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2-21 02:39: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论语十二章说课稿[1]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知晓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严重不足,所照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2、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学法和教法
1、根据学生学情,我们在预习课上应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为将来继续学习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2、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3.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4.诵读法
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5.采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过程展示及设计理念阐述
1.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也可有师生共同确定。但无论是那种确定方法都在强调学生的参与。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确定。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单元提示,结合本课具体内容及课后练习,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C、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三维目标有利于教师操作。
2、学《论语》理知识
A、梳理文言文知识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B、梳理课文思想内容
在上节课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从“求知识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个方面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感受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3.学《论语》悟人生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4、结语
圣人思想传千古,《论语》精神育后人。让我们品味经典,感悟古文化魅力,让经典陪伴我们,享受幸福人生。
张淑润
2014年10月12日
篇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教材分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有蒙学读物。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当代儿童学习。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适合于口传相授。所选的章节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意义深远,发人深省。这十则精选语录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具有普通的教育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所以,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构思: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含义,理解每则语录的意蕴。在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加深理解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建构,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教学任务,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能顺利地背诵下来。
为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1/4/5/12章,理解并形成共识,并当堂背诵。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猜猜他是谁?(多媒体展示)
二、 作家、作品简介
播放视频:孔子简介(提示:学会观看时抓主要信息记忆。)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 听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a)乎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罔 (wǎng) 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 博学而笃(dǔ)志
2. 每章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阐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试着给它们分类。
可分三类:学习方法(1、4、5、12)、学习态度(7、9、10)、个人修养(1、2、3、6、8、11)。
3. 重点研读:学习方法(第1、4、5、12章)。学生朗读,师生共同探究朗读语气、语调、停顿等。
4. 配乐朗诵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2.小组合作翻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4.朗读、背诵。
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2.小组合作翻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4.朗读、背诵。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讨论:两个“思”,两个“学”的含义一样吗?
2.小组合作翻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4.朗读、背诵。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2.小组合作翻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4.朗读、背诵。
—
五、课堂延伸
即兴表演:穿越时空的对话
假如孔子生活在现代,有一天与你相遇,你就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向他请教,他会对你说些什么呢?
六【作业布置】
— 1.背诵并默写这四章。
2.你有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总结一下,写在日记上,并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七、板书
孔子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篇三: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 面我
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构思、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所选的章节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意义深远,发人深省。这十二章精选语录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的,具有普通的教育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所以,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构思:
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含义,理解每则语录的意蕴。在
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加深理解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建构,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教学任务,用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能顺利地背诵下来。 为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罔、殆、矣、诲、”等字音、字形。 2、积累、理
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4、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过程和方法: 诵读理解、质疑交流、积累拓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情感态度的价值; 1、 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
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
思。
4.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课时:3课时 《论语》十二章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2课时,第1
课时学习前3则,第2课时学习4—8则, 第3课时学习9—12则。
教学过程:
一、 导语:(放幻灯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这就是孔子。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千年的时空,与先贤们一起畅谈求学做人,感受先贤们伟大的光辉思想。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孔子所著的《〈论语〉十二章》。
二、 人物简介与作品简介:(见幻灯片)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
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
录体散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主要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2、教师引导,学法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a读准字音;b注意句读;c把握句意;d提出疑问;e朗读背诵;f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3、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慢读前3则,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成生字、词的音义,并疏通文意。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4、由学生通译一下,圈出疑难之处,对问题进行汇总,老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尤其是有些重点词句落实下来。 、 5、老师概述每段段意。
四、研讨与思考 A、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谈学习态度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 谈为人处世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谈道德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E、课堂练习: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下面题目,展开竞赛 用来表达对朋友来临而喜悦的句子: 讲知识继承和创新的句子: 论述学习与思考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 强调学习中要有实事求是态度的句子:
五、 课堂延伸:1、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
致用。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2、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或警句。
六.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二章》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七、 尝试当堂背诵,进行抽查。
八、 要求学生回家复习并预习,布置作业(抄写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正在阅读: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02-21
我国房地产行业概况11-26
吴泾项目部监理合同实施细则 - 图文03-11
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备考大全)12-14
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填写规范09-01
第三章,会议文书之,一、开幕词相关范文02-11
发展党员公示书的写法02-23
人行通道流量监测系统的设计06-07
CATTI三级笔译综合能力(附答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