费用的核算

1.预借差旅费: 报销时:

借:其他应收款 ①如多借了,需归还

贷:现金 借:营业费用(或管理费用) 与业务有关的计入营业费用,否则计入管理

费用

现金

贷:其他应收款 ②如少借了,需补足

借:营业费用(或管理费用) 贷:其他应收款 现金 2.不预借差旅费,回来后直接报销:

没有预借,所以没有其他应收,直接报销, 借:管理费用/营业费用 贷:现金/银行 二、管理费用的核算

管理费用与制造费用的区别:管理费用的受益对象是整个企业的行政管理,而与产品生产没有关系,不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所以应直接从当期收益中扣除。

公司经费。税金:在管理费用核算的税金有4项,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印花税: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的凭证征收的一种税。印花税的征税对象:(1)10类合同,比如购销合同,借款合同;(2)产权转移书据,比如商标权,专利权等。 三、财务费用的核算

- 4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9h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