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市建设规划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02 03:28: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钦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2011-2020)

钦州市人民政府 2013年6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 1

第一节 任务由来 ...................................................... 1 第二节 规划目的 ...................................................... 1 第三节 规划范围 ...................................................... 1 第四节 规划依据 ...................................................... 2 第五节 规划时段 ...................................................... 2 第六节 规划性质 ...................................................... 2 第二章 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 3

第一节 有利条件 ...................................................... 3 第二节 制约因素 ...................................................... 4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 .................................................. 7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7 第二节 建设原则 ...................................................... 7 第三节 规划目标 ...................................................... 8 第四节 建设指标体系 ................................................. 10 第五节 指标可达性分析 ............................................... 12 第四章 生态功能区划 ................................................... 16

第一节 生态功能区划目标 ............................................. 16 第二节 陆域生态功能区划 ............................................. 16 第三节 海域生态功能区划 ............................................. 18 第四节 生态功能区特征、功能与保护建设 ............................... 19 第五节 重要生态功能区 ............................................... 26 第六节 生态廊道 ..................................................... 28 第五章 重点建设领域和主要任务 ......................................... 30

第一节 生态经济体系 ................................................. 30 第二节 资源保障体系 ................................................. 37

i

第三节 生态环境体系 ................................................. 41 第四节 人居体系 ..................................................... 45 第五节 生态文化体系 ................................................. 47 第六节 能力保障体系 ................................................. 49 第六章 重点建设项目 ................................................... 52 第七章 保障措施 ....................................................... 53

第一节 法制保障 ..................................................... 53 第二节 组织保障 ..................................................... 53 第三节 资金保障 ..................................................... 54 第四节 科技保障 ..................................................... 54 第五节 宣传教育 ..................................................... 55 附 表 .................................................................. 56

附表1 钦州市生态功能区 ............................................. 56 附表2 钦州市重要生态功能区 ............................................... 58 附表3 钦州生态市重点建设项目 ............................................. 60 附 图 .................................................................. 68

附图1 钦州市生态功能区划图 ............................................... 70 附图2 钦州市海洋生态功能区划图 ........................................... 71 附图3 钦州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 72 附图4 钦州市生态廊道系统示意图 ........................................... 73

ii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节 任务由来

根据广西生态省建设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为使钦州市建设成国家级生态市,按照国家环保部《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要求制定本规划。

第二节 规划目的

为了在环北部湾经济区大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明确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针对钦州市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急需提出一个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建设规划方案。通过维系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以循环经济体系和生态产业链为有机组成的生态经济体系,培育“和谐、循环、共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从根本上缓解资源及生态环境压力,克服经济高速发展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钦州市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钦州市行政区所辖的全部陆域和近岸海域,即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三娘湾旅游管理区,

1

以及钦州湾、三娘湾、大风江口和10米等深线以内的近岸海域。

第四节 规划依据

钦州生态市建设规划主要依据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中共广西区委、广西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广西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等。

第五节 规划时段

以2010年为规划基准年,规划时段分为近期(2011—2015年)和远期(2016—2020年)。

第六节 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指导钦州市进行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由钦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后,由钦州市人民政府负责执行,钦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执行。

本规划由钦州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负责解释,对重大问题需进行调整时,应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备案。

2

第二章 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第一节 有利条件

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钦州市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南北朝时,宋代设置宋寿郡;梁代设置安州;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州为钦州;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元改为钦州路;明初改为钦州府;进入近代后,行政隶属几经改变,1994年6月,钦州建市。

二、良好的生态环境

钦州市地处亚热带,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恢复能力强,环境容量较大。大气环境和噪声环境无超标现象,水环境除个别河段有轻度污染外,绝大部分达到既定水质标准(2010年)。

三、优越的区位条件

钦州市东邻珠江三角洲,南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及华中广大地区,面向东南亚,地处中国大陆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交汇点及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处于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既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门户,更是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区位优势显而易见。

四、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环境更趋优良,钦州市处于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位置,将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重

3

化工业基地、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中国─东盟区域性港口物流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钦州保税港区的成功获批和建设,表明钦州市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为钦州市带来极好的发展机遇。

钦州市通过深入实施“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强科教、惠民生”发展方略,通过“三大引擎”(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的牵引和“十大工程”(亿吨大港工程、东盟商贸物流基地工程、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县域工业突破工程、高新产业培育工程、特色农业提升工程、滨海新城开发工程、园林生活十年计划生态工程、人才和科教强市工程、“三业行动”富民工程)的建设,以“自强实干、融和共赢”新时期钦州精神为动力,积极建设国家级、省级、特色工业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等四级工业园区。这些年来,全市经济取得了飞跃式发展,优势产业如石油、电力成为主导和支柱,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临港工业发展强劲,势头良好。预计在将来很长的时间里,钦州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在优异成绩基础上实现更大的跨越。

第二节 制约因素

一、循环经济体系尚待完善

钦州市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升级需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重偏大,第二产业中工业增长过于依赖单一的大项目支撑,产业间相对独立,关联性较差,尚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如石油行业高度集中于中石油项目,形成“一油独大”各局,以钦州市中石油项目为龙头带动产业链尚未形成。总体上看,经济体系呈粗放型格局,

4

资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水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较大,循环经济体系虽初步建立,但尚待完善。

二、能源和资源保障稍显滞后

钦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水源、电力、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需求总量急剧攀升,能源和资源支撑体系及配套建设滞后于钦州市经济总体发展步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钦州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于钦州市中心城市和滨海新城区、钦州市港口区连片规划,到2020年该地区人口将达100万以上,该地区大工业和大港口的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巨大,水资源保障成为了钦州市经济发展最关键因素,因此,水资源是钦州市资源保障建设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另外,随着钦州市规模工业不断发展,城

镇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钦州市工业和民用用电量猛增,电力也成为了钦

州市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例如2011年,广西遭遇20年来的电荒,成为全国严重缺电省份之一,受此影响,钦州市电力缺口达30%以上,可见电力保障尚需大力发展。

三、环境污染问题将长期存在

钦州市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缓冲能力大,恢复能力强,环境容量较大,对钦州市保持良好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体上,自2000年以来至2011年,钦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但发展过程暴露了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如钦江、茅岭江沿岸等部分地区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致使部分河段水质呈轻度污染,数据显示有机污染物成为了影响钦江、茅岭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广大城镇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等面源污染量大且难易短期完全治理,面源污染治理需要巨大投入和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5

四、生态意识亟待加强

目前,钦州市全社会生态意识比较薄弱,生态文化意识尚未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在钦州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薄弱势必造成各建设领域加大资源的开发强度与消耗,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负荷和冲击。可见,生态保护意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念、可持续发展观念亟需贯彻到社会和经济发展之中。

6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创建生态市为契机,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科学规划和布局,统筹安排社会和区域环境资源,建设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的生态经济体系;树立生态资源意识,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生态人居环境,培育生态文化。最终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实现全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建设原则

一、多方协调、持续发展

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根据实际合理分类,针对区域、领域和行业的不同类型,制定切合实际并具有指导作用的规划,做到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

7

三、因地制宜、重点突破

根据钦州市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潜力、重点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等实际情况,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策略,充分发挥钦州市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突破,取得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全面发展的效果。

四、科技支撑,创新发展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先导作用,开拓创新,不断增强生态市建设的科教支撑能力,在各个领域建设中融入产业链、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创新性地发展区域经济,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

五、政府主导,广泛协作

充分发挥政府统一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全面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参与生态市建设,拓宽生态市建设融资渠道,拓展对外开放、合作领域,加强与各方面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在更广领域、更大空间和更高层面推动生态市建设。

第三节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自治区关于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八大”工作部署中对钦州市发展的要求。通过近10年努力,使全市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更合理,

8

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物质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生态文化得到弘扬、社会事业有显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规划目标。最终把钦州市建设成为集岭南风格、东南亚风情和滨海风光为一体,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富裕、宜居宜商的生态城市。

二、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多方协调发展,在生态经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文化和能力保障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建设;建成一批重大生态经济建设工程,生态经济形成规模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灵山县和浦北县基本达到生态县考核标准。

远期目标: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提高阶段。通过深化生态市建设,在生态经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文化和能力保障等六大体系建设方面卓有成效,循环经济体系确立,社会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高效;全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经济繁荣、生活富裕、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和谐,最终实现工业化,生态市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9

第四节 建设指标体系

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指标的要求分为基本条件和建设指标两类。基本条件有5项,见表1。建设指标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大类,共18项指标。以2010年为基准年,建设目标分近期和远期目标,见表2。

表1 钦州生态市基本条件

序号 基本条件 制订《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市人大审议并1 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本规划需经过钦州市人大审议并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颁布实施。 有效的贯彻执行。 全市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2 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全市县级以上政府均设立环保局,县级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为独立的环保机构 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3 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连续3年4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区名列前茅。 在全区尚未达标城市的排列中名列前3位。 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5 建设指标并获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并获命名。 节能减排任务由自治区政府下达。 具体要求和说明 建设浦北和灵山生态县;钦州市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10

表2 钦州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

类序别 号 名 称 单 位 % 元 2010年2015年2020年基准值 预测值 预测值 33 35 ≥40 达标值 ≥40 ≥6000 ≤0.9 ≤20 ≥0.55 100 ≥40 ≥17 达到功能区标准 约束性指标 备 注 参考性指标 1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 2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经济欠发达地区) 5340 8600 13800 经济发展3 单位GDP能耗 4 5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 吨标煤1.05 0.935 0.89 /万元 m/万元 % % % — — 325 20 20 10 化学需氧量(COD) 生态二氧化硫(SO2) 环境11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保护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12 工业用水重复率 13 噪声环境质量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4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15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6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 社17 城市化水平 会进步18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0.40 0.45 0.55 100 51.2 100 55 100 55 17 6 森林覆盖率(丘陵区) 7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8 空气环境质量 水环境质量 9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11.9 15.6 达标 达标 达标 75% 达标 达标 达到功能区标准,且78.6% 达标 达标 城市无劣V类水体 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 <4.0 <5.0 100 ≥85 ≥80 达到功能区标准 ≥90 ≥90且无危废排放 ≥11 ≥3.5 ≥55 >90 参考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千克/万元GDP % % 9.45 4.40 3.95 2.67 2.27 2.25 100 75 100 85 100 90 89.5 ≥80 ≥80 — % 94 m/人 % % % 2达标 达标 达标 92.9 93 94 9 100 94 11 7.2 3.9 35.5 68.6 ≥3.5 ≥3.5 50 80 60 91

11

第五节 指标可达性分析

一、基本条件可达性

相对较难达标的基本条件2项: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各类环境问题、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排列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前3位。

相对容易达标的基本条件3项:制定生态市规划,有效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县级环保机构独立建制和环保工作纳入实绩考核;两县创建生态县和市区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二、建设指标可达性

在18项建设指标中(23项分指标),在2010年基准年已有9项分指标,即森林覆盖率、空气环境质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噪声环境质量、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生态市标准;

有12项分指标在2010年基准年已经接近或者经过短期发展能较容易达到国家制定标准值,分别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水环境质量、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2012年该值已下降到4.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化水平、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等。

有2项指标达标难度较大,分别为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和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和发展速度,该2项指标才能在2020年前达标。

12

三、指标内在联系

较难达标的2个指标中,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也即是无烟工业、服务业等对GDP的贡献,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提高GDP的同时,只产生相对较少的污染;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则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和广度有关。

比较容易达标的指标中,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等与企业节能减排有关,可通过实行清洁生产来实现;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与水利设施完善与否有关,可以通过推行节水农业来实现,实质上是一个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的指标之一;水环境质量、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则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企业节能减排,降低排放污染物,以及与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的直接结果;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化水平,则是直接与人类居住环境的改良有关系;公众对环境的是否满意是经过多方面努力后,人们对经济收入、居住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感到满意后的结果。

已经达标的几个指标中,森林覆盖率(丘陵区)、空气环境质量、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噪声环境质量、化学需养量排放强度、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说明钦州市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目前还比较好,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指标说明钦州市近年来对工矿企业安装脱硫设施工作卓有成效;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表明,钦州市在对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适宜处置、禁止有毒废物排放等方面成效显著;工业用水重复率达标说明钦州市对钦州市缺水这个发展的限制因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是清洁生产工作卓有成效的体现;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说明政府部门对环保领域的重视程度。

13

四、指标达标路线

从总体上看,基本条件问题不大,难点在于少数建设指标。达标路线表明(图1):从生态型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三方面着手,通过明确发展方向,执行相关政策和采取适当措施,从整体上推进钦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最终使全部生态市建设指标能够达标。

14

主 线 方式、方向

第三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物流业等 措 施

增加服务行业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向城市聚集 “↗”表示指标值升高,“↘”为下降) 效 果 (注: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城市化水平↗ 固体废物处理率继续保持,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工业用水重复率和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 生态型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循环工业园区、产业链 实施科学规划,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环保投资占GDP比例,实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 单位GDP能耗↘ 倡导循环农业,推广现代种养技术 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完善水利灌溉设施、减少农业污染 生态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已达标的森林覆盖率和空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水环境质量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做好生态功能区划、增加保护区面积 增加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受保护地面积,实行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措施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15

↗ 人居环境改善科学规划、建设各级城市 完善基础设施,保证饮水安全、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城市绿化,执行优惠政策吸引人口向城市转移,倡导生态文明 噪声环境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化水平↗ 图1 生态市建设指标达标路线

第四章 生态功能区划

第一节 生态功能区划目标

以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景观为基础,以行政分区为基本格局,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对钦州市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区划可指导钦州市各地区实施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战略,使自然生态环境得到科学保护,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区域生态功能达到完美体现,自然与人类和谐统一,使钦州市整体上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均衡且稳定持续。

第二节 陆域生态功能区划

以《广西生态功能区划》为依据和基础,遵照《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的相关规定,对钦州市陆域生态功能分区进一步细化,将钦州市陆域划分为:3类一级生态功能区、8类二级生态功能区、30个三级生态功能区。

Ⅰ生态调节功能区

Ⅰ1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Ⅰ1-1 王岗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Ⅰ1-2 五皇岭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Ⅰ1-3 六万大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Ⅰ1-4 罗阳山-大庙顶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Ⅰ2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区

Ⅰ2-1 岽尖山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区

16

Ⅰ2-2 铜鱼山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与林业产品提供功能区 Ⅰ2-3 郁江调水区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区

Ⅰ2-4 小江流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与林业产品提供功能区 Ⅰ2-5 罗阳山-六炉山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与林业产品提供功能区 Ⅰ3水源涵养功能区

Ⅰ3-1 大风江-金窝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 Ⅰ3-2 茅岭江-大马鞍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 Ⅰ3-3 钦江水源涵养功能区 Ⅰ3-4 灵东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 Ⅰ3-5 小江水源涵养功能区 Ⅰ3-6 小江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 Ⅰ3-7 洪潮江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

Ⅱ、产品提供功能区

Ⅱ1农产品提供功能区

Ⅱ1-1 钦州市沿海台地农林渔业产品提供功能区 Ⅱ2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Ⅱ2-1 钦州市丘陵盆地林农业产品提供功能区

Ⅲ、人居保障功能区

Ⅲ1中心城市功能区

Ⅲ1-1 钦州市中心城市功能区 Ⅲ2县城功能区

Ⅲ2-1 灵山县城功能区 Ⅲ2-2 浦北县城功能区 Ⅲ3重点城镇功能区

17

Ⅲ3-1 大寺重点城镇功能区 Ⅲ3-2 小董重点城镇功能区 Ⅲ3-3 大垌重点城镇功能区 Ⅲ3-4 陆屋重点城镇功能区 Ⅲ3-5 那丽重点城镇功能区 Ⅲ3-6 寨圩重点城镇功能区 Ⅲ3-7 武利天和工业园功能区 Ⅲ3-8 张黄重点城镇功能区 Ⅲ3-9 泉水重点城镇功能区

第三节 海域生态功能区划

钦州市近海海岸和近岸海域的管理及开发应严格遵守《钦州市海洋功能区划(2008-2020)》和《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同时,按照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的要求,在与《钦州市海洋功能区划(2008-2020)》和《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衔接基础上,按国家环保部《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技术规范对钦州市海岸带进行划分,明确对生态保护至关重要的部分近海海岸和近岸海域的功能定位,以指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钦州市海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海洋资源合理开发等工作。钦州市近海海岸和近岸海域共划分为:1个一级类、5个二级类、10个三级功能区。具体如下:

Ⅳ 海岸带 Ⅳ1防风暴潮区

Ⅳ1-1茅尾海岸防风暴潮区

18

Ⅳ1-2三娘湾海岸防风暴潮区 Ⅳ1-3钦州港防风暴潮区 Ⅳ2海岸防护林带区

Ⅳ2-1三娘湾海岸生态防护林带区 Ⅳ3海洋多样性保护区

Ⅳ3-1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Ⅳ3-2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特别保护区 Ⅳ3-3三娘湾海洋多样性保护区 Ⅳ4自然景观保护区

Ⅳ4-1七十二泾自然景观保护区 Ⅳ5海洋资源保护区

Ⅳ5-1茅尾海近江牡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Ⅳ5-2浅海季节性捕鱼区

第四节 生态功能区特征、功能与保护建设

一、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该生态功能区有4个:Ⅰ1-1王岗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Ⅰ1-2五皇岭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Ⅰ1-3六万大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Ⅰ1-4罗阳山-大庙顶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分别分布在王岗山、六万大山、五皇岭和罗阳山一带。该类区域天然植被保存良好,水源涵养能力较强,是江河的源头和水源涵养区,其中王岗山、六万大山和五皇岭的天然地带性植被保存较好,生态系统结构相对完整,生物种类繁多,拥有不少珍稀保护物种,有多种国家和自治区级重

19

点保护动植物。总面积1222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11.3%。

主导功能:水源涵养功能的保育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保护和建设方向: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重建与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停止可能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在不破坏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商品林;可利用生态景观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禁止发展污染大的产业;该类功能区中有在建或拟建的王岗山水源林保护区、六万大山水源林保护区和五皇岭自然保护区,建议参照自然保护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进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区

该功能区有5个:Ⅰ2-1 岽尖山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区、Ⅰ2-2铜鱼山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与林业产品提供功能区、Ⅰ2-3郁江调水区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区、Ⅰ2-4小江流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与林业产品提供功能区、Ⅰ2-5罗阳山-六炉山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与林业产品提供功能区,分布在贵台镇西北部、新棠镇、浦北中部、小董镇大部分及周边、茅岭江流域部分,以及灵山县罗阳山区和浦北县乐民镇。该类区域内丘陵和低地交替,森林覆盖率较高,起着全市生态环境维护和主要江河水源涵养的重要作用,其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属极重要或重要,同时,由于该类地区多数为低山丘陵,坡度较大,水土容易流失,土壤保持服务功能较为重要,总面积2207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20.4%。

主导功能:江河水源涵养服务功能,以及水土保持。

保护和建设方向:将生态公益林的改造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封育恢复自然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促使其逐步向常绿阔叶林演化,以提高其水源涵养的功能;林业产业应向合理利用与保护建设相结合的生态型林业方向发展,做到森林生长与采伐利用的动态平衡;水土保持敏感区域

20

严禁陡坡垦殖和过度开发,实行退耕还林,逐步改善和恢复地力;在不破坏水源涵养主导功能的前提下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适度发展用材林,重点发展南亚热带水果。

三、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该生态功能区有7个:Ⅰ3-1大风江-金窝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Ⅰ3-2茅岭江-大马鞍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Ⅰ3-3钦江水源涵养功能区、Ⅰ3-4灵东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Ⅰ3-5小江水源涵养功能区、Ⅰ3-6小江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Ⅰ3-7洪潮江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分布在钦江水源涵养区、小江水源涵养区、灵东水库、小江水库、洪潮江水库、茅岭江-大马鞍水库和大风江-金窝水库等一带。这些区域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交错分布,自然植被保持相对完好,其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属极重要或重要,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但部分库区和流域耕地面积较大,区域总面积525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4.8%。

主导功能:江河及水库库区的水源涵养服务功能。

保护和建设方向:应加强水库库区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通过封育恢复自然植被,提高水源涵养功能。可适度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生态旅游。

四、农产品提供功能区

该生态功能区有1个:Ⅱ1-1钦州市沿海台地农林渔业产品提供功能区,分布在钦南区沿海一带,交错分布着耕地、园地和果林,沿海还有虾塘和鱼塘,是钦州市粮食作物、蔬菜、渔业、海产品、经济林产品等主要产区。面积732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6.8%。

主导功能:农林渔畜牧业产品提供功能,主要提供农产品、海产品、畜产品和部分林产品。

21

保护和建设方向: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减少面源污染;发展海水养殖业,滨海生态旅游业等,积极同时发展生态农业和禽畜养殖业,提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渔产品和生态禽畜产品。

五、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该功能区有1个:Ⅱ2-1钦州市丘陵盆地林农业产品提供功能区,分布在钦州市低山丘陵和钦江、大风江流域平原一带,交错分布着次生林、商品林和耕地,是钦州市经济林木、果树、粮食作物和蔬菜等主要产区。面积5610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51.8%。

主导功能:林产品、农产品和畜产品提供功能。

保护和建设方向:加强速生丰产林区的管理,合理采伐,实现采育平衡,坚持林业分类经营,协调木材生产与生态功能保护的关系。可发展南亚热带水果、南国花卉、经济林等特色林,适度发展速生丰产林;积极同时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禽畜养殖业,提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禽畜产品。浦北县属于广西主体功能区划中定位为限制开发区域,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活动。

六、中心城市功能区

中心城市功能区有1个:Ⅲ1-1钦州市中心城市功能区,包括主城区和周边的工业园区、滨海新城区、钦州港口区和犀牛脚镇城区范围内的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区及附属设施用地,面积410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3.8%。是钦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中心。

主导功能:中心城市人居环境的社会管理、服务和保障功能。 建设方向:加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一定面

22

积的防护林带,市区规划要按景观生态要求和人口比例建设一定面积绿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城市饮用水源及备用水源地建设,完善城市社会管理、服务和保障系统;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处理和相应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空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总体质量;开展绿色环保城市和绿色社区建设活动,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钦州市区应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生态都市型工业和生物质能源、软件开发、电子信息、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物流、信息、金融、旅游和文化等服务业,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科研,起到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市建设的领导核心作用。

七、县城功能区

该类功能区有2个:Ⅲ2-1灵山县城功能区、Ⅲ2-2浦北县城功能区,包括县城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区及附属设施用地,面积60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0.56%。是县城地方经济、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中心。

主导功能:县城人居环境的社会管理、服务和保障功能。

建设方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推进县城绿地系统建设,按景观生态要求和人口比例建设城区绿地;建设和完善县城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抓好县城饮用水源地建设;开展县城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提升县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广泛开展绿色城市和绿色社区建设活动,普及生态文化和改善人居环境;以县城工业区为龙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三产业和中等教育,使县城成为具有较强带动辐射能力的经济、旅游、文化教育和居住的县域综合性中心。

八、重点城镇功能区

该类功能区有9个:大寺、小董、大垌、陆屋、那丽、寨圩、武利天

23

和工业园、张黄、泉水等重点城镇,包括重点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区及附属设施用地,面积75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0.69%,是村镇人口的重要聚集区。

主导功能:重点城镇人居环境的社会管理、服务和保障功能。 建设方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绿色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等活动,传播和普及生态文化和意识;规划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广泛推广沼气池建设,抓好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解决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问题;地理位置相近和环境条件相似的城镇,可统一规划,建设成城镇组团,通过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使重点城镇和城镇组团成为功能完善、具有一定带动辐射能力的经济、文化和居住中心镇,引导和吸引农村人口向其集聚。

九、防风暴潮区

该地区主要有茅尾海岸防风暴潮区、三娘湾海岸防风暴潮区和钦州港防风暴潮区,是台风、大风和持续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发区。

主导功能:防海上风暴潮危害的安全保障功能。

建设方向:需建设和完善防风暴潮(洪)堤,以防发生溃堤引起海水入侵海岸对岸上城镇、工业、港口、大片耕地、虾池、盐田及居民生命造成危害。

十、海岸防护林带区

该区域主要有三娘湾海岸生态防护林带区,有较完整、成体系的人工防护林带。

主导功能:生态防护功能,防备海上台风和风暴危害。

24

建设方向:需注重防护林带和防风暴潮堤坝建设,注意海岸防护,防止海水倒灌,保护沿海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海洋多样性保护区

该类生态功能区包括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特别保护区和三娘湾海洋多样性保护区,前两区域是红树林保护区域,后者是珍稀海洋生物白海豚的生长活动区域,是钦州市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

主导功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保护和建设方向:应以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为中心,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禁止开发,以确保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自然生长和发展,切实维护赖红树林而生存的海洋生物栖息地和生长、繁殖、觅食活动区域;三娘湾海洋多样性保护区要注重保护,以免破坏中华白海豚海洋栖息环境。

十二、海岸自然景观保护区

七十二泾自然景观保护区是钦州市宝贵的滨海自然景观分布区域,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其中七十二泾处于是海洋生态廊道的关键生态节点,对海洋生物洄游、物质和能源交流非常重要。

主导功能:海岸自然景观保护功能。

保护和建设方向:保护好自然景观,防止过度开发。 十三、海洋资源保护区

该类生态功能区有茅尾海近江牡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浅海季节性捕鱼区,该区域是海洋水产种苗繁育、渔类生长繁殖的适宜区,对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很重要。

25

主导功能:渔业资源保护功能。

保护和建设方向:主要进行海洋水产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防止水产资源的盲目开发,造成生态环境和种质资源的破坏,导致水产资源的枯竭。重点规划保护茅尾海近江牡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浅海执行季节性捕鱼政策。

第五节 重要生态功能区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划框架下,对已划分的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及其对生态安全的重要性进行综合考虑,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角度共划分为4类1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

一、王岗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由于王岗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重要的物种资源贮存库,对保护华南地区亚热带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故将其划分为王岗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二、五皇岭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鉴于五皇岭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是以五皇岭森林公园为核心划定的重要区,区域内有连片天然红椎林带,盛产珍稀的野生红椎菌,生物多样性丰富。故将其划分为王岗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三、茅尾海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区域内红树林茂密,既有防护林的功能,又是重要的红树林资源贮存库、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和连结陆地与海洋的重要媒介,因此列为茅尾海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予以加强保护。

26

四、六万大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六万大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是小江和武思江水源发源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同时,该重要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是重要的物种资源贮存库,其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同等重要,故列为六万大山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五、大风江-金窝水库水源涵养重要区

大风江-金窝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保证钦州港口工业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安全的重要区域,也是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库区的林地、沿调水线路和湿地对维护库区的生态安全和钦州港口工业区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故列为大风江-金窝水库水源涵养重要区

六、茅岭江-大马鞍水库水源涵养重要区

茅岭江-大马鞍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是钦州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钦州市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库区的林地和湿地对维护库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七、钦江水源涵养重要区

钦江水源涵养功能区是钦州中心城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该区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区,对维护钦州市生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八、小江水库水源涵养重要区

小江水库库区及其集雨盘具有极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而被划分为水源涵养重要区,也是小江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该区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区,库区的林地和湿地对维护库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7

九、洪潮江水库水源涵养重要区

洪潮江水库库区水源涵养功能区因其水源涵养重要性被划为水源涵养重要区,包括洪潮江水库库区及集雨盘。本区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区,对维护库区生态安全和维护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十、岽尖山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重要区

即岽尖山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区,位于贵台镇西北部的岽尖山,与南宁市凤亭河水库库区交界,是凤亭河水库集雨盘区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重要区。

十一、铜鱼山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重要区

铜鱼山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重要区即铜鱼山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与林业产品提供功能区所在区域,是土壤保持重要地区。作为茅岭江的发源地,也是是水源涵养重要和极重要地区。

十二、罗阳山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重要区

该重要区范围较大,包括了罗阳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罗阳山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与林业产品提供功能区、以及灵东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等所在范围。该区域是钦江、武利江的发源地,也是水源涵养重要和极重要地区,其中的灵东水库是灵山县饮用水源。

第六节 生态廊道

钦州市各功能区中,具有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为主要生态斑块。为防止人类活动和经济开发带来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需要区划和建设生态廊道。以河流和海湾航道为主线,共划

28

出四条陆地生态廊道,两条海域生态廊道。重点建设钦江生态廊道、大风江生态廊道、茅岭江生态廊道、武利江生态廊道、茅尾海-龙门峡-钦州湾生态廊道、大风江口-三娘湾生态廊道。生态廊道的建设主要注重连通性,对廊道上的关键生态节点区域需要注重保护,不宜过度开发,如茅尾海-龙门峡-钦州湾生态廊道的龙门峡七十二泾处于廊道狭窄区域,是海洋生态廊道的关键生态节点,对海洋生物洄游、物质和能源交流非常重要,宜加强保护以保证海洋廊道的畅通。

29

第五章 重点建设领域和主要任务

第一节 生态经济体系

通过建设和完善生态工业、农业、林业、海洋、旅游和服务业等的产业链,调整生态产业布局和结构,发展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和技术知识型产业,构建能充分发挥钦州市区域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应变能力强的,以低碳经济与资源循环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整个生态系统和谐统一。钦州市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是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服务业。

一、生态工业

(一)构建生态工业链

发挥钦州市区位优势,改造和完善原有工业,布局新兴工业,培育循环经济骨干企业,构建产业链。重点发展和完善各行业产业链:以中石油为龙头的石油炼制—石化产业链;以中成药、生物制剂、海洋药物和天然药物等高附加值产品为特征的医药制造产业链;以松脂为源头发展林产品加工产业链;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产业链;以金桂林浆纸一体化工程为龙头的林浆纸产业链;以生物能源为战略目标的木薯—酒精产业链和甘蔗—制糖、浆、纸、酒精产业链;以提高农产品附加植,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产业链;以及利用丰富的竹、芒、藤开发工艺产品发展的工艺品产业链等等。

(二)创建和布局生态工业园区

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和建立工业园区,把产业链条

30

上各工业企业进行科学布局,聚集于同一区域,通过管道设施进行企业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形成实体型园区;或在更大范围内由园区内外的企业通过信息交流和道路交通实现企业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形成广义的生态工业园区。重点把钦州港工业区、河东工业园区和县域工业集中区按生态工业园区要求进行建设,并做到与防城港、北海和南宁工业链相衔接,带动钦州市各类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高效低耗的生态经济体系。

(三)控制工业污染,推进节能减排

发展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控制工业污染,推进工业污染源减排工作,减少碳排放。以预防为主,严格企业市场准入,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建设的环保“三同时”制度,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对重点污染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促进工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配套相关的废气、废水、废渣和垃圾处理设施,从源头到末端进行有效的污染控制;推广节能生产工艺、合理开发和集约使用工业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按国家和自治区污染源减排政策导向实施污染源减排工程。

二、生态农业 (一)发展循环农业

钦州市各县区乡镇根据实际,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在丘陵地区可推广以沼气为中心的“畜→沼→粮果菜”;或以农田为中心的“椒→稻→薯”、“稻+稻+免耕马铃薯”生态农业模式;以及食排循环模式和秸秆利用模式等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在灵山县平原地区推广以奶牛养殖为中心的“青饲料→奶牛→粪尿处理→有机肥→作物、蔬菜”生态农业模式;在钦江沿岸和滨海平原水网较密地区可推广以鱼塘、虾塘为中

31

心的“桑基鱼虾塘”、以滩涂虾蟹为食物的海鸭、海猪等的养殖模式等具有沿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

引导和推进农业向企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商品化发展,创建大型农业企业或者“公司+农户”模式,在种植业、禽畜渔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整合和建设生态农业链,鼓励应用高新技术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园区。

(二)生态农业区域布局

按钦州市各地农业发展的区域条件和优势,划分城市、平原、山区和滨海4个生态农业圈。城市生态农业圈主要布局在钦州市区、灵山县城和浦北县城城郊周围,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园艺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有序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平原生态农业圈布局在钦江流域和大风江流域内的平原和低地区域,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配套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山区生态农业圈布局在钦北区王岗山、铜锣山、灵山县罗阳山、浦北县六万大山和五皇岭的山区丘陵地带,重点发展茶、桑、果、竹、中药材、畜禽、蔬菜等名特优新农产品基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滨海生态农业圈布局在茅岭江下游出海口、钦州市区附近、大番坡、龙门、东场和犀牛脚一带,重点发展渔业养殖等海产品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滨海休闲观光业。

(三)发展现代农业 1、发展高新现代农业

以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为指引,发展以现代化技术装备为特点的设施农业;以“3S(RS遥感、GPS定位、GIS地理信息)”技术为特征的

32

精准农业;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农业产值为目标的立体农业;以观光休闲、滨海捕鱼为特色的观光农业;修筑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和应用现代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2、优化农业结构

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高产高质高效益)。根据国内外市场对蔬菜产品的需求,优化蔬菜生产结构,开发本土名优蔬菜品种,适度引进国内外名优蔬菜品种,建设名特优蔬菜出口基地;调整水果业结构,科学布局水果种植规划,建设荔枝、龙眼、香蕉和火龙果等名优水果出口基地;优化糖蔗种植布局和种植面积,推广高糖品种;有计划发展用材林、脂材两用林和八角、玉桂等特色经济林,推进林产品深加工。在亲本培育、苗种繁育、标准化养殖方面引进新技术,壮大青蟹、对虾、大蚝和石斑鱼等四大海产品;推进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畜禽养殖。

3、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

抓好粮食和甘蔗两大产业的机械化生产,使之起到机械化生产的引导作用,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培育发展耕、种、收及加工多项作业于一体的农机经营大户或农机合作组织,全面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机耕、收割、运输和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稳步推进农机化作业水平。

建设市、县、镇、村、重点用户农业信息网络,实施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工程,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农作咨询、产销信息和农业气象等信息,开展助农益农惠农等信息服务活动,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

4、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33

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通过推广、普及农业标准化技术,加快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抓好无公害茶叶、香蕉、粉葛示范基地建设,做好标准化蔬菜、香荔、蚕桑等生产基地示范样板,带动周边发展无公害和标准化蔬菜水果生产。

(四)农业污染控制

根据钦州市实际,划定农药化肥污染重点控制区、主要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控制农药化肥污染;对养殖业则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控制养殖业污染;引进高新技术,推广、生产和应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膜污染;综合利用秸秆,削减秸秆焚烧量,减少碳排放。

三、生态旅游

(一)建设旅游产业链

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充分结合,合理配置旅游资源,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充分发挥钦州市自身优势,在传统的风光景点旅游基础上,拓展海洋产品购物游、历史文化探秘游、自然生态游、商务考察游、休闲自驾游、农业观光游、滨海娱乐体育活动游等旅游产业链,完善配套设施,开发相关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

(二)生态旅游产业布局

发挥钦州市的城市核心作用,重点构建山城港湾江海湖岛旅游发展带,着力培育两大旅游增长极——中华白海豚之乡和千年古陶城两大旅游品牌,突出海洋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五大特色文化,积极建设钦城城市休闲历史文化体验旅游片区、茅尾海国际海上运动休闲独家旅游片区、三娘湾国际滨海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片区、钦北山

34

地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片区、灵山县乡村休闲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片区、浦北山林湖泊生态休闲独家旅游片区,形成“一核一带两极五特六区”的11256旅游发展大格局。

(三)加强旅游区污染防治

旅游开发服从于生态环境保护,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因地制宜在旅游区内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处置的设施,整治景点脏乱差现象,营造自然清新舒适的旅游环境。

(四)加强旅游资源保护

科学论证旅游区接待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避免过量旅游活动对环境和自然生态的消极影响;严格执行禁猎、禁采、禁挖等相关规定,保护好自然旅游资源;科学布局景区建筑,采用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建筑风格,保护好自然风光不受破坏。

四、生态服务业 (一)物流业建设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规划中“把钦州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的要求,推进钦州保税港区建设,使之成为国际物流链的重要一环,重点建设中国—东盟(钦州)农产品物流中心,使之成为国内外最活跃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和现代物流中心。

(二)商贸业

完善市场流通设施布局,建设商业营销网络,加快商品流通;加快发展国际贸易,加快进出口促进体系建设;加强商业区的智能化建设,降低商业成本;倡导生态、节能、环保商品消费理念。

35

(三)电子商务

全面推广电子商务,提倡绿色办公和无纸办公。鼓励政府、企业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业务,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网络会议、网络办公、电子文件等形式,减少流动环节,降低环境污染。

(四)金融服务业

建立高效低耗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加快金融业务信息化建设,提倡无纸化服务;开辟畅通的集资融资渠道,金融政策向环境友好型企业行业倾斜。

(五)餐饮娱乐业

合理规划餐饮娱乐业的布局,对餐饮娱乐业实行全面排污申报政策,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倡导绿色消费,强调俭朴、自然、适度,减少铺张浪费,建立一个适度消费、低耗费、少浪费和低污染的餐饮娱乐业生态发展模式。

(六)房地产

以创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为契机,开展以地源热泵应用技术为重点、以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为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开发低耗能型建筑,鼓励住宅小区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认真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科学确定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力度,按计划按比例建设经济适用房,增加廉租房开发规模;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调控工作,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把钦州市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宜居城市。

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44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