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 共建和谐家园 doc

更新时间:2023-10-10 13: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 文

论文题目: 关爱留守儿童 共建和谐家园

姓名: 王养臣

作者单位: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八中学

学科: 政治

学段: 高中

联系电话: 15357866069

1

关爱留守儿童 共建和谐家园

(太和县第八中学 王养臣 236600)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爸妈的爱和教育,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在缺少父母的亲情的环境中,确保他们健康成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服务于社会而不是危害社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关爱“留守儿童”,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 留守儿童;关爱;成因;对策;和谐家园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多数

人能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社会。然而,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农民工子女的成长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全国约有1.2亿农民工,他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约有2000万留在家乡,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这些儿童在生活、学习、人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是我国存在不和谐与不协调的因素之一。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顾,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

2

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很大的侵害。不仅如此,由于存在家庭教育缺陷,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有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部分甚至成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这就是近年来才被提到人们关注点上的“留守儿童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 “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 “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3

(四) “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上夜网、逃学。究其原因,一方面,有些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家长潜意识里认为,读书无用加之农村孩子学习成功的几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或者高中毕业,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经商做生意、打工挣钱上或者在家种地。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过问的过少或者从来就不问,只管他们是否吃饱穿暖。 (五) “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三、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一) 经常与家长联系和沟通

通过开家长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父母时常就在旁边,让心理感到温暖,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二) 把学校的教师和对儿童有责任心、爱心的在家的亲戚、邻居聘请为“义务家长”、“爱心妈妈”

把留守儿童分为孤儿、单亲家庭儿童、双亲外出打工儿童三大类,平时学

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课外按照“就近帮教、就亲帮教、分类帮教”的原则,将“义务家长”、“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一 一结

4

对帮教,“义务家长”、“爱心妈妈”要做到清楚结对帮教孩子父母打工去向、联系方式,知道其家庭住址、经济来源,知道孩子想什么、做什么和最需要什么,每周与他们开展一次谈心,每月一次家访,与家长通一次电话。同时,建立留守儿童救助基金,加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三) 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健康良好发展。

(四)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有效的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期间家长从外地打工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家长交流会,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和关爱产生有效的合力效应。 总而言之,我国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个特殊的庞大群体,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重点问题之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当前我们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

5

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农民工的子女创造有利的教育条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但是光靠学校的力量是紧紧不够的,让全社会和每个家庭都联合起来,去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同在一片蓝天下茁壮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2]何宇,郭俊位.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浅析及对策探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12). [3]周全德,齐建英.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 [4]李斌强,赵鹏程. 和谐社会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1)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60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