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高效利用的技术路线图

更新时间:2024-06-19 22: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技术路线图

——重回煤炭时代

(提 纲)

一、石油时代中国的处境 ㈠石油时代的兴盛

十九世纪末、上世纪初,石油日渐显示出在军事和经济上的战略意义。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成了两次世界大战深层次动机。石油供应的短缺是德国和日本战败的原因。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中东地区和前苏联石油的大量开发,世界进入了石油时代。但中国却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因此只能将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的能源基础建立在煤炭之上。由于全球的石油资源已被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瓜分,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中国现阶段要取得石油资源要付出极大的成本。

㈡石油时代与美国的霸权

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往往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大国出现的契机。泥煤的使用使荷兰共和国成为“海上马车夫”。煤炭的开发使英国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自身丰富的石油,是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的重要物质基础。

1、美元与石油的挂钩 2、美国对中东产油区的控制

3、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对全球重要航线的控制

㈢中国煤化工的发展

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资源条件,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地采用固定床煤气化技术进行合成氨生产,用以解决国家面临的极

1

为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当时由国务院副总理陈云亲自抓这项工作。以当时化工部副部长侯德榜发明的碳铵为产品路线,在全国每个县均建立小合成氨厂,甚至于有的县建立了数个合成氨厂。这些小合成氨厂大部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并逐步稳定运行。同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随着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缓和,我国用石油换取的宝贵外汇先后引进了前十三套和后十三套合计26套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装臵,大约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相继建成投产,使我国化肥产量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显现爆炸性的增长。此时,杂交水稻良种的培育也已成功,并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这是我国在八十年代初期粮食巨幅增长、并一举解决千百年来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原因。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粮食和化肥均出现短时期的过剩。合成氨工业的发展从量的扩增进到质的提高阶段。大量竞争力差的小合成氨厂逐步退出生产,剩下的小合成氨厂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其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改产尿素,实现产品路线的调整,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我国合成氨工业竞争力最强、发展最快的企业集团,其企业核心均为原先的小合成氨厂,如湖北宜化集团、山东华鲁恒升、联盟化工、鲁西化工、心连心集团、河南骏马集团等,而采用国外石油路线或引进国外先进煤气化技术的企业,无论在发展速度,还是企业效益情况均不能与之相比。

目前,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又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一方面国内以固定床煤气化技术为基础的合成氨工业,经过多年的改进日趋完善,但也遇到严重的技术瓶颈,同时节能减排的国策也对合成氨工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急需在固定床煤气化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另一方面,国外引进的煤气化技术经过多年的建设、试生产、运营,对其存在的问题大家的认识渐趋一致。另外,由于石油的短缺和中国汽车时代的

2

到来,要求合成氨工业为解决石油替代的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问题再立新功,而解决煤气化技术的选择是发展合成氨石油替代工业的核心问题。

我国已经建立起具有很大规模的煤化工产业,合成氨、甲醇和电石法聚氯乙烯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 各种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均有大量的工程实践,技术水平和国际的先进水平相当。只要国家政策得当、路线正确,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拥有雄厚的基础。完全可能在石油短缺的背景下,使煤化工产业取得大的发展,成为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

二、重回煤炭时代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㈠煤炭的地质贮量极其丰富

我国缺油少气多煤,同时煤的质量较好,多为烟煤、无烟煤等利用价值高的煤种,加之劳动力丰富,煤开采成本低。因此在煤洁净高效利用上取得自主创新技术上的突破,对我国稳定、可靠、持续的能源供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㈡中国尚未进入石油时代

目前我国煤炭水泵在全国能源消耗的70%。随着石油替代的技术的发展,煤炭在一次能源使用中的份额还要进一步的增加。

㈢煤炭使用的污染和气候变化 ——酸雨的产生,碳减排的问题

㈣中国的国情和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

我国人口众多,在化石燃料中除了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之外,石油天然气的资源都极为缺少。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我国对液体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石油的进口数量急剧增长,石油资源的缺乏成为了制

3

约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约束条件。同时我国煤炭资源利用的污染和气候变化的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大问题。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总量中煤炭占70%以上,而且其所占的比例仍有上升的趋势,因此煤炭的高效利用成为我国能源工业最重要的课题,而煤炭高效利用的核心问题又是煤气化技术,制氧技术是煤气化技术的基本条件。

煤碳的高效利用主要有两个课题:一是煤碳的高效率发电,二是如何高效率地生产煤制化学品、从而实现石油替代。

㈤煤炭高效利用需要开发的几个重大技术 1、大容量高效低成本的制氧技术 2、加压高效煤气化技术 3、煤制化学品的高效合成技术 4、甲醇制烯烃技术 5、高效热工循环技术 6、碳捕集及碳贮存技术

三、制氧技术与能源利用 ㈠化石燃料利用的本质。

化石燃料利用的本质是作为自然界中的还原性物质(碳氢及其化合物)与空气中的氧(自然界中无限供给的氧化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热量并转化为电及其他形式的能源,从而为人类所利用,因此空气中的氧是化石燃料利用不可缺少的角色,化石燃料的燃烧效率是能源利用的第一次效率。对于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㈡制氧技术对于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的意义

4

氧气的来源毫无疑问来自大气,大气中氧的含量约20.9%,其余为氮气和其他惰性气体,因此作为化石燃料利用重要角色氧具有以下的特性,首先它是无限供给的。其次自然界并不存在纯天然的氧气,要取得氧气需要制氧技术,由于制氧技术复杂性和投入的巨大,除了特殊情况下采用纯氧燃烧之外,目前化石燃料的利用过程,仍是采用空气燃烧的办法。由于空气中存在着大量氮气,对燃烧过程有重大影响,极大地改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和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空气中大量氮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氮气的存在使燃烧产物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从而使热量利用后尾气带走的热量大幅度增加,降低了利用效率。

⑵氮气存在使燃烧变得不完全,从而使化石燃料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降低了化石燃料使用效率,同时产生了污染。

⑶氮气的存在使燃烧设备变得庞大,从而增加了热损失和设备的投入,降低了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

⑷氮气的存在使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浓度变稀,从而降低了回收价值,增加了治理成本,同时也产生了象氮氧化合物这样的污染物。

⑸更重要的是由于氮气的存在使燃烧的温度降低,使燃烧过程的有效能效率下降,极大地限制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

由于以上的原因,化石燃料的空气燃烧转向纯氧燃烧对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节能减排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由于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无代价取得的氧气,因此可用氧气是第二能源(相对化石燃料的第一能源),相应制氧工业是第二能源工业。

㈢制氧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规模工业化使用的制氧技术主要有三类:一是深冷制氧技

5

术;二是变压吸附制氧技术;三是膜制氧技术。首先以深冷制氧技术最为成熟,工业化的应用最多,同时可以制取纯氧和纯氮。其次是变压吸附技术发展迅速,其前景也极为看好,但由于其技术特点一般来讲只适宜于中等纯度的富氧,不适合于制取纯氧。膜分离制氧在工业化上的大规模应用尚存在较多的问题。

深冷制氧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和国外基本相当,考虑到制氧装臵的大部分市场在中国,国内制氧技术水平超过国外是可预期的,近几十年来国内国外制氧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空气压缩机和膨胀机的大型化和效率的提高,规整填料的使用以及制造水平的提高,但是能耗的水平没有大幅度的降低,目前最先进制氧机组,其有效能的效率也只有25%左右,这个效率是很低的,从理论上看有极大的提高的余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无论是通过进一步提高压缩机、膨胀机的效率、保温的改进、规整填料的使用,双塔流程进一步降低能耗的空间并不大,这就需要引起我们深思。

㈣制氧过程的有效能分析

我们已知目前最先进的深冷空分机组的有效能效率仅有25%左右。一般认为,有效能主要损失在空压机的效率损失、阻力损失、热交换不完全、冷损损失、精馏过程塔板阻力以及冷热质交换不完全的损失。通过认真计算可以发现,空压机的效率在75-80%,阻力损失占有效能的5-10%,热交换不完全以及冷损占有效能的10-20%、精馏过部分的效率仅有40-45%。在所有有效能损失中,精馏部分的损失是最大的,其效率最低,因此改进的潜力最大。

目前经典的深冷空分流程采用双塔精馏。教科书对此做了详细的论述,其主要的理由是采用单塔流程虽可以制取纯氧,但由于只制取液空、无法制取液氮作为回流液,因此氧的提取率低,只能达到

6

60-70%,能耗是不利的。双塔精馏流程,其下塔的功能主要是两项:一是制取液氮、二是制取液空,其核心功能制取液氮,附带制取液空。那么在单塔流程是否真的无法制取液氮吗?我们认为这是不成立的,只要通过气氮的压缩、并与液氧换热制取液氮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㈤单塔流程的组织和优势

以上我们已经论证了单塔流程是可行的,而双塔精馏的效率很低,且改进的余地不大,那么毫无疑问单塔流程将取代双塔流程。单塔流程组织的核心在于气氮的压缩。气氮在复热前压缩,能耗较低,这样空气通过膨胀机的制冷量,除了补偿常规的冷损外,还需要补偿气氮压缩温升所造成的冷损。对于希望大量制取液体产品的方案来说,可以考虑采用气氮复热后,再进行压缩换热,最后与液氧换热制取液氮,这样空气通过膨胀机制取的冷量,除了补偿常规的冷损外,还可用来制取液体产品。无论那个方案,膨胀机后均设臵换热器,用气氮、污氮、气氧和膨胀后的空气换热,以保证膨胀后的空气饱和并部分带液进入精馏塔。

单塔流程有以下几项优势:

⑴全部精馏过程在接近常压的压力下进行,因此可以采用规整填料,阻力较小。

⑵单塔流程比双塔流程能耗低。

⑶制冷过程和精馏过程不再互相干扰,有利于精馏系统的稳定。 ⑷气氧和气氮的纯度只决定于气氮的压缩量,气氮的压缩量增大,则提馏比大、回流比也大,气氧气氮的纯度升高。

⑸可以方便地制取液体产品。

㈥制氧技术发展的思路和展望

7

以上我们论述了制氧技术对于能源利用的极端重要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氧气是相对于化石燃料的第二能源,制氧工业是相对能源工业的第二能源工业。如何大幅度地降低制氧的能耗,就是可发第二能源,为此我提出以下三条建议,供各位参考。

⑴尽快解放思想,认真讨论单塔制氧流程的可行性,以及该流程降低能耗的可能性。

⑵加快变压吸附制氧技术的改进,并把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和深冷制氧技术结合起来。

⑶探索结合LNG冷能利用,大幅度降低制氧电耗的可能性。

四、煤气化技术的突破方向 ㈠开发高效清洁煤气化技术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这是由资源禀赋状况所决定的,也是我国建国后长期处于国际封锁的孤立状态,在此条件下建立的工业基础所形成的路径依赖的结果。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关系到我国能源的未来。以技术上看,煤炭气化处于煤炭洁净利用的核心地位。随着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煤化工和煤制油等技术的发展,新的大型煤气化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我国工业民用燃气的用量也有很大的增长,常压的移动床煤气发生炉仍有了3万多台在生产。

在世界范围内,能源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煤气化这一古老的技术在石油危机之后再次得到重视,许多能源专家把石油替代这一重大战略方向瞄向了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以及煤制油。在此领域我国具有赶超国际水平的条件。

煤炭作为固态的化石能源,在世界化石燃料中处重要地位。我国缺油少气,因此在能源领域煤炭处于主导地位,目前由煤炭提供的一次能源占我国能源总量的70%以上。由于使用和处理的方法的不当,

8

以及技术的限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特别是酸雨、粉尘、灰渣等。同时,随着欧洲低地国家提出的气候变化和碳减排,逐渐成为世界的主流话语和道德高地。相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煤炭的利用会产生更多CO2,使其又增加一个新的罪名。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洁净的煤气化技术将煤变成煤气,再开发使用,这样就可以高效洁净地使用煤,而不会污染人们赖于生存的环境,同时实现煤的污染的资源化,也为CO2的捕集和利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煤的间接液化是采用煤气化将煤变成煤气,再通过净化、合成液体燃料。煤的直接液化实际上是煤浆高压催化加氢,而氢气也来源于煤气化。煤制化学品中合成氨、甲醇、乙二醇、醋酸其原料气也是通过煤气化开始。

近年来,发达国家开发建设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的示范工厂。它先将煤进行气化,再将净化的煤气用燃气轮机发电,其烟气经废热锅炉回收产生蒸汽进行轮机发电。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示范厂都在示范不同的大型煤气化技术、煤气净化技术、燃气轮机和汽机技术以及空分技术,但是这些示范工程碰到了一个最大的困难(从技术的角度完成了示范任务,从商业上却没有使用的价值)。

由美国国能源部牵头,GE公司参加的美国21世纪先进动力系统示范工程,1996建设了坦帕电厂,其目标是以煤炭为燃料,采用GE的水煤浆气化技术,燃气轮机温度1427℃,希望发电效率能达到60%。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仅有38.5%,和初始设计相去甚远,甚至达不到超临界机组40-45%的发电效率。近期坦帕电厂已被美国能源部下令停止运行,其他IGCC示范工程也大同小异,国内IGCC技术也处于同样的境地。

毫无疑问IGCC联合循环发电将取得比燃煤机组更高的发电效率,也是较大幅度提高燃煤发电效率的唯一出路。但实际运行的情况却极

9

大地动摇了这种前景,原因何在呢?除了燃气轮机部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本的问题在于煤气化的效率太低。目前IGCC联合循环发电示范工程的煤气化技术,均采用气流床和流化床煤气化技术,其有效能或冷煤气效率均低于70%,这就决定了在目前的条件下,发电效率难以超过40%。加上气流床和流化床氧耗高,无论是投资还是发电效率均无法和超临界机组相比。

㈡煤气化技术的比较与选择 1、传统煤气化效率评定的缺陷

目前国内煤气化技术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指标:可靠性、系统运行稳定性、大型化即单炉生产能力、煤种适应性、污染物的排放、气化效率等。其中气化效率是核心指标,目前通用的评价气化效率的指标有:碳转化率、热量利用率、冷煤气效率等。由于煤气化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常压、加压、富氧、纯氧等不同方式,运用这些指标来评价,都不能全面反映煤气化的真实投入和产出,因此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来全面反映煤气化过程的投入和产出,从而使各种煤气化方式的比较成为可能。

⑴碳转化率

进入合成气的碳元素量占原料煤中碳元素总量的百分数,碳转化率反映气化过程煤中的碳反应的完成程度,在煤气化过程要求得到的是有效气氢和一氧化碳,若转化为二氧化碳则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同时不同煤气化方法得到的气体组份中的氢和一氧化碳含量也有较大的区别,因此不同气化技术的碳转化率高低与有效气数量消耗碳的数量完全没有对应关系。碳转化用于评价煤气化效率没有意义。

⑵热效率

10

高至50-55%,这样IGCC联合循环发电的技术经济指标可以大幅度改善。因此,必须开发加压固定床双向双火层煤气化技术,以适应IGCC发电的需要。

其次,应从提高燃气轮气发电效率的角度,考虑进一步提高IGCC发电效率的可能性。有没有可能同时兼备汽轮机和燃气轮机特点的新发电热工循环流程呢?目前发电的热工循环有两种,一种是闭式朗肯循环,即目前常用的燃煤汽轮发电机组;另一种是开式朗肯循环,即目前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两者的结合即为联合循环发电。

闭式朗肯循环,由于采用间接加热,循环温度难以提高,因此通过提高压力和降低排气温度、排汽压力来提高发电效率。目前最先进的超超临界机组发电效率可以接近50%。开式朗肯循环,由于采用直接加热,循环的温度可以很高(只局限于材料),但由于通过过量空气系数来控制温度,存在着最优压气比的限制。一般循环压力只有闭式朗肯循环的1/10,同时采用常压排气,排气温度高,发电效率只有40%左右。结合闭式循环和开式循环的特点,先采用开式朗肯循环,再采用闭式朗肯循环,即为联合循环的发电,发电效率可以达到60%左右。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闭式朗肯循环的技术开发潜力已经很小,大幅度提高发电效率的希望在于开式朗肯循环。

开式朗肯循环发电效率低的要害在于循环压力低,从而使排汽温度高。其核心的要害在于两点,第一是所用材料限制了循环温度无法无限制提高,从而在采用空气燃烧时,存在最优压气比的限制;第二,由于采用空气燃烧空气压缩量巨大,压缩空气的功耗巨大,影响效率的提高。针对以上情况,提高开式朗肯循环发电效率的关键是,在现有技术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循环压力和降低排汽的压力。根据现有技术条件,特设计新型热工循环如下:

⑴初始压力20.0Ma

16

⑵初始温度1400℃

⑶采用氧气直接燃烧,氧气少量过剩以保证燃烧完全为限。同时喷水控制温度,燃烧后形成H2O、CO2和O2三元热工循环介质。

⑷排汽采用真空冷凝,不冷凝气体,CO2和O2用真空泵抽提,排汽压力0.02MPa。

新的热工循环模型,结合了开式朗肯循环的优点,采用直接加热,循环温度高;又具有闭式循环真空冷凝的优点,排汽压力温度低;同时采用纯氧燃烧、喷水控温,不再有最优压气比的限制,可以提高循环压力。唯一的困难在于必须有大容量的制氧装臵和大容量的真空泵系统。但是,新的热工循环模型由于具有极高的循环效率,因而是值得的。

六、石油替代的技术路线 1、煤气化制化学品的合成技术

通过煤气化产生的粗煤气,经净化、变换后成为煤制化学品的合成气。通过合成气制成的煤制化学品目前主要有合成氨、甲醇、乙二醇、醋酸等。国内合成氨和甲醇的生产技术,无论是催化剂、反应器还是流程设计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特别是国内甲醇合成技术日趋成熟,大型化、节能的工作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发的“CO加氧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连续工艺”,实现了煤制乙二醇技术的突破,并与江苏丹化集团实现工业化生产。西南化工研究院的甲醇羰基化制醋酸合成技术,已有多套装臵在运行。目前国内已完全掌握了煤制化学品的合成技术,今后的改进主要是工程上的问题。

2、石油替代技术路线的开发

石油的供应是极其重要的战略问题,而现实的困难在于全球可开

17

采的石油大部分在中东地区,而中东地区又在美国的控制之下,同时美国海军还控制着世界主要的海上石油运输线。我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能控制的石油资源极少,当前,我国汽车产量已居世界第一,而且增长速度惊人,中国的汽车时代已经到来。如果我国不开发石油替代技术,中国的石油进口将大幅度增加,这首先将推高全球油价,而且战略上处于受制于人的困境,更为严重的是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势必形成比美苏冷战还要厉害的中美战略对立局面。在我国国力蒸蒸日上、但仍处于弱势,而美国国势逐渐衰弱的情况下,形成这种对立局面是让人忧心的。我国现阶段只能另辟蹊径,采用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和石油替代的技术路线,才是可行的,代价较小的。

石油替代技术的开发,其核心问题在于煤气化,其次是煤制化学品。煤制化学品最重要产品是甲醇,甲醇作为碳一化学的起点,可以生产除芳烃以外的所有石化产品,甲醇已经确立作为石油替代核心枢纽产品的地位。

⑴甲醇首先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合成燃料,在目前油价目下其经济性无可臵疑,使用的安全性、环保性、动力性,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论证(一级方程式赛车就有部分采用甲醇燃料),国家M15和M85汽油的国家标准已在制定之中。

⑵甲醇作为民用燃料——液化气和柴油的替代品,其应用已经起步,另外甲醇制二甲醚是柴油公认的环保替代品,其安全性和经济性毫无问题。

⑶甲醇也是生产生物柴油、乙二醇、醋酸的重要原料。 ⑷甲醇制汽油的技术已进入工业示范阶段,同时国内正在大力开发甲醇制乙烯、丙烯的技术,其中神华集团包头的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⑸以甲醇制乙烯用于电石法聚氯乙烯的技术改造也已成为共识。

18

这些技术的开发将使煤制甲醇比煤制油显示处更为灿烂的发展前景。虽然国内神华集团煤制油技术的工业示范项目即将建成投产,但合成油的组分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加氢重整等多道路工序进行精制,其后处理的成本大大高于甲醇。因此相对于煤制甲醇其竞争力是不足的,目前尚处于技术储备阶段,其经济可行性尚需通过工程的实践进一步论证。

3、美国石油替代的实践与中国石油替代的国情

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即选择甲醇作为石油替代这一技术路线,并进行大规模的商业运行,但目前已放弃了甲醇作为石油替代而转向乙醇,主要有以下几条原因。

⑴上世纪九十年代,石油价格低迷,使甲醇替代失去了经济性; ⑵美国没有发展成熟的煤制甲醇的技术,而采用天然气制甲醇的技术路线。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北美天然气供应短缺,价格上涨,使天然气制甲醇丧失了竞争力,对美国来讲如果进口甲醇,还不如进口原油。

⑶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通过玉米制乙醇转化部分粮食库存,从而提高粮价对美国是有利的,因此美国放弃甲醇而转向乙醇,其原因不完全是甲醇使用的安全性、环保性、动力性等技术原因,这是由美国国情所决定的合理决策,

中国与美国的国情完全不同。首先,我国不存在大规模发展乙醇的可能性,那将带来汽车与人争粮食的问题。其次,我国煤制甲醇的技术已非常成熟,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同时,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供生产甲醇。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发展煤制甲醇替代石油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七、碳捕获和碳贮藏技术

19

碳减排和气候变化时由欧洲低地国家提出的课题,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主流话语和道德高地,也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有关碳排放造成气候变化还有一些尚未明确的因素,科学的论据也显不足。

1、目前所有论述都只指出工业化以来,空气中CO2浓度上升导致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地球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冰河与温暖时期的循环,当地球历史上出现温暖时期是否同样出现CO2上升的情况?由于历史上并没有进行大气层CO2浓度的测定,对于大跨度的气候变化其数据并没有充分的说服力。

2.地球上每年生物质产量约1800-2000亿吨,这些生物质的分解都要大量产生CO2和CH4气体,数量巨大。这方面的问题研究得尚不够,特别是其中的CH4是比CO2更严重的温室气体。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如何?它们在大气中的循环情况如何?现在运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大量的计算,虽然看起来很科学,但可靠性是令人怀疑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仍是有限的。

3、从中国的历史看,也多次出现温暖时期与寒冷时期的交替。温暖时期大部分是中原地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而寒冷时期多次出现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情况。目前,我国气候炎热的程度尚未超过我国有记载以来的温暖时期(当时河南有野象,中原沼泽地区生活着湾鳄,黄河以北在汉代尚有野生竹林)。气候有限度的变暖,对中国是有利还是无利,天意未可知。

无论如何,通过高效煤气化、新型热工循环,不但可以提高煤炭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也为碳捕获和碳贮藏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84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