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科版教案2

更新时间:2024-03-13 00: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科版教案2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科学概念: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准备 :

演示实验材料:铁架台、带孔橡皮塞、橡胶管、玻璃管、塑料瓶、红、蓝墨水、注射器、课件。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水槽、乒乓球、去底塑料瓶、塑料袋、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出研究问题

1、同学们,通过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是确实存在。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空气,看看空气能不能像水、石头等物体那样占据空间呢。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童话故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播放课件)

、、、、、、2、谁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 ) 3、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4、同学们,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占据空间?

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 5、你们真是善于发现的孩子,找到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要占据空间。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

、、、、、、、、、、、、6、学生大胆猜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空气占据空间吗

活动一:演示实验 自动小喷泉

1、连接装置。2号瓶固定在铁架台上,一号瓶放在铁圈上,3号

瓶装上滴有红墨水的水,用橡皮塞、玻璃管、导管连接。1、2号瓶间的导管用输液夹卡住。

、、、、、、2、向1号瓶内加水。

3、松开输液夹,观察现象。(连接3号瓶的玻璃管口喷出美丽的喷泉。)

现象分析:1号瓶的水进入2号瓶,占据空间,将空气赶到3 号瓶,空气要占据3 号瓶空间,将水从与3号瓶连接的玻璃管赶出,形成喷泉。很明显,喷泉形成的原因就是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二: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你们有没有信心利用这个性质挑战难题呢 ?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一个去底塑料瓶、一个乒乓球、一个塑料袋,你们能利用这些东西设计出什么实验来检验一下“空气占据空间”这个结论吗?1、演示:水下烛光

点燃蜡烛放在泡沫上,用去底塑料瓶罩住往水里压——蜡烛在水底继续燃烧。(塑料瓶里的空气占据空间,将水挤开,蜡烛沉入水里继续燃烧。)

、、、、、、、、、、、、2、小组活动:用乒乓球、塑料袋等设计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3、小结:(一)乒乓球放在水槽里,去底塑料瓶罩在乒乓球上方垂直压入水底,倾斜塑料瓶,听到气泡声打开瓶盖(空气排出)

、、、、、、(二)用兜有空气的塑料袋罩在塑料瓶口,用一只手把塑料袋里的空气慢慢压入塑料瓶里,再慢慢的松手。 4、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第×小组你们做成功了吗?不成功也是很正常的,科学家们也都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走向了成功,才有了新的发现。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 2、(出示注射器)我们要借助它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是什么?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它都可以怎么玩?下面我们就用向下压和向上拉的方法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一)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怎样做到同样多?抽到相同的格)

(二)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下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或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

、、、、、、录表;

、、、、、、(三)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上拉,注意不要把活塞从筒里完全拉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

、、、、、、四、空气占据空间在生活中的运用 五、作业:

生活中还有很多空气占据空间的例子,请同学们搜集并记录下来。下节课来汇报。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科版教案20 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 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空气被定义为地球的物质。既然是物质,首先应是存在的,并且有其种种的属性。空气占据空间是空气属性之一,也是证明其存在的事实。本课通过建构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空气是物质。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实验能力弱、不完全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

能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也比较低,加之“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又比较抽象,孩子的思维水平不容易提升上来。面对这一切,教师怎样搭建一个合理、科学的框架,让学生把认知点由“到处都有空气”,提升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上来呢?二、 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 2、 科学探究

(1).学会用多种(两、三种)实证(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进而形成(归纳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2)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进行半段推测。 3、 科学态度

(1).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2).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准确、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较准确、具体的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有趣的实验探究建构起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气,概念的建立是逐步、递进的。

难点:学会用多种(两、三种)实证(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进而形成(归纳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四、 教学准备

1号塑料瓶、2号塑料瓶、气球、乒乓球、水槽、水、去底的塑料瓶

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引出“空气”

教师出示一个气球,让一个同学上台吹大 2、引出“占据”,“空间”

如果老师把手中充满空气的气球按压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水槽中的水为什么会涨起来呢? 引导学生说出“占据”“空间” 3、引出课题--空气占据空气吗? 二、实验探究,建立概念 活动一:气球能吹大吗? 1、借助情境、引发冲突

请两个同学再上来吹气球比赛(有意请一个力气大的男同学和一个力气小的女同学)

问:如果请这两个同学在瓶子里吹起来,谁能够把气球吹起来? (一个吹大了,一个吹不起来)

问:为什么女同学把气球吹起来了,男同学吹不起来呢? 2、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在瓶内吹吹气球,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与小组有意识的交流,并引导学生记录 3、小组汇报、共享成果

4、形成共识、初建概念 5、小结巩固、深化概念

通过刚才瓶内吹气球这个实验,我们明白了:1号瓶吹不大是因为瓶内充满了空气、占据了空间,所以气球吹不大;2号瓶能吹大是因为瓶底有孔,气球鼓起来时把瓶内的空气挤出去了。所以,我们认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活动二:会听话的乒乓球

1、引出问题:师出示一个乒乓球和一个去掉底的塑料瓶: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用这个去掉底的塑料瓶慢慢、竖直的按压乒乓球,请同学们猜一猜:乒乓球会停留在水的哪个位置?(师演示这个动作)

、、、、、、2、小组进行猜想你们认为我们实验时要怎样操作,注意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3、实验:学生开始做实验,师巡视并与小组有意识的交流,并引导学生记录(学生实验材料中有些小组的瓶盖是有孔的、有些没有孔的)

5、实验记录并小组交流 6、小组汇报、追问深化

瓶盖没有孔的,为什么小球在底下? 瓶盖有孔的,为什么小球在水面上?

小结:瓶盖没有孔的,因为整个空气都占据的整个瓶子的空间,乒乓球被空气按压住所以就上不来了,沉到水下了。

、、、、、、、、、、、、 瓶盖有孔的,因为瓶子在按压乒乓球时,水占据了瓶内空间,瓶内的空气从瓶盖孔上被挤出去了,乒乓球没被空气挤压,所以乒乓球浮在水面上。

、、、、、、7、再次小结、巩固概念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再次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三:创新实验

使用刚才的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让乒乓球任意听你指挥,停留在水中的每个位置上。 三、生活应用

其实,空气占据空间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1、小组交流:空气占据空间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2、小组汇报

3、教师补充(压缩被(空气占据空间的逆运用)、足球、车轮……) 六、 课堂小结 七、 通过这节课的两个实验探究,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内容? 六、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 1、气球能吹大吗? 占据 空气占据空间 空间 八、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单

2、听话的乒乓球。

瓶内气球能吹大吗?——实验记录单1

班级:三( )班 小组:第( )组 记录人: 实验猜想:( )1号瓶子的气球能吹大 ( )2号瓶子的气球能吹大 瓶号 1号瓶 2号瓶

实验现象 因为: 因为: 实验原因 实验结论: 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记录单2

班级:三( )班 小组:第( )组 记录人:

实验猜想: 乒乓球会停留在水中的哪个位置? ( )沉入水底 ( )在水中间 ( )浮在水面 实验现象: 实验原因: 实验结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3k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