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价值探析

更新时间:2024-05-30 16: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探析

于钦明

(黑龙江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150040)

摘 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其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对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心灵成长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本文首先对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学说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几个方面探讨了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儿童心灵成长的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家庭教育 儿童成长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作为世界心理学五大理论模式之一,对整个人类文化、特别是儿童的心灵成长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最惊人的发现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病因可以追溯到他的婴儿或童年时期。那些重新被潜意识唤醒的往事让人们明白:儿童恰恰是那些难以名状的痛苦的牺牲品。精神分析理论致力于透视儿童的精神生活,探析儿童记忆中的矛盾冲突。它的目标是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儿童、理解儿童、珍惜儿童、爱护儿童,并敦促人们改变对待儿童“无意识”的错误态度,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本文试就其理论影响作一探讨。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要理论: 1、潜意识学说

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为人类描绘了幅立体的心理结构图。传统心理学所谓的“心理”只是这一结构的表层,即意识层,而在心理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个比意识层更为广袤、复杂、隐秘而富于活力的潜意识层面,如果说人的心理像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的话,那么意识只是这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可见的小部分,而潜意识则是藏在水下更巨大的部分。这一潜意识层面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潜意识层(或译无意识),它是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并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几乎无法进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这部分往往是不能为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见

容的,但它不会因此而消灭。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内容充满本能的色彩,通常被压抑隐藏着,如一个人讲错了一句话,失言,一个人写错了字,笔误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在人的无意识里面有一种欲望在起着作用,导致失言、笔误等现象的发,因此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他举例说明有一次集会,主持人不说“朋友们,我宣布开会了”而却说成“朋友们,我宣布散会了”,他认为这是因为在主持人的潜意识里面有某种对立的心理在作怪;另外一部分是前意识,它存在于意识之中,但不能被感知,是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层面,其心理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如经提醒后)可以从潜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

按照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学说,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成年人”这个名词本身是很抽象的。这些能影响他的“成年人”,通常是指他的妈妈、爸爸、老师或者其他与之接触的人或环境。他认为“成年人”没有理解他们在儿童心灵成长上所犯的原则性错误,只会为自我辩护:“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我们热爱我们的儿女,我们为了他们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他们虽然在据理力争,其实内心里也充满了矛盾”。“成年人”虽然在照料和教育孩子上殚精竭虑,但还是发觉自己恍若置身困难重重的迷宫,无力自拔,仿佛自己一直徘徊在一个根本没有出口的密林中。“其实他并不知道,他之所以会迷路,都是由他自己造成的”。正如弗洛伊德描述的“人们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态度总是如此矛盾,即对有意识犯下的错误感到痛心,而对无意识犯下的错误却不置可否。对此,精神分析理论开辟了一个迄今鲜为人知的研究领域,即探索潜意识的奥秘。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儿童世界里不为人知的一面,有利于让我们“顿悟”儿童在成长中遇到的障碍,还有与监护他却不理解他的成年人之间的冲突,和儿童那难以名状的痛苦、稚嫩心灵中的迷惑、毫无道理的失败和他们潜意识中的自卑,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教育“成年人”的子女。

2、人格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有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

是一种原始的力量来源,它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找直接的肉体快乐。如果这种要求满足不了或者满足迟缓,便会感到烦扰。而这样的结果不但不会使这种原动力消失或者减弱,反而会使要求更迫切。在本我的驱动下,一切困难、挫折都要克服并且在所不惜。由于本我的活动服从“快乐原则”,追求即时的满足感,它对儿童的生存至关重要,他认为本我是儿童生命的原始力量的来源,传达个体的基本需要,是人格中永存的部分,对儿童的心灵成长和人格的初步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层面或者说是行动准则,这些“清规戒律”会抑制很多本我的需求,它是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而自我,则是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人格层面, 它按照“现实原则”活动,试图去寻求实现本我的现实方式,它起到协调的作用。自我“一方面努力满足本我的需求,一方面又不违反超我的标准。而三者之间的冲突即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3、人格发展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人格模型在童年便形成了,他说“不论治疗身体还是心理上的疾病,都应考虑患者童年发生的事。那些发生于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也就是说,成年人的生活模式实际上很早就被确定下来了。”他以泛性论为基础,提出了独特的儿童发展理论。他将儿童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儿童经过口腔阶段、肛门阶段、性器官阶段、青春潜伏阶段、生殖阶段完成向成人的过渡,并成为社会一员。

弗洛伊德认为理想的人格是“生殖的人格”,这种人格的人在性和社会心理等方面都达到了自我成熟的、完美和谐的状态。至于人与人之间在人格方面之所以存在差异,是由于人们在上述人格发展各个阶段进展的情况不同所导致的。有的人不断发展,从而达到生殖的人格这个理想境界。而有的人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人格发展十分缓慢或者停滞不前,甚至发生回

归现象。

4、梦的学说

弗洛伊德1900年发表的《梦的解析》,被誉为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书,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部独创性的著作中,弗洛伊德主要分析了梦的凝缩、梦的转移和梦的二重加工;讨论了梦的隐意内容;解析了愿望满足的原理;说明了儿童生活对成人条件作用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在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被压抑的欲望伪装的满足,它可能表征着对明析儿童的心灵成长有重要意义的情绪的来源,包含着导致某种心理障碍的原因。所以,“差不多所有的梦都残留着做梦的前一天中某些事件(或数个事件)的记忆或暗示,而且,若能追踪这些联系,通常就能很快从虚无缥缈的梦境转向儿童的真实生活”。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教育科学价值

1、将心理学延伸至儿童心灵成长教育,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精神分析理论对无意识、梦、错失行为的机制、性心理、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等方面的不懈探索对儿童的家庭启蒙和心灵成长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以前认为不可理喻的行为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构建了科学的儿童启蒙教育模式。对这一点,弗氏自豪地说:“只承认意识的心理学从来没有能够解释明显依赖于意识之外的其他因素的现象,只是停留在那些被割断顺序的阶段上”。

2、致力于人的心理结构和动力机制的研究,加深了对“成人”家长心理成长的研究层次。他从一种“动力”意义上去把握人的心灵,对心理层次的划分,对潜意识、前意识、意识内不同的内容分析,三部人格结构的相互制约,人身上两种本能的此消彼长的斗争,精神的各种防御作用的论断,都试图从深层次上揭示儿童、成年人的心理运动规律,打破了家长教育心理无矛盾的旧观念。

3、促进了对“成人”个体的心理精神疾病的防冶。各种心身疾

病一直是医学上的难题,因为它不象器质性病变那样随处可见,便于研究。人们至今对于它的发病原因,导致人精神失常的途径知之甚少,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模型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了,这一理论促进了精神分析这种医治人心理疾病的重要科学手段的发展。直到今天,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技术仍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重要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当今心理治疗技术和手段名称虽不相同,但都脱离不了弗氏的窠臼。他坚信精神疾病源于人的儿童时期,是可以治愈的,这一点鼓舞了后来的医生们去不懈努力。

4、弗洛伊德对“性”的的研究,冲击了传统的性观念,促进了性科学的发展。虽然,性是人的正常生理需要,但封建观念导致人们以谈性为耻。弗洛伊德涉足这一学科,不避污蔑误解,进行了大胆而又审慎的研究,提出了儿童也有性的欲望、表达情感和心理满足等许多真知灼见,一方面开启了儿童心灵教育的科研智慧之门,更主要的是使人们破除了对性问题的偏见,而以科学的态度去正视它、研究它。

(二)弗洛伊德追求学术的科学精神

1、献身心理科学矢志不移。弗洛伊德以普罗米修斯的精神,探索人类心灵成长的深处秘密,敢于涉足别人畏途的领域,不避艰难困苦,不怕打击误解,以大无畏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开创精神分析学说,一生献身于此,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2、坚持真理,勇于修正自己学说的不足。弗洛伊德通过大量的医疔实践,通过对人类心灵进行认真艰苦的探索,提出了精神分析学说,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不断进行补充和修正。他多次说过,精神分析理论创立时间短,必有许多不足,他渴望他的学说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

3、大力倡导科学,反对迷信。弗洛伊德一生以科学的态度研究人的心灵和心理状况,对各种反科学的迷信现象诸如宗教、占卜、心灵感应等,都坚决反对和抨击。他研究儿童的梦、研究人的偶然行为,但他与迷信坚决划清界线。他认为心理现象不会有偶然。对于偶然事

件,他到人的心灵内部去找原因,他指出迷信的人是从偶然事件这个孤立现象去下结论,是荒谬的,他对梦、错失行为等进行研究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宣传了科学思想,照亮了迷信笼罩下的黑暗。

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心灵成长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环境的良好性

弗洛伊德属于重视人格结构而特别强调儿童人格发展尤其是早期人格发展的理论家之一,他特别重视童年期在人生的重要地位。他坚信他的病人表现出来的不论身体还是心理上的疾病,都应考虑患者童年发生的事。那些发生于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也就是说,成年人的生活模式实际上很早就被确定下来了,并且几乎在5岁前后就完全形成了。因此,他强调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在儿童期,本我是最主要的人格特征,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激烈与否,取决于在儿童期所接受的教育状况和教育者的教育水平、教育方式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子女的人格发展也不同,自我、本我、超我所表现的程度也会不同,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重要因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成长,广大教育者和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因此,我们首先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产生愉快感和安全感:其次要提高父母的道德修养,做好言传身教,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情感与教育的适度性

弗洛伊德在他的潜意识理论中指出,既然爱是真实的,那么潜意识与意识必然是相通并且一致的。所以,爱自己的孩子既然是为人父母的一种本能,那么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适度的、有节制,讲究方法的。有些“成人的”家长在教育中往往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高兴时,拿孩子当宝,热爱有余,严格要求不够;不高兴时,拿孩子当出气筒,严格要求有余,热爱却显得不够。这种爱憎无常、忽冷忽热的做法,只会对儿童、理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形成矛盾冲突。这是

一种更深层次的矛盾,“它会在儿童童年的记忆中形成不容于一个与他所处的环境间的冲突,它是一个孩子与其母亲,甚至成年人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压抑”而产生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因此,虽然说“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它“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故在儿童的启蒙教育和心灵成长上,应遵守“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儿童知道行为的限度,并使之在一定的限度内行动。要按照心理学上的正强化原理,训练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使他们学会遵守纪、讲文明礼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按照心理学上的负强化原理,坚定不移地帮助他们纠正。

(三)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学说认为,“在漫长的儿童期间一个成长中的人依赖于他的父母而生活,这遗留下了一个沉淀物,它在他的自我之内形成一特殊的机构,在此机构里他的父母的影响被延长了。这取名为超我。只要超我是从自我分化而来的或者与之相对立的,它构了第三种力量而自我必须加以重视。”超我应作为是对儿童进行适度的教育,必须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如果“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就会导致儿童“超我”的矛盾冲突,会使儿童感到无所适从,是非不分,内心产生矛盾与冲突,对家产生不正常的爱憎情感,甚至会促使其利用家长的矛盾来掩盖自身缺点和错误,寻找借口逃避责任,教育效果不但大打折扣,教育威信扫地,还会对儿童心灵成长和人格形成带来隐患。所以,借鉴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成人家长之间应密切配合、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之间一致的教育要求、一致的教育态度、一致的教育方法,将使孩子感到家长的态度是坚决的、有力的、非服从不可的,这对保障独生子女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健康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除此之外,弗洛伊德梦的分析理论在儿童教育上主张应重视儿童“潜在”的需要而因材施教,重视谈话、对话对儿童的疏导和尊重等作用。反对传统教育利用高压命令让儿童就范的教育方式,主张诱导

儿童诉说自己的情绪,耐心倾心,用宣泄等方式减轻儿童的压力,释放儿童潜意识的能量,通过谈话,将学生的烦恼、焦虑、逆反心理和攻击性冲动等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疏导,用“尊重”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独立表达自我需求的能力,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四、结论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启蒙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开发儿童的心理潜能,倡导创造性学习,提高儿童的精神生活的质量,把儿童培养得更有人性,这也是我国当前教育主张的重要特征。我们应该对这一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更好地指导儿童的成长,帮助儿童获得更加健全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论·新论[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4]玛丽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经典原著[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7。

[5]车文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7。

参与课题: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研究(编号1155xs209)和环境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教育研究(编号1155xs419)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89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