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区传统聚落空间特征浅析

更新时间:2023-05-19 01: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文,你懂得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空间特征浅析

Analysis 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Xiangxi area

薛杭,201103190221

[摘 要] 阐述了与地形紧密结合是湘西民族建筑外部空间造型的主要特色,介绍了湘西民族建筑形体空间组合的特点,分析研究了两种不同吊脚楼建筑外部空间造型与环境空间适应的不同特点,从而提出其对于现代城镇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和学术研究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民族建筑,外部空间,地形,空间造型,环境空间

[Abstract] Close combination between external space form and land form is major feature of the natural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 of Human province. In this paper based upon analysis of various features of external space form of two kinds of Diaojiao Lou features of physical spatial form of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 of Hunan province are

summarized , which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Key words] national architecture,external space,land form,space form,environmental space

导语

我国古代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等因素。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

一、 自然环境对外部空间的影响

吊脚楼是湘西民居的精华所在。吊脚楼因为有别具一格的造型而产生了独特的魅力,它既体现了湘西民族建筑的清新秀美舒展大方,又反映出民居形式中的古朴粗犷及其原始的野性。吊脚楼这一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湘西民族建筑空间构图上的自由灵活和浪漫情趣,要研究湘西民族建筑的形体外观,吊脚楼无疑应列为重要的课题。 地形对湘西民族建筑外部空间造型的影响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空间亲近融合、协调统一,离不开尊重与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而紧密结合地形,又必然会产生出各种形态的建筑空间外部形象。如此可见,紧密结合地形是形成湘西民族建筑外部空间造型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又是外部造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湘西山坡峭壁、河溪险滩占十之八九,具有山高水急耕地少的特点。在这种生活生产环境下建筑物如果不紧密结合地形则无立足之地,因此,依山就势、顺

论文,你懂得

乎自然成为湘西建房盖屋的重要原则。俗话说“扶弱不扶强”。这是湘西当地民间建房的口诀,具有朴素的哲理。湘西民间工匠却很好地用它来反映出建筑与地形的关系,对地形“弱”也就是对地形不规则,有高差、陡坎、溪沟的加以扶持,就是很好地结合地形的例证。“扶弱”的方法,可以是加一个吊脚楼,或是偏屋、侧屋或其他辅助用房,最终目的是弥补地形之不足,充分利用土地,同时也丰富了外观,开拓了视野。

地形一方面限制了建筑,另一方面也给建筑带来了生机。地形的高差是促成吊脚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地形不规则,往往也会带来不规则的建筑外形。

在湘西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建筑物的檐口标高不一,二层挑廊时宽时窄,吊脚楼形状不甚规则等。这些大多是由地形限制而引起的。巧妙地与地形结合,给湘西民族建筑外部空间造型带来特色,但是崇峻险滩也并非湘西所独有,何以偏偏在湘西的河岸边展开了连片的吊脚楼呢? 这也许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异造成的。沿河的一面,在防御功能消失后,人们迫不及待地希望回归自然、接近自然。在这种心理的直接支配下,于是便形成二楼挑出外廊,下部设立垂直支撑或斜撑的吊脚楼式的建筑。吊脚楼在这里完美地体现了山地建筑形态的特色。如凤凰县沱江镇吊脚楼群,凤凰县沱江沿岸吊脚楼可谓湘西沿河吊脚楼的典型代表。这些吊脚楼多为在远住房空间不足的情况下向河中延伸,以支挑的方式形成的。沿岸的原有住房多位于岸壁之上,加建吊脚楼则以木柱斜撑在岸壁上或直立在河床的岩石上。

这种各取所需,随意而建的吊脚楼群形成了一种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的视觉景观。

吊脚楼的形成与发展有悠久的历史,由于湘西少数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致使各种历史演变过程的资料极少,目前所能做的,只能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湘西吊脚楼的形体组合、外观形式、比例、尺度等方面做粗略的分析。

二、 吊脚楼的主要特点

1.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吊脚楼多呈虎坐形,多为依山傍水,后来讲究朝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

2. 依势而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吊脚楼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均依地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

论文,你懂得

3. 适应当地的湿热气候。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房屋下部架空,干爽透气、通风采光和防止野兽的侵害,成为干栏式住宅特点的具体体现。

4. 房屋底层柱子有的不着地,使得下层多畅空,人畜在下面通行。底层也可用作牛、猪等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与平地建筑相比,大大地节约了土地。

5. 近年来吊脚楼讲究工艺、重视装饰。屋顶多为歇山顶,制作颇为精致,楼外走马廊多置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出楼外的悬柱有八棱、六棱或四方形的,有的将其雕成“绣球”、“金瓜”等形状,涂上彩漆,柱子及横枋多雕有各种吉祥图案。

6. 注重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而居,建筑的木构件都采用清水制作,屋架山部均保持空透,不用木板或其他材料嵌填、遮挡,弯梁与挑梁很少加以修饰,用料讲究天然取材,以天然生成为上品,减少了二次加工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7. 体态自由、秩序明确。房屋多沿等高线排列,依山脉、河流的趋势和指向,形态均表现出不规则的自由倾向和多方位的空间特征“不许盖瓦”,一直到清朝雍正七年“改土归流”后,才兴盖瓦。

三、 吊脚楼的类型

按平面布局分类

1. 一字形: 这是最普通最常用的形式, 平面上常见的是一列三间, 也有五开间的中间堂屋用作祭奉祖先和起居、会亲友, 堂屋后有过道房左右间又分为前后两室, 前室作为卧室, 后室为灶房。

2. 丁字式:也叫“一头吊”或“钥匙头”它是在一字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规模较一字式的建筑大一些,主要是在正房的一侧接出耳房三两间,进深小于正房。底层作为贮藏用,上层作卧室或客房用从平面形式和空间形态来讲,丁字型的吊脚楼已经具备一定的围合感,即“ ┓”形。

3. 凹字形: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在正房两侧都伸出厢房,形成一个比较整齐的前庭,布局可对称也可不对称,一般家庭人口较多或经济条件较好,多采用此种形式。凹字形与丁字形的吊脚楼相比,具有较强的围合意向。

4. 院落式: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富裕人家的住宅多为院落式,更富裕的大地主和豪绅家多是几重院落连接,形成三重堂、四重堂。

论文,你懂得

四、 吊脚楼的结构与构造

1. 吊脚楼建筑结构

吊脚楼的材料以杉木为主,按传统的标准,一栋三层三开间的吊脚楼,需用24根柱子,四五十根枕木,39根檩子,28根大小枋,135根椽子,600块枋子和600块木板,以及l万5千块瓦片即可建成。令人称奇的是,偌大一座楼房,除固定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他部位全部用卯榫构筑而成。从结构上讲,吊脚楼基本上是木构架承重,由砖墙、土坯或木板作外围护。这种“墙倒屋不塌”的结构方式与古老的中国建筑有着共同的血缘。

2. 吊脚楼与正房的关系

土家族住所的结构一般为一正两厢(也有一正一厢的) ,其中厢房为吊脚楼·在平面布局中,吊脚楼位于正房的一侧或两侧,一般与正房垂直,也有个别建筑,受道路和地形等因素限制,吊脚楼和正房是斜交的。吊脚楼的间数、开间及进深尺寸、屋脊高度及屋高均比正房小,其构架一般为三柱四挂、三柱六挂或本柱二挂的穿斗架。

3. 屋顶及檐口

南方气候潮湿多雨,温度常年较高。一般屋不做防寒处理,在檩上钉椽,椽上铺瓦即可。屋面也有用杉木皮做材料的,吊脚楼的屋顶一般为歇山顶,坡度基本与正房相同。檐口曲线是用自然弯曲的木料做檐檩而直接形成的,用材巧妙而简洁·檐口从起翘点开始,在挑枋部钉木板捧檐。捧檐的高度依挑枋端的高度而定,它可防止挑枋外露部分淋水而坏掉。

4. 阳台与走廊

吊脚楼的前面有阳台,称为“耍楼”,两边有走廊,阳台和走廊排柱悬空,栏杆多由木条组成,富裕之家在栏杆上雕龙画凤,在窗子和门上精雕细刻。阳台的屋檐为飞檐翅角,其遮檐用长条木板钉封檐口。

5. 墙体

吊脚楼用木构架承重,所以墙体只是起围护和分隔的作用。土家族居住区的吊脚楼外墙多为木板墙,其做法是在柱、枋间所形成的框上装明枋,镶木板,其外再刷柚油,保留了木质的本色,也有一部分吊脚楼采用石垒墙或土坯墙,用片石、块石、卵石或用未经烧结的土坯砌筑而成,内墙也多用木板墙。

五、 结语

论文,你懂得

把空间环境与人的自我认同放在一起加以探讨,意味着人们已经将目光投射与人自身存在的本体性认同,与识别性特殊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传统街区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网络使得其具有较强的认同。所谓传统街区的认同感就是我们通过空间环境的种种识别,意识到自己和所在的社区之间的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个就是舒尔茨认为的场所精神。他还认为这种认同感和方向感都是环境所具有的精神功能,要想获得一个存在的立足点,人们必须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必须知道他和这个场所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我国古代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是社区居民不可缺少的生活组成部分。现在,许多人希望从更新的邻里单位中找到这种精神,或是形成一个有稳定的社区交往网络的邻里社区, 一个充满生机和吸引力的邻里社区是需要有连续和内聚形式,以及有全体居民都能够加入的公共空间领域。赋予公共空间一个易于识别的形式,可以使社区居民有社区认同,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湘西民族建筑外部空间造型与地形紧密结合具体体现在吊脚楼的特色上,传统木架穿斗式建筑的高度程式化使得建筑外部空间造型与周围环境空间特色紧密地相互关联,通过对这种特色的研究有利于从根本上了解其贯穿湘西民族建筑空间特色的主线是适应性,湘西民族建筑空间与环境在各个层面上的特色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适应,对社会的适应。

其建筑空间是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不断磨合而趋向合理,并由此形成自身的特色。

因此,其中的相当部分值得借鉴与学习,可以从中提取符号,运用到现代城镇和建筑的建设相关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 ]王贵祥. 建筑如何面对自然[J ] . 建筑师,1992 (37) :34235.

[2 ]江南岸. 湘西土家吊脚楼[J ] . 民族论坛,2002 (5) :15216.

[3 ]魏挹澧. 湘西城镇与风土建筑[M]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论文,你懂得

西

姓名:薛 杭

学号:201103190221 班级:建筑学(2)班 指导老师:左明星老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5n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