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6:43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外教育简史》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1

填空

1、《礼记》 2、八股文 3、《劝学篇》 4、壬戌学制 5、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6、《爱弥儿》 7、教育即生活 8、柏林大学 9、绅士 10、《1988年教育改革法》

11、性恶论 12、循序渐进 13、1912年 14、黄炎培 15、学校式、社会式、社会式

16、《巨人传》 17、世俗性 18、《教育基本法》 19、统一学校 20、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

21、孔子 22、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23、1862 24、康有为 25、蔡元培

26.《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7.行会学校 28.教育补助金法案 29.《初等教育法》 30.中世纪大学

31、 劳动 32、 董仲舒 33、程朱理学 34、京师同文馆 35、杜威

36、《巨人传》 37.世俗性 38.苏格拉底 39.《理想国》 40.《教育基本法》

二、名词解释

6 六书__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兼备的教育传统,整理了“六书”作为实施“六艺”教育的

基本教材。“六书”是孔子进行“六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六书”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世所称的“六经”,而事实上,由于《乐》的失传,后世的儒家教育便只剩下了“五经”。

7 三大文教政策 __兴太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 爱国女学__辛亥革命前中国教育会蔡元培、蒋观云于1902年春所创办的女子革命学校。

先由蒋任经理,后由蔡元培接任。办学方针“不取贤妻良母主义”,而“欲造成虚无党一派之女子”为目的。蔡元培认为“革命只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下暴动的种子。又以暗杀于女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学,预备下暗杀种子……”。为成功地培养无政府主义者和刺客,爱国女学于年幼班授予普通知识,年长班则开设《法国革命史》、《俄国虚无党主义》,尤其注重《化学》课的学习。在辛亥革命时期,爱国女学校的学生“多有从事于南京之役者”,对当时的革命运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9 杜威 __ (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

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和“思维五步法”。同时还强调“儿童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5、《费里法案》__1881~1882年期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费里法案》。第一个法案中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世俗化原则,后一个法案是使三个原则具体化。这些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 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法卢法案》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费里法案》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促进了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6、五项竞技_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是通过军事体育训练将氏族贵族子第培养成为体格强壮的

武士。7—18岁,男童被送往国家教育机构,过半军营式生活。在这段期间,他们要接受单调的军事体育训练,其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此外,骑马、游泳、作战游戏、击剑和唱战歌也是未来军人必须学习的。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训练非常严格,各个项目都必须达到一定要求才能终止。 7、墨子

(约公元前468-376)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教育家、躬行实践的科学家,并且是一位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社会改革家。由于当时各种学术思想极为活跃,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空前发展,墨子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的突出特色,既是他提倡并注重科技教育。 8、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教育的宗旨是“明人伦”,是“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人的天赋秉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地之性”;二是“气质之性”。所谓“天地之性”,它是禀受“天理”而成的,是符合封建纲常的。所谓“气质之性”,是天理与人欲混杂的。既存在着违背天理、违背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各种欲望。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变化人的“气质之性”,保存其中的天理,灭尽其中的人欲。

9、梁漱溟(1893——1988年),原名焕鼎,出生于北京一个数代官宦家庭,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新儒家代表者,乡村建设实验的重要领袖之一,也是山东邹平及菏泽等实验县的实验理论设计师。 主要著作:《新教育大纲》《教育ABC》。

10、《巴特勒教育法》:《巴特勒教育法》也称《1944年教育法》,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巴特勒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11、公立学校运动:为了有效地培养新型劳动力以适应经济发展,为了把各不相同的移民熔炼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之中,巩固新兴的资产阶级政权,迫切需要建立平等、免费、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公立学校来普及教育。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掀起了一场席卷北部和中西部的公立学校运动。这场运动就是要以公共税收来维持公立学校。到19世纪60年代,用公费为所有儿童提供免费学校教育的观念得到了相当普遍的承认,许多州还制定了通过征税强迫当地居民扶持公立小学的法令。公立学校运动是美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基

础,改变了殖民地时期教派控制教育的局面,加速了美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

12、要素主义教育思想: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教育流派,它激烈批评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主 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13、《劝学篇》

《劝学篇》是张之洞洋务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著作。1898年维新运动高涨之时,张之洞出版了《劝学篇》,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教育思想。《劝学篇》分内外两篇。内篇务正,“以正人心”,专讲“中学”,共9篇;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专讲“西学”,共15篇。张之洞深感当时中国封建统治不稳固,人心浮动,整个社会出现了“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的变局。在这种危境中,中国亟图自保,即要保国保教保种。基于这种出发点,兴学办教育就必须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4、学而优则仕

这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可概括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在这里“优”指的是有余力的意思,整个这句话则释义为:为官从政已尽职尽责,且尚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即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取之于社会,再服务于社会,即要出仕为官。孔子对人才的选用,不是以身份地位为标准的,而是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并坚持“举贤才”的用人主张。这既为平民从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吸引了人们对学习、对教育的浓厚兴趣,促进了私学的勃兴,同时也是对奴隶社会世袭制的巨大冲击,促进了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15、万木草堂

康有为于1891年在广州长兴里创办的一所新型学馆,并著有《长兴学记》为学规。办学目的是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组织力量。在这个学校里,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校的管理上,都是一反当时的旧传统,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不同流俗地充满了生机。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培养变法人才,为挽救危亡做出了贡献,所以,引起了顽固派的仇视,1894年8月清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查封。

16、骑士教育 :是中世纪西欧早期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家庭教育形式,学习内容以“骑士七技”为主,轻视读书、写字、计算等文化知识,以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手段来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17、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它产生于16—17世纪,兴盛于19世纪,在19世纪中后期的欧美各国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科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和赫胥黎。科学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其中包含了许多反映教育客观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要论断;科学教育思想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力地推动了欧美各国学校课程的改革;科学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8、《论雄辩家》:《论雄辩家》是西塞罗论述教育的主要著作,发表于公元前55年,在此书

中,他谈论了一个演说家所必需的学问和应该具有的品格。

19、启发诱导——是孔子关于教师如何教的方法问题。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 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殂代疱,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孔子善于启发诱导,获得弟子对他的称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20、退款兴学 ——20世纪初,由于美国实行排斥华工政策,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中国沿海各地爆发了广泛的抵制美货运动,对美实行经济制裁。美国感到以武力镇压不能征服中国,就改弦更张。美国国会在1908年通过一项“退还庚子赔款”的法案,要求利用这笔八国联军掠夺的赔款,诱使清朝政府选派留学生,并在北京开办一所学堂,名为“清华留美预备校”。法案通过后,立即照会清朝政府,要求从1909年开始,4年之内每年派100名学生赴美留学,从第5年起,每年不得少于50名,直到“赔款”退清为止。美国这一招,形式上是帮助中国兴学,而实质是妄图培植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清政府按照美国的要求,为执行“退款兴学”的计划,于1909年6月专设了游美学务处,负责考选学生出国留学,并于1911年在北京建立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24年改为清华大学)。这所学校从开办到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共计派送留美生1279人。对于美国这个“退款兴学”的侵略阴谋,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也纷纷效尤。

21、性善论——关于人性,孟子认为人天生是善的。在战国时期,不同的学派对人性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荀子主张性恶,告子人为人性不善不恶,而孟子主张性善。 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包括二层意思:一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二是指人的善性是天生的“良知”、“良能”,是人性所固有的,而不是外在影响或教育的结果。

22、公学——也是一种文法学校,最初是因为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所定教学目的又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而得名,实际上它是一种私立学校。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很快发展为只限上层社会子弟才能入学,教育目的实际表现为培养未来的、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层人物。

23、导生制——又称兰卡斯特—贝尔制,是指由教师对学生中年龄大、成绩好的施教,而后由他们任导生,转教其他的学生代替教师的职责。这种制度节省师资、花费少,在英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班级之间进行竞争。但它不能给儿童以系统、充分的知识,也有机械、生硬的毛病,只注重学生的外部动机,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实行体罚,所以只能满足民众对低水平初等教育的要求,不可能适用于各种程度的教育。

24、《总纲计划》——主要关于如何对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加以改进的问题,并没有涉及到高等教育。在初等

教育上,《计划》建议所有的儿童均应先接受四年制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的促进阶段教育。在这两年中,由教师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能力、兴趣,进行定向指导;在中等教育上,《计划》建议设置三类中学,即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从而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总纲计划》的颁布,适应了战后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德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这个计划的颁布也标志着联邦德国全面教育改革的开始。

25、《大学》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曾子作。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淳熙年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四书之一。内容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条目,成为南宋后理学家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

26、书院——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是相对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一般认为书院之名起于唐代,书院制度的形成则在宋代。

27、时务学堂——维新变法时期的一所著名的新式学堂。是谭嗣同等于1897年发起,得到维新派地方官的赞助,在长沙创办的一所新式学堂。1897年梁启超应聘任学堂中文总教习,并主持学堂工作。他曾订立一个《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从“立志、养志、治身、读书、穷理、学文”等十个方面,为学生规定了奋进目标,充分体现了维新派“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的教育思想。时务学堂和万木草堂一样,为维新变法运动培养了一批人才。由于教学中宣传变法思想,成立仅几个月,就被迫停办。

28、福斯特法案:又称1870年《初等教育法》,规定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

地区设置公立学校;全国划分学区,由经过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本学区的 教育工作;各学区有权实施五至十三岁儿童的强迫教育;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学校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凡是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特定的宗教课,一般性宗教教学则须安排在首节课或者末节课,以利于学生在听课与不听课之间自己做出选择。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29、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早期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家庭教育形式,学习内容以“骑士七技”为主,轻视读书、写字、计算等文化知识,以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手段来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30、基佐法案:该法案由教育部长基佐制定,于1833年颁布施行。规定每个乡必须设立一所初等小学,每个城市要设立一所高等小学;儿童入学要交费;初等小学课程有读、写、算、法语、神学、道德,高等小学课程开设几何、测量、绘画、史地、音乐,注重生产生活相关知识的教学;强调加强宗教教育;教师必须经专门训练,得到国家证书后方可任教。基佐教育法的实施是法国初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步骤,推动了法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 三、简答

3 简述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第一,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的结果,推动了汉代学校教育事业的

发展,汉代的学校教育实质上就是经学教育,统治阶段为了扩大儒术的影响,大力兴办学经的学校,选拔经学教师.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为封建制度学校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第二,实行读尊儒术的结果,确立了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一般情况下汉王朝选拔官吏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太学生中挑选;二是从地方官吏中晋升无论哪种途径,均以通晓儒经为标准。 2、简述朱子读书法

朱熹一生酷爱读书,他对如何读书有着深切的体会,并对如何指导学生读书有丰富的经验。关于这方面,他在平时对学生所述的语录,比较宋儒其他教育家更为多而详尽,内容十分丰富。他的学生弟子汇集他的平日之训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和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基本主张及特征如下:

文艺复兴前期,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文艺复兴后期,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

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当然,新教提出的普及教育主张是以宗教教育为中心的。

宗教改革后出现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思想更加注重现实生活,注重提高人的地位,强调教育应按照人的自然发展顺序进行,强调教学过程应当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洋溢着一种入世、求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3)改革课程内容。同清末的《癸卯学制》有两点变化,一是中、小学取消了读经、讲经课,二是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活所必需的生产知识、技能教育。

此次教育改革,同清末相比,无论是在男女教育不平等,废止中小学读经讲经,取消大学经学科,还是缩短学制年限,加强自然科学和实业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这对根深蒂固的封建教育制度,无疑是个很大冲击。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有很大的促进。 2、试评析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特点:

英国最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领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得到缓慢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资本主义教育特征的教育制度。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特点:(1)初等教育有所扩充,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慈善教育机构,为劳动人民子弟提供了接收初等教育的机会。(2)文法学校和公学的兴起为资产阶级子弟提供更加开放的中等教育机会,为高等教育打下了基础。(3)国家开始干预教育事业,设立领导全国初等教育的政府机构;颁布法令,正式形成了其国民教育制度。(4)新大学运动带动了牛津、剑桥两所古老大学的改革,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政治需要下有了不断的新的发展。

进入近代,英国出于经济发展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在教育上依循传统的做法有所改变,虽然学校的阶级性仍然很明显,但事实上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上都呈现出了一些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倾向,教育内容向世俗化发展。 3、蔡元培的北大之改革

一、改革方针

他提出北大办学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兼容并包主义,“对于各家学说,仿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是不干涉主义。蔡元培把这个办学思想概括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 也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意。 二、改革的实施 1.整顿教师队伍

按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蔡元培整顿了教师队伍。他认为要办学校,必须有好的教师队伍。为了改变北大的旧习惯,只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入手。他聘请了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新派”教员到北大执教。在延聘新教员时,蔡元培只问有无学识,不问他是什么派别、资格、年龄乃至国籍。同时,也裁汰了一批不称职的本国教员和外籍教员。经过整顿后的北大教师队伍,在政治上有不同主张的派别:共产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在学术上有不同学派,既有今文派,又有古文派,有激进的“新潮派”,也有保守的“国故派”。他们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下,在学术上各抒己见,从而活跃了北大的学术空气。一时间北大人才云集,青老师生,新旧学者,聚集一堂,北京大学遂成了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最高学府。

2.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

因为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的,他们“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就职演说,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

高深学问者也”,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要求北大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他又要求学生“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敬爱师友”等。他还提倡让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独立去评判。他还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主张沟通文理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主张和措施,不但使北大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开创了近代高校学生自由研究学术之风。 4、怎样全面评述人本化教育思潮?

要点:

人本化教育思想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它已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使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直接应用。人本化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化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人本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2)强调课程的\一体化\、\人本化\和\情感化\。(3)强调学校教育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人本化教育是围绕着培养自我实现的人这一教育目标来阐明它在教育本质、内容、方法的立场和观点的。无疑,这种教育理论由于其以反传统教育的姿态,提出了一些切适教育发展规律的观点,正因为如此,人本化教育思想在整个70年代曾对美国教育实践和世界教育产生过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虽然80年代后人们对人本化教育思想的热情有所减弱,但它所提出的那些问题仍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然而,由于人本化教育立足于人性的发展,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简单地把个体潜能实现与个体的社会价值划上等号,从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受到人们的批评。 29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梁漱溟(1893——1988年),原名焕鼎,出生于北京一个数代官宦家庭,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新儒家代表者,乡村建设实验的重要领袖之一,也是山东邹平及菏泽等实验县的实验理论设计师。

1、重视乡村教育。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他断言中国自古就没有什么阶级及阶级对立。中国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西洋文明的输入,使儒学根基松动,这使得破坏了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礼俗秩序,使中国出现严重文化失调。中国早启理性也不充许退回去走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因缺乏阶级对抗的形势而行不通,唯一合理的路就是通过乡村教育来进行乡村建设。

2、乡村教育的实施

(1)乡村教育组织形式:梁漱溟把村学、乡学、乡农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组织形式。村学、乡学是他在邹平实验时采用的实验体制,乡农学校是他后来的实验机构,先在荷泽试行,后推广到其他14个县的实验区。但这二者从组织形式上看没有实质差异。梁漱溟办的村学、乡学与一般学校不完全相同,是一个教育与政治、经济混为一体的“政教合一”、“以教统政”的机关和团体。(2)课程设置 :成人教育部。农闲时上课,所有男性成人均须参加。 妇女教育部。一般为下午开课,以妇女为教育对象。课程基本上与男性成人教育相同,同时增加了育婴及家政等内容。儿童教育部。每天上课(妇女上课时只上半天),农忙时停课。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和公民等。以“适用”为原则,重视精神陶冶。(3)精神陶冶 :梁漱溟十分重视精神陶冶,认为它比知识技能训练更为重要。因此精神陶冶成了重要的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明确的认识其如何‘为人’的至德,更彻底的能为‘中国人’的道理。” 乡村居民活起来,是要乡村建设人员去推动的,所以乡村服务人员尤其要进行精神陶冶,“启发同学大家的深心大愿”。 精神陶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合理的人生态度与修养方法的指点,人生实际问题的讨论,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折”。

6、结合柏拉图的国家化的教育思想,谈谈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1、国家化的教育思想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要想建立理想的国家必须依赖于教育,国家要对每个有公民身份的人进行良好的教育。 柏拉图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由国家建立统一的学制,即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体系。他认为国家对教育内容进行严格筛选,对教学内容应进行严格控制,从根本上保障教育的一直性和不变性,使教育成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有力手段。他非常重视教育与政治生活的关系,把教育看作是建立和巩固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 2、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7、科举制对后来的封建教育有何重大影响?

选士和养士有着密切的关系,选拔人才的制度如何,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有着重大影响。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首先,科举考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发展的兴衰。科举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经过科举选拔,才能获得吏部试的资格,吏部复试后铨选合格人才才能授予官职。由于学校出身的生徒可以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从而有从政为官的机会,这就调动了地主阶级子弟,尤其是中小地主阶级子弟入学读书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因此,唐代前期的官学在科举的推动下,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由于统治者偏重科举,而轻视学校,科举及第者很少从学校出身的生徒中选拔,则造成了学校教育在数量上的萎缩和质量上的下降,这是科举对学校教育的消极

其次,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准备参加科举,因此,学校便逐渐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或附庸。科举考试的内容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科举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科举考试的方法也是校内考核学生成绩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比如科举注重帖经、墨义,学校也采用帖经、墨义的方法考学生。科举注重策论和诗赋,学校则也考策论和诗赋。结果导致学生只注意背诵经典章句,善辞赋而少实学,应试能力强,任事能力差,这是对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科举考试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的标准化和考试方法的多样化。

科举制对学校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 8、论述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理论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重视劳动教育。

马卡连柯在《劳动教育》的广播演讲中说:\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不是劳动的教育,那是不可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在我们的国家里,劳动已经不是剥削的对象,而成了光荣、荣耀、豪迈和英勇的事情。……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劳动也应当是最重要的根本因素之一\,从而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马卡连柯认为让学生进行劳动是组织和培养集体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劳动来培养学生的品质、发展其智力和能力、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他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工作时,就通过劳动教育,使大批染上了不良习惯的儿童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和毅力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通过这些丰富而成功的教育实践,马卡连柯逐渐认识到劳动与教育的内在结合具有重大意义,孤立的劳动过程对人的教育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他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带来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因此,要把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去教育儿童。这种结合不是生产劳动与文化知识教学的机械结合,而要谋求它们之间的最自然、最健全的结合,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劳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马卡连柯还特别重视劳动活动中的纪律性和组织性;强调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联系。他认为,这样会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理论非常丰富,对世界各国进行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9、评述陶行知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又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它有以下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二、师范教育思想 1.论师范教育价值

陶行知确认:“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他对师范教育的认识,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高出前人一筹。他不仅仅注意到师范教育对发展教育事业本身的作用,而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师范教育放到挽救贫穷落后的民族,改造旧的社会,创立新的国家的高度上去认识,把师范教育同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紧密联系起来。

2.论师范教育体制改革

在教育制度上,陶行知主张,师范教育的体制,要从实际出发,适合中国的国情。要按照教育界的需要培养人才,建立我国特有的师范教育体制。他积多年之经验,认为:“教育界所需要的人才可分四种:一是教育行政人员,二是各种指导员,三是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四是各种教员。”。正是因为“教育行政办学指导人员之不得相当的培养”,才造成了“中国学务不发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陶行知提出了“广义师范教育”的主张。“广义师范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都应受相当的培养”。

3.论师范教育培养目标

陶行知对旧师范学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弊端作了揭露,他认为,以上弊端都是脱离师范教育实际、脱离社会生活、无视师范特点、抹煞师范学校本质特征的。他强调指出,师范大学学生与普通大学或综合大学学生在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生活能力上是相同的,这是共性、普遍性;但在突出“师范性”方面又与普通大学或综合大学不同,这是师范学校在培养目标上的个性、特殊性。因此,陶行知指出,在师范学校培养目标上,首先要全面发展;其次要突出“师范性”。 4.论师范教育内容和方法

首先,对于师范教育的内容,陶行知主张教什么,就拿什么来训练教师。其次,陶行知提出的师范教育的方法是“一条鞭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

三、幼稚教育思想

1. 论幼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凡人生所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人格教育依赖这一时期的培养。“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所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发展这种教育,应该作为“我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2.论创办工厂和农村幼稚园

陶行知认为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的新大陆,是有志于幼教事业的人应当去开拓、去创造的地方。他主张,在中国应当开展一个幼稚园的下乡运动和进厂运动。在这一运动中,他十分重视乡村幼稚园的建设。 3.论创造的儿童教育

陶行知从发展儿童潜能和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出发,主张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其功能之一是解放创造力。其功能之二是培养创造力。

总之,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负有盛名、深受群众爱戴的伟大人民教育家。他一生的精力,主要用于以教育事业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他把教育作为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工具,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锲而不舍地开拓、创造,为在中国建立起人民大众的新教育,遍洒爱心,流尽血汗,奋斗了一生。他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10、评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1868年至1873年,明治政府成立后,开始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其中也包含对教育的改革。

2、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确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1868年3月14日,明治政府颁布了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五条誓文》。其中,提出了“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的要求,明确地表明了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二是颁布教育改革法令。1872年8月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这种学区制和学校体系主要是模仿法国的教育制度。 三是积极发展师范教育。1872年,随着《学制令》的颁布,文部省就开办了东京师范学校,采用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培养教师。四是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考察。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遣了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由48位政府高级官员组成的大型使团,从美国到欧洲,进行了历时两年的全面考察,也收集了10多个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的资料。五是重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六是严格而积极地选派留学生。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明治政府不仅增加出国留学生的人数,而且扩大了留学的范围。七是从欧美国家聘请教师。在积极选派留学生的同时,明治政府的文部省聘请了欧美国家的教师到日本任教,并给予优厚的待遇。

3、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为日本经济的飞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基础。然而,在“富国强兵”和“大振皇基”的指导思想下,这次教育改革也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和皇权主义的色彩,并在明治维新后的学校教育领域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中外教育简史》练习题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孟子 2、《颜氏家训》 3、隋朝 4、《劝学篇》 5、教育即经验、教育即生长 6.《雄辩术原理》 7.《巴尔福教育法》 8.亚历山大利亚城 9.帝国时期 10.“泛智”的思想 11、《易经》 12、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3、习行 14、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

15、文艺教育、卫生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 16.方法 17.地方分权型 18.《汉堡协定》。

19.《史密斯-休士法》 20.《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1 孔子 22、《师说》 23、康有为

24、天津水师学堂 25、《癸卯学制》 26.《教育改革法》 27.《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8.《论雄辩家》 29. 实际教育的锻炼 30.行会学校 31、 学行结合 32、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3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4、湖南自修大学 35、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36、教会教育

37、先生大学 38、《教育学》 39、朗格郎 40、《初等教育法》41、 齐国 4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3、福州马尾船政局 44、《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 45、为政治斗争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勤俭办学。 46、教育部 47、《教育漫话》 48、杜威 49、系统 50、《教育赦语》

二、名词解释

1、有教无类

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方针。教无类实指不分种族、贫富贵贱,皆可入学读书。所以,孔子的学生包括各行各业的人,他的教育是一种大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中国科学社

中国科学社是新文化运动中研讨现代科学及科学教育的学术团体。1916年10月,由留美学生发起,在美国成立。任鸿隽任社长。1918年迁回国内,1928年定址于上海。该社成立之前,于1914年发行《科学》月刊,先行筹划立社,定其宗旨为“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的发达。”该社除发行月刊外,还采译各国科学书籍,编定专门名词,设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组织科学讲演团,以科学方法解决科学上、实业上、教育上的各种问题。该社认为在以民主与科学为中心内容的新文化运动时代,民主是专制主义的对立物,科学是蒙昧主义的对立物。提倡民主与科学就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以认识事物的科学法则来反对封建迷信和蒙昧主义。因此,十分重视研究科学的方法,也注重以科学方法研究教育。 3、《劝学篇》

《劝学篇》是张之洞洋务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著作。1898年维新运动高涨之时,张之洞出版了《劝学篇》,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教育思想。《劝学篇》分内外两篇。内篇务正,“以正人心”,专讲“中学”,共9篇;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专讲“西学”,共15篇。张之洞深感当时中国封建统治不稳固,人心浮动,整个社会出现了“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的变局。在这种危境中,中国亟图自保,即要保国保教保种。基于这种出发点,兴学办教育就必须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是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 1827)率先提出来的,经由赫尔巴特(1776—1841)得到发展,福禄倍尔(1782—1852)也提出了相关理论,丰富了其内容,为教育走向科学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成为人的和谐发展理论、要素教育论、简化教学方法和初等教育各利、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家开始自觉地把教育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欧洲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5、《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部代表作,涉及他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

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但主要地是讨论所谓“正义国家”的问题。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希腊城邦开始发生危机,于是他留心于探索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究竟定下一套什么样的原则,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才能够建立起称得上是理想的国家?这种国家在本质上既可以克服某些城邦(如雅典)所固有的“弊病”,又可以作为一切城邦(甚至外邦)理应仿效的“范型”。大概这就是柏拉图在殚心竭力地构造他的理想国家时,所面临和考虑的主要课题。

6、国家教育思潮:国家教育思潮它形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在19世纪的德国得到较快的发展。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以追求新的“理想王国”为出发点,强调由国家办世俗教育、培养公民和推行义务教育。国家教育思潮的基本主张是教育摆脱宗教的控制,改由国家世俗政权管理和领导;教育内容突破宗教经典的狭窄范围,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门类的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在国家对教育领导的前提下允许宗教团体及私人办教育等等。 7、有教无类

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方针。教无类实指不分种族、贫富贵贱,皆可

入学读书。所以,孔子的学生包括各行各业的人,他的教育是一种大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9 万木草堂

康有为于1891年在广州长兴里创办的一所新型学馆,并著有《长兴学记》为学规。办学目的是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组织力量。在这个学校里,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校的管理上,都是一反当时的旧传统,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不同流俗地充满了生机。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培养变法人才,为挽救危亡做出了贡献,所以,引起了顽固派的仇视,1894年8月清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查封。 10 黄炎培(略)

10、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爱国者、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生活在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正在兴起的时代。受到16—17世纪的新自然哲学和弗·培根的感觉论哲学影响,他提出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等教育著作,使得夸美纽斯享有世界声誉。

1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文艺复兴前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文艺复兴后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始贴近现实生活时期,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形成的新教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运用和推广。此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强调“遵循自然”,强调新知识和新方法,充溢着一种入世、求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被称为唯实主义教育思想。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维多里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路德、加尔文、夸美纽斯、洛克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人的发展和世俗利益成为教育关注的内容,奠定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12、帝国大学:是掌握全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力的领导部门,帝国大学的首脑为总监。其构造完整、组织严密、具有高度的服从精神和严格的纪律,按照帝国的统一模式培养为帝国服务的各种专门人才,进而统一国民思想。它奠定了法国教育中央集权领导体制的基础。 13、《学记》

《学记》来源于《礼记》一书。《礼记》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学记》的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据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篇幅虽短,内容却相当丰富、精辟、深

述了教育作用与目

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14、太学三舍法

宋初由宰相王安石发动和领导的“熙宁、元丰兴学”运动中,颁行太学“三舍法”。元丰二年又制定太学令,进一步完善了太学“三舍法”。依据该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部分,即三个不同程度的等级。外舍生定为700人,成绩优良者可升入内舍;内舍生定为200人,成绩优良者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定为100人,学行卓异者主判直讲荐之中书,得免乡试和省试,并按规定直接补官。 15、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由张之洞概括总结而来。所谓“中学为体”,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之本。中学,亦即旧学,指中国封建主义的典章制度、纲常名教。西学,分为“西政”和“西艺”两方面,所谓“西学为用”,就是在以忠孝为本,中国经史为基的前提下,再“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西学为用”的目的在于富强,“借富强以保中国”,保中国即用西政、西艺来为洋务事业服务。

16、《教育赦语》:1890年,日本颁布《教育敕语》,成为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纲领。《教育敕语》主要分为三段:第一段指出日本教育的根基源于传统的“忠君爱国”的伦理道

德思想;第二段指出日本伦理道德的具体条目;第三段指出日本伦理道德的条目的普遍意义,要求国民必须遵守。《教育敕语》的颁布对日本近代教育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17、行会学校:中世纪末期出现的“行会学校”是专为工商业设立,教育以实用为准则,内容以工商业知识为主。它的教育目标以培养工商从业人员,如经理,会计,销售人员和熟练工人。因此它便是现代中等专科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前身。

18、《史密斯——休士法》:1917年美国通过了以史密斯和休士联合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史称《史密斯—休士法》。法案对职业教育作了明确限定。《史密斯—休士法》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制度化,对美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习行主动

“习行主动”是颜元的教育方法。他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贯穿着“习行”二字。他强调“习行”的重要,是针对程朱“理学之时弊”出发的,目的在于反对读书与“习行”相分离。为推行这一方法,他对汉、唐崇尚章句,流为佛老,宋儒主张静坐读书,空谈穷理予以深刻批判。强调只有通过亲身实行才能获得知识,而且要通过反复练习巩固知识。“习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认为惟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他认为人们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自“习行”。只有通过亲自“习行”,才能检验知识的正确与否。 20、壬戌学制

1922年制定的“新学制”,也称“壬戌学制”,是1922年11月1日由北洋军阀政府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的,但是这个学制的产生却经过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酝酿和讨论过程。1915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第一届年会上,由湖南省教育会提出改革学制的建议,经过历届年会,特别是第八届年会上通过。新制和旧制相比较,缩短了小学年限,单设了3年制初中,有利于普及小学和初中;在中等教育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职业训练,这是新制的一大特点,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新制的另一大特点是实行选科制,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新制注重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新制是在旧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更切合实际,因此说,它是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21 朱子读书法

朱熹一生酷爱读书,他对如何读书有着深切的体会,并对如何指导学生读书有丰富的经验。关于这方面,他在平时对学生所述的语录,比较宋儒其他教育家更为多而详尽,内容十分丰富。他的学生弟子汇集他的平日之训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一曰循序渐进,二日熟读精思,三曰虚心静虑,四曰切己体察,五曰著紧用力,六曰居敬持志。 22、《初等教育法》:初等教育法》是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又称《福斯特法案》。规定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学校;全国划分学区,由经过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本学区的教育工作;各学区有权实施五至十三岁儿童的强迫教育;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学校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凡是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特定的宗教课,一般性宗教教学则须安排在首节课或者末节课,以利于学生在听课与不听课之间自己做出选择。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23、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人们对儿童智力结构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探讨与教育变革的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它强调教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教授各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儿童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法”;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辅导者。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布鲁纳等。

24、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早期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家庭教育形式,学习内容以“骑士七技”为主,轻视读书、写字、计算等文化知识,以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手段来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25、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官立的高等学府。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般认为太学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该年汉武帝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50人,这是西汉太学建立之始。至东汉,太学迅速发展。魏晋至明清,太学绵延不衰。太学的建立,使地主阶级有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正式官立大学,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26、《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颜之推的著作,共20篇文章。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事例阐发深刻的道理,把封建士大夫的立身、治家、修学、处事等等问题都包括在其中,使它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27 癸卯学制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次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从此完全屈服于帝国主义的淫威之下。在这种形势下,清统治当局对外为了“结与国之欢心”,对内为了缓解国人空前强烈的不满和愤怒,不得不赶忙于1901年宣布恢复“新政”。1901年8月,清政府为了实施“新政”,颁布一个《兴学诏书》,鼓励兴办学堂。从1901—1903年颁发学制以前,全国掀起了一个兴办学堂的热潮。在各地兴办学堂的基础上,清政府开始制定统一的学制。清政府的统一学制始于I902年。年初,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并由他拟订了一个大学、中学、小学以及蒙养学堂等章程,由清政府以《钦定学堂章程》颁发全国,亦称《壬寅学制》。由于不够完备,所以没有实行。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和荣庆依日本学制,重订了《钦定学堂章程》,修订后称《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于1904年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布实行。其宗旨充分体现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

28、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产生与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有重要关系。城市学校的主要类型有手工业行会办的行会学校和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基尔特学校,课程内容主要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手工业、商业有关的知识,进行一定的职业训练。一些初级的学校还采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

29、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是市民社会的直接产物,它的组织形式来自城市和行会的组织形式,当时西欧城市各种行会组织的形成、发展为大学的组织奠定了基础。最初的大学机构,也就是学生行会与教师行会。最早兴起的大学是12世纪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和萨莱尔诺大学,随后巴黎、牛津大学相继产生,到15世纪,整个西欧建立了近80所大学。中世纪大学以形成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物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纪大学以具有一些特权。它的领导体制分为两种,一是“学生”大学,多由学生主管校务,另一是“先生”大学,一般由教师主管校务。大学课程主要有文科、法学、神学和医学等,并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

30、《国防教育法》:进入5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教育上又面临着改革。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改革教育的呼声更加高涨。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其主要内容是;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以后,《国防教育法》的内容又不断得到修正。它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三、简答

1 述汉代教育实施情况。

汉朝的学校教育相当发达,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系统一一官学和私学。官学又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中央官学指设在都城的官办学校。主要有太学、官邸学(亦称“四姓小侯学”)和

鸿都门学。地方官学是指设在郡国、县邑、乡聚等地方行政区划内的官办学校。私学在两汉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其程度有的相当于太学;有的相当于地方官学。但较普遍的还是蒙学。

2、试论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1895年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随后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定,一时举国震惊。于是维新变法运动高涨。维新变法思想对中国正统儒家思想价值体系以及社会政治制度,提出了空前未有挑战和冲击。在反对维新派的“西学”同时,他又反对顽固派只要“中学”而不要“西学”。这里“新学”即维新派所提倡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旧学”指封建伦理、纲常名教。他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偏见。那么如何来解决这大变动时期的新学与旧学,即中学与西学呢?他认为应该以“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是洋务派的教育思想。所谓“中学为体”,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之本。中学,亦即旧学,指中国封建主义的典章制度、纲常名教。如《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等。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应放在学习的首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变。西学,分为“西政”和“西艺”两方面,其纲目为:“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西学为用”的目的在于富强,“借富强以保中国”,保中国即用西政、西艺来为洋务事业服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某种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扩大了学习西学的范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虽然对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这一思想中三纲五常封建伦理思想占着重要地位。

3、1886年日本《学校令》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66年,日本颁布了各种教育法令,统称为《学校令》,其中包括《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令》和《小学校令》。《学校令》对各级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它颁布以后,日本的各级学校教育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891年,日本小学的入学率为50.3%,到1902年,日本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这为日本的双轨制学校体系打下了基础,并对推进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职业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4、评析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

19世纪3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次重要的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即公立学校运动。公立学校运动主要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 公立学校运动最初发生在初等教育领域,其主要特点有:第一,建立了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第二,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强迫入学的年龄与入学时间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进而逐步延长;第三,采用免费教育的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公立初等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美国师范学校的发展。到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进行主要是在中学,公立学校实行免费的原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

美国公立学校的大量建立,不仅奠定了美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也成为美国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端,1852至1853年,马萨诸塞州和纽约州相继发布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法令,给南北战争后各州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同时公立学校的大量开办,客观上要求更多的师资,刺激了美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5、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提倡职业教育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以广义言之,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之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若以狭义言,则仅以讲求实用之知能者为限,亦犹实业教育也。 所谓提倡“职业教育”,一宜注意其普遍性,如男宜木工,女宜缝纫;二宜注意其特殊性,即根据一个地方之土宜特产而定职业之种类。“总之,职业教育宜以经济为中心,而以教育为手段。” “职业教育之目的: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 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之效能,非正为个人谋生活,同时还克服“以职

(2)儿童的发展观和自由教育的思想

蒙台梭利认为人生来具有的各种天赋是潜伏在人心灵中的一种不断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儿童内在的潜能在适当环境中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努力为儿童准备一个环境,使儿童的潜能得到和谐发展。蒙台梭利还在自由教育中提出了向儿童实行\服从\教育的观点。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宗教教育,强调宗教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3)感官训练的教育方法

感官练习是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她所倡导的感官练习是依赖教师提供的各种教具刺激感觉器官发展自己的知觉和辩别事物的能力,为发展高级智力活动打下基础。蒙台梭利认为唤起儿童持久的和活跃的注意力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她把注意分为有等级的刺激,以集中注意力。

(4)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3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