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 开题报告(低语组)

更新时间:2023-07-21 23: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留守儿童的导师制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留守儿童”:本课题所提及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因

其父母单亲或双方常年外出打工,由其祖辈或他人代养、监护的那部分孩子。

这部分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2、导师制: “导师制(turorial system)”,来自于英国牛津、剑桥等大

学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在我国,导师制是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导师

一般带一名或几名学生,负责其研究学习,包括授课、研究指导、论文的撰写

和论文答辩。

3、“留守儿童的导师制”:

本课题中所要研究的“导师制”,是遵从“留守儿童”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规

律,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提高学习能力水平为目的

的一种个体化的教育管理形式。其突出特点,就是在较大程度上发挥教师本身

教育资源的优势,跟踪“留守儿童”成长发展足迹,发挥教师的“育人”功能,

指导“留守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认识发展自己,促使

“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的导师制”的构建研究是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构建较完善的

留守儿童导师制度。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特指还地桥镇小学及其周边的农村小学。

对于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条件差、心理有障碍的留守儿童给予

更多的关注和引导,使其行为习惯向良性化方向发展;对于具有个性特长、某

方面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搭建起更大的舞台,促使其潜力得到开发,特长得到发

展;而对于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特长,又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使其朝好的

方向发展,也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帮扶、教育的运行机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

务工把他们留在原地,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缺乏亲情的关爱,往

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从而导致性格柔弱内

向、自卑孤僻。在学习方面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学习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

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

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本文将对留守儿童

的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消费和身体健康问题、安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立

足本校资源,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得到父母关爱,享受家庭温暖,是每个小孩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权利。但

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反映出其此项基本权利的部分缺失。随着离开父母

的时间增加,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不可忽视地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留

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

发展。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牵扯到千家万户,上级政府、各级教育部门

及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的父母。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助于学校各项工

作的正常开展;有助于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有助于留守儿童良好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有助于留守儿童掌握自立自

护的本领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有用人

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创建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了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包括身心、生存、学习等方面),

结合留守儿童的现有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研究计划,逐步构建适合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的导师制度。

2、完善“留守儿童导师制”,逐步建立导师聘任制度、受导学生档案制度、

定期谈心与交流制度、定期家校联络制度、定期例会制度、导师培训制度、导

师考核和评价制度以及有效运行机制等,使导师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

规范。

3、编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导师制”工作手册,明确、落实导师职责、任

务和工作指导性原则等,指导教师开展导师工作。

4、在农村小学真正落实“留守儿童的导师制”工作,提高我校对“留守儿

童”的具体帮扶力度,使“留守儿童的导师制”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

用。

5、构建比较完善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成长支持系统,让学校、

家庭共同关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指导。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的现状。了解当前农村中

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

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形成

的原因。

(1)分析留守儿童不良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2)分析留守儿童良好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3)分析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

(4)分析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教育

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

(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教育

产生的影响。

(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儿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教育

产生的影响。

(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教育产生的影响。

3、进行个案的分析研究。

4、探究如何关爱留守儿童,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5、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

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

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

六、课题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

计划开题,收集资料调查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确定研究子课题。搜集已有

研究成果。组织研究人员学习理论。写出研究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5月)

坚持学习、实践、研究。边实施,边改进,边研究,积累收集资料,总结

归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撰写阶段

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或论文。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

收集、整理实验原始资料,撰写实验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进行结题

验收和研究成果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确立研究制度。落实研究职责,分工到位,保证日常研

究工作正常开展。校领导重视课题的研究,重视课题研究中的硬件建设与软件

开发。

2、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课题组建立固定的学习机制。经常性组织专家

讲座,学习理论文章,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信息,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3、加强研究中的合作与反思。加强实践探索,相互交流,合作研究,共同

完善,撰写经验总结。在合作的同时开展反思研究。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途径。

八、预期主要成果:

1、《课题研究方案》 负责人:胡兴苗

2、《留守儿童档案》 负责人:刘梦 祝玉英

3、《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 负责人:柯顺民

4、《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负责人:张大春

5、《阶段研究报告》 负责人:柯旺梅 邹秋芬

6、《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 负责人:胡兴苗

7、《案例分析集》 负责人:程萍

8、《论文集》 负责人:胡杏红

九、本课题研究的组织:

课题组负责人:胡兴苗

课题组成员:胡兴苗 刘梦 祝玉英 柯顺民 张大春

柯旺梅 邹秋芬 程萍 胡杏红

十、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人员条件及资源保证: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从参与课

题的人员结构看,本课题具备很好的人员条件。课题主持人及核心组成员均从

事管理工作已经有多年,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并

共同合作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圆满结题。其他人员多为学校各年级的班主

任、有教学经验的学科教师,长期在中小学一线工作,他们构成了课题研究具

体实施队伍。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这支队伍都是很出色的。

2、在确立本课题之前,我们查阅了许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资料,

对一些学生及其家长作了科学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到当前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问题。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

教育研究确有必要性和很大的实用价值。

3、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领导支持:两所学校领导都大力支持课题的研究,曾专门召开会议,鼓励

课题组开展工作。

资料与设备保障:学校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已配置大量教育科

研、教育理论类书籍。学校还为课题组配备了多台微机,便于上网查阅资料。 充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时间保障:学校还对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课务作出适当调整,以便课题组成

员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开展“留守儿童的导师制”课题研究,对我们学校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坚信随着课题的启动与发展,依靠全体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锲而不舍的科研热情、求真的工作作风及创新精神,一定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还地桥镇小学低语组

2014年元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2c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