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美学在哲的学与科学之间漂移

更新时间:2023-09-11 18: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研讨美学:在哲学与科学之间漂移

美学:在哲学与科学之间漂移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美学:在哲学与科学之间漂移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美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美学的哲学性和科学性,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却有着诸多的科学因素。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羡学逐步与哲学分离,而深受科学思维的影响,心理学美学一时成为最有影响的美学潮流。但是,心理学方面研究的进展,并未能取代哲学美学,相反,此后美学的发展,却呈现出走出科学主义的倾向,并继续在哲学与科学之间徘徊。一个世纪以来,美学不断吸取最新科学研究的成果,但也不断突破科学的局限,以发展和完善自身。总的来说,要发展美学,就要坚持美学的人文立场,同时也不拒绝科学研究的成果。 [关键词]科学美学 哲学美学 人文立场

[简介]高建平(1955— ),男,江苏省扬州市人,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和文艺学研究。 []A

[]0439-8041(2010)01-0087-10

作为一个学科的“美学”,即鲍姆加登和康德作用上的“美学”形成以后,就成了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那时起,一位哲学家如果试图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而其中缺少美学的话,就会有体系尚未完成之感。19世纪是一个美学大发展的世纪,特别是在德国,所有的哲学家都要谈美学,而所有的美学:在哲学与科学之间漂移由.zbjy.收集,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美学家也都是哲学家。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完成了一个哲学上的大体系,也给所有哲学家带来建立大体系的诱惑。康德既树立了一个榜样,也成了一个超越的对象。在以后的一个世纪里,哲学家们都以建立体系作为哲学家资格的证明,而他们在哲学体系中都要给美学留一块位置。谢林如此,黑格尔如此,叔本华、尼采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们都是如此。

然而,19世纪同时也是一个科学大发展的世纪。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对哲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又不断呈现出切断与哲学联系的倾向。哲学号称是一切科学之母,但这个科学之母所生出的儿女,在长大成人后就自立门户了。也许可以说,近代社会中科学的一切发展,都呈现出一种与哲学相脱离的趋向。不仅如此,在19世

纪,出现了一个相反的过程,即哲学反过来以科学为基础,将实证的科学所形成结论加以扩展、普遍化。但是,并非所有哲学都能与实证的科学达成妥协。于是,在哲学中又进一步形成分化,形成愿意与科学妥协的实证哲学和不愿与科学妥协,甚至将相信科学的现代人指责为科学原教旨主义者形形色色的现代或后现代哲学流派。科学与哲学的复杂关系,将美学夹在了中间。美学是走向哲学还是走向科学?这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学的一个核心理由。

一、美学中科学精神的起源

英国美学家鲍桑葵在总结古希腊美学时,提到三个原则,这就是“道德主义原则”、“形而上学原则”和“审美原则”。古希腊人根据“道德主义原则”来评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在对人物形象处理时所体现的总的道德倾向。他们根据“形而上学原则”来评判艺术作品与真实的关系,论证体现在作品中的真理性,并考察模仿与原型相比是失真了,还是更为真实。这两个原则,尽管在现代社会仍有-影响,但在现代形态的美学建立时,美学家们已经不再受它们的困扰。当然,道德理由和形而上学认识论理由仍以其他的形式呈现出来:艺术可以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它的道德作用在什么形式存在和表现?艺术是否可以增进人的知识?增进什么方面的知识?它们对人生是否有着积极作用?这一类的理由仍然存在。现代美学仍将面对这些理由并提供自己的回答。

而第三个原则,即“审美原则”,是一种形式主义原则。对此,鲍桑葵的表述如下:“美寓于多样性统一的想象性表现中,即感官性表现中。”“多样性统一”代表着一个形式主义的大传统,它深深地植根于西方美学之中。从古代社会,到中世纪,再到近代,这种形式主义的原则都保持着,并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哲学框架中表现出来。到了20世纪,美学的发展似乎超越了这个阶段。20世纪的人试图探讨:在什么情境之中,以什么为目的,有什么样的多样,又是怎么统一起来的?他们不再满足于“多样性统一”这一似乎什么都说了,但却什么也没有说的套路和模式。但毕竟,从某种作用上说,他们仍是在回答希腊人提出的理由。

现代美学是在18世纪出现的。如果说鲍姆加登预示了它的出现的话,那么,严格说来,是在康德那里它才建立起来。康德留下了两个传统,一是形式主义传统,一是审美心理学的传统。这两个传统,一个属于外在世界,另一个属于人的内心世界。康德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发明这两个传统,而在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两个传统结合在了一起。康德认为,美不在于对象的概念本身,不在

于基于这种概念的完善性,而在于对象的形式适合于使人的知解力和想象力达到和谐。这样一来,形式主义传统就找到了它的心理基础。与康德不同,黑格尔的美学是一种以内容而不是以形式为中心的美学。对于黑格尔来说,艺术和审美上的细节是微不足道的,重要的是历史过程。这是一种历史一哲学的策略,这种策略不是直接面对细节,而是将细节归结于整体。美和艺术都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显现,或者说外在的形式和细节,都要从理念的发展所达到的具体阶段的角度来解释。存在于外在世界背后的理念与人的心灵相通,而不是对象的外在形式与人的感知能力相适应。

鲍桑葵提出,在黑格尔以后,德国美学出现了一个“后康德派”,这一派的美学家更愿意就事论事,有“给一个明白的理由找到一个明白的答案”的愿望。后康德的“精密”美学就是由此而产生的。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康德是一位近代哲学大体系的始作俑者。19世纪的许多哲学家,都是在他的影响下毕生致力于思辨哲学体系的建设的。然而,恰恰是这位康德,成了走出思辨哲学体系的“精密”美学的先驱。

这一“精密”美学,照鲍桑葵看来,以赫巴特、叔本华、齐美尔曼为代表。我们知道,叔本华代表着“意志论”的哲学。将叔本华归入到“精密”美学之中是很奇怪的,由此,鲍桑葵觉得需要多说几句:叔本华的美学具有神秘主义、悲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相结合的特点;神秘主义表面上离“精密”美学很远,但实际上,神秘主义的根源在于“对于直接性的热爱和对于有系统的思想的迂回策略的嫌厌”,于是,它与一种对直接可感性的追求又是相通的。对于神秘主义者来说,需要的是直接面对对象的外观产生想象,而不是将对象的外在形式归结为某种体系性思辨或对象背后的本质。他认为,康德的“物自体”不过是一种抽象的意志而已。这种抽象意志经过客观化,就形成“柏拉图式的理念”,或者说事物的永恒类型。这种“柏拉图式的理念”,是将历史抽象出去的纯粹形式,才是美和艺术的对象。如此,叔本华所讲的这种纯粹的形式,提供了与现代自然科学接轨的可能性。

在叔本华的影响下,发展出了赫巴特和齐美尔曼等人形式主义的“精密美学”。赫巴特从康德关于审美判断本质上是单称判断读出了审美对象与美学:在哲学与科学之间漂移由写论文的好帮手.zbjy.提供,.费希纳提出了“自下而上”的美学,美学界一般将之看成是科学美学的起源。实际上,“自上而下”的美学,也能构成一种科学美学。并且,这种“自上而下”的科学美学比费希纳的“自下而上”的科学美学还要早得多。哲学史家们都将欧洲大陆上的理性主义哲学的追溯到笛卡儿。笛卡儿就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发明了

剖析几何,将代数和几何结合起来,这样,存在于空间之中的各种图形都可以用代数的方式来描述了。笛卡儿的所谓“我思故我在”,是想将知识的确定性归结为“清楚”而“明晰”的直觉。而这种“清楚”和美学:在哲学与科学之间漂移zbjy.,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明晰”,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追求。对于笛卡儿来说,几何公理是美的,剖析几何的坐标系是美的,人世间的一些伦理准则也是美的 5 美学:在哲学与科学之间漂移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美学:在哲学与科学之间漂移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美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

心理学家费希纳在1876年出版的《美学初探》,是“自下而上的美学”的奠基之作。这种策略引入了另一种传统,这是19世纪美学的一个重要事件,注定要对美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古斯塔夫·费希纳(Gustav Fechner)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与以前的美学家相比,他显然属于另一种类型的学者。他从物理学的研究出发,走向了心理物理学。从他开始,人们的注意力被引向了一个方向,即物理与心理、外在的世界与心灵世界间联系的方向上来。人的思维活动,归根结蒂与人的大脑中的某种蛋白质、酶和葡萄糖的转换活动状态有着对应关系。如果说费希纳一生在不断转向,涉猎了众多研究领域的话,那么,寻找物理与心理之间的对应规律,应该是他毕生努力的方向。

他的美学研究,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所谓“自下而上的美学”,意思是“搜集基本的经验性材料,并试图从中设计出一般的原理”。其中的一些原理如:重复原理(刺激的适度重复对于我们获得最大限度的愉悦是必要的),联想原理(人们喜欢一个刺激的特性,不仅是由于它本身,而且可能会是由于它所引起的联想),审美中庸原理(在程度不同的多种刺激中,人们会倾向于中等的刺激),附加性愉悦和非愉悦原理(人们的情绪,心灵的或身体的状况对是否喜爱审美对象会产生影响),审美对照与审美顺序原理(一个刺激如果紧接在一个不那么令人愉悦的刺激之后,会使人感到更加愉悦;相反,一个刺激如果紧接在~个更使人感到愉悦的刺激之后,就给人以更少的愉悦),所使用的手段的经济性原理(用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效果,就能提供最大的愉悦),等等。他的这些策略启发了许多人,并使实验美学成为一门学问。

的确,19世纪是一个科学的时代,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自然科学专业化,它作为文明的一种最重要的成分进入到经济制度、大学,以及大众意识中的时代”。科学的理想在文学和艺术的研究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丹纳运用种族、环境和时代的公式来对文学和艺术的历史进行的研究,写出了他的《英国文学史》和《艺术哲学》等有着重要影响的著作。在丹纳看来,作家艺术家是遗传因素加上一定时代和环境的产物,作家艺术家的作品可以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而得到解释。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克劳德·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引论》一书,在这本书的刺激下,左拉的实验小说思想和自然主义文学观得到了发展。同时出现的还有康斯泰伯尔的自然主义绘画观,对于他来说绘画成了自然哲学的一个分支。他要通过光与影,将事物再现出来。

科学的精神带来了这样一个理由:真实的再现是否就是美?或者说,真的是否就是美的?对于现实主义的文学和艺术家来说,他们的理想就是如此。

四、心理学美学在科学与哲学之间的两难

艺术史研究者和艺术创具有自然科学倾向,从而使科学策略成为他们创作和批评的模式是一回事,使文学艺术,以及美学研究变成一门科学,则是另一回事。在这方面,我想从一个著名的例子讲起,这就是爱德华·布洛(Edann vonHelmholtz),特别是冯特( Wandt)以后,心理学已经成为这样一个学科,它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基于实验。一位名叫墨菲的人写道:“在冯特出版他的《生理心理学》与创立他的实验室以前,心理学像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从这个作用上讲,1912年布洛发表这篇文章时,心理学早就成为了一门实验的科学,“心理距离”是无法通过实验获得,也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因此,这种学说在当时是一种心理学之外的心理学。

奇怪的是,布洛的那些根据实验成果所写的文章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在美学界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相反,这样一篇通过运用一个隐喻说明一些审美实例的文章,却意外地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一事实生动说明了美学在与科学相遇时的尴尬的情况:一方面,在科学精神的刺激下,出现了审美心理学和实验美学,但这种研究并不能产生广泛影响,仍处于美学发展的主流之外;另一方面,一些被称为审美心理学或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并不是真正来自实验,只是借助心理学上或相邻科学上的一些发展成果,提出的一些与审美和艺术相关的深思和假设而已。它们只是一些似乎有说明力的说法,得不到实验数据的支持,更达不到笛卡儿所要求的运用数学方式表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11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