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自然疗法与健康

更新时间:2023-05-21 04:1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中医自然疗法与健康美

在人来的发展过程中,医学经受了历史长河变迁的洗刷,为人类的生存繁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在我国医疗保健 科研 教学 学术创新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特色和优势,显示了不可代替的作用,长久以来历代民医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总结出了一套很有特色的治疗和保健的方法,如中医针灸 中医推拿等自然疗法···

刮痧是我国民间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所用工具是水牛角为材料制做的刮痧板,对人体具有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可调节肌肉收缩,使组织得到调节和舒张)、调节阴阳(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舒筋活络(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疗法)、调整信息(通过刺激或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分,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对病变的脏腑起到了调整的作用,是治病和保健的依据)、排除毒素(使血管扩张、破裂等等,让坏的组织排出代谢,使好的组织再生,加速新陈代谢)、自家溶血(使经络气血运行通畅)等作用,既可保健又可治疗的一种自然疗法。

中国民间医学传统认为:皮肤出现红点如粟,以指抚摸皮肤感到稍有阻碍的疹点,是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应在皮肤的一种表现,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共同症候。大部分疾病都是由于气血瘀滞造成的,「痧」是一种病邪的排泄产物,「出痧」意味着「给邪以出路」,从而改善气血平衡。

刮痧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脏》)。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 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此等血凝块(出痧)不久即能溃散,而起自体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能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有消炎的作用。

刮痧的基本方法是:

1.拿刮板法:用手掌握着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

2.刮拭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3.补刮泻刮:一般来讲,顺着经络的走行进行刮拭,即为补刮;逆着经络的走行进行刮拭即为泻刮;

4.刮痧时间:用泻刮或平补平泻手法进行刮痧,每个部位一般要刮3-5分钟;用补刮手法每个部位刮拭时间为5-10分钟。对于保健刮痧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满意、舒服为原则。

刮痧要注意事项有: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

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拭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 头面部进行刮痧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刮板操作时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头面部皮肤十分薄,而且面部毛细血管丰富,因此用力宜轻柔缓和,切忌用力过重、过猛,以免损伤头面部皮肤而影响患者颜面部美观。

下面我们谈论一下经络穴位。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特殊网状系统。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以及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经脉是主体,它的浅层分支叫络脉,较大的有十五络,主要分布在四肢、躯干前后、侧面。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十二正经是直接与人的体表和脏腑相联系的经脉,分左右对称循行于头面、躯干、四肢,贯穿全身上下为经络系统的主体,它们分别是: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它们一律从手走向头;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它们一律从胸走向手;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它们一律从头走向足;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它们一律从足走向胸腹。

奇经八脉是纵横于十二经脉之间,不与脏腑直接发生联系的经脉,它们不受正经约束,对十二正经有统率补充联络和调节作用,通常把十二正经加上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两脉,合称为十四经脉。

奇经八脉是纵横于十二经脉之间,不与脏腑直接发生联系的经脉,它们不受正经约束,对十二正经有统率补充联络和调节作用,通常把十二正经加上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两脉,合称为十四经脉。

“经络学说”是中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阐述人体内部存在一种运行气血的经络系统,这个系统是人体各部之间联系的通道,它把人体内的脏腑、外在的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毛肉筋骨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的运行,使人体各部器官功能正常运行。《黄帝内经》推崇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可以说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诚然经络的实质还未完全彻底揭开,但一般认为,人体经络穴位的物质基础是以结缔组织为基础,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等交织而成。经络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脉管系统、神经系统、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的部分形态、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对经络进行指压、推拿、针灸、拔罐、刮痧等均是疏通经络,其作用是使人体气血通畅、调和,以达到恢复和强化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正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解决了“气通则不痛,气滞则血瘀”“气虚血虚”问题,所以刺激经络穴位与内服药物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而且能收到预防疾病的效果。“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至气至,气若顺者,得意轻松,血若通者远离疾病。”如果我们能掌握和运用经络、运行气血的路线,以及经络上各穴位主治的疾病,将极大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经络有几个重要的穴位:

1.手太阴肺经(调治呼吸的通天大脉;人体的总理)

肺经始于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进入肺脏,从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沿上臂内侧下行肘中,沿前臂内侧大拇指方向进入大鱼

际,沿边际出,止于大拇指末端少商。它的分支从腕后走向食指挠侧,出其末端。肺经与肺、胃、大肠联系密切,故多用于治疗与肺、气管、咽喉及大肠有关的疾病。

2.手阳明大肠经(保护胳膊的排泄大脉;肺和肠的保护神)

大肠经起自食指靠大拇指一侧的商阳,沿食指桡侧上行,经过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之中,向上沿着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向后行,与脊柱上的大椎相交,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经肺脏,通膈肌,属大肠),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齿槽,回过来夹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止于迎香,大肠经对气血不通导至的疼痛、感冒、上半身及五官的一系列症状,均有良好疗效。

3.足阳明胃经(生成气血的康体大脉;人的后天之本)

胃经有二条主线和四条分支,是人体经络中分支最多的一条经。主要分布在头面和胸腹,四个支脉则分布在颈部、腹内、小腿、足部。胃经属于胃,络于脾,是全身气血生化之源,人的后天之本,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保健养生,胃经都是重中之重。

4.足太阴脾经(运化食物的养血大脉;妇科疾病患者的首选)

脾经从足走到头部,从大脚趾末端隐白开始,沿足和小腿内侧循行,经下肢、腹、胸一直上行,夹食管旁,连舌根,散布于舌下,分支从胃别出,上行过膈肌注入心中。脾经与脾、胃、心联系密切。脾主运化、主统血、能将食物中的精华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以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尤其对女性,更是健康的守护神。

5.手少阴心经(调理神智的养心大脉;主宰人体的君王)

心经从心开始,从胸部出来,进入腋下,沿上臂内侧向下,进入肘部。再沿前臂内侧后缘向下,从小指桡侧末端少冲出来。心主神,主血脉,被誉为五脏六腑的“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经主要是调理神智方面的问题。对于心脏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6.手太阳小肠经(疏通经气的护肩大脉;宁心安神舒筋活络的关键)

小肠经从小指外侧少泽向上行,沿胳膊外侧的后缘到肩关节,向脊柱方向走一段,然后沿脖子向上走,到颧骨,最后到达耳朵部位的听宫,这条经跨过腕、肘、肩、背。所以对关节曲伸不利,肩周炎、颈椎病等都有很好的疏通经气,舒筋活血的功效。

7.足太阳膀胱经(护佑全身的通调大脉;运行人体宝贵体液的水官)

膀胱经从内眼角的晴明开始,经过头、颈、背、腿、足,一直走到脚小趾趾尖的至阴,是十四条经中穴位最多的一条经,分三条主线及头顶部支脉、腰部支脉、后项支脉。膀胱经上的很多穴位和脏腑分部位置相对应,也是脏腑器官的反应点,因此它治疗范围也相当广泛。对全身多种病症,无论是眼部、腿部、背部、脊柱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可称其为护佑全身的通调大脉。

8.足少阴肾经(滋养脏腑的补水大脉;人生的先天之本)

肾经起于足底涌泉,循行于足和下肢的内侧,躯干前面,沿前正中线的两侧上行,止于胸前的俞府。肾经是和人体脏腑器官联系最多的一条经脉,肾“主藏精”为“作强之官”,可用于治疗泌尿、生殖、咽喉、神志方面疾病,常称为滋养脏腑的补水大脉。

9.手厥阴心包经(保护心主的安心大脉;代心受过替心受邪)

心包经从胸部出来,到两肋,在腋下3寸部位,向上行至腋窝下,然后沿上臂内侧中间的一条线进入肘中,从下臂到手掌,一直进入中指指端中冲。心包的

功能是“代心受过,替心受邪”,所以心脏的病,首先表现在心包上,心包经的重要作用是疏通气机,多用来治疗神志方面及心胸疾病。

10.手少阳三焦经(环绕耳周的视听大脉;坚决捍卫头脑安全)

三焦经起于无名指的关冲,经手关节背面,沿臂外侧上行到肩部、颈部,在耳部绕大半圈,中止于眉尾的丝竹空,亦有称此经为“耳脉”。三焦经不对应任何脏腑。常用于治疗头两侧、耳、眼、胸肋的病症。

11.足少阳胆经(输送气血的固体大脉;一切为了消化功能)

胆经是循行路径最长的一条经络,起于外眼角瞳子髎,沿着头部两侧,从身体侧面下来,一直走到小趾、四趾、止于足窍阴。胆经贯穿于全身上下,主全身阳气的生发,是沿途输送气血的枢纽。它有交通“阴”“阳”的功能,“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

12.足厥阴肝经(调养情志的修身大脉;护身卫体的大将军)

肝经起于脚大拇趾内侧甲缘大敦,上行到脚踝,沿着腿内侧一直向上,经腹部,最后到达肋骨缘的期门,它和沿途肝、胆、胃、肺、头都有联系。肝主藏血、主怒,其疏泄功能,直接影响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对人的情志调节也十分重要,所以称肝经为调养情志的修身大脉。

13.督脉(监督健康的升阳大脉;总督人体精气神)

督脉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和头正中线上,它“起于肾下胞中”,出会阴,经尾椎下的长强,止于前额上唇龈交处,督脉属奇经八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对全身阳经的脉气有统率、督导作用。督脉通畅还可带动任脉运行的通畅,其生理功能与元气、生殖、智力发育关系密切,也是神经信号传导通路畅通的保障,而且它还直接影响人体造血的功能,是养生保健的首要大脉。

14.任脉(掌管生殖的妊养大脉;相当于女性的性激素)

任脉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上,“起于中极之下”即胞中,止于下颌中心承浆,任脉属奇经八脉,本经的穴位多与督脉的穴位两相匹配,许多穴位都是强壮性的要穴,是掌管生殖的任养大脉,任脉与诸阴经交会,是“阴脉之海”,尤其对于女性的经、带、胎、产关系最为密切,是女性一身的保护神,刺激任脉可调节性激素分泌,延缓衰老,保持青春活力。

经络穴位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遗产,古称“按跷”(鞒),又称“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是一种健身养生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也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具有经济简便,疗效显著,易学易懂,易于推广的特点,对治疗内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等某些常见病有独特的疗效,而且没有不良的副作用。既可以自我按摩,又可以相互按摩,就能达到健身养生、解除病痛之功效。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

按摩的手法有:(1)按法;(2)摩法;(3)推法;(4)拿法;(5)揉法;(6)点法;(7)颤动法;(8)拍法;(9)捏脊法;(10)拨筋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经络按摩主要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调和营卫,疏通经络,通畅气血,活血散瘀,滑利关节等,以达到推陈出新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通过按摩的机械刺激,作用于人体的各组织器官,有消肿止痛,整复脱位,松解粘连,解除肌肉痉挛,镇静安神,促使物质代谢旺盛,增强机体抵抗力,使失掉平衡的机体转化为新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健身目的。

中医自然疗法是中国伟大的发明,它作用于全身利用自身的调节机制来防止

疾病治疗疾病,从而避免了药物的损害,促进了人体的健康。

中医不仅在自然疗法方面去得极大的成就,然而在养生方面也站着举足轻重他的地位。

养生又分为运动养生,情志养生,美容养生。

运动养生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吕氏春秋中更明确指明了运动养生的意义‘流水不腐,户枢不朽,动也。形气亦然,行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从而说明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宇宙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体育运动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创痛运动养生法,形式多样,既有自称套路的系统健身法,又有形式多样的民间自成风格的健身法,其中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太极拳等。例如经常练五禽戏的人,都会感到精神爽快,食欲增进,手脚灵活,步履矫健,说明五禽戏具有强健身体的作用。此外,五禽戏对于肺气肿,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也有预防和防止复发的作用。尤其是对中风后遗症,时常选择练习五禽戏,能改变病人异常的步姿和行走姿势,防止肌肉萎缩,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对其他症状的改善也有帮助。

何为情志养生那?所谓情志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于人。‘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则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治病内因。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射,有益于身心健康。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身心变化。七情,具体是指怒、喜、思、忧、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志,但中医学中的七情概念,却涵盖了人的全部情志活动,是包括情绪、情感在内的重要心理活动。对影响身心健康的不良情绪的调节,如果处于激情状态下,人的意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减弱,这时就需要他人帮助调节,若长时间处于不良心境之下,深陷感情的漩涡不能自拔,也需要他人的帮忙。可根据中医学的情志相胜之理,运用以情胜情法来调节太过得七情变化。

通过有目的激发某种性质的情志变化,可选择性的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是即将被破坏的机体平衡得以恢复,以防患于未然。七情世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身心变化,这本是人的正常心理生理现象,但七情变化太过,则有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何为美容养生那?中医药美容学是一门在中医理论和由中国特色的人体美学理论指导下,研究损容性疾病的防治和损容性生理缺陷的掩饰和矫正,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驻颜、维护和创塑体身形之美为主要目的专门科学。

中国发掘和运用中草药美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美容方法丰富,手段多样,主要包括中药美容,针灸美容,按摩美容和火疗美容4种方式。针灸美容是通过针刺,灸疗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跳动机体内在因素,调理各脏腑组织的功能,促进气血运动,疏通经络,抵御外邪入侵而达到延缓衰老,美化容颜的一种方法。而中医美容的手段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中药,食膳,针灸,推拿按摩,气功五大类。中医养生美容是我国的历史传统,从古到今,我国女子一直有着食用人参、灵芝、茯苓、当归、珍珠和花粉等养生中药材进行美容养颜的传统。所以说中医美容,以内养外,是中医养生美容的精髓。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五千年中医文化的积累,由中医自然疗法到中医养生,通过自然的平衡来阐明自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改变人体的不平衡从而治疗疾病,而中医养生则是通过合理的精神调节,合理饮食,体育锻炼,针灸推拿,中医等各种措施,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人体与自然,社会也是密不可分的,是融为一个整体的;是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协调统一,形成与精神协调统一,这就是中医养生的观念。

总的来说,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历代医民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以自然疗法和中医养生从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疗法中以针灸推拿等疗法。通过改变病人的经络,调和气血,平衡人体的阴阳,进而全面调理脏腑的机能,同时使衰弱的脏腑机能得以恢复,鼓舞正气,加强去除病邪之力,还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热气按一定的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中医养生通过运动,控制情绪,调节心理变化,避免大喜大悲等激动情绪,还用中药,食膳等进行美容。所以说中医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我们应该发扬光大我们的中医药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41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