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总结

更新时间:2023-09-13 20:41: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总结 绪论 一.中医学的科学属性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晋·王叔和《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芳《诸病原候论》——我国第一部病机症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药方》《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南宋陈言《三因方》。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丹溪(滋阴派)。

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学说。

叶桂著《温热论》,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吴塘著《湿温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广义之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

狭义之神:人体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辨证论治: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症候,论治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不同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症,故可以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某些地方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原;源于水地说。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 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源于运气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胡根互用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阴阳自和与平衡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协调平衡,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母病及子: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子病及母: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者,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抑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脾阳不振者。

培土生金法: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抑木补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肺病证的治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又称“水谷之精”。

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一是分藏于全身各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

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 濡养 化血 化气 化神

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生殖之精 脏腑之精

第二节 气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中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相关脏腑的功能:肾为生气之根 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 气的运动称气机。

气机失调: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

气化实质上指由人体之气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 调控 温咰 防御 固摄 中介

元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的生理功能: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聚于胸中的气。

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

宗气的生理机能:1、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2、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3、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营气注于脉中,化生血液。还可营养全身。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卫气的生理机能:防御外邪 温养全身 调控奏理(促进汗液有节制的排泄) 第三节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水谷之精和肾经是血液化生的基础。

脾胃是血液化生之源 心肺奉心化赤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血液化生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行脉中,脉为血府。

血液运行与相关脏腑的功能: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2、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保证血液通行条畅的一个重要环节;4、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第四节 津液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津液中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肌肤、肌肉和控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

液:津液中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

伤津进一步发展为脱液。

津液的生成与脏腑关系:1、胃主受纳腐熟,“游溢精气”而吸收饮食水谷的部分精微;2、小肠泌别清浊,将水谷精微和水液大量吸收后并将食物残渣下送大肠;3、大肠主津,在传导过程中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液,促使糟粕形成粪便;4、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均上输于脾,通过脾气的传输作用布散到全身。

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1、脾气散精,一方面脾气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徐宣发肃降,再得以将津液布散全身;另一方面,脾气也可以将津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个脏腑。2、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接受脾转输来的津液,一方面通过肺气的宣发,将津液向身体外周体表和上部布散,一方面通过肺气肃降,将津液向身体下部和内部脏腑输布,并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向肾或膀胱输送(肺为水之上源)。3、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谢起着主宰作用。一是指肾气对人体整个水液输布排泄起着推动和调控作用;另一方面,肾脏本身也是参与津液输布的一个重要环节。4、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保持了水道的畅通,促进了津液输布的通畅。5、三焦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路。三焦的通利保证了诸多脏腑输布津液的道路畅通于是津液才能升降出入,在人体内正常地流注布散。

津液的排泄主要通过排尿和排汗完成的:1、肾为水脏,肾的蒸化作用,将脏腑代谢产生的下输到肾或膀胱的浊液分成清浊两个部:清者重吸收布散至全身,浊者则成尿液,所以尿液的生成依赖于肾气的蒸化作用,并在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下排出体外;尿液不会随时漏出,又依赖于肾气的固摄作用。2、肺气宣发,将津液外输体表皮毛,津液在气的蒸腾激发作用下,形成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3、肺在呼吸时也会随之带走一些水液。4、大肠排出粪便时,也随糟粕带走一些残余的水液。

津液的功能:(1)滋润濡养:1、布散于体表的津液能滋润皮毛肌肉。2、渗入体内的能濡养脏腑。3、输注于孔窍的能滋润鼻、目、口、耳等官窍。4、渗注骨、脊、脑的能充养骨髓、脊髓、脑髓。5、注入关节的能滋润骨节屈伸

(2)充养血脉:1、津液入脉,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2、津液还有调节血液浓度的作用。3、津液的代谢对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促进废物的排泄。

第五节 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9d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