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细胞生物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02 22: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交通大学 细胞生物学 博士生导师 程金科

蛋白质SUMO修饰与肿瘤和代谢性疾病 考试科目

备注

1101 英语(必 选)

----------------- 2805 分子生物学

蛋白质SUMO修饰与肿瘤和代谢性疾病

程金科

2815 生物化学 (以上任选一门)

----------------- 3846 细胞生物学(必选) -----------------

生命科学相关类,不要求工作经历;可接受“入学申请”

1101 英语 1105 法语 (以上任选一门)

-------------

活性氧相关细胞信号转导、蛋白质修饰和疾病

----

易静

2818 细胞生物学(必选) -----------------

3846 细胞生物学(必选) -----------------

易静,女,1957年2月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副院长。199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人体组织学和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1993至1994年在法国国立健康卫生研究院(INSERM)第28单位做博士后,2001年1至2002年在美国伊利诺宜大学芝加哥分校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活性氧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和蛋白质修饰。先后负责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杂志论文20余篇,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两届担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副主任和细胞生物学教学和普及分委会副主任、上海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报》、《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杂志编委。 代表性论著:

1. Huang C, Han Y, Wang Y, Yan S, Sun XX, Yeh ET, Chen Y, Cang H, Li H, Cheng J, Tang XM, Yi J. SUMO-specific protease 3 is responsible for HIF-1 transactivation under mild oxidative stress via P300 de-SUMOylation. EMBO J. 2009, Aug. 13, Epub.

2. Zuo Y, Xiang B, Yang J, Sun X, Wang Y, Cang H, Yi J. Oxidative modification of caspase-9 facilitates its activation via disulfide-mediated interaction with Apaf-1. Cell Res, 2009, 19(4):449-457.

3. Wang J., Yi J. Cancer cell killing via ROS: To increase or decrease, that is a question (invited review) Cancer Biol Ther. 2008, 7(12): 1875-1884

4. Cai J, Niu X, Chen Y, Hu Q, Shi G, Wu H, Wang J, Yi J. Emodin-induced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hibits RhoA activation to sensitize gastric carcinoma cells to anoikis. Neoplasia. 2008, 10(1):41-51

5. Yi, J.; Yang, J.; He, R.; Gao, F.; Sang, H.R.; Tang, X.M.; Ye, R.D. Emodin enhances arsenic trioxide-induced apoptosis via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inhibition of survival signaling. Cancer Res. 2004, 64: 108-116

主编教材:《医学细胞生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除了研究者自身的因素外,更需要建立与培育微环境的“主动”功能,也就是我们所指的学术氛围对一个研究者的影响,它所建立的是一个能对研究者精神上发生影响的微环境,包括研究者形成踏实、严谨、理性、交流和团队精神。

■ 在比较国内外成功的一些做法后,我发现国内有几个方面是不利于学术氛围发展的。一是没有建立常规的学术交流机制,二是学科内相关实验室数量偏少,即没有达到进行学术交流的“critical mass”。

■ 过去研究生培养及管理几乎一切全由导师包办,缺乏相对独立的考核机制,这样很容易造成只注重论文,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和能力的培养。

■ 精神对一个人的成长更为重要,它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能帮助研究生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品德。这种实验室的精神,我把它称之为“实验室文化”。一个实验室的文化,实际上是这个实验室的一个“标签”(Identity)。

影响学术氛围的“微环境”

作为一位学者,这几年来,我感触最深也是最想谈的是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一些话题。真正当我提笔时,学者的身份便开始主导我了。6年前,当我准备从美国回国工作时,特别单纯地只想建一个实验室,所以在医学院的面试非常顺利。当学校答应我建立一个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后,我便愉快地签订了合同,并于2007年9月正式加入交大医学院基础医学院。3个月后,新建立的细胞信号转导实验室,包括实验室的所有活动如Lab Meeting、Journal Club等都按照我最初的设想正式开始运行。在运行差不多一年后,有一天我在办公室工作累了,便随意的向实验室走去。当还在实验室外的走道的时候,我听到了实验室里是欢歌笑语,而在我踏进实验室的一瞬间,实验室一下子鸦雀无声了,这突然使我感到我可能有了某种所谓的“威严”,而这正是我回国时下决心要摒弃的。后来,我实验室一个老技术员给我讲,“程老师,学生们都特别害怕星期一的Lab Meeting”。我问:“为什么?”,她告诉我:“你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汇报进展,他们感到压力太大”。此后,我便开始思考,为什么在国外一种很通常的做法,在国内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同样令人奇怪的是,当国内的学生去国外实验室后,面对同样的做法时却能坦然面对。这是为什么?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国内外氛围的差异?发达国家像欧美有非常成熟的进行科学研究的做法,包括如何培育学术氛围。很显然,我们国家科学研究事业的大发展才刚刚开始,国外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于是,我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我应该为建立这种正常的学术氛围做点什么。

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开始研究什么是学术氛围。我们在进行细胞生物学研究时,常常要提及微环境的概念,即位于细胞之间的细胞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早期对微环境的认识,主要认为它对细胞起一种支持作用,即为细胞提供生存空间的支撑、提供细胞的养分、接受细胞废物等一些“被动”的功效。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微环境除了这些“被动”的功能外,还对细胞的各种行为可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许多情况下,是微环境“主动”作用于细胞的结果,它可以引导细胞发生各种行为反应,这尤其在肿瘤微环境对肿瘤

细胞行为的影响的观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一个研究者而言,我们所指的学术氛围不就是微环境吗?你工作的实验室、系及研究所或一个学校,提供给你进行研究的实验室空间、科研用的仪器设备和经费等,这些都是微环境的“被动”功能,是开展研究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换一句话说,你具有了从事研究的物质环境。但要使你的研究高效率和富有成果,仅有这些“被动”条件显然是不够的。除了研究者自身的因素外,更需要建立与培育微环境的“主动”功能,也就是我们所指的学术氛围对一个研究者的影响,它所建立的是一个能对研究者精神上发生影响的微环境,包括研究者形成踏实、严谨、理性、交流和团队精神。

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学术氛围建立的过程

学术氛围对从事科学研究者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起正常健康的学术氛围,从而有利于科研的开展,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呢?在比较国内外成功的一些做法后,我发现国内有几个方面是不利于学术氛围发展的。一是没有建立常规的学术交流机制,二是学科内相关实验室数量偏少,即没有达到进行学术交流的“critical mass”。在这个时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准备进行学科重组,要把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和医学科学院中一些PI实验室合并成立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并希望我来担任系主任。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可以利用它来建立一种正常的学术交流机制,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本不想当“官”的我便不加推脱地接受了系主任这一委任。这个系建立之初,便有了6个PI实验室,其PI和学术骨干都是近期从国外回来或有相当长时间的国外学习与工作的经历。当我们引入国外的一些成熟且成功的做法时,这些PI与骨干比较容易形成共识。

于是,我们开始实行研究生第一年轮转制度,并要求研究生成立Journal Club,每周进行一次文献导读,由研究生主讲,每次至少有一位导师参加并进行点评。随后,我们又开展了研究生研究进展系列报告,要求第3年或5年的研究生公开报告自己的课题研究进展。此外,以外请教授为主的系列学术报告也相继开展。随着这些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验室PI与PI之间的合作机制逐渐增多,团队精神亦同步提高,过去常见的同行即冤家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们进一步将学术交流机制拓展到了我们系外,相继成立了由基础与临床相关实验室组成的代谢、心血管、肿瘤和神经性疾病等专题沙龙,由我们系里的相关PI负责基础实验室的召集,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这一系列学术活动的开展,必然会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随着系PI队伍的扩大,实验室与研究生的数量亦相继增加。如何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控制是系学术氛围建设所面临的新挑战。过去研究生培养及管理几乎一切全由导师包办,缺乏相对独立的考核机制,这样很容易造成只注重论文,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和能力的培养。于是,我们系制定了系研究生培养管理条例,明确提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一系列考核机制。这主要包括轮转考核、硕转博考核、中期考核和预答辩制度。轮转考核是新进来的研究生参加3个实验室的轮转,在每一个实验室轮转结束后,要提交书面总结报告和在实验室lab meeting上进行口头报告,在3个实验室轮转结束后,系组织所有参加轮转的研究生与指导教师一起进行总结,由研究生详细汇报在各个实验室轮转的情况与收获,并由所有指导教师进行评判,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进行奖励。硕转博考核是在第4学期进行,主要全面考核拟转博的研究生的知识面、科研思路以及对论文课题的理解。中期考核是在硕博生的第3学年和直博生的第2年进行,主要考核研究生课题的进展。预答辩是在研究生申请正式答辩前,由学科来把把关,按照系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全面审查研究生是否合格,包括研究生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当然亦包括论文工作。所有这些考核都需要先提交书面报告,

送同领域专家评审后,再进行口头答辩,由校外专家打分。这些研究生培养的考核过程,其实质也是一种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检查了研究生培养的进展情况,而且对提升学术氛围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实验室文化建设是学术氛围形成的重要部分

近些年,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还常常见到一个概念“niche”,它强调的是细胞所具有的一些独特的活性,比如造血干细胞要在骨髓中要维持其“干性”,往往仰仗于它所处的独特的周围环境,即骨髓中多种细胞及间质组成的一个“微生态”。同样如此,一个研究生的成长除了学科所提供的学术氛围,还需要所在的实验室的“niche”,包括这个实验室所拥有的物质的和精神上的一切。在我看来,精神对一个人的成长更为重要,它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能帮助研究生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品德。这种实验室的精神,我把它称之为“实验室文化”。一个实验室的文化,实际上是这个实验室的一个“标签”(Identity)。除了一些常见的如“努力、踏实、认真、诚实”外,还应该在实验室中倡导“积极向上”、“团队合作”的精神。实验室文化的建设,不是一个短期行为,一定要长期的坚持,特别是新成立的PI实验室,其成员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因此要形成实验室文化,特别考验PI的“韧劲”,并且PI的一些个性特征亦往往会反应到所形成的实验室文化中。

急功近利往往是正常人才培养环境的终结者。我们管理者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采用运动式的做法,使用各种考核的量化指标,评选各种各样的人才项目,我认为这些功利性的管理措施过多不利于创新型人才正常环境的形成,因而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这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学者小传

程金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系主任,医学科学研究院细胞信号转导实验室PI,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PI,上海市肿瘤微环境与炎症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和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

1997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获得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98-2004年在美国The University of Texas-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2005年任The University of Texas-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Instructor;2006-2007年任The University of Texas-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Assistant Professor。2007年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至今。

主要从事蛋白质修饰与细胞信号转导领域的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炎症与代谢相关疾病过程中细胞信号转导的作用与分子细胞生物学基础。近几年,他利用小鼠基因敲出模型,成功地解析了蛋白质去SUMO化蛋白酶在缺氧信号通路、心脏发育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SUMO化修饰调控蛋白质稳定性的分子机制以及血管生成的分子调控机制等。 在Cell、Molecular Cell、Nature Cell Biology、MCB、JBC、Oncogene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项目和上海市科委等基金资助。

第十一批会员名单

会员登记号

S231100354M S231100355M S231100356A

姓名

张 鹏 徐安健 郝娟婷

工作单位

中国航天员科研与训练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S231100357A S231100358A S231100359M S231100360M S231100361M S231100362M S231100363A S231100364M S231100365A S231100366A S231100367M S231100368A S231100369A S231100370A S231100371A S231100372A S231100373M S231100374A S231100375A S231100376M S231100377A S231100378A S231100379M S231100380A S231100381M S231100382M S231100383M S231100384A S231100385M S231100386A S231100387M S231100388M S231100389A S231100390M S231100391M S231100392M S231100393M

李明颖 鄂迎春 代 丽 吴 畏 盛仙永 陈 佺 杨蕾蕾 陈其军 熊继元 柳星峰 齐晶晶 赵心怡 李志强 匡 正 王业启 黄慧哲 田 甜 韩延超 张 瑜 郑小凤 覃新程 赵 龙 李 响 吴 笛 张 敏 张淑平 王 钊 贾顺姬 齐 心 张 彦 王 剑 孙 强 翁土军 兰 雨 侯 宁 杨晓明 赵增明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所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科技导报编辑部 清华大学生物系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科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生物系 清华大学生物系 清华大学生物系 清华大学生物系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清华大学生物系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清华大学生物系 清华大学生物系 清华大学生物系 清华大学生物系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发育生物学实验室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清华大学生物系 清华大学医学院 清华大学生物系 军事医学科学院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八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八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S231100394M S231100395M S231300101M S231300102M S231400015M S232100053M S232100054M S232200094M S232200096M S232200097M S232200098M S232200099M S232200100M S232200101M S232200102M S232200103M S232200104M S232200105M S232200106M S232200107M S232200108M S232200109M S232200110M S232200111M S232200112M S232200113M S232200114M S232200115M S232200116M S232200117M S232200118M S232200119M S232200120M S232200121M S232200122M S232200123M S232200124M

程 萱 刘春明 韩增胜 李 健 石亚伟 赵伟东 陈 澄 刘睿智 张应玖 井 玲 张赢予 张淑芹 徐 辉 张秀云 张馨木 孙 非 周庆伟 刘志屹 颜炜群 周余来 李相军 马 杰 丛登立 侯 宜 任立群 王 毅 丛中一 王 芳 石 毅 宿晓云 陈 月 申斯乐 费晓方 周秋丽 郝东云 牛春波 闫 旭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教研室 中国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教研室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吉林大学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分子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

S232200125M S232200126M S232200127M S232200128M S232200129A S232200130M S232200131M S232200132M S232200133M S232200134A S232200135A S232200136M S232200137M S232200138M S232200139M S232200140M S232200141M S232200142M S232200143M S232200144M S232200145M S232200146M S232200147M S232200148M S232200149M S232200150M S232200151M S232200152M S232300094M S232300095M S232300096M S232300097M S233100265M S233100412A S233100413M S233100414M S233100415A

王丽萍 孙 逊 薛冬桦 杨康鹃 李 博 金雄吉 张子波 金梅花 金艳花 刘 洋 吕福庆 盛天昕 陈立梅 张 适 潘安娜 李淑波 鞠文博 张 媛 周 艳 董志恒 王 丹 于春艳 盖晓东 历 春 武玉久 张德刚 王尔孚 王瑞雪 聂 桓 施树良 田艳艳 王志玲 管兴华 康迅雷 程金科 王 玮 颜 标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 长春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 延边大学医学部生物学教研室 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 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 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 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

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部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部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华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教研室 北华大学医学院

北华大学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北华大学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北华大学医学院

北华大学医学院形态实验室 北华大学医学院 北华大学医学院

北华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北华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北华大学医学院 北华大学医学院

北华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教研室 北华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教研室 北华大学医学院 吉林省生殖医学研究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白求恩军医学院 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教研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教研室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分子生殖与干细胞生物学实验室

S233100416A S233100417A S233100418A S233100419A S233200088A S233200089M S233300182M S233300183M S233300184M S233300185M S233300186M S233300187M S233300188M S233300189M S233300190M S233300191M S233300192M S233500151M S233500152M S233700200A S234200160M S234300025M S234600001M S235000076M S235000077M S235100239M S235100240M S235100241M S235100242M S235100243M S235100244M S235300074M S235300075M S236500018M

施凌峻 熊 集 侯若愚 侯 瑛 胡 平 张 朝 周小峰 高 赟 陈汉民 活 泼 魏培莲 刘士旺 黄 俊 徐 晖 方向明 徐晨明 蔡 巍 林 政 王冰梅 李坤朋 刘江东 张 健 李冬娜 郭燕燕 邓 芳 杨俊宝 母 波 王 婉 申跃武 章 欢 陈保锋 罗 敏 周轶平 李惠武

上海交通大学分子生殖与干细胞生物学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分子生殖与干细胞生物学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分子生殖与干细胞生物学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生化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生化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海南医学院 第三军医大学 第三军医大学 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川北医学院基础部 川北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昆明医学院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 昆明医学院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 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1x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