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面试真题解析海关面试真题解析

更新时间:2023-05-08 05:0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题目1】单位领导安排你和同事小王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但在合作期间,有跳槽打算的小王为了准备其他单位的公开招聘而无心工作,项目进程一度受阻。最终他未被录取,同事们又非议不断,导致小王情绪异常低落,领导不满于工作进度并且批评了你们,此时,你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

不能及时完成上级交办事项,因故导致计划受阻,是我工作的失职,当务之急是迅速调整进度,消减不利影响,妥善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

首先,我需要反省自己。一方面,针对工作各环节的疏漏之处并形成初步改进方案;另一方面,诚恳的向领导承认错误并道歉,小组未能及时完成任务安排,阻碍了整个单位的工作进展,是我们工作的严重失职。继而向领导郑重承诺,接下来我们会加班加点,迅速弥补工作缺失,保证高质量完成工作。

其次,作为同事及项目组成员,我有责任对小王的情绪进行疏导,帮助正他重新融入团队并完成任务。一方面,舒缓小王的低落心情,帮助他从面试失败的打击及同事的非议中解脱出来,让小王明白人生难免遭遇挫败,而这些正是最珍贵的历练,理解并大加赞许;另一方面,表明他想要有所成就的事业心是值得肯定的,我也一直以此为目标要求自己,但是必须认识到踏实工作的重要,兢兢业业完成本职工作,不好高骛远,才是能够踏实前行、收获成就的关键。而现在弥补工作过失,便是我们最重要的本职任务。

再次,基于初步改进方案,与小王深入研讨解决办法,并同时与有经验的同事沟通交流。实践过程中注重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我和小王的专业优势,理性分工、协调整合。并及时向领导汇报阶段性成果,持续调整工作思路及方法,及时完成工作。

相信在共同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小王一定会再次燃起工作热情,真正融入团队,我们也能够弥补过失,并以此为鉴,成长为领导信赖、同事认可的业务能手。

【题目2】你是小区新上任的物业负责人,前任负责人在交接工作时说小区管道年限已久,可能有危险,然而目前并没有小区住户反映相关情况。针对这种状况,你怎么办【参考答案】

完善的供水设施是保证居民能够正常生活的基本条件。而作为物业的负责人,其责任正是保证好小区内居民的各项事宜的完善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会做如下的处理。

首先,我会先找出小区的构建档案,大致了解小区供水设施具体的安装时间和使用年限。之后依据《物业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的规定,联合供水单位对小区内的供水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包括二次供水设备的卫生状况,供水管道的老化程度,地下管道的渗水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之后同供水单位进行沟通,预计在目前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进行维修,如果不需要,则预计坚持使用的时间;如果需要维修,则了解好工程的大小、时间周期、费用核算、以及一些其他影响等内容。

其次,深入居民进行走访,了解他们目前的使用现状。由于老年人常年在家且心思细腻,因此此次调查的群体主要以小区内的老年人为主。我会事先设计好问卷,之后在小区内的一些如老年活动室、室外健身场所、社区菜市场等老年人喜欢的聚集地进行走访,注重询问他们在日常用水中是否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水质有沉淀物、异味,水龙头出水的大小、地面渗水现象等,另外是否发现了其他的供水设备老化现象,把这些情况连同姓名和住址进行一一记录。对于那些出行不便的老人则要上门走访,并对一些问题比较突出住户的进行现场观察,拍照取证。对于一些上班族则选择抽查方式,在晚上进行走访。

最后,我会把这些情况在小区中进行公示。公示的内容主要包括供水设施目前的状况,特别是二次供水的设备状况、事故危害程度、费用预算以及相关责任的法律条文,来征集大家意见是否进行检修。并把联系方式等也附着其上,方便大家咨询。如果同意更换,我则会注重负责好小区的环境安全。如对施工现场设置路障,提示牌,警示灯等设施;加强保安的巡逻;设定好出行的路线等。

总之,作为小区物业的负责人,要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心态,维护好小区各个方面的日常工作。只有做到防微杜渐,才能让工作尽善尽美。

【题目3】单位要通过官网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需要理论水平、网络水平等工作能力较高的同事完成,单位领导安排你来牵头组织此次工作,你会怎么办

【参考答案】

政务公开一直是民心所向,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可以让群众参政议政,与政府做好互动,而且能够让群众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在间接上也能够约束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因此,我一定会从多方考虑,处理好政务公开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自己要做好对于此事的学习,并选拔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到此事的策划中来。在人员的邀请上会做出一些要求,如选拔一些对政务公开规定十分了解的人,对国家政策解读,尤其是与海关工作相关的政策理解较好的人;对公文格式掌握比较好的人员;对于网络技术人员也会具体的要求,如精通对网络的管理,能够将网页设计的简单大方,清晰明了。人员的选择上可以通过部门进行举荐或者是自荐的形式,并做好筛选工作。

第二,为了避免在信息公开过程中有些信息会使群众产生质疑,我会召集选拔好的工作人员进行探讨,商讨具体的信息内容,公开信息的原则,选出公布的发言人,制定相关规定。将公开的信息分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类,并对具体内容进行探讨,分清板块。主动公开的信息既包括海关的机构职能、政策法规、海关廉政纪律规定等一些基本的内容,又有群众比较关注的信息,如政府采购拍卖方面的信息,包括海关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海关罚没物品的拍卖信息。

与此同时,对公开的内容要掌握尺度,可以将公开的信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以此来界定哪些事件是可以完全公开的,哪些是需要部分公开的,哪些是需要申请领导之后可以

公开的。并且要注意信息公开的程度,不能浅尝辄止,敷衍群众,不能成为烂尾新闻。选出负责政务信息回复的工作人员,回复群众的留言要及时,不能拖拉;工作态度要好,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不能推脱和搪塞;及时更新信息,保证政务信息的时效性。选出网络技术人员,善于管理网络系统,定期检查维修,防止出现网络瘫痪、中毒和泄密等情况。在会上还要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一些不按照规定做事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惩罚。

最后,将会议上讨论出的结果进行汇总,做好整理,将结果上报领导,并且要注意后期群众对于网站的意见,及时调整一些不合理之处。也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做好政务公开工作。

【题目4】现在,公众对于一些热点新闻事件很关注,政府也承诺调查解决。有些地方政府能够做到及时跟进调查并回应群众质疑,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却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这种新闻被称之为“烂尾新闻”,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新闻“烂尾”现象表面上看是媒体注意力转移、热点转换的结果,实际上却反映出政府部门职责落实不到位,最终导致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政府公信力也会不断地下降。

网络监督的高压势态,使得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在应对热点事件、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行动,迅速表态,较之从前的无视民意、封锁消息、不闻不问等行为有很大的进步,已经表现出重视人民关注的问题,关心群众的利益,也意识到稳定民心的重要性。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热点事件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公众关切的后续调查成为“半拉子工程”,事件调查结果难觅踪影。“烂尾新闻”的堆积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难免会引起群众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力的质疑和各种抱怨,直接影响国家及政府部门在人民群心目中的形象。

新闻有始无终、群众关注得不到响应,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消极的态度,对于社会热点事件“不想查,不敢查,不愿查”。就算迫于网络压力,表了态,道了歉,甚至罢免了责任人的职务,也只是一种“积极的应付”,为的是平息公众的“怒火”,而不是实际解决问题。

其次,问责机制及其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热点事件层出不穷,而相关政府部门对于热点事件调查处置的刚性制度、事件责任人的问责机制及其配套的监督机制都不是很完善,导致政府部门拖延、推诿,调查不公开透明,各种问题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再次,新闻媒体以及群众的监督不到位。新闻媒体以及群众目前只停留于揭露举报的阶段,却缺少对于政府相关回应及解决问题措施的持续关注,客观上也催生了大部分的“烂尾新闻”。

新闻容易“烂尾”,但对背后问题的处理不能烂尾。要减少甚至杜绝“烂尾新闻”的出现,解决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重建政府公信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及时处理、快速回应,建立事件调查和处理信息的全程公开制度,在公众目光下不断推动问题解决。对于已经被证实的热点事件,政府部门要公布详细的处理时间表和问询举报方式,方便公众随时了解事态进展;对于热点事件的调查和处理,采取“异地办案”、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等等。通过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最大程度避免“自导自演”、“自查自纠”情况的发生,杜绝“烂尾新闻”。

第二,健全官员问责制度。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建议多部门启动专门程序“全程紧盯”,只有对敷衍塞责的相关人员行政问责,才能起到惩戒警示作用。同时也要延长处置链条,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形成合力,引入社会力量加强监督,才能倒逼干部守土有责、恪尽职守。

第三,媒体及群众要将自己的监督权力贯彻到底。媒体及群众不光要积极揭露违法行为,同时也要及时关注事后处理过程及结果,以此监督和约束公权力部门的行为,避免拖延、推诿乃至不了了之的善后做法。而政府部门不仅需要在态度上接受舆论监督,更需要在解决问题上扎实接棒,把热点压力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

下载文档点击查看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等相关内容》》》

更多搜索:合肥人事考试网

更多搜索:安徽人事考试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42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