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

更新时间:2023-09-13 02: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

案,将其字母写在题干后) 1.温病学理论源于: B

A.《伤寒论》 B.《温疫论》 C.《神农本草经》 D.《诸病源候论》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B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阴中求阳 D.阳中求阴

3.“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C

A.相生 B.相克 C.制化 D.乘侮

4.精汁是指:D

A.精液 B.髓液 C.肠液 D.胆汁

5.不属于七冲门的是:D

A.户门 B.吸门 C.飞门 D.气门

6.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C

A.后天与先天方面 B.性状与分布方面 C.生化与运行方面 D 7.能加强表里经脉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C

A.经别 B.经筋 C.别络 D.皮部

8.手厥阴经的终点与何经的起点相接:B

A.手少阳经 B.手阳明经 C.手太阳经 D.手太阴经

.功能与结构方面

9.肺气上逆的表现,主要是:D

A.恶心、呕吐 B.呃逆、嗳气 C.吐血、咯血 D.咳嗽气喘

10.《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卧伤:A

A.气 B.血 C.筋 D.肉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2—5个正确答案,将其字母写在题干后)

1.脏与脏之间在血的方面有密切联系的是:BCD

A.心与肾 B.心与脾 C.肝与脾 D.肝与肾 E.心与肝

2.三焦的功能是:CDE

A.通行营气 B.宣散卫气 C.通行元气 D.津液通道 E.决渎行水

3.与精神情志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是:ABC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4.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临床多出现:ACD

A.胸胁胀满 B.头目眩晕 C.两乳胀痛 D.少腹胀满 E.面红目赤

5.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可产生的病理产物有:ABCE

A.痰 B.饮 C.湿 D.气喘 E.水肿

6.分布于胸腹部的经脉是:CDE

A.肾经 B.胆经 C.胃经 D.脾经 E.肝经

7.与水湿痰饮的形成相关的脏腑是:ACDE

A.肺 B.膀胱 C.三焦 D.脾 E.肾

8.气机失调主要包括: ABDE

A.气滞 B.气逆 C.气虚 D.气闭 E.气脱

9.下列哪些属于伤津为主的表现:ABCD

A.口渴引饮 B.形瘦肉脱 C.口鼻干燥 D.目陷螺瘪 E.口干舌燥而不引饮

10.应慎用寒凉之剂的体质是:BC

A.阳盛之体 B.阴盛之体 C.阳虚之体 D.阴虚之体 E.气虚之体

三、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___病_____的异同,而是着眼于__病机______的区别。

2.《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___化_____,物极谓之___变______”。

3.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___抑强____、___扶弱_____。

4.《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_____仓廪____之官,_____五味_____出焉”。

5.《素问·逆调论》说:“肾者__水脏_____,主___津液______”。

6.人动则血运于_____诸经___,人卧则血归于____肝脏_______。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__飧泄_____;浊气在上,则生____瞋胀___”。

8.六腑以____通____为用,腑病以___通_____为补。

9.肝其华在____爪___,其充在___筋_____。

10.《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__煦__之,血主___濡____之”。

11.气为血之___帅____,血为气之____母____。

12.阳脉之海是____督___脉,阴脉之海是___任____脉。

13.《灵枢·本神》说:“心气虚则___悲____,实则___笑不休____”。

14.惊则气___乱___,伤___肾__脏。

15.《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立伤____骨____,久行伤___筋____”。

16.暑邪纯属____外___邪,无___内____暑之说。

17.《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_湿__肿满,皆属于___脾___”。

18.《素问·通评虚实论》说:“____邪气盛____则实,__精气夺_____则虚”。

19.女子胞又称__胞宫_____,即是___子宫_____。

20.急则治其___标____,缓则治其__本____。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反之划“x”。)

1.温病的三焦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创立的。错的

2.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对的

3.属于木的有:冬、风、生、青、酸、肝、胆、悲、汗、哭。错的

4. 冲、任二脉的盛衰,受天癸的调节。对的

5.肾阳虚损,气化无权,既可致便秘,又可致泄泻。对的

6.心气是完成主血脉功能的唯一条件。错的

7.脾统血和肝藏血是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对的

8.血虚和肾精亏损均表现为阴虚证候。错的

9.温燥多见于深秋近冬之季。错的

10.一般认为肾阴即张景岳所说的命门之水。对的

五、名词术语解释 (每小题3分,共24分)

1.反治 2.百骸 3.中精之府 4.四海 5.虚里 6.气脱 7.虚邪 8.经气

六、论述题 (共26分)

1.肺主宣发与肺主肃降之间的关系如何?(10分)

2.试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0分)

3.何谓血液?血液是如何生成的?(6分)

1.A 2.B 3.C 4.D 5.D 6.C 7.C 8.A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BCE 2.CDE 3.ABC 4.ACD 5.ABCE 6.ACDE 7.ABCDE 8.ABDE 9.ACD 10.BC

三、填空题

1.病 病机 2.化 变 3.抑强 扶弱 4.仓廪 五味 5.水脏 津液 6.诸经 肝脏 7.飧泄 瞋胀 8.通 通 9.爪 筋 10.煦 濡 11.帅 母 12.督 任 13.悲 笑不休 14.乱 肾 15.骨 筋 16.外 内 17.湿 脾 18.邪气盛 精气夺 19.胞宫 子宫 20.标 本

1.x 2.√ 3.x 4.√ 5.√ 6.x 7.√ 8.x 9.x 10.√

1.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1分)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假象一致,(1分)此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的病证。(1分)

2.骸,骨骼的泛称。(1分)百骸,泛指全身骨骼。(2分)

3.即胆。(1.5分)胆内贮藏胆汁,(0.5分)是由肝的精气分泌而来,(0.5分)又称为精汁,(0.5分)故有中精之府之称。

4.脑为髓海,(0.7分)胃为水谷之海,(0.7分)膻中为气海,(0.8分)冲脉为血海。(0.8分)

5.又名胃之大络,(1分)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1分)临床可据其处的搏动状况测知宗气的盛衰。(1分)

6.由于正不敌邪,(0.7分)或正气持续虚弱,(0.7分)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0.8分)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0.8分)

7.(1)致病邪气的通称。(1分)因邪气乘虚而人,故名。(0.5分)(2)五邪之一(0.5分)(五邪:虚邪、贼邪、实邪、微邪、正邪)。(1分)

8.(1)指经络的功能活动。(1.5分)(2)运行于经脉中之气,(1分)又称脉气。(0.5分)

六、论述题

1.二者对于维护肺的正常生理活动起着重要作用,(1分)它们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2分)正常宣发为正常肃降提供了条件;正常的肃降又为宣发的正常打下了基础。(1分)此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肺气能宣能降,能吸清,能呼浊,保证了呼吸运动的进行。(1.5分)若宣降失常,则清气吸入困难,浊气排出障碍,可致胸闷、咳嗽。(0.5分)(2)肺气宣,使津气布散于皮毛,令皮毛润泽光亮;肺气降,水津下布全身,以滋润濡养机体。(2分)(3)肺气宣发,精微得以布散,浊气得以排出,汗液排泄正常;肺气肃降,清气下纳,水液下行,无水湿痰浊之患,维持着肺的清肃之性。(2分)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三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分)因风善动而不居,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性,故为阳邪。(0.5分)人体的头面及肌表部位为阳位,也是风邪易侵之处,即易袭阳位。(0.5分)其性开泄是指风邪侵袭人体,易使腠理疏松、开泄,可见汗出、恶风等症状。(0.5分)(2)风性善行而数变。(2分)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故风性善行。如风痹证??。(0.5分)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骤变幻无常的特点,故风邪数变。如风疹病??。(0.5分)(3)风为百病之长。(2分)风邪是外感邪气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1分)临床上风邪犯人,为病范围广泛,病种繁多,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0.5分)

3、血液,指运行于脉中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 (1分)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分)

生成:血的生成与脾胃、肾、肺、心有关。(1分)血由来自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营气和津液所组成,(0.5分)则脾胃为生血之源。(0.5分)营气和津液上注于肺脉,经过肺气和心阳的气化而生成血。(1分)肾藏精,精是生成血的原始物质。(0.5分)肝藏血,必赖肾精充养而旺盛,精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转化关系。(0.5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1i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