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三单元_教案

更新时间:2024-07-05 06: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总第 11 课时 课 题 认识千米 课 时 第 1 课时 新授 课 型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的换算。 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 课桌长约10( )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 二 次 备 课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 )——( )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总第 12 课时 课 题 认识吨 课 时 第 2 课时 新授 课 型 教学目标: 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重点难点: 算。 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 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二 次 备 课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第 15 课时 课 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课 时 第 2 课时 新授 课 型 1.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教学目标: 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重点难点: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你有自己去买过吗?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引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 二 次 备 课 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①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 48元 裤子 ②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引导: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要画这样的3份。(指名板演) 48元 裤子 上衣 (3)列式解答。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么列式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①方法一:先算买一件上衣要用多少元,48×3=144(元);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144+48=192(元)。 ②方法二:先算一套衣服一共有几个48,1+3=4;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48×4=192(元)。 2.想一想: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怎样解答? (1)提问: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讨论,说出数量关系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上衣比裤子多用多少元 引导思考:在这个数量关系里,哪一个量是直接告诉我们的?(裤子48元)要先求的是哪一部分?(上衣的价钱)和上面一题相比,什么不变?(已知条件)什么变了?(所求问题)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能指出所求问题是哪一部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元 (2)追问:现在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反馈回答,教师板书。 3.比较: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解答的过程呢?(学生讨论) 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相同点:(1)已知条件相同,问题不同。(2)都可以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3)题中的数量关系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同。(4)上衣的价格不知道,都要先算买一件上衣多少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读线段图,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各可以先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阅读小芸和小力的话,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独立填表,完成后可以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元 教师巡视,适时进行引导。 3.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指名说说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第 16 课时 课 题 练习四 课 时 第 3 课时 练习 课 型 教学目标: 相关信息,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2.通过观察、交流、迁移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重点难点: 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知识再现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从问题想起和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分析:①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已修的米数;②求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8天修的米数。 指名列式解答,师板书: 已修的米数:45×8=360(米) 二 次 备 课 还剩的米数:520-360=160(米) (2)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指名列式解答。 面粉的袋数:60-22=38(袋) 一共的袋数:60+38=98(袋)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2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的已知条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列式解答。师板书。 (3)提问:要求楼下比楼上多多少个座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你能将上题的线段图改一改吗?师板书。 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数量关系变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7题。 提问:从问题想起,要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缺少什么条件? 出示两幅情境图,让学生讨论: ①你能看懂两幅图吗?小宁走到的地方一样吗? ②小宁走了多少米? 600-300=300(米) ③怎样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300÷5=60(米)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8题。 出示问题(1),并提问:从问题开始,要求一共缴纳的水费,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问题(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4题。 解决问题(1):让学生先读题,从问题想起,说说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解决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

说出数量关系,更改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5题。 提问:这两题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解题过程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并反馈交流: (1)32×3=96(页) 150-96=54(页) (2)40+32=72(页) 150-72=78(页) 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怎么比?(求出每袋多少元) 让学生先计算,再汇报交流。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并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师讲解:从线段图中分析,妈妈比小芳多出的27岁,正好是小芳岁数的3倍,小芳的年龄是27÷3=9(岁),妈妈是9×4=36(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7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