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毛邓三简答、论述题集(绝好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27 18: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答题论述题集
第 一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共同特点:第一,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第三,这些理论成果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相互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5、毛泽东思想主要贡献:(1)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2)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3)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6、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斗争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把本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办好;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它不仅开辟了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而且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永远是中国前进的旗帜。第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的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9、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邓小平理论提高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联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
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14、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和源泉。 第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第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放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 二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三个有利于”(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否有得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二者是统一的。)第三,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思想路线的四个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四个方面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互相联结,互相补充,而最核心的是实事求是,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4、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上,怎样做到实事求是?(1)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把握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第一,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第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江泽民指出,与进俱进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不断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胡锦涛认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使实事求是落到实处。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第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第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6、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进一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第一,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础。第二,理论创新必须同实际紧密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7、怎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坚定不移”。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第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 三 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 毛泽东指出: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它就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它的集中表述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3、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首先,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品的绝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无
产阶级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须同中间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由于反革命的力量相对强大,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中国革命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过程。为了积聚革命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统一战线策略,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
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第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第二,中国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占人口多数,革命要求强烈,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第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两面性特点,所以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是无产阶级应当努力争取的力量。第四,中国大资产阶级(即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特殊条件下,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可能参加统一战线,他们是统一战线中的右派,是无产阶级暂时的同盟者。
4、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第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第二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的联盟。在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本的、主要的联盟。第二个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
5、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第一,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没有合法斗争的可能性;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因此,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第二,面对中国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和庞大的反革命武装,中国革命只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第三,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帝国主义之间和国内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经验:第一,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显著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一是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即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二是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三是创造了“整风运动”这一思想教育的好形式)第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第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第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是促进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第五,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7、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意义。第一,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理论。第二,它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它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的原理、暴力革命的原则,又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建立了符合中国中情和革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了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意义。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实践并取得了胜利。第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繁荣富强扫清了障碍,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
8、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依据:第一,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第二,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是土地改革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第四,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9、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深远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二,它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第三,它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四,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
10、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解放生产力、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第二,我们党在过渡时期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三,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2、近代中国特点: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日益勾结,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明显优势,民族资本始终没有成为主要形式。第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中国人民经济上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世界上所少见。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4、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的排挤和压迫,又受封建势力的束缚和压制,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矛盾,有反帝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因而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具有软弱性和动摇性。在革命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它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第 四 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概括。
1、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第一,多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的严重倾向。第二,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在如何建设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我们长期以来并没有搞清楚。第三,正是由于我们长期把苏联模式当作唯一的或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把这个模式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特点:第一,在本质和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第二,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第三,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最终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间密不可分,互为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第四,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第四,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4、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5、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一,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第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6、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首先,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党的一切活动中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次,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四,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内涵:(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8、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9、什么是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是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第 五 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统一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1).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2).首先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两者的区别:两者的社会性质不同。具体体现在:①最根本的是它们的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已经成为主体,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②主要矛盾不同,前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后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谁战胜谁的问题尚未解决。③根本任务不同。前者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后者的根本任务除了发展生产力以外,还要抓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
3、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第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二,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第三,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
长的时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重要性:第一,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第二,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就要求我们埋头苦干。第三,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最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6、如何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第一,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7、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三,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8、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起着三方面的政治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和谐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9、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过去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以及现在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涵。 第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三,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不是对抗性的矛盾)第四,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第五,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2、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第一,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3、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第二次即改革开放,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我国目前的改革不同于社会正常发展中始终会存在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变革,而是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特别是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创新,把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这场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江泽民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正确处理三者之间关系的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第一,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协作化程度不断提高,也需要我们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第二,是统一市场经济
的要求。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它的发展要求市场要扩大,要求打破地区封锁,要发展到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这种市场机制,对市场的配置起到了基础作用,由本国范围的发展,发展到世界范围。
6、为什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第一,“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第二,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邓小平提出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第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第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8、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提出来的,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本意是,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因:(1)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2)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3)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4)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所以,在对外开放当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绝对不能动摇的,这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
9、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是强调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面,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10、对外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强大的人民政权、国家机器,实行社会主义政策。其次,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和克服开放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消极因素。这些措施可以归纳为:(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2)必须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3)采用法律和教育两种手段来防止和克服资本主义的腐朽影响。 11、我国兴办经济特区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主要是:(1)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3)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等。(4)经济特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12、当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措施有:第一,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第二,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是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以优质的产品取胜。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扩大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的意识。第三,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第四,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第五,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 七 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十三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l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期,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3、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主要是:(1)到2020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4、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新的更高要求是:(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
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6、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两个坚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是:(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7、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具有以下四个特征:①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②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③坚持城乡协调发展。④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8、胡锦涛“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9、为什么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等。第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第三,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10、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在于:1.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需要。2.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3.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4.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5.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11、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主要是: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2.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12、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协调。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2.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3.加强污染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13、所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方式进行消费为基本特征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措施:第一,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二,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1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总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
第 八 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第一,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第二,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三,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3、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4、非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并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非公有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三,非公有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的改革。第四,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在引进外资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进行鼓励和支持,也要对它们进行引导。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其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第三,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6、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第三,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9、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2)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特点:1.按劳分配是社会分配的主体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必须承认生产要素要参与分配。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有统一的标准实现。3.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4.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来实现。 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其次,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各种生产要素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要素的所有者也要据此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因在于:(1)所有生产要素都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2)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才能发挥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其使用效率。(3)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其所有者获得一定的收入,才能提高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13、社会保障体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有重要的作用:(1)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经济的运行。
14、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从分配结果上看,人们的收入会有差别。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多种分配方式,生产要素也以其对生产的贡献参与分配。这也是引起富裕程度差别的重要原因。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导致富裕程度的差别。
第 九 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第二,人民当家作主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在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上,人民民主专政更为科学地表明了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阶级状况。第二,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第三,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性质相同;其二,作用、职能相同;其三,历史使命相同。
3、政体,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机器运转的高效率。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质是体现“议行合一”原则的政治制度。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第四,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优势:第一,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这一制度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三,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措施:第一,就重大问题与各民主党派进行直接的平等协商。第二,举荐优秀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与共产党合作共事。第三,发挥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的作用。第四,注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全面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作用, 为沟通海峡两岸的关系、促进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起积极作用。
5、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6、怎样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情决定的:第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第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7、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它体现了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互助关系。第二,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第三,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是少数民族的自治,是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第四,由于一切国家机关都实行民主集中制,所以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也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第五,一切民族自治地方同样必须遵守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
8、怎样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的政治体制,是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第二,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第三,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9、我国的政治体制的主要任务:一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二是完善法律制度三是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五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10、怎样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的基本方略(内涵):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第三,依法治国必须重视依法治权。第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
11、依法治国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第一,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 十 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一,培育“四有”公民,是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第二,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三,培育“四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 第四,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第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二,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首先,这在我国有充分的社会条件。其次,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再次,这可以更好地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首先,这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客观要求。其次,这也要求国家和集体要重视和依法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再次,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8、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弘扬爱国主义:首先,爱国主义是人民对自己祖国深厚的崇高感情的体现,是鼓舞人民团结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历史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和精神支柱。其次,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再次,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9、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1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第二,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11、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因为:第一,揭
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第二,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第三,马克思主义的曲折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考验,将使马克思主义更健康地发展。
第 十一 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历史上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二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坚持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动力。第四,坚持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第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要求: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具体措施: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 十二 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
1、)台湾问题的实质:第一、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问题,本质上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绝不允许外国干涉。 第二、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不同,香港、澳门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
2、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第三,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第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关键靠中国人自己。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
3、一国两制” 构想的意义:第一,“一国两制”构想,照顾了历史实际和现实,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它既适合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也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妥善照顾到一些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利益,是有关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因而是最得人心的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第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允许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有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部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而不允许另一种社会制度存在的认识:“一国两制”构想,把“利用资本主义”扩展到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存在几个资本主义地区长期不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个发展。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4、香港回归对祖国统一的意义:第一,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第二,香港回归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第三,香港回归将对澳门回归和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发挥示范作用。第四,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5、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第一,是中华民族的又一盛事,是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又一重大成果。第二,标志着外国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又一里程碑。第三,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6、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针对台湾和两岸关系的新变化,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思想。 第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强调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第三,强调在一个中国原则前提下,举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第四,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7、胡锦涛2005年提出了对台工作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8、胡锦涛提出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主张:第一,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第二,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第三,开展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扩大共识;第四,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强了解,融合亲情。这一新主张得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 十三 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
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间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防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和平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因为: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给人类留下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十分强烈;第二,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多极化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五,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发展问题是指经济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之所以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是因为:第一,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第二,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第三,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的基本点: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的共同努力。
3、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4、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这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道路,也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第一,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第二,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第三,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总之,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5、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6、怎样才能做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7、如何理解“和谐世界”: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建设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第 十四 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2、如何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再次,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
3、如何理解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因为: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
然要求。党只有始终坚持代表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利益要求,才能使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得以充分体现。)
6、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这是因为: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从国内来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第二,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领导体制,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第三,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如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一,党必须保证正确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党必须改革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约束机制。第三,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意义: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9、党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原则:第一,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第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10、党的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因为(重要性):第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第二,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政权给我们的历史警示。第三,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11、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一,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创造性实践,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来进行。第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12、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第一个是大陆范围内的,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13、如何加强、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并大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要继续发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的,一个是大陆范围外的。第三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第四,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认真贯彻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正在阅读:
自考毛邓三简答、论述题集(绝好资料)04-27
争做时代新人作文600字06-19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07-09
小机灵的自述作文600字07-04
数字图像处理01-1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矿规律与预测复习与习题07-28
《围城》读书笔记范文03-23
老实和尚11-03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解读11-26
五五普法时间02-1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绝好
- 论述
- 自考
- 资料
- 邓三
- 简答、
- 民事诉讼法(2009.7新)
- 班级体创建
- 合同审查意见书
- 西方古典建筑
- 考研生理习题答案
- 全气动多自由度关节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 毕业论文:淘宝C2C网店的营销策略
- 帮助高三生迅速进入复习状态的七个技巧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 GB50150-91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 2013陕西公务员汉中市行政系统面试复审名单
- 决定红四方面军命运的百丈关战役
- 面试中的非语言沟通
- 2012(新教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考试要点分析
- 35kV变电站系统设计
- 新课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
- 礼仪在空中服务中的作用
- 盐酸及废酸风险评价报告(lx改过) - 图文
- 2018年超星尔雅大学生创业基础李肖鸣课后答案满分
- 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历年真题(06-12)第三章计算机软件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