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

更新时间:2024-05-20 11: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 唐 诗

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薛 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 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

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说、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

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烈,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

D.这首诗的最后,诗人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感叹。

E.“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了思乡情怀;而“傅岩”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深沉婉曲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

解析:选BD B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因为傅说、伯夷、叔齐代表了政治清明;D项,“须及时行乐”于诗无据。

(2)开头两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越”“顾”,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1

参考答案:“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顾”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恋之情。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全诗在自然质朴的语言中,深深地蕴含着对故土的思念、对政治的隐忧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分析:“怀才不遇的感慨”属于无中生有,应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②诗的最后两句以散句结束,“客游”一句照应篇首,“人生”一句拓展诗意,形式上比较完整,意蕴上也比较丰富。(√)

[诗歌鉴赏]

诗作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首句“驱车越陕郊”中“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为王命奔波的辛苦和自己的飘忽无定,全都隐含在字句之中。第三句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开始四句起得极为自然,语言朴实,但境界却十分阔大。由于望家乡而不见,一片乡思萦绕不去,日暮之时,诗人想到了家乡蒲州的两座名山,并因山及人。从对家乡的怀恋中产生出的对古人的追念,表现出作者仰慕贤士、高人的思想,但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最后,诗人又从思乡之念中,想到自己已经多年客游在外了,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不知还有多长的时间。于是诗人把思乡之情,扩展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表现了更为深长、悲凉的意味,使得全诗至此充满了一种令人回肠荡气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早 行 刘 驾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 栖禽来分散,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首联写诗人从梦乡中被唤起,残梦若续,又被马嘶惊醒,以马嘶写早行之早。 B.“心孤多所虞”,正反映出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因为早行,前路漫漫,诗人孤独的心多有所虑,心绪不宁。

C.从“僮仆近我行”中,即可感觉出诗人内心的趋向:他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

2

D.诗人在诗的颈联展现的是一幅清晨行旅图;同时,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早行的喜悦心情。

E.尾联点出“溪边人已耕”,突出农人的辛勤,表达出诗人对农夫辛勤耕作的赞美和对农夫备受辛劳的同情。

解析:选AD A项,“以马嘶写早行之早”有误,应是以作者当时“依然梦思缕缕,睡意绵绵”的形态来写早行之早;D项,“早行的喜悦心情”不合诗意,应是“羁旅情怀”。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莫羡”二字,是作者的自责,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勉励;“溪边人已耕”更是对农人的一种赞颂。

参考答案:①自责,作者感叹“莫羡居者闲”来告诉自己不应对自己的早行产生寂苦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内疚自责之情。②自勉,诗人触景生情,见到更早的已耕人,深感必须振奋精神,催马前行。③赞美农夫的辛勤耕作和对农夫备受辛劳的同情,通过“溪边人已耕”来突出农人的辛勤。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夜色迷漫,万物俱寂,依稀可见一些景物,近处的树木,树上栖息的鸟儿,远处天边的残月,微茫月色下的孤城,诗人只是用这些景物展现萧瑟寂静之感,以此来写早行之早。(×)

分析:除了景物描写突出早外,还通过自己的情态、心理来写早行之早的。诗人从梦乡中被唤起,残梦若续,又被马嘶惊醒,以自己的这种状态写早行之早。出发时天时尚早,内心不免生出孤独寂寞之感,“近我行”更反映出内心对安全感的寻找,用这种心理来写早行之早。

②这首诗题为《早行》,是诗人就切身所感、亲眼所见之事,写出旅人行早路的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题为《早行》,是诗人就切身所感、亲眼所见之事,写出旅人行早路的感受。 首联说诗人起早赶路,没明说早到什么时候,他只诉诸感觉。说自己上马启程以后,残梦若断若续;不知走了多大一会,被马嘶声惊醒,才发现自己原来在赶路。颔联是诗人通过自己的心理来写早行。“心孤多所虞”,正反映出晚唐时期动乱的社会现实中,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从“僮仆近我行”中,即可感觉出诗人内心的趋向:他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

3

衡,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颈联是旅途早行时的特定景象。因为夜色迷漫,万物俱寂。所以,诗人也只能依稀可见一些景物:近处的树木寂静地站立着,想来那些栖息的鸟儿还在依枝恋巢;远处的天边悬挂着残月,微茫月色下隐约矗立着孤孑的城池。最后,诗人宕开一笔,劝慰自己:“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这是由早行时见到的另一种景象引起的感叹。即通过早行时所见“人已耕”的眼前之景,抒写了“莫羡居者闲”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 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指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解析:选AD 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诗人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项,理解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分析诗歌的某一联、某一句备受称道的原因,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

4

巧、情感等多个角度入手。本诗颔联特色明显,连用多个富有特色的意象,故乡的景色历历在目,可见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所选的意象“风”“潮”“蒹葭”“霜”“雁”都有一种清冷苍茫感,由此可见,其意境是凄清、幽远的。从语言上看,多个意象并列,属于白描,也可见诗人对故乡风物的记忆之深。

参考答案: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柳、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从语言上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多学一点·丰厚储备]

?1?文化常识:长安,意为“长治久安”,现今西安城的旧称,是我国九大古都之一。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迁徙,但大致都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先后有13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总计建都时间逾1 060年。在这些朝代中,曾经建都长安的汉朝与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代。

?2?诗家语:翠微,青翠的山色,用表颜色的词,代指青翠的山。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乡菰米岸莓苔。

[注] 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②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④长门:汉宫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此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雨回,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E.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9h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