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3 21: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教案1和许多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教 师 教 案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授课学时: 32 周学时: 2 任课教师: 党贵平 职 称: 讲师
沈阳理工大学教务处制
教案用纸
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基础课,是为各种经济类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对其它经济学科都具有指导作用和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 1 页
教案用纸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进程
周次 课次 1 2-4 5-9 10-11 12 13-14 15 16 1 2-4 5-9 10-11 12 13-14 15 16 章 节 导论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三章资本的运行 第四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总结 计划学时 2 6 8 4 4 4 2 2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 运用网络提供材料,提出问题,思考预习;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第 1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一、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地位、任务和学习意义,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说它是人类理论思维的结晶和积淀。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及经济学的出现
1、色诺芬的《经济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他们使用“经济”一词的涵义是指家政管理。 2、古汉语中原有的经济一词的含义
“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治理国家,拯救庶民) (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1、重商主义者的政治经济学
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者安·德·蒙克莱田著有《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一词中的“政治”,不是与经济相区别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一类的涵义,而是指它的研究超过了家庭管理的范围,拓展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管理。所以,不要简单地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政治加经济,不要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是既讲政治又讲经济的学科。
重商主义者的政治经济学并不意味着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出现
只有对经济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时,才意味着一门对立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的出现。
2、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形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开始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的英国和法国,尤其在英国得到最大的发展。具体来说,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60年代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时代变化提出的重大课题的回答,也是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即吸收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基础上、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的结晶是工人阶级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第 1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理论品质指的是理论的本质特征,是这一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本质属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定而且也能够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只有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保持它的科学性、时代性,使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自19世纪中叶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阶段。这集中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资本论》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中。
第二阶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付诸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俄国取得胜利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和发展。
第三阶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突出表现在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上。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资料,必须进行这些生产活动;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也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而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的研究正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出发点的。
(二)生产过程三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也是人们的劳动过程,任何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
在以上三个要素中,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过程中,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已经进入劳动过程并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生产力越是发展,这些要素的作用就越加重要。
(三)物质资料生产四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包括四个环节:生产(直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第 2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它们共同组成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构成全部社会经济活动。
在这四个关系中,其中生产是起点,起着决定作用;分配和交换是中介环节,起着桥梁作用;消费是终点,起着动力作用。
因为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也就没有分配、交换和消费。同时,生产的发展状况也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因为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也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和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如果分配、交换和消费适应生产的要求,就会促进生产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发展。
二、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如企业中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
有必要指出,政治经济学不仅考察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考察社会再生产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不会停止于一次或几次过程之中,而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不断重复和更新的再生产过程。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从而也就使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了上述诸方面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因而政治经济学不能孤立、静止地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应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加以研究。因为只有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才能找到各种生产关系存在的客观依据,才能说明各种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才能判别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只有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才能正确把握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变革。才能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揭示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 (一)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二)经济规律主要特点:
第 3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其一,经济规律的性质是客观的。其二,经济规律的存在具有历史性。其三,经济规律作用的实施必须有人的活动参与其中。经济规律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人们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经济规律。 (三)经济规律可分为三种 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共有的价值规律;三是为某一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各个社会形态以各自特有的经济规律彼此相区别,同时又以共有的经济规律相联系。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共有经济规律,其具体表现形式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也是不同的。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的含义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就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着一定阶级或利益集团的意志和实际利益,为一定的阶级或利益集团服务。 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有很强的阶级性,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科学,它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做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由无产阶级的本性决定的。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把世界当作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的物质统一体来研究。马克思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从这个原理出发,在物的关系后面寻找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与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研究经济的方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也是辩证的。辩证法不是孤立地从静止中来考察问题,而是要求从事物的一般联系和运动中,从矛盾的发展变化中来考察它。 二、科学抽象法以及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四、借鉴和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研究方法 学习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第 4 页 作业: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理解? 2、怎样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能动性?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同学们系统地掌握社会济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并且能够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新特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进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 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经济制度 一定社会的性质取决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在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即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的社会方式。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它构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所以,经济制度反映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2、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 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反映着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不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的规定。正因为如此,相同的经济体制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经济制度中,相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来实现。 3、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适应、反映经济制度。 (2)一定的经济制度可以采取的经济体制是多样的 (二)两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经济体制的两种不同类型,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调节手段,反映着经济活动的组织与运行的不同特点。 在社会经济过程中,有限的生产资源需要按一定比例和规则分配在社会生 第 5 页
作业: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是怎样的? 2、市场经济的特点、功能是什么?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产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这就是资源配置。
1、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人类通过自发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
2、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是人类通过自觉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一、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的特点。 二、商品经济
(一)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和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二)商品经济的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第二,是开放型经济。第三,是开拓进取型经济。第四,是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三)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处于简单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到其发达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决非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最根本的则是要通过对生产关系多方面的考察,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要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就是经济规律。即揭示经济规律。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与价值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含义
所谓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第 6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2、商品的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3、商品的价值 商品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其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其对立性表现在:二者是互相排斥的,它们不能同时存在于卖者或买者手中。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马克思从对商品的二因素分析中导引出了劳动二重性原理。劳动二重性学说在政治经济学史上是由马克思第一次提出的。 1、具体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 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属性,但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的,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4、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一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在竞争中形成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平均的、等同的,从而是可以比较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不变的,它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①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③生产组织形式;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⑤自然条件等。 第 7 页
作业: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从部门劳动生产率来考察,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从个别劳动生产率考察,如果部门(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所在部门平均水平以上,那么,在同样多的劳动时间内,他就会生产出比别人更多的价值量。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1)不必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只要是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就是简单劳动;而那些必须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则是复杂劳动。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是社会劳动,又是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不仅存在着矛盾,而且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二、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货币的起源
价值形式的发展是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进程一致的,它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表现为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从一般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价值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不同的只是在货币形式中一般等价物已经固定地由贵金属(黄金或白银)来充当了。
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2、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中。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第 8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的作用。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货币的职能逐渐完备起来。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以下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三)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就是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关系;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关系。
纸币作为价值符号,是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它的发行也必须符合这一规律,即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它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根据货币流通规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货币的币值和商品的价格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种情况 三、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1)商品交换中,价格往往与价值相背离。这是因为,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即既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又要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2)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作用的主要表现:(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产生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四、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地位的表现
1、劳动价值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地位,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马克
第 9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及其内在逻辑决定的。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方面的新变化 1、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发生了变化。 2、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 3、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所具有的生产力基础发生了变化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点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具体体现在: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二是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 作业: 1、 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 2、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第 10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第二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商品经济基本规律和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使学生掌握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认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二、教学重点: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
三、教学难点: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四、教学课时: 8课时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2、普通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首先,流通形式不同。一是W(商品)—G(货币)—W(商品);一是G(货币)—W(商品)—G(货币)。 其次,流通的本质不同。
3、资本总公式 (1)资本流通公式G—W—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本质,所以被称为资本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存在着矛盾的。因为按照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等价交换。流通中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资本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具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包括三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 11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第二、劳动者繁衍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所需要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不同于一般商品。与其它商品相比较,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劳动力的价值是不同的,存在着国别差异。当然,在一个国家的一定历史时期,劳动力的价值是既定的。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可以创造出新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 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劳动力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学说,科学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还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为马克思主义其他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劳动力成为商品以后,资本就能够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资本和劳动者之间就形成了雇佣劳动关系,正是这种雇佣劳动关系,使能够获得使用价值,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第二,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 (1)价值形成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再生产劳动力自身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家只要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就能获得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让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资本家的目的是生产一个比他预付的资本价值更大的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同于一般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而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直接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资本的目的在于价值增殖,资本获得了剩余价值,也实现了价值增殖。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 12 页 作业: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增值的矛盾,请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分析这一矛盾,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1、资本的本质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不是物,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划分的依据和内容
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两个部分。其中不变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出一个超过比自身价值高大的价值,使资本价值发生了增殖。
(2)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剩余价值不是由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创造的,而是由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创造的。所以,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第二,这种区分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这种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如果用m表示剩余价值,用v表示可变资本,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那么,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就是:m′=m/v。
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只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当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时,却掩盖了雇佣工人劳动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别,抹杀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造成了工人已经得到了他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假象。
4、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一)工作日
工作日含义:雇佣工人在一天内劳动的时间叫一个工作日,工作日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组成。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方法一般是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撇开技术进步的因素,把着眼点放在工作日的长度上,以求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1)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第 13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2)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3)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和区别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因而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 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必须周而复始、不断更新。这种周而复始、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将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再生产维持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2、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以下新特点:第一,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全部资本也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第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2、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含义: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就是资本积累,即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所以,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资本积累的原因: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在推动。第二、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外部强制。 (三)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 1、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 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可以表示为c:v。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的影响 相对人口过剩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它既是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 14 页 作业: 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4、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而实现的。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把若干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成本价格
对于资本家而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被称为成本价格K。
剩余价值变成了成本价格之上的增加额。模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成本价格形成以后,剩余价值就表现为成本价格的一个增加额,即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
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用P表示)。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东西,但由于形态不同,二者又有区别:(1)剩余价值相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而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2)剩余价值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利润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利润率
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所用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P′=m/(c+v).
(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第一,内容不同(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前者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剥削率),而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或能赚多少钱(赚钱率)
第二,数量大小不同。利润率在数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利润率是资本增殖程度的标志。
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主要因素:第一,剩余价值率。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约。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分析不同生产部门利润平均化的形成。投入等量的资本获得不等量的利润。 以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投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各个部门大体上相同的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第 15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的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结论:正是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逐渐趋于平均化。 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在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依然存在。同一生产部门的个别企业因为首先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2、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的形成 所以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以平均利润率为前提的。生产价格是指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 (2)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在商品市场上,商品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的。这时,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的市场价格由原来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转变为围绕着它的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了商品市场价格变动所围绕的中心,这就是生产价格规律。 生产价格规律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因为:首先,从整个社会看,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全体资本所有者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量是相等的。其次,整个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和生产价格总量是相等的。第三,商品的生产价格的确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三)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商业利润 作业: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其真正来源是利润是怎样转化为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的? 剩余价值。 2、利息 利息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等)因借入货币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是资本家经营银行所获得的利润,来源于职能资本家支付的贷款利息的一部分,实质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 4、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经营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 第 16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地租分为极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第二节 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2、生产高度集中走向垄断 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结成联盟,以控制和操纵一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 (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垄断统治。 垄断统治的目的是凭借对生产和市场的垄断,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来保证垄断资本家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2、作为竞争直接对立物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3、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1)竞争的目的不同;(2)竞争的手段不同;(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1.科学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加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2.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要求国家采取反危机措施缓解危机; 3.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都要求国家采取各种调节政策和措施来加以缓解。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支配的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延续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第一,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第二,实现了国家与垄断资本的融合,但它不仅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根基,相反却加速了资本主义积累的进程和规模; 第 17 页 作业: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第三,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资本主义。保证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第三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化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三次大调整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二、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1、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着最重要的物质准备,即生产走向最全面的社会化。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着社会化管理机构的准备,即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
3、资本主义为社会广义提供着资本变为社会财产的过渡点,即股份公司和垄断资本。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复杂性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2、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的能力尚未穷尽,当代资本主义暂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3、庞大的世界体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逐步的、复杂的过程。
4、社会主义本身还是一个年轻的制度,它的完善和巩固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
第 18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第三章 资本的运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了解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及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基础和具体形式。
二、教学重点: 资本循环、资本周转以及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垄断资本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新变化;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扩展的基础和形式。
三、教学难点: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前提条件;垄断资本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新变化; 四、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产业资本的循环
资本只有不断地运动才能使其价值得到增殖。而资本的循环,就是资本运动的典型形式。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是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要依次通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先后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Pm G—W ? P? W’—G’ A 资本循环的含义:产业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
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生产资本的循环 G—W ?P? W′——G′·G—W?P?W′——G′·G?? 货币资本的循环 商品资本的循环
在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中,三种循环形式是不可能相互分开而独立存在的,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三)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
第 19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形式的现实统一,它是以资本循环的连续性为条件的。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就是资本的三种循环同时不间断地在各种职能形式上和各个阶段上的运动。
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第一,必须保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的按比例同时并存性。第二,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二、产业资本的周转
资本循环的不断反复、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一)资本的周转速度 1、资本周转速度的含义
资本周转速度是指预付资本运动的快慢,它可以用预付资本周转一次需要的时间(周转时间)来表示;也可以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预付资本周转的次数(周转次数)来表示。
2、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还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
1、定义
生产资本是以生产要素形式存在的资本形态。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按照生产资本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马克思把它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其中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马克思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不同价值周转方式对资本周转快慢的影响。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种划分的比较
第一,划分的依据不同。第二,划分的内容不同。第三,划分的目的不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在经济活动的现实中的形态。但是,正是这种划分使得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被掩盖起来了。
3、固定资本的磨损
(1)固定资本在周转中发生的磨损有两种: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2)固定资本的折旧。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本的周转速度是指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是预付资本各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其公式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第 20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一,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约预付资本尤其是节约预付流动资本。 第二,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三、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个别资本。 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或称社会资本。 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就形成社会资本的运动。 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在社会总产品生产时消耗掉的价值和物质如何得到补偿的问题。 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二)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基本条件) 第二,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Ⅰ(c+v+m)=Ⅰc+Ⅱc。 第三,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Ⅱ(c+v+m)=Ⅰ(v+m)+Ⅱ(v+m)。 (三)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Ⅰ(v+m)>Ⅱc Ⅱ(c+m-m/x)>Ⅰ(v+m/x)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现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基本条件) 用公式表示是: Ⅰ(v+△v+m/x))=Ⅱ(c+△c) 第二,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 第 21 页 作业: 1、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2、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价值增殖有何影响?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是: Ⅰ(c+v+m)=Ⅰ(c+Δc)十Ⅱ(c+Δc)。 (3)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和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是: Ⅱ(c+v+m)=Ⅰ(v+△v+m/x)+Ⅱ(v+△v+m/x)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1)经济危机所的含义:所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隔若干年发生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2)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再生产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首先,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其次,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新特点 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阶段性,即时而激化、时而缓解。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之间的间隔时期,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1)危机周期的长短不规则,周期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周期进程中的阶段交替界限不清,每一阶段的特征不明显。
(3)危机的程度有所减弱,但生产过剩和失业却成为周期中的经常现象。 (4)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期间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局面。
第 22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第二节 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一、垄断资本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新变化 (一)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 1、垄断价格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新的形式;垄断价格没有也不可能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2、垄断利润规律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3、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主要表现为垄断部门之间和非垄断部门之间分别出现了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这就是平均利润率的二重化。 4、竞争机制的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 (1)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 (2)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 (3)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二)金融资本的全面统治 1、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溶合或混合而成的一种新型资本。 2、金融寡头的统治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人事结合”。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主要就在于它与扩大再生产的经常性需要相联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国有垄断资本(国有企业),2、国私共有垄断资本,3、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三)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 1、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一般是要实现四大目标,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垄断资本的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的基本方式 (1)通过国有企业和国私共有企业占有的资本,以数目巨大的商品供应者和购买者的身份进行活动,直接控制和调节资本主义再生产。 第 23 页 作业: 1、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是否意味着价值规律的作用消失了? 2、金融资本是怎样实现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的?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2)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经济计划等政策和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广泛的调节。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扩展的基础
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基础。
(一)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即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生产专业化。
(二)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它是生产社会化越出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的运动由一国之内扩展到国际范围的运动。
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扩展的形式 (一)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是指资本家、垄断组织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向国外进行直接投资或提供贷款,输出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活动。
(二)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指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在世界范围内从事生产、销售和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的大型垄断企业。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在调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加深资本主义各种矛盾。
第三,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国际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是指国家之间为达到一定的生产和交换目的,对某些经济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共同调节而形成的经济实体。它一般设有超国家机构,制定共同政策,因此,参加一体化的国家都要让渡一部分权力,权力让渡的程度取决于一体化层次的高低。
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加强了一体化成员国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协作,也促进了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提高了工农业生产水平;打破了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使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迅速发展,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量的增加。
第 24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新特点及其他分配方式的实现和调节。
二、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三、教学难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四、教学课时: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的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和经济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当时并不存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特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特征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社会公有制。
(二)现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基本途径: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第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第三、改造个体私有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四)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不是单一的; 第二、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表现为多种形式。
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体现
社会主义本质:主要是对整个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即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认识,即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基础,消灭剥削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和实现目标
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第 25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来体现的。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目标。
(三)不同所有制的区别;表现在“剩余”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中,收益权或剩余索取权是所有权的最终实现,不同所有制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剩余”的归属上。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在于“剩余”不是归于私人,而是归于公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一)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的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劳动,共同占有生产的“剩余”,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平等。
(三)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生产资料只属于集体范围内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在同一集体经济范围内,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平等的,但在不同的集体经济之间是不平等的。
集体所有制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
(四)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 2、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3、外资经济
外资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所有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确立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在于: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第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它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
第 26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一)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1、“两个毫不动摇”:
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二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一个统一”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二)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具体是指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公有制在现实中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即采用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大胆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按劳分配的含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三)确立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依据
首先,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其次,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所决定的。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分配制度使个人收入呈现多样化的复杂现象:表现为个人收入来源于不同的扶贫方式以及不同的分配方式结合在一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第 27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一)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其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第三,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还是人们的谋生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第一,按劳分配第一是占主体地位的分配原则,而不是惟一的分配原则。 第二、按劳分配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只是以企业为单位的局部劳动。 第三,按劳分配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而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进行。 第四、按劳分配还不能按照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量来计量,而只能按照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来计量。 第五、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来实现。 三、正确处理个人收入分配的几个关系 (一)其他分配方式:1、按劳动成果分配;2、按经营效果分配;3、按生产要素分配;4、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 (二)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各种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 3、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4、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三)现阶段我国处理分配问题的基本决策是:一是依法保护合法收入,二是取缔非法收入,三是整顿不合理收入,四是调节过高收入,五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总之,要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作业: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的内容是什么? 第 28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教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涵,了解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极其战略性改组的基本要求,懂得现代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内容和作用;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并认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内容。
二、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三、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四、教学课时: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内涵:
1、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中。
2、指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又会反映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是市场经济体制。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个性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2、在分配关系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特征是公有制的经济制度规定和市场经济的体制规定在分配中的综合体现。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这一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体制规定的具体体现。
二、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一)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含义
1、计划调节:是通过政府的作用,以对客观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和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自觉地对经济活动做出安排。
2、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综合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自 第 29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发地作用于经济活动。
(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客观要求 (三)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内在关系
1、联系:一、两种调节手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顺利运行;二、计划与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渗透的。
2、计划和市场两者各自具有发挥作用长处和优势领域以及形式的差别,也有各自的局限和不足。计划发挥作用的优势是在宏观领域;市场发挥作用的优势在微观领域。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计划与生产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自发调节。
(四)政府计划的重要内容 1、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一、企业的性质和组织形式
(一)企业的含义:企业是在内部协调分工基础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单位,是具有独立财产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二)企业的性质: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企业是直接从事生产、流通、提供各种服务的经济细胞,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是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2、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
3、企业是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并得到收入分配的基本单位,社会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也是通过企业来发生的;
4、一个国家的经济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
(三)企业的类型:(以法律形式对企业资本形式进行界定) 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二、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使国有企业具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特征。
(一)产权清晰
产权就是财产权利,是经济主体用自己的财产去从事经济活动时所拥有的权利。认识产权,应把握以下两点:一是产权是一组权利;包括财产的所有权、 第 30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二是产权是可以分割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核心问题就是要建立企业的法人财产权。
(二)权责明确
权责明确是指要解决好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关系。 (三)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实质是要理顺作为行政管理者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重点要解决好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的关系问题。
(四)管理科学
三、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低下,重复建设现象普遍,收入分配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2、政企职责不分,一些政府部门仍然同时兼有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和社会管理者职责;
3、出资人职责由多个部门分割行使,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相脱节,“无人负责”与“行政干预”的问题并存。
(二)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问题
1、解决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权责问题。 2、解决部门多头管理国有资产的问题。
(四)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和作用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市场为基础手段来配置资源。 (一)市场的含义
市场是人们彼此发生交换活动和经济联系的场所;
市场是交换关系,市场是各种经济主体发生利益关系的综合发映。
市场是调节机制;市场交换所涉及的经济利益的变化必然会对各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产生调节作用。
(二)市场的功能
1、聚集功能:市场把各种商品、各种资源以及商品和资源的需求者都集中到市场上来。
第 31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2、扩散功能:在交换的基础上,把生产者和需求者通过交换而得到的各种资源扩散到各自的经济活动中去。
(三)市场的作用
1、配置资源;2、调节经济活动。 二、市场体系的性质和内容
(一)市场体系的含义: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
(二)市场体系的特征
1、统一性,统一的大市场是充分发挥市场功能的基本条件之一。 2、开放性:开放的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3、竞争性: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 4、有序性:有序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 (三)市场体系的类型
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
三、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一)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1、价格体系的内涵;价格体系的内涵就是商品之间的价格关系。这种价格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商品之间的价格关系,即比价关系,二是同类商品之间的价格关系,即差价关系。
2、衡量商品价格是否合理的标准;一是看价格是否符合价值;二是看价格是否反映供求。
(二)我国价格改革的过程
(三)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和内容
第一企业自主定价;第二市场形成价格。
总之市场形成价格就是要让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直接作用于价格的形成,使价格在市场的供求变化和竞争中形成。具体就是通过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来确立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一、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的必要性 1、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2、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 3、是国家经济职能的具体实现。
综上所述,国家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第 32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2、实现充分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二、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一)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是否有效的标志; 1、国家对经济调控的制度是否合理和健全; 2、国家调控的手段和措施是否有力。 (二)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包括:财税、利率、汇率、价格等; 2、法律手段; 3、必要的行政手段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一、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职能必须由社会来承担 第一、企业无力承担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的职能; 第二、社会成员个人和家庭无力承担基本生活的保障。 因此,在生产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主要由社会来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并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三)90年代以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四)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一、必须把社会保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必须把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先承担义务,后享受权利。 第三、必须确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保障资金的原则。 (五)我国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一是社会筹备保障的特点;二是保护弱者和差别保障的特点。 第二、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据: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无非是以国家、单位、个人这三方面取得的,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也是由三方面的支付能力决定的。 第三、以法制化管理为目标。 第四、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主要内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 33 页 作业: 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什么?其目标和手段有哪些?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实质及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了解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产生的影响;懂得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并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对外开放 三、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产生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
(二)经济全球化与生产国际和资本国际化
1、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是以国际分工的发展为基础的; 2、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第二、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三、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4、经济全球化与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区别
⑴ 生产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是与产业革命、工业经济相适应的,而经济全球化则是与信息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
⑵ 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而经济全球化则是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⑶ 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反映的是以商品交换和资本流动为主的经济交往形式;而经济全球化反映的则是各种要素都得到流动的经济交往形式;
⑷ 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主要以国家为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而经济全球化则是以国家为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之外,跨国公司成为密切国际经济关系的更为重要的主体。
(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1、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英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增强。
2、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领域中国际交换的范围、规模、程度得到增强。
第 34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3、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
(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这一实质是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中形成的: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第一、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第二、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发展; 第三、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历史的进步性
第一、有助于各国经济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二、有助于推动世界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第三、有助于推动各国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改革贸易和金融体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胜;
第四、有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2、消极作用
第一、经济全球化把市场经济的矛盾扩展到世界范围; 第二、把资本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
第三、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 第四、把一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资本流动,既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面,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矛盾的一面。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和矛盾主要是运用妥协和协调的方式解决。 二、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1、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中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经济全球化在促进研究开发、开展技术竞争的过程中促使发展中国 第 35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家利用后发优势积极争夺这一制高点。 第三、经济全球化在协调各国之间经贸政策的过程中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第二、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加大。 (三)发展中国家力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特征:第一、平等互利,即各个国家之间主权平等; 第二、相互依赖,即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就是剥削与反剥削、控制与反控制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对外开放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经济必须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中。 (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和战略格局 1、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四种 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国际劳务合作。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 我国的对外开放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挑战 第一、引进先进技术发展产业与降低对发达国家的依存度;第二、引进和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第 三、经济全球化的新的贸易格局与提高加工贸易的经济利益。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对外开放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四、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共同发展将是一种长期现象。 第 36 页 作业: 1、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实质是什么? 2、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第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第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第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第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第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第 页
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第 页
正在阅读:
教案1 - 图文04-03
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04-29
计算机VF题03-06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研制报告实施细则12-06
幸福的蛋宝宝作文500字07-06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圆锥练习题(含答案)03-20
国医堂全体专家资料11-10
梁岔镇中心学校2018-2019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模拟试卷含解06-10
疫情应急处理整顿演练方案09-0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教案
- 图文
- 在十三五期间,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取得长期发展,必须考虑四方面因
- 动物微生物复习材料
- 智能制造专项标准实施方案1.1
-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浮阀塔设计)
- 在裴德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郭国文在全市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撒下幸福种子,开出圆满果实
- 舞蹈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 相变化蒸汽压试题与答案
- 市政道路工程监理细则
- APA,哈佛, MLA、温哥华和芝加哥和Turabian论文格式引用指导和对
- 武汉市七年级期中语文考试卷
- 七上诗歌鉴赏复习题《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VBA 编程常见实例
- 使用OptiStruct建立ADAMS柔性体方法
- 环杭州湾地区城镇群开发空间战略规划 - 图文
- 工程经济学与项目评价复习题
- 2版橡胶助剂与配合技术PPT 2 - 图文
- 2014届上海市徐汇、金山、松江区高三二模数学(文)试题及答案
- 行测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