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浅议 - 以家庭习惯教育为例

更新时间:2023-12-18 02: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家庭教育浅议

——以家庭习惯教育为例

说到教育,我们自然而然地总会想到学校教育,其实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应包括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专门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的发展也就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它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人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高的地位。而在家庭教育中,习惯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在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疑问和问题,希望此文能给父母们一点启发。

一、家庭教育概论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家庭中其它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或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教育对个体一生的成长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这一特殊的重要作用是设计和实施家庭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其良莠足以关系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败。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这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职能所在,不同于学校教育,她不会传授知识、技能等具体生活本领,这不仅因为家庭无力完全承担智育职能,而且因为人的生活本领是在人之为人的那个本性里面的,如果不知道该如何做人,就难以真正掌握、更不能正确运用各种知识和本领,也就不会拥有一个真正成功、幸福的人生。正是由于一些家长轻视甚至忽视做人教育,导致孩子出现人格残缺,因而其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也多不理想,孩子不堪重负,厌学情绪日重,有的甚至自杀或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可见为人之道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部分。只有注重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做人,才能真正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才是真正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多少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健康的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被接受,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的心理印象能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如果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好。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要及时。常言到: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当发现孩子身上存在问题是,要及时教育、及时纠正,使不良行为习惯被纠正于萌芽状态中。 (二)庭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家庭教育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决定了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这一重要作用,有利于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实现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的。具体地说,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影响最深刻

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也有充分的了解。这就意味着,家长对子女的谆谆教导、父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自然流露都会潜移默化地留在子女记忆中,子女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个体品德和个性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印象最深刻,影响最长久。每一个家长都要认真履行自己对子女法定的职责和义务,积极提高自身修养,努力让家庭成为子女健康成长的港湾。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身难忘的。 2.家庭教育可塑性最大

家庭教育不仅是子女接受的最早的教育,也是孩子走向社会的门户,以及学习做人做事和规范行为准则的最初课堂。它的先入为主的优势,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他们的家庭环境是否健康。家庭教育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表现为,个体对家庭环境的反映具有整体的效应,即环境的不同侧面会影响个体发展的不同侧面,“好”的环境总是有助于增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而“坏” 的环境则会毫无例外地损害个体的成长。这一切都表明,父母的言行和人格力量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子女,家长要注意自己对子女的榜样作用,还要全面关注子女的发展变化,对子女好的行为表现要及时予以强化,对子女不良倾向要及时予以纠正,防微杜渐,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其是尚未独立的未成年子女更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3.家庭教育时间最长

系统的学校教育虽然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连续进行的,但与家庭教育相比,还只是人生整个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个体从出生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尽管个体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逐渐与父母的距离拉大,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地理上,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还会持久地发挥作用,这便是家庭教育的特点。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虽然不同阶段家庭教育的作用大小不一样,但始终伴随着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教育的长时性,远远超过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大得多。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的心灵的催化剂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由家庭的小环境步入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和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不时进入孩子的视野,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抓住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是非。针对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孩子鉴别能力,优化孩子心灵,预防孩子犯错。孩子从小形成的心理障碍和疾患,很多在其成年以后都难以纠正,并且由于日积月累而越加严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孩子身上的压力也在不断加重。由于社会用人机制和考试升学体制尚无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最好不要再给孩子增加新的学业负担特别是心理上的压力(包括心理暗示所形成的压力),不要作出任何分数和升学上的硬性规定。对于社会上的焦点问题,要让孩子多接触和了解社会,让他对人生的曲折与坎坷、困难与失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世事的艰难和社会的阴暗面有必要的了解。要让孩子在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与条件中锻炼成长,着力培养其自理自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健全的人格。有时还要有意识地让他吃点苦受点累,经受一些困难、挫折乃至失败的磨练,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事实证明,世事艰难多领略,人生百味都品尝,就能有效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社会免疫力,而不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人的生存质量,在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主要是体现在精神情感方面。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父母要更多地从情感精神上关心爱护孩子,通过多种方式随时与其交流沟通,更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拿出时间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尊重孩子的个陛,关注孩子的需求,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其更多的家庭温暖和精神慰藉,及时适当地引导其思想言行。同时,要让孩子学会自我调适,减轻心理负荷,化解不良情绪,使其更快更好地走向心理成熟。

二、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习惯教育

教育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3-6岁,即幼儿和小学阶段。在幼儿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动作要快等等。在小学阶段,则要尽可能多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独立整理好书包等等。美国的家庭教育主张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美国,家长们平时很尊重孩子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依着孩子。其实美国的父母的要求是很严的,规矩也很多。在家庭里,孩子可以不同意父母的观点,但有些却是例外,例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这是没有条件可讲的。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吃饭时不要大声咀嚼,父母都会有明确的要求。美国父母非常注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管理反而越来越松,孩子到了高中以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荡。这我们国家的孩子完全不同,小学、中学是家长带着走,到了大学却有诸多的不适应,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地方。

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曾经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儿童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母,因此,父母对儿童一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责无旁贷。著名作家老舍曾经说过:“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虽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亲密的血缘关系,其情感的感染力是强的,感化作用也是大的。好家长的活,子女会听;指出的问题,子女能接受;寄于的希望,子女会记在心上,付之行动。所以说家长的表率能成为孩子生活的准则和健康成长的行为规范。19世纪的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父亲曾经说过:“生养无数个平庸无能的人,不如培养一个天才。这才是人类的真正贡献。”天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为人才,而不是庸才。因此在启蒙教育中注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人说:人之初,如同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也很容易沾染灰尘污垢。如果孩子能从小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就会使其终生受益。反之,如果让孩子先人为主地接受和形成错误混乱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待其巩固内化以后,将来要纠正过来就非常困难。这就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道理。所以,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养成教育对于孩童来讲特别重要。另外,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共同生活,亲密合作,孩子又有模仿的本能,从而使家庭在对孩子的养成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条件和很强的优势。家长应注意通过随时随地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日常行为习惯。 (一)习惯教育的基本内容

父母对儿童的启蒙影响与做人、做事、学习、生活等良好习惯的形成息息相关。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儿童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无数事实证明,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1.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

生活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洗手洗脸的习惯,洗头、洗脚和洗澡的习惯,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的习惯,剪指甲和保持衣服整洁的习惯等等。除个人卫生外,还要养成不随地吐痰、大小便,不乱扔纸屑瓜果等。此外还有健康的饮食习惯:饮食要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等。遵守时间习惯。要有生活规律,在规定的时间里就餐、睡觉、休息、学习和游戏活动等,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习惯。多让孩子做一些自身的、力

所能及的活动,诸如:自己吃饭、擦嘴洗脸、穿脱鞋袜、系鞋带、穿脱衣服、洗碗、扫地等。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实践证明,如果两方面对幼儿所提要求不同,就会相互抵消教育作用,造成孩子“无所适从”或带来行为表现的两面性,造成“一个孩子两个样”。例如:在学校睡醒后自己叠被子、穿衣服,在家中家长对孩子却没有要求,或代替孩子整理。类似这些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或抵消了学校所做的种种努力,因此,家长要正确教育孩子,要做在学校和家里的要求一致,可以通过定期交流、开家长会、家校联系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相互交流、反馈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及时找出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共同教育、帮助孩子,使孩子在同一要求下,快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学习习惯的养成

孩子的学习习惯是指其在学习各种知识、掌握技能等方面由重复或练习而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任何东西都感兴趣,但因其年龄小,兴趣不稳定,往往只为事物新鲜、奇异的外表所吸引,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且易转移,因此,我们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时,应根据他们的的年龄特点进行培养。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应把培养其学习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其次,因为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学会观察是幼儿另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家长要多为幼儿提供观察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同时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再次,培养幼儿爱动脑筋、勤动脑筋的习惯,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3.礼貌待人的习惯养成

在家庭教育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这样的情景:某家长带着小孩遇到一朋友:“宝宝,快叫叔叔。”孩子没有反应。家长接着说:“宝宝快叫叔叔,叔叔那里有好东西吃,叫了后就给你吃。”面对食物的引诱,孩子很快就叫人了。父母不能用诱惑、强制的手段来要求孩子讲礼貌,这样做,只能使孩子一时做出有礼貌的样子而不能持久,更不能使他懂得礼貌的实质,从而使他们的文明礼貌行为趋于表面,而并不是发白内心。孩子的礼貌行为来自对父母与成人的学习和模仿,要养成幼儿良好礼貌行为,家长首先要做到、做好讲话和气、文雅、谦逊,不讲粗话、脏话,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文明礼貌的生活环境。如:父母尊重老人,每天早晨起来向老人请安问好,孩子自然会敬重爷爷奶奶,对爷爷奶奶有礼貌。孩子遇到相似的情境,就会模仿这种好习惯。幼儿在这样一个和谐、友善、礼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具有优良的个性品质。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因此儿童时期是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必须十分注意防止不良思想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卫生习惯。 (二)习惯教育的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习惯教育是第一任学校、第一位老师上的第一堂课,第一堂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孩子以后的成长,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家长开启孩子心灵和智慧的钥匙。许许多多正反两方的教育事例证明下面酌教育方法的可行性。 1.激励的方法

以激励的方法褒奖孩子的优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表扬奖励是让孩子坚持正确的行为和习惯的最佳途径。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可是一些家长习惯于给孩子找缺点而不是找优点,家长不能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考量孩子,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毫不犹豫地予以褒奖,并且尽量采取当众表扬的形式或尽可能向亲朋好友通报来扩大表扬范围,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强化表扬的效果。表扬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赏为辅,切忌让孩子形成一表扬就要物质奖励的不良习惯。孩子难免会出错,给孩子指正

时可以采取以下类似方式:“你把某方面加以改进你会更出色。”“我相信你会改进某方面的问题从而做得更好。” 2.榜样示范的方法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子女模仿的对象,父母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和感染力量。因此,家长应时时刻刻谨言慎行、以身作则,无论做人做事还是日常生活都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曾经有一位父亲问自己年仅十五岁的孩子为什么吸烟,孩子回答:一次看见父亲抽烟,觉得好奇,就捡父亲抽过的烟头,觉得挺刺激,以后就从父亲的烟盒里拿烟来抽,后来有时就自己买烟抽,就这样烟瘾就有了。听完这番话,父亲一句话也没说,后来父子二人共同努力,互相鼓励,终于把烟给戒了。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所在。父母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道德行为操守往往是孩子德性的风向标。设想一下,父母如果违法乱纪能教育孩子要品行端正吗?父母如果整天沉湎于麻将和游戏、从不拿书本,能教育孩子勤奋好学吗?父母如果不能孝敬自己的长辈,能教育自己的孩子尊老爱幼吗?“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古话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言传身教的道理。

3.平等交流的方法

尊重孩子的人格并与孩子展开平等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家庭民主和谐氛围。父母要勇于在孩子面前说“请”“谢谢”,不用命令式口气和侮辱性字眼。譬如类似下面的一些话不宜说:“我怎么生下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去去去,小孩子懂什么,到一边去”“大人说话,小孩子少插嘴”“你为什么不能像某某某样”“我的小祖宗”等等。 4.童化教育的方法

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眼光和视角看待世界,用孩子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象引导孩子认识世界,这一方法对低龄儿童非常实用。例如:三岁的儿子用铅笔在光洁的桌面上乱画,父亲发现后没有训斥他,而是俯下身子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儿子好奇地问:“爸爸,你听什么?”“我听见桌子在哭,他说你用铅笔把他的脸画花了,好难看啊”儿子从此再也不用铅笔在桌上乱涂乱画了。 5.挫折教育的方法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吃过苦、受过挫折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强,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强,能坦然面对今后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这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大多数农村来的孩子比城市长大的孩子能吃苦,能耐劳。因为在农村,孩子从小就做较多加家务,从小就懂得劳动的光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反观城市长大的孩子,多半是在蜜罐里长大,没有经历过应该有的历练,“温室教育”培养的孩子难以承受挫折和困难,易走极端。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教育条件也大大改善了,我们可以用开放的环境训练交往能力,教会孩子待人处事的方法,要让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明白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都不一样,不能事事要求别人符合自己的胃口,做到宽容待人,尊重他人。要让孩子懂得人与人交往矛盾不可避免,学会克制容忍和理解原谅,引导孩子学会自己处理矛盾和做力所能及的事。有意识地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在困境中健康成长,树立信心,学会通过努力来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在历炼中成长。

三、习惯教育中的若干误区

古语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性格”。习惯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的养成虽然受到先天气质的影响,但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时习惯形成的决定因素。在家庭习惯教育中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们应认识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长应用自己全部的爱、耐心和精力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用心与孩子交流,用心灵与孩子的童心碰撞,去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但是,现实生活

中,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问题上,家长的教育态度和行为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孩子的行为习惯也千差万别。 1.学前期的孩子

大多数孩子会将玩具乱扔,衣服乱丢,书本乱放,家长训斥、逼迫、打骂,结果一切徒劳。孩子的态度是置之不理,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儿童心理特点:孩子喜欢游戏,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做事。他希望承认理解、信任自己,给自己做事的机会。孩子希望成人平等地对待自己,不要命令、训斥和打骂。家长感恬:我们应该与孩子经常交流,仔细观察孩子的变化,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同时应该多请教儿童教育专家并加强与其他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我们应该多聆听孩子的所思所想,了解孩子的行为方式,信任孩子,经常给予鼓励和帮助。

案例:小旭在自己房间玩积木,母亲进来把孩子弄乱的书架收拾整齐,等母亲去收拾孩子到处拜访的积木时,小旭又把书弄乱了。母亲终于气急败坏:“你这不是专门跟我捣乱吗?”小旭也很委屈:“怎么是我给你捣乱,明明是你给我捣乱。” 母亲更来气了:“这么小就不听话,长大还得了!”说着,就给孩子一嘴巴。

分析: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去收拾自己的房间?为什么不信任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给他一次机会?为什么不给自己等待的时间?对于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工作,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工作”,无疑就会把东西弄乱,就无法保持家长要求的整洁。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的阶段性需要,轻轻松松地,心情愉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2.小学阶段的孩子 在这期间,与其说学习是孩子的首要任务,不如说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只让孩子学习。家长爱自己的孩子,只要他学习好,其他的都不重要,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满足,家长能为孩子做任何事情。孩子的态度是心安理得。即便是一些过分的要求或者有违教育初衷的事情家长也一股脑儿的答应。这就给孩子一个不好的信号,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是可以的。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一旦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分数,你们的态度是什么?多数是非打即骂,这不仅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更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很深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从观念上对此有进一步的认识。

案例:公共汽车上,两个妈妈在聊天。一位妈妈说:“昨天晚上,我儿子说他们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孩子回家做一次家务,帮家里刷碗、倒垃圾。你说我哪舍得用他啊,再说他才十几岁,那干得好这些活儿!” 另一位妈妈接着话茬说:“也真是,现在不比以前那会儿,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爱都爱不过来,还让他们干活儿?咱们那会受够了,可得让咱们的孩子好好享福了。”

家长感悟:我们不会要求他收拾房间,做家务之类的,毕竟这一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好才是第一位的。只要学习好,我们做什么都可以。

分析:什么是爱?爱孩子就是不让孩子劳动,不让孩子吃苦?孩子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失去了父母的信任,也失去了自信与尊严。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是理智的爱。

当家长能够主动地教养孩子的时候,却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主动权。当孩子步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时,家长却无情地拒绝了。当家长一味责怪孩子什么也不会做的时候,他已经养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作为家长,应该反省自身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改变错误的教育方法,理性地对待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有效实现家庭习惯教育健康发展的几个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等各方面的重视,社会和谐的基础就是家庭的和谐,家长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才能有利于实现家庭习惯教育

教育的健康发展。实现家庭习惯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尊重子女的权利

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归宿是让个体获得幸福生活,这也是人类一切教育目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看,尊重子女的权利,会使子女在成长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学会平等和关爱。同时,子女在受尊重的前提下,还能够拥有自信,愉快地创造自己幸福的人生。个体在成长时期,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和关爱,成年后他们也会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在他们做父母以后,也就自然会尊重他们的孩子。这是社会价值观良性循环的必然结果。大量的事实表明,父母尊重子女,可促其养成真诚、友好、自信、上进等优良品质和良好的性格特征。把孩子当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主性。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弄明白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为其提供发展机会和条件。不能硬性逼迫,应理智认识到孩子不是任何人的私有物,家长也不能例外。如果家长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产,采取专制、粗暴、拒绝或溺爱、放纵等不正当的教养态度,子女则容易养成任性、依赖、反抗、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会压抑子女的创造性。每个家长都可以赠予子女宝贵的情感支持——尊重子女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权利是现代教育的起点,在家庭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提高父母长辈整体素质,营造健康的“软环境”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部分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数是小学、初中毕业,文盲的也不在少数。另外,部分家庭经济生活水平较低,不少家长整天为生计奔波劳碌,家庭教育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更加不懂得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否存在障碍,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同时,因为受到的教育少,不少家长的道德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农村中,还有一部分封建、迷信以及落后的习俗存在,它们也制约家长素质的提高,这就更是让孩子没有一个科学的环境成长,孩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受到的不良影响可想而知。大家都知道,孩子入学前期都是随着父母一起生活,时时刻刻都受到父母示范作用的影响,试想孩子整天都在麻将声、叹气声、吵架声等等环境中长大,这又如何让孩子形成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思想,这就是耳濡目染的效果。因此,提高家长自身的整体素质,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软环境”势在必行。 (三)父母应努力建立良好的家庭和谐关系

家庭有很多功能,但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即家庭成员关系的和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主动权取决于父母,家庭成员应真诚相待,互相信赖,相互配合,努力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民主、理智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乐观、积极上进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父母的爱心、大度、好学、热情、机智、幽默、活力、勤奋、富有家庭生活情趣都是家庭成员关系和睦的催化剂。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就像无声的语言,既是促进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和实现和谐亲子关系的前提,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样的家庭氛围会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最深厚的土壤,其教育作用是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孩子生活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就会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反之则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古今中外众多名人成长的过程无不说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引导作用是如何重要。良好家庭环境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个体成长,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和谐家庭的建立更是社会整体和谐的有力保障。 (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合力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担负着未成年人教育的职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实现家庭教育健康发展,关注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只有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才能营造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风尚。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成长的基点,因其具有的特性和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关注的重点。然而,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只有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以及在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影响最广泛的的前提下,并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好,形成以

学校为主导、家庭和社会积极参与的个体教育的合力。才能彰显家庭教育的特殊重要作用。忽视任何一方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可行的渠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引导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社会教育对个体的影响最广泛,并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影响越来越大。社会教育既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主流的教育,也包括无序、杂乱的社会负面影响。例如,网络,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需要引起重视的各种负面问题,例如网络中存在的大量有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信息等等。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打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更需要家庭、学校紧密联系,制订必要的防范措施。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实践证明,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影响最广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个体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实现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一定要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是构建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小结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家庭习惯教育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各方面的软硬件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初期,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也还有待提高,国家各方面的政策引导也需要做很大的努力等等,特别是这样一个需要做长期“战斗”、效果受各方面影响的学科领域,或者说会在具体操作方面会有很多困难的情况下,又或者说在我们的家长们还没有品尝到习惯教育带来甜头,说服他们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来施行这项长期的教育工作的情况下,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要让每位家长自觉学习和运用习惯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并且把习惯教育理论运用到日常教育之中,并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有意识地进行教育,这样一个过程是需要多么大的付出,这其中的技巧和方法不仅需要教育者的理论指导,需要家长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也更需要我们全社会的整体配合与大力支持。 总之,家庭习惯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持之以恒地自觉实践,也还需要国家从上至下的高度重视并作大量的宣传和推广,无容置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但是只有我们努力把家庭教育这项伟大的工程推广下去,祖国未来建设者们才会有更高的成就,我们的祖国也才会更加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万成:小学生榜样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第26期

[2]孙玉莲: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浅议[J],才智,2010年第24期 [3]邹伟:引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J],科学咨询,2010年第6期

[4]李岩:学校管理中应注意学生的常规养成[J],决策探索,2010年第8期 [5]吴静海: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商品与质量,2010年第6期 [6]王平:良好习惯 贵在养成[J],科学咨询,2010第2期 [7]王春芳:家庭教育要讲艺术[J],素质教育论坛,2007.10 [8]安永照: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J],希望月报,2007.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1v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