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高考微题组三生物育种Word版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3-12-10 02: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微题组三 生物育种

考点规范练+高考微题组第48页 1.某种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其茎有高、矮之分,茎表皮颜色有黄色、青色、黑色和褐色四种。控制茎的高矮和茎表皮颜色的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M基因存在时,B基因会被抑制,其他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正常(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控制茎表皮颜色 的基因组成 控制茎高矮 的基因组成 mm M_ 矮茎 黄色 高茎 青色 矮茎 青色 高茎 青色 矮茎 黑色 高茎 褐色 矮茎 褐色 高茎 褐色 A_B_ A_bb aaB_ aabb (1)如选择该植物的两个不同品种进行杂交,操作的简要流程可表示为 。

(2)该植物的茎高矮和茎表皮颜色都能稳定遗传的植株的基因型共有 种。

(3)假设后代足够多,基因型为 的植株自交,后代均会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基因型为 的植株自交,后代均会出现三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2∶3∶1。

(4)假设后代足够多,基因型为Mm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会出现 种表现型,其中占后代9/16的表现型是 。?导学号74870223?

答案:(1)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2)10

(3)mmAaBb、MmAaBB和MmAabb MmaaBb和MmAABb (4)6 高茎青色

解析:(1)由于该植物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杂交时,应将母本的花在成熟之前进行去雄处理,然后套袋,等花成熟后,授予异株花粉,再套袋。简要流程可书写成“去雄→套袋→授粉→套袋”。(2)分析表中基因型和对应表现型的关系可知,控制矮茎的基因型为mm,控制高茎的基因型为M_;在茎表皮颜色的遗传过程中A_B_为黄色,A_bb为青色,aaB_为黑色,aabb为褐色。能稳定遗传的植株指的是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的植株。该植物有8种纯合子,其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除此之外,基因型为MMAABb和MM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也不会出现性状分离。(3)要想自交后代出现9∶3∶3∶1或12∶3∶1的性状分离比,亲本的三对基因必须为两对杂合、一对纯合,而两对杂合、一对纯合的基因型共有6种,其中基因型为mmAaBb、MmAaBB和Mm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基因型为MmaaBb和Mm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会出现12∶3∶1的性状分离比。(4)基因型为Mm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会出现高茎青色(占3/4×3/4×1=9/16)、高茎褐色(占3/4×1/4×1=3/16)、矮茎黄色(占1/4×3/4×3/4=9/64)、矮茎青色(占1/4×3/4×1/4=3/64)、矮茎黑色(占1/4×1/4×3/4=3/64)、矮茎褐色(占1/4×1/4×1/4=1/64)6种表现型,其中占后代9/16的表现型是高茎青色。 2.现有味甘汁多、能消暑解渴且能稳定遗传的绿皮(G)、红瓤(R)、小子(e)西瓜品种甲与白皮(g)、黄瓤(r)、大子(E)西瓜品种乙,三对基因自由组合。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西瓜育种流程图回答有关

问题。

(1)图中①过程所用的试剂为 ,通过②途径培育无子西瓜的方法叫做 ,所结西瓜果实的表现型为 。

(2)通过③途径培育无子西瓜时所用的试剂为 。方法 (填“②”或“③”)产生的无子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3)过程⑤育种方法的原理是 ,图中F1可以产生 种基因型的配子。F1逐代自交产生Fn的过程中,若不经过筛选淘汰,则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 ,原因是

答案:(1)秋水仙素 多倍体育种 绿皮、红瓤、无子

(2)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 ②

(3)基因重组 8 否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解析:(1)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将获得四倍体西瓜;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这种育种方法称为多倍体育种;三倍体种子的基因型是GGgRRrEee,三倍体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种子,果实由子房壁发育而来,其性状与母本相同,即绿皮、红瓤。(2)用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西瓜的雌蕊柱头,可以促进子房壁发育成无子西瓜;培育三倍体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其无子性状可遗传给后代。(3)过程⑤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因为F1的基因型是GgRrEe,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产生配子种类为2×2×2=8种;植物自交,若不经过选择淘汰,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变化,说明生物没有发生进化。

3.野生型粳稻叶色呈绿色,经60Co γ射线诱变获得的粳稻白化突变体有三种,它们的外观十分相似,遗传特性是否相同未知,现将纯合的能够真实遗传的突变体植株白化突变体1号、白化突变体2号、白化突变体3号分别与野生型绿色的植株杂交以及相互杂交,得到如下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杂交类型 白1×绿 白2×绿 白3×绿 白1×白2 白1×白3 白2×白3 F1 全绿色 全绿色 全绿色 全白色 全绿色 全绿色 F2 绿∶白=3∶1 绿∶白=3∶1 绿∶白=3∶1 无数据 无数据 无数据

(1)水稻叶色为绿色,而水稻根往往是白色,其原因是 。经

60

Co γ射线辐射诱变获得的粳稻白化突变体有三种,说明辐射诱变的特点之一是 。

(2)辐射诱变的原理是 ,科学家在试验田中偶尔发现了一株抗旱、抗病的水稻,利用该植株育种的方法有 。

(3)若叶色受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1,2号染色体上,与野生型相比,若白1的突变体基因发生在1号染色体上,则白2的突变体基因发生在 号染色体上,白3的突变体基因发生在 号染色体上。

(4)若上述(3)中假设成立,让第4,5组的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别为 、 。(书写格式与前三组相同) 答案:(1)水稻根细胞中无叶绿体 具有不定向性

(2)基因突变 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等 (3)1 2

(4)全白色 绿∶白=9∶7

解析:(1)水稻叶色为绿色,而水稻根往往是白色,其原因是水稻根细胞中无叶绿体。基因突变的特点之一是具有不定向性。(2)辐射诱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科学家在试验田中偶尔发现了一株抗旱、抗病的水稻,利用该植株育种的方法有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等。(3)若叶色受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1,2号染色体上,与野生型相比,若白1的突变体基因发生在1号染色体上,则白2的突变体基因发生在1号染色体上,白3的突变体基因发生在2号染色体上。可解释为白色突变体1和白色突变体2是由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控制的,其中白色突变体1的基因型是a1a1、白色突变体2的基因型是a2a2,而绿色的显性基因是A。白色突变体3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b基因控制,相对于白色突变体3,绿色的基因型是BB。(4)若上述(3)中假设成立,则第4组的亲代的基因型是a1a1、a2a2,F1基因型是a1a2,F1自交,F2的分离比是a1a1∶a1a2∶a2a2=1∶2∶1,全部表现为白色。第5组亲代的基因型是a1a1BB和AAbb,F1的基因型是Aa1Bb,F1自交,F2的分离比是:A_B_(绿)∶A_bb(白)∶a1a1B_(白)∶a1a1bb(白)=9∶3∶3∶1,也就是绿∶白=9∶7。

4.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提高玉米产量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适宜条件下,在玉米田中套种较矮的生姜或大豆,并对大豆喷施NaHSO3溶液,作物年产量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年产量/(kg·hm-2) 玉米种植 玉米 生姜 大豆 未喷施 NaHSO3 溶液 ①4.8 ②6.3 3 200 7 500 2 700 3 725 3 180 2 925 喷施1 mmol/L NaHSO3溶液 3 466 3 217

“套种”后的玉米田,在空间上存在 结构,这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喷施1 mmol/L NaHSO3溶液后大豆产量提高,原因是NaHSO3能促进色素对光能的捕捉,其作用的部位是叶绿体的 。由①与②可知, 与玉米套种时增产效果更好。 (2)玉米植株的高度达到1.5 m以上时容易倒伏。但倒伏的玉米仍可逐渐直立起来,原因是

(3)已知玉米非糯性(B)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b)花粉遇碘液变棕色。若用碘液处理杂合的非糯性植株的花粉,则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的颜色及比例为 。

(4)玉米子粒的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已知基因A、a位于9号染色体上,且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Aa的植株甲,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右上图所示。为了确定植株甲的A基因在哪条染色体上,可采取自交产生F1的方法。若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证明A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5)将玉米幼苗置于密闭容器内暗处理后,测得容器内CO2和O2浓度相等(气体含量相对值为1),在天气晴朗时的早6时移至阳光下,日落后移到暗室中继续测量两种气体的相对含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请问在 (时间点)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注:两条曲线在20时前沿水平虚线上下对称

?导学号74870224?

答案:(1)垂直和水平 基粒(类囊体) 生姜

(2)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性 (3)蓝色∶棕色=1∶1 (4)黄色∶白色=1∶1 (5)8时和17

解析:(1)套种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有镶嵌的特点,因此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能利用光能的结构是类囊体。分析表格可知,玉米种植密度为6.3万株/hm2时,年产量高,且生姜与玉米套种的总产量要比大豆与玉米套种的总产量高。(2)倒伏的玉米仍可逐渐直立是因为茎具有背地性的特点。(3)杂合子产生的非糯性和糯性配子的比例为1∶1,因此碘液染色后,花粉的颜色及比例为蓝色∶棕色=1∶1。(4)若A基因在正常染色体上,则父本Aa产生的A配子才能参与受精作用,母本产生A和a两种配子,子代为AA和Aa,表现型全为黄色;若A在异常染色体上,则父本Aa产生的a配子才能参与受精作用,母本产生A和a两种配子,子代为Aa∶aa=1∶1,表现型黄色∶白色=1∶1。(5)选择一条曲线分析,如CO2变化曲线,密闭环境下6~8时时间段内,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CO2释放,容器内CO2含量上升,在超过8时后,CO2浓度下降,说明该时间后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则8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同理分析17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5.小麦斑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小麦的高产、稳产。为选育小麦的抗斑锈病品种,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神舟”飞船搭载易感斑锈病的小麦种子(基因型为aabb),在太空失重等条件下处理。返回后在这批种子长成的植株中发现有的不能正常生长,有的白化,有的叶片缺刻,也有少数出现抗斑锈病性状。选取这些抗斑锈病植株进行自交,后代均出现性状分离,其中选取甲、乙两植株自交,后代的分离情况统计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子代植株

亲本植株

抗斑锈病植株数

易感斑锈病植株数

甲 乙

84 144

25 8

(1)控制斑锈病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 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 定律。甲、乙植株出现抗斑锈病性状最可能是 的结果。

(2)根据杂交结果可推断甲的基因型为 ;甲的子代抗斑锈病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3)根据乙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情况,可推知控制抗斑锈病的基因是 ,乙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

(4)在乙植株子代的抗病个体中,自交后代依然保持抗病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这些个体的基因型有 种。 答案:(1)两 自由组合 基因突变

(2)Aabb或aaBb 1/3

(3)A和B AB∶Ab∶aB∶ab=1∶1∶1∶1 (4)7/15 5

解析:由题干易感斑锈病的小麦种子(基因型为aabb)可知,斑锈病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由表中乙植株自交数据可知,控制斑锈病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甲、乙植株出现抗斑锈病性状最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表中甲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所以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自交后代中,抗斑锈病植株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值是1∶2,所以纯合子所占比例是1/3。根据乙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情况,可知抗斑锈病是由两个显性基因控制的。乙的基因型是AaBb,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AB∶Ab∶aB∶ab=1∶1∶1∶1。在乙植株子代的抗病个体中,自交后代依然保持抗病性状的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aaBB,比例是1∶2∶2∶1∶1。

6.lAx1基因是一种外源的优质蛋白基因,将其导入普通小麦的模式品种得到转基因植株A,继续培育得到转基因纯化品系A。选择含有优质蛋白基因Dx2的非转基因纯系D,两个品系杂交后得到F1,F1自交得到F2。

(1)参照中心法则形式,写出lAx1基因遗传信息传递途径: 。

(2)A植株经过 后可以得到转基因纯系A,基因工程育种最大的特点是

(3)右图表示F1中lAx1基因、Dx2基因的分布情况示意图,“·”“”表示基因存在的位置。A+表示含有lAx1基因,A-表示不含有lAx1基因,D+表示含有Dx2基因,D-表示不含Dx2基因。 ①如果仅考虑lAx1基因,F1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其比例是

②F2中含有Dx2基因的个体比例是 ;含有lAx1基因的个体比例是 。 ③F2中含lAx1基因、Dx2基因并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19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