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28 13: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认识平面图形(例1)》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2页例1。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将图形送回家以及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3.初步认识几何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 学习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学习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辨别。

学习准备:课件、白纸、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印泥、卡纸。 评价任务:

1. 体会魔术表演,说出怎样变出圆的。

2.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特征。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教师在桌子上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有印泥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 一、情境导入 (教师给大家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儿再让学生看白纸,“咦,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 师: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师:老师是拿圆柱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纸上印一下,白纸上就有圆啦!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个给大家看一看? 1.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二、探究新知 你是用什么形状的物体印出了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并将印好的图形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用长方体印了一个长方形,用正方体印了一个正方形,用三棱柱印了一个三角形……) 学生独立活动,动手操作。 并汇报交流。 玩印泥,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在轻松的玩乐中,认识了这几个图形,并体会到“面在体上”,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动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必不可学生思考,回答老师问题。 在这个情境中,教师提供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展示一个小小的魔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很具体形象,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试,去发现,这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和更好地理解。 2. 多媒体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的一面分别抽取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3.请同学们看:(电脑演示,把长方形拉长,变成平行四边形)现在这个图形还是长方形吗?那它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呢?(使学生明白:这个图 学生观让学生体会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 察 学生观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图形从实物中脱离出来的过程。 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对边相等)像这样的图形,察,并组织自我们就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己的语言回电脑出示方格里的平行四边形,问:这是什么形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答问题 这一过程设计中的4.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 识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都是平平的,考 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1.游戏1。 a.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三、巩固训练 b.抢答:师出示各种图形,生抢答(说出图形的名称)。 c.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辨别(师分别说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2.游戏2。 三个人一组分角色做游戏(一人蒙眼睛,一人 学生参与游戏,加深认识, 认真思考,回答老师问题 学生思多媒体在本课中非常重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 这一设计过程目的是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故采用了这一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熟练认识这五个平面图形,同时学生在练习时也很有兴趣,就好像在喊自己的朋友一样。 摸,另一人当小老师出题并作评价)。 3.说出以下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课件演示、渗透交通安全法规教育。) 4.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面,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学生可以离开座位去观察、去寻找)。 a.学生观察,寻找。 b.全班交流。 5.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圆形的吗?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1.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四、课堂总结 2.猜图形。 (1)教师用卡纸遮住一个圆,只露出一小部分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2)教师用卡纸遮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 个角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3)教师用卡纸遮住一个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的特征比较好辨认,一开始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成功的体验,激发起每个孩子的兴趣,后来由于先露出的图形的特征不够明显,所以学生肯定说法不一,随着特征越来越明显,意见越发统一,学生通过对特征相近的图形的猜测和辨认,再一次巩固、理解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拼一拼(例2)》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页例2。 学习目标:

1.通过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五种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2.通过拼摆图形,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累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同时也培养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合作意识,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学习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学习难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长方形纸、风车、平面图形若干。

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不同颜色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风车。 师: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做风车用到什么样图形的纸? 生:要用正方形的纸。 一、情境导入 师:回忆一下,上节课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了哪些图形? 生:长方形、三角形、圆… 师:在这些图形中,哪个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 生:长方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都有四条边,而且很直。因为它们都有四个角。 1.做风车。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你能不能利用手二、探究新知 中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 (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做风车注意提醒学生安全使用剪刀。) 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学生独立活动,动手操作。 并汇报交流。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到活动中,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在做风车的过程中,体会平面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问题。 用直观的实物风车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跃跃欲试的愉悦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当中。以亲切的谈话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很自然地引出了长方形,找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方便了下面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生:我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在这个正方形上斜着剪出四个三角形,顺着三角形的一个角往中间折,就做成了风车。 生:当风车转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圆。 2.拼图形。 师: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a.拿出2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拼在一起(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拼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自由拼组,进行展示。 2.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下方的“做一做”,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力。 3.同桌合作,用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卡片,试一试能拼成什么样的图案呢?比一比谁拼出的图案最漂亮!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三、课堂总结 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页例3。 学习目标: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拓展到课外。 学生观察 学生的参与是他们学习的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也是由动手操作得来的。设计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目的是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准备:七巧板。 评价任务:

1. 看七巧板拼图,说出里面有什么样的图形,各有多少个。 2. 按要求用七巧板拼出图形,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拼的。 3. 用七巧板拼出较为复杂的图形。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教师课件出示下图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要点 师: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图案是用什么拼出来的吗?(出示整套七巧板) 由七巧板拼出的图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问道:“你仔细观察七巧板,了解它的构成。 学生读题,提炼题中词语。 知道这些漂亮的图案怎么拼出来的吗?”引发学生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七巧板的认识,以及对例3题目一、看图激趣,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套七认七巧板 巧板中都有什么图形?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 师:你们想动手拼一拼吗?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套七巧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师:(出示例3题目要求):请大家读一读题目,看看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是从哪儿知道的。 师:这里有几个词特别重要,你们发现了吗?谁来说一说? 教师随机板书“一套”“拼”“三角形”“多”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题目要求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的审读 出示整套七巧板图案,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 我们做什么?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1.观察想象,初步操作 教师:在动手操作之前,请你先想一想怎么拼,然后再按照你的想法动手拼一拼,看谁拼的三角形最多。 学生独立活动,动手操作。 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会图形的拼组是多样化的,与此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交流方法,对比启思 教师:你使用了几块板?怎样拼的? 反馈典型情况:(1)只用2个三角形二、操作讨论,积累经验 拼摆;(2)用3块图形拼摆。 教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我们在拼的时候,既可以全部使用三角形的板去拼,还可以加入其他形状的板去拼。拼的时候,从用2块板拼开始,拼出了所有2块板的,再增加板的数量,就能拼出更多的三角形了。 3.操作交流,拓展创新 教师:现在,老师请大家再次用一套七巧板拼摆三角形,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拼摆的。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根据学生使用七巧板的块数分类汇报。 学生动手拼摆,讨论交流 学生到黑板上展示如下。 学生操作交流,小组合作探索,探究实践活动,统计实践结果,在实际教学中引 动手操作,能完整说出自己拼摆的 学生到黑板前面展示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小组汇报 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比较等学习活动,得出方法不同,思考两种方仍可解决问题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展示学习的过程和成果,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 法的不同,在结果中总结知识。 动手操作,能用多种方法拼出三角形 导学生向思考、交流、思路,然后合作、探索、观察、记录等方面发展。 分类汇总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在解决“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做的?我们先做什么,又做三、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什么? 教师: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理解问题,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完善我们的想法,找到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方法。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利用七巧板做一些探索。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问题 的方法完成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的 这是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只是形成的整个过程中。 操作七巧板,完成“做一做”题目要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利用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 动手操作七巧板 教师:课后请大家试着用今天学到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内容,看看用一套七巧板能拼出几个长方形。 《十几减9》参考答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第10页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数学课标》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北京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 通过新年游园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 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初步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自己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 2. 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难点:能够运用“想加算减法”和“破十法”来计算“十几减9”,探索多种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喜欢玩闯关游戏吗?课件出示:

9+( )=10 9+( )=11 9+( )=12 9+( )=13 9+( )=14 9+( )=15 9+( )=16 9+( )=17 9+( )=18 二、探究新知。

1. 谈话引入:你们平时课下都玩什么游戏,做什么活动?请几位同学回答。 我们看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出示8、9页主题图。

请仔细观察第9页,在这个游园场上,这些同学玩得多开心啊!谁来说说他们在做些什么? 生:小朋友在买气球。

师:我们一块去看看小朋友买了多少个气球?

设计意图:让一年级的学生投入到十几减9 的计算课的学习中,关键在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情景,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

2. 你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师:小丑的气球好漂亮啊!走,我们去看看,小丑和小朋友在说什么?请大家读一读。

师:是呀,究竟还有几个气球没卖?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 师:怎样解答? 3. 学生列式:15-9=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提出来问题,并列出了算式。 4. 观察所列出的算式,引导学生说一说发现了算式有什么特点。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解答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学习知识的手段多种多样,培养学生用不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5. 探究计算方法。

(1)15-9等于几?你是怎样知道的?

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怎样计算?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2)小组交流自己的方法。

算法一:一个一个地数出来,还有6个。15-9=6 算法二:9+6=15 15-9=6 算法三:10-9=1 1+5=6 算法四:15-5=10 10-4=6 算法五:15-10=5 5+1=6 ……

学生汇报,老师把各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方法,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在小组中说一说为什么。

(3)小结:小朋友们都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那你能不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说一说你的想法?(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4)你还知道其他十几减9的算式吗?(师随机板书)

(5)小结:刚才,小朋友用了摆小棒,看图数数,用加法算减法,还用了从15里面拿出10减9,再加的办法,知道了小丑原来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6个。而且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了一些其他十几减9的题。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要正确地认识和承认学生的差异,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能从教师对每一种方法的肯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与同学交流,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

师对他们的尊重,从而增加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三、巩固训练 1. 书上的“做一做”。

2. 做一个全班同学都可以参与的计算游戏。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学会了什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11-9= 12-9= 13-9= 14-9= 15-9= 16-9= 17-9= 18-9=

师:你们为什么算得越来越快?你从这些算式里还能发现一些什么? 《十几减8》参考答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第13页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减8是上一节的一次练习和延伸。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 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十几减8的方法。

2. 使学生初步学习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8,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的思考方法。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自主探索十几减8的方法和算理。 教具学具: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看卡片写得数,做完集体订正。

(1)8+3= 8+7= 8+4= 8+6= 8+5= 8+8= 8+9= 8+10= (2)13-9= 16-9= 12-9= 11-9=

15-9= 18-9= 17-9= 14-9= 2. 说说“14-9”的计算过程: (1)破十法 (2)想加算减法

3. 填一填:(点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

8+( )=12 8+( )=14 8+( )=15 8+( )=17 12-8= 14-8= 15-8= 17-8= 二、探究新知。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减法算式。

师:上面减法算式里的12、15、14、17,都减一个什么数?

今天希望大家能自己找到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十几减8) 观察课本第13页的情境图:

师: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图中的数学信息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试着解答问题。 说一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小结:“想加算减法”和“破十法”都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常用放啊,在计算中经常用到,你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只要结果正确就行。

设计意图:是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操作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尽量让每个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实践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巩固训练

1. 13页的“做一做”。 2. 口算训练。 四、课堂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谈谈感想及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十几减7、6》参考答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第14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理解“十几减7、6”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十几减7、6”。

2.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发现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十几减7、6

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并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难点: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口算提卡:

15-9= 17-8= 11-8= 13-8= 19-9=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计算十几减8、9时,我们一般可以采用想加算减或是破十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减法。(板书课题:十几减7、6) 二、探究新知。

1. 故事引入:出示14页情境图。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从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2.师:看看美丽的金鱼在鱼池里快乐地游来游去,小红和小军高兴极了。他们请我们来帮忙啦:“小朋友们,用你们的知识帮帮我们吧!”

师:先来解决小红的问题好吗?

要知道红金鱼有几条,怎样列式呐?说说为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算式:13-7=

师:13-7如何计算呢?学生同桌两人一组讨论汇报。 生回答。…… 师:你们真聪明!

小结:计算十几减7,我们仍可用想加算减、破十法等计算方法。

师:根据刚才的计算方法,你会解决小军提出的问题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计算13-6。

师:相互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谁的方法计算最快?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刚才我们除了计算了十几减7,还计算了十几减6,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 3. 口算练习。

15-7= 14-6= 15-8= 14-8=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你们发现了不少秘密!15-7=8,15-8=7,这两题中的3个数都是一样的,在这样的题目中交换减数和差的位置,就可以得到一个不同的减法算式;在想加算减时,这两题的饿加法算式都是8+7=15,因此,我们也能利用这样的规律计算十几减6.

三、巩固训练 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7、6,知道计算十几减7、6仍可用想加算减和破十减的方法,还知道了一道减法算式可以改写成另一道对应的减法算式。

《十几减5、4、3、2》参考答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第17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计算,使学生学会自主地选择计算方法,独立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数学并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3.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十几减5、4、3、2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正确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口算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提卡,学生快速抢答。

11-9= 16-8= 13-7= 10-4= 4+8= 11-7= 12-8= 15-6= 10-7= 2+9=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17页的两组算式。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说给你的小组听。 学生汇报。

师: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三、巩固训练

1. 17页的“做一做”。 2. 12-几的退位减法。 12-9= 12-8= 12-7= 12-6= 12-5= 12-4= 12-3=

自由练习,指名回答。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 并说一说算式的差与减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师小结:被减数相同,减数越小,差越大。 3. 17页的思考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已知算式的特点,再根据要求填一填。 四、课堂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谈谈感想及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参考答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第20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 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具体情景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能够分清给出的已知条件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已知条件是多余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想一想,算一算。

6+5= 7+8= 8+4= 11-5= 15-7= 12-8= 看到这些题,你想到什么? 2. 独立完成

13-9= 16-7= 17-6= 12-6= 15-9= 14-7= 18-9= 12-5= 11-4= 16-8= 13-6= 17-8= 集体订正,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看的是什么体育节目?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看来,大家都非常热爱体育运动,一谈起体育运动,大多数同学都兴奋不已。今天我们再次到运动会上去看一下比赛最激烈的足球比赛怎么样?

出示20页的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还有几人没来?

二、探究新知。

1. 解决问题:还有几人没来?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还没有用上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这道题怎样列式呐?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用减法16-9. 师:那么你怎样计算呢?

先想一想,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利用学具摆的,让学生一边说,一边到展台展示。 2. 操作交流,解决问题。

方法1:从总数16中一个一个地圈,一共圈去9个,还剩7个,所以16-9=7. 方法2:把16分成10和6,10-9=1,1+6=7 方法3:…… 方法4:……

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在解决这类题时,首先要根据题目中所给信息,发现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找要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把有用的留下,最后列式解答。

三、巩固训练 1. 做游戏。

先摆出11~18等数字卡片,表示几位小朋友分别拥有的图书本数,四个同学分贝拿一张“-9”、“-8”、“-7”、“-6”的卡片,任意在某个数的前面停下,表示借9本书,同桌列式回答。

2. 20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把题目认真读一读,从中找出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找出要解决的问题所需

的条件,最后列式解答。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用什么方法?应注意什么?

《整理和复习》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4页及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比较熟练的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2.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20以内退位减法表总结及规律总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一)找规律,填表。 1.出示下表。

【这个设计独具匠心,利用课本提供的材料加以改造,让学生找规律填空。有利于诱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而且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动手。实践表明多数学生能正确

的填出所缺的所有算式。】

要求:仔细观察,从已有的算式中找到规律,把所缺的算式填出来。 (自由发言,想填哪格,就填哪格。) 2.说说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么想的?

【这时学生一般只能直观地感知规律,如回答第一列第3格为什么填12-9,学生会说:“因为上面是11-9、12-9,所以下面应该是13-9。”不经提示,就能自觉地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来总结规律的学生毕竟不在多数。】

3.讨论(出示已填完整的减法表)。

a.竖着看,第一列的得数有什么规律?算式有什么规律? b.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

(酌情启发:横看,有什么规律?竖看,有什么规律?)

【这里,教师先让学生说出竖看每一列得数的规律,再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差会从小到大依次增加1,从而让学生发现每一列的减数都相同,被减数从上至下一个比一个大1,所以差也依次增加1。这样引导,学生容易发现规律,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感悟被减数、减数与差的依存关系。类似的,横着看也这样引导。】

4.小组活动,动手操作,重排退位减法表。(见课本第24页。) (提供每组一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 小组合作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地排成一个表。

【教材提供的这一教学设计,既可以起到巩固强化已有认识的作用,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尽管学生对这个表的规律已有所认识。但要他们自己重新构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实际教学时,还需要教师通过巡视,提醒学生如有困难可以先看看书上的表再排。但一般不要照着书上的表格来排。】

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课本第24页的第1题。) a.差是6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想不出的可以看减法表。

【这个问题并没有限定差是6的算式的范围。所以一开始学生会说出原来学过的10以内差是6的算式,个别学生还可能由14-8=6、15-9=6类推出16-10=6、17-11=6等尚未学习的减法算式。对此,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类,然后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这节课复习的退位减法上来。】

学生可能说出:6-0=6、7-1=6、8-2=6……20-14=6……引导他们分类:其中哪些是上学期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哪些是以后要学的?

b.差是7的一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都说出来吗? c.你还能说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 (二)解决问题 教材第24页的题2 二、课堂独立练习 练习六1-5题 三、总结,布置作业

《给定标准分类》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第27页内容及练习七。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学生在学会了按一定标准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可变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团结合作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树立

师:操场上有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可能有的问题:参加游戏的有多少人?大人比小孩多几人?女人比男人少几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活动,搜集信息,提出问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合作探究分类的方法。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参加游戏的有多少人?”吧,先来数一数有多少人,怎样数更快?

学生数数,并交流、确定方法。

学生大多能想出按男女性别、大人和孩子来分类统计。

师:小朋友们都想到要确定一个标准,按男女性别也好,按大人和孩子也好,然后再去整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分类并整理数据。

学生自己分类并整理数据。

学生汇报整理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电脑上做表格。

师:通过这个表格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解决了哪些问题?还能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按照自己找出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统计,充分体会分类统计的必要性。

3. 对比体会分类的标准。

师:观察这两个表,都是在分这些人,为什么分得的结果不一样? 生:两次分的标准不同,一个按大人和孩子分的,一个按男、女分的。 师:那有什么相同的? 生:总数不变。

小结:看来分类的时候,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但是不论怎么分,最后的总数都应该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三、巩固练习

1. 课本28页“做一做”。

2. 练习七第4题。

3. 分类欣赏,感悟生活中的美。

设计意图:延续例题的情境,让学生把单调的统计做活,进一步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数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会点数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感受“十”在计数中的作用,知道10个十是100,感受“十”与“百”的关系,感受100与50、20等数的关系。

2.结合具体的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并进行简单的估计。 3.使学生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对数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百位及计数单位“百”,深入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感。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初识百以内的数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O~20这些数,你能从1数到20吗? 教师随着学生回答呈现下图中的1~20各数。

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教师:今天又来了几位新朋友(在上图中呈现45、70、98),看看你们认识吗? 教师:看到大家都认识,又来了更多的数朋友(呈现下图)。

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教师:看来大家对这些数都有所认识。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二)数一数,感受100有多大 1.估一估、数一数,初步认识1 00

教师(出示百羊图):绿色的草地上来了一群羊,请你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只羊。 教师:到底有多少只羊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请来了一位老朋友(将10贴在黑板上),认数的时候它可是我们的好朋友呢!

教师(在百羊图上圈出10只):我圈出来的是10只,现在你再估一估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之后再10只10只地圈一圈,并数一数。

教师:大家都数对了,这是100只羊。100只羊有这么多!和我们以前认识的20比较,你对于100有什么感受?

2.在数数中理解数,突破数数的难点

教师:请大家从学具盆里拿出2 1根小棒摆在桌子上,要求摆完后一看就知道是21根。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结合学生作品适时追问:能一下看出是2 1吗?他请了谁来帮忙? 教师:对,他请10来帮忙,这是10根,这是10根,这是1根,能很快地看出这是21。2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师:好,下面我们在2 1根小棒的基础上,继续一根一根地数出1 00根小棒。 教师指导学生在21的基础上继续一根一根地边操作边数数,当数到拐弯数时,教师让学生停下来并追问,如“29添一是多少?”,并将新数的10根捆成一捆,再让学生说说30的组成。再继续数数,同样处理:35的组成;39再添上1是多少,40里面有几个十;39、49、79、99后面分别是多少等。

3.感受100,体会“十”与“百”的关系 教师:99再添一就是多少?

教师:对,99再添一就是100。那我们就这样10根一捆10根一捆地摆,10个10捆又是多少呢?

教师:对,10个10捆是100(将10捆结成一大捆)。 教师:这一大捆小棒就是100。谁能说说100里有几个10? 教师:10个十是多少啊?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10个十是一百。 4.分一分、合一合,多角度感受100

教师:现在,请你把10根一捆的两捆小棒合在一起,合起来是多少根小棒? 教师:100里有几个20呢?请你把小棒两捆两捆地合一合,看看100里有几个20。 教师(呈现未结成捆的1 00根小棒):现在这一大堆是100根,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数就能从100根小棒中拿出大约50根小棒?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教师:100里有几个50?

(三)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

教师:刚才我们借助学具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其实100以内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1.完成“做一做”第2题

教师(出示第2题情境图):你们能很快看出是多少吗? 教师:要想很快看出有多少个泡泡,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请“十”来帮忙。

教师:好,那大家让“十”来帮帮忙吧! 学生实际圈一圈,10个10个地数一数。

教师:为什么圈一圈以后就一下子看出是多少了呢? 2.补充练习一

教师(出示下图):小猪收了多少个苹果?

教师:这次怎么一下就看出是多少了啊?

教师:原来又是“十”在帮忙,“十”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3.补充练习二

教师:我想请大家看一个更有意思的比赛——大力士比赛搬砖。看!(呈现下图)大象搬了多少块砖?

教师:大象已经搬了多少块砖? 教师:你怎么这么快就数出来了?

教师(呈现下图):大象还差多少块就搬100块了?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哦!原来10个十就是100(呈现下图)。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数了1 00以内的数,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感受?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知道几个十就在计数器上的十位上用几个珠表示,几个一就在计数器的个位上用几个珠表示。

2.知道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知道数位的排列顺序。 3.掌握1 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读、写。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难点:100以内数的读写。 教具学具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

学具准备:黄、蓝、红三种颜色的扣子、小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结合“l1”“20”这两个数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

2.教师谈话:上学期我们借助小棒、计数器认识了20以内的数,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00以内数的组成,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同时引入对新知的学习。 二、新授教学 (一)新课教学 1.出示情境图。

(1)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们已经学会了数数。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纽扣(出示纽扣喷绘图,课本第36页),有黄色、蓝色和红色。看看,这三种颜色的纽扣分别有多少粒呢?

(2)教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适时板书: 黄色纽扣:四十粒 蓝色纽扣:二十七粒 红色纽扣:三十三粒 2.提出问题。

刚才在“数”的过程中,得到了“四十、二十七、三十三”这三个数。这些数都比20大,

又都是100以内的数,它们又该怎样读?怎样写呢?

3.教学两位数的读写。

(1)以前我们能用小棒,还能在计数器上表示20以内的数。现在同学们能用小棒、能用计数器来表示这些数吗?

(2)教学“四十”的读、写。

①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在计数器上表示出“四十”。(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强调为什么在十位上要拔四颗珠子)

②教学“四十”的写法:先在十位上写4,表示4个十;然后在个位写0。 ③教学“四十”的读法:因为有四个十,所以读作“四十”。

④拓展:如果有五捆小棒,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呢?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 ⑤小结:有“几个十”就要用几捆小棒来表示,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就要拨几颗珠子。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要先在十位上写几,再在个位上写0。

(3)教学“二十七”的读、写。

①“二十七”这个数又该怎样用小棒表示呢?教师随学生的发言适时出示小棒图。 ②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二十七”。

③教学“二十七”的写法:先在十位上写“2”,表示2个十;再在个位上写“7”,表示7个一。

④教学“二十七”的读法。(强调读的时候,同样是先从十位读起) (4)教学“三十三”的读写。

①借助CAI演示将“三十三”用小棒表示、并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②教学“三十三”的写法。

思考: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同桌的同学互相议一议。

讲述:看来同样都是数字“3”,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

③教学“三十三”的读法。

4.认识“百位”,教学“100”的读写。

(1)这些纽扣一共有多少粒?(教师随学生发言适时板书,共一百粒) (2)用小棒表示“1个百”。

(3)结合计数器认识“百位”,并在计数器上表示“1个百”。

(4)教学“100”的读、写。 (二)归纳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不论读数或写数,都要从高位开始。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写一写、读一读、拨一拨,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巩固练习

1.第37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第39页第7题。 3.第39页第5题。 4.第39页第8题。

设计意图:不同层次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使他们都能体现成功的快乐。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新的发现,说给你的朋友听一听。 2.课堂作业:第39页第6题。

设计意图:结尾部分安排交流,不但满足了孩子爱动、好玩乐于交往的心理需要,而且为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良好时机,此时他们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见解广泛地进行交流,彼此取长补短,使认识逐渐趋于完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0以内数的读写的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的学习通过直观演示作支撑、让学生的学习动起来、活起来。

1.首先利用学过的知识做铺垫,掌握方法。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了20以内数的读写,认识了数位有十位和个位,并且知道了各数位代表的意义。因此,本节课先复习旧知,不但能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而且能顺利的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2.利用小组合作,总结100以内数的读写法规则。

学生对20以内的数的读写基本已经掌握了,对于怎么读写100以内的数,基本是用类推和迁移的方法,但上升到用数学用语来总结,难度就很大了。大部分学生都会总结读数和写数都是从前一位起。最后引导学生懂得和明白高位与前一位的区别,对数学理论的总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 “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

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l页。 教材分析

数的顺序也就是百数表,是学生认数的第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认数是数数、读数,初步感知,会读,会写。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大小,培养数感,形成数感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要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让学生去经历、感悟,培养数感,另外就是渗透数的大小比较。

学情分析

100以内数的顺序是在读写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孩子前面数数时已经接触到数的顺序问题,明白相邻的数的概念。教材主要通过学生填表复习数数、写数,又更加清楚100以内数的顺序,再通过涂一涂、找一找发现有趣的排列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填百数表,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和规律,巩固数的读写。

2.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100以内的数按顺序进行整理,并寻找规律。 难点:自主探求规律和运用规律。 教学设计

一、自主探索,整理百数表

1.激趣。(课件出示教材上的“百数表”)

师:今天,数学王国里特别热闹,数字娃娃们正排着队要举行运动会呢!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数字娃娃是怎么排队的?

设计意图:用童话般的语言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之间相互说一说。 2.完整填写百数表。

师:队伍里面还有不少位置是空着的,你知道是哪些数字娃娃还没赶来吗? 学生一边数数一边填写书上的表格。 填完以后,看着百数表把数顺次读一读。 师:这是一张完整的百数表,从l排到100。 再集体读读百数表。

设计意图:朗读感知百数表里各数的位置关系。 二、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1.探究整体规律。(课件展示填写完整的百数表)

(1)师:请你横着选几行数,分别顺次读一读,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课间巡视,参与交流。

集体反馈:横着看,在同一行数里,左边九个数十位上的数是相同的;个位上的数依次分别为1、2、3……9;最右边的一个数是整十数,它十位上的数比左边九个数十位上的数要多1;横着看同一行数中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

(2)启发:再竖着选几排数分别顺次读读,议议,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交流。

集体交流:竖着看,在同一排数里,个位上的数都相同;十位上的数依次为1、2、3……9;竖着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0。

再次启发:你还能斜着看,找到更多的规律吗?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说给你的同桌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符号表示10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0以内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学习过程体现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数学知识要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比较、思维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放在掌握比较100以内数大小的方法。难点是灵活运用1 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将例题设计成故事形式,通过小明和小芳的对话,引出要求解决的问题,调动了学习的兴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在数学活动中,通过比较计数器上的两个数的大小。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达到有效的学习,体现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归纳、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总结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练习做到开放且有梯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猜测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

通过五只“羊”植树绿化大自然,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用“多少”描述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3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数球”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教材在编排上,把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更多地放给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在书上很难找到可以单纯地模仿与记忆的内容,而需要以 “做数学”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主动地去观察、想象,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描述数量之间关系,可以培养学牛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为以后估算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会比较大小,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为学习本课知识做好了铺垫。由于学生年龄小,虽然对“多一些、少一些”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多得多、少得多”学生生活经验少,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概念,教材没有数量上给予限定,全凭学生的直觉感觉与理解。所以,学生学习本节课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 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具学具

课件、各种颜色的球。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班上的老师有几个?多吗?

学生会兴奋地说:1个,少!

师:老师的人数和我们班同学的人数相比,怎么样? 生:老师的人数比我们班同学的人数少得多。 师:我们班有多少人? 生:60人。(师板书:60)

师:我在前年教的班级有48人(板书:48),我们这两个班的人数相比,48比60怎么样? 生:48比60少一些。 师:60比48怎么样? 生:60比48多一些。

师:现在老师把数改变一下(板书成:98, 90),这两个数相比呢? 生:98比90多一些,90比98少一些。

师:这两个数相比呢?(师边说边板书成:8,80) 生:80比8多得多,8比80少得多。

师:这些数都是一百以内的数,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多少(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多得多、少一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 1.例题的探讨。

师:现在,老师领你们去参观我们的体育器材室(出示主题图)。看看我校为同学们准备了多少种乒乓球,每种球有多少个。

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红球有58个。 蓝球有15个。 黄球有10个。

师:我们把这三种颜色的球进行比较,看能得出哪些结论。我们来分组讨论,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学生讨论时,师板书 “58,15,10”,然后参与学生的讨论)

一阵激烈的讨论之后,汇报讨论结果。 师:谁想把讨论的结果说给老师听?

引导学生说出:红球58个比蓝球15个多得多。(师板书:多得多) 引导学生说出:蓝球15个比红球58个少得多。(师板书:少得多) 生1:蓝球15个比黄球10个多得多。 生2:应该是蓝球15个比黄球10个多一些。

师:蓝球15个比黄球10个多得多,还是多一些呢?用哪一个词描述更合适呢?请同学们再讨论讨论。

讨论后组长汇报情况,其他同学评价补充。(讨论之后,大多数学生仍坚持说是多一些) 师:请同学们把这三个数58、15、10放在一起看,那么15和10比用哪一个词更恰当呢?谁能说一说理由?

师引导学生说出:用“15个比10个多一些”较恰当。这三个数中,15个比10个多了5个,而58个比15个多了43个,所以58个比15个应该是多得多,15个比10个应该是多一些。

师:有道理,我也认为多一些更合适。大家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师板书:多一些) 师:还有别的结论吗?

生3:10个比15个少一些。(师板书:少一些)

生4:红球58个比黄球10个多得多,黄球10个比红球58个少得多。 师:还有吗?

学生可能想到:(1)红球和蓝球合起来的个数比黄球多得多。

(2)红球和黄球合起来的个数比蓝球多得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两个数比较后,再三个数比较,逐层深入,慢慢启发,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使学生对数目之间的大小关系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2.例题的拓展。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我们把三种球的个数相比较得出了这些结论,谁还能再举几个数来比一比?提示学生可以说自己身边的事,例如本班男女生人数,本年级任课老师的男女人数等。

同桌相互说一说。 再指名说一说。

师小结: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通过刚才的比较,请你们想一想,一个数和不同的数进行比较,结果一样吗?

生(齐答):不一样!

师:对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对具体数的比较来说的,它不是固定的。 设计意图:看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否能灵活运用“多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练习巩固,实际应用

1.师:我们参观完了体育器材室,下面老师领你们去观看同学们的课外活动,请你们注意观察各组的人数,比一比每一组的人数,谁多谁少?愿意吗?

生(齐答):愿意!

师:老师说跑步组的人数,请你们把它和其他组的人数相比。听好了,跑步组的人数是28人,跳远组的人数比跑步组的人数少得多,跳远组的人数可能是多少?跳绳组的人数比跑步组的人数少一些,跳绳组的人数可能是多少?老师给3个答案看谁猜得最正确。一是25,二是20,三是70请猜数。

估计大部分学生能猜正确。 2.师:请同学们猜猜老师的年龄。

首先指一名学生说出妈妈(或爸爸)今年的年龄,估计有37岁。

师:老师今年的年龄和你妈妈的年龄差不多(师板书:差不多),给出3个数据35、50、30,来判断今年老师的年龄。

学生会很高兴地猜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有意从校园内外收集素材,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真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进一步的理解。

四、回顾内容,引导总结

师:在这节课你们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懂得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也可评价一下别人。

师:在这节课中,有好多同学也都表现得很好,他们认真思

考,还积极发言。个别同学没积极思考,老师希望你下一节课有所进步。

设计意图:让同学自己反思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能力,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与自己的缺点,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得到锻炼。

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21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