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工程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

更新时间:2023-05-20 09: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然辩证法

第八章 工程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

授课教师

文法学院 刘国建

自然辩证法

工程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就是在对工程技术 研究的各种方法进行概括的基础上产生的。这 里我们就技术方法的基本特征、试验方法、发 明构思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 技术方法是在技术和与技术有关的活动中, 利用技术知识与技能去实现确定的技术目标或 社会目的的实践方法。或者说在技术实践中所 利用的各种方法、程序、规则、技巧的总称。

自然辩证法

一、技术方法基本特点1.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这是指工程技术方法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 社会属性。工程技术的物质形态既是天然自然物 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物质的社会存在形式,既受 自然规律的支配,又受社会经济规律和其它社会 因素的支配。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妥善的结合 起来,是工程技术方法应用的重要前提,即技术 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考虑到有关社会因素和社会 后果,比如,克隆技术方法是由分子遗传学沉淀 出的产物,但这一技术方法的应用要受到社会法 律和伦理道德的挑战,如有的国家以法律的形式 规定决不允许使用克隆技术克隆人类。

自然辩证法

2.目的性和可行性 即指技术方法的应用有明确的目标以及可行性的特 点。技术方法的运用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有很强的针对性, 比如,应力分析方法的运用是为了研究和确定材料的强 度,嫁接方法的运用是为了产出更为优良的品种等。目 的性反映了技术方法是以人的一定的应用目标为前提和 归宿的。 工程技术方法运用还有可行性的特点。 3.功利性和专用性 工程技术活动着眼于实际效果,是为了某种物质成 果的实现而展开,所以,工程技术方法带有明显的功利 性。比如,在技术方法的评价中一般以“有用”、“用 途较大”、“用途较小”或“无用”为标准。 4.关键性和综合性

自然辩证法

技术活动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由此技术 方法也就存在多种类型。技术方法可分为一般 方法、特别方法和技术决窍三类。

一般方法。指各个工程技术领域通用的方法, 如选题法、情报资料的搜集法、创造发明法、 方案设计法、试验方法等。 特别方法。指各门专业技术所使用的具体方 法。 技术决窍。这是由极少数人掌握的,对完成 某种产品生产有实用价值的特有的技术经验方 法,某些技术生产中的“绝活”就属于此类。

自然辩证法

二、工程技术创造发明构思方法

工程技术过程的展开,首先要选定课题,然 后对所选定的课题所涉及技术方案进行构思,这 个环节就要运用创造发明构思方法,这决定着技 术研制成果的性质、功能、价值,关系到技术研 究的成败,所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自然辩证法

(一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本质属性的集中 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造成果的水平。 创造性思维固然离不开逻辑思维,它也要运用 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但它并不是逻 辑上循序渐进地从经验材料导出假说、概念和 理论,而是通过利用形象化构思、想象和直觉 等特有的创造思维,跳跃式地直接抓住事物本 质的思维过程。它依赖于经验,又超出经验, 是一种顿悟、直觉性的思维。

自然辩证法

1.发散思维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 从人储存的信息中产生信息,着重点是从同一的信息 来源中产生为数众多的信息输出,并且很可能会发生 转移作用。或者说发散性思维在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 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 尽可能扩散开去,而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 则或范围等的约束,并从这种扩散的或辐射式的思考 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不同的结果。 发散性思维适用于解决开放性问题,即可能存在多解 的问题。比如,钢管的用途,不仅仅用于做水管,还 可用于蒸气管、支撑管、枪管等等。工程技术研究中 的方案设计,一般都属于开放性问题,可以通过发散 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自然辩证法

2.收敛思维方法

按照吉尔福特的观点,收敛思维是“从可给予的信 息中产生逻辑讨论,其着重点是产生独有的或给出可接 受的最佳结果,其反应很可能由所给予的信息或线索完 全决定”。或者说:“在解题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 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 程序中去,以便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来”。 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相反,适用于解决封闭性的问 题,即只有唯一解的问题,该种思维是为了获得正确的 答案,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线索,思维从多个角度逼近 一个中心,其方向是向内集中的。例如,数学中一些具 有单值条件的问题求解,都是运用收敛思维。

自然辩证法

3.逆向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是指遇到运用已有知识和习惯性思维方式 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从相反的方向 进行思考,从而出奇制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形式。 其思维机制是反向求索。有意识地寻找对立面,创造新 的概念;或者暴露事物的另一方面的性质,或者反其道 而行之,得到意想不到的研究方案;都可谓之反向求索。 著名物理学家瑞利在测量氮气密度时分别采用哈考特法 和雷尼奥法,结果得出的氮气密度相差千分之一。进一 步怎么研究呢?一般思路或置之不理,或设计实验减少 这个误差。而瑞利采用相反做法,不是

减少误差,而是 扩大误差,结果发现了惰性气体氩,并因此获得诺贝尔 物理学奖金。反向求索在数学中有反证法,物理、化学 中有条件劣化法,逻辑学中有归谬法。反向求索的思维 基础是相反联想,但又超出了相反联想(或对比联想) 与推理结合,其结果具有确定性。

自然辩证法

4.侧向思维方法

英国医生德博诺把利用“局外信息”去发现 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与眼睛的侧视能力相类此, 提出了侧向思维的概念。所谓侧向思维,就是在 所给予的信息不足以提供问题的解答时,扩大搜 索范围,从其他方面寻找启发,从而获得解答的 思维方式。例如,美国工程师杜里埃曾为了提高 内燃机的工作效率提出必须使汽油与空气均匀混 合的设想。但是怎样实现这种混合呢?他一直没 有找到答案。在1891年的一天,他看到妻子用 一种新式的喷雾香水瓶洒香水,于是受到了启发, 从而导致了他关于内燃机汽化器的发明。

自然辩证法

侧向思维的注意力不直接指向目标,而是通过注 意与最终目标有关联的间接目标自然地达到目的。整 个程序可化解为,目标:A→C,但从A并不直接到达 C,因为这样做有阻碍;转而注意B,B又伴随着C, 此时就变成了A→B→C。例如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 下,设想从深山峡谷中得到金刚石非常危险。采石者 采取一种策略,先向峡谷扔肉块,然后让训练有素的 白鹫飞下去衔肉块,飞回山顶时,采石人抓住白鹫, 取回沾了金刚石的肉块。扔肉块必然导致白鹫去取肉, 也伴随着肉块粘上金刚石的结果。我们还可以用“驼 峰效应”来说明迂迴注意法解决问题。“驼峰效应” 的说法出自滑雪运动。尽管人们的目的是轻松愉快地 顺着山坡往下滑,但是必须先登上山顶,才能下滑。 有时,为了长远利益,必须牺牲眼前利益;有时,为 了出拳有力,必须先把拳头缩回来。毛泽东曾在《矛 盾论》一文中以《水浒》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为 例,说明不直接去解决问题,采取间接迂迴的办法解 决问题的思路,就是侧向思维。

自然辩证法

三、创造过程的阶段和步骤

关于创造过程的阶段划分,有N· R· 汉森 的“非逻辑的发现阶段和逻辑证明阶段”二阶 段说;W· 萨尔蒙的“提出假说、可能性考虑、 检验论据”三阶段说;J· H· 彭加勒的“收集、 酝酿、发想和证明”以及沃勒斯的“准备期、 潜伏期、明朗期和验证期”四阶段说;P· 戈加 洛夫和W· 贝费里奇的“提出问题、努力解决、 潜伏、顿悟和验证”五阶段说;奥斯本和艺田 进午的“定向、搜集材料、分析、构思、酝酿、 综合和证明”七阶段说。

自然辩证法

特别值得一提是我国著名晚清学者王国维关于做学 问的三

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里所谓“三 境界”的描述实际上与沃勒斯模式的第一、二、三阶段 便是一致或相当的。它们有如下对立关系。 “望尽天涯路”的悬想境界,相当于“发现问题”的准 备期或第一阶段; “消得人憔悴”的苦索境界,相当于“酝酿”或“潜伏” 期的第二阶段; “蓦然回首”的顿悟境界,相当于直觉闪现或“明朗” 期的第三阶段。 王国维这一真情实感的反思描述,便没有“验证”或 “校验”的第四阶段。这也许是因为,文学艺术创造更 注重于“情”或“善、美”,而科学技术创造注重的是 “理”或“真”。

自然辩证法

德国学者G· 雷维兹对他的“四阶段模式”作了较为清晰 的说明: 第一阶段为准备期:包括检查和清理问题,其心理状态 是:高度紧张,全神贯注,努力对对象作深入探讨。 第二阶段为酝酿期:将思维活动的重点从意识转向无意 识区,此时,有的人养神休息,有的人运动、散心。 第三阶段为灵感期:此时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其状 态是:豁然开朗,“啊!原来如此”,“我找到了”; 第四阶段为完善(或精炼)期:为准确阐明问题不倦思 索和探求。其状态则是意识功能在发挥作用。 雷维兹的模式实际上表明了创造过程的本质、特征问题 是“紧张”与“松弛”的循环,即:紧张→松弛→紧张。 而通过松弛阶段产生“灵感”。

自然辩证法

四、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 科学技术研究主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他所具备的条件或素质。美国创造学家 R· L· 贝雷曾提出一个公式: C(T)=CO e+(β-α)T 式中,C (T)为某人在时间T的实际创造性贡献 CO 为某人的潜在创造能力 β为有利条件参数,β为正整数 α为不利条件参数,α为实数 T为时间 据此公式可以看出(β-α)越大,创造性贡献就越大, 所以要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加强创新素质的训 练,努力加强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

自然辩证法

五、创造发明技法 创造发明的技法就是在创造发明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一些规则、技巧和方法。1938年,时任美国BBDO广 告公司副总经理的A· F· 奥斯本,总结广告设计中创意 产生的机制,制定了激发集体创造力的“头脑风暴法” (也称智力激励法)而获得巨大成功。该技法后被称 为创造发明技法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从此创造发 明技法从出不穷,有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

发展。 自奥斯本创立第一种创造技法以来,据不完全统计, 现有创造发明技法已达300种之多。但常用的或具有 代表性则只有几十种。

自然辩证法

1.智力激励法

智力激励法亦称头脑风暴法和智囊团法,是美 国BBDO广告公司经理A· F· 奥斯本于1938年提 出,在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其做法是:召集10人以下的小型会议,围绕一 个目标明确的议题,自由地发表各种意见和设 想,使与会者互相启发、增加联想,形成创造 性思维的共振和连锁反应,诱发出许许多多的 新颖设想或方案。

自然辩证法

会议要求参加者遵守如下规则: 不允许批评他人的即使是可笑的设想;倡任意地自由思 考、畅所欲言; 以议题为中心,提出的设想多多益善,并且全部记录下 来; 任何人不能在会议进行中作任何判断性总结和批评,也 不许以集体、多数意见来阻碍个别人的设想; 参加会议不分资历、地位、水平如何,一律平等相待; 不许私下交谈和代替他人发言。 由于这种会议创造了健康的自由探讨气氛,与会者思想奔 放,相互激励,往往一次会议就可以提出上百个方案。 其中固然不乏不切实际的,但往往是有价值的供选方案 更多。

自然辩证法

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也有一些局限,如,有 的创造性强的人喜欢深思,但会议无此条件; 会上表达和控制能力强的成员会影响他人提出 设想;会议难于对众多设想进行评价和集中。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许多人先后对奥斯本的方 法做了改进。西德的荷立根根据德意志民族长 于深思的特点,提出采用默写卡片的方式。他 限定会议由6个人参加,每人发3张卡片,在会 议宣布议题后,每人必须在5分钟内在3张卡片 上写出一个设想,然后传给右邻。在第二个5分 钟内,在传来的3张卡上再各写出一个设想。如 果会议开半小时,可得到6×3×6=108个设想。 由于克服了不能尽言、拙于言词和发言竞争等 影响激励的因素,该法在当时的西德流行颇广。

自然辩证法

日本创造开发研究所所长高桥诚则提出了另一种做法: 会议时间为1小时,头10分钟各人单独填卡片;后30分 钟轮回读卡,每次读1个,读完即可质询;最后20分钟 对提出的设想进行讨论。W· J· 戈登对奥斯本方法的议题 提出方式作了改进,即不是直接提出要达到的目标,而 是把问题适当加以抽象。例如,为改进洗衣机,不是提 出“如何改进洗衣机,”而是指出诸如“怎样流动”之 类的包括了目标的更为广泛的问题。会议中,根据进展 情况逐渐把问题具体化,直至原目标为止。由于提出的 问题比较抽象,会促使与会者超出具体问题的框框,摆 脱习惯印象,提出新的设想

。 自五十年代以来,智力激励法在美国、西欧、日本广为 流行。例如,美国出现了许多从事智力激励法应用、培 训的研究性机构。日本松下公司于1979年采用智力激 励法获得过170万个新设想。为了推广、开展该法的应 用,日本许多企业办了训练班,并对新设想授奖,奖金 自1000日元至20万日元不等,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技 术创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2e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