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开放大学的论述

更新时间:2024-06-22 01: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杨志坚:深刻领会继续教育新内涵

5月19日,2011年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道论坛暨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大会举行,中央电大校长杨志坚出席大会并就继续教育及开放大学建设发表讲话,他强调,要深刻领会继续教育的新内涵,推动国家开放大学建设。 杨志坚表示,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目标和社会教育目标之间的融合和联系,赋予了继续教育新的内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就是在过去继续教育的理念实践发展基础上,明确了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成员的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规划纲要把继续教育纳入了整个目标教育体系进行规划,对继续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并提出,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谁在追求继续教育?杨志坚认为,从宏观层面来看,一是国家的追求,二是大众的追求。国民素质是综合国力判断里的一项重要指标,崛起的中国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支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人们都要提升素质以满足现今社会的需求。此外,人们要追求幸福的生活,必须要提高幸福生活指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人们对各类继续教育的需求非常旺盛,有对职业培训的需求,有对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有对保健教育的需求,有对家政教育的需求,有对休闲教育的需求等。可以说,社会公众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指数,从一个意义上讲就是在追求继续教育。

杨志坚说,正在筹建的国家开放大学就是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并重,把优质资源输送到广大农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及特殊人群身边,包括残疾人、部队士官,让全社会成员共享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

杨志坚指出,再经过十年努力,把国家开放大学建成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新型大学,把国家开放大学建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充满活力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巨型大学,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 中央电大自1993年起与用友公司共同建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合作19年来,双方实现了强强合作,优势互补,逐渐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杨志坚强调,产学相结合将有利于推进继续教育发展,助力开放大学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用友与国家开放大学的合作将会开创一个美好的新局面。

《中国高等教育》: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

“办好开放大学”,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是国家对教育提出的具体任务之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试点单位之一,在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这个“方案”已经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和教育部党组审议通过。从此,拉开了国家开放大学筹备、建设的序幕。

开放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它强调思想的开放,模式的开放,方法的开放,对象的开放,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向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服务。开放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满足经济社会和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自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开放大学成立以来,它就日益受到了世人重视和关注,得到各国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并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大国正在全面崛起。而大国的崛起,需要教育的支撑,人才的支撑,需要通过教育来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一个国家国民综合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央强调,强国必须先强教,并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和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三大战略目标。而一个具体任务,就是要“办好开放大学”。从我国国情出发,就是要建设一所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集聚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并输送到广大基层、农村、边疆、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全民终身学习及其多样化需要的国家开放大学。 建设这样一所国家开放大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因为它有一个经过30年积淀的现实基础。这个现实基础,就是包括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1852所县级电大、3000多个教学点和6万多个教学班,办学网络覆盖全国城乡的庞大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如郝克明先生在给中央领导的一份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在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组建覆盖城乡的开放大学,是中国推进终身学习的重大战略措施”。

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建设国家开放大学,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简单更名或翻牌,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选择的战略转型。在本质上,国家开放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有所不同,它强调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没有围墙、超越时空限制、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建设这样一所新型大学,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开放灵活、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探索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必须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主要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促进事业的不断发展,并在发展中解决种种历史和现实问题,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实现新跨越,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要,促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理想目标实现。

最能体现国家开放大学价值取向的基本理念有五个,即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和国际化。

所谓开放,就是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办学方式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培养模式的开放、管理方式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一切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百姓需要的思想、方法、模式、行动都可以选择和实践。

所谓责任,就是强调关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关注基层、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需求与发展,关注残疾人等弱势社会群体,以及部队士官的教育需求与发展,在国家层面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所谓质量,就是强调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同时,把质量放在首位,视质量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确立开放大学的质量标准和保证体系。

所谓多样化,就是强调要适应学习主体多样化和学习需求多样化趋势,为不同学习主体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服务,满足学习主体在职、在校、在家,以及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

所谓国际化,就是强调要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拓展国际发展空间,与相关国际组织、大学和机构开展针对性、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国家开放大学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有着伟大而崇高的历史使命,这就是:通过

自身努力和发展,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其战略发展目标在于: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所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世界开放大学体系中富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巨型大学;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

根据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发展目标,其改革发展任务主要有四个,即积极稳步地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促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

积极稳步地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是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刚刚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仅26%,在学总规模3105万人。虽然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0%,但很多省份仍然在平均线之下。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北美、欧洲的几十个国家的毛入学率早已超过了50%,进入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亚洲的日本、韩国的毛入学率也超过了50%。中亚五国近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也比我们快。高等学历需求仍有相当空间。从宏观供求情况看,虽然目前大学不少,但面对迅速增长着的百姓需求,尤其是对优质学历教育需求相比,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要达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0%。因此,国家开放大学必须积极但要稳步地发展学历继续教育,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充分利用其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 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目前,我国拥有7.69亿从业人员,1.2亿左右需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新增劳动力和1.6亿老龄人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民终身学习需要,人民群众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需求特征。包括各行各业社会成员对以提升各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干部培训,以及个性化、旨在提升生活质量的兴趣爱好等需求。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从业人员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人数,要从现在的16600万人次增加到35000万人次。因此,国家开放大学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改革办学模式,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区等深度合作,充分利用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网络,共同开展各种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等工作,满足广大社会成员

的多样性学习需求,促进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建设。

促进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影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在教育领域所追求的战略目标。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等。国家开放大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整合开发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并将这些优质资源输送到广大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机会,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引领者和先行先试者。

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国家开放大学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一大任务,就是要适应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需要,借鉴货币银行功能特点,建设具备学分认证、转换、存取等功能的学分银行系统。通过学分银行系统,为每个学习者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提供学习跟踪记录服务和学分认证、转换与存取服务。学习者可以按照学分累积规则,零存整取并申请获取对应的课程结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层次的学历证书。逐步消融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界线。 三

国家开放大学是一个办学实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学位授予权。它由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等共同组成。总部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建立,分部依托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建立。学院和学习中心由各分部根据国家开放大学的统一设置标准,依托地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建立。同时,国家开放大学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共同组建相关行业学院、企业学院。国家开放大学内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和互联网,搭建连接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的校园网络。探索建立跨区域的网络教学、科研组织,降低办学成本,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和质量,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共享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开放大学按照“统一战略、共同平台、资源共享、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原则运行。在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内部,拥有共同的使命、战略目标、发展任务、质量标准和价值追求,遵循相对统一的基本制度、政策,包括学习制度,专业、课程建设,学习成果认证,资源共建共享,质量标准和保证体系等。各分部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基本条件,自主制定相关改革发展政策,设置学院、学习中心,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按照国家开放大学“错位发展”原则,建设特色专业、课程和发放相关证书。达到建设标准的专业和课程,可上升到国家开放大学平台,面向全国招生。国家开放大学已有专业,各分部要充分利用,不再重复建设。鼓励各分部、学院、学习中心根据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尤其要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积极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网络、学习资源和培训项目,自主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服务。

国家开放大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设国内一流的网络大平台,实现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和分部、学院、学习中心之间网络高速连接,具有一站式、开放性、可扩展的软件系统,形成四通八达、自成体系的国家开放大学网上校园。支持千万级以上的用户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等安全、可靠和高速的访问服务。通过光纤实现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高速网络接入,实现总部数据中心与分部、地方学院数据中心的专用网络链接,实现覆盖全国用户的高速网络访问服务。支持国家开放大学开展远程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成为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骨干网络平台,“国家学习超市”。

国家开放大学按照“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资源和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的要求,通过改造、新建和整合,重点建设一批优质网络课程和数字化学习资源。通过直接引入、再加工、购买、合作等方式整合社会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量的快速扩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分布存储、统一管理、安全高效运行。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海量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分布存储,建成国家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库。支持用户资源检索、定制、使用与评价等。建立资源建设、

认证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探索市场化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创新服务模式,为其他高校、社会办学机构和公众提供社会化的学习资源服务。

遵循远程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发展需要,以“专兼结合、以兼为主、动态开放”为原则,建设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高水平、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远程学习支持队伍和技术队伍,为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有重点、有计划地聘请一批国内外高校的著名专家教授,以及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行家里手,担任教材主编、课程主讲;聘请数以万计的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专家担任课程辅导教师,从事基于网络的导学、助学活动。通过各种方式,着力培养数以万计的精通项目管理、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组织及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专职教师和课程项目主持人。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发展趋势,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与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类型和生源实际情况,调整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特点及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灵活地设置专业,尤其要加强行业、区域性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要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衔接,增强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构建知识与能力并重、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建立以完全学分制为核心,严格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注册、学习、考试等更灵活方便,更适应学习者的实际需要。研发国家开放大学远程学习终端机,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

适应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改革传统过分强调系统内部办学的服务模式,逐步建立起内部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和外部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国家开放大学要着力组建规模较大的专业化、信息化远程接待服务团队,加强与学习者的教学交互、学习跟踪记录,以及为学习者提供体贴周到的个性化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枢纽作用,开设网上大讲堂,免费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讲座、网络公开课,以及各种学习资源的检索、订阅、推送、应用、评价等服务,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为普通高校、中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出版机构、行业企业、社区等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包括专业与课程开设、远程学习支持、相关教育培训与教育产品、招生与就业等信息的汇聚、发布,以

及相关信息咨询服务等。

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过程。我们坚信,在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国家开放大学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成为我国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原载《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3/14期)

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日期:2011-07-27 作者:黄健;王一兵;杨黎明;张德明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编者按: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也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开放大学。作为我市构建学习型城市的主要载体和抓手,开放大学究竟应该如何作为?如何把握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方向和趋势?本报邀请上海开放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和学者,撰写了一组以“开放大学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为主题的系列文章。文章以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为背景,分别从功能、质量、制度等不同角度,与广大读者共享上海在开放大学建设方面的理念构想与实践走向。希望由此引起社会各界对开放大学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关注,并有助于相关实践的推广。

开放大学如何全面地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服务

■张德明

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十二年前,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学习型城市”,十多年来,上海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而上海开放大学则成为回应这个时代命题的必然选择和实现路径,将全面服务于上海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学习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提出至今,伴随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潮在世界范围的风起云涌,学习型社会建设逐渐落实为各国的发展战略,从而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我国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不但对学习型社会的特征给出了明确解释,即“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型社会的理解,即“时时”不仅指人一生的任何时期,而且还可以具体为一天里的每时每刻;“处处”也不仅是对地理位置的理解,而且是指学习者可以通行于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提升而产生的现实社会需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城市,上海正在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紧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城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大批劳动者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也迫切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岗位竞争力和应变力;大量的外来人口需要通过学习来应对新的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需要通过学习追求更有质量、更丰富的晚年生活。学习已经和人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建设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战略之一。

开放大学是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学习型城市建设势必对现有教育系统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但从上海的情况看,传统的教育系统显然已不能满足“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需要。首先,从学习机会上看,尤其是高等教育,是选择性地面向社会成员,并且设有严格的资格限制,简言之,依然是教育选择人,而非人选择教育;其次,学习资源存在开放度不高、无法高效聚集和优化整合的问题,还远不能满足学习者多样性、灵活性、公共性的学习需求;再次,学习方式和手段依然局限于狭隘的物理空间内,无法满足当前市民日益增长的灵活化、多元化的学习需要;最后,从学习成果的认可制度看,各类教育机构和教育各领域之间相互独立,呈现出封闭性和单向性特征。其中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得以解决,但有些问题则要从体制、机制上寻找突破口。

事实上,教育系统并非没有意识到终身学习对自身提出的变革挑战,长期以来也不断调整目标定位,从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到高校精品课程的推广、社会服务功能的加强,以及各类教育资源的开放,都充分说明了教育系统为了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所做出的努力。而开放大学则是上海在迈向学习型社会和构建学习型城市进程中的一盏航灯,它通过建设一个新型的专事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学习系统,从大学使命与特征的视角突破原有的实践探索,进行更深层次的变革,在学习制度、学习成果认可、学习形式和服务形式等方面彻底打破传统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放眼国际、立足本土、着眼未来,引领一种新的学习文化。

上海开放大学要全面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

全国第一所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于2010年7月23日挂牌成立,这不仅是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深化上海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终身教育制度的需要,更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部市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举措。作为上海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上海开放大学对自身的定位是:不但是一所以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为基础,整合区业余大学、职工大学和社区教育系统,融合普通高校教育资源,专事于市民终身教育,既能提供学历教育,又能提供职业培训,还能开展休闲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多样化、多层次、可及、开放的新型大学,还是一个覆盖全市、面向市民的市-区县(行业)-街道乡镇三级架构的终身教育服务系统,同时还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广覆盖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简言之,上海开放大学是一所具有“大学+系统+平台”强大功能优势,全面服务于上海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型大学。

首先,作为一所大学,办学是其重要功能之一,上海开放大学要探索健全“宽进严出”的终身学习制度。通过提供“人人皆学”的学习机会,实现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的目标。一方面,上海开放大学要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丰富、可选择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要坚持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办学水平。特别在学历教育方面,要健全“宽进严出”的注册入学制度,要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和完全学分修学制度。

第二,作为一个“系统”,上海开放大学不仅是学校系统,更是服务于全体市民的学习系统。通过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认证”制度,实现“时时能学”和“处处可学”。学分银行为更多的市民设立终身学习账户,推动各类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的建设。以学分累积与转化为基础,实现区县成人教育与开放大学的办学和教学体系的整合,逐步实现与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以及自学考试等的联合融通;以证书和课程学分认定与转换为基础,实现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开放融合。

第三,作为一个“平台”,上海开放大学是服务于市民终身学习的支持平台。通过探索建立终身学习“立交桥”,进一步优化整合相关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促进“处处可学”深层次目标的实现。以开放大学为枢纽,打通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渠道,探索成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贯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开放融合,克服体制性的障碍,为广大市民的终身学习建立起四通八达的“立交桥”。

最后,作为学习文化的引领者,上海开放大学要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推动社会进步。学习型社会建设最终指向的还是以学习为标志的社会文化,实现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上海开放大学作为一所现代的新型大学,更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引领城市学习文化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建立开放的学习制度,开发多样化和灵活化的学习模式,以及建立广覆盖、全方位、针对性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最终搭建起终身学习四

通八达的“立交桥”。我们相信,开放大学一定能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推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

(作者为上海开放大学校长、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远程教育教席主持人)

以课程衔接与转换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杨黎明

开放大学既是大学教育机构,又是终身教育机构,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多元性。它面向社会全体、全方位的开放特征是不容置疑的,但在我国,人们总是首先希望通过第一条教育途径(全日制的、连续的教育途径)接受高等教育,开放大学往往不会成为首选。而且在现行的制度体制下,那些通过第二条教育途径(非全日制的,不连续的,学校和企业、社会交替的教育途径)进入高等教育的人们想获得同等认可尤为艰难。因此,能否实现两条教育途径间的贯通,能否为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需要开放大学来完成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课程衔接与转换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关键

“立交桥”之所以能顺利通行,关键是“匝道”。教育要构筑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关键是课程及其衔接和转换。纵观各国相关的研究成果,较有影响的是协议转换模式和认证转换模式。

协议转换模式,以欧盟和北美为代表。欧洲学分互认系统(ECTS),可追溯到1953年在巴黎召开的“关于进入别国大学学习时文凭等值的欧洲大会”,大会制定并通过了派出国大学颁发的证书,接受国的大学可以根据合约吸纳学生入学的原则。欧洲学分互认系统是基于全球化的压力和教育自身发展需要而发展的,其中最主要的两项措施就是“伊拉斯莫斯”计划和“博洛尼亚”进程。“伊拉斯莫斯”计划主要涉及学生在欧盟内部的流动,包括大学间的合作,学生、教师的流动和学术网络的建设;“博洛尼亚”进程的最终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通过采用学分制度,实现学位制度的灵活性,承认以往在欧洲不同大学所获得的学分,允许学生在任何时间、以不同背景入校,提高学位和学历,增强学生、教师的流动。在我国也有这样的协议转换,通常在同级同类学校之间进行,各校通过协议,认同互相间的学籍和课程学分,也可以在各自课程的基础上展开或作较少的变化,相对来说容易实行。

认证转换模式,以韩国为代表。长期以来,教育被认为是正规学校教育的范畴,韩国的非正规高等教育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导致高等教育秩序的紊乱和学生间的过度竞争。1994年,韩国成立了教育改革总统委员会(PCER),该委员会于1995年提出了“通过构建新的教育体系,来促进和发展开放的终身学习社会”的改革设想。1998年3月开始实施的韩国学分累

积制度(CBS)是一种开放的教育体系,它认可在学校内和学校外的各种不同的学习经历。当求学者积累的学分达到学分累积制度所规定的要求时,就可以申请相应的学位证书,其目的在于提供多种受教育机会,促进求学者终身学习。学分累积制度的实行是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转折点,也为实现终身学习社会和开放教育奠定了基础。

基于整体思维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转换模式

为了解决课程衔接和转换的难题,我们应该有一种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框架转换或整体转换模式,即整体设计各级各类教育的“框架”课程以及与其相应配套的“桥梁”课程。在设计之初,我们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课程间的衔接和转换,从而使实际运行变得相对简单。

我们应该做一个基本理论假设: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各层次之间、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均存在着内在联系,它们之间可以而且应该互相衔接和转换。这样,一定的职业培训“框架”课程,如国家职业资格4级证书课程,加上相对应的“桥梁”课程就能顺利转换成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课程;同样通过相对应的“桥梁”课程,中等职业教育的“框架”课程能顺利转换成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课程,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的“框架”课程能顺利转换成高等职业教育(本科)课程,职业高等教育(本科)的“框架”课程能顺利转换成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而且,普通高等教育的“框架”课程,加上相对应的“桥梁”课程也能顺利转换成职业高等教育(本科)课程。

课程整体设计和“学分银行”建设是实现课程衔接与转换的重要基础

框架转换或整体转换模式的实现,首先需要对教学文件进行整体设计。教学文件的整体设计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的整体设计是指以专业大类为基础进行设计,如机电大类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模具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制造专业、汽车专业、工业电气化专业、空调制冷专业等,这些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基本相同。纵向的整体设计是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的同类专业一起设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互相之间通过相应的桥梁实现课程衔接和转换。

由于不同类型学分的知识点、技能点的“成色”、“含量”各异,很难直接比较,因此必须将一般学分转换为标准学分和有效学分,这就需要通过“学分银行”来实现。“学分银行”具有银行的基本功能,如存储功能、汇兑功能;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它存储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分,它汇兑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历或资格证书。累积和转换是“学分银行”的两个关键要素。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所接受的各类教育和培训,无论是农民工的培训、社区居民的培训、退伍军人的培训、技能证书的培训、学校教师的培训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通过一定的考核后均能获得相应的学习记录和学分,同时被存入个人的学习账户;个人账户上累积的学分则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客观标准

进行双向或多向转换,以便汇兑所需的证书。

总之,开放大学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分银行”的研究和实践创新,尽快建立起各级各类课程之间有效衔接与转换的运行模式,以多元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为广大市民搭建起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作者为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切实办出高质量的开放教育

■王一兵

开放大学与电大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它应当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大学并提供大学层次上的高质量的开放教育。上海开放大学是在上海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的,应当是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要办出大学层次上的高质量的开放教育,既有可以依托上海电视大学过去几十年的成功的办学经验的有利条件,又面临着众多新的挑战,需要付出新的努力。

理念转变与提升

质量,包括开放教育的质量,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总是与一定的理念相联系并带有时代的烙印。开放大学是以终身教育为其基本理念,开放、灵活、全纳为其本质特征,依托先进的和一切有用的技术手段构建广阔、优质、方便的教育和学习平台的新型大学,是最适应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过渡时期大众化、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学习需求的新的教育模式,是现存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具革新精神、因而最有生命力的先进成分。开放大学反映时代特征的先进理念是其提供高质量教育的方向引导和重要保障。虽然谈论开放大学的诸多质量维度时,人们很难发现它和普通大学有太多的差别,但是,在检测同一维度具体内容时,它先进的办学理念、独特的教育、学习和管理模式、不同的绩效评估内容和方式等都将与普通高校有许多差异甚至质的不同。开放大学只有转变和提升自己的办学理念,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学制、管理、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成绩考核、办学效益评定等方面坚持改革,敢于创新,包括按照终身和全纳教育的理念及自身特点,建立、开创自己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才能为提升开放教育质量确定明确的方向和设定前瞻性的战略。

体制创新

判断开放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就是判断它为满足当代社会各种学习需求所提供的教育的适切性、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先进性和对个人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贡献和效果。适应工业化生产要求建立和形成的传统高等教育体制、制度、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众的、多样的、终身化并越来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以满足上述要求为己任的开放大学只有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才能克服传统高等教育的种种弊端,承担其自

身的历史使命,提供高质量的开放教育。为此,开放大学的建立和运行应遵循现代大学制度,拥有经过立法程序审查通过的章程,借此享有充分的、较之普通高校更多的、有专门法保障的办学自主权,才能彰显特色,突破现有的不利于开放、灵活、终身、全纳办学的诸多束缚。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薄弱,学术地位不高,是中国电大和众多国外开放大学长期被传统高等教育界乃至社会上视为“丑小鸭”的一个主要原因。相反,英国开放大学在全英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中,连续三年压倒鼎鼎大名的牛津大学,按照完整意义上的大学的要求,花大气力重视学科建设和学术带头人的招聘和培养,从而在英国学术界争得一席之地。即将建立的中国的开放大学,要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开放教育,应当设定明确的学科建设目标,制定可行的行动计划,并争取在不太长时间内,以优质的课程、课件、教材、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师资、一流的服务和管理,享誉学界和社会。

技术支撑

依托和充分挖掘先进的和各种现存技术的力量和潜力,构建方便学生实行混合式、个性化、开放、灵活、终身学习、覆盖全国尤其是可以到达边远、山区、后进等地区的广阔平台,是开放大学的一大优势和一大特色,是落实开放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质量保证的有力支撑。快速发展的技术和技术应用正在把人类快速推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既为开放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了动力和机遇,也在这一领域中造成了“稍纵即逝”、“不进则退”的挑战。上海开放大学有必要也有条件跟踪前沿技术发展变化,重视开发、试验和利用新技术,如已经看到一定潜力的云计算、移动终端、即将实现的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等,以不断提升开放教育质量。上海开放大学在这方面应当走在全国前列,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实际操作层面,与各种现存技术因时、因地甚至因人而异的恰当组合,常常是最佳的政策选择。

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60%以上,“走出去”投资已成为国策。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国际社会,而且,面对越来越全球化的经济和越来越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生活,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安全形势和国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接受国际化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办学理念,保证受教育者具备必要的国际化素质,是衡量无论普通高校还是开放大学教育质量高下的一个重要层面。这对于地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正在快速向世界经济和金融中心城市迈进的上海的开放大学来说,尤为重要。上海电大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努力探索国际化办学的道路和战略,结交了众多的合作伙伴,吸取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经验,既提高了学校在本地区和国际上的知名度,又提升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教育质量。

接受国际评估

应当说,建立并实行严格的校内质量保障制度,是上海电大过去成功办学的重要举措,已得到教育部、中央电大、国内同行尤其是上海市民的充分认可。难能可贵的是,上海电大敢于为天下先,在中国电大系统中,第一个邀请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质量评估局选派专家对自己的质量进行评估,并获得通过。此举使全校领导和员工既直接了解了国际上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向和趋势,看到了被国际专家充分肯定的成绩,增强了信心;又听到了一般难以听到的国际同行指出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在当今中国和当今世界,获得经过国际同行严格、认真评估后的国际认可,不失为判断一个学校质量高低的最重要的试金石之一。上海开放大学无疑将珍视这一“无形资产”,并发扬光大。

(作者为上海电视大学客座教授、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及远程教育专家、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建立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

■黄健

2010年7月23日,上海率先在国内挂牌成立了第一所开放大学,由此引发了研究、探讨和建设开放大学的一股热潮。开放大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一类大学?它与普通大学、电视大学之间有何不同?尽管就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功能、办学模式、办学体制等问题各方人士见仁见智,但将开放大学作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体现其全纳性、终身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的办学功能,以及灵活开放、满足多样化与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办学特色,这已逐渐成为共识。而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则被视为开放大学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然而它的建立过程却意味着必须对现有大学教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性变革和创新。

开放大学的开放要义:向一切学习者开放

论及开放大学的本质,“开放性”毫无疑问是它的核心要义。自世界上最早的英国开放大学开办以来,开放大学“开放性”的内涵越来越明晰化、丰富化,其关涉对象、课程、媒体、技术、方法、师资、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开放性。例如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就由“四方面开放”构成,即“人的开放、地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和理念的开放”。其中最为本质和首要的开放则体现在“人的开放”上,其实质是向教育对象或学习者开放,即为缺乏机会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人们提供进一步学习、获得学位和更好发展的机会。向学习者开放,意味着开放大学将尊重学习者群体丰富的多样性以及每位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他们能够以灵活的、适合自身的方式获得丰富而高质量的学习资源,满足他们自身的学习需求,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充沛的人力资源。

而其他的各种“开放”如学习地点的开放、学习技术与手段的开放等显然都是为了实现“向学习者开放”这一根本性宗旨的。当代社会大量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开放大学向学习者的开放性有了技术保障,从而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及普及阶段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实现开放性的一大保障

那么,这样一种“向一切受教育者开放”的办学理念如何“落地”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将“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办好开放大学”的重要前提。很显然,“宽进”的目的是为了打破长久以来在我国形成的“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精英式高等教育入学模式,通过宽松的入学政策,大幅度增加入学机会,努力消除各种入学限制,使成千上万普通成人能获得进入大学的权利。而“严出”则要求对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的成果以一致的标准予以衡量,从而确保开放教育不仅在入学机会方面具有公平性,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成果方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一致性、公正性。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电大系统已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注册视听生等开放入学的招生试点,为开放大学践行“向学习者开放”的办学理念奠定了基础。但是,参照国际上先进的开放大学办学经验,仅从“入口”和“出口”这两个环节来保障“宽进严出”学习制度的成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就整个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一系列关键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和变革,以从内涵建设上确保开放大学提供的教育服务既能够满足广大学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又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教育质量的公正性。

健全“宽进严出”学习制度:开放大学任重道远

要建立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不仅需要体制机制层面的大胆创新,为开放大学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还要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内部系统设计与创新,才能确保“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运行顺畅。具体而言,开放大学要着力在入学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技术媒体运用、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以及学习成果质量标准建设方面做大量的工作,才可能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柔性的管理模式、丰富的学习资源、科学的质量评估、良好的咨询辅导与信息服务,以及开放的教育机会。

首先,在入学环节,要建立健全开放注册、先前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果评价等入学制度,从而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了解不同学习者迥异的学习起点、学习基础以及他们的生活和职业状况,认可他们先前的学习成果,为帮助学习者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案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应逐步建立选课制、完全学分制、弹性学习年限制、导师制、学分认定与转化制等一系列新型制度,赋予学习者以选择

权,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等有更多自主权,也使课程方案的提供能灵活适应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形态。

第三,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要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和建设状况,开放性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恰当的信息化技术与手段,整合不同领域专家于一体,融教学设计于课程中,开发系列教学包、建设精品课程、特色课程、模块课程资源库等,整合或共享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满足学员对于学习内容多样性和学习资源丰富性的要求。

第四,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应恪守一切为了学习者的理念,向学习者提供在线、电话、面授等多种形式的人性化的学习辅导与咨询服务,帮助学习者消除一切学习障碍,开展灵活、自主而有效的学习活动,圆满完成学业,取得学习成果,同时为学员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启航。

第五,在技术媒体应用方面,一方面应坚持“适当的才是最好”的原则,另一方面也应紧跟信息化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创新媒体技术在课程资源开发、平台建设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运用,凸显开放大学在信息化技术运用方面的独特优势。

第六,在课程学习成果质量标准建设与监督方面,应树立多元质量观,除了强调理智学习成果之外,也要重视实践性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价值,重视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标准,组织学科专家根据学科特点形成有自身学科特色的质量标准,并加强对学习测评、学习设计、学习实施、学习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与督导。

最后,开放大学要真正实现其开放性,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其独特的终身学习中心的作用,还应从法律上保证其作为大学的自治权和自主权,重视开放大学自身的学术独立与学科建设,从而为开放大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2h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