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下半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易考热点实例

更新时间:2023-06-05 09:1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下半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易考热点的基本特征

一、易考的热点问题须与当前的理论热点密切相关。

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公务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应试者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远大的理想、服务的意识、求实的作风等,必须对当前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具有深刻的理解,必须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必须深刻把握当前的理论热点。毋庸置疑,对政治理论不重视的应试者,难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申论考试首先是对应试者政治理论素质的考察。2009年国考申论以目前中国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产业问题,即农业中的粮食问题和工业产业升级转型问题为主题进行命题,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察的是“怒江水电开发”,主要考察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观点,也是围绕科学发展观来命题。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察的是“土地问题”,主要考察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点……这都紧扣科学发展观等基本国策和理论热点。在2009年各地的公务员考试中,山东省考察的是群体性事件问题;北京市考察应试者对国民素质、公民道德与国家软实力知识点的理解;浙江省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谈浙江经济发展如何走出困境;江西省以返乡农民工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受困等为话题,考察在转“危”为“机”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2008年,湖南省和云南省考察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广东省是社会救助问题;山东省是社会感恩意识匮乏问题;天津市是公共安全问题……2007年,广东考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问题;重庆考察的是食品安全方面的话题;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海市是公务员精神和价值取向问题;河南省是“洋垃圾”问题;江西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通过后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这些热点问题都是围绕科学发展观展开的,都紧扣重大理论热点。事实充分证明,以理论热点为背景,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以国家政策为指导,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命题已成为命题趋势。这一思路将继续指导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命题工作。 那么当前最大的理论热点是什么?是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社会救助?新医改方案?家电下乡?农民工返乡?能源危机?食品药品安全?……所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命题的热点,但必须强调的是,一定要深挖热点问题的理论依据,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一定要结合理论来进行分析。

二、易考的热点问题须是中观层面的问题,往往采取宏观引领,中观立意,微观切入的考察办法。

我们研判发现,宏观引领,中观考察,微观切入是近年来申论命题的一大思路。公务员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优秀人才,申论测试只是考察和测评人才素质的手段。由于国家行政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参与其中,为此,公务员队伍必须囊括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精英。由于应试者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从文史哲到数理化,并没有一定之规。申论考试命题者必须考虑应试者相差较大的专业素养,不会设置过于宏观或微观的考题。过于宏观,容易使应试者夸夸其谈,空喊口号,无法拉开档次,不容易找到切

入点,只能在表面上做文章,看起来四平八稳,实际上无法体现应试者的真实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不能达到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过于微观,选拔到的人才可能只是某个领域的优秀者,其他专业的精英有可能成为“漏网之鱼”,这样将使得公务员考试既有失公平,又无法实现广纳贤才的初衷。为此,“申论”题目定是“中观”的,出题者往往选择兼具广泛性、现实性、紧迫性的热点问题,将应试者的视野锁定在统揽全局的角度上,思考空间置放在广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下,跳出一件简单的具体事件或一个单纯的具体问题的牢笼,以期解决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中观层面问题”。

宏观引领,中观考察,微观切入是近年来申论命题的一大思路。应试者在申论应试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宏观的政策,宏观的政策是管总的,比如教育乱收费,收入分配,社会安定,医疗费用等问题,这些都会涉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党中央、国务院具体的方针政策。脱离了国家的宏观政策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容易离题万里,无的放矢,其结果必定是“败走麦城”;另一方面容易浅尝辄止,没有深度,也难获命题人的青睐。应试者不能脱离微观分析,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说,应试者必须用宏观政策,分析中观问题,解决诸多具体的微观问题,将三者有机结合。

三、易考的热点问题涉及的面一定较广,须以点带面。

申论考试往往以某一中观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考察实际问题。申论试题不可能把所有的热点问题或者相关的理论知识都包括进去,它只能选取代表性强的,同时也能够反映较为广阔社会背景的问题为切入点来命题,这样一来既能够考察应试者的真实水平,也能够满足考试条件的限制。易考的热点问题,倾向于能够体现宏观性、突出现实性、体现操作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应试者关注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具体事件,解决的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具体问题,而是着眼于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性质、根源和影响。比如,2009年,山东省通过 “重庆出租车罢运”、“瓮安事件”、“玉湖水利群体事件”等考察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问题;北京市通过新加坡、韩国、美国等提升文明意识,强化文明行为的做法和杭州市红领巾岗哨做法,考察应试者对国民素质、公民道德与国家软实力知识点的理解;浙江省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谈浙江经济发展如何走出困境;江西省以返乡农民工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受困等为话题,考察在转“危”为“机”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再比如,2007年,广东省公务员申论试题,以六合彩在农村盛行为材料,考察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江苏省公务员申论试题,通过农村农民、城市居民、受灾群众、外来务工人员、退役运动员、贫困大学生和流浪乞讨人员等多个社会群体的社会救助切入社会保障、社会公平问题。2006年浙江公务员申论试题,通过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切入社会公平问题;山东公务员申论试题,通过证人作证制度、见义勇为保护制度切入社会主义荣

四、易考的热点问题须较为中性,没有太多争议,不涉及敏感问题。

申论考试不会直接考察敏感而有争议的事件,而通常会对事件所延伸出的社会问题进行考察。申论考试不是单纯地为考试而考试,也不仅仅是为了要某个问题的结论而考试,它试图通过以考题的形式,通过审阅应试者的答案,了解应试者的思维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应试者是否能够尽职尽责依法行政。因此,考题往往是大家在社会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而且有较为明确的答案。而争议太大的问题,整个社会还处于对它的观察思考的阶段,换句话说,大家的认识还处于模糊期,应试者本人也极有可能对该问题具有偏激的认识,从而无法反映他的真实素质和能力。另外,申论考试的试卷也是需要专人去批阅的,如果考题争议太大,阅卷人和应试者如果持有针锋相对的观点,阅卷人很可能有失客观,倾向于否定应试者的最终结论,而忽略他分析论证的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年度发生的过于敏感的问题,争议较大的问题,没有结论的问题,一般不会涉及,这是申论考试命题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并不是事件一直没有争议过,有争议多是过去的争议,而且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以2008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为例,试题围绕怒江开发探讨人与自然的问题,其背景资料是怒江于2003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8月,国家发改委通过了在怒江中下游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方案。汪永晨和其他环保人士展开了反对建坝的“怒江保卫战”。2003年9月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召开的怒江项目听证会上,来自动物学、植物学、地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的30多位学者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同时,越来越多的关心怒江命运的民众的声音也加入到对怒江大坝的争议中来。2004年2月18日,温家宝总理作出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 怒江建坝工程被搁置。2005年水电专家对《提请依法公示怒江水电环评报告》公开信予以澄清。这一问题,在经过充分讨论后,双方观点已经定型,国家也有了明确的政策,而且延伸出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故而能在2008年成为命题点。

但是,并不是年度焦点问题就不会成为命题点,只要不是敏感、争议、没有结论的三位一体的话题就有可能成为命题点。2009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真题,就是以 “重庆出租车罢运”、“瓮安事件”、“玉湖水利群体事件”等社会舆论热点话题考察如何处理群体性事件,对于这些问题,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基层政府,都是高度重视的,国家的政策也是很明确的,不属于争议较大或没有结论的问题,只是由于地方政府处事不当而引发而已。应试者在备考过程中不可忽视食品药品安全、拆迁、农民工返乡、家电下乡、扩大内需等年度焦点问题。

五、易考的热点问题须是社会上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但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申论的性质类似于古代的策论,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综合考察应试者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知识积累水平。自2000年开考申论以来,无论是中央、国家机关的申论试卷,还是各省市的申论试卷,都是选取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或某一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考试的背景材料。 因此,申论的背景材料一定会取材于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但为什么说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呢?因为,申论考试的题目必须要体现一个“不可预测性”。首先,从考试的区分度来讲,最热的问题应试者通过种种途径都能感受到,而且很可能所有的应试

者都能对该问题侃侃而谈,大家考得都不错,应试者间的分数也就难以拉开,就失去了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其次,社会上最热的问题一般都是争议较大而没有形成定论的问题,设置这种考题的弊端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了。公务员考试是规范的考试,一般不会涉及这种类型。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当年的理论热点问题,同时,如果有充分的时间备考,我们还应当关注“往期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最近五年的热点问题),往年的真题,特别是地方公务员考试,重复命题或围绕同一话题出题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公务员考试考察的是思维,是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

什么是 “往期”的“热点”话题?简单地说,就是这一社会话题在过去的某段时间内曾经是公众相当关注的话题,在当时曾经被广泛讨论过,但现在公众焦点已经不是主要集中在该话题上了,这就是“往期”时事。为什么还是“热点”问题呢?是指该话题虽然已经不是目前公众注意力的焦点所在,但这一话题仍然对现在的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对现实的发展仍然有影响,还是“热点问题”。前文已述,2008年怒江中下游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方案,是发改委在2003年提出的建议,由于当时争议较大,被搁置,当时也就没有成为命题的焦点,经历几年争论后,争论双方的观点已经定型,所以在2008年才成为考点。再比如,2006年的突发公共事件问题,也不是当年的热点,早在2003年“非典”出现之后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索。再例如,2008年奥运之年,众多人都以为北京会以奥运话题为中心命题,然而,在2009年才以奥运会这个往期话题,与国民素质提升相结合进行考察。此外,2006年下半年,广州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话题——“专家信用(诚信)危机”的社会问题,这一话题在社会上的广泛讨论其实源于2005年 《中华工商时报》对香港教授丁学良的访谈。在访谈中丁学良批评国内经济学家一心为利益集团代言,并放言: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这一言论在当时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公众和传媒的广泛谈论,而专家的诚信问题也就开始被公众所关注。可以说这是2005年的一大新闻,但却在2006年下半年的广州公务员考试中成为背景资料。2005年的“三农”问题,早在2004年年初,中央就发布了免除农业税的一号文件,接着又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从而把全社会的焦点导向了“三农”问题。

在此,我们重申一个观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后,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是知识更全面、素质更高。公务员考试,需要应试者持续不断地关注国家大事,厚积而薄发,不能为应考而简单备考。我们反对猜题押题,尽管我们经常与申论试题不谋而合。备考会让你暂时通过考试,但公务员更需要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试的目的是通过考试引导应试者具备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的习惯和思维,提升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试者应正确定位,明确自身努力方向,持之以恒,保持关注分析国家大事的敏锐性和辨别力,这对应试者今后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也是非常有利的。

六、易考的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启迪意义。

申论考试范围在材料的选择、具体要求方面进一步体现了对应试人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察,注重了应试人员从事行政机关工作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掌握和运用。纵观历年考题,可以发现,申论考题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

意义,对于应试者今后走向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引导应试者思考,也能引起社会关注,以形成合力,形成共识,解决问题。

现实针对性是指申论材料涉及的都是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都是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都是需要国家予以解决或应对的问题。启迪意义是指通过考试唤起应试者和社会公众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省。可以说,公务员考试的命题点大都曾在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经济频道《第一时间:读报》中出现过,这些话题都有其现实针对性和启迪意义。公务员考试是通过考试引导应试者树立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民生的习惯,注意思考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办法,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一个为国为民做事的人。

公务员申论话题一般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也就是说,对这些问题你不陌生,但也不会成竹在胸。也就是说,具有现实意义和启迪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平常一定接触了,只是没有进一步地去思考,所以才在考试中如此被动。

2011年联考申论的主题特点以及备考方法 申论的解题的基础和前提是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从2009年到2011年的多次联考来看,联考阅读材料的主题基本集中在社会经济领域。具体可见下表:

从上表的归纳可以看出,近几年的联考主题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都集中于社会经济领域,但是每年都有所侧重并且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比如2009年上半年网络的问题比较侧重于社会领域,2009年下半年农村土地的流转比较侧重于经济领域,2010年上半年的主题比较侧重于社会领域,2010年下半年山西煤炭整合比较侧重于经济领域,2011年上半年人口问题比较侧重于社会领域。因此,按照这个出题规律2011年下半年的联考申论主题可能会在经济领域。

备考方法:多关注社会经济领域的新闻和政府政策,对近半年的国内热点进行适当梳理,阅读、学习、适当背诵十二五规划,掌握我们党在新时期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的理论政策和方针,达到可以用理论的眼光来看材料,用理论的知识指导文章写作。

第二,都是非显性热点主题。申论材料围绕的主题一般情况下都是社会的热点事件。但是热点本身也可以分为显性热点和隐性热点这两种。显性热点是社会上众所周知或者被广泛关注的事情,比如郭美美事件、“达芬奇”事件等等;隐性热点是时代发展的一些热点事件,但是没有那么受到广泛的关注,比如上表中显示的联考的主题都是热点,但是并不是每个考生都知道具体的事件。说明联考不是很喜欢考过于热的社会热点。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份比较喜欢考非常热点的事件,比如广东。

备考方法:正确关注热点事件。任何一个事件的出现,不要仅仅看到它的表面,而要看到其反映的深刻的社会问题,并且联系到党和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政策措施。比如“郭美美事件”如果出现为申论材料,不要仅仅局限于对郭美美个人的议论,而是应当看到其之后的深刻的社会问题和体制问题,比如炫富的社会风气、公众对体制内机关的不信任、机关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体制内机关的失败公共关系等等。由此,再可以延伸到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好和谐社会。用这样的方法来关注热点,锻炼自己的申论思维,才是对申论的学习备考有用有效的。

1)时政热点: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背景材料】

“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这一论述,掷地有声,意味深长,是宣示也是号召,表明了我们党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相关评论】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只有做出成绩、建立功劳,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进而不断发展、巩固地位。这是许多事实反复证明了的。历史和人民之所以选择了我们党,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了丰功伟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热点评述】

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是因为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的“天职”。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决定了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的“天职”。“天职”就是应该做的,只能努力履行好,即使有了成绩和功劳也不能自矜自傲。而且,为人民谋利益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总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出现新的情况。如果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停滞不前,就可能落后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是因为我们有着更远大的奋斗目标。我们党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的历史使命。经过90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完成和推进了革命、建设、改革这三件大事,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今后的路程还更长。正如当年毛泽东同志所说,“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如果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放弃追求,就可能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导致半途而废、目标落空。

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是因为我们还面临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办好中国事情的关键所在。应当看到,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都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就必须努力克服“四个危险”,坚定信心、砥砺勇气,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如果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贪图安逸,因循守旧,就可能在困难面前败下阵来,贻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一句话点评】

当然,如果说“决不能”、“决不会”是一个态度,那么, “有没有”、“是不是”则是一种结果,需要接受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2)热点时评:危机公关帮不了康菲

倘若没有起码的社会诚信和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所谓“危机公关”非但帮不了康菲,反而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

在一次次的怠慢拖延,以及一起起的“瞒和骗”后,康菲公司在渤海湾蓬莱19—3油田的生产作业终于被国家海洋局叫停。该公司次日即发表声明,表示正制定执行方案,将按“相应步骤”停止作业。

从此前的虚与委蛇、甚至不惜谎称完成“两个彻底”,到此次迅速回应,康菲公司的拖延症似乎有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对此前央视的报道,康菲公司更条件反射似地提出质疑,并要求更正错误。根据这则报道,一名康菲员工公然称“我们就是骗你的、骗你的”,而引起舆论哗然。康菲公司声明,该员工没有发表这样的“负面言论”,电话与其声音不符。

百事缠身,还能对“失实”新闻做出如此迅速的强硬反应,说明康菲公司并不是没有执行力的。只是其对公司形象的高度敏感和竭力捍卫,与对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漫不经心形成了鲜明对比。

借助现代侦测分析技术,要鉴定出那句由无线对讲机传出的“我们就是骗你的”声音是否属于康菲员工,绝非难题。只不过在公众看来,身陷巨大麻烦的康菲对这种细节的“较真”程度,大有超过已持续3个月、污染损失不断加大的渤海溢油事件之势。两相对照,怎么看都让人感觉异样。

自渤海漏油事件发生以来,面对海洋油花漂溢,康菲迟迟不予主动公开,一旦成为舆论焦点,便很快在7月初谎称“原油渗漏点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面对国家海洋局的清理期限,在期限最后一天谎称完成“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工作;在谎言被揭穿后,又表示是“天气原因拖延”……作为一家知名跨国企业,康菲公司这一番应对表现,可谓深得“危机公关”的个中三昧——事发之初能拖就拖,尽量封堵消息;

无可抵赖则及时回应,在抢占舆论落点方面不缺席;貌似真诚、虚与敷衍,对真相“无可奉告”……然而,事实证明,倘若没有起码的社会诚信和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这样的“危机公关”非但帮不了康菲,反而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

根据国家海洋局调查结果,此次渤海溢油事件是由一系列违规作业、低级人为错误造成的责任事故。可以预见,面对不断蔓延的海洋污染,以及众多渔民的沉重损失,肇事方承担相应责任既是正义的呼唤,也是法律的要求。不管你多么财大气粗,掌握了多少公关技巧,都不能逃避本该承担的责任。惟有真正将社会责任、将对公众与环境的诚信与敬畏奉为信条,才是免除这场危机的不二法门。

3)热点时评:人人皆可成才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才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彰显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丰富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

古往今来,人人皆可成才的事例俯拾皆是。远的不说,当代活生生的典型就不少。只有高中文化的“新型知识型工人”巨晓林立足岗位边学边干,革新工艺43项,独立编写出我国铁路电气化史上第一本施工教材。“学习型农民工”王钦峰经过16载寒暑历练完成40多项工艺革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这些普通人成才的经历,不仅生动诠释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而且向人们展示了我国人才发展的美好愿景: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里,如果让人人皆可成才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那么,在丰富人力资源基础上开发的充足人才资源,就可以使我国过去几十年发展赖以依靠的“人口红利”,升级成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人才红利”,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可持续、最可依赖的力量。

但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还有些人对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特别是对什么是人才这样的基本问题存在认识误区。比如,有的以层次划线,认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是人才,而普通专业人员算不得人才;有的以岗位性质划线,认为只有从事脑力劳动的是人才,而那些从事具体生产的技能劳动者算不得人才;有的以身份划线,认为有学历、职称的是人才,而那些活跃在农村厂矿基层的“田秀才”、“土专家”算不得人才……这些认识上的模糊性、片面性,不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也有碍于人才大量涌现和脱颖而出。

什么是人才?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就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管他(她)是知识型劳动者,还是技能型劳动者,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就能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伟大的时代和宏伟的事业为人人皆可成才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让每一个人都充满成才的渴望,坚定成才的信心;要让全社会都

来关心每一个劳动者的成长和发展,开启每一个劳动者的创新智慧、创业潜能、创优热情,使各行各业的广大劳动者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汇成一支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

4)热点时评:"加名税"急刹车背后的税理与情理

纷纷扰扰的“房产加名税”,日前终于告一段落。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发布通知,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房屋、土地权属原归夫妻一方所有,变更为夫妻双方共有的,免征契税。这个通知,连同此前已经开始付诸实施的个税标准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500元,对老百姓既是一个“利好”,同时也是民意大力推动、有关部门积极回应的结果,因此,从媒体到网友,纷纷表示欢迎。

然而,在免征加名税通知“一锤定音”之际,人们的心情是复杂的。回顾“加名税”的前前后后,可谓一波三折。婚姻法新解释的出台,好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块,引发连锁反应。从房子产权到房产加名,再到加名收税,南京、武汉等地的税务部门先是闻风而动,继而又在反对声浪中摇摆观望,从“即日开征”到“等文件”再到“暂不征收”,政策7天3变,所幸中央的“免征通知”及时发布,来了一个大快人心的“急刹车”。

透视这一事件,从中可见两个利益主体的博弈与碰撞:一些税务部门的征税冲动,广大公众的税感焦虑。按照我国《契税暂行条例》规定,在我国境内转移房屋权属等,承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缴纳契税,“加名收税”并非师出无名,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加名税”并不能就因此收得理直气壮。

一则因为夫妻任何一方婚前购房时已经缴纳过契税,在其婚后加名并未真正发生以盈利为目的的交易,却要加收一定比例的契税,多少有重复征税之嫌。况且,在没有明文规定情况下,税法解释遵守对纳税人有利原则。在相关细则出台前,房产证加名字是否收契税不很明确的条件下,税法应该遵循有利于纳税人一方,更宜解释为不征税。

二则因为此次加名税的征收,最为积极的是一些地方的税务部门,而按照法律规定,地方税务机关是执法部门,没有对超出法律规定作出解释的权力,它们不能擅自做主征税。少数地方税务机关没有请示国税总局就自行出台征税政策,不仅反映了他们急于控制新税源的迫切心理,而且在法定程序上也是有问题的。

税收是国家财政之源,也关乎百姓生活之安,是国计民生一肩挑的国家大政,理应兼顾税理和民意,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社会认可度、百姓承受力等,以保证税收政策的公信力和可行性。正如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指出的,“加名税”与人们所理解的“情理”不合。这既因为该税的征收,此前并无此类做法,而是在不少人纷纷进行房产加名的背景下出台,难免给人们造成“雁过拔毛”的印象。

更是因为,在当前物价普涨、房价企高的生活高成本压力下,老百姓的税感更加敏锐,对税收带来的负担更为焦虑,人们期待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同时,越来越多的纳税人在执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自己的权利:税负到底是轻是重?间接税有多少摊在消费者头上?税收有多大比例用于民生?对这些问题的追问,体现了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需要税收双方的交流沟通、良性互动。

有关专家认为,“加名税”之争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凸显了人们对于税赋的集体忧虑。纾缓这种忧虑,要求财税部门不能仅从经济角度看税收,更应从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高度,在决策和操作上更加严谨科学,更加尊重民情民意,关怀民生疾苦,以公平正义为支点,运用税收杠杆,服务国家发展、民生改善,更好地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5)热点时评:权力运行,明边界才能有章法 公权的滥用,看似损害的是部分人的利益,实则在一个权力运行缺乏章法的社会,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上周,大概没有哪条新闻事件比刑诉法“大修”更引人关注了。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全文于8月30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隔15年再次修正,草案亮点纷呈,近亲属可以拒绝出庭作证、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等规定,或回归人伦常理,或强化人权保护,都是历史性的突破。刑诉法素有“小宪法”之称,与每个公民的权益密切相关,开门立法征求意见草案自然引来各方热议。而争议的焦点,实质是对公权与私权的规置。

法律修正,呼唤理性探讨。针对拘留后通知被拘留人家属相关条文的修改,有人担心“可能导致 秘密拘捕 泛滥”,专家从语言文本、修法沿革来分析立法原意,清晰地说明这次修正案把例外情况限定在两种情形,而且把罪名具体化在很小的范围内,实际上是对侦查权的严格限制。其中约束公权、保障私权的进步,如果秉持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来看,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从对刑诉法修改的关注可以看出,法治社会,人们越来越要求明晰公权与私权的边界。如果权力不守边界,再加上监管乏力,就容易滥用。本周作出处理回应的河北盐山县设立“县长特别奖”、云南保山市政府发文号召为“快女”投票的新闻,都是权力运行进退失据的结果。 更让人“称奇”的是“猫给老鼠当调解员”。家住上海的高敬德到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江干分局督促处理其两年前的一起举报,工作人员却喊来售假者,让药店赔偿他1200元,并出资垫付打假奖金4300元。同时起草一份《协商意见》,规定高敬德要放弃包括投诉举报、诉讼、行政复议、向媒体曝光等追究该保健品店和药监部门的责任。

这事儿谁听了都觉得荒唐,但当事者还振振有词地辩解,出发点是“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并不涉及渎职”。这条新闻至今没有下文。

公权的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严守界限,既不可缺位,更不可越位,这早已是法治社会基本的常识。公权的滥用,看似损害的是部分人的利益,实则在一个权力运行缺乏章法的社会,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上周,公安部公布了“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启动的消息,各地警方迅速展开行动。此番公安机关主动介入“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黑窝点”整治,可谓是其责任的回归。需要注意的是,开展专项行动,公安机关首先要把握好法律和政策界限,规范权力行使,注重通过法治长效机制落实整治成果。

6)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职业听证人

事件概述:

网络上晒出成都有四名"价格听证专业户",随机抽签次次"被选中",其中一名年近60的老妇七年里一共参加过19次听证会,这位胡老太在听证中先后支持过涨水价、涨的士价、涨停车费等等。对涨价投赞成票,她的名言是:"人活着就是占用、消耗资源,所以政府收任何费都有理。"这番言辞引起网友疯狂转帖拍砖,骂声一片,直呼"被代表",更有人称其为成都听证会的"最牛群众演员"。

模拟题:

针对如今网上热传的"价格听证专业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价格听证制度的建立可以使政府相关部门在执行决策时真实地听取群众呼声,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是服务型职能政府的重要体现,让广大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落到实处,从而传达民意,引导决策,确定科学、合理的价格,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这项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了"价格听证专业户"。

价格听证会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价格听证专业户",暴露了这项制度在实行中出现了一些弊端,降低了群众对价格听证制度的满意度,"价格听证专业户"很容易被操纵,体现出的是某部门群体的利益,不是真正的群众的呼声,"逢听必涨",使听证会形同虚设,降低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我国的听证制度出现"价格听证专业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听证会组织者的独立性明显不足,价格听证是公众与某些集团包括垄断集团利益博弈、维护自身权利的"公器"。但是,价格管理部门常常既是价格的制订者和维护者,又往往是听证会的组织者,这本身加大

了听证会制度维护公众利益的难度。第二,听证会制度中缺少成本监审程序,导致听证会很容易沦为某些既得利益集团操纵价格、压制民众利益诉求的工具。第三,缺乏科学的机制对听证代表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第四,部分群众对参加价格听证会的兴趣不高,给"价格听证专业户"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第五,部门听证代表的整体素质不高,责任感不强,不能较好的完成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因此,我国应建立独立、超脱、具有权威性的机构主持听证,从根本上保证听证会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相关法律,明确监审程序,保证听证公开、科学、透明,严格听证代表的准入制度,保证随机性和有代表性,加强听证制度的宣传,提高群众参与听证制度的积极性,保证听证制度能真实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广大听证代表也要自觉提高自己的素质,掌握听证相关的信息,行使好自己手中的权利,为政府制定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提供依据。

根除"价格听证专业户",从制度上破冰,打破权力运作的封闭性,真正扩大公众的参与性,保障公民真正行使自己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打破行政垄断格局,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一种公众和政府相互倾听、学习、信任的公共治理关系。

7)热点时评:社保卡更应带来权利格局的改变

8月30日上午,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在发布会上表示社保卡将加载金融功能,可作为银行卡使用。

从目前勾勒出的信息看,一张覆盖全国的社保网络俨然形成:不仅居民身份证号码将作为社保卡号,终身不变,新社保卡还将实现全国“通存通兑”,它还将承载医保、养老、金融等多种功能,公众不需再为社保异地漫游“带不走、挪不动”而头疼。一张为全民福利兜底保障的社保体系已跃然纸上。

毋庸置疑,从《社会保险法》到社保卡的全民覆盖,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正在从过往那种各自为政的地方、单位割据,成为一种全国一体化的保障。这其中最让人期待的亮点或就在于,能够让流动于城乡之间的人,享受到无障碍的福利兜底保障,也即能够在社保跨地区转移和衔接时,打破过往转移难、地方统筹层次不齐的一些问题。

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用“一卡通”式的社保卡打破地域限制,以及通过金融等多种功能加载实现社保卡的多能化,只是全民社会保障网络铺展开来的第一步。要迈出实至名归的下一步,尚需从全民共同的、平等的权利角度出发。

应该说,在当下科技已然比较成熟的情境下,从技术上实现一卡通,乃至提高社保卡的“便携度”,并不存在多少困难。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保障那些辗转迁徙于不同地域的公民权利,不随迁移而变质。附着于社保卡上的各种权利,不会因为地域、身份、户籍的不同,产生身份与权利的脱节。在此意义上,一张卡片形式上乃至功能上的改变,只是地域统筹和

便捷功能的改变,而要真正让公民平等地享受一张卡背后的兜底保障,只有从调节地域权利差异,从权利上实现全国统筹做起。这样的权利格局改变,其价值远在金融功能之上。

8)热点时评:大火为何“烧”不到责任人

如果对责任企业多是舆论的纸上挞伐、少有实际的行政追问和责罚,更难见司法介入的权利追诉,必会酿成大火大祸

8月29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柴油储罐起火,大火在3个小时后被彻底扑灭。

火灾发生后,有关方面迅速发布消息称,大火未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污水也未流入海,“对周边海域和大气环境未造成污染”。然而,公众依然惊魂未定,悬念依旧未解。

一方面,着火的柴油罐处于该公司油品罐区内,周边遍布存储油气的罐体,倘若火势未能迅速控制,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火灾对海域与大气环境的影响需要详细调查,并有科学数据证实,如此迅速地断言“没有污染”,是否轻率?

这已经是中石油13个月中的第四次惊魂。此前的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厂区内100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换热器发生泄漏着火;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保税区油库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泄漏1500吨油入海,大面积海域遭污;同年10月24日,大连新港码头油库拆除油罐时,引燃罐体内残留原油,再次发生火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什么这么多教训拧不紧中石油安全生产的阀门?纵观近几年来中石油在安全事故上的处理,问责往往过轻。公众所见,在导致243人死亡的2003年重庆开县天然气特大泄漏事故问责之后,中石油近年发生的一系列火灾事故,虽已明确认定是人为操作失误所致,但对责任企业多是舆论批评,少有实际的行政追问和责罚,更难见司法介入的权利追诉。

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发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60多人受伤、近百万居民生活受到影响,企业为此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呢?6年来,国家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累计投入治污资金78.4亿元,而中石油只向当时的环保总局缴纳了100万元罚款,以捐助的名义支付给吉林省政府500万元。致430余平方公里海域污染的“7·16”爆炸事故,时隔一年,官方调查结果至今未出炉,也没有任何惩罚性赔偿。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袭之烟焚”,小错不究,必酿大祸,火灾频频,问责却迟迟,如此放纵的结果令人担忧。问责过轻,淡漠了安全意识,更淡化了社会责任意识。“松花江沿岸应该还有其他企业的污染”,“大连新港原有管线爆炸事故属于承包商事故”——这样的回应证明了对问责的不屑,以及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漠视。

作为大企业,本应在保护公众安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成为表率,这不仅是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亦是其自身发展的基础。且不说连续火灾事故给中石油带来的经济损失,它所导致的社会不信任感,亦将成为其未来产业发展的障碍。

9) 时政热点:维护劳动权益不能靠一个"较真哥"

【背景材料】

肖强兵今年36岁,从2008年至今,他先后换过4份工作,在这些单位的工作时间短则两个月,长则十个多月。每离开一家用人单位,他便将单位告上法院,理由多是加了班没给加班工资、不签书面劳动合同等。4场官司,他打赢了3场,剩下一场官司正在打。一些输了官司的用人单位称,肖强兵进公司不是为了上班,而是为了“打官司挣钱”,人们则称他为“较真哥”。

【相关评论】

首先,笔者为“较真哥”肖强兵的正义和执着所感动。其专门同侵权的用人单位打官司,与“打假哥”王海专职捉拿假冒伪劣商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为伸张公平正义而“战斗”。

【热点评述】

“较真哥”只是上千万名劳动权益受损中的一员。特别是“较真哥”,多年来,频频跳槽打官司,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耗费了不少的勇气与智慧,虽然最终赢了官司,得到了赔偿,但与其付出的代价相比,“打官司挣钱”,显然是得不偿失。再者,“较真哥”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是,这与还有成千上万劳动者的权益仍然在受到用人单位侵犯相比,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较真哥”的正当之举,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反思。从他频频打赢官司的情况上看,用人单位恣意加班、克扣工资等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违法现象还相当普遍,但仅凭“较真哥”这样的劳动者个体,去同违法用人单位“单打独斗”,并不能扛起所有劳动者的维权重任。

“较真哥”打官司,虽然具有示范价值,但不能产生蝴蝶效应。究其原因,是因为“较真哥”属于个人行为,他只代表了他个人,并不代表所有受到侵权的劳动者,更代表不了劳动保障部门。虽然“较真哥”打赢了几场官司,也打烦了一些侵权的用人单位,但却未能打掉用人单位漠视劳动者权益的恶习,但愿能够提醒相关监管部门认真执行劳动法,主动维护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

10)时政热点:事业单位岗位怎能成为县长的"奖品"

有了“县长特别奖”做保护伞和护身符,纠错就会难得多。它事实上相当于为各种不公正的招聘设置了一个新的掩体。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河北沧州市盐山县设立了一个名为县长特别奖的奖项,并承诺为获奖单位的相关负责人或者获奖个人的子女在事业单位安排工作。

初闻这个消息,人们第一感觉是一些地方官员在行事作为上,几乎已经没有了任何底线和顾忌,既可以不把法律放在眼里,也可以不把民意放在眼里。

法治社会的基本常识和行政逻辑是,对公权机构及其官员来说,法无明确授权许可就不可为。显然,法无授权许可而以公共资源背书设立所谓县长特别奖,于法无据。这是“县长特别奖”之一宗“罪”。

为获奖单位领导或者获奖者个人的子女直接安排在事业单位工作岗位,有悖事业单位招聘必须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这是“县长特别奖”之二宗“罪”。

由于该奖项是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内部封闭运行,严重恶化了当地的竞争环境,加剧了“底层固化”,使官民矛盾更趋紧张。这是“县长特别奖”之三宗“罪”。

虽然说获得“县长特别奖”前提是“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但是文件中并没有说明究竟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算是突出贡献。这就为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留下了巨大的灰色空间。这是“县长特别奖”之四宗“罪”。

现在一些地方在事业单位招聘等方面已经到了为当地一些领导干部子女量身定制设计招聘条件的地步,但这种情形一旦被披露,往往还有纠正的可能。但是现在,有了“县长特别奖”做保护伞和护身符,纠错就会难得多。它事实上相当于为各种不公正的招聘设置了一个新的掩体,使后门行为变得光明正大,俨然从偷偷摸摸变得理直气壮。

尤其是这个定海神针般的“县长特别奖”几乎具有抹杀其他一切条件和价值的“最高价值”,就随时有可能变得非常的面目模糊。获得“县长特别奖”的相关单位或个人的子女,无需任何自身硬件条件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基层事业单位,当权力、背景成为就业过程中一道不可逾越的、甚至是惟一的门槛时,个人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能力就显得微不足道。不难想象,这样一个“县长特别奖”,对当地的价值取向会起到怎样的指挥棒作用。从不顾一切进入公职人员系统,到千方百计争取“县长特别奖”,每道环节和关卡、第一个名额,都有无数的人削尖脑袋在竞争。因此,名为“县长特别奖”,实际上是相当于在巧立名目设立“特别行政许可”。 对于底层固化,人们已经谈得很多。越到基层,越到人口稀少的地方,这种“沦陷”就越厉害。其中固然有“山高皇帝远”、媒体监督鞭长莫及等多种原因,也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远不像公务员招聘一样有明确的法律约束,既要求基本的文凭条件,也要求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虽然公务员考试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全国统一考,使一些地方居然可以为某些个别人“量身定制”,但基本的学历要求至少还是个门槛。从“县长

特别奖”奖励事业单位职位这个事件上看来,我们的确应该给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制定更为严格的规矩了。

11)时政热点:上海新规能否遏制房地产商"偷面积"?

据《劳动报》报道,阳台水平投影面积大于8平方米,必须按全面积计入容积率。商业、办公建筑的层高,超出4.5米,将按每2.8米为一层、余数进一的方法,折算建筑面积。今年10月1日起,赠送超大阳台、买一层送一层……这些以往开发商惯用的销售“伎俩”将受到严格限制。记者昨天获悉,《上海市建筑面积计算规划管理暂行规定》已正式印发,新规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建筑面积计算的种种问题。(27日东方网)

在神马都涨、就是工资不涨的当下,房价高高高几许。面对动辄数千上万甚至几万元一个平方的房子,多少人望房兴叹,心不甘情不愿而又只得乖乖地蜗居着。既要赚购房族的钱,又要赚得他们高高兴兴,不少开发商使出种种销售“伎俩”,不仅让自己开发的楼盘销得快,而且赚得多,于是打起了建筑面积计算的主意:通常住宅建筑阳台一般算二分之一面积,他们通过以“超大阳台”的名义赠送面积,一些楼盘还设计了超大的飘窗;卖房时往往以“赠送地下室”为诱惑,但具体操作中,地下室在地面以下的部分比较少,常常被处理成“地上室”,成为实际使用的面积;一些商业、办公建筑,往往将标准层高设得很高,打出“买一层送一层”的口号……以此来吸引购房者、购楼者,使自己赚得盆满钵满、笑逐颜开。

做啥生意都可以赚钱,但没有开发房地产赚的钱多;做啥生意都有风险,但只有房地产开发风险最小。这是一位做生意的朋友说的话。此话真假如何,世人自有评说,但至少透露出房地产开发是一个风险小、赚钱多的行业。房地产开发商不仅利用合法手段赚钱,而且绞尽脑汁打擦边球,找到规则与非规则之间的缝隙,见缝插针地赚钱。难怪有人说,商人都很精明,房地产开发商更是精明商人中的精明人。

然而,《上海市建筑面积计算规划管理暂行规定》对阳台面积、飘窗,商业、办公建筑的层高等作出了限制,或许会让房地产开发商机关算尽,可谓“强中自有强中手”、一物降一物。这些限制是对建筑面积计算问题进行规范,将减少“大阳台”、“大飘窗”、“大空间”等问题,从某种角度说是断了房地产开发商的一条财路,房地产开发商要再想“偷面积”就没那么容易了。

随着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房的刚性需求在很多地方、在一定时间内还非常旺盛。如何让我国房地产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可持续发展,上海出台《暂行规定》并从10月1日起执行,在全国开了一个好头。俗话说:上有对策、下有对策。《暂行规定》执行效果如何?精明的上海人中的最精明的房地产开发商是否又会想出花招,继续“偷面积”?全国人民将冷眼旁观、拭目以待。

13)时政热点:为食品安全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叫好

据8月26日《四川日报》报道,8月25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就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和食品安全监管,依法严打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抓好食品安全源头的监管和控制,着力强化落实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的主体责任等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此次,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就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发出的通知,有许多鼓舞人心的内容。这些工作要求,是面对今年严峻的食品安全工作对各地所提出的希望,应得到有力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其中提到,食品安全作为民生工程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更令人叫好。 首先,我们看到相关监管机制的落实。据通知要求,四川省将建立完善食品行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纳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黑名单”企业,要与生产经营许可办证、校验有效结合。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按照退出机制要求,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加强食品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每个食品从业人员每年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 其次,我们看到监督制度的出台。该省要求建立和完善举报奖励制度,进一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食品安全问题监督,尤其要重视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人员举报,并及时受理和排查举报线索。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抓好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还要求将食品安全作为民生工程纳入干部考核体系

四川省规定食品安全作为民生工程纳入干部考核体系,这是对食品安全这一民生大问题重视的体现,更是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权的具体体现。在严厉的监管与考核中,笔者希望,更多地方能够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切实把“民以食为天”这一件大事抓好抓到实处,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安全、环保、健康的食品环境。

14)时政热点:“引导人民说实话”下的罪与罚

在上海工作的江苏睢宁人高国龙最近被“跨省追捕”了。因在网上发帖批评睢宁法院的执行工作,两个法官带队将他从上海抓回睢宁,睢宁法院以诽谤他人对其处以拘留15日并罚款1万元。对于拘留高国龙,睢宁县委一负责人称,这是引导“人民说实话”。(8月26日《济南日报》)

因言获罪而导致发帖人被“跨省追捕”的事已屡见不鲜,但是,拿“引导人民说实话”去粉饰跨省追捕中暴露出丑态的事,的确让人少见,因为,这种做法无异于先把别人的脸打肿,然后对外面说是由于此人过上幸福生活后吃胖的。可见,表面做的是一套,嘴里振振有词说的又是另一套,挨打的人只能落个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这种处理跨省追捕的手法看似很高明,其实非常愚蠢和肤浅,因为,他们忽视了其背后所藏的罪与罚。

为引导人民说实话,就随便可以动用国家机器,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发帖人从千里之外请到监狱去;为引导人民说实话,就将一个说实话的人,给其戴上手铐,再罚1万元,接着关起来,这“待遇”也太高了吧?这霸王学费也太离谱了吧?收费前有没有跟物价部门商量过?有没有跟人民商量过?可见,这种“引导人民说实话”并非是人民潜意识中理解的那种“引导人民说实话”,而是先让人民闭嘴,然后,就让人民按照他们的意思说话。如果人民不乖,就给其一点下马威。

人民可以闭嘴,但是有两样东西不能闭嘴,那就是人民的思想,以及人民对假丑恶的鞭打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且,有些事情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忍无可忍时,就会说出来,而此时说的话,不是空话、套话、大话,而是饱含深情和一腔怒气的真话。但是,真话不好听,而且上面布满了一些荆棘,会刺疼一些人幽暗的心,当他们开始害怕和担心后,就开始辟谣——人民说的不是真话,然后,不惜采用暴力的手段捂住人民的嘴,教他们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废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不能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想法,否者,一旦河水绝提,到那时只能落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所以说,要“引导人民说实话”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只能疏,不能堵,更不能采用暴力手段让人民闭嘴。而且,人民说的话,是一种诉求,也是一种苦口良药,如果一个领导,嘴里连含几口药的度量都没有,怎么能执行?怎么能让当地长治久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1e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