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的世纪回眸与展望

更新时间:2024-02-20 18:55: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论心理辅导的条件及实现途径

心理咨询与辅导作业之

学校辅导员的条件及其实现途径

——论心理辅导员的条件及实现途径

院系:教育学院 专业:教育管理

指导老师:冯维

学号:222005040100215

姓名:彭水莲

学校辅导员的条件及其实现途径

摘要:二十一世纪初,在长期以来由于只关注青少年生理健康发展而忽略了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我们悲痛的发现现在青少年发生心理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而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据资料显示,大多数学生都有或大或小的心理障碍乃至疾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学习环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就必须有所提高。作为一个学校心理辅导员,担负着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职责,那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哪些条件及其实现途径是怎样?

关键词:心理辅导员 个人条件 实现途径

目前,国内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社会需求激增,门诊来访的谘客以青少年学习障碍、婚恋失败、家庭不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为多见。好多热心快肠的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对那些陷入情感黑暗之中绝望无助的人们深表同情,深深地为他们的经历所打动。用治疗形式较为宽松的、接待态度较为和蔼的方式对付这些“现实性的冲突”的确可以解决很多人心里的“疙瘩”,然而,如果面对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不为人所察觉、但又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人们思想和行为模式的冲突,一般的安慰和鼓励性的解释就无效,甚至是有害的。一般从学生开始便有有问题的人长大后也会难免有心理问题,所以在学校时就对学生给于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与辅导,学校就需要大批的辅导对象为学生的学校心理辅导员。学校心理辅导员除了作为心理辅导员所必须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切实帮助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以外,学校辅导员因为具有其特殊性还必须重视的就是具有同情、关怀、忠诚、真挚、诚实、敏锐等人格素质。

一 心理辅导员必须具备的条件

心理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辅导员理论修养、在实际运用中的技能和能力。

首先,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人,心理辅导员这种新兴的职业更是如此,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更有可能把工作做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而对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要求又是较高的,因为这是一种新型的在建设性人际关系中,辅导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够克服障碍,在学习、工作以及人际关系

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做出明智的选择,发挥自己的潜力的的工作。所以必须具有比一般人更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就不能很好的完成帮助他人解开心结,反而自己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和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辅导员理论修养是心理辅导员出色完成辅导工作的基础,只有在清楚了解了人的身心发展历程及特征才能正确、科学的实施心理辅导,而辅导员理论修养也是作为心理辅导员的必备素质,若没有正确的辅导理论作为其日后实施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又怎么能很好的完成辅导工作呢?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要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心理咨询不是仅靠良好的愿望、热情和一般常识来安慰、劝说那些处于困境的咨客或鼓励心理病人向疾病斗争。有时,廉价的安慰反而引起咨客的不解、反感和阻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科学工作,要用科学的助人知识来帮助咨客,使他们认识困扰着他们的真正原因,改正或放弃适应不良的行为,使心理成熟起来。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力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咨客的困难是怎样形成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在哪里?他们的心理症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又是用什么防御手段来对付内心冲突的?然后才谈得上有针对性地协助咨客分析问题,并引导咨客走出困境,促进人格的成长。

再次,心理辅导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是作为一个心理辅导员的重要方面,没有实际操作能力等于空有一肚子学问却表达不出来。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心理咨询师要有熟练的助人技巧。其中包括辅导关系建立技术、倾听、观察技术、和谐的沟通艺术等等。怎样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咨客的有关情况,如使他困惑的处境或事件,症状出现的时间及其发展变化等;怎样适时地、机敏地提出问题?怎样发现咨客不自觉的掩饰和阻抗?怎样引导他们逐步认识内心深处的症结;怎样设计一些相应的方法来矫正某些不良行为,尤其对儿童神经症病人;怎样适时地向咨客进行某些解释、解释什么,等等。

只有把心理辅导员所学辅导知识很好的发挥出来,灵活实际地运用,才能更好地完成对被辅导者的心理辅导。这是毋庸置疑的,任何职业,任何工作,都要求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即使你拥有在好多理论修养,若不能够很好的操作,那么所学再多也是枉然。由于心理辅导是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的,所以辅导者的思维、言行、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对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影响。有不少学者认为辅导人员的技术远不如其本人的修养和人格力量来得重要。因此对辅导者来说,在成为当事人的楷模之前,重要的是要对自我

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为恰当、有效的运用你的个人影响也是心理辅导技术的一部分。

二、学校心理辅导员必须具备更多、更高的条件

一个心理学者曾说“如果一个谘商员在理论和实务方面,都拥有广博的能力,但缺乏同情、关怀、忠诚、真挚、诚实、敏锐等人格素质,那么他将不过是个“技匠”,只有匠气的谘商员,将无法使当事人的生活发生任何重大改变......所以谘商员的人格素质是影响当事人重大改变的要素之一,......谘商员应彻底探索自己的价值标准,处世态度和信仰,并致力提高自己的觉察力,是最最重要的事。” 一个谘商员尚且如此,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学校辅导员的辅导对象是各方面都有待完善且敏感、易变,处于成长的重要时期的学生,拥有这写特殊的人格特质,是多么的重要。

心理辅导员既是“辅导者”,又是“示范者”。在一定程度上,辅导员的人格修养与辅导效果成一种正比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辅导员同情、关怀、忠诚、真挚、诚实、敏锐等人格素质也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学生最为需要的能够同情、关怀他们的忠诚、真挚、诚实、敏锐的朋友,学生的心理辅导员只有具有这些人格素质再做为他们朋友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更好的、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有效地学习、生活。学校心理辅导员还应遵循辅导的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还有注意辅导的对象问题。

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辅导的目标应与教育的目的达成一致。但现实情况是辅导的目标基本上是个人本位的,而教育的目的多立足于国家社会的发展,强调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属社会本位。这样,有时二者未必完全一致。因此,在设计具体的辅导目标时,应尽可能将个人为本与社会为本结合起来,既要协助学生克服他们在适应和发展上所遇到的困难,促进个人发展其潜力,又要配合社会的需要,要朝着他个人与社会双方都最有利的目标前进。因此,正确认识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有效地实施这项工作的先决条件。

心理辅导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应与教育目的相一致,但它的性质又不同于学校其他工作,它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性质反映在目标上,就要侧重于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具体应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等。如果联系我国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的现实情况来说,当前似乎应该偏重于强调学生个体的价值,偏重以学生为本一点。因为当前学校教育的现实情况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

下,教育方向过于整齐划一,强调集体、学校、教师的价值;学生个人的喜怒哀乐被忽视,学生此时此地的幸福愉快被牺牲,学生的情性、个性,与智性无关的兴趣爱好被严重地压制。占大多数的最终不可能升学的学生被绑在升学的战车上,以牺牲个人全面发展为代价,当数年的“陪读生”。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辅导还一味单向地引导学生去适应这种不正常的学校体系,显然不合情理,也跟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学校辅导有责任带头纠正这种极不合理甚至是极不人道的情形,应该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自觉地走在前面。

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学校心理辅导不是医疗卫生部门的心理治疗,因此,它必须坚持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同时,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这是学校心理辅导有别于侧重心理与行为障碍矫治的心理治疗的关键所在。目前,不少医学化模式的学校心理辅导往往十分留意那些问题学生,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需要。以至使其工作很难有效地开展下去,不得不流于形式。而笔者以为学校心理辅导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发展,协助学生学习。

所以学校心理辅导员就要具备一般心理辅导员所不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同情、关怀、忠诚、真挚、诚实、敏锐等,这是有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和对象所决定的。

三、学校心理辅导员的条件的实现途径

几十年代中期我国高校和中小学才出现了心理咨询。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人,人们已经认识到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 “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话的能力。 党和政府的重视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进一步发展,但是现在许多学校从事心理咨询的辅导教师参差不齐,专业水平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因此提高学生心理辅导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和条件是急迫且必要的事情。

学校心理辅导员的条件实现途径有很多种,参加正规的学校教育和职业训练是必须的,还有另外的一些自我提升的途径,如了解和钻研中国古典文化、多读些健康书籍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不断地改善自我等。

正规的学校教育和职业训练中,学校心理辅导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素质有很多方面。健全人格素养: 这就要求自己心理相对健康、乐于助人、责任心强,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的话,怎么来帮助学生、辅导学生?;知识条件基础 :心理咨询师必须有普通心理学、儿童

篇二:心理学论文选题方向

论文选题方向

(一)心理学基本理论部分

现代生命科学对心理学的影响(选取一个领域如行为遗传学、进化论、神经科学等)

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和动机研究(如成就、归因等)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和情绪研究

心理学中的意识理论和研究

心理学中的智力理论与研究

心理与语言

心理与文化

心理与社会(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传媒、网络等) 进化心理学述评

论心理研究的生态化取向

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述评

女性心理学思潮述评

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潮述评

后现代心理学思潮述评

超个人心理学思潮述评

某一心理学大师的人格与学术贡献述评

用质的方法(如心理传记法、叙事法、访谈法等)研究一个心理问题或一种心理现象

中国思想史上的人性论对心理学的价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渊源与背景

论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

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归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大学生个性特征与智力水平的相关研究

创造性思维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

荣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述评

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研究

教师期望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浅论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

(二)人格心理学部分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人格的特质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生物学取向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

自尊的心理学研究

自我效能的心理学研究

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

潜意识的心理学研究

攻击性的心理学研究

性别差异的心理学研究

国民性(中国人)的心理学研究

幸福感(爱情、友谊、亲密、孤独、创造、智慧、天才、嫉妒、焦虑、冲突、恐惧、抑郁、无助、乐观主义、完美主义、利他主义、亲和动机、权力动机、个人奋斗、生活目标、当前关注、A型性格、内外控、感觉寻求等)主题及其某些主题之间的关系(如完美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述评

人格中的动机研究取向述评

依恋理论对人格研究的影响

内隐人格理论述评

创造性人格研究

(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三)实验心理学与心理学研究方法部分

视听觉模式识别的计算理论

言语理解的机制

机器翻译的理论及应用

注意选择性的神经机制

空间注意和客体注意的机制

内隐记忆研究

记忆的组织

工作记忆与问题解决的重要 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专家系统的开发

内隐社会认知新范式—IAT

道德认知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幸福认知的理论实验研究

心理学数量化方法的优缺点评估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

心理实验的逻辑在心理学方法中的作用 多元统计分析与心理学研究 论心理研究的生态化取向

论心理学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教育与心理实验研究的科学化评估 人格测验科学性之争

大五人格特质的界定与争论 认知心理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知觉恒常性发展的实验研究 影响错觉量的因素的研究

背景色对文字识别的影响

动作协调性的检测方法研究

汽车驾驶员的心理素质评估方案研究 职业价值现调查

职业决策心理机制研究

职业心理素质的诊断与评估 职业培训中心理学问题

职业指导课程设计的初步构想 中学生的意志力训练方案

个性与智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中学生职业分流的心态调查 职业兴趣测验的SDS的修订

心理测量工具在心理辅导中的正确使用 心理研究中的现象学与实证主义方法论 认知心理学部分

双语问题的研究

言语识别问题的研究

自转体记忆研究

语言对记忆加工过程的影响 视觉搜索问题的研究

语言和选择性注意关系的研究 语言和人格判断关系的研究 语言和人际交往关系的研究

篇三: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标题】: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内容】:

中国历史悠久,历代许多思想家曾对心理问题作过不少有见地的论述。这些论述丰富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使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策源地之一。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缺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名称。心理学在中国不是由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直接演化来的,而是由西方心理学传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1 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

这一时期大约为明代末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公元16世纪,新航路发现以后,西欧殖民国家进行海外扩张的形势下,基督教在明代末期又再次传入中国(在唐代和元代曾传入过两次)。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入华进行传教活动带来宗教神学和哲学以及一些科学。有的传教士来华后,学会中文,著译了不少与心理学问题有关的书籍,这类书中都包含了一些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心理学思想,这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想。如其中最古老的一本书是著名传教士利玛窦(Mathew Ricci,1552—1610,意大利人,1583年来华)于1595年用中文撰写的《西国记法》,全书六篇。他利用西方记忆术(“地点法”)结合中国古代“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识字特点介绍怎样识记中国文字的方法,成为现今认识汉字的“集中识字法”教学的先声。他在书中还首次介绍了脑的记忆作用,确定记忆在脑的颅后枕骨下的部位,认为由于脑的硬软和干湿不同而记忆痕迹探浅有所差异。又如另一本书是传教士艾儒略(Julius Aleni S.J.,1582—1649,意大利人,1613年来华)于1623年用中文著的《性学粗述》(心理学简要),该书采用问答体写的心理学常识,有人认为这本书是“西方最初输入之心理学”。全书八卷,内容较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各种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情欲、意志以及人的发育生长、睡眠、梦和死等。对此虽赋予了许多神学的说教和宗教唯心主义的解释,但用了一些初步的生理学知识,特别是联系了脑的功能及其定位来加以说明或描述。书中也介绍了利用相似,相反和相近的关系进行联想的具体识记方法。再如有一本研究灵魂问题的书《灵言蠡勺》(Anima学说)是由传教士毕方济(P. Franciseus Sambiasi,1582—1649,意大利人,1613年来华)口授,徐光启(1562—1633,明代科学家)笔录,于1624年刊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书中论述灵魂功能涉及心理学思想较多,沿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的“三级灵魂论”(从植物到动物和人)和奥古斯丁(A.Augustine,364—430)认为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官能:记忆,理智,意志的心理学思想等。

以上例举三本书的内容是中国最早接触到的西方心理学思想,也是异邦文化的一次传入,并开始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有所联系和结合。《西国记法》可说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并与中国心理学思想初次相交。其后的《性学粗述》和《灵言蠡勺》二书也结合中国实例,引用中国古书上的有关论述说明或解释心理现象。在三本书中都肯定了脑的记忆作用,虽叙述得极简单、粗劣,缺乏科学性,但有些具体描述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在中国当时来说,也是鲜为人知的事。因为中国传统的看法认为“心”是最主要的心理器官,而无视脑的作用。由于上述传入的有关西方心理学思想流传并不很广,知道的人也不多,在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上影响不大。

2 西方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约在清代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有两条渠道,一是直接传入,一是通过日本间接传入。由于中国经历了清代长期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曾与世隔绝,西学中断。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被世界列强宰割,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重要城市设立“教会学校”。中国最早到这类学校上学,并由教会送去美国留学的有容于(1828—1912,广东珠

海人,曾任清政府驻美公使,留美学生监督)和颜永京(1838—1898,上海人,牧师)。他们在美国首次学习了西方心理学课程,容于1847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省(Massachusetts)孟松学校(Monson Academy)时,由布朗女教师(Miss Rebekan Brown)教授学习心理学。其次,颜永京于1854年赴美留学,1861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甘比尔镇、建阳学院(Kenyon College, Gambier,Ohio)学习过心理学课程。回国后于1878年,他在上海圣约翰书院任院长,主持院务兼教心理学课,他边教边译了美国海文著的心理学(Joseph Haven《Mental Philosophy》),汉译书名为《心灵学》,于1889出版上本(下本未付印),原著者海文(1816—1874,牧师,曾在Amherst College教心理学和Chicago Theological Seminary教神学)的著作,沿用了康德(I.Kant,1724—1804)把心理活动分为认识,感情和意志三部分进行阐述。它和我们现今所说的心理学大体相当,尽管当时在西方,心理学还不是独立的学科,从内容上看,其中有不少见解都是可取的,显出哲学心理学的进步趋势。但因海文本身是牧师,他的思想观点没有脱离宗教神学的羁绊。颜永京翻译海文著的哲学心理学是中国第一本汉译心理学书。虽然颜永京早在1878年圣约翰书院时即讲授心理学课程,并首先汉译《心灵学》一书,但中国开设心理学课程可能还较此稍早。在1876年山东登州文会馆(教会学校)改为学院时,分备斋(三年)和正斋(六年)两个学部,正斋第六年设有心理学课。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在中国教育系统最先开设的心理学课。

在颜永京译海文著《Mental Philosophy》之前,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西周(1829—1897)于1875年也翻译了海文的同一原著《MentalPhilosophy 》,成为日本第一本心理学译书,书名译称《心理学》,这是西周首次使用“心理学”一词,由他所命名。后来,“心理学”名称才由日本传入中国。在1896年著名学者康有为(1858—1927)编《日本书目志》时,在中国首次出现汉译“心理学”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西方的科学心理学(或新心理学)传入中国是从20世纪初,清末实行新教育制度开始的。1902—1903年清政府制定学校章程,在师范学校中设立心理学课,这时出版译著的心理学书逐渐多起来。由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改革旧教育,仿效日本的新学制,所用教科书也是译自日本的教科书,所以这时主要翻译了日本的心理学(即日本编译的西方心理学),自编的心理学也主要参考日本心理学的内容,译著作者也多为留日学者。有的学校还聘请了日籍心理学教师,如当时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就有日籍正教习服部宇之吉,他是到中国来的第一位日本心理学教师,现存有他讲述的《心理学讲义》中文本,约在庚子辛丑间(1900—1901年)出版或稍迟在1902—1903年出版。书中依心理活动的认识、感情和意志三部分论述的,并为当时西方心理学的最新内容。这一本心理学讲义也是中国最早来自日本的心理学书。因此,可以说日本对中国接受西方心理学起了桥梁作用,或说日本是西方心理学传入和引进中国的一条间接渠道。与此同时期,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的直接渠道中,有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1877—1927)于1903—1904年间曾在师范院校教心理学课,并且直接翻译了西方心理学,他从英文重译了丹麦海甫定著的《心理学概论》(Hoffding《Outling of Psychology》)。这是一本内容充实的著作,全书共七篇,百余章节。先论述了心理学的对象及方法等问题后,分述了知识的心理学、感情的心理学和意志的心理学。其内容吸收了当时科学的新成果,明确提出“心理学必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可成为哲学的一部分”。介绍“用实验法研究在生理学与心理学之间产生的一种新科学——精神生物学或实验心理学”。这本译书在1907年首次出版,后来又再版十次,可见它的影响之大。

这时期促进西方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还有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868—1904),他在1907—1911年留学德国,曾在莱比锡大学(Leipzig University)学习三年,当时正是冯特(W.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创立科学心理学的全盛时期,蔡元培曾亲自听过冯特讲授心理学和哲学史。回国后,他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直接推动了心理系和心理研究所的设立。积极提倡和发

展心理科学。他主张把心理学的实验法应用于教育学,认为“从前心理学附入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列入理科”,他对应用物理方法,生理方法研究心理学极为重视。这种思想对后来中国的心理学发展是有深远影响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版的心理学教材更多了,其中陈大齐(1886—1983,北京大学心理学、哲学教授)于1918年出版《心理学大纲》,这是中国自编的最早的大学丛书,它比较全面地反应了冯特时代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科学水平。他在北京大学哲学门(系)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学实验,在1917年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陈大齐曾简要地向中国介绍了当时西方心理学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审判心理学等。 3 中国心理科学的创建与早期发展

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在“科学与民主”的口号下,科学文化有了发展,心理学也引起了社会上的进一步注意,到欧美留学专门学习心理学的人逐渐多起来。他们回国后从事心理学教学和译述,介绍西方心理学各学派的理论,也有少数心理学者开始进行心理学研究,并建立心理系和心理学研究机构以及心理学学术组织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创办心理学刊物。这个时期由于受抗日战争时局变化的影响,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时作时停,使中国心理学发展深受挫折。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中国第一辈心理学者以热心和毅力奠定了心理学的发展基础,在中国创建了心理科学。这个时期划为三个阶段分述: 3.1 第一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

1920年前后,中国的第一辈心理学者唐钺(1891—1987)、陆志韦(1894—1970),陈鹤琴(1892—1982)和张耀翔(1893—1964)等赴美留学,相继归国,分别在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教授心理学课,当时开设有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测验、教育统计等课程,他们开始介绍西方心理学,引进儿童心理测验等,使西方心理学从此广泛地传播开来。

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系,并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同在这一年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不久,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心理系改为东南大学心理系,成为当时中国有独立心理系的唯一大学。这时心理系的学生在学科上有两种趋向:一是注重教育的学科,一是注重理科的学科。这种趋向至今犹在。1924年大夏大学,192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927年中央大学、燕京大学,1929年辅仁大学等均先后建立了心理系或教育心理系。 1921年成立了最早的中华心理学会,这是现在的中国心理学会的前身。当时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组织的暑期教育讲习会的学员发起,征求了心理学教授参加,于讲习会结束时在该校的大礼堂举行了成立大会。张耀翔当选为会长。中华心理学会会员最多时有235人,其中大学教授20人,中学教职员52人,其余为专科及大学学员。该会举办过一些学术演讲等。 1922年1月,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杂志出版,这是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其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儿童心理、青年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心理学史、应用心理、教育心理、智力测验、教育测验等。共出版14期,发表论文150余篇。由于时局不宁、经费困难等原因于1927年停刊。至此,中华心理学会也没有活动了。

20年代,心理学在中国尚处于开创阶段,在《心理》杂志上很重视国外心理学的动向,刊载西欧、日本心理学的发展情况,系统介绍西方心理学史及主要学派,如冯特、詹姆斯(W.James,1841—1910)的心理学思想;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及华生(J.B. Watson,1878—1958)行为主义的文章。1923年郭任远(1898—1970)著《人类的行为》出版,这是中国最早论述行为主义的著作。1928年肖孝嵘(1897—1969)介绍了格式塔心理学派,“格式塔”(Gestalt)这一译名,从他开始使用。教育心理学方面,有学习心理、差异心理、教授法、天才教育、异常儿童教育、德育教育、赏罚问题等文章。1923年

艾伟(1890—1955)开始研究汉字心理。1924廖世承(1898—1970)编撰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儿童心理方面,包括有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儿童个性,外国儿童心理研究等文章。1925年陈鹤琴著《儿童心理之研究》,这是中国心理学者最早以观察实验研究儿童心理的著作。在心理测验方面,有介绍各种智力测验、教育测验、职业测验的材料并编制测验50多种,当时测验极为盛行。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20年首次开测验课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这是中国正式采用科学的心理测验的开始。1922年二人合著《智力测验法》出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还将心理测验作为入学考试科目。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已翻译、订正和应用进行千余人的测验。1926年艾伟开始研究中学生国文理解能力,编制白话文言两种测验等。在社会心理方面,有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迷信心理、善恶心理的调查研究,从民众舆论进行的民意测验等。1924年陆志韦著《社会心理学新论》,这是中国心理学者首次出版的社会心理学的论著。在变态心理方面,有关于梦的研究、睡眠和催眠术以及异常心理的介绍文章。动物心理方面,有对鸦、鸽、蚁的观察描述等。关于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方面,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论述心理学的对象、范围、方法、分类等基本问题的文章;另一是有关感知觉、记忆、想象、注意、言语、思维、情绪、动机、个性等问题,多是模仿或照搬国外的一些试验,作偶然的观察,很少用系统的精密的科学方法。 3.2 第二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

这时中国的心理学校前一阶段已有显著的进步,全国已有十几所大学设立了心理系,并且有了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机构——中央研究院已于1929年5月在北京建立了心理研究所,唐钺首任所长。建所初期进行动物学习问题的研究和神经解剖研究。1933年迁至上海,由汪敬熙(1893—1964)任所长,研究工作主要侧重在神经生理的研究,1934年又迁至南京。1935年心理所与清华大学心理系合作进行工业心理研究,心理所还出版了自己的刊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所均在迁徙途中,严重影响了研究工作。

30年代,先后成立了心理学的各种学术组织,并开展了学术活动。1930年艾伟等人提倡组织测验学会,于1931年6月21日正式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1932年5月创办会刊《测验》,共出版九期。1935年,有些心理学者、教育家、医生和社会学者发起组织心理卫生协会,并得到知名人士的赞助,于1936年4月19日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这时期在北京的各大学的一些心理学者经常聚会,由陆志韦提议重新组织中国心理学会,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会后征求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的心理学工作者的意见,得到热烈响应。于1937年1月24日在南京举行中国心理学会成立大会。选陆志韦等七人为理事,并办会刊《中国心理学报》。以上成立的三个学术团体组织都因抗日战争爆发,使它们的学术活动和刊物出版被迫停止。

30年代,在一些大学还出版了几种刊物,如中央大学心理系1934—1937年出版《心理半年刊》,这是中国第二种专门研究心理学的杂志;并出版《心理附刊》、《心理教育实验专篇》(1934—1939)。又如上海大夏大学心理学会1936—1937年出版《心理季刊》等。这时期的心理学杂志或刊物上,刊载了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反映出研究工作有较大进展,已开始广泛地开展基础研究,如生理心理、心理过程、比较心理等,并注重应用研究,尤其是教育心理的研究具有一定中国特色;开展了心理卫生工作和工业心理的研究。在生理心理方面,有关大脑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和内分泌、皮电、脑电与行为关系等的研究。心理过程方面,研究较多的是视知觉包括汉字知觉和图形知觉与错觉等,还有记忆的研究,如记忆限度、倒摄抑制问题等实验研究。儿童心理方面,初生儿的实验研究,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包括知觉、想象、言语、思维、兴趣、行为等的发展研究。比较心理方面,有白鼠学习能力的研究,用鼠类和婴儿进行辨别图形大小及明度的实验比较研究,鸟类胚胎行为的研究等。在心理测验方面,结合当时实际需要,第二次修订比奈——西蒙智力量表,修订墨跋量表和古氏画人测验等,编制了各种测验。在教育心理方面,汉字问题的研究,包括汉字字形、结

构、排列方式,阅读与理解,音、形、意的相互作用,常用字的筛选等进行了调查实验。对英文、国文、算术等学科的教学心理、学习心理的研究;对中小学生个性品质与智力及学习成绩的关系、气质与教育的关系、年龄与学习能力的关系研究等,内容比较广泛且具特色。在变态心理方面,介绍西方有关心理失常、心理治疗、梦及弗洛伊德学说等,也开展一些心理咨询工作。1933年肖孝嵘著《变态心理学》出版,这是中国较早的一本大学用的变态心理学书。对心理卫生开始重视,侧重在教育上的应用,提倡学校和家庭必须应用心理卫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开展问题儿童诊察所,大学开设心理卫生课,1936年首次出版章颐年著《心理卫生概论》大学用书。工业心理学方面,介绍西方工业心理学的译文最多,以及苏联的实业心理学研究情况;1935年陈立等人在机械厂和纺纱厂进行工人培训和改良工作环境的调查研究;并著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学专著《工业心理学概况》。

3.3 第三阶段为20世纪40年代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由北京迁至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设有哲学心理学系。中央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由南京迁至四川重庆。因战争迁徙,部分书籍及实验仪器遭炮火损失,严重影响心理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这时期心理研究所集中研究胚胎行为的发展问题和动物脑髓切片比较研究。1944年汪敬熙出版《行为之生理分析》研究专著。中央大学于1940—1945年出版《教育心理研究》杂志,共出版十期。内容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实验研究结果及教学问题和方法的讨论,间有教育学、生理学、神经学、统计学等方面的论著,这是40年代唯一的心理学刊物。1940—1946年在重庆还建立了一个中国心理、生理研究所,郭任远任所长。研究工作主要在美国进行,从事胚胎生理、视觉生理的研究等,国内研究语言与大脑的关系等。1942年在重庆还成立中国心理建设学会,并出版会刊《心理建设》杂志,共出版五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次年一些大学及心理所相继复原,恢复了心理系和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

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心理学界的中心主要在昆明和重庆两地,开展的心理学工作继续了抗战以前所进行的研究,重视并强调心理学在各方面的应用,突出表现在:(1)积极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如艾伟在1940年主办学习实验班,研究观察中学阶段各学科学习的进展,进行新问题、新方法的教学尝试。他从事的汉字问题研究一直坚持20多年于1947年撰写成书出版。(2)大力开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视“心理建设”和人事管理心理的研究,进行中华民族心理研究和比较民族心理的研究,以发现中国人民的各种心理优点和特性,用于振作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气节。(3)广泛编制和应用心理测验,在学科心理和学习心理的研究中对中小学各科编制测验。人事管理心理研究方面编制警政人员选拔训练的心理测验等。 心理学在中国,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虽然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而受到影响,但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奠定了自己的根基。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心理学发展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台湾省心理学情况见另文)。随着经济建设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很快地设置了心理学研究机构,重建了中国心理学会,将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团结组织起来,学习辩证唯物论哲学和巴甫洛夫学说以及苏联心理学,并试图改造西方的心理学。心理学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培养新生力量的工作都逐步开展起来,为心理学的发展打下新的基础。但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一场动乱全面扼杀了心理学。直至打倒“四人帮”之后,经过恢复又重新走上发展的道路。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心理学打破“禁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有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这个时期划为五个阶段分述:

4.1 学习改造阶段(1950—1956年)

这时对心理学基本上完成了机构、人员调整和心理学科规划的制定。1950年6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处,同年8月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筹备委员会。1951年在中国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1p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