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珍教学目标的确定

更新时间:2024-05-14 06: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与教育的目的及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是进行地理教学的依据和准则,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是科学设计地理教学目标的前提。通过分析课标的教学内容要点和教学要求(三维目标),可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2.依据地理教材内容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

地理教材内容是进行地理教学的“素材”,它与教学目标设计有直接关系,是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载体。因此,需要挖掘地理教材中隐含的三维目标要求,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

3.依据学生特点、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存量知识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是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地理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及地理教材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一定适宜每个地区、每个学校,所以还需要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当地教学资源作进一步调整。

三、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示例(以高中必修教材“2.3 大气运动”一课为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读图2.3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

●教会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有关局地环流的问题。

●结合图2.5让学生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培养据图获取、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

●组织学生通过课前分组做P35活动1 中的两个实验,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及动手技能。

该项目标设计基于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心理,列出以下四项目标。目标1,让学生学会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该项内容理论性强,而且要求学生具有大气压强等物理知识,在教学中可采用实验法,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达成教学目标。目标2,通过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两个案例,体现热力环流这一地理原理的实践意义。目标3,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热力环流知识的具体化,也是对热力环流知识的深化,该项内容采用对比分析法、设疑导学法,层层递进达成目标。目标4,重在教学情景营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课前的分组实验要组织并落实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图、城市热岛环流图,让学生体验地理过程思维方法,逐渐建立地理过程思维模式。

●通过对高空大气中的风向(图2.11)、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图2.11)、海平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地图册P46,第4 题图)三层次的讨论探究,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以常州为例,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的个案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该项目标强调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故列出以下三项目标。目标1,通过动手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地理过程,逐渐建立地理过程思维模式。目标2,通过对比分析、分层探究达成教学目标。目标3,突出个案教学,让学生在对个案的探究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实验让学生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动机。 ●通过设计“常州的城市热岛环流对我们的影响”学习情景,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建设的情感,增强其对社会、环境的责任感。

基于本课内容列出以下三项目标。目标1,注重学生的认识体验,采用直观教学,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目标2,让学生体验成功,渴望成功的心理预期,使地理学习变成一种需要。目标3,“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鲜活而生活化的地理情景中活跃思维,使学生的追因、悟理、内化等认识活动得到释放,进而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其中做好教学工作的根本所在就是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挖掘以及对于学生的尊重与引导,教学目标也不离其中。

二、地理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设计的重难点在于陈述技术。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以“了解”、“理解”、“知道”、“认识”、“体会”等表示内隐心理活动的动词来陈述,使得教学目标含糊不清,很难指导学生的学习。如“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片的能力”等。现代设计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应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陈述并呈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学习后知道“我能做什么”,“我的哪些行为”将被教师评价和测量。课时目标陈述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此方式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不同地形”;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学生(主体)知道(行为动词)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条件)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表现程度)。”

1.整体把握教材——挖掘教学本质 2.深入调研学生——找准知识生长点 【课题】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说出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说出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和构成指标)。

(2)能说出世界人口问题以及对社会、环境、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表资料,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世界人口问题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49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