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 学生的“精神关怀者”(3)

更新时间:2024-01-23 03: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班主任:学生的“精神关怀者”(3)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高谦民

一、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006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指出:“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育中特殊重要的岗位”。为什么班主任是特殊重要的岗位?因为任何人都要经过小学、中学逐步成长起来,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班主任的教导,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人人如此。家长们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就是把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托付给了学校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作为班主任,他将和孩子们共同度过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生命历程,他将直接影响每一个孩子今天、明天,乃至后天的发展。美国有位教育家曾经指出:“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叫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班主任工作,小而言之,它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大而言之,它是在培育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其责任是极重大的。 因此,教育部文件强调指出:“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应由取得教师资格、思想道德素质高的教师担任。”这就是说,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一种专业性的劳动,要想胜任班主任工作,就需要逐步走向专业化。然而在以往人们的观念中,似乎班主任不需要专业化训练,只要能做教师就能当班主任,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任课教师担任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他们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而班主任的职责是全面关心学生德、智、体、美、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一职责对班主任提出的要求要远远超过一般的任课老师,因为教学工作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环节,班主任不但要参与教学工作,而且他更多地要关心学生的身体、道德、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劳动,必须经过更加严格的专业化培训才能胜任。过去人们往往把教师分为两类:一类叫经师,一类叫人师。所谓经师是专门传授知识,教学生做学问的老师;而人师则是从德、识、才、学各方面为学生树立楷模、教学生做人的老师。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是因为会做学问的人不少,故易得;而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并善于育人的就不多见了,故难求。班主任是集经师和人师于一身的人,他既要教学生做学问,又要教学生做人,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社会公民。因此,它是学校中特殊重要的岗位。班主任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人是天底下万事万物中最复杂的一类,所以,培养人的教育劳动也就成为最复杂、最有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如果出了不合格产品,那将产生难以弥补的损失。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可见班主任责任之重大,

1

地位之重要,所以非经过专业化学习不可。

二、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涵——“精神关怀”

班主任的天职是育人,育人须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班主任应当成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作为“精神关怀者”,他所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因此,精神关怀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它准确地反映了班主任教育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班主任以精神关怀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精神关怀表达了班主任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虽然一般的科任教师也要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但是,给学生精神关怀最多的应当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比一般任课教师更多地参与学生的生命活动,参与他们精神世界的建构。有些年轻的班主任渴望别人能教他一些“绝招”,以便尽快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对班主任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技术层面问题,而是观念层面问题。也就是说,班主任最需要学习的,不是工作方法与技能、技巧问题,而是正确的指导思想,即教育理念问题。有了正确的理念,就会创造出许多独特的方法来。别人的方法只可借鉴,不可照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通用的“绝招”是没有的,但每个班主任可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绝招”。而要想创造出自己的“绝招”,那就必须掌握一个法宝,这个法宝就是正确的教育理念,而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精神关怀”。

(一)什么是“精神关怀”?

所谓“精神关怀”就是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关心他们的心灵充实,关怀他们的人格完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关心学生的德、智、美、心和谐发展,即良好品质的养成,智慧潜能的开发,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即将认知发展,情感陶冶,意志锻炼和行为习惯培养统一起来,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知情意合一的教育。总之,“精神关怀”就是要从精神上关心人,从思想上凝聚人,从行为上引导人,使学生的生命内涵不断充实,生命质量不断提高,成为终生幸福的人。“精神关怀”说到底就是关怀学生的幸福成长,这是一种终极关怀。

(二)为什么要强调“精神关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所以,教育“以对人的灵魂陶冶为核心”。“精神关怀”的提出主要有两大依据:一是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二是依据教育的根本目的。

首先,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它包括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精神的丰富完善。虽然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去关怀,但相比起来,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心血,去呵护和关心。这是因为高尚品德的形成,聪明智慧的开发,审美能力的提

2

高,以及心理机能的优化,等等,这些与身体的成长还有所不同。孩子的身体只要有了丰富的物质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以及必要的体育锻炼,一般都能健康地成长起来;然而他们的精神成长,无一不是教育者关怀与引领的结果。因此,教育要以人为本,就需要在学生的精神成长方面花大气力,下大功夫。

其次,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教育是为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有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分歧。以法国孔德、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成为“社会的新人”,也就是说,教育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以法国卢梭、瑞士裴斯泰洛奇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激发儿童的天赋能力,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实际上,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个体的完善,说到底,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为了人的幸福。

教育是为学生终生幸福服务的,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我们知道,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有的人以感官快乐为幸福,而有的人则以精神愉悦为幸福。事实上,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渴望,然而只有能给人带来持久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快乐呢?建立在物质享受基础上的感官快乐是短暂的,如山珍海味可以满足人的食欲,但再美味的食物,很快就会被消化掉。这种以物质需求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会诱导人们去追求更多的物欲,而物欲的膨胀就成为贪欲,贪欲则会将人们引向罪恶的深渊。人为什么会犯错误甚至犯罪?佛教的回答是“无明”,即没有智慧,因而对人生缺乏透彻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德是一种愚蠢。无德之人往往私欲膨胀,他们不知道如果一味追求个人的物质享乐,那么,私欲就会越来越大,直至将自己吞噬。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的满足,因为只有心灵的满足才能有长久的快乐。雷锋为什么总是喜欢帮助别人?因为他每帮助一个人,心里就有一种满足感,就会无比快乐,这就叫助人为乐。所谓助人为乐,就是帮助别人以获得精神的快乐。这种快乐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这是任何一种物欲的满足所不可比拟的。雷锋正是一个追求精神快乐并真正得到了这种快乐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追求精神快乐。我们学习雷锋,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即让自己的心灵满足,从而获得永久的快乐。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雷锋和学习雷锋,也许雷锋精神就更容易为广大群众所认同。

既然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又必须建立在健康精神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就要关心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实、丰富和完善起来,从而能够成为会创造人生,会享受幸福的人。

(三)怎样实施“精神关怀”?

班主任要从精神上关怀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学生,从而认识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

3

正去关怀他们。要了解学生,只有走近学生。和学生近距离接触,我们才能认识他们,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走近学生

中小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是不同于成人的一个特殊群体。鲁迅先生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孩子的发达。”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每一个孩子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特点。作为班主任,我们整天要和这些与成人不同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为了获得他们的信任并被他们所接纳,我们要学会从了解学生入手,进而理解他们,与他们对话、沟通和交流,和他们分享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1)了解学生是教育的起点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这是因为,当我们还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时,我们的教育必然是盲目的,缺乏针对性的,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学生,才能正确地认识他们,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对症下药,才会取得成效。如果不了解学生,那一定会犯错误,甚至成为制造痛苦的工具。刘老师在监考时发现一个男生写一会儿就悄悄抬起试卷看一看下面的一张纸条,于是就认定这个学生在作弊,便匆匆走到他面前,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请他立即退出考场。学生看了刘老师几眼,什么话也没说,默默收拾好文具离开了教室。当刘老师拿起那张纸条一看,顿时惊呆了,原来纸条上只写了4个字:克制、清醒。刘老师迅速冲出教室去寻找那个学生,但校园里已没有了他的影子。事后刘老师才知道,就在考试的前一天,该生的爸爸死于一场车祸。后来这个学生辍学了,教师一次不应有的失误就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轨迹。

那么,怎样去了解学生呢? 常言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然而,站得高,眼界是大大开阔了,可是,远距离的观察难以看清事物的细枝末节,如果要想清晰、细致地观察事物,那就不能站在高处,而应当站得低一些,再低一些,和具体事物近距离接触。从教育角度来说,就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他们的言行,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因此,欲窥童子心,更下一层楼。

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有:观察和沟通。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如何通过沟通来了解学生。 初上讲台时,面对台下稚气未脱的学生,梁老师极力让自己成为教室里的绝对权威,学生必须听命于他。碰到不听话的学生,梁老师就罚他站在教室的角落里。看到他们垂头丧气的样子,梁老师有一种征服感。然而,这样做好像效果不大,学生照样错误不断。

有一次梁老师让学生谈理想。平时被罚站次数最多的小强说:“我想当一个建筑师!”“为什么呢?”梁老师很有兴致地问。小强一指长方形的教室说:“假如我当上建筑师,我

4

要把教室盖成圆的。”“圆的有什么好的?”梁老师有些不解。“教室是圆的,你就不能再罚我站墙角了。”小强挺着胸脯说。

听了这充满稚气的话,梁老师为之一震!在小强眼里,因为有了墙角,才被老师罚站。难道教室的墙角就是专门为教师惩罚学生而设计的吗?其实在学生内心里,真正反感和抱怨的,不是墙角,而是教师的惩罚。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是采取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并不能真正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从此,梁老师再也不罚学生站墙角了。他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走近他们的心灵世界,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积极的鼓励去帮他们改掉坏习惯。当梁老师真正和学生成了朋友时,他才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可爱的地方,以前教育之所以没有效果,主要是和他们沟通太少,不了解学生,如何教育引导他们?

班主任赵老师做了一只简易信箱,放在教室里,作为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傍晚,赵老师打开信箱,发现有一张未署名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师,你对我微笑好吗?”纸条边上黑糊糊的,显然是用脏手写的。赵老师马上猜到这是小张的作品,因为小张同学平时不注意卫生,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加上上课喜欢讲话,学习成绩又差,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他只好成了孤家寡人。

第二天上课时,赵老师微笑着请小张回答问题,他“嗵”地一下站得笔直。愣了一下后,便响亮地回答起来,居然说得还蛮精彩,赵老师表扬了他。下午放学前,赵老师又打开了信箱,发现同样一张纸条:“老师,你对我微笑好吗?”以后一连几天,每天都有同样的纸条出现在信箱里。赵老师有些疑惑不解:这个小张,到底搞什么鬼?她问小张:“这几张纸条都是你写的吗?” 小张点点头说:“我想让你每天都能对我微笑。”“你喜欢我对你微笑?”“嗯,我喜欢。”小张嘿嘿地笑着。“为什么呢?”赵老师以为他一定会说,老师的微笑很美,象一朵花,象彩虹┉?然而他却大声说道:“因为你笑的时候,我就能看见你左边缺了一颗牙。”赵老师左边有两颗牙齿之间空隙很大,就象缺了一颗牙,这一细节居然被小张注意到了。赵老师有点尴尬,然而小张却来劲了,他继续说:“每次看到你笑,我就特别舒服。我想,连老师都有缺点,我原谅你了,你也就会原谅我的缺点,而且,同学们也一定会原谅我的。”

赵老师愣住了,原来他要的微笑只是一道裂缝而已。他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弥合自己制造的心理裂缝,却想到寻找另一条裂缝来求得心理平衡。这就是孩子,多么天真,天真得让人惊讶!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是啊,老师的缺点都能原谅,学生的缺点又算得了什么呢?从此以后,赵老师经常在早晨微笑着站在教室门口,迎接班上每个同学,她笑得那么灿烂,并且每次都露出左边牙齿的空隙。

5

教育的艺术,在于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与融通,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心灵相通,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育乐章。

(2)理解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孩子比成人更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只有充分理解孩子,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健康地发展。而理解的前提是了解,不深入地了解学生,就无法充分地理解他们,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只有充分地理解他们。学生心灵的大门,不是对任何人都敞开的,只有理解他,被他所信任的人,才能进入这扇大门。

课堂上同学们正认真地听讲,当老师板书时,忽然响起几声笛声,老师一回头,笛声戛然而止,吹笛子的小雨装模作样地坐得笔直,不露半点声色,其他同学都抿着嘴笑。老师又继续板书,而笛声又响了,老师再回头,笛声又止。如此反复,使课上不下去,任课老师只好向班主任黄老师告状。黄老师经过调查,知道是小雨上课吹笛子,便把他找来,笑着对他说:“听说你很爱吹笛子,我也很喜欢,把你的笛子拿来,吹支歌给我听听。”小雨非常高兴,取来笛子,吹了一曲。黄老师称赞他吹得不错,接过笛子也吹了一曲,并教他一些技巧,小雨十分佩服。两人亲热地交谈起来,黄老师问他最近功课如何,小雨惭愧地低下头说,“不好”。黄老师说:“上课要专心听讲,才能学好功课。吹笛子是正当爱好,但上课不能吹,要把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处理好。”小雨点点头,记住了老师的话。以后,黄老师经常利用星期天教小雨吹笛子,同时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小雨渐渐转变了:上课不再吹笛子,而是聚精会神地听讲,作业认真,考试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在一次全校文娱晚会上,小雨的笛子独奏曲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黄老师具有一颗“童心”,他理解小雨上课吹笛子,并非存心捣乱,而是吹笛子入了迷,以至于忘乎所以。正因为如此,黄老师才知道应当如何去引导他,而小雨也才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

对学生的理解,主要指对他们心灵世界的认同,即从心理上体验他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成长过程。因此,要理解学生,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童心。爱心是基础,童心是关键。只有俯下身去,和孩子一样高,一般大,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心理去感受,用孩子的头脑去思考,使自己回到儿童时代,我们才能与学生心灵相通,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特殊的人群。魏书生老师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2、认识学生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逐渐理解学生,我们就能走近青少年这一特殊的群体。而当我们走近学生以后,我们就能真正认识学生,从而形成正确的学生观。中小学生是什么样的人群?他们有什么特点?正确的学生观应当是什么?

6

(1)学生是主体的人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客体,班主任所组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作用于这一客体,其教育效果都要从这一客体身上得到体现。但是,作为教育劳动对象的学生,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对象不同,学生不是无生命的物体,而是活生生的人。因此,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影响,而是主动积极地,通过自己能动的实践活动参与教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又是教育的主体。主体性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特性。《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学生“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因此,“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有一则故事:从前有个叫王二的人爬上树去摘果子,一不当心卡在树枝中间,上不去,也下不来,他大声呼救。人们拿来梯子和竹竿,都无济于事。这时一位智者走了过来,他拾起一块石子朝王二扔去,王二气得大叫:“你疯了吗?想让我摔下去吗?”智者不语,又拾起一块石子朝他扔去,王二吼道:“等我下去,一定收拾你!”智者再次拾起一块石子,用力地朝树上扔去,王二实在忍无可忍,就用尽全身力气,使出浑身解数,终于爬下树来。“那家伙哪里去了?”他到处寻找智者,而智者已不见了。这时人群中有人说道:“其实智者是唯一给了你真正帮助的人,因为他激怒了你,你才爆发出异乎寻常的勇气和能力。” 王二想了想,觉得言之有理,说:“是啊,你们的同情与帮助并没有起作用,而他的刺激才让我竭尽全力摆脱了困境。他真不愧是一个智者,我该感谢他才是。”

许老师新接手一个班,这个班学生比较聪明、活泼好动,但纪律不是太好,为了让学生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许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开学不久,他就在班会上对学生说:“同学们,以前选三好生、文明生、进步生都是以老师的标准来选。这学期让大家自己来制定标准,自己选择荣誉称号。你认为自己能当‘三好生’呢?还是能当‘文明生’呢?还是能当进步生?”“自己选择荣誉称号?”大家有点莫名其妙。“每人考虑5分钟,然后在纸上按‘最希望得到’、‘希望得到’、‘认为自己能得到’三个层次各写一个荣誉称号,在每个称号旁注明获得这个称号的标准,每个称号的标准最少3条。你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迎着学生们惊喜的目光,许老师接着说:“在这个学期中,只要你刻苦努力,达到自己定下的标准,肯定会成功的!”话刚一说完,教室里一片欢腾。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很认真地写下了荣誉称号和标准。

从此以后,每当有学生稍有懈怠,或者忍不住犯了错误,许老师只须悄悄对他讲:“不要忘了你的目标呦!”、“还要努力才行啊!”学生们就会羞愧地点点头,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孩子们都愿意成为自己的主人,他们宁可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愿受别人的管束。让学生

7

自主选择荣誉称号,不仅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也使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用努力换来的荣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同学们就会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身心各方面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性是青少年的主要特点。我们知道,人类是早熟的生命体,人类的个体在母体内尚未完全成熟时,就带着一大堆潜能来到了这个世界。因此,幼小的人类个体是柔弱的,他必须在成人的保护和教养下,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这一人类的弱点恰恰也正是人类的巨大优势。因为人类高于其他动物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他的未完成性,他有着巨大的潜能,这就为后天的发展开拓出无限广阔的空间。青少年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发展就意味着不成熟和不完善,只有不成熟才有成熟的需要,只有不完善才有完善的可能。因此,处于发展中的中小学生是大有希望的人。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极大的潜能,其中包含着真、善、美的种子。这些潜能需要我们去发掘,否则它将被埋没。作为班主任,不能只看到学生现实表现中的不足之处,而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着眼于未来,要善于从学生不成熟的表现中发现其潜在的才能,从学生不完善的行为中发现其善的本质。即使表现再差的学生也有上进的愿望,也渴望得到师长和同学们的肯定与赞扬。经过我们的教育引导,使未成年人的不成熟和不完善,逐渐得以成熟起来和发展完善。

班主任盛老师,有一次在上数学课时,一名男同学捂着肚子,皱着眉头举手说,肚子痛得厉害,要上厕所,同桌的另一位男生自告奋勇去陪他。他俩出去后好久也不见回来,盛老师着急了,心想:大概这孩子病得不轻,要马上送他上医院去。于是他匆忙在班上布置了作业,就到厕所去找。然而大出所料,这孩子没有病,两人正在厕所旁树荫下专心致志地下象棋,看到老师来了,吓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盛老师没有发火,只是轻声说:“原来你们是跑到这里来下棋了,谁赢了?”听到这句话,两个孩子的表情松弛了一些,为了不影响他俩的学习,盛老师让他们先回教室,下棋的事放学后再说,二人如获大赦令,连棋盘也不拿就跑了。放学后,他俩来到办公室,满脸愧色等待老师批评。盛老师故意不提下棋的事,问他们作业做好了没有,一个学生结结巴巴地说:“没有,今天数学课没听,有些题不会做,老师,您批评我们吧”,盛老师说,“既然你们已经认识了错误,那么我就不批评了,人不怕犯错误,就怕犯了错误不改正”。他俩立即说:“老师,我们今后再也不下棋了。”“为什么?”“下棋会影响学习的”。“不,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下象棋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兴趣,一种很好的智力活动,它能锻炼人的大脑,使思维敏捷,有助于学习,问题是能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老师,这么说以后您还会让我们下棋喽?”“对,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利用休息时间下棋,我不但同意,还要和你们一起下呢!”后来盛老师让他俩担任象棋小组组

8

长,有时还和他们一块下棋。从那以后,这两个学生格外认真,成绩迅速提高,一起被评为三好学生。那个装肚子疼的学生参加市中学生象棋比赛,获得第二名。他将荣获的奖品转赠给盛老师,他写道:“赠给我最尊敬的老师,我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您教育的结果。”

孩子都会犯错误,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犯错误是他们的权利。犯错误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学习遵守规范,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因此,错误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人都是在错误中不断成熟起来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吸取了错误的教训,人就变得聪明起来了。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去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其得到充分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学生是求知欲强的人

人类都具有好奇心,每个人都是带着一双好奇的眼睛来到这个世界的,越是年龄小的人好奇心越强。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充满着“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面对陌生的未知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因而求知欲极强。

有一天放学后,两个同学来到学校附近的菜市场,把鞭炮塞进了卷心菜里,鞭炮爆炸了,卷心菜炸烂了。菜市场的人很气愤,找到毛蓓蕾老师,让她好好教育这两个学生。毛老师想,这两个孩子平时表现不错,为什么在校外闯了这么大的祸,是有意要搞破坏吗?不像。毛老师想起来了,前几天大队举行火箭启航活动,可能他们受了什么启发。于是就把这两个孩子找来了解情况,他们说:“我们想看看卷心菜能不能借助火药的力量,像火箭一样飞上天??”原来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惹的祸!毛老师一方面批评了他们,并要求他们赔偿人家的损失,另一方面又给他们讲火箭的故事,并吸收他们参加科技小组活动,鼓励他们用正当的方式去求知,去探索。

江老师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启发他们勤奋学习。他召开了一次以“科学家的后代”为主题的班会。会上他给大家讲了中外著名科学家努力钻研,大胆创新的故事,然后说:“我这儿有一些科学家后代的照片,你们愿意看吗?”同学们都十分好奇,异口同声说:“愿意!”江老师说,要看照片得有个条件,第一,排队按次序到讲台上来,第二,要将自己看到的照片保密,不要告诉别人。同学们答应了,然后一个接一个上台去看,看过的同学都笑得合不拢嘴,但谁都不说什么。一直到最后,有一个孩子才将谜底揭开:“什么科学家的后代,就是我自己。”原来老师在讲台上放的不是什么照片,而是一面镜子,每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影像。江老师知道孩子们都很好奇,于是便想出了这一巧妙的方法,通过照镜子,让他们明白,自己就是科学家的后代,要发扬科学家的精神,从小努力学习,长大为社会多做贡献。

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

9

问个为什么。”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善于利用儿童的好奇心,从而引导他们勤奋学习,努力探究未知世界。

(4)学生是有个性的人

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于是便形成了学生的共性,把握学生的共性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引导的重要基础之一。然而,中小学生除了具有共性之外,不同的学生往往又具有不同的个性,这是由于不同的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就好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班主任在把握学生共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因为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这才是教育的真正起点。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原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从个性出发的教育原则,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以共性为起点,这在一开始就使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而难以取得好的效果。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正是重共性而轻个性的典型。应试教育以使学生获得考试高分为唯一目标,为达此目的,学校便按照某一固定的模式生产同一种规格的人,这就抹煞了学生的不同个性,将原本复杂的教育劳动简单化,它严重地阻碍了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使蕴藏在师生身上的极大的潜能得不到开发,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理论上讲,我们似乎都懂得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从实践上看,我们又常常在制造完全相同的树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班主任往往无视学生差异性的存在,他们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看不起学习成绩欠佳的孩子,看不到在这些所谓的“差生”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使这些孩子不能抬起头来走路,这种教育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是阻碍学生健康成长。

差异性是人的重要特征,而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千差万别的,有差异才意味着丰富多彩,无差异必然是单调乏味。现在提倡和谐社会,怎样才能达到和谐?古人有“和而不同”的主张,什么叫“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就是说只有不同的事物有机组合在一起,或者不同的思想、观点在一起相互碰撞,才能达到和谐。我国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百家观点的各不相同,但经过争鸣,达到了和谐的境界,产生了一大批思想的巨人,创造了中国思想史上难以逾越的一个高峰。相反,同则不和。上世纪30年代,莫斯科上演了一台话剧《彼得大帝》,在公演前必须请领导和专家审看,然后决定是否公演。于是斯大林和全体政治局委员以及一批专家教授来到了剧场。剧院经理一再叮嘱扮演彼得大帝的演员尽量少表现其英雄气概,以免引起麻烦,并要多注意斯大林的表情。然而斯大林坐在包厢里一动不动,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也未鼓过一次掌。在全剧结束前一刻钟时,斯大林退场了,经理吓得脸都变色了,赶紧追了出去。此时剧场里开起了批判会,发言者一个个义愤

10

填膺地指责这出话剧反动透顶,当第11个发言者正在激烈批判时,剧场经理走上舞台,说道:“我很高兴11个发言者都一致谴责这出话剧,但我相信下面发言的人将持完全相反的观点。因为刚才斯大林同志告诉我:剧本写得很好,遗憾的是彼得大帝的英雄气概表现得不够。”接下来第12个发言者是这样说的:“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我对前11位发言人的愤慨,他们竟敢如此诋毁这部优秀的话剧!正如斯大林同志英明指出的那样,剧本写得很好,唯一的遗憾是彼得大帝表现得还缺乏英雄气概!”以后的发言者自然也都全力批判前11人的反动言论。这就是同则不和,其结果很容易产生虚伪。

同一种颜色画不出美丽的图画,同一种音调奏不出优美的乐曲,只有五彩缤纷,只有八音和谐,才是充满美感的。教育亦是如此,只有充分张扬个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他自己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有个叫刘书豪的学生,他迷上了各种课外书,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他读了个遍,然而他对数学几乎是一窍不通。一天,数学老师将小刘上课写的小说交给班主任李老师。这是一本历险小说,它由一系列故事组成,并配有插图,细读起来,内容虽较幼稚,却极富想象力。李老师对小刘说:“你如果真的很喜欢读课外书,那就读吧;真的很喜欢写,那就写吧;数学课如果你真的听不进去,那就画一会儿画吧。”后来,李老师把小刘写的这本小说推荐给校长,在全校“课改成果展览会”上展出,这件事对小刘的影响很大。李老师还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了一个“书豪专栏”,专门发表小刘的文章和小说。虽然小刘的数学一直都是弱项,但他的文章在各种刊物上公开发表,在学校举办的征文比赛中更是经常获奖。李老师尊重学生的差异,以超常规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发挥潜能,使原本因数学成绩差而抬不起头来的孩子,变成一个充满自信,热爱学习的学生。有人说:“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第一,只要我们愿意为他另起一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天性、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且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现代教育提倡弘扬人的主体性,要弘扬主体性就是要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就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它能唤醒学生自我存在的意识,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从而鼓起自信的风帆,到达成功的彼岸。

(5)学生是活泼好动的人

学生大都活泼好动,年龄越小就越好动。他们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他们精力充沛,经常在一起追跑、打闹,一刻也闲不住。对于孩子来说,安安静静地坐着,不准动、不能玩,那是相当痛苦的事情。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习,循规蹈矩,不调皮捣蛋,不惹是生非,那是成人的一相情愿。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不同的,在儿童世界里出版的“字典”中是找不到“静”字的。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安静得象老人一样,那么我

11

们这个国家还有什么生机活力,还有什么发展和希望呢?

认识到儿童的这一特点,我们就要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的性情,积极加以诱导。儿童精力过剩,可组织开展他们所喜爱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如游戏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以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为他们体内积聚的过剩精力,寻找一条合适的释放渠道,让他们在健康的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6)学生是喜好模仿的人

一般来说,学生都具有“向师性”,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倾向就越明显。小学生常常将老师的话奉为“圣旨”,动不动就是“我们老师说的!”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一般科任教师要更大,学生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使得班上几十名同学有时会出现某种相同的动作。

班主任张老师在板书时习惯于将粉笔顶端坚硬部分折断,然后随手扔在地上,动作十分麻利。有一次,他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演算习题,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将粉笔头折断扔在地上,动作是那么整齐,那么熟练,令张老师十分惊讶。当他询问为什么如此统一地做出这个动作时,大家齐声回答:“我们是从您那儿学来的,全班同学都学会了!”张老师万万没想到自己毫不在意的一个小动作,竟然在同学们中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许多人的影响,如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等,而班主任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人之一,我们称之为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他人”,也就是关键影响人。作为“重要他人”,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重的,学生常常会不自觉地模仿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以班主任为楷模。因此,我们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7)学生是富于情感的人

人类是富于情感的动物,认知和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两大支柱,中小学生也不例外。青少年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发展,也包括情感发展。长期以来,人们重认知,忽视情感,使情感在教育领域中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有两位成绩较好但却离校出走的学生,在给班主任的信中写道:“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的不辞而别。我们知道您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却恨您,您为我们升学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您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您的废寝忘食的教育下,我们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看电影、看电视、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了感情,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一群被您操纵的机器人。如果读书一定要牺牲人生的许多重要方面,那么我们宁可不要读书”。应试教育让许多孩子失去了欢乐与幸福!

有位班主任说:“不谈学习,人人可爱;谈起学习,面目可憎。”现在为什么有不少学生

12

不爱学习?其实人生来都是充满好奇的求知者,可为什么上学之后,随着年级的升高,反而越来越不爱学习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人的学习应当经历这样的过程:从想学习,到爱学习,再到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要会学习,首先要爱学习。怎样才能爱学习呢?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有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他才会爱学习。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只有让孩子们都能愉快地学习,他们才会“乐习而不倦”。乐学是孔子提出的学习的最高境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乐学,那还愁学不好吗?应试教育排斥情感、扼杀个性,使有的孩子变得冷漠、冷酷,甚至凶残。有的学生自制小棺材,天天咒老师,有的想买枪干掉校长,还有的想炸学校。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要炸学校”。他写道:“我最喜欢唱一首不知从哪儿学来的歌谣:‘太阳当空照,僵尸对我笑,骷髅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要炸学校,心情特别好,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飞了!’有一天,我边写作业边唱,妈妈听了气得涨红了脸。说实在的,我真烦上学。学校里的约束特别多,一点自由也没有,哪怕犯了一丁点儿错误,就要写检讨,有时一次还不能过关。每天没完没了的作业,弄得电视不让看,小说不敢读,更别说出去玩了。所以,妈妈问我为什么要炸学校?我就说:上学真苦恼,书包压弯腰,睡得迟,起得早,功课多得没完又没了。”最后他写道:“其实,谁敢真炸学校呢?只不过这么唱一唱,心里觉得痛快罢了。”这些还不算最严重的,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因心病严重而自残轻生,或杀害自己的父母、老师,这种不是杀自己就是杀别人的极端事件,屡屡见于报端,这实在令人震惊!

有位中学生画了一幅充满恐怖和仇恨的图画:画的正中是黑、黄、紫三个六角形,中间一个可怕的骷髅与两根骨头,周围写着“我们几种死的方式:上吊——跳河——吃毒药——砍头——放血——五马分尸——跳楼——绝食——今天给你放血”等触目惊心的话,还配上图,上面的标题是:1999年杀人大会——我们杀人不眨眼。看了这幅画真令人不寒而栗,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怎么会萌生出这样的想法?它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应试教育使人们只看重学习的成绩,而对于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极不重视,似乎成绩好就能一俊遮百丑,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但是它却有相当的市场。许多老师都不大重视情感教育,个别老师甚至粗暴地对待学生,动不动就打骂、体罚,有的甚至将学生打伤致残,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出现那幅充满仇恨的恐怖画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学生的成长呼唤着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千方百计唤起并发展他们的情感,才能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如果无视学生情感的需求与发展,那么他们就无法成为健康、聪

13

慧、高尚的人。

3、关怀学生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对青少年的关心就是对他们健康成长的关切。学生的成长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但其核心是精神关怀,因为只有从精神上关心学生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内涵充实、丰富起来,从而使人格得到完善。

(1)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

学生都渴望老师真心地关爱他们,需要老师用欣赏的态度赞赏和肯定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鼓励和期待他们。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真诚的关心。

一天下课,王老师听见有人喊她,回头一看,是晓敏,一个沉默寡言,不太合群的学生。“老师,我拾到一颗扣子,您看是不是您衣服上的?”王老师的西服上是掉了一颗扣子,一时没找到,听了晓敏的话,王老师有点惊喜,接过一看,图案形态虽很相像,但是小了一点,颜色也深了一点。王老师刚要说这不是她的,一抬头看见晓敏喜悦而期待的目光,很显然她在为能给老师做点事而高兴,大概她没有看出扣子的区别。为了不使晓敏感到失望,王老师微笑着说:“这是我的扣子,谢谢你!你在哪儿捡到的?”她腼腆地一笑,说在教室门口捡的。

两天后,在读到晓敏的周记时,王老师才明白了她的一片苦心。原来,晓敏虽表现平平,但她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当她看到王老师扣子掉了时,就跑了很多商店,才买到这颗很相像的扣子。她在周记中写道:“每当看到老师和别的同学谈心时,我是多么羡慕啊!可我成绩不好,又不善言谈,老师怎么会和我谈心呢?这回我终于得到了老师的关注,老师居然亲切地向我道谢,我真高兴!”

读完晓敏的周记,王老师陷入了沉思,她感到自己平时“抓两头带中间”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因为它只关心“尖子生”的成绩和“后进生”的转化,对于大多数中等生却很少关注,从未考虑过他们的感受,他们被忽视、受到冷落,而忽视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灵的伤害!王老师想到这里便郑重地将那颗具有特殊意义的纽扣放在办公桌上醒目的位置,看到它,就想到教育者要善待每一颗渴望关爱的心灵,任何人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任何人都不能被忽视!

(2)尊重学生的自尊自信

自尊与自信是人的天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尊重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是最接近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美国作家爱默生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与成人“完全平等的人”,就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你尊重学生,学生就愿意接纳你。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次皇帝微服私访,见一农民驾着黄黑两头牛在耕地。皇帝问道:

14

“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好?”谁知连问三次,农民竟不回答。皇帝很不高兴,但又不便发作。农民耕完地,将牛拴好后,走过来将皇帝领出很远,才贴在他耳边小声说:“那头黑的要好一些。”皇帝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如此答话?”农民说:“牛懂人语,要是让黄牛听到,它岂不要伤心吗?”对牛都要保护它的“自尊”,对学生那就更要呵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了。

某班上课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现象,当老师提问时,学生不是举手要求回答,而是想回答问题的学生全都站起来,老师指定发言同学后,其余同学再坐下。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该班有个孩子在帮家里干活时,两只手被一场爆炸炸掉了,在回答问题时他无手可举,为了方便他回答问题,同时不丧害他的自尊心,班主任老师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为理由,将通常回答问题的举手制改成了起立制。为一个人改变整个制度,因为尊重学生高于一切。

30年前,一个贫穷自卑、屡遭欺辱的男孩儿在学工劳动中清洗了108个脏瓶子,得到了他生命中第一个“第一”,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此,充满自信的他不再小看自己,他努力地奋斗。现在,他已成为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最有才华的科学家之一。他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他说:“我原来一直是没有自信的,但是这件事给了我自信,就是从那天起,我知道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我肯干,就一定可以干好。我发现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个字:不要小看自己。那一瞬间值得我一辈子记忆,我知道我的生活完全不同了。”学生有了自信就有了希望,而有了希望,他就走上了成功之路。

班主任顾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数学考试时竟然一道题都没有答对,她感到非常的气愤,不假思索地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零蛋”。但随即觉得不妥,于是她重新审视了这张试卷,在上面写道:“希望你从‘零’开始,获取知识和智慧。”

多年后在校庆活动上,一位在数学界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紧紧握住顾老师的手,感激地说:“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但那次数学考试给我的鼓励和鞭策,我永远不会忘记!是您给了我自尊和自信,使我找回了自我。”

一句看似简简单单的话,竟使一个数学成绩很差的学生,顿时燃起希望之火,树立了自信和自尊。正是凭借这种自尊和自信,使他发挥了自己的潜能,经过不断努力,最终成长为一个杰出的数学人才。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尊重,让人感到温暖和舒心,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教育实践表明,尊重的需要是学生最渴望得到满足的精神需求之一,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的肯定。这种需要如果引导得当,就会转化为儿童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应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尊重学生,就意味着对于学生的自尊心,要像对待新生的婴儿那样小心翼翼

15

地加以呵护;尊重学生,就要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走近一个不同于成人的心灵世界;尊重学生,就要学会“蹲下来”说话,而不必让学生“仰着头”回话;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做人的尊严,享受到被尊重的快乐并学会尊重他人。

(3)信任学生的自强自立

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人的重要需求之一,中小学生尤其渴望得到班主任的信任。魏书生说:“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的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乏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信任的实质,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一个人如果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就会增强信心,从而向着自己的目标奋进。现代教育尊重人的主体性,尊重主体性就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它能唤醒学生自我存在的意识,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

孙老师班上有位小刘同学是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因为迷恋网络游戏而染上了偷窃的坏毛病。孙老师接班后,对小刘过去的劣迹只字不提,诚恳地鼓励他在新学期里展现一个全新的自我。为了调动小刘的积极性,孙老师让他当小组长,希望他能带领同学争当优胜组。刚开始,没有同学愿意接近他,孙老师便有意在班上多表扬他的优点,如值日认真、待人热情等等,这样一来,有几位同学愿意加入他的小组了。可没过几天,他们就纷纷退出,原因是组长带头打架,给小组抹黑。小刘又成了“光杆司令”。孙老师找小刘谈话,他说,他想努力改变自己,可有几个调皮鬼说他是假正经,他一气之下又动手打了人。孙老师肯定了他的努力,并告诉他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取得进步,同学们才会亲近他。可当下没人愿意和他同组,这怎么办呢?孙老师对小刘说:“这样吧,你一个人一组,我相信你一定会和其他小组做得一样好,这样就会用实际行动吸引你的组员,使他们回到小组中来。”于是,一个特殊的“小组”便诞生了。小刘没有辜负老师的信任,努力改变自己,进步很快,他的一人小组各项工作不比别的小组差。孙老师及时予以表扬,同学们渐渐愿意和他交朋友了。就在孙老师正要考虑给他的小组“扩编”时,有同学反映,小刘又去网吧了。难道他的旧病复发了吗?

孙老师满腹狐疑却又十分平静地问道:“小刘,你昨天是不是又去网吧了?” 他委屈地说:“昨天我确实去网吧了,但不是去玩游戏,而是查资料。”他拿出一沓纸,接着说:“前天老师让各组收集有关资料,我翻了好多书也没找到,就想到上网查找。这是我找到的资料,我帮全班每人复印了一份。”此时,孙老师感到十分欣慰,她的爱心终于感化了“顽石”,小刘真的变了。

热爱学生就要充分信任他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极大的潜能,不管他们平时表现如

16

何,即使有不少缺点和毛病,班主任也都要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为每个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都蕴藏着一座丰富的金矿,只要肯挖掘,就会挖出令人惊讶的宝藏。

(4)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激励是发掘儿童巨大潜能的机械,是孩子进步的推动力。激励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所谓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英国心理学家哈德飞曾对两组志愿者作过这样的实验。他对第一组人说:“你现在身体非常虚弱,你已经变成婴儿了,你全身都很瘦小,你的手指像小鸟爪子那么瘦┉”慢慢地这些人真的相信了。这时给他们一个握力器,受测者的平均握力是29磅。然后,他又对第二组的人说:“我现在在你口中滴的是营养液,是泰森服用的那种,所以你会像泰森一样强壮,越来越强壮。”此时他又让这些人去握握力器,结果平均握力是142磅。而事实上,这两组人的正常平均握力都是101磅。这个实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在教育上运用暗示法,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观点和信念,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而起作用。具有非强制性、潜在性、易接受性等特点。”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奖励,即使是表现再差的学生,也都有上进心。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珍视学生的上进心,并采用各种方法以激励他们的上进心。

新学期开始,张老师接手一个新班。这个班几乎不到一个学期就要更换一次班主任,有少数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强,他们专门和老师对着干,经常制造事端。学校老师、家长严厉的训诫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造成“破坏性行为”越来越严重。

张老师接班后最初不动声色,先静静地观察。在观察中他发现有个小王同学,不仅经常违反纪律,还三天两头搞恶作剧,是扰乱班级秩序的“头号人物”。为了降住这匹“烈马”,张老师特意给他设了一个“圈套”。

一天放学时,张老师在纸条上写了一句话:“家长同志,您的孩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然后,把小王叫到办公室,将折叠好的纸条交到他手上,郑重地对他说:“把这个纸条交给你的家长,让家长签字后明天早上再送给我,但送去和送回都不准拆开看。”想想看,这个淘气的家伙能不看老师和家长写的是什么吗?

第二天,小王第一个到校,喜滋滋地把家长写有“孩子有进步,我非常高兴,谢谢老师”的纸条交给张老师。那一天,小王特别规矩,也特别精神。张老师暗想:这一“圈套”奏效了!

此后,张老师和班上许多学生保持了“单线联系”,时不时地给他们一个纸条,上面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写上“您的孩子热爱劳动”、“您的孩子书读得很好”、“您的孩子作文写得很

17

棒”、“您的孩子团结同学,讲文明、有礼貌”,等等,并暗中与家长联系好,一定要写上鼓励性的回言,每次都要求学生不看纸条。

一个学期过去了,张老师从未惩罚过任何一个学生,不仅班级秩序井然,而且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纪律、卫生、文体活动样样争先。见此情景,老师们纷纷向张老师询问用了什么法术?张老师说:“我设计了一个美丽的‘圈套’??”

一个人如果不求上进,破罐子破摔,那么,连上帝都帮不了他的忙;但如果一个人上进心迸发出来,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5)启发学生自己领悟

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领悟,这是二千多年前孔子创立的自我教育的好方法,以后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这一方法。南宋朱熹认为:“指引者,师之功也。” 在他看来,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指引,而指引即启发诱导。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悟,这样才能真有所得。一个好的班主任,不是向学生灌输了多少正确的思想,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琢磨,去分析,去判断;不是教给学生多少东西,而是让他们自己去领悟,自己去获得做人的道理。

某学校有一个班的男生中悄悄兴起一股吸烟热,班主任朱老师没有批评训斥,也没有处罚任何人,他只是对大家说:“你们知道吸烟的四大好处吗?如果不知道的话,就听我说说。吸烟的四大好处是:一可防小偷,吸烟会引起剧烈咳嗽,吓得小偷不敢上门;二可节省衣料,咳嗽久了,渐成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些;三演包公不用化装,烟吸久了,脸色黄中带黑,活象个包公;四是永远不老,吸烟时间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永远也别想活到老了。”这番幽默的话语,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吸烟的危害。

有一位中学生早恋了,班主任钟老师将他请到办公室,先拿出一个生杏子让他品尝,他皱着眉头说“又酸又涩”。接着钟老师又让他品尝一个熟杏子,问他感觉如何,他说“又香又甜”。钟老师又问他:“为什么同是杏子,可味道不同?”他说:“生杏子还未成熟,所以不好吃,只有成熟的杏子才好吃。”钟老师接过话题说:“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时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学生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以后他渐渐从早恋的泥潭中走了出来。

某班学生小明成绩优秀,但自以为是,得理不让人。有一次上数学课,他与同学讨论时发生争执,搅得老师无法上课。老师批评他,他拒不接受。班主任吴老师知道后,便组织大家排演了一个小品,将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再现出来,然后由大家评议。小品中由小明扮演数学老师,当演到某同学与别人在课堂上争执不下,老师批评无效以致无法上课时,小明的脸涨得通红,他小声地对吴老师说:“老师,我错了。”象小明这样的学生,平时成绩好,很少

18

受批评,久而久之形成了惟我独尊的个性,凡事只考虑自己,从不考虑他人。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往往固执己见,不愿反思自己的表现。因此,吴老师没有简单地批评小明,而是通过编演小品,让小明变换角色,站在老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使他领悟到自己存在的毛病,这才真心地认错了。

对于学生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班主任可以用诙谐的话语或比喻的方式以及编演小品、心理剧等,以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在这一过程中接受教育,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有人说,一个“教师”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而一个“导师”的时代正在来临。所谓教师的时代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而导师的时代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这就需要将灌输的方式转变为启发的方式。

(6)宽容学生的调皮捣蛋

我国自古以来,对待儿童教育,大都主张从严要求,所谓严教是爱,“严师出高徒”,是说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方能成人、成材,这不无道理。但只有严没有宽是不行的。我们对待学生在态度上要宽厚仁慈,表情上要和蔼可亲,语言上要温和动听,要耐心等待,循循善诱,这样儿童便会产生亲近感,从而愿意接受教育。班主任常常会碰到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有时会作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举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切不可发怒,务必要宽容大度,英国教育家欧文说过:“宽宏精神是一切精神中最伟大的。”

考场上很安静,班主任苏老师正在监考。忽然,一个纸团飞到小强脚下,他刚要去捡,苏老师咳嗽了一声,慢慢踱了过去,伸手捡起了纸团。过了一会儿,苏老师发现小强的考卷不见了,只见同学们在偷偷地传阅一张纸,谁看了都忍不住要笑。苏老师走上前去,一把将那张纸抓过来,考场上“哗”地一阵大笑。“笑什么?” 苏老师大喝一声,笑声嘎然而止,但许多同学仍在偷着乐。这张纸正是小强的考卷,题目没做两道,却写了一篇小作文:“啪嚓,啪嚓,考场上静极了,只有“大皮靴”(苏老师穿一双部队的大头鞋)来回度(踱)步发出的声响。你看他,双手背在身后,昂首挺胸,一付(副)盛气另(凌)人的样子,严(俨)然象个鬼子指挥官。突然,一个纸球滚过来,“大皮靴”几步迎上去,一脚踩住,弯腰伸手??嘴角上露出鬼子指挥官常有的那种冷笑??” 苏老师看得头发胀,脸发烧,不由得怒从心中起,他真想狠狠地教训小强一顿,但很快他冷静了下来,班主任的使命使他想到了宽容。他拿起一张空白卷子放在小强桌上,对他说:“你的卷子不能用了,再用这张做吧。”并对其他同学说:“大家做题吧,抓紧时间。”

考试结束后,苏老师没有批评小强,只是说:“我对你太不了解了,过去老是看你的缺点,却没有发现你有一大优点,那就是作文写得不错。”小强渐渐抬起了头,眼里满含着惭愧与后悔,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表扬他,使他愧疚不安。苏老师抓住这一时机教育他要自觉遵守考场

19

纪律,他主动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苏老师和小强成了好朋友。小强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他爱好写作,他的每一篇作文都要给苏老师看,请老师指导。后来他终于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了。

学生犯了错误,大都会产生一种内疚感和恐慌感,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压力。如果班主任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则这种心理压力就会很快得到释放。因为他觉得自己虽然犯了错误,但已受到惩罚,于是心里便得到了平衡。所以,在老师批评前,学生一般都很紧张,而老师批评后又比较轻松。由于压力的释放,他们得到了解脱,于是不再去想改正错误之事。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暂时不去批评他,那么他的心理压力就得不到释放,内疚感会越来越强烈,这就迫使他不得不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只有改正了错误,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宽容并不是降低要求,更不是放纵不管,而是给学生有反思错误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悟,在反思中真正认识错误,自己悟出的道理才最有价值。所以,宽容既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智慧。它是感化学生的良药,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新来的班主任赵老师刚跨进教室,就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人头像,下面写着“赵X遗像”几个字。如果您碰到这种情况,您会怎么做?

(7)让学生接受必要的惩戒

现在,我们都十分强调对待学生要鼓励、要表扬,这是对的。教育学生应当以正面教育为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惩戒。如何看待教育中的惩戒问题?教育要不要惩戒?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因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不健全的教育。学生犯了错误,应当受到必要的惩戒。为什么要惩戒学生?惩戒是为了让他们认识错误并且改正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惩戒也是教育的一种必要手段。没有接受过惩戒的学生,往往他的心灵是很脆弱的,他们很难面对挫折和失败,他们经不住一点风浪。而我们知道,人生的道路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沟沟坎坎,会遭遇到挫折。面对挫折,应当采取什么态度?一个人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并且战胜挫折,他就走上了成功之路;如果一遇到挫折,就倒下、趴下,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因此,惩戒学生是为了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顽强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惩戒也是一种“精神关怀”。我们现在提倡班主任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精神关怀”也包括惩戒在内。对学生惩戒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同时,惩戒手段只可触及灵魂,不要触及皮肉,触及皮肉的体罚是我们所反对的。惩戒学生的目的是让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因此惩戒的方式要让学生愿意接受,这才是以人为本。

班主任慕老师发现班上一些同学上课时用“聊天本”聊天,按照网上聊天的形式,有版

20

主,有聊客,每人一个网名,聊天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谈,怪不得近来不少同学作业做得很差。慕老师一时没想好如何处理此事,便说:“你们的创意不错嘛,聊天本暂放我这儿,我看看再说。”因为不知自己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参与聊天的同学一个个诚惶诚恐、忐忑不安。

下午放学后,上课聊天的同学都主动来向老师认错。慕老师严肃地批评了他们,然后说道:“做了错事就要受到惩罚,先罚你们每人写500字以上的检讨,深刻反思自己的错误;然后,罚你们继续使用这个聊天本,不过名称要改一下,就叫小组日志吧。每人写一天,写什么自己定,不得少于500字,但上课时不准写。每周把你们的日志在班上展示一次,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虽然有些同学面有难色,但都接受了这个处罚。

一开始孩子们写日志很拘谨,内容枯燥、呆板。后来慕老师引导他们写日常生活,可以谈班上发生的事情,谈感兴趣的活动,谈喜欢的书、爱听的歌,谈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感受,文体不限,但一定要真实,要有感情。慕老师有时也在日志上写点看法,一方面引导大家如何写好日志,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班上其他同学都很羡慕,于是又有几本小组日志问世了,同学们大胆地写,自由地聊,班里读书、写作的气氛越来越浓,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有的同学在全市征文比赛中还获了奖。

通过这件事,慕老师认识到,宽容是教育,惩戒也是教育,但惩戒一定要让学生接受,并化为进步的动力,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才是成功的惩戒。

魏书生老师惩戒学生,往往采用以下方式:犯了小错误,罚他在全班唱首歌;犯了较大一点的错误,罚他为全班做件好事,将功补过;犯了大错误,罚他写一份500字的说明书,这种说明书不同于一般的检讨书,它不是简单地承认错误,而是要写明在犯错误前后及中间的心理活动过程,对自己的错误要进行一番深刻的反思。魏老师的惩戒方式很新颖,针对学生人格,同时给人以进步的阶梯。魏老师说,过去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此话不无道理。现在,苦口良药已成甜口良药,它容易让病人接受,更有利于治病。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逆耳忠言变成顺耳忠言呢?我们惩戒学生,是为了让他们接受教育,改正错误。只有让孩子乐于听取我们的批评意见,这样的教育才有效果。有人说批评是有颜色的。有的批评是白色的,有的批评是黑色的,有的批评是绿色的。我们提倡绿色批评。这种批评是甜口的良药,是顺耳的忠言,它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一片清新的绿荫,孩子们需要这样的批评,他们愿意在愉悦的情境下接受教育。那么,什么是绿色批评呢?小云同学的卫生习惯不好,喜欢随地丢垃圾。有一次在教室里,她把一个纸团丢在地上,班主任老师看见了,和蔼地说:“小云同学,你的东西掉了,快捡起来。”听到老师的话,她的脸红了,赶快低下头捡起纸团,对老师说了声“谢谢”!没有指责和训斥,小云却感到羞愧,这种效果是生硬的

21

批评所达不到的,它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情感的滋润。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绿色批评”。从此以后,小云再也不随地丢垃圾了。我们主张教育中要有惩戒,但是惩戒必须让学生愿意接受,这样的惩戒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

(8)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孩子们对于老师的偏心是极其反感的,只有公正无私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当怎样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呢?

小李的成绩不好,班主任任老师平时很少在意他。10月底,学校月考,当时教室的窗户开得很大,一阵风吹来,小李和小张的试卷同时被吹落到讲台前面的地上,小张同学是优等生,深得老师喜欢。小李的试卷离老师较近,小张的试卷离老师距离较远,而任老师不仅对小李的试卷视而不见,还踩着他的试卷走过去,捡起小张的试卷放到小张面前,并“微笑了一下”。小李的试卷躺在讲台前的地面上,上面有老师的脚印和皮鞋上的灰土。小李没有下位去捡试卷,他呆坐在座位上。任老师两次提醒他捡试卷他都没有听从。后来任老师沉着脸为他捡起了试卷,但他没有再动笔,一张写有他名字、班级,印有老师鞋迹和尘土的空白试卷摆在他的面前直到放学。

不久学校召开家长会,小李的母亲看到成绩单上有一科成绩空白,向老师询问,老师含糊其辞。回家问孩子,小李缄口不言。此后,小李上课说话、吃东西、做小动作,同老师顶嘴,经常迟到、缺课,成绩急速下滑。母亲被叫到学校谈话,要求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孩子的在校表现让母亲感到羞辱、伤心,回家找来亲戚共同询问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不遵守学校纪律、不尊重老师?小李哭着说:“老师有什么值得尊重的,全是偏心、势利眼。上次考试,小张的卷子掉地上,他笑着帮他捡起来,我的他不捡,像没看见,还在上面踩了一脚??”

这一脚,不是踩在一张空白的试卷上,而是踩在学生的心灵上;不是在空白的试卷上留下脚印和尘土,而是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了疮疤和阴影;尘土可以从试卷上掸去,疮疤很难从心灵上抹平。这一脚踩伤了学生的心,也使老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

人难免会偏心,班主任也不例外,对“好学生”会宠爱偏袒,对“差学生”则会厌烦训斥,这种对学生的不公平态度是孩子们最为反感的。据调查,学生心目中的好班主任应当具备的各项素质中,“公正无私,对学生一视同仁”排在首位。这表明班主任的公正、公平,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要做到公正与公平,首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作为老师,我们要尊重学生,不要以势吓人,更不能以权压人;其次,对学生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既不偏爱,也不歧视;第三,要注重调查研究,全面准确地了解情况,不偏听偏信,不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公平为准绳。公平与公正是千百年来成人世界的不懈追求,儿童世界同样

22

也有此需求。我们公正无私地对待学生,实际上是为学生树立一种榜样,以培养公正无私的社会公民,为建设公平、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

以上我们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探讨了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涵——精神关怀问题。每个案例中都蕴涵着一定的教育理念,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好的经验,更要掌握这些经验中所体现出来的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有人说,教育理论虽然好,但它与实践相距太大,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于是,有的班主任便采用了一些违背教育理论的方法,居然还颇有“效果”。这就让人们对教育理论产生了怀疑:理论到底能不能指导实践?理论的价值在哪里?我们说,理论与实践是一对矛盾,理论应当高于实践,这就决定了理论与实践之间必然会有差距,假如没有差距,那么,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确的教育理论实际上是教育理想的反映。我们追求教育的理想,是为了改变现实教育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以实现理想的教育。当理想遭遇到现实时,往往会出现不少尴尬,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理想,因为它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火炬。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恰当地结合起来,既不要违背理论的基本精神,又不要脱离实际照搬理论的教条,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来。俗话说,教育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教育应按正确的理论指导,有其规律可循,这便是教育有法;然而,教育者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又是各不相同的,因而不能死守陈法,需要不断创新,这就是教无定法。

陶行知先生用4块糖果教育学生的故事,为人们所称颂。可是当班主任仲老师也用同样的方法奖励打人的小程时,却遭遇了尴尬。尽管整个教育过程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十分相似,小程承认了错误,拿着老师奖给的4块糖果说了声“谢谢老师”,转身跑了。仲老师为自己学习别人的经验而获得了成功感到十分得意,但接下来的一幕却令他大伤自尊。他突然产生了去看看小程回到班里会怎样的想法。当仲老师走到教室门口时,只听里面小程在说:“快看仲老师给我的糖,”大家纷纷围了上来,又听他说:“你们想知道仲老师为什么给我糖吗?”他卖了个关子,然后绘声绘色地讲了刚才发生的故事。仲老师气坏了,正想冲进去,又听他大声说:“我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几块烂水果糖,我才不稀罕呢!”这一情景将仲老师刚才的得意击了个粉碎。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同样的教育方法,陶先生做了很有效,而如今自己做了却毫无效果?经过一番认真思考,仲老师终于明白了:之所以模仿经典案例遭到失败,因为自己只是依样画葫芦,生搬硬套,忽略了时代的不同,忽略了教育对象与环境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忽略了教育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班主任工作的不竭动力。所谓创新就是打破传统,改变陈规,敢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虽然,与众不同并不一定都是创新,但是,创新一定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我们要牢记齐白石先生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所谓心灵的唤醒就是“精神关怀”,它是使人成

23

为真正的人的一种活动。没有教育,人就和动物一样,而动物是依靠本能生活的,它们除了吃饱肚子,就是繁衍后代。人要脱离动物界,就要有精神追求。而教育正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将一个和动物相类似的自然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和文化人的过程,从而使人生变得富有意义和价值。

“精神关怀”就是对学生心灵深处真、善、美的唤醒。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就要用“心”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所谓用心,就是用自己的爱心、童心、耐心、细心、公心和诚心,去呵护每一个稚嫩的心灵,去唤醒每一个学生沉睡的良知和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他的特点的发展。班主任的用心,说到底就是一个爱字。爱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者教育创新的不竭动力。曾经在报纸上看到,有一家商店门口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着:第一条:顾客总是对的;第二条:如果顾客犯了错误,请再读第一条。由此我联想到,作为班主任,我们也应当有自己的信条,这就是:第一条:孩子总是可爱的;第二条:如果孩子做了不可爱的事情,请再读第一条。有了这样的信条,我们就能成为学生终身幸福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充满爱的事业,因为爱心是教育生命的源泉;班主任工作又是一项创造美的事业,她能使师生的生命都变得更加美丽而动人,从而实现美丽的人生。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27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