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岛大学文学院655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更新时间:2023-05-01 15:1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1 页,共 58 页

目录

2018年青岛大学文学院655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2)

2018年青岛大学文学院655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15)

2018年青岛大学文学院655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27)

2018年青岛大学文学院655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38)

2018年青岛大学文学院655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48)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2 页,共 58 页 2018年青岛大学文学院655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说明:仿真模拟试题是根据本校该考试科目历年考研真题题型及出题难度,结合常考侧重点,精心整理编写,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是考研必备参考资料。

——————————————————————————————————————————

一、名词解释

1. 《楚辞·九歌》

【答案】《九歌》是在楚国民间祭神歌曲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组抒情诗,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在内容上,《九歌》受到楚国民间宗教巫术文化的影响,均是借神灵以抒情,多有恋情的描写。在艺术上,尤其善于把景物的描写、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与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抒发完美地融为一体,创造出十分优美的艺术境界。《九歌》的语言清丽优美、生动自然,且极具抒情性,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唯有《国荡》刚劲悲壮的风格不同于它篇。

2. 苏辛

【答案】“苏辛”是北宋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婉约为正宗,诗庄词媚,几成定格。到了苏轼,才以豪健纵放之笔,创豪放一派,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体获得了解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并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辛词热情洋溢,慷慨壮烈,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创造出瑰丽雄奇的艺术境界,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苏、辛词以豪放为主,但也有多种风格并存,所作婉约词并不亚于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辛起了重要而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原道

【答案】《原道》是唐代韩愈政治思想和哲学理论的代表作。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全文中心是反对佛老,发挥儒家正统思想。认为唯有孔孟之道是“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的治世良方;老子“去仁与义”、佛教“灭其天常”都与封建伦理纲常相违背,应当坚决禁绝。以仁义为“道”的内容,第一次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车可之死不得其传焉。”

4. 明传奇

【答案】明传奇是中国早期戏曲剧种之一,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它是明代戏曲的主体,其繁荣标志着中国戏曲发展进入新阶段。传奇是宋元南戏发展到明代时的改称,主要指那些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明传奇在明代后期发展到辉煌时期,并形成“临川”与“吴江”两大流派。临川派以其领袖人物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得名,代表作家还有阮大铖、吴炳等,这一派注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3 页,共 58 页 重传奇的文学性,讲究辞藻文采,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吴江派以其领袖人物沈璟是江苏吴江人得名,代表作家有吕天成、冯梦龙等,这一派注重传奇的音乐性和戏剧性,主张作曲“协律”,语言“本色”。在当时,吴江派的主张较占优势。

5. 童心说

【答案】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费提出的文学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费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费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二、简答题

6. 简述明代前后七子派的代表人物。

【答案】(1)明代前后七子派的代表人物

前后七子,是前七子和后七子的合称。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和王廷相,主要以李梦阳为核心。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为代表,其中王世贞的声望最显、影响最大。

然而,前后七子振兴散文诗歌的目的并未达成,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以模拟为创作法门,因此作品缺乏独创的精神与风格;二是前后七子或互相标榜,或互相排挤,把持文坛,目空一切。洁身自好的让人感到厌恶,无不望而却步。总体来说,前后七子过分重视古人诗文的法度格调,从而束缚了他们的创作,一直难脱蹈袭的窠臼。

7. 请分析说明王实甫《西厢记》与郑光祖《倩女离魂》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答案】(1)主题思想

同:《西厢记》和《倩女离魂》都是爱情剧,都表现了女主人公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

异:《西厢记》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旨,有情人包括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定婚姻的青年,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而《倩女离魂》把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礼教禁锢的现实压迫感,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是也带有较浓的道德说教气息。

(2)故事情节同:《西厢记》和《倩女离魂》中,女主人公都为追求自己的爱情奋勇行动,在爱情中敢于迈出自己的步伐,而不是被动接受;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老一辈都阻止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结合,都以功名相要挟,推迟故事的高潮。故事最后都以高中科举、幸福成婚结局。

异:《西厢记》中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中有红娘这个中间人物牵线搭桥、化解矛盾,而后者纯是王文举和张倩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因此倩女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地比莺莺更积极、勇敢。《西厢记》涉及人物更多,情节、矛盾更复杂,展示了青年一代与封建家长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戏剧冲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4 页,共 58 页 突比《倩女离魂》更丰富。

(3)写作手法

同:两者都注重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注重戏剧效果,刻画人物都细致入微,主要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突出。

异:《西厢记》具有文体创新的意义,全篇有五本二十折,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有些折段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吸取和借鉴了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西厢记》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互相制约、起伏交错,冲突尖锐激烈又处处显露乐观的前景,显示出轻松明朗的格凋。《倩女离魂》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对比的描写。郑光祖把倩女的躯壳和灵魂,分别作了比较细致的描写,一方面,张倩女的灵魂离躯体而去追赶心爱的人,尽管经受了月夜追船的心惊胆颤的场面,经受了王文举对她的责难,她始终不改初衷,坚持著“我本真情”,“做著不拍”,终于遂了心愿;另一方面,张倩女的躯体却卧病在床,恨绵绵,思切切,经受折磨。这样对比的描写,也就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8. 简述明末传奇的汤、沈之争及其文学意义。

【答案】(1)汤、沈之争

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的问题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汤显祖以“至情”为其戏曲创作之本,讲究浪漫风格,文辞上偏于绮丽,称“文采派”;而沈憬则好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调,强调本色,尤其苛求曲辞的格律,称为“本色派”或“格律派”。在当时和后世的诸多戏曲理论著作中,文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汤沈两人并提而论,出现了说汤必言沈,说沈必论汤的现象。基于汤氏文采为先、沈氏格律第一这两种创作理论上的差别,汤沈之间产生了争论。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

(2)汤沈之争的文学意义

①明确了戏曲创作的标准

汤沈之争使得当时及后来的文人剧作家们对文人化的戏曲的标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也就是以才情的抒发、文辞的华美、音律的谐合作为戏曲创作的最高境界。

②“合之双美”主张的提出和践行

虽然汤沈之争在当时的曲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戏曲家们并没有站在某一方来批评、指责另一方,而是持调和的态度,即提出了“合之双美”的主张。如王骥德与沈璟交往甚深,两人相互推服。汤显祖与沈璟,一个追求个人志趣的张扬与文辞的典雅,一个追求格律的精致细密,两者都对当时及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经过文人剧作家与理论家们对两人的戏曲主张的总结,使得两者合成了一股强大的驱动力,推动了戏曲的进一步雅化。如到了明末清初,出现了一大批才情、曲律双美的文人之作。如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戏曲家的戏曲创作,既富才情,又合曲律。

总之,两人的分歧,关键在于着眼点不同,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因此他们的分歧并非政治意义的对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5z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