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招优考试语文试卷(优,七升八)

更新时间:2023-11-16 10: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 … … … … … 话密电…系联… … … … … … 校…学封读…就原… … … … …号证…考…准线 … … … … … …名 姓……… …… …

普宁新世界中英文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招优考试

七升八语文试卷

(卷面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木兰诗》)(1分)

(2)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 。(赵翼《论诗》)(2分)

(3)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1分) (4)《伤仲永》中揭示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的语句是: , 。(2分)

(5)默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4分)

, 。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 wū huì 和耻辱。 (2) 与其说盼望着回家, wú nìng 说更害怕回家。

(3)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 rén shēng dǐng fèi。 (4) 这个方面,情况就 jiǒng hū bù tóng, 而且一反既往了。 (1)wū huì (2)wú nìng

(3)rén shēng dǐng fèi (4)jiǒng hū bù tóng

3、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拥有坚强的意志,是能否改掉不良习惯的根本。(删去“能否”) B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年奋斗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句末加“的伟大民族精神”)

C他在做每道题时,都是经过认真思考、深思熟虑之后才动笔。(将“认真思考”和“深思熟虑”对调)

D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语序不当, “讨论”与“听取”对调)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了解情况就妄下断语....

,常常会出错。

第 1 页 共 1 页

B受到老师批评后,他怏怏不乐地坐在自己在座位上。 ....C日本、菲律宾、越南在我边境的挑衅让中国人义愤填膺。 ....

5、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比喻恰当,语意连贯,表达出没有理想

的可怕。(4分)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艘无舵的航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 _。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 ______。

二、阅读(46分)

(一)、《口技》林嗣环(10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狗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 ..B、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C、不能名其一处也/并自为其名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原文: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

8、文中画线的句子即最后一句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描写方法:

作用:

(二)、《楚庄王欲伐越》(9分)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第 2 页 共 2 页

D操场后面垃圾成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

D、几欲先走/夸父与日逐走 ..

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臣患.智之如目也 患: (2)自见之谓明.

明:

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原文: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A大王你的国家,虽然军队软弱、政治混乱,但并不在越国之下。

B大王你的国家,虽然军队软弱、政治混乱,也不是越国能够攻下的。 C大王你的国家,军队软弱、政治混乱,不是能够攻下越国的。 D大王你的国家,军队软弱、政治混乱,并不在越国之下。

11、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三)《汉语可以治病》(10分)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成绩优秀。有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他发现自己一个字也不认识,极为恐怖的是即使拿出他已经学过的教科书来看,也感到一无所知??后来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疾病。他痛苦地告诉父亲,他看不懂。已读小学五年级的他怎么连天气预报也看不懂呢?他父亲不相信,带他去看医生。不料,医生经过测试,证实这是真的,并说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控制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伤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其语言行为便出现异常,常见的表现是患上“失语症”。 “失读症”就是失语症中的一种。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可能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是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语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基本的,却是最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的都是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认记字音字义,右半球认字形,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欧美人患“失读症”概率多,而中国人、日本人患难夫妻“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为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大脑的左右半球都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患“失讯症”的 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让他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最后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念出来了,结果这位美国少年竟毫不费力地就把英语句子健康情况出来了。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试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

第 3 页 共 3 页

………………………………

联系电话 ………………………………密…………等于完全把病治好,后来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通过不断的训练能慢慢逐步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

⑧ 由此可见,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12、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3分)

A、时间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B、逻辑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C、逻辑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D、空间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失去言语(即说话)能力是属于“失语症”之一的一种语言行为障碍性 疾病。

B研究表明,学汉语、汉字的人比学拼音文字的人患“失读症”的要少一些。 C通过学习汉字、汉语来提高儿童智能,已经成为西方人着手研究的课题。 D无论何地何人,一旦位于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受损,就会出现失语症 或失读症。

14、第六段首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这种关系”中“这种关系”具体是指

什么关系?(3分)

(四)、《乡村的风》(17分)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

第 4 页 共 4 页

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5、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4分)

16、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4分) 17、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加以概括。(4分)

18、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任意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5分)

第 5 页 共 5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7h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