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2024-02-20 21:53: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2)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确立:

(1)三公的职责: 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职责:了解即可。

(3)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4)作用: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物,形成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3、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

(1)背景:秦统一中国;吸取西周分封制弊端。 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先朝旧贵族。

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

4.影响:

(1)积极:西周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消极: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西周的宗法制

1.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目的:保证王权稳定,巩固西周统治。

3.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

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他们对于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因此由血缘关系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4.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5.影响:①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②保证了贵族的特权。

③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强化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 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分封制) 3.神权和王权的结合。(商代:铜鼎和甲骨文)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秦朝的统一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 1、皇帝制度:

(1)皇帝称呼由来: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

(3)特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

分封制的最大不同)

(4)影响:

①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②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5)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建立起从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到地方(郡县制)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标志着封建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三、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1)对秦的影响:

①政治上:维护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有利于政治的巩固和政局的稳定。但是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②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④思想文化上: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如“焚书”、“坑儒”和“挟书律”),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君权与相权 1、西汉:中外朝制度

汉武帝时期为削弱相权频繁更换丞相;同进破格选用人才,设立“中朝”(“内朝”),对抗“外

朝”, “中朝”具有决策权。(拓展:中朝:针对“外朝”而言,指由皇帝的亲信左右、侍中、尚书等组成的参谋、决策机构。外朝是指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官组成的官僚机构。) 2、唐代:三省六部制

(1)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门下省(负责审批文件)—尚书省(负责执行) (2)作用:

①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加强了君权。 ②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3、宋朝:为分散相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三司掌管财政。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进 1、西汉郡国并行制

(1)目的:巩固汉初的统治.

(2)原因:错误吸取秦亡教训;巩固统治。

(3)内容:西汉初年,刘邦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4)影响:随着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强,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5)解决:汉武帝为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最终解决了地方分裂势力。 2、元代行省制度

(1)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2)内容: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 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 路、府、州、县。 (3)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4)意义

①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1)世官制:①时间:先秦时期 ②范围: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属于贵族政治。 (2)察举制: ①时间:汉代

②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主要途径。)(依据:品德和才学)

③评价:虽然相对世官制有进步,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①时间:魏晋南北朝。②含义: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依据:门第)。 (4)科举制:

①选拔人才方式:考试(依据:考试成绩)。

②过程:形成于隋朝。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

成。完善于唐朝。 ③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保证了行政人员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内容不出儒学经义,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知识拓展】

1、 从汉朝到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

(1)在中央行政制度上,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史实:①汉武帝设立“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

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③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

(2)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控制日益加强。

史实: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

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②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税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此外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发展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起了促进作用。

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 (2)影响:加强君主专制,但皇帝政务繁多。 2、设内阁

(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创立:明成祖永乐帝设立内阁。

(3)性质: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无决策权)

(4)评价:①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内阁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拓展: 1、【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3、职能演变:由最初的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4、特点:

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 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5、作用: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2、消极:但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3、控制了思想文化,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专题二 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一节、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原因

⑴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根本原因)

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内部危机严重(为列强入侵提供可能性)

1、鸦片战争

⑴中英《南京条约》内容: ①割地:割 香港岛 给英国。 ②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通商口岸: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④协定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其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目的(商品输出)的条款为第③、④条。 ⑵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见表格) 3、甲午中日战争

(1)中日《马关条约》内容:

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防大。 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其中最能体现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目的(资本输出)的条款为:第④条。 4、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内容:

①赔款: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两。 ②划定使馆界: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条约内容中的第③条。) 三、国门洞开的影响:使中国从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三元里抗英斗争

(1)概况:1841年5月鸦片战争中的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抵抗英国侵略。

(2)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

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二、、黄海海战

(1)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爆发时间:1894年9月 (2)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

带林永升,“靖远”管带叶祖珪

(3)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

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起因: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概况:1895年5月,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痛击日军,10月,台湾全部沦陷。

(3)意义:台湾军民的抗日沉重打击了日军,此后,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四、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史实: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4)功绩:义和团战士英勇斗争,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辱,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

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日军侵华的罪行

1、发动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发动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标志日本局部侵华战争、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卢沟桥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性的抗战由此开始。 (3)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为期6周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被害。 2、违反国际法,进行细菌战、毒气战。(如七三一部队)

3、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 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建立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作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

的根本保证,使抗战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⑴初期阶段:

①淞沪会战:1937年8-10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取得胜利,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③徐州会战: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⑵相持阶段:枣宜会战中张自忠捐躯、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抗日。 3.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1)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中共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会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 ——首府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3)百团大战: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1、胜利:1945年8月15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 正式签署投降书。 10月25日台湾光复。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伟大胜利。 2、原因:

①建立了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主要原因) ②中共在敌后坚持抗战,使敌后战场发展为抗日的主战场。 ③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消耗了敌人的大量有生力量。

④中国的抗战得到了爱国华侨的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对抗战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3、历史地位:(重点掌握)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②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新民民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④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背景

(1)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3)自然灾害严重

(4)洪秀全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将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组织。 2、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今田村率众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

国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2)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分封诸王,并由东王节制诸王,标志初步

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3)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与此,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

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4)军事全盛: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进入

了军事的全盛时期。

(5)天京事变:1856年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6)天京陷落: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失败。 二、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重点掌握) 1、《天朝田亩制度》(1853 年)

(1)内容:①土地分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②产品分配: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2)核心思想——绝对平均主义。

(3)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4)评价: ①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

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a、平分土地的方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

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b、客观上由于战乱的形势,也使《天朝田亩制度》缺乏实施的稳定环境。 2、《资政新篇》

⑴背景:1859年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走向衰落。⑵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⑶内容: 主张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中国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①政治:中央集权、广开言路

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准许私人办厂 ③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④文教:兴办学馆、医院、福利机构 ⑷评价: ①先进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②局限性:a 是洪?a href="http:///shigejianshang/"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诗\个人经历的产物,不切和中国实际,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b 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c 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失败的标志:1864年6月,天京陷落。 (2)失败的原因:

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提出的纲领也不切合实际)(根

原)

②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意义: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②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4)教训: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第二节、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过程 1、酝酿:

(1)兴中会成立: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华侨中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同盟会成立:1905年兴中会等骨干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成立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机关报《民报》。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是核心),平均地权。意义: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爆发:武昌起义

⑴成功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

⑵爆发:1911年10月10日发动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⑶影响: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成果

1、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 ,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 年民国元年。 2、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⑴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②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③实行责任内阁制。(如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目的是为防止袁世凯个人专权) ⑵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⑶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篇二: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归纳

第一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 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1

(4)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1)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2)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2)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3)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4)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5)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6)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1)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根本特征:至高无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行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1)丞相的职责: (2)根源:制度本身。

(3)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4)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5)唐代:三省六部制 出现于隋,完善于唐。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6)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3)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5)元朝:御史台。 2、评价:

(1)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2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一、 中央官制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1)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2)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3)世袭。 2、察举制:

(1)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2)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4)途径:征召、举荐等。 (5)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1)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2)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3)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1)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2)依据:文学才能。 (3)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四、地方行政制度

1、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1)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2)唐代:道、州、县。 (3)宋代:路、州、县。 (5)元代:

3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6)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7)清代:省、道、府、县。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趋势: 五、拓展与补充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上书省(执行)。 2、宋代“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前言:由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末。秦汉到魏晋为早期,唐宋为中期,明清为晚期。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丞相制度的废除。

废除原因:宰相的权利过大,严重威胁了皇权的集中。

其结果是皇权加强,巩固,皇帝独揽朝纲;皇帝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处理朝政,这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创立:明成祖时期。

(3)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机构,且职责不明,虽参与决策,但始终没有决策权。 2、太监参政:导致明朝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一个标志,也是君主专制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根本原因是强化皇权;直接原因是用兵西北。 (2)设立:清雍正时期。

(3)特点:人员精干;保密性强;效率高。(小、密、快。)

(4)职能: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旨意(非决策机构),完全成为了皇帝独裁的工

具。

(5)评价: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封建君主专制衰落的表现。

2、密折制:(1)设立:雍正时。(2)评价:这种制度使中央的政治权利更加集中。 3、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近代版图的奠定: 2、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1)尊重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管理。 3、主要措施:

(1)理藩院:职能: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2)改土归流:

始于元代,开始废除于明代,大规模废除于乾隆时期。 含义:改土知府为流动的官吏的政策。 意义: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4、评价:(清的边疆政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中源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总结: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知识拓展

1、理藩院的性质:既是一个宗教管理机构,又是一个地方行政机构。 2、土司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世袭。

3、过程:

(1)侵华史实: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等。 注意:每次侵华战争的原因各不相同。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打开中国市场;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和市场;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行动。

(2)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内容:略。

影响: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4、影响:严重践踏了中国国家主权。

(1)侵犯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2)掠夺中国资财,毁灭中国文化遗产。

(3)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诸多主权完整。(4)经济上: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经济命

总之,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一个原本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渐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

(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地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开始:三国干涉还辽。

(3)概况: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等 (4)结果(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2、民族危机加深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①背景: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是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 ②原因: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

③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④影响: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4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一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列强入侵(国门洞开)

1、背景(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2)清王朝的衰落。

2、途径:(1)武力威逼,发动战争。(2)本质意图:打开并占领市场。(3)方式: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3、影响:

(1)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一系列的反抗斗争。 (2)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三、知识拓展与补充

1、南京条约中破坏了哪些中国主权?

2、马关条约中哪条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不利? 3、辛丑条约中哪条对中国的主权危害最大?

2、黄海海战中的爱国官兵斗争

(1)爱国官兵: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丁汝昌等。

(2)北洋水师覆亡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战略的失误等。 三、知识拓展和补充

1、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在实现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缺乏应变的思想意识。

2、近代反抗西方侵略的斗争失败的原因:主观上是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制度;客观原因是西方列强的制度的先进和军事上的强大。 3、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的侵略。

4、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既要看到其对中华民族的危害,也同时要看到客观上对中国的进步作用。

第二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1)原因:英军入侵;清政府无能;中华民族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地位(意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抗外侮的爱国精神。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甲午战败,台湾被日本割占。

(2)主要的爱国人士:徐骧、丘逢甲,以及刘永福黑旗军等。 3、义和团反帝斗争

(1)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客观原因: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无法承担反帝重任。直接原因:山东人民反洋教斗争。 (2)结果:失败。

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左中堂收复新疆

(1)背景:西方列强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北和西南内地;俄、英支持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侵占中国新疆,企图分裂中国。 (2)经过:通过反侵略斗争和谈判收回了新疆和伊犁地区。

(3)意义: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在此之后清政府在新疆设省。

5

第三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军的军事侵略: (1)原因:

①根源在于为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因此制订了“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的既定国策。

②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制定了“征服满蒙”的计划。 ③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经济危机。 ④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日本的侵华过程:

(1)局部战争:九一八事变、长城会战、华北事变等。 (2)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3)结果:中国失去了大片的领土,其原因是:敌强我弱;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及片面的抗战路线;缺乏国际力量的支持等因素。 3、侵华日军的罪行:

(1)罪行: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劳工与慰安妇以及野蛮的殖民统治等。 (2)殖民统治:①政治:以华制华。②经济:野蛮掠夺。③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二、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篇三: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与学法指导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整理: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要点结合教材或导学案梳理!下同;将它完善到导学案上或教材上)

1王位世袭制(产生)

2、分封制(基本内容:目的、对象、双方的权责、主要封国、影响。存在的原因:①(经济)奴隶制的生产方式:井田制,集体耕作②(政治)周王室在政治经济上占绝对优势)

3、宗法制(概念;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它与分封制的关系)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见课前提示!)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背景(统一全国)

2、内容(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 与分封制比较;思想专制)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为后世所继承,影响深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与西欧相比);与小农经济形式相适应,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集权制度所带来的专制和暴政,对人权的极端轻视,加速了秦的灭亡;地方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

(二)汉承秦制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至元)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消弱;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二)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君权和相权矛盾;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1、君权和相权(削弱相权):汉中外朝的形成,唐三省六部制,北宋参知政事

2、中央和地方(削弱地方):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

(三)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监察制度:御史大夫,御史台,都察院等。

2、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全面客观的评价)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明太祖废除丞相(目的、弊端)

2、明成祖设立内阁(性质、演化、职权、影响)

3、清雍正设置军机处(开设目的、演化、职权、性质、特点、作用),推行密折制

(二)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巩固皇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2、消极:加强对人民控制和镇压、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学法指导:本专题时间跨度大,年代久远,与实际经验相去甚远 ,对于刚上高中的新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上本专题前回顾初中历史的相关知识,做好学习本专题的知识准备。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选择具体生动的事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来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标要求: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1840~1900年列强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1、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 中国的落后

2、经过:五次侵华战争(知识链接)

3、结果与影响: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践踏中国的国家主权,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②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

(二)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原因,经过,中断: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原因,内容,实质,影响)

(三)认识:①带来双重影响:是中华民族陷于危机的根本原因,客观上也起到进步作用。②列强的侵略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侵略方式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紧密联系。③中国最终都失败,说明“落后就要被挨打”。

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典型事例: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2、左宗棠收复新疆3、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4、义和团运动(是列强未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二)认识:面临着民族危机,无论是官兵还是民众,都站在民族的立场上英勇斗争。

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野蛮的军事侵略和残暴的罪行(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大扫荡)

殖民统治A、(政治)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汪伪政权)

B、(经济)以战养战,疯狂的经济掠夺

C、(文化)推行奴化教育

(二)中华民族的抗战

1、关内关外的抗战(局部的、分散的;各党派力量)

2、全民族的抗战(内容有: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②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配合)

(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2、中共七大(背景,内容,意义)

3、日本无条件投降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

1、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2、历史经验:坚持团结,共同抗敌。只要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习提示:本专题围绕着侵华史和抗争史两条主线进行叙述,知识结构也相对简单。列强的侵华是必然的,要巧记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和影响,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如何体现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等。对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本从不同的角度,说明面对列强的侵略,无论是政府官兵不是民众百姓,他们或自发或有组织, 都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为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的主权进行英勇的斗争。 一定要巧记!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

因有一个谜语:1945年重庆一次酒会,席间一位记者说:“我出个谜语给大家猜。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猜“我国古代一人名”。 结果出现了几个谜底:“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 。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课标要求:(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知识点整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

1、爆发原因

2、经过:①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②军事上的全盛③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3、太平天国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①拜上帝会思想(封建色彩和宗教色彩,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理论指导)②《天朝田亩制度》(性质,内容,评价: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③《资政新篇》(带有资本主义色彩,不是农民运动的产物)

4、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探讨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小生产者,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二、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从兴中会的成立到武昌起义(兴中会的成立,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的建立:①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措施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内容,意义)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原因,经过)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从政治制度发展史角度、思想史的角度、经济史的角度看)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导火线,经过,结果,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为中共的成立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作了准备)

2、中共的成立(条件,经过:一大,二大;意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明确的指导路线和彻底的革命纲领)

(二)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1、国民革命(1924-1927,主要对象:北洋军阀)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原因:必要性和可能性,标志:国民党一大)②北伐战争③失败标志、原因及教训④功绩

2、土地革命(1927-1937,主要对象:国民党反动派)

①“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土地革命)②围剿与反围剿(5次)③红军长征(原因,遵义会议,胜利)

3、抗日战争(1937-1945,对象:日本法西斯)

4、解放战争(1946-1949,主要对象: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

全面内战的爆发原因;经过:防御,反攻,决战;渡江战役;新中国的成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国内、国际意义)

本专题要明白民主革命的概念,明确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都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因此,第二专题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内容也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 。

本专题的史实多应把本专题的内容放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角度和政治史的角度来总体上把握 如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又为中共的成立做准备 。又如太平天国运动要能说明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通过认识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结论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点整理: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成立: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开国大典;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制度建构、五个自治区;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转折: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革命委员会;

(二)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背景、决议、意义);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十五大、依法治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过程、《告台湾同胞书》、基本内容、实践、评价;

(二)香港、澳门回归:问题由来、解决过程、

《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香港回归、

《中葡政府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澳门回归、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停止炮击金门、九二共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学法指导:本专题理论性较强,和政治联系密切 。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与发展,要突出重点,对次要知识大胆删减或淡化。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知识点整理: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新中国外交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内容和意义)

(三)走向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一)重返联合国:第26届联大;

(二)中美关系解冻:“乒乓外交”、《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田中角荣访华;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一)、外交政策的调整: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不结盟和对外开放政策

(二)、活跃的多边外交:对联合国事务全面参与

(三)、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学法指导:本专题是新中国五十多年的外交史,三个课时即三个历史阶段。新中国初期外交,打破帝国主义封锁,走向成熟;20世纪70年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建交;新时期外交政策重大调整。必须向学生讲清其历史背景,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的依据;贯穿一条“实事求是”外交思想主线,同时在外交发展史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与国际、国内综合国力的关系,认识现代中国外交与近代中国外交本质的不同。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课标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一)、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基础:

1、自然地理环境

2、希腊城邦制

(二)、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直接条件:

1、经济方面上讲,工商业比较发达,讲究平等。

2、从政治生活上讲,存在公民群体,实行集体治权。

3、从社会阶层上讲,存在贵族、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三个势均力敌的阶层。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一)、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他们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1、梭伦改革:按财产划分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2、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为基础划定行政选区,设立“五百人会议;选举十将军委员会;制定“陶片放逐法”。

3、伯里克利时代: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每个公民拥有发言权、表决权和被选举权;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三)、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1、从当时的历史来看,民主政治极大的调动了全社会的积极性和所有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使得城邦充满活力。

2、从实践民主的可行性。首先是从制度层面,希腊民主政治提出了一套如何使公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制度设置;其次,从价值层面来看,他提出了“主权在民”这一基本的价值理念。

3、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来看,它提供了与君主制度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创立全新的政治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4、希腊民主政治本身的缺陷:(建立在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上;只有少数男性公民享有民主;原始、直接的民主制)

三、罗马人的法律

(一)、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起源:习惯法(罗马建国之初,主要靠传统风俗习惯调整社会关系。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5pb.html

微信扫码分享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