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1)自考

更新时间:2023-09-19 03:18: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尚书》“谐”、“和” 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周易》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左传》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论老子的艺术理论思想观点及影响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然而然,不受礼法束缚,不受外界干扰,讲绘画的故事只是一种借喻。

2、庄子倡导真与自然的观点,与其重内在精神的主张是相辅相成的。庄子认为,对人来说,外在形体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在精神,只要顺乎自然,内在的真实比什么(观点)《老子》一书中有不少关于绘画的论述,概括起来可分为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对绘画要素的论述,确立了早期中国人的玄素色彩观,这是最为直接的绘画理论。

2、画论观点往往与其哲学思想互为论证,体现出哲学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导向制约作用。因而讨论老子的艺术主张必须密切联系其基本的哲学观点。(影响)1、历代画家将老子的“有”“无”观点运用在绘画上,解放了视觉画面的局限性,将欣赏者的视线引向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正是中国画在唐宋以后弃真求写、偏重神似,逸笔草草的重要出发点。正因为如此,“计白以当黑”“挂一而漏万”才成为中国文人画创作的基本法则,成为真情实景的补充和升华2、总之,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独特的审美思想、朴素的艺术观念,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理想、人生哲学、审美态度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绘画实践与绘画理论同样富于启示。这一思想既有与众不同之处,又与其他学派的绘画理论相互映照,共同作用。其中,道家哲学美学思想与儒家哲学美学的互补关系,构筑了中国文化艺术审美理想的基本框架。

孔子的绘画主张有哪些?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不是专门的画论家,但对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做了深刻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与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一起,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他将服饰色彩与人的道德修养、行为准则——礼与仪——联系起来,与人的官职地位联系在一起,给自然地颜色赋予了社会政治内容。

2、崇素尚雅是孔子的又一美学观点(绘事后素) 3、明显的带有“文以载道”的艺术观点。 简述庄子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道家哲学,美学的继承人。庖丁解牛,解衣般礴,庄周梦蝶。 1、《庄子》“解衣般礴”庄子咋这里肯定了那位迟到而不拘常礼的画家,他没有像其他画史那样噤若寒蝉的侍奉君王,而是缓步进宫,从容不迫,受命拜揖后便返回居所,交脚箕坐,解衣露体,姿态随意而自若。兴之所至,竟然脱掉衣服裸体而画,因而被宋元君赞为“真画者”。庄子的这则寓言原本意在说明道家所奉行的人生态度,即要自

都珍贵。(影响)庄子真朴、自然的审美关怀,对内在神韵的核心追求,很容易引导中国绘画从写实走向写意。重意轻形,重写轻绘是自顾恺之,谢赫之后的普遍审美倾向,也是文人画,在宋元以后独占鳌头的重要思想根源。

《淮南子》“神似”“君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容)顾恺之、谢赫、宗炳、王微等人的画论思想无不带有明显的佛教与道家思想的印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师造化”“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理论,在中国画论史乃至中国美术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直接影响了当时以及之后的绘画创作,有些理论直到今天还具有现实意义。(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画论家,他们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与理论概括,为中国画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从而使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潮头迭起,波澜壮阔。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人,西晋太康年间著名作家。“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简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他明确提出绘画中的“以形写神”论 1、“以形写神”论是对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的精确概括,它与“传神写照”共同展现了绘画的本质。顾恺之: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 2、顾恺之画论中第二个极富价值的观点是“迁想妙得”。他在《论画》一文中开宗明义,说:“反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如何理解“迁想妙得”?

迁想妙得是中国绘画美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基于生活体验基础之上的精思熟虑、绝想佳构,既反映了主观与客观的联系,又对画家提出了精于思索、捕捉精髓的更高要求。所谓“迁想”,可以理解为画家作画之前,先要观察、研究所描绘的对象,深入体会,揣测对象的思想情感;所谓“妙得”,即通过“迁想”、实践,正确把握、理解客观对象的性质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生动的艺术构想,做到胸中有数。

简论宗炳的山水画论主要思想。

宗炳,字少文,河南南阳人。祖上官宦。

《画山水序》又名《山水画叙》是关于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文献之一,是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主要提出了如下几个绘画命题:一是“求真”。即山水绘画的认识论。所谓“真”,即宗炳所谓的“道”。宗炳在文中开宗明义,说:“圣人含道映物,王维的艺术主张:

1、作者首先提供了观察事物、艺术表现的具体方法

2、其次作者认为,画面布局要合理安排。

3、作者还要“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作了进一步总结。“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贤者澄怀味象”。他认为山水画不是对客观存在的机械反应,而是画家主观世界的表现,是蕴含思想、规律、智慧的有力方式。

澄怀味象:中的“澄怀”有排除杂念、荡涤心胸之意;“味象”,指通过对宇宙万物的观照以观“道”。

含道映物:是宗炳论画的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绘画如果不能体现一定的思想内涵,即“道”,不能由此生发智慧的光彩,即“理”,即如果没有认识价值,机会失去他存在的意义,就会等同于工匠者流的图画样式。

“求心”是亮点;“畅神论”是基本认识;《画山水序》是落脚点;“含道映物”是着眼点。

王微《叙画》,首先区分了绘画艺术与用作工具的地图的不同。

六法论的内容

谢赫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古画品录》中明确提出了“六法论”。谢赫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指的是作品形象所呈现出来的、感动人的一种力量,同时还指形象所表现出的和谐节奏与悦人风致。 骨法用笔: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应物象形:意味着绘画创作选择对象的合度,观察与塑造形象的深入细致、正确概括。

随类赋彩:指的是绘画创作必须根据具体对象正确的施色,与前文所述宗炳的“以色貌色“有相似之处。 经营位置:意味着绘画创作对素材的取舍与组织,画面的构思与安排。

传移模写:则专指古代绘画中的模仿技术。 香港学者范瑞华认为:“六法论“并非谢赫的首倡,它与印度佛教艺术在汉代传入中国后的影响有关。 姚最《续画品录》,该书最有价值的理论是第一次提出了“心师造化“的观点。

心师造化即以自然事物为师,阐明了画家与客观自然之间的正确关系,是唯物的,是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理论基石。 心师造化理论对后世画架、画论家影响至深,在此基础上,唐人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理论,并成为此后画家们身体力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艺术原则。 王维《山水诀》、《山水论》,两篇画论文章总结了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4、注重绘画的诗意表现。

张璪采用了一种新的山水画法——破墨

如何理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张璪曾经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继姚最“心师造化”之后的又一重要理论,是对姚最学说的深化和发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从客观物象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创造形式的全过程,说明艺术美的真正来源是现实美、自然美;由于画家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绘画高于现实,是现实与画家主观情思熔铸、锻造的结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同时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物象必然带有画家的主观情感因素,对艺术形象形成过程的这一简要总结,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全部秘密,历万代而犹新,并为现代艺术创作理论所继承。

朱景玄的四格:神、妙、能、逸 《唐朝名画录》 破墨仙人图 南宋 梁楷 论张彦远的绘画理论与成就

张彦远,字爱宾,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官至大理寺卿,是我国晚唐时期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绘画理论家。 《历代名画记》是一部最早的中国绘画史专著

1、首先张彦远更加详尽的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问题,突出强调其社会教育意义。他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2、其次,张彦远对谢赫的“六法论“作了新的阐述。谢赫是”六法论“的提出者,但对”六法“并未做具体的,进一步的解释,以致造成不少歧义,张彦远是”六法论“最早、最具影响的解释者,从而明确了这一绘画理论的基本内涵,强化了以气韵为核心的中国画审美趋向。 3、张彦远论证了书与画的密切关系,首次提出“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观点。

4、阐明了绘画用笔、风格与立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意存笔先”是“本于立意”的另一种说法,“画尽意在”则说明了用笔与用意之间孰先孰后,孰主孰次的问题,直指绘画的目的论。作为艺术的绘画“传情达意”是其根本,用笔、形象只是个载体,中国画审美主要是“审意”,而非单纯的审笔、审墨;笔墨只有与意象结合才具有更高的价值。因此作画之前首先要“得意”,要无意于画,不使画家心为形役;反之,意在于画则失于画,这种得失认识明显受到了庄子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

《笔法记》中荆浩提出了山水画创作,审美中的“六要”,

并对每一要素逐一作了分析解释。“六要”是敬浩为山水画制定的六条标准。同谢赫人物画的“六法”标准既相关联又有不同,是对“六法”的继承与发展,是荆浩在山水画创作实践基础上的创造性理论总结。 气、韵、思、景、笔、墨

如何理解山水绘画的“二病”说?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二病分为有形之病和无形之病,有形之病既画面上的安排布置失宜,或形象不准,或时节不当,或结构欠妥,这类毛病是可以发现,可以改涂的。互融合

如何理解常理说?

苏轼认为,凡作画,只是“常行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假如”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说明“常理”贯穿于整个绘画创作过程中,关系到整幅画的成败,与只关乎小节的“常形”不同,同时还说明“常理”是一种内在认识、创作规律,违反规律就是失去“常理”“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同样说明论画的标准不是形似而是神完意足,这便是“常理”要做到神似,非以“常理”为依之余无形之病,关涉到气韵凋丧,寄予物象而又无形,当然是无法涂改的。 论郭熙的山水画论观点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以东)人。《林泉高致》又名《林泉高致集》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家及山水画创作必须注意的几个重要理论,其中包括自身修养,艺术观察,透视表现等方面,首先郭熙论述了画家修身养性,锤炼内心的必要性,认为绘画首先要养心,做到胸贮静气,然后才能下笔有得。1、他强调远望与近视的观察方法,对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山水画创作中“气质俱盛”的审美标准作了新的发挥,他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要做到“气质俱盛”,则必须远望与近看结合。2、郭熙提出了山水观察中的推移法,要求着眼于全局,深入观察,其中“山行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等主张,成了中国山水画审美的经典理论。3、郭熙认为画家对山的观察不仅要着眼于方位、角度、距离,还要分不同的季节,不同时令,使对山的感受置于时间的、空间的、立体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之下,从而更接近生活,更充分的表现生活。 刘道醇《宋朝名画评》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主要观点:人品画品统一。1、郭若虚认为画家画品的高下来自作者的天性,决定与画家的素质高低,“轩冕才贤、岩穴上士”当然都是素质修养高尚的人,他们能够将高雅之情寄予画中,使绘画生出气韵。因而,人品决定着画品,想使画品高人一筹,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修养,修炼人品,“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2、郭若虚“气韵非师”的观点同样具有艺术价值和认识意义。 论苏轼论画的主张和影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重神轻形,为文人写意画打造声势,苏轼写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2、提倡”常理“说3、倡导诗书画相

据不可。这种见解不仅符合他极力倡导的传神论,而且还将自己对形神关系的认识统一在“常理”之中。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 影响: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论画,苏轼都在极力推出他的文人写意绘画理论,为文人画的发展壮大培植土壤。事实的确如此,苏轼作为文人当中的杰出代表,同时作为一个略通笔墨、偶一为之的业余画家,以他特有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绘画史上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他的绘画理论有力的推动了文人画潮流的发展,他本人自然成为中国文人绘画理所当然的奠基者之一。然而对苏轼的评价不能简单化,在充分肯定其成就的基础上,对他画论、画评中的偏颇之处,以及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予以客观评价,十分重要。

《宣和画谱》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系统品评宫廷藏画的著作。

韩拙和郭熙的“三远“相比有何创新?

与此前郭熙所著《林泉高致》相比,韩拙的《山水纯全集》显然受《林泉高致》影响较大,论述的角度也大体相同。该书的理论价值在于作者更注重对笔法、墨法和山水景致布局问题的探讨,对习练山水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书中继郭熙的“三远“法之后又提出另外”三远“,后人合成”六远“,完善了山水画的审美意境,不失为一种贡献。他说:”郭氏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上、背后有淡山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董逌及其《广川画跋》

董逌,北宋末年东平人,曾为宋徽宗时侍从官,著有《广川画跋》、《广川书跋》等书。《广川画跋》虽多作考据,不重论画,但是书中有不少仍涉及了画理画性,颇有价值。其中,他提倡以形传神,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可谓独树一帜。

论赵孟頫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赵孟頫,子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朝宗室。

他主张绘画要形神兼备忠实于自然。2、以此同时,赵孟頫又极力提倡师古,认为作画贵有古意。3、赵孟頫的另一重要画论主张是“书画同源”总之,无论“师法自然”,流潇洒之事,与写草书行书相同。他说:“山水原是风流潇洒之事,与写草书行书相同,不是拘挛用工之物。如画山水者,与画工人物花鸟一样,描勒界画粉色,那得有一还是“古意说”,还是“书画同源”,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多从形式和方法方面进行探究,已经开始了不同于宋代以前画论研究方向的转变。 赵孟頫“书画同源”、用笔同体同法的观点既是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与实践传统的弘扬,又突出强调了中国画的形式美意味,为中国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新领域,更是文人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逸气说:是倪瓒的主要绘画理论思想。其实“逸气说”是对绘画功能的一种认识,它排除了绘画“明劝诫,助人伦”的社会教化功利,认同宗炳等人的“畅神论”,推而认为绘画的作用是抒发个人胸中的逸气。倪瓒在几个不同的地方均提及“逸气”,尤其引人注目。

黄公望《写山水诀》 王绎《写像秘诀》 李衎《墨竹谱》

论述对南北宗论的认识 南北宗论的内容

解释南北宗论

绘画分宗的代表人物是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三者为同时代人,又是同乡,均为画家,气息相投,主张相似,从而共同扯起绘画分宗的大旗,其中以董其昌影响最大。 内容:董其昌将王维视为文人画派之祖,将李思训视为非文人画派之祖,但并没有说明两派在画法上的区别,更没有贬低北宗,只是在师法上提出谁当学谁不当学。他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奎,皆其正传,则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 总而言之,“画分南北宗论“以手法、风格区别画派,又拘于青绿与水墨两种画法,所论前辈画家并非出于自觉,故有自相矛盾与歪曲历史之虞。自诩为”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的王维,沉寂了几百上千年之后,突然被推为”祖宗“,他自己也会始料不及的。王维的主要成就还是诗歌,其绘画之所以被推为“有唐一人而已”,不是因为他画绝当代,而是由于他创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画意境,再加上苏轼的偏见和推波助澜。

唐志契,字敷五,又字元生,江苏扬州人。《绘事微言》 《绘事微言》提出什么独到见解?

该书第一卷所载为他自己的绘画理论,因作者擅长山水画,因而书中所论内容几乎全属于山水画方面的理论。作者认为,山水画是绘画中最高的艺术,他把画山水当做风

毫趣致”,与前人所论“畅神”一说类同而略异。唐志契认为工致山水是画院“俗子”的把戏,为的是取悦于人,当作品画成之时,自己早已兴趣索然。因此,他说山林逸趣者,多取写意山水,不取工致山水。

唐志契提出“要看真山水”,“画要读书”,“画要自然”,反对一味地摹袭古人。

沈颢,字郎倩,号石天,江苏吴县人。“味外取味” 王原祁认为绘画妙在“似古人于不似古人”之间。 简析石涛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石涛,俗姓朱,初名若极,后名道济,字石涛,号苦瓜、阿长、钝根、大涤子、瞎尊者、石道人……提出并论述“一画说”。2、石涛论证了法与化的关系,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3、石涛提倡以造化为师,蒙养生活。既然法为我立,而非古人所定,那么立法的标准是什么?石涛主张绘画应当师法造化,据以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就以生活、造化立法的最好宣言。4,、石涛追求绘画艺术的“物我交融”。十套的“蒙养生活”,以造化为师、以自然为笔墨、“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等主张。5、石涛重视笔墨技艺的表现,具有本体论意义。

影响:石涛《画语录》内涵丰富,涉猎广泛,有对前人的概括总结,更有他自己独特的创造。在事事以古为准的清初别具一格,别开生面,其影响不仅在当时,而且远及现当代。

《苦瓜和尚画语录》该书是一部专论山水画创作的著作,所述观点明显受到历代画家理解生活、观察自然、重视师法造化思想的影响,是传统画论的结晶;更重要的是该书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和很强的思想性,与当时以“四王”为代表的如痴如醉的仿古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主张汲取西画描写之工,兼容中西。

陈独秀《美术革命》

一. 名词解释

1. 谢赫”六法”指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总结的绘

画创作的六种原则一气韵生动 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 四随类赋彩 ⑤经营位置 6传移模写

第一法讲传神,第二法讲用笔,第三法讲造型,第四法讲敷色,第五法讲构图,第六法讲制作技巧

2. 荆浩上水画论”六要” 一是气 二是韵 三是思 四是景 五是笔 六是墨

气指,专指画家用笔的气 ,笔随心动,随心所欲。 韵指,即绘画的法则,突出物体形状。思指,删其

多余得多,求其主要的。景者,制度不同,随时变更,。笔指,笔法熟练,自由变通,毫不死板。 墨者,不见用笔痕迹,笔墨很自然自然。

3. 五笔七墨 中国画 技法名。现代 黄宾虹 晚年总结

的作画经验,提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一曰平,

二曰圆,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七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 9谨毛失貌 中国画术语。原指绘画时小心地画出了细微而无关紧要之处,却忽略了整体面貌。后用以比喻注意了小处而忽略了大处。 翻译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譠譠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4. 迁想妙得 指顾恺之提出的作画构思活动,是画家把握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迁想”指的是由此一物象

联想到另一物象,又指画家将自己独有的思想情感“迁入”对象之中与对象融合:“妙得”是说通过画家深刻的认识,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在作品里表现出独创性和典型性。

5. 徐黄异体 徐即徐熙,黄即黄筌,为北宋两大花鸟画

流派代表人物,并最终影响着后世花鸟画的发展。徐熙擅画汀画水鸟,虫鱼水果,粗笔浓墨,略施杂彩,风格野逸,有“落墨花”之称。黄筌的画法“双钩传色,用笔精细,几部见墨迹,但以五彩布成,谓之写生”,风格富贵。 6. 吴门四家 指明代绘画史上的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

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京山水画的传统;唐伯虎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征明有师承关系外,唐伯虎、仇英各有内格。

7. 十八描十八描,中国画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

各种描法。一、高古游丝描:二、琴弦描:三、铁线描:四、混描:五、曹衣描:六、钉头鼠尾描:

七、橛头钉描:八、马蝗描:十、 橄榄描: 十一、枣核描: 十二、柳叶描:十三、竹叶描:十四、战笔水纹描:十五、减笔描: 十六、枯柴描: 十七、蚯蚓描:十八、行云流水描: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

8澄怀味象 “澄怀”是对审美主体澄清胸怀,涤除俗念,陶冶出纯净无瑕的审美心胸, “味象”之“味”,即体味、品味、玩味,也即体验;“象”指客体物象、审美对象。

所谓“澄怀味象”,就是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译文:宋元君要画图,所有的画师都来了,受命跪拜作揖后就站在一边,他们把画笔濡湿,调好墨,有一半人是在旁边的。有一个画师后到,他外貌安闲,没有小步快走(小步快走是臣子见君王的基本礼仪),他受命跪拜作揖,却并不站起,而是立即返回了住所。宋元君派人去看,他正解去衣服,盘腿坐着,撩起袖子握着笔杆。宋元君说:“行,他才是真正的大画师。”

学者从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更从无笔无墨处求法度,从有笔有墨处参神理。针线细密,脉络清微,早作夜思,心摹手追,如是者一二十年,不患不到能手地位。译文:学习的人在笔墨上寻找方法,在不用笔墨的情况下追求境界,更是在不用笔墨的情况下寻求方法,有笔墨的情况下参悟境界。针线又细又密,脉络清晰微小,早晨做,晚上思考,心里想着,然后去追求,像这样十,二十年的,不怕达不到高手的境界。 简答题

1绘宗十二忌

所谓山水画的十二忌病。元代饶自然提出此说:即:一曰布置迫塞。根据内容构图要比例适中,不要太饱满。 二曰远近不分,作画要有远景和近景,是画面具有空间感。四曰水无源流,画泉必须是从山峡中流出,不能没有源头。

五曰境无夷险,布境要根据画面的需要,要有远有近,大小之分。 六曰路无出入。山水径路要分明。

七曰石止一面。各家画石皴法不一,当随所学一

家为法,须要有顶有脚分棱面为佳。 八曰树少四枝。前代画树的一种法则。 九曰人物伛偻。山水人物各有不同,描画者眉目分明。

十曰楼阁错杂。作画物体之间要合乎规矩,向背得意。 十一曰滃淡失宜。不论水墨、设色、墨色深浅须适当。

十二曰点染无法。画山石人物没有设色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情况不可一次类推。2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上水画派与荆浩,关仝为代表北方上水画派的比较? 董、巨的画 荆、

谢赫在顾恺之之后提出了“气韵生动”,他所说的’气画江南丘陵土质山,土质松,山势平缓,画北方石质山丘,石体坚凝,山势崔嵬拔不作奇峰峻岭。 峭,多奇峰峻岭。韵,就是’“气韵风度”的略语。即 顾恺之所说的”

神” ,“气韵生动”要求画家在创作中把人物的精神、性格、“生动”的表现出来。 不突出山石的轮廓线,并用密线条和点突出山石的外轮廓线,以线条勾画出山石来表示凹凸。 的凹凸。 其后,不少评论家对” 气韵生动”一语加以发挥,并广为应用,今天的绘画,仍然要强调“气韵生动”如没有气杂树为主,灌木丛生。 长松为主,灌木杂树较少。韵就没有生命,就不算是一幅好的作品。

多平沙浅堵 平淡天真,朴茂静穆,气象温和。 2 结合中国美术史简述功能论?答案:中国画的社会功能,多高山流水。总体上说是一种审美作用,其中包括审美认识功能,审美 雄壮峭拔 教育功能、审美娱乐作用、审美调剂作用。

审美认识功能,绘画往往通过瞬间的形象反映生活,欣赏

3笔墨论 答案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有时候也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泛指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以及下笔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等变化; “墨”通常指烘、染、破、积、泼等墨法以及干、湿、浓、淡等变化。笔墨是作作画的方法手段,不是目的,笔与墨的关系,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 简述题1结合中国美术史简述气韵论?答案:南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可见其分量的重要。“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

“气韵生动”,不仅是中国画的要求,其他画种甚至雕刻也要求“气韵生动”。五代、荆浩《笔法记》中的“六要”,也是气、韵分举的。

1庄子“解衣般礴”论是用画画的故事,讲道家“人自然”

汉魏以来,在人物品藻中,最重视品论人物的风格、风韵、“风气韵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品格、才能气质的总和,表现在外部,则形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这种“风气韵度”的品藻,必然要求画家在画人物画的时候,表现出来而不仅是外形相似。

东晋、顾恺之时处人物品藻风气盛行时期,第一个提出人物画的‘传神’问题,“神”就是人物的精神。

的思想,已成为中国人物画的口头禅。中国画的创作强调者从不同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从而认识历史认识 现实。所谓“使民知神奸”(《左传》)、“穷神美变,测幽微”

(《历代名画记》)等。即指绘画的审美认识功能。 审美教育功能,绘画给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所谓“成教化,助人论,“理乱之纪纲,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历代名画记》)等。即指绘画的审美教育功能。

审美娱乐作用、优秀的作品都有一种魅力,它使人欣赏时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美的享受。所谓“畅神”(《画山水序》)、“悦情”(《续画品》)等。即指绘画的审美娱乐作用。 审美调剂作用,顾名思义调整使之合宜,调剂身心。所谓“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气,迎静气”(《东庄论画》)等。即指绘画的审美调剂作用。 重点

“当法自然、”心师造化”、等合乎道的原则,故画即是

道。 2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南朝宋、宗炳《山

水画序》 3唐代张璪“ 外师造化,中的心源”成为千古画家的座右铭。 4清代郑板桥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概括了绘画从认识生活到表现生活的全过程。他还进一步

提出了“胸无成竹”、的理论,对“胸有成竹”作了进一

步的阐发和补充。 5 十六家皴法 皴法,中国画技法名。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清·郑绩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历代画论中论皴法的尚有《珊瑚网·皴石法》、《绘事微

言·皴法》、《石涛画语录·皴法章》、《山静居论画》等。 6应目会心 应之于目,会之于心。作画是先由生活中的自然形象通过视觉反应在头脑里,通过加工、取舍、提炼,

创造成为艺术形象,表现在画面上。 7南宋四家,刘、李、马、夏,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刘,笔墨精严,着色艳丽,多写茂林修竹。李,创造

“大斧劈皴'。马,下笔遒劲严整,设色清润。夏,简劲苍老而墨气名润。 8南齐、谢赫《画品》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

的绘画专注,,他提出了“六法论”。 9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仿张怀瓘《画断》例,才第一次提出“神、妙、能、逸”,四品。神、妙、能又分为上中下三等,逸不分等次。逸品是指那种不斤斤于形似,笔墨精简而意趣俱足的作品,神品是指那种笔墨精妙,妙

合自然的作品,妙品是指那种笔墨精妙,得心应手的作品,能是指那种有一定写实功夫,能恰当地表现对象的作品。

10 ,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 11见与儿童邻是指评论画的好坏,比形似为标准,这样

的见识跟小孩子差不多。

12君形者主宰形的,指精神和生气。 13南宗实指文人画,北宗实指院体画。顾恺之、陆探微

是“密体”张僧繇、吴道子是“疏体。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恺之为最。 14,郭若虚画有三病,皆系用笔: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黄公望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黄宾虹画语录》邪是用笔不正、 甜是画无内在美、俗 是意境平凡,

格调不高、赖是泥古不化,专事模仿。 15,画有四病 (简单展开即可)一僵。僵死不能灵活运用。二枯,笔如枯萎的树木,失去活力。三浊,笔无浑水没有复彩之处。四弱,笔无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38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