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娟附件1丹家修身

更新时间:2024-07-08 07: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第四单元 金丹大道

什么是仙学?仙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它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实验室,以探索人的生命奥妙为己任,以千古不传之秘为修炼方法。 仙学是一门独特的学问。是道学的一个分支,有着庞大而精密的思想学术体系,是中华古文明的一朵奇葩。 何谓“仙”?《说文》云:“仚(即仙),人在山上貌,从人从山。”“仙,长生迁去也”。《列仙传》说善于导引、行气的彭祖,从尧时一直活到殷周,享年800余岁。长生不死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修仙有延年益寿之效,能使人克尽天年却也是事实。据近年学术界提供

的材料,动物的生命约是其成长期的六倍,那么天年应该在150岁左右。何谓丹道之学?所谓丹道,就是以老子的“道”“德”之理、黄老的天人整体观,尤其是《阴符经》的“三盗”之说为理论基础,以《易》和阴阳五行为整体系统模型,总结古人炼丹(主要指内丹)实践,使之上升为理论,以说明炼丹的一般规律及具体功理。由有为而无为,由后天而先天,由逆运而顺化,这是丹道的修身途径,也是丹道与先秦道家的不同之处。我们学习内丹、研修内丹的目的就是要健康长寿、增长智慧和能力,这一步是最基本的,也是现代生活最需要的。人不但能长寿,不患什么病,还很聪明,又很有能力,谁都想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就是要对传统文化、道家文化的精华进行深入挖掘、锐意创新,造就健康长寿、具有非凡智慧和能力的一代新人,从而“为往圣继绝学,为人类进文明,为万世开太平”,开创一个新时代,形成一种新的人类文化。

经典原文

6、《黄帝阴符经》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总共只有300多字,作者无法考证。据说《阴符经》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洛阳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根据李筌对本经典的解释著作《黄帝阴符经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

1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神 仙 抱 一 演 道 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富 国 安 民 演 法 章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

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强 兵 战 胜 演 术 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

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

2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乐育堂语录》一则

内容提要

《乐育堂语录》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丹经,它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朴实说理,大畅玄风,系统阐述了道教内丹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功法。其丹道思想可谓性命双全,理法并重;顿渐相资,三根普被;贯通三教,直指大道。《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以作者多年研究道教内丹学的学术功底与实践体验,对《乐育堂语录》进行了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注释和疏解,把文献的整理与思想的诠释有机结合,既普及了内丹学的基本知识,又阐发了道教内丹学的理论特色与微言大义;既对道教内丹学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是一般读者深入内丹学堂奥的最佳入门读物,对现代人的身心修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阳生之道章第二

诸子谈及阳生之道,已非一端,总不外无思无虑而来。即如贞女烈妇,矢志靡他,一旦偶遇不良,宁舍生而取义。又如忠臣烈士,惟义是从,设有祸起非常,愿捐躯以殉难。此真正阳生也,不然,何以百折不回若是耶?由是推之,举凡日用常行,或尽伦常孝友,或怜孤寡困穷,一切善事义举,做到恰好至当,不无欢欣鼓舞之情,此皆阳生之候。只怕自家忽焉见得,忽焉又为气阻。又怕自家知道,因而趾高气扬,喜发于言,形动于色,洋洋诩诩,不知自收自敛,视有如无,因被气习牵引而散矣。又或读书诵诗,忽焉私欲尽去,一灵独存,此亦阳生之一端也。又或朋友聚谈,相契天怀,忽然阳气飞腾,真机勃发,此亦阳生之一道也。更于琴棋书画,渔樵耕读,

3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果能顺其自然,本乎天性,无所求亦无所欲,未有不优游自得、消遣忘情者,此皆阳生之象也。总要一动即觉,一觉即收,庶几神无外慕,气有余妍,而丹药不难于生长,胎婴何愁不壮旺?即或不至成仙,果能持守不失,神常返干穴中,气时归于炉内,久久真阳自发生矣。尤要知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以此思之,纵自家鲜有功德,不能上大罗而参太虚,亦可迈俗延龄,为世间地仙人仙④焉。诸子从此悟得,方知阳即道,道即虚无自然。子思子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其即此收敛阳光、不许一毫渗漏之说欤?诸子卓有见地,吾故以铺天匝地、亘古历今之真正元阳无时无处而不有者示之。若以此教初学人,反使无路入门,将他本来色相一片欢欣鼓舞之机亦窒塞焉。

【章旨】

此章透彻开示阳生的种种表现,使我们认识阳生不仅是在练功时才特有的现象,而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的,无论我们做什么,只要到达无思无虑的境地,都属于阳生现象,关键在于阳生时不要错过,要及时收敛精神,因而修道的人随时随地都要警觉用功。 【注释】

①阳生:道家炼内丹,是消阴成阳,阳生从命功方面是指阳气发生,从性功方面是指元神显现,阳生之时是练功时要把握的火候关键。②一动即觉,一觉即收:阳生的时候要能立即觉察到,把精神收敛,不起杂念,这样方能阴消阳长。 ③有阳则生,无阳则死:丹道中的阴阳有特殊的含义,与一般哲理上的阴阳不同。从哲理上说,阴阳相互依存,阴阳不能独存,而丹道中的阴阳有其象征的意义,阴代表生命中导致死亡的消极力量和无意识的成份,阳代表生命力,代表光明和有意识的成份。 ④地仙人仙:神仙等级在不同道经中有不同的分类,在《钟吕传道集》中仙分为五等,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和天仙。其中人仙不离于人,只可安乐延年;地仙不离于地,炼形住世而得长生不死。

【研析】

悟大道的人,要有迥异于常人的高远见识,凡事要做到透彻透顶才行。比如说道家注重阳生时的火候,要及时采取,但一般修道者多认为只有在练功时到一定程度才会有阳生的现象,从而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其实,真正的大道不离日常生活,只有随时随地用功,将整个生活融人修道之

4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中,才能修到高境界。不然,你专门打坐修道的时间有多少呢?道不远人,我们本来就生活在道中,只是我们一味向外驰求,而没有觉察到道的显现,而道的显现就是阳生,也就是一种虚无自然、无思无虑的状态。一般人也都可能经历阳生的现象,但不能把握采取,为习气所牵,当面错过,实在可惜。这里黄仙师指示随时随地一直都有的真正的阳生现象,这是从道的高度来理解阳生的现象,就是要我们在生活中随时体认,及时返照,使神不外驰,真气内充,事事合道自然,如是成仙有望了。

相关读物

《吕祖百字碑注》节选

吕祖百字碑注 张三丰 注

养气忘言守

丰祖注: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降心为不为

丰祖注:凡人之心,动荡不已。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物,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动静知宗祖

丰祖注:动静者,一阴一阳也。宗祖者,生身之处也。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牝也。一身上下乾坤八卦、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元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按:原文无“元息”之“元”,理义不通,似为误漏,特为补之。)所谓动静者,调和真气,安理真元也。盖呼按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阖一辟,一动一静,贵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无事更寻谁

丰祖注:若能养气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气穴,意注规中,混融一气,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点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5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丰祖注: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诀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丰祖注: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便生妄想,难以静性。必要有真惩忿,则火降;真寡欲,则水升。身不动名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曰炼气,炼气则龙吟。元气存守,意不动,名曰炼神,炼神则二气交,三元混,气自回矣。三元者,精气神也。二气者,阴阳也。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性住则身中先天之气自回。复命归根,有何难哉!诀曰:回光返照,一心中存,内想不出,外想不入。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丰祖注: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气自回。将见二气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忽觉肾中一缕热气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二气姻蕴结成丹质。而气穴中水火相交,循环不已,则神御气,气留形,不必杂术自长生。诀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直至丹田气满,结成刀圭也。

古代关于修仙(炼丹)的记载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庄子·刻意》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楚辞·远游》: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

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曰:“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壹气孔神兮,於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神仙传··彭祖传》:“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

《史记·留侯世家》:辅佐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张良,在功成之后也只“愿弃人

6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间事,欲从赤松子游”,“乃学辟谷,道(导)引轻身”。

髙真大隐语录:

《参同契》:“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知白守黑,神明自来。” “乾坤刚柔,配合相包。阳禀阴受,雄雌相须。须以造化,精杰乃舒。” “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入药镜》:“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是性命,非神杰,水乡铅,只一味。” “真橐龠,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 “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吕祖全书》: “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炁回丹自结。”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天生一物变三才,交感阴阳结圣胎。”

《悟真篇》: “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愚迷枉摆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 “三才相盗食其时,此是神仙道德机。万化既安诸虑息,百骸俱理证无为。” “药逢炁类方成象,遒在虚无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重阳祖师:“外三宝不漏,内三宝自合也。始得真人感通,先天之炁自然归之。??虽然外来,实是内孕。??神仙妙用,只是采取先天真阳之炁,以为金丹之母,点化己身之阴气,以变化纯阳之体。??神形俱妙,与道合真。此皆自然而然,不假一毫作为也。” 白玉蟾《修仙辨惑论》:夫天仙之道,能变化飞升也,上士可以学之,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饷之间,可以凝结,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炼丹之法,本无卦爻,亦无斤两,其法简易,故以心传之,甚易成也。

三丰祖师: “人身现成放着两个真消息,与外天地日月同体,不差毫发。是天地乃万物之最大者,人为万物中之最灵者,天地不过是个大人,人不过是个小天地,所以人身造化同天地。谁能醒悟人人有个通天窍?人人有一味长生不老药?人人有个炼丹炉?人人有个上天梯?人人有个人不识” 黄元吉先生: “内药,吾身之元炁也;外药,即太虚之元炁也。此殆不增不减,随在自如,但非内照内养有功,必不能招回外来之药。??内之元阳发,外之元炁自蓬蓬勃勃,包裹一身,浑不知天地人我,此殆内外合一,

7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盗得天地灵阳,归还于我形身之内,久之则炼形而化炁。所谓神仙无别法,只是此炁充满一身内外焉耳。”

陈撄宁《仙学必成》: “借身内之元炁,以招摄虚空之精神。则自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 “修仙者,贵在搜积虚空中清灵之炁于身中,然后将吾人之神与此炁配合而修养之,为时既久,则神炁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

问题与思考

一、古人说人的天年是150岁,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而且大多是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

二、人的命运是早就注定的,还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可以改变,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如何去改变?

三、内丹修炼一直是以极其隐秘的方式进行,今天如果公开传授,时机是否成熟?

四、丹道修炼与今天的常规体育锻炼有何异同?丹道修炼的当代价值,除了健康长寿,你认为还有哪些?

大视野

夺天地造化之功

盗气说。万物盗天地之气而长生,人盗万物之气以

资身,人与草木禽兽俱禀阴阳而生。人能反照自性,穷本达始,明会阴阳五行之气,从天地之气中摄取精华营养,以养五气,盗万物之机以生。万物气散,人以盗之,人知摄取万物之真气以养形;更知顺天时,接天气。夺天地之造化,即能长生不死;盗万物之气,以助成道。若不明晓造化,则又被万物所反盗。如眼观五色,耳听五音,舌餐五味,醉饱膻腥,纵邪生淫,皆是反被万物所盗;而七情六欲即是被反盗的祸患总根源,是生命死亡的杀手。惟修心制欲,关门拒盗,才是求长生的根本。

8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阴符经》相传是黄帝所作,故又称《黄帝阴符经》。道教东派祖师陆潜虚说:“昔者轩辕氏得道于广成子,作阴符、龙虎二经。”而据后世考证,“阴符经必非黄帝语,然亦非汉唐以后人所为”(明·吕坤《阴符经注》)。故把它列为先秦“黄老之学”的经典大体上是不会错的。对于《阴符经》历代注者甚多,看法亦不一,有视为“主术”者,有看作兵书者,亦有视作养生之要旨者。而后世以长生不老、成仙作祖为宗旨的道教人士,则都奉之为修身登仙的枢要。陆潜虚赞之曰:“所谓性命之余,三元二道,则论之备矣。老氏祖之而言道德,伯阳拟之而作《参同》。”他明确认为,被后世称为“万世丹经王”的《参同契》是以《阴符经》的思想为指导而写出来的。而另一位后世公认的神仙丹道大师,宋代的张紫阳在其名著《悟真篇》里亦明白地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由此看来,我们把《阴符经》看作是古神仙家修身之道(注意,不是指神仙家羽化登仙的目标)的理论基础,是有依据的,是合理的。《阴符经》把天地、人和万物看作“天”(自然)的三个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这里,“天地,万物之盗”的“盗”,有更相为盗之意,即“阴阳者??生杀之本始”之意,而这里的万物,也包括人在其中。当万物之生长也,万物盗天地之气;而当天地之杀万物也,天地盗万物之气。后两个盗,说明了人与人以外(实际上是“我”与我以外)的万物之间的更相为“盗”的关系。本来人“心怀智度,能反照自性,穷达本始,明会阴阳五行之气,则而用之”,故善盗万物之气。但是,人生而有欲,故《史记·乐书》曰:“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返己,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这就是万物盗人的道理。这三方的“互盗”作用的综合,形成了自然界整体的稳定的演化。故曰:“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到此为止,讲的是顺则生的自然之理。

据此,则修身之要旨在于:盗于万物,而不为或少为万物所盗;并进而盗于天地,而少

为或不为天地所盗。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要做到这一步,关键在于掌握盗机,而“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阴符经》中提出了两种盗机:一是“至静之道”,即先秦道家,乃至儒家修身之道;二是以阴阳五行、八卦甲子为契机的盗机,即经文所说的“爰

9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枢诡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这种盗机,就是神仙家修身的指导原则。

综观《阴符经》全文,可以体会到一种跃然纸上的能动性、进取性。它和先秦道家的虚静自然,先秦儒家的执中率性,乃至同属黄老之学的《黄帝内经》的修身要旨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由先天(顺自然之性)而后天,由“无为”而“有为”(通过有为而达于无为无不为),从顺成到逆取的转变的径迹。总之,《阴符经》所提出的把握盗机,使人(我)能盗万物、天地之精气,而不为天地、万物所盗,是古神仙家修身的理论基础。而这个“盗机”,是不可轻泄的。一旦明白了盗机,其运用的结果,是祸是福,完全取决于运用者的道德修养。故《阴符经》告诫曰:“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君不见《封神演义》里的赵公明和云霄三仙子乎?其人固属子虚,其理则实可为鉴。

顺为人,逆为仙。人们知道,庄子道家学派认为人的生死是如同昼夜交替一样的自然规律,主张自然无为以顺应物理之情。仙学则“贵逆不贵顺”,主张丹可炼、金可作、仙可学、世可度,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内丹学的理论核心是要“归根返元”,从逆的方向模拟宇宙反演的规律。陈致虚注《参同契》云:“太极之分,有先天,有后天。何谓先天?形而上者谓之道,以有入无也。何谓后天?形而下者谓之器,从无入有也。”“世人惟顺行后天之道,故一生一死而轮转不息。圣人善逆用先天之道,故能致知格物正心修身乃长存而不泯。”“顺行阴阳,生人生物;逆用阴阳,必成金丹,此原理也。”《丹经》也有“顺为人,逆为仙,只在其间颠倒颠”之说。因之我们将“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称作内丹学原理。

再从方法论来说,天人整体观认为,作为局部的个人的生命运动决定于包括人自身在内的宇宙整体,但是,整体观并不排斥局部的能动性。相反,天人整体观认为,人应该而且可凭藉自身的努力,在整体运动规律许可的范围内,改变局部的运动规律,在一定的程度上掌握自身的命运。神仙家的长生不老的目标超越天人整体观允许的范围,因而应该舍弃,但神仙家的修身方法——充分发挥个体的人的能动性,逆而取之,就方法论而言,是符合天人整体观的,只要“逆”得有道理。

从人本身来说,每个生命都是从混沌中诞生,渐渐进化,其进化过程不仅重复了整个人类的过程,也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的缩影,包含了整个宇宙进化的全部信息。常人是顺行,由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化生后天的精气神和形体生命,精下泄,神外驰,最后元精元气元神被耗尽,生命也就终结。顺逆之道,不仅是从精不外泄、神不外驰这个角度来说的,广义的顺逆之道,顺是指一切常人的伤精耗神的行为,如私心杂念、贪图享受、追逐名利、纵情声色等,逆是抛弃一切常人所为满足自己本能的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目无所视耳无所闻,神形相守,身心合一。

先天一炁说。内丹学要追求一种长生不死、永恒不灭的状态,而根据自然科学定律凡是

产生的东西最终都要灭亡,仅有虚无是不生不灭的。这样,返还虚无之道就成了内丹学追求的目标。《唱道真言》云:“夫道之要,不过一虚,虚含万象。世界有毁,惟虚不毁。道经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道无他,虚而已矣。形神俱妙者,形神俱虚也。”内丹学认为在宇宙未创生之前,是一片虚无。当宇宙创生之时,虚无之道化生出元始先天一气(太乙真气),这种先天一气被认为是宇宙万物运动的一片生机,也是生命运动的源泉。因之,阴阳双修和清净

10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孤修两派丹法都以招摄先天一气为目标。我们推测,先天一气大概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初始信息,是时间和空间还没展开的宇宙本源,是自然界最根本的内在节律。初始的宇宙中隐藏着秩序,存在着产生普适的宇宙节律的信息源。内丹家通过一种将人体节律和宇宙节律调谐的技术、使人体精、气、神等元素充分激发,在量子层次上和自然界的本源相互作用,将这种残留在宇宙中的初始信息招摄到体内。内丹家将人体和大自然的内在节律相调谐,使自己的身心与混沌的宇宙融汇为一体,返回先天的初始状态,才能同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进入道的境界。

知识链接

西游记与金丹大道

西游原旨读法

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著

一西游神仙之书也,与才子之书不同。才子之书论世道,似真而实假;神仙之书谈天道,似假而实真。才子之书尚其文,词华而理浅;神仙之书尚其意,言淡而理深。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一西游世法道法说尽,天时人事说尽,至於学道之法,修行应世之法,无不说尽。乃古今丹经中第一部奇书,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一西游每到极难处,行者即求救於观音,为西游之大关目,即为修行人之最要着。盖以性命之学,全在神明觉察之功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一西游三藏喻太极之体,三徒喻五行之气。三藏收三徒,太极而统五行也;三徒归三藏,五行而成太极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

11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来龙。那山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有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玉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须臾回报道:“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国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恩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趁闲,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众猴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名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又上桥头再看,却似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看罢多时,跳过桥,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我们都进去住也,也省得受老天之气。”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众猴随后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有诗为证: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享乐天真,何止二三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忽然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我等日日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有何忧虑?”猴王道:“今日虽不干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众猴闻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只见那班部中,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如此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服阎王老子所管,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齐寿。”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噫!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众猴鼓掌称扬,都道:“善哉!善哉!我等明日越岭登山,广寻些果品,大设筵宴,送大王也。”次日,众猴果去采仙桃,摘异果,刨山药,劚黄精,整整齐齐,摆开石凳石桌,排列仙酒仙肴,尊美猴王上坐,一个个轮流奉酒奉果,痛饮了一日。

次日,美猴王早起,折些枯松,编作筏子,取个竹竿作篙,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趁天风,来渡南赡部洲地界。这一去,也是他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弃了筏子,跳上岸来,只见海边有人捕鱼、打雁、挖蛤、淘盐。他走近前,弄个把戏,妆个虎,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于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

12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不觉八九年馀。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登岸遍访多时,忽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幽深。他也不怕狼虫虎豹,直登山顶。正观看间,忽闻得林深处有人言语,急忙穿入林中,侧耳而听,原来是歌唱之声。歌曰: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迳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美猴王听得此言,满心欢喜道:“神仙原来藏在这里!”即忙跳入里面看时,乃是一个樵子,在那里举斧砍柴。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那樵汉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人!不当人!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樵夫道:“我说甚么神仙话?”猴王道:“我才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散心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猴王道:“你家既与神仙相邻,何不从他修行?学得个不老之方?”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父亡,母亲居孀,止我一人,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廛,卖钱籴米,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猴王道:“据你说起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仙分。但求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却好拜访去也。”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与你说了,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猴王听说,只得辞谢出林,找路过坡,约有七八里远,果然望见一座洞府。挺身观看,真好去处!只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牌,上有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美猴王十分欢喜,看勾多时,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

少顷间,只听得“呀”的一声,洞门开处,里面走出一个仙童,高叫道:“甚么人在此搔扰?”猴王扑的跳下树来,上前躬身道:“我是个访道学仙之弟子,更不敢在此搔扰。”仙童笑道:“你是个访道的么?”猴王道:“是。”童子道:“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猴王笑道:“是我,是我。”童子道:“你跟我进来。”

这猴王整衣端肃,随童子径入洞天深处。一层层深阁琼楼,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直至瑶台之下。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走了两遍。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猴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傍,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

13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毕竟不知向后修些甚么道果,且听下回分解。

悟一子曰:此明大道之根源,乃阴阳之祖气,即混元太极之先天,无中生有之真乙。能尽心知性而修

持之,便成金身不坏,与天地齐寿也。

如此回提纲二语,最着意者,在上一句,为作者全部之统要。

首言“灵根”也者,先天真乙之气也。经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云:“两者同出而异名。”方其无也,真乙之气不可见,故为天地之始。及其有也,真乙之珠现于空虚中,故为万物之母。一气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俱真乙之气变也。其为气也,立于天地之先,入于天地之内。始自无中生有,复自有中生无。人能得此一气,可以包罗万象,故曰:“得其一,则万事毕矣。”《悟真篇》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易》曰:“天地絪緼,万物化醇。”元始以一粒宝珠证道;灵山会上,龙女献牟尼宝珠证道。三教圣人,无不从此道直探根源,洞明造化。

因服食后天之水,而金光潜息,将渐失其初禀之性矣。以其为水中之金,故居于水帘洞。内有“铁板桥”,分明是天造地设的家当,非人力所能为。此种家当,得之者我,命不由天,不受老天之气者矣。诚天地间至美之大乐王也!故称“美猴王”。

人身难得,百岁易磋,急宜开发道心,自己勉力。须知仙佛神圣之道,长生不老之方,人人有分。奈何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殊可怜悯。故仙师指出一个路头,还向西方访问,直至西牛贺州,讨出一个神仙下落。

盖因既生之后,为尘欲所染,而渐失其先天之性,岂不自弃其天造地设的家当耶!故须菩提大发慈悲,曰:“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古、月,老阴,不能化育;儿男、婴细,正合本论。”欲觅先天之真性,须从后天而深求。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话表美猴王得了姓名,怡然踊跃;对菩提前作礼启谢。那祖师即命大众引悟空出二门外,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众

仙奉行而出。悟空又拜了大众师兄,就于廊庑之间,安排寝处。次早,与众师兄讲经论道,习字焚香。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舞足蹈。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不觉踊跃,望师父恕罪!”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甚么道?”悟空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悟空道:“凭尊师意思。”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14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道:“也似?窑头土坯?。”悟空笑道:“怎么谓之?窑头土坯??”祖师道:“就如那窑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煅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样?”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做?水中捞月??”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学!不学!”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猴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吓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报怨他,又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他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当日悟空巴不得到晚,黄昏时与众就寝,假合眼,定息存神。约到子时前后,轻轻的起来,穿了衣服,偷开前门,走至后门外,只见那门儿半开半掩。悟空即侧身进门,直走到祖师寝榻之下。见祖师朝里睡着,悟空不敢惊动,即跪在榻前。那祖师不多时觉来,舒开两足,口中自吟道: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 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悟空应声叫道:“师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时。”祖师知是悟空,即起披衣,盘坐喝道:“这猴狲!你不在前边去睡,却来我这后边作甚?”悟空道:“师父昨日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法,故此大胆径拜榻下。”祖师听说,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就打破我盘中暗谜。”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悦。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悟空叩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祖师云:

显密圆通真妙诀,借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此时说破根源,悟空心灵福至,切切记了口诀,对祖师拜谢深恩,即依旧转到前门,坐在原寝之处。当日起来,暗暗维持,子前午后,自己调息。

却早过了三年,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忽问:“悟空何在?”悟空近前跪下:“弟子有。”祖师道:“你这一向修些什么道来?”悟空道:“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悟空听说,沉吟良久道:“师父,我常闻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祖师道:“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注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南西北风,不是和薰金朔风,唤做‘赑风’。自囟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悟空闻说,毛骨悚然,叩头礼拜道:“万望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祖师道:“此亦无难,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你要学那一般?”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甚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15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一日,祖师与众门人在三星洞前戏玩晚景。祖师道:“悟空,事成了未曾?”悟空道:“多蒙师父洪恩,弟子功果完备,已能霞举飞升也。”祖师道:“你试飞举我看。”悟空弄本事,将身一耸,打了个连扯跟头,跳离地有五六丈,踏云霞去勾有顿饭之时,返复不上三里远近,落在面前,叉手道:“师父,这就是飞举腾云了。”祖师笑道:“这个算不得腾云,只算得爬云而已。自古道:‘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凡腾云之辈,早辰起自北海,游过东海、西海、南海、复转苍梧。苍梧者,却又是北海。将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方算得腾云哩。”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拜求道:“师父,‘为人须为彻’,索性舍个大慈悲,将此腾云之法,一发传与我罢。”祖师道:“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你却不是这般。我才见你去,连扯跳上。我今只就你这个势,传你个‘筋斗云’罢。”悟空又礼拜恳求,祖师却又传个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将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师徒们天昏各归洞府。这一夜,悟空即运神炼法,会了筋斗云。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

一日,大家都在松树下会讲多时。大众曰:“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前日师父传与你的变化之法,可都会么?”悟空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让我等看看。”悟空闻说,抖搜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甚么?”大众道:“就变一棵松树。”悟空捻着诀,念动真言,摇身一变,就变做一棵松树。真个是:

郁郁含烟贯四时,凌云直上秀贞姿。 全无一点妖猴像,尽见经霜耐雪枝。

大众见了,鼓掌呵呵大笑,不觉的惊动了祖师。祖师急拽杖出门来问道:“是何人在此喧哗?”大众闻呼,慌忙整衣向前。悟空也现了本相,杂在丛中道:“启上尊师,我等在此会讲,不敢喧哗。”祖师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大众道:“不敢瞒师父,适才孙悟空演变化耍子。教他变棵松树,果然是棵松树,弟子们俱称扬喝采,故高声惊冒尊师,望乞恕罪。”祖师道:“你等起去。”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只得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道:“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悟空闻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难容!”悟空只得领罪拜辞,与众相别。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剥皮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不敢!不敢!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悟空谢了。即抽身,捻着诀,纵起筋斗云,径回东海。那里消一个时辰,早看见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自知快乐,暗暗的自称道:

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 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言真妙之理,须要大悟大彻,得真师传授,方好下手。

是道也,虽天生至灵之悟空,亦何能知识?故必求菩提传授。紫阳真人曰:“总饶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如非天生至灵之悟空,而欲从自心中强猜,其可得闻乎!

祖师曰:“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五百年后,天降雷灾,须要见性明心。”可见见性明心,乃丹成以后之事。若不见性明心,则理欲混杂,不能纯一,则落于邪僻,故天神不容,雷灾难免。此外来之灾,犹属易避。若不能见性明心,则本身之阴火未除,迟之又久,积而成害,火灾自生。若不能见性明心,则本身之阴气本净,退之又久,积而为殃,风灾自生。

此三灾,总发明道成之后,须归到无为至真之极处也。祖师传与口诀,行者学成变化,始而爬云,终而斛斗云,总见得见性明心,自能超脱尘凡,与天地同其变化,由勉强而抵于神化也。

此道只宜自知,不宜在大众面前卖弄,了道之后,即超然远举,不露恚角,正见性明心也。 “你去罢。你从那里来,从那里去。”盖教他归本还元以避祸也。

书中如此笔墨,非洞察阴阳,深明造化,何从测说乎!此所谓与天同寿的真功果,不死长生的大法门乎!纯阳一得,而孙孙不绝,变化无穷,又何天地幽冥之得以拘束之哉!

16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李白的丹道修炼

诗坛巨星李白自唐以来人们多以“仙”字目之。备受武后、睿宗、玄宗三朝皇帝景仰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曾经称赞青年时期的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 白入京,贺知章与之想见,“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 道难》以示之,读未尽,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本事诗》)杜甫诗云:“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送孔巢父还山谢病游江东呈李白》)。李白诗文集的第一位编纂者李阳冰也说:“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 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草堂集序》)以“仙”字目李白,唐人如此,后人更多。的确,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仙”二字 仅李白足可当之。世人以“仙”字目李白,大抵美其风仪之潇洒,诗风之飘逸,而对其一生如何崇信仙道,尤其是怎样进行仙道修炼未引起太多关注。李白的思想是一个矛盾体:既想积极用世,大济苍生,又向往神仙轻举。李白诗文的仙风仙骨,与他天生的浪漫性格有关,与他长期信奉仙道更有较多关系。本文试对李白修炼仙道的背景、过程、法门作比较全面的论述。 一、修炼的背景

初、盛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风流浪漫与自信的时代。从贞观四年三月“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唐会要》卷一百《杂要》)起,中国长达几世纪的分裂、战争、民族危机、社会混乱给人们带来的彷徨、失望、颓唐心理一扫而空。四夷臣服,物阜民安、政治开明的盛世,引起了文化氛围的变化。故朱东润说:“盛唐之诗, 远希建安,近宗二谢,留连光景,游心物外,其诗境则近六朝而远风骚,其思想则近释老而远儒宗。”\人们开始为大千世界的明媚阳光、葱茏草木而眼花缭乱,甚至头晕目眩,对人生充满了自信、坦然和兴备。人们追求现世的乐趣,追求欲望的满足。这种时代的需求导致了人们美感意识和世俗肉欲的全面复苏,而以追求神仙与长生不老的道教正迎合了这种时代的需要。这正如葛兆光所说:“初、盛唐的社会环境为道教之树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 水分和养料。”此外,李唐王朝统治者将老子追认为他们的远代祖先,唐高宗乾封元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于天宝十三年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天皇大帝”,这大大提高了道教的地位。从武德八年唐高祖李渊下诏宣布三教中道教第一,儒教第二,佛教第三起直至玄宗时代(除武则天之外),道教春风得意,势力大涨。唐代修道观极多,据《唐六典〃祠部》记载:“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这仅指大的道观。因此,初、盛唐时代,举国上下,一片迷狂,宫观林立,仙风扑面,而诗坛巨星李白便是这个时代孕育的宠儿。李白天性浪漫,才高八斗,又深受时代风习之浸染,向往一种非同凡响的生活,因而对仙道情有独钟。其实,在唐人心目中,道教信仰的确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首先, 它是一种达到功名的独特途径。所谓“终南捷径”是通过隐居来提高自己的身份,从而达到平步青云之目的。李白的学仙,不完全为了从政,但早年的隐居修炼的确有“终南捷径”之嫌,而晚年颇虔诚。其次,游仙学道据说可以使人生命永恒,长生不老。这在今人看来有些荒唐,而唐人有的深信不疑。从战国以来,人们总相信肉身凡胎通过炼丹服药,辟谷道引等法门的修炼达到与天同寿,飞升高举的境界。李白的修炼目标,就是羽化登仙。又次,是欣赏山川之美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唐代,老庄崇尚自然与神仙道教达到了奇妙的结合,因而游仙学道还是欣赏山川之美 的一种生活方式。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与他爱自由的个性,与他崇信仙道有联系。总之,游仙学道是一举数得。浪漫如李白者,焉有不钟情之理?

二、修炼的过程 李白从少年时代起与仙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的故乡是一个风景优美,道风颇盛的地方,四川昌明县西南四十里的紫云山是道教胜地,青城山是道教的十大洞天之一:宝仙九室洞天。李白青年时代曾隐居戴天大匡山,主要任务虽是读书,但也开始了游仙访道。诗人自云:“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李白最早的作品,诗中流露出了访道不遇的怅惘之情。出蜀之后,开元十三年,在江陵拜谒了司马承祯,司马先 生的赞誉给李白游仙学道以极大鼓舞。开元二十二年李白经汝海,游龙门,至洛阳旋与道友元丹丘偕隐嵩山。之前,李白开始学炼丹砂和修内丹术。在嵩山隐居时,曾写过《元丹丘歌》、《题元丹丘山居》、《赠嵩山焦炼师并序》诸诗,均反映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初入长安求仕失败后,李白于天宝元年四月登泰山,写下了《游泰山》六首。不久游会稽,写下《天台晓

17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望》一诗。这七首诗反映出诗人对仙道信仰的进一步发 展,其中提到了“裂素写道经”和“服药”。天宝元年秋,应诏入京,在供奉翰林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游仙的愿望虽有所冲淡,但并未断绝,他在《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一诗中说:“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赐金放还后,游仙学道是诗人的主要精神寄托,因此投入了较多的时 间和精力。天宝四载,李白在齐州紫极宫请北海高如贵天师授道箓(《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一诗可证)。不久,在安陵请盖寰造真箓(《访道安陵盖 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一诗可证)。授道箓造真箓重要的道教仪式,标志着正式入道。这一年李白还炼过金丹,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一诗描述了炼丹的情景。在以后很 长一段时间里,诗人多次提及炼丹之事,甚至在流放夜郎的途中,仍没有放弃学道炼丹的心愿。“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李白晚年既炼外丹,又修内丹,还佩符箓。李白的家庭也是一个典型的学仙之家,他说:“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骨。”(《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李白的妻子游仙访道的兴趣颇浓, 她曾专程寻访庐山女道士,即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李白 特意写诗送行(《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李白晚年的学仙修炼很可能是全家参与。 三、修炼的法门

李白一生崇信仙道,他实践过哪些修炼的法门呢?关于这一点,学术界作深入研究的人不是太多。笔者认为李白采用的修炼法门主要有三:

(一)外丹。外丹又叫金丹。人们相信通过服食丹药而成仙的思想由来以久。学术界大致相同的意思是起源于秦汉。秦始皇派徐福入海求长生不老之药,大致是传说的仙丹。秦始皇之后,相信丹药的要数汉武帝。《史记〃汉武本纪》记载李少君的话:“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皿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 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真正创立以金丹道为中心的神仙理论,要数东晋著名仙道理论家葛洪,他在《抱朴子》一书中多方论证了神仙的存在,可信可求。对长生不老药的采集,制作法、金丹烧炼法,均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在仙道修炼的各种法门中,葛洪最崇信服食丹砂。他讲的是炼丹,用的材料不是中草药而是黄金,水银等物质,造价昂贵,效果当然可想而知,可是葛洪说得头头是道:“夫金丹之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销,埋之, 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抱朴子内篇〃金丹》)他讲金丹有九种,即丹华、神符、神丹、炼丹、柔丹、伏丹、寒丹、饵丹。如果服食神符,“百日可仙”,“服食饵丹,三十日仙也,鬼神来侍,玉女至前。”(同上) 初、盛唐时代道风颇盛,物资丰饶,客观上为炼丹创造了条件。唐代从皇帝到士大夫对炼丹服药兴趣颇浓。天纵英武的太宗李世民吃了一个叫逻迩娑婆天竺方干所合的延年之药,结果中毒身亡(《旧唐书》卷一九八《天竺 传》)。唐初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为了治好自己的病,也反复煮炼过丹砂(《羁卧山中》有“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的 诗句)。中唐时韩愈也相信服食丹砂可延年(白居易《旧 思》:“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李白家资富有,一心想成仙,对炼丹服药有浓厚的兴趣。他曾向人愉快地回忆起早年炼丹生涯:“而尝采姹女(汞)于江华,收河车(铅)于清溪,与天水权昭夷,服勤炉之业久矣。”(《金陵与诸贤道权十一序》)他描绘过炼丹的情景:“姹女乘河车,黄金充辕轭。执枢相管辖,摧伏伤羽翮。朱鸟(火)张炎威,白虎(石灰)守本宅。”(《草创大还赠柳官迪》)他还幻想过服食丹砂后羽化遨游太空的极乐情景:“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飞龙引二首〃之二》)李白学外丹,除了耐心煮炼丹砂外,也花了不少时间采制仙药。仙药延年,李白坚信不疑。为了采药还跑了很多地方:“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留别广陵 诸公》)在仙药之中,据说菖蒲的效果颇佳。《神仙传》载:“嵩山石上菖蒲,一寸九节,服之长生。”所以李白在长安时叮嘱朋友:“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送杨山人归嵩山》) (二)内丹 李白修过内丹,关于这一点,人们很少引起注意。何谓内丹?简而言之,将人体比作“炉鼎”,以体内之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认为可使精、气、神凝为“圣胎”, “圣胎”可以离开身体而为身外之身,永世长存。这个所谓 “圣胎”,或称为神丹,亦称为内丹。狭义的内丹修炼主要修大小周天,而广义的内丹修炼应包括服气、行气、导引、 胎息等呼吸修炼和精神修炼,甚至房中术。李白修的是广义的内丹。 内丹道由隋代青霞子苏元明首倡其说,唐末道士钟离权、吕洞宾等发明道要,至北

18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宋张伯端著《悟真篇》而形成系统理论。这是道教最奥妙最隐秘的修炼法。内丹道向上可追溯到《老子》、《庄子》、《黄帝内经》等著作。这些著作中论述了抱一、守静、心斋、坐忘、内导真气等炼养理论。初、盛唐时代,炼丹服药之风虽然颇盛,但内丹理论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因为道教当时为皇室宗教,老子、庄子 被奉为天神,所以不少道教学者用神仙信仰来阐发老庄思想及援佛入道。代表人物有李白乡先辈王玄览及其弟子王太霄,还有司马承祯。尤其是司马先生,他以老庄思想为主体,吸取佛教止观,禅定学说,阐述了养生修真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为内丹理论奠定了基础。李白博览群书,又诚心学道,因此对各种修炼法门无疑有过研究和实践。李白修内丹,笔者认为主要是呼吸修炼。道教的呼吸 修炼,即“气”的修炼,对此李白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他在《送李青归华阳》的诗中说:“化心养精魄,隐几窈天真。”“隐几”一词出自《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偶。”指的是养神静坐,调息呼吸。与李白有过密切关系的著名道士胡紫阳,他学仙的法门之一也是呼吸修炼,李白在《题随州紫阳先生壁》一诗中说:“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喘息”一词,语出《抱朴子内篇》:“闭藏喘息。”“餐妙气”即服气。嵇康《养生论》:“呼吸吐纳,服气养身”。 呼吸修炼的最高境界是胎息,即修炼到鼻孔无出入之气。葛洪说:“得胎息者,能不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达到胎息状态,已是人中之仙。葛洪又说:“服丹守一,与天相毕。还精胎息,延寿无极。”(《抱朴子内篇〃对 俗》)李白长期进行呼吸修炼,并已接近达到胎息境界。《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乃李白所作。他在文中说:“近者逸人李白自峨嵋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乃虬蟠龟息,遁乎此山。”李白的话可能有点牛皮,但足可证明他早年进行过呼吸修炼。“虬蟠龟息”就是典型的呼吸修炼法,其境界已接近胎息。“龟息”一词语出《史记〃龟策传》:“江淮门居人,为儿时以龟支床,至后死,家人移订床,而龟故生,此亦不减下六十岁也,不饮不食,如此之久而不死,其与凡物不同亦远矣。仙家象龟之息,岂不有以乎?”龟蛇在动物中寿命较长,人类模仿它们的呼吸方法来修炼,要求气息均匀 轻缓而深长,从而达到服气治病,益寿延年之目的,不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至于长生不老,那是不可能的。李白晚年仍坚持呼吸修炼。《庐山谣寄张侍御虚舟》一诗诗云:“朝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这两句诗道出了李白晚年修炼的两个法门:炼丹服药与呼吸修炼。“琴心三叠”语出内丹经典《黄庭内景经〃 上清章》:“琴心三叠舞胎仙,九气英明出霄间”。琴者,和也。三叠,即三丹田。胎仙,即胎息成仙,如婴儿之处胎胞,有气而无息。《下途归石门旧居》一诗,乃李白逝世前不久所作,诗云:“余尝学道穷冥签,梦中往往游仙山。……灵神闭气昔登攀,恬然但觉心绪闲。”“闭气”属调息吐纳之法,由此可见,呼吸修炼伴随了李白的一生。李白修内丹,除了呼吸修炼外,大概还有精神修炼。老庄“清静无为”、“离境坐忘”等养生术是后世精神修炼的刍形。道教的精神修炼法特别强调循序渐进,重要的一条是使大脑净化、纯化、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李白早年的“养高忘机”大概属于精神修炼。诗人自云:“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 ……此则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上安州裴长史 书》)笔者认为,李白这样做决不是缺乏精神寄托,而是净化大脑,澡雪精神。这很可能是修炼某种内丹术的入门之法。司马承祯提出过修真达性的五个步骤:“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思,四曰坐忘,五曰神解。”(《天隐子》)李白的“养高忘机”与道士的斋戒、安近很相近。 (三)、符箓 李白修内外丹,同时对符箓也感兴趣。修内外丹离不开符箓,符箓是修炼仙道的辅助法门。什么叫符?《说文解 字》:“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史记〃孝文本纪》:“初与郡国相与为铜虎符,竹使符。”《索隐》谓:“汉 旧仪,铜虎符发兵,长六寸,竹使符出入征发。”故“符”是 帝王下达旨意的凭证,它有无上的权威。后来方术之士,亦谓天神有符,或为图,或为篆,在天空以云彩显现出来,方士录之,遂成神符。葛洪说:“郑君言符出于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于神明,符皆神明所授。……凡为道士求 长,志在药中耳,符剑可以却鬼避邪而已。”(《抱朴子内 篇〃遐览》)至于“箓”本严明记录之意,后来成为灵文秘言。《云笈七签》卷四十五《明正—— —箓第三》:“箓者,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秘言,……”因此后来符箓并用,统称符箓。此派对道教的醮仪影响颇大,盛唐时代的道士重外丹,也修内丹和符箓。司马承祯曾师事潘天正,传其符箓及辟谷、道引、服饵之术(《旧 唐书〃司马承祯传》)。 李白对符箓甚感兴趣,晚年长时间地佩戴符箓。其实外丹、内丹、符箓三种法门的修炼不

19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是孤立的,而是彼此有联系的。道士们的举止神神秘秘,他们炼丹,据说必须有仙人的宝诀才能炼成。宝诀属于符的一种,是口头语言。《太平经》卷一至十七卷所说后圣李君传授青童大帝的二十四诀中,有“服开明灵符”,“佩星象符”,“佩五神 符”便是明证。当然,一般讲符是掼图形,但也有文字或口头语。李白炼丹很想得到仙人的宝诀:“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古诗五十七首〃之五》)“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题雍丘崔明府丹灶》)他完全相信符诀的灵验。李白曾得到过宝诀,他说:“吾希风广成,荡漾浮世,素受宝诀,为三十六帝之外臣。”(《金陵与诸贤送权十 一序》)李白晚年曾两次授箓。可见他是地道的道徒。他修炼仙道,内外丹与符箓同时进行。李白一生的确与仙道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思想是矛盾的统一:既想大济苍生,又慕神仙轻举。他修炼仙道的态度是虔诚的,法门是多样的。修炼仙道是他的主要精神寄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李白修炼仙道,有时也有过动摇,但绝大多数情况下 还相信神仙可致。修内丹术得法,对强身健体有些益处。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来,李白服食丹砂没有中毒,他不是文弱书生,早年骁勇强悍,晚年的生命力仍旺盛。魏颢曾描绘过李白的风采:“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蕴籍。”(《李翰林集序》)李白这种旺盛的生命力,笔者推测,良好 的身体素质与长期修炼内丹术可能有一定关系。

李白的仙道修炼,对其艺术创作影响颇大,笔者另有 专文论述。在此仅仅指出:仙道对李白的具体影响主要有三:从创作的主体而言,极大地刺激了诗人的艺术想象力。李白诗歌多脱落凡近之思,想象飞腾。这种艺术的想象力与修炼仙道有关。从创作客体而言,极大地拓宽了诗歌题材。李白写过大量的游仙诗,但这些游仙诗又往往与咏怀、咏史、公宴、山水、赠别等题材揉合为一,使诗歌亦真亦幻,美不胜收。从创作手段而言,极大地影响了语言风格。李白鼓喜欢把仙道语汇用引入诗歌,形成了特有的 古奥、夸张、高华的语言风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正因为李白有数十年的仙道修炼,才可能再现仙风扑面的瑰美诗篇。

七真史传卷上

第一回 怜贫困偶施小惠 入梦寐深指迷途

行善当从实处行 莫沽虚誉图声名 虚名虚誉成何用 反惹穷人说不平

这几句话讲的行善要有实事,若只图做得好看,欲人知晓,即是沽虚名也。有其名而无其实,只在闹处做去,那极苦极穷之人,有不能被其泽者众也,虽费了许多银钱,毕竟未曾做到正经善事;既做不到正经善事,有当面错过之叹!昔炎宋之末,陕西咸阳县有个大魏村,村内有百余家人户,大半姓王,也算得一大族。这王族内有个居孀的妇人,年四十余,膝下有一男一女,也曾男婚女嫁,因这孀妇心性慈善,见了别人的小男细女,当成自己亲生的一样,不停儿长女短的?哄他们,那些小娃子啼哭时便要喊妈,她就随口答应,因此人人都称她为王妈妈。

这王妈妈家颇丰厚,平生也爱做善事,最喜佛道两门,常好斋僧布道,拜佛看经,人人都说她行善,就有许多僧道登门募化,又有若干贫穷来村乞讨,或多或少她也随时周济。那年残冬之际,天际大雪,王妈妈站立门首,见两个乞丐从雪地是来求其周济。王妈妈责以:『不去佣工度日而来沿门乞讨,非好吃而懒做必游手以贪闲。那有许多闲茶空饭侍奉你们。』话未说完,有僧道数人前来募化,王妈妈给与钱米,僧道去后,二丐问曰:『善婆婆,喜施僧道不济贫寒,其故何也?』王妈妈曰:『非我喜施僧道,僧能念经,道能修行,我虽然布施他们一点钱米,僧可与我消灾,道可与我延寿,若周济你们,有何益哉?不过在我门上喊得热闹』二丐曰:『施恩不望报,望报非施恩,你今略给一盏米,略施几文钱,遂欲消灾延寿,岂不谬乎!』说毕而去。 布道斋僧结善缘贫穷孤苦亦堪怜 只施僧道不怜苦失却善功第一先

且说二丐见王妈妈不肯周济,只得往前行。不数多来到一个朱漆门楼,大喊了一声爷爷,求周济。不久里面出来一人,这人生得面赤须长,神清气爽,有容人之量,豪侠之风,年纪不过四十上下。其人姓王名吉,字知名,号德盛。幼年曾读诗书,功名不就,遂弃文习武,得中武魁,身为孝廉。这日天降

20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大雪,十分寒冷,同妻子周氏、儿子秋郎在堂前围炉烤火,忽听得门外喊叫爷爷求周济,王武举闻此言甚蹊跷,出外来瞧得二乞丐站立门口,王武举问他们到底是求爷爷周济或是爷爷求周济?丐者答曰:『话不可详,详必深疑。』王武举见他言之有理,遂不复问。

其时风大雪紧,雪随风舞,满天梨花、纷纷坠地,山绝鸟迹,路断人踪。王武举见二丐衣只一层,怎挡此严寒?忽起恻隐之心,对二丐者曰:『那些闲话不提,这般大雪,如何走得?我这门楼侧边有间空房,房内堆有乱草,可以坐卧,二位何不请到里头避一避雪?』二丐者答以最好。王武举即将空房打开,二丐者入内栖止。王武举转回厅堂,使家童玉娃拿了些饭食出来与二丐吃。 几人使义能疏财 肯把贫穷请进来 只有当年王武举 生平慷慨广培栽

二丐者在王武举家内住了两日,天始睛朗,意欲告辞要走。只见王武举走进来,后面随着玉娃捧来酒食。武举对二乞丐曰:『愚下连日有事,少来奉陪,今日闲暇,欲与二位同饮一杯叙叙寒温可乎?』二位乞丐连声称妙。王武举即叫玉娃摆下杯筷,二乞丐更不逊让也不言谢,竟自吃起来,顷刻连尽两壶。王武举又叫玉娃添酒土来,二丐豪饮之际,王武举曰:『二位难友姓甚名谁?平生会做些甚么生意?』丐者答曰:『咱二人并不会做啥,他叫金重,我叫无心昌。』王武举曰:『我意欲与二位凑点资本,做个小生意度活口时,岂不强于乞讨,未知二位意下如何?』武举话毕,金重摆摆手儿口中说道:『不妙不妙,我生平散淡惯了,不能做此绊手绊脚之事。』王武举见金重如此说,如他不肯作生意。又问无心昌曰:『金兄既不能做此小生意以过日时,未识吴兄肯作此否?』无心昌曰:『我之散淡更有甚焉!尝闻家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任高飞,若向蝇头求微利,此身焉能得逍遥。』

王武举叹曰:『闻二位之言,足见高风,然而如今世道重的是衣冠,喜的是银钱,若二位这样清淡,谁能识之?』无心昌曰:『我等是不求人知者,欲求人知,亦不落于乞讨也。』王武举听他言语超群也不再言,即命玉娃收拾杯盘,同入内去。

到了次日,二丐告辞起身,王武举送出村外,犹恋恋不舍,又往前送了几步,猛见一座桥梁挡路,王武举暗想村之前后原无桥梁,回头望大魏村,却在隐微之中,不甚明白。正在疑惑之际,无心昌曰叫回:『孝廉公快来。』王武举掉头看时,见二人坐在桥头。金重拍手歌曰:『钱财聚复散,衣冠终久坏,怎如我二人,值身于世外。不欠国家粮,不少儿女债,不说好和歹,不言兴和败,不与世俗交,免得惹人怪。一件破袖袄,年年身上载,烂了又重补,洗净太阳晒,白日遮身体,晚来当铺盖,不怕贼来偷,也无小人爱。常存凌云志,一心游上界,若人知我意,必要低头拜,我有无穷理,使他千年在,惜乎人不识,以恩反为害。』

王孝廉趋步上桥,无心昌曰:『孝廉远送,当酬一酒。』说罢,即于袖中取出一小锡瓶,上覆酒杯,取而斟之,满贮佳酿,递与孝廉。王武举接过手来,一饮而尽,连饮三杯,醉倒桥上,昏昏欲睡,忽见无心昌走来,一手拉起,说是:『休睡休睡,可同我们去观一观景致。』王孝廉醉态蒙陇,随着无心昌行不数步,见一座高山峻极,挡在路前,王孝廉惊曰:『如此高山,怎得上去?』金童曰:『跟我来,自可上升。』王孝廉果然跟着他走去,毫不费力。顷刻走上山顶,见顶上甚是平坦,有一个大池,满贮清水,水内开放七朵金色莲花,花大如盘,鲜丽非常,王孝康心甚爱慕,连声赞曰:『好莲花!好莲花!怎能摘朵与我?』

孝廉话未说完,只见无心昌跳入池中,将七朵金色莲花,一齐摘来,交与王孝廉曰:『一并与你,要好好护持这七朵莲花。有七位主者,邱、刘、谭、马、郝、王、孙是也,此七人与汝有师徒之分,他日相遇善为开化,才不负我付汝莲花之意也。』孝廉将莲花接过来抱在怀中,即欲归家,临行又问无心昌几时再会?无心昌曰:『会期原不远,只有两个三,仍从离处遇,桥边了万缘。』王孝廉听罢,移步下山,忽被路旁葛藤一绊,一跤跌下山去,不知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莫说上来原不易 须知下去更为难

21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第二回 万缘桥真传妙道 大魏村假装中风

了悟犹如夜得灯无窗暗室忽光明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时度此身

话说王孝廉抱着七朵莲花,移步下山,忽被葛藤将脚一绊,跌了一蛟。猛然惊醒,万象皆空,却是一梦。睁眼看时,却在自己家中书房内卧着。见儿子秋郎站立在侧边,王孝廉咳了一声嗽,秋郎听见,喊道:『爹爹醒来了!爹爹醒来了!』这一声喊叫,惊动了周娘子忙来探问说:『相公酒醒来吗?』王孝廉曰:『好奇怪!好奇怪!』周娘子曰:『事皆出于自迷,有何奇怪?』王孝廉曰:『卑人明明送客出去,为何还在家中?』周娘子答曰:『官人太放荡了,你昨日送二丐出去,半日不归,找人探望几遍,渺无踪影,是我放心不下,央二叔王茂同玉娃前去寻你,于二十余里之外,见你倒卧桥上,熏熏大醉,人事不省,雇车将你送回家来。睡了一日一夜,今才醒来,官人从今后当自尊重,酒要少饮,事要正为,来历不明之人休要交游,你今受了朝廷顶戴,乃乡人之所敬仰,若倒卧荒郊成何体统?岂不自失威仪,而取笑于乡人也。』

王孝廉起而谢曰:『娘子药石之言,卑人敢不铭心刻骨,我想昨日那两个难友,定的是二位神仙。』周娘子说:『明明是两个乞丐,怎么说是二位神仙?』王孝廉曰:『听其言词,观其动静,所以知其必仙也。』周娘子问道:『他讲了些甚么言语?做了些甚么事情?那一点像个神仙?』王孝廉遂将帮凑他资本他如何推却,次日送他行不数步,就有二十余里远,如何作歌,如何赠酒,与其上山摘莲,临行之言,从头一一对周娘子说了一遍。又曰:『我才饮他三杯便醉了一日一夜,种种怪异,若非神仙,焉有此奇事?』周娘子言曰:『尝听人讲,世间有等歹人,有缩地之法,略一举步便在十里之外,一日可行千里。又以迷药入酒中,带在身旁,见一孤商独贾,即取酒观之,饮酒一沾唇,便昏迷不醒,他却盗人银钱,剥人衣衫,到你醒来之时,无处寻觅。若不慎之于前,终必悔之于后也。』

周娘子话毕,王孝廉自思,娘子终是女流,若与他分辨,定然说不清白,不如顺他意见了局此事,便随口答曰:『娘子之言是也,卑人谨当识之。』娘子退后。王孝廉常独自一人坐在书房,思想金童无心昌之言,翻来覆去,默会其理。如此多日,忽然醒悟金重二字,合拢来是个钟字,吴心昌作无心昌,昌字无心,是个吕字。明明是钟吕二仙前来度我,我今无缘,当面错过,越想越像,不觉失声叹曰:『惜哉!惜哉!』猛又想起临别之言;会期原不远,只有两个三,仍从离处遇,桥边了万缘。不远者,必主于近也。两个三,必三月三也。离处遇,欲知来处,必于去处寻之。了万缘者,言万法皆归之意。想到此,不觉心生欢喜。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瞬息之间,残冬已尽,新春又来。 一年气象一年新万卉争研又一春 少小儿童皆长大 看看又是白头人

且说王孝廉过了新年,一转眼就是三月,到了初三日,私自离了家,还由旧路而至桥前,等候多时,不见到来,默想形像,心甚诚切,站立桥头,东张西望,忽闻背后有人呼曰:『孝廉公来何早也。』王孝廉回头一看,正是去年那两位难友,忙上前拉着袖袄说:『二位大仙一去,可不想煞弟子。』无心昌同金童到桥头坐下,王孝廉双膝跪在面前说:『弟子王吉,肉眼凡胎,不识上仙下降,多有亵渎,望乞赦宥。今日重睹仙颜,真乃三生有幸,愿求指示迷途,使登觉路,弟子感恩不浅。』说罢,只是叩头。只见二人呵呵大笑,口内金光流露,灿人眼目,俯仰之间,二人改变形容,左边一人头挽双髻,身披敞衣,面加重枣,目似朗星,一部长须垂于胸前,几片鹅毛扇在手中。右边一人头戴九梁巾,身穿黄道袍,面如满月,眼光射人,剑俾一口,果是钟离老祖与吕祖纯阳。王孝廉跪拜,低头不敢仰视。

吕祖曰:『上古人心朴实,风俗良淳,授道者先授以法术卫身,而后传以玄功成真。今时世道浇漓,人心不古,若先授以法术,必反误其身,故先传以玄功,不假法术而身自安,不用变化而道自成,道成万法皆通,不求法术而法术自得也。是谓全真之教。』即说全真妙理曰:

『所谓全真者,纯真不假之意也。人谁无真心?一转便非了。人谁无真意?一杂便亡了。人话无真情?一偏便差了。初心为真,变幻即为假心;始意为真,计较即为假意。至情为真,乖戾即为假惰。所谓初心者,即固有之心也;所谓始意者,即朕兆之意也。所谓至情者,即本性之情也。心中有真意真情,情中方见真心真意,由真心发而为真意,由真意发而为真情。是情即自然景象,无时非天机之呈露,然

22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则人可不真哉。入不真心,即无真意,无真意即无真情。尝见修道之士,动则私念迭起,念之私即心不真处,静则欲念相循,念在欲即心不真处。私欲不绝,发或全无真意,或半真半假,即半真半假之际,正天人相乘之时,是意也,情所不能掩也。验真道先验真情,验真情即可知心真与未真,知意真与未真,故修真之道,必以意始,意诚心亦诚,即心所发之情亦诚矣,诚斯真也。诚若不真,见之于言,则言不由衷,非真言也。见之于行,则行不率性,非真行也。修之者,修去心外之心,意外之意,情外之情,当于举念发言时,提起天良,放下人心,不许疑二其心,混杂其意,方为真心真意真情,一毫不假,是真道。真道遍行,故谓之全真也。』

吕祖将全真之理说与王孝廉毕,又授以炼己筑基,安炉立鼎,采药还丹火候,抽添一切工夫,王孝廉再拜受教。吕祖又曰:『汝成道之后,速往山东,以度七真。七真者,乃囊昔所言七朵金莲之主者也。』吕祖叮咛已毕,即与钟老祖将身一纵,遍地金光,倏忽不见。王孝廉望空拜谢,拜毕,犹瞻仰空中,默想仙容,只见王茂同玉娃是来说:『我们奉娘子之命。前来找寻家爷,因疑在此,今果得遇,遂请归家免悬望。』孝廉乃缓缓而行,一路默记吕祖所传之道。归得家来,不入内室,竟到书室坐下。周娘子听说丈夫归家,即来看问,见孝廉不言不语,若有所思的样儿,娘子看罢即劝丈夫曰:『官人屡次轻身出外,常使妾身担忧,只恐有玷品行,取笑于乡人,官人屡不听劝,如何是好?』王孝廉正默想玄功,连周娘子进来,他都不晓得,那里听她说甚话来,只是最后,猛听见周娘子说:『如何是好?』他也摸不着头脑,随口答曰:『怎么如何是好,如何是不好?』娘子见他言语,说不上理路,遂不再言,各自退去。

王孝廉心中自忖,这般扰人,焉能做得成功,悟得了道?若不设个法儿,断绝尘缘,终身不能解脱。低头想了一回,想出一条路来,除非假装中风不语,不能绝这些牵缠。想罢,即做成那痴呆的样儿,见有人来,故作呻吟之状,又不归内室去,就在书屋凉床上卧下,周娘子睹此情形,忧心不暇,一日几遍来问,只见他日内唧唧哝哝,说话不明,呻呻唤唤,摆头不已。

周娘子无可奈何,即使玉娃去请几位与他平日知交的人来,陪他闲谈,看是甚么缘故?这几位朋友,都是王孝廉素所敬爱,一请便来,当下进得书屋:齐声问曰:『孝廉公可好吗?』王孝廉将头摇了几摇,把手摆了几摆,口里哩理喇喇,说不出话来,只是叹气。几位朋友见他说不出话,一味呻吟,如是有病却不知害的啥病?有个年长的人说:『我观孝廉公像是中风不语的毛病,不知是与不是?我们村东头有个张海清先生,是位明医,可找人去请他来诊一诊脉,便知端的。』周娘子在门外听得此言,即命玉娃去请先生。不一时将先生请到,众友人一齐站起身来让先生入内坐下,将孝廉形状情由对他说明。张海清即来与王孝廉看脉。两手诊毕,并无病脉,只得依着众人口风说:『果然是个中风不语的病症,只要多吃几付药,包管痊愈。』说罢,即提笔写了几味药料,不 知医得好医不好?且听下回分解。 只缘武学原无病非是先生医不明

第三回 受天诏山东度世 入地道终南藏身

世态炎凉无比伦争名夺利满红尘 众生好度人难度 愿度众生不度人

话说王孝廉原是无病之人,只不过装成有病,欲杜绝缠扰,好悟玄功。这张海清先生如何知道他这个深心,故左诊右诊,诊不出他是啥病,只得随着众人口气说:『当真是个中风不语的毛病。』即索纸笔,开了一张药单,无非是川芎三钱、防风半两。开毕,即向众人谈了几句闲话,喝了一杯香茶,随即收了谢礼,各自去了。先生走后,众朋友亦与王武举作则说:『孝廉公保重些,我们回去了,改日再来看你。』王武举把头点了一点,众友各自走了。

周娘子见客走后,即叫儿子秋郎同玉娃到西村里药铺将药办回,用鑵子熬好倾在碗内,使秋郎双手捧到书屋内来。才叫一声阿爹用药,只见父亲圆睁双目,狠狠的顿了一脚,吓得秋郎连忙把碗放下,跑出外去,二次使他再不肯来。秋郎去后,王孝廉暗将药倾在僻静处,从此以后,只有玉娃进进出出,端荼递水,至于使女仆妇,不敢到他门前,他若看见,便捶胸顿脚,故此都不敢来,就是周娘子念在夫妻之情,进来看他,他也不愿。自他假中风之后,内外事务,都是娘子一人料理,地无空闲常来问他。凡

23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亲戚朋友来看望他两次,见他如此模样,也不再来。因此人人讲说:『好一个王武举,可惜得了坏病。』只这一句话,把他撇在冷落地方,清清静静,独自一人在书屋内悟道修真,修行打坐,如此一十二年,大丹成就。

妻为用来子为伴,渴饮茶汤饥餐饮,看来与人是一样,谁晓他在把道办? 一十二年功圆满,阳神顶上来出现,世上多少修行人,谁能舍得这样干。

且说王武举在家修成大道,能出阳神,分身变化,自己取了一个道号,名田『重阳』。这王重阳那夜书屋打坐,正在一念不生,万籁俱寂之时,猛听得虚空中呼曰:『王重阳速上云端接诏。』其声彻耳,重阳忙纵上虚空,见太白星站立云端,口称玉诏下,王重阳跪听宣读,昭曰:

念尔重阳苦志修行,一十二载,毫无过失,令则道果圆满,特封尔为开化真人,速往山东度世,早使七真上升,功成之后,另加封赠,尔其欲哉。金星读诏已毕,重阳再拜谢恩,然后与太白星君见礼,星君曰:『真人速往山东度世,勿畏劳苦,有负帝心,他日播桃会上相见,再来叙谈。』星君说罢,自回天宫,重阳仍归书屋打坐。

那日早晨,玉娃送水来净面,推门不开,急忙报与王母知道,周娘子同着两个使女来到书房门外,恁般喊叫,门总不开,以为孝廉必死,遂将门拗脱,走进书屋,并不见人,周娘子又惊又慌,急命人四下找寻,全无踪影,周娘子大哭,惊动村里的人齐来探问,玉娃即将原由对村人说之,众人皆曰:『这就奇怪,门又闩着,人不见了,难道升屋越壁不成?』于是进内一望,并未拌一砖一瓦,又分几路找寻,并无下落。内中有个通讲究的人说:『你们不用去寻,我看王孝廉那个样儿定然成了神仙。』众村人齐问曰:『怎见得他成了神仙?』那人曰:『他在这书房内坐了十二年,未曾移动一步,托名中风,实为绝尘,我尝见他红光满面,眼内神光射人,不是神仙,焉能如此!』众人闻言半信半疑,齐声言道:『这说他定成了仙,驾云上天去了。』周娘子闻言,方减悲哀,众人各自散去。

又表王重阳那日在书屋借土遁离了大魏村,望山东而来,走了数千里地,并无甚么七真,只过着两个人,你说那两个人?一个为『名』之人,一个为『利』之人。除这两等人外,再无别样人物,王重阳见无可度之人,仍回陕西。行到终南之下,见一土山绵亘百里,清幽可爱,不如用个克土之法,遁入土之深处,潜伏埋藏,再待世上有了修行人,那时出来度他,也不为迟,于是捻诀念咒,遁入土内。约半个时辰,已到极深之处,有个穴道尽可容身,遂入穴内。以垫其形,服气调息,以存其命。 许大乾坤止二人一名一利转流轮 七真未识从何度土内蛰身待后因

且说王重阳土内垫身,不知天日,似乎将近半年,猛听得哗喇喇一声如天崩地裂之势,将土穴震开一条缝透进亮来,上面金光闪烁,如是师尊驾到,王重阳大吃一惊,慌忙纵上地裂,果见钟吕二仙,共坐土台,王重阳俯伏在地,不敢仰视,吕祖笑口:『别人修道上天堂,你今修道入地府,看来你的功程与别人迥异,上违天心,下悖师意,有如是之仙乎?』重阳稽首谢罪曰:『非弟子敢违天意而悖师训,实今山东原无可度之人,故暂为潜藏,以待世上出了修行之人,再去度他不迟。』吕祖曰:『修行之人何处无之?只是你不肯用心访察,故不可得也。譬如你当初何曾有心学道,非同祖师屡次前来点化,你终身不过一孝廉而已,安得成此大罗金仙?汝今苟图安然,不肯精进,遂谓天下无人,岂不谬哉!汝能以吾度汝之法,转度于人,则天下无不可度之人。昔吾三醉岳阳人不识,轻身飞过洞庭湖,以为世无可度者,及北返辽阳,见金国丞相有可度之风,于是亲自指点,丞相即解印归山,修成大道,自号海蟾。刘海蟾效吾南游,他又度张紫阳,张紫阳又度石杏林,石杏林又度薛道光,薛道光又度陈致虚,陈致虚又度白紫清,白紫清又度刘永年、彭鹤林,此七人俱皆证果,是为南七真也。当时吾以为无人可度,谁知他又度了许多人。天下之大,四海之阔,妙理无穷,至人不少,岂有无人可度之理!今有北七真邱、刘、谭、马、郝、王、孙,屡次叮咛,汝不去度,岂汝之力不及海蟾,非不及也,缘汝畏难之心故不及矣。』 吕祖说罢,重阳顿开茅塞,惶恐谢罪,汗流夹脊,钟离老祖叫他起来,站立旁边,告曰:『非是汝师尊再三叮咛,只因蟠桃会期在迩,要诏天下修行了道真仙,共赴此会,这蟠桃于昆仑山,一千年开花,一千年结子,一千年成熟,总共三千年方得完全。其桃大如巴斗,红如烈火,吃一颗能活千岁。西王母不忍独享,欲与天下仙佛神圣共之,故设一会,名曰『群仙大会』,每一会要来些新修成的神仙,会上

24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方有光彩,若只是旧时那些仙真,遂谓天下无修行学道之人,王母便有不乐之意,上古时每一会得新进真仙一千余人,中古时得新进真仙数百余人,值兹下世,量无多人,故嘱付汝早度七真,共赴蟠桃,与会上壮一壮威,添一添光彩。目下蟠桃将熟,汝若迁延日时,错此机缘,又要待三千年方可赴会,可不惜哉!』

这一番话,说得透透彻彻,重阳真人复跪而言曰:『弟子今闻祖师之言,如梦初醒,今愿重到山东度化,望祖师指示前程。』钟离老祖曰:『地密人稠,汝必在人稠密地之中,混迹同尘,现身说法,自有人来寻你,你可从中开导,大功可成。此去遇海则留,遇马而兴,遇邱而止。』钟离老祖说毕,即同吕祖乘云而去。王重阳复向山东而来,一日,游一个县分,名曰宁海,乃山东登州府所管,重阳真人忆祖师之言,遇海则留,莫非应在此处?就在此地停留,手提一个铁罐,假以乞讨为名,如吕祖昔日度他之样,以度于人,不知度得来否,且看下回分解。 混迹同尘待时至时来道果自然成

第四回 谈真空孙贞诲夫主 求妙道马钰访明师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 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朝走西,暮走东,人生犹如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话说王重阳来到山东登州府宁海县,假以乞化为名,实欲探访修行之人。这且不提,又说宁海西北有个马家庄,在内有个马员外,名钰,是个单名。父母弃世得早,又无弟无兄,独自一人娶妻孙氏,小名渊贞。这孙渊贞容貌端庄,心性幽静,且能识字观书,追古穷今,不爱捉针弄线,挑花绣朵,虽是女流身分,却有男子气慨,大凡马员外有不决断的事情,必来咨问,另在孙渊贞一言半语,顿绝疑惑。所以,他两口儿相敬如宾,情同师友,只是膝下并无一男半女,眼看已到中年。 迅速光阴不可留年年只见水东流 不信试把青菱照 昔日朱颜今白头

这几句诗讲的是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趁少年。这马员外夫妻看看年近四十膝下无儿,马员外那日对孙渊贞说道:『你我二人离四十岁不远,膝下乏嗣无后,这万贯家财,也不知落于何人之手?』孙渊贞曰:『三皇治世久,五帝建大功,尧舜相揖逊,禹疏九河通,成汤聘伊尹,文王访太公,五霸展谋略,七雄使心胸,赢秦吞六国,楚汉两争雄,吴魏争汉鼎,刘备请卧龙,东晋与西晋,事业杳无踪,南魏与北魏,江山属朦胧,唐宋到于今,许多富贵翁,试问人何在?总是一场空。自古及今数万余年,帝王将相几千余人,到头尽空,转眼皆虚,你我夫妻,把前后的事一齐付之于空,只当天下莫得我们,这一家父母未生我二人。』马钰闻言笑曰:『别人虽空,犹有苗裔,我们这一空,连根都空断了。』孙渊贞曰:『空到无根,是为太空。』 空到极时为太空无今无古似洪蒙 若人识得太空理 真到灵山睹大雄

孙渊贞又曰:『若说有子无子,有子也空,无子也空,文王当年有百子之说,于今有几个姓姬的人?谁是他万代子孙?有几人与他挂扫坟台?又相传张公艺有九男二女,郭子仪七子八婿,窦燕山五桂联芳,刘元普双萼竞秀,此数人皆斯衍庆,子嗣繁盛者也,如今又有几个儿孙在那里?依然凄风冷雨,荒台古墓,愁云满天,蓬蒿遍地,岂不是有无都归于空也。孤坟垒垒,难道尽是乏嗣之人?佳城郁郁,未必定有儿孙之辈。我想人生在世数十年光景,只在须臾之间,好比石火电光随起随灭,又如梦幻泡影非实非真。大厦千间不过夜眠七尺,良田万顷无非日食三餐,空有许多美味珍肴,枉自无数绫罗绸缎,转眼之间无常来到,瞬息之内万事皆休,丢下许多荣华,不能享受,枉有无数金钱,难买生死,枉自变人一场。』

25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本教材《国学修身》

经营世故日忙忙古往今来皆不在 错认迷途是本乡 无非借镜混时光

孙渊贞又对马员外曰:『我们于空无所空之处,寻一个实而又实的事情,做一番不生不灭的工夫,学一个长生不死之法。』马员外曰:『娘子妄言了,自古有生必有死,那有长生不死之理,从来有始必有终,那有人作不息之事?』孙渊贞曰:『妾尝看道书,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使真性常存,灵光不灭,即是长生之道。若学得此道,比那有儿女的人,更强百倍!』马员外曰:『话虽这样讲,精又如何能使之化气?气又如何能使之化神?神又如何使之还虚?志得真性常存?焉能灵光不灭?』孙渊贞说:『你要参拜师傅,才能得此妙理。』马钰曰:『我便拜你为师,你可传我功夫。』渊贞曰:『妾乃女流之辈,不过略识得几个字,看过几本书,焉能解悟妙理?若要真心学道,离不得参访明师。』马员外曰:『参师访友,是我生平所好,但修道之人要有根基,若无根基,成不了仙,作不了佛,所以我自量根基浅薄,再不言修道二字也。』

孙渊贞曰:『夫君之言差矣,但在世上变人,俱是有根基,若无根基,焉得变人?不过深浅之不同为。根基浅者六根不全,或眼失于明,耳失于聪,手缺脚跛,痴聋瘖哑,鳏寡孤独,贫穷下贱,此根基之浅者也。至于根基深者,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或尊居宰辅而管万民,或身为官宦,声名显耀,或家道丰裕,乐享田园,六根完好,耳目聪明,心性慈良,意气和平,此根基之深者也。世间所重者富贵,这富贵之人又比那寻常之人,根基分外深厚,若再做些济人利物的事儿,越把根基培大了,成仙成佛成圣贤,俱可以成也。所以说根基要随时增补,不可以为一定是前生带来的。若果是前生带来,又何愁来生带不去?譬如为山,越累越大,越累越高,休说我们无根基,若无根基,焉能享受这若大家园,以及呼奴使婢,一呼百诺,如此看来,也算大有根基之人也。』马员外本是好道之人,不过一时迷昧,今闻孙娘子剖晰分明,义理清楚,恍然大悟。

即站起身来谢曰:『多承娘子指示,使我顿开茅塞,但不知这师傅又到何处去访?』孙渊贞曰:『这却不难,我尝见一位老人手扶竹杖,提个铁罐,神气清爽,眼光射人,红光满面,在我们这里团转乞化,很有几年,容颜转少,不见衰老,我看此人定然有道,待他来时,接在家中,供奉于他,慢慢叩求妙理。』马员外曰:『我们若大家园,应该做些敬老怜贫的事,管他有道无道,且将他接在家中,供奉他一辈子,他也吃不了好些,穿不了许多,我明日便去访问如何?』孙渊贞曰:『早修一日道,早解脱一日,事不可迟。』

丢下马员外夫妻之言,又说王重阳自到宁海县一待几年,此时将玄功做到精微之地,活泼之处,能知过去未来之事,鬼神不测之机,神通具足,智能圆明,便晓得度七真,要从马员外夫妻起头,正合着钟离老祖遇马而兴之言,故去去来来,总在这团转乞化,离马家庄不远,如此数年,也曾见过马员外几回,知他大有德性,也曾见过孙渊贞两次,如他大有智能,欲将他二人开示一番,又道医不叩门,道不轻传,非待他低头来求,志心叩问,不可言也。因他在这团转乞化多年,个个俱认得他,都以为是远方来的孤老贫穷无靠之人,在此求吃,谁晓得是神仙?那识他是真人?偏偏出了这一个孙渊贞天下奇女,盖世异人,又生了这一双认得好人的眼睛,就认得那贫穷无靠的孤老,是位真仙,对丈夫说了,要接他到家中供养求道,遂便七真陆续而进。论七真修行之功,要推孙渊贞为第一。 生成智能原非常识得神仙到北方 不是渊贞眼力好七真宗派怎流芳

话说马员外听了妻子孙渊贞之言,即出外对看守庄门的人说:『若见那提铁罐的老人到此,急速报与我知。』这看门的人,连声答应。那一日马员外正在厅上坐着,忽见守门之人前来报道,那提铁罐的老人来了。马员外闻言:即出庄来迎接。这也是王重阳老先生的道运来了,正应着钟离老祖所说,自有人来寻你之言。但不知为员外来接先生,又是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2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5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