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1

更新时间:2023-09-10 05: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

论文题目: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小学教育 学 号: 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5年11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1. 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

2. 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3. 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4. 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2015 年 11 月

摘 要

自古以来,阅读就是人类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帮助人们识字断句,可以培养语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以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因而,阅读对于人们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在初始阶段,研究加强阅读能力,有利于他们更有效地学习不断更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本文从对阅读和阅读能力与阅读能力以及分析的结构层次的概念解释出发,对当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现状的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当前不乐观的培养现状提出的几点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情景设置

1

前 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习如何阅读是一门重要的语文课程和学习内容,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也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紧随着新的课程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小学语文的教学在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的冲击下,正在发生剧烈变化。教师从原来的“讲授者”变化为“指引者”, 使其与学生在课堂上对话的距离被逐渐的拉近了,并且与此同时使学生从以前的的“被动的人”成为“活跃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阅读学习中自主参与、主动探索。但在具体的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新课程中新的教学理念不能透彻的理解,教师并没有抓住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因而师生没少费工夫,却收效甚微,当前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出现“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成为制约语文课程改革的瓶颈。

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应该成为教师的教学依据,以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为主,以课外阅读为辅,综合学生的特征,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树立提升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启动具有意图性、高效性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概念阐释

(一)阅读、阅读能力的相关概念 1.阅读的概念

阅读作为人类传播文化、发展个性、陶冶情操的基本渠道之一,使之成为语文教学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究竟什么是阅读?

《教育大辞典》将阅读定义为:“一般指默读和朗读,主要指默读。是从书面语言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也就是把阅读看作一个理解文本中作者含义的过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阅读概念的解释是:“阅读是一种从书面中获得意义的心理活动,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这即把阅读看作是一种个体体验与感知的过程。

2

现代阅读观则认为阅读就是吸收,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就是唤醒个人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是对阅读的本质的揭示。

2.阅读能力的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阅读能力指一种从书面或其他书面符号中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知文章语言符号,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在求学的起始阶段即小学阶段,能够以普通话恰当的,顺畅的,有感情地朗读或默读文本,有创造性地使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手段来阅读,由此来增强学生培养语感、充足知识、深入体验、扩展心思、提高阅读数量、完善阅读品质的能力。

《教育大辞典》也对“阅读能力”这一概念作出了科学准确的说明,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视觉器官了解文字符号表达的内容,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特征。一定数量的字词、语文常识、阅读技巧、智力和非智力的心理条件均属于其影响因素。

当然,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是人类自发明文字开始就已经重视的。一些教育大家,对于“阅读能力”这一概念也有自己的理解。

现代阅读学的奠基人叶圣陶一向把阅读能力归结为良好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朱智贤则认为阅读能力是指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读者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阅历和计谋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使命达到阅读目的智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当然,综合分析当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状态,本课题将阅读能力定义为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具体来说就是读者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经过综合加工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阅读能力的构成因素

阅读能力的培养既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阅读能力是认识和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能力。自然,它也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那么,阅读能力到底包含了哪些因素呢?

张志公认为所谓阅读能力包括理解、记忆和速度这三个方面。

张建华认为阅读能力是由知识因素、思想因素(推断语义、理解段落要旨、覆盖作品中心、展开联想、强化记忆、全面评价、文学鉴赏等)、技能因素(速读、朗读、跳读、选读、精读、查读、记读、积累、笔记等)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为阅读能力包括六个方面即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

3

钱梦龙则将阅读能力目标体系分解为阅读常规、阅读方法、阅读步骤、阅读心理四个领域。

当然,以上教育大家们的观点各自角度不同,说明的因素也就不同。我们还是从《语文课程标准》着眼:据“大纲”要求,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规定的必要词汇,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常用词语,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其次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熟练地默读、背诵和复述课文的能力;再次培养学生包括掌握内容、领会思想、分析结构、体会意境等的理解文章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阅读一定书报、科普读物,欣赏、鉴别文艺作品,查阅字典等能力。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阅读能力的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但是由于现在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课内、轻课外;重死记、轻能力;重成绩、轻品质”的现象,造成小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阅读兴趣不浓,阅读习惯尚未养成,科学的阅读方法掌握不够,因而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就目前的发展形势,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出了几点总结。

1.阅读目标不明确,阅读缺少主动性

阅读学习的目标不仅应该是教学的标准,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方向。阅读目标确定以后,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同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让每个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课文作为学生主要的阅读对象,它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识字断句,更为重要的作用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意蕴,陶冶他们的情操。这些情感的内容是老师和教科书都教不来,必须要学生自己主动地融入课文、感受情感。这样的主动求知的欲望,才有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认读能力作为阅读能力的基础,对于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对3 500 左右字的形、音、义不能够正确掌握,所以阅读一般性的文章和报刊便会发生感知与判断的障碍。因而,在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便无法产生对于阅读的主动性。

4

2.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

由于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在观念上与新课程要求的“对话性、互动性”保持一致,因而仍旧广泛的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他们认为阅读教学就是看书识字,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因而,学生缺乏想要积极地接触、认识、探究的心理倾向。而在课外阅读中,情况更加严重。小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对于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就更加困难,同时缺乏教师、家长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对于阅读产生消极的情绪。

阅读兴趣本身就属于阅读能力的一部分,但影响其能力培养的因素还有理解能力、评赏能力。

理解能力就是指在认读的基础上,学生把握文章思想内涵的能力。目前教育形势下的小学生对于阅读的学习仍然属于传统模式,忽视了对于文章的深层理解,所以他们无法体会文章带来的情感与意蕴,因而也就无法产生想要去读的倾向即阅读的兴趣。

评赏是比理解更高一级的阅读活动,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只有具备了评赏能力,才能在阅读中有更大的收获。小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表面上能读得明白,但无法分辨出它思想的正误、感情的真伪、形式的优劣等,也就是不能对文章的各方面进行鉴赏和评价。无法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从而对阅读产生消极情绪。

3.学生对于科学的阅读方法掌握不够

阅读能力是读与思的结合,学生要在阅读中思考,同时思考也要来源于阅读的过程。但是对于阅读方法的掌握目前呈现两种极端的态势。一是只重视读,大部分学生只会一字一句地精读,不会观其大意,搜索浏览的阅读。能够流畅地通读却不知道文章表达的大意;另一种是过分强调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感悟,却忽视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搜索浏览阅读更不会一目十行的快读、跳读;只会从头到尾地按顺序读;不会先读结尾或先读中间错读;更不会筛选性地抓住重点。

朗读能力对于培养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及时反映出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在当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似乎忽略了对有感情地读的侧重体验,过分强调技巧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和悟。与此同时,对于默读、精读、略读的方法的传授也没有很好的掌握。

4.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小学生在语文阅读的学习中缺乏自主性、独立性,知识的来源主要以间接为主。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形成由实践巩固下来的阅读方式、方法和程序。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习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都在得过且过应付学习的状态下“没有养成甚至没有意识到要养成预习、复习、上课认真听讲、勤做读书笔记等习惯。”当前的小学生离开教师的一步步指导要求,根本无法完成整套阅读,

5

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大概的阅读学习的步骤,这个问题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样属于阅读能力培养的范畴,对于这一能力的培养就不能完全依靠教师与家长的指导,也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努力。然而,很显而易见的是当前的小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读完课文后,陷入深深的思考,从创作技艺、思想内容、常识见闻等方面积极主动地总结收集,从而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影响阅读能力培养的因素 1.教师因素

在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制约而片面注重了教师的作用,却很少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阅读产生了消极的情绪。老师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甚至有的教师于觉得在课堂上提问会降低教学进度,从而浪费了时间,最终会严重影响阅读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教师只关注基础知识的教学,却忽视了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课堂教学通常只局限在字、词、句等单方面知识点的孤立解说,降低了文章的整体性,只单方面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出现了做阅读练习时,跟实际应用的脱节。这种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死记硬背的阅读教学模式,最终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上教师指导少,学生缺乏行之有效地阅读训练。

2.家长因素

面临升学压力,以分数取胜的教育现状。家长也不可避免的以孩子的成绩为重,而忽视了孩子们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们的作业,家长们也只不过是监督、指导完成任务,而在练习的过程中基本上不会考虑孩子们对于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从这个思路考虑,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还有,就是家长只重视孩子们的课业任务,而忽视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也同样重要。一些家长不认为加强课外阅读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会有多大的帮助,只会觉得会耽误孩子们的时间。因而,家长在孩子们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没有端正态度,没有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这些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3.社会因素

现在社会上的各种辅导班层出不穷,但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却微乎其微甚至是没有,这显然是大众对于学生阅读的忽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大背景下,人们仍旧只重视成绩。所以说,观念上一定要转变对阅读能力,尤其是能力的注意。各大书店应该成为学生大量阅读的阵营,这需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来选进。识字量、理解力以及文章内容都要匹配,大部

6

分正规的书店基本上都能符合这些要求。但是,有些书店冲斥了毫无营养的书籍,在没有辨别力的小学生眼中却成为新奇的读物,这就在思想上严重扭曲了对于正能量阅读的倾向。因而 ,对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在全社会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及加强管理。

三、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明确阅读学习的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关注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读书可以帮助小学生明事理、辨真伪。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还直接影响着他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帮助小学生提高阅读的实践性,首先要帮助小学生们明白阅读的目标是什么。帮助小学生明确他们的阅读目标是他们阅读的动力所在。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深挖教材,对每个单元的内容概要和指导都进行深入地研究,明确自己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引导方向。教师要懂得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更新和改革。

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能够在此过程中得到培养,阅读感知能力就是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文字符号进行阅读来了解内容,也就是说了解文章写了什么的能力。学生首先会明白认字是阅读感知的基础,因而必须正确认字,掌握一定的识字量。在这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文章进行初步理解的能力,即初步理解词义、掌握句子、段落和整篇文章的大致意思。感知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小学生而言,因此一定要下大力气抓好。

(二)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爱迪生(Edison)曾经说过:“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经过十年时间的训练都可以有天才般的表现。”因而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我们必须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使他们真正喜欢阅读课。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人们积极地接触、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总是伴有着对该事物的肯定情绪。而所谓的阅读学习兴趣就是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对阅读产生正面接触与探索的认知趋势。对小学生的阅读有明确要求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表明了:阅读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寓言,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的动力是兴趣,在阅读课文之前,为了使阅读能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师要结合文章对学生的阅读提出对应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学生的阅读,利用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设置“质疑”式的阅读引导。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说,阅读的前提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阅读时即使遇到困难,只要学生一旦产生

7

了学习的兴趣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创造出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讲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从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其共同阅读,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便是低年级任课教师此时要充当的角色。所以说在讲授低年级语文课文之前,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浅显动人的课文中无意识地获得是与非、美与丑的情感体验,适时地讲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童话、神话、寓言等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能力。

(2)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内容具有情感才能感染和打动学生。教师教学时在一定条件下要感染学生,就要创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上的关注,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制造的阅读情境有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条件简陋的学校可用录音、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等。

(3)开展活动,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一,比赛法。教师在课内阅读的讲授中,首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出对应的问题,然后指引学生阅读课文的方向并从中找到答案,通过这样的学习思路来评比出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比赛得到了激发,同时也极大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在比赛法的应用进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指导中即便学生的答案不正确,也要耐心地引导,对学生勤做激励性的评价,维护好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第二,分角色阅读法。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拥有较好的表演欲,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一特征引用到阅读教学中来。对于一些比较生动而浅显的文章,可以组织学生装扮成不同的角色来进行对课文的表演,使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很快地感受到。分角色阅读法适用于对白较多、人物表达清晰的课文。

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因为课堂上所营造的良好读书氛围,使学生在读完之后可以一起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在分角色阅读一篇文章,学生不光要能读得明白,还要能分辨出它思想的正误、感情的真伪、形式的优劣等,也就是能对文章的各方面进行鉴赏和评价,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评鉴能力。

(三)传授阅读学习的方法

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随着我们知识的积累,拓展视野、开启智慧,成为帮助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力支持。因此,在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中,我们要注意阅读方法的点拨、阅读目标的引导。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7l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