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过早被迫离家寄宿上学对其成长的影响探究 - - 以河南省林州市现状为例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5 02: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央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创新训练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农村儿童过早被迫离家寄宿上学对其成长的影

响探究—以河南省林州市现状为例

申 请 人: 牛爱军 指导教师: 崔小勇 申晓若 依托单位: 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年级专业:2011级经济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 )

填表日期: 2012年 4 月 16 日

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制表

申请者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中央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认可所填写的项目申报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项目申报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项目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学校教务处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2.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3.恪守学术道德。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项目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4.遵守项目管理规定。遵守《中央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5.明确项目研究的资助和立项部门。研究成果发表时在醒目位置标明“中央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成果”字样,项目名称和类别与项目立项通知书相一致。

6.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7.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合理有效使用课题经费,不得滥用和挪用,结项时如实报告经费使用情况,不报假帐。

8.按照预期完成研究任务。项目立项获得批准的资助经费低于申请的资助经费时,同意承担项目并按预期完成研究任务。

9.成果达到约定要求。项目成果论文、研究报告等公开发表。

二、作为项目申请人,本人完全了解中央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有权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项目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项目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项目研究成果;允许项目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项目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

申请者:__牛爱军________ 2012年 4 月 16 日

项目名称 农村儿童过早被迫离家寄宿上学对其成长的影响探究—以河南省林州市现状为例 所属(按项目涉及学科门类先后罗列):教育学、数学、社会学 学科 项目来源 自主选题 类 姓 名 别 院(系) 专业/年级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中国经济与管组 牛爱军 长 理研究院 数理经济2011级 18810258376 aijun632959057@qq.com 学生情况 副行政管理2011组吕雪飞 政府管理学院 级 长 18810391156 740960934@qq.com 李璞 中国经济与管数理经济2011理研究院 级 数理经济2011级 13581611786 1219799725@qq.com 中国经济与管组 吴霄宇 员 理研究院 张艺耀 姓 名 部门 18810391226 1173116000@qq.com 中国经济与管数理经济2011理研究院 研究领域 级 联系电话 18810436726 378037162@qq.com 电子邮箱 指导教崔小勇 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资产定价 13911960135 xyongcui@gmail.com 师 申晓若 马克思形势与政策、中主义学国特色社会主院 义理论 一、项目选题 (选题背景、目的、内涵、特色) 13681544007 13681544007@163.com 背景 2012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顾2011年工作时指出:“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

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在谈到2012年主要任务时他强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从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到“4%”即将成为现实,人们看到了一个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坚实足迹。在科教兴国,打造人才强国的政策影响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无论是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国家重视。

在总体教育水平提升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视线转到农村教育的问题上。在今年两会召开期间,有不少代表又一次将有关这方面的提案提交上来。农村教育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任务,而其中的核心,是小学教育。为此,各地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来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为了使农村儿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很多地区是在乡镇或市区建立寄宿制小学集中周边农村的儿童进行教育。例如河南、河北、江西等省份。

儿童是一个国家最新鲜的血液,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儿童能否得到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来促进其自身发展,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大群体中,农村儿童又占据着很大的比重。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提升,在农村中,有越来越多的父母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由于种种原因,父母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儿童进入寄宿制小学。此外,即使儿童有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落后,也被送进镇上或城里的寄宿制小学。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环境下,这些孩子靠自己脆弱的判断力来理解这个世界,经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切。与本地学生相比,这些孩子显得更加孤独,这个年纪,他们本该享受到父爱母爱的滋润,在家人身边健康地成长,而这种教育模式把他们硬生生的分离开;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这些孩子没办法找父母诉说,没办法在父母身边撒娇,而只能独自承受。小小年纪,他们过早地被人生的烦恼所包围,心灵上受到各种外界束缚……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曾说过:“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寄宿学生的这种外在环境无疑是在迫使其改变人正常的成长程序。

无可否认,在农村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寄宿制小学拥有更好的教学配置。但是,在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条件下,寄宿学生是否满意目前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对儿童的成长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吗?根据目前社会的现状,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存在很多潜在的影响需要我们去研究。 目的

1、揭示离家寄宿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4

本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农村儿童过早被迫离家寄宿上学对其成长的影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探究,从社会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等角度阐释他们具有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改善他们的成长轨迹,使这些儿童能以更加健康的方式发展自己的身心,享受快乐、阳光的童年,在童年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2、指引家长教育方向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会得到过早离家寄宿上学对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通过研究这些影响通过哪些方面表现出来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可以指引父母更加正确地引导儿童健康成长。通过把在学校调查的儿童各方面情况与父母交流,使父母更近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与自己的想法偏差。 3、促进学校人性化管理 调查过程中,我们会进行多项关于本地学生和寄宿学生对比的实验,例如幸福指数测试、DISC行为方式测试等较权威的测试模型。选取我们的有关变量,通过相关性检验等手段得出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从而引起学校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关注。在采访任职教师和学校的相关领导过程中,适当地根据我们实验结果与他们进行交流,为校方制定正确的学校制度提供资料,同时也为学校管理提供参照。 4、给政府提供参考资料 本次课题,研究目的明确且集中,主要针对的是过早离家寄宿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目前国家制定的政策大都集中于改善农村儿童受教育的硬件设施上,关于他们思想上、观念上的关注还有待加强。国家目前尽管意识到这方面的影响,但是没有明确地、有效地制订出一种政策,或者提出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调查结果在呼唤国家关注的同时还可为其采取相关措施提供参考资料,为政府真正地彻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提供事实依据。 5、呼吁社会关注 如今,农村教育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而寄宿小学的建立是近年来出现的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一种措施。这种教育模式还没有经过时间的验证。在我们的调研中,通过对现状的考察可以为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提供更实际的数据。在研究农村寄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上,我们的调研结果无疑可以引起社会上人们广泛的关注,从而进一步吸引相关专业人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等)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社会上缺少此类研究,我们的研究顺应时代潮流,通过一整套调查及整理分析,我们期望找到一些可改变现状的可行性建议,提供给这个社会。 5

内涵 在儿童教育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背景下,农村儿童为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从小被迫离开父母家人,去乡镇或者城市寄宿小学上学。这种情况给孩子的自身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而我们本次研究课题正是针对这一现象,深刻剖析农村寄宿儿童与本地儿童同时在校接受教育时,寄宿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社会上对农村儿童相关方面的研究中,大都针对留守儿童。但是,在如今的农村中,还有另外一些群体,即使他们不是留守儿童,但却无奈地经历着如同留守儿童般痛苦的生活—过早被迫离家寄宿。这个群体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由于农村各种教育资源的不足,他们被迫过早地走上寄宿之路,我们的研究范围就是这些群体,这个极易被社会所忽略的群体。 在我们看来,儿童过早地离开家庭,离开亲人进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寄宿小学,并且身边是本地学生,无论是对其生活,还是内心成长,都会有很大影响。由于城乡经济水平的差距,来自农村的孩子从小就经受物质生活上的负担。这也从另一个方面逼迫着他们早熟。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儿童可以在正确的轨道上成长,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在特殊环境下的成长状况,我们进行此次研究。以期得到准确的资料,并综合各种条件,提出一套适合他们发展的方案。 同时,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农村子女的关怀,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支援农村教育,完善硬件设施,尽可能多的建造宽敞的学校,提供良好的师资设备,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项耗时巨大的工程,要想按质按量的保证其效果,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完成。在此期间,还有相当多的农村儿童在外地读书,而他们在外期间很少有专业人士关注其身心健康,只是一味的注重是否提供了良好的读书坏境。因此,我们研究这方面的课题,希望可以引起社会,政府和专家的重视。从而更好的帮助农村儿童健康成长。 特色 1、在一个特定的地区(河南省林州市)展开调查,集中性强 本课题涉及多学科内容、并且实地调研非常困难(需要深入农村及城镇的学校),得出的数据需要通过多种模型进行分析,在有限的科研期限及经费条件下,在多个地区展开调查几乎不可能。况且不同地区的数据需要分开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很有代表性的林州市,会使我们的科研进行得相对顺利。 2、紧跟“两会”步伐,关注当今教育可能给农村孩子成长带来的影响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中,代表们就农村教育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而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农 6

村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解决的办法更是集中在增加物质上的供给。在农村教育改革这么多年的基础上,物质保障有了很大的飞跃。但是,物质保障能够完全解决整个农村教育的问题吗?从现状来看,根本不可能。现行的很多政策会对寄宿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心理、行为、性格等方面,我们的目标就是针对寄宿儿童所受到的主观影响展开调查,以帮助国家共同解决农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3、选题新颖

研究对象:在目前的农村教育问题上,大多数学者针对的对象是农村留守儿童。殊不知,还有其他一些群体,他们不属于留守儿童之列,但却走着如同留守儿童一样的道路。他们是农村的普通大众,父母在家,而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被迫选择离家寄宿。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群体的身心健康,更值得我们关注。

研究角度:当今社会条件下,综合国家出台的种种政策,以及社会上的研究报告,我们发现农村教育是令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的话题。为解决农村教育,目前的策略倾向于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上。针对在外地寄宿上学的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研究报告很少,多为一般性的、简略的提及。根据这一情况,我们紧紧抓住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欠缺,从人性角度切入,进行一次针对性的研究报告,以引起社会的重视,更好地促进农村儿童的健康发展,为国家未来的繁荣富强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4、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目前我们研究的问题,逐渐受到各界重视。然而,国家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还没有有效的方法。社会上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了解透彻。尽管之前相关专家对一些地区进行过实地调研,但是中国农村情况复杂,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不同,调研结果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并不能盲目用于其他地区。各个地区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的调研结果,无疑会对林州市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事实依据。同时,也会为国家研究整个中国的寄宿儿童问题提供参考。

5、研究领域突破专业限制,契合“龙马担乾坤”的责任意识

在以往的科研中,每个团队都把研究领域倾向于自己的专业,难道中财的学生懂得研究经济吗?在整个社会层面上,各个学科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他们的整体影响就是促进社会进步。我们在进行社会层面的研究时,不能把眼光局限在经济学一种学科上,而应该尽可能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实际操作中发挥自己所学。在尝试新的领域过程中,达到学习与应用的完美结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关注社会,关注当下热点。农村寄宿儿

7

童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关研究,以体现我们中财人心系天下、“龙马担乾坤”的责任意识。 二、研究或实践基础 (国内外相关研究或实践现状述评) 关于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问题不仅是各地区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如何解决农村教育、使儿童健康成长问题展开讨论。社会各界学者、专家等针对此方面问题进行过多次调研。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农村教育问题曾指出“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正如温总理所指出的,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是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一。为此,各级政府纷纷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村教育状况。寄宿学校的建立便是这其中的一种方法。针对寄宿制学校,温总理指出“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配齐、配好生活和心理教师以及必要的管理人员,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这些资源的配备无法真正解决农村儿童寄宿生活中的问题。在很多地区,儿童过早地走上了寄宿之路,这对他们的各方面成长有很多负面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宗奎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研究,曾就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展开过调研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研究结果“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童年中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中介变量检验”等成果被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心理学报等杂志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重庆教育学院文学与传媒系任运昌教授,曾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展开过一系列研究,并出版《空巢乡村的守望》一书,该书对留守儿童心理、行为、人生态度等多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在教育界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前关于农村儿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是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却忽略了另外一些农村儿童群体,不得不说是一个缺憾。而我们本次科研将目标锁定为“农村被迫寄宿上学的儿童”这一整体,是对目前研究对象的一次扩大与深化。况且,每个地区面临的问题不同,目前的实地研究只是对某几个地区进行研究的,结果缺乏普适性。我们本次科研将以一个未曾进行详细研究的地区—林州市为例,展开我们的考察,以期为这个地区的农村儿童成长提供一些帮助。 针对我们研究的这个群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科研过程中我们会重点关注: 1、家庭教育缺失

8

像一些人所期望的,也许在全日制寄宿学校就读的孩子独立能力有所增强,可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往往是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和感情为代价的。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可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现代社会到处都存在着竞争,学校也不例外,成绩排名给孩子们在学习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也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压抑,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自卑,进而丧失自信心和进取心。这时,家长的鼓励和亲情的抚慰,将会有效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重新回到自尊、自强和自信的状态。 独生子女在家同伴少,平时与人沟通少,在学校遇到问题容易钻牛角尖,这就可能给他们带来烦恼,影响他们的学习,甚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此时,就需要家长从细微之处发现他们情绪的波动,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排除烦恼调整状态,重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当中,避免一些可怕的后果。过早的让孩子离开自己的父母,就等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掐断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2、社会教育弱化 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环节是一个有机体,它们可以相互补充,但不能互相替代。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学校成了世外桃源,学生过着“宿舍——教室——饭厅”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与世隔绝,“两耳不闻校外事,一天只读教科书”,久而久之,就会与“印度狼孩”异曲同工,不谙世事,不懂人情大道理,这将完全有悖于现代教育的理念,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3、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心理的负面反应 孩子从家庭进入小学,其学习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 9

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4、心理压力过重 孩子离家到寄宿小学会有分离焦虑,即环境焦虑和伙伴焦虑,在这个时候不应该把他一个人放到一个陌生的、没有熟悉大人陪伴的环境里。如果大人们以为这么早让孩子去寄宿制学校,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坚强意志品质的,那就不太恰当了。 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家长主要培养他的不是独立和意志,而是安全感和亲密度。安全感就是不慌不恐惧;亲密度就是和人的关系,如果这个没培养好,孩子的内心就没有爱,比较冷漠,非常孤独,他的人际关系会出现问题,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模仿成长的时候,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如果把他送到寄宿制学校,失去了模仿对象,他过早地成为一个小大人,表面上他独立、坚强了。实际上,他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很多问题是他解决不了的,一旦处理不了很容易有挫折感,影响其人生态度。 5、求学条件反差过大 外出求学的寄宿儿童都还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当有足够好的物质供给。然而,很多乡镇的寄宿小学寄宿条件并非很乐观,在一个庞大的教学集体中,容纳了各方面需求不同的儿童。学校无法为了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制定相应的制度。儿童根本无法得到在家时的物质保障。儿童在家时个人发展受到的外界约束相对较少,可以使其各方面相对自然地健康成长,等到了寄宿学校,儿童过早地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各种约束,无疑会影响他们的自然成长。此时剥夺了他们自然成长的权力无疑是对人性的践踏,从长远意义上来看,不利于整个人类的发展。此外,有的学校为了节约成本而从孩子们的饮食上偷工减料,没有人愿意看到学生为了求学而在生理上产生了不可恢复的损坏。寄宿学校的种种弊端以及影响程度继续我们进行一次专业的调查。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29(1).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3]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理论观察,2005(4). [4]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69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