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应用解剖及生理、慢性鼻炎、急慢性副鼻窦炎-教案内容

更新时间:2024-03-26 01: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 南 医 科 大 学 讲 稿 纸

科目:耳鼻咽喉科学 任课老师姓名:田湘娥 授课对象:临床、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 年级: 人数: 次数:1次

授课章节、内容:鼻部解剖及生理、慢性鼻炎、急慢性副鼻窦炎 授课时数:3 学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要求:

1. 熟悉鼻窦分组及各鼻窦开口部位

2. 了解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和萎缩性鼻炎的病因和病

理,掌握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3. 了解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病因,掌握其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熟悉治疗原则。

4. 了解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病因,掌握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和治疗原则。 讲授重点:

1. 重点讲解鼻腔各壁的组成及其重要结构、鼻窦的分组及各鼻

窦的开口,鼻中隔黎氏动脉丛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2. 重点介绍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和萎缩性鼻炎临床特

点和治疗原则。

3. 重点介绍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

则。

4. 重点介绍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局部症状、诊断方法及主要治

疗手段。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辅以提问结合重点、多媒体投影。 教具: 多媒体

讲授提要和时间安排:

1. 鼻窦分组及各鼻窦开口部位。15分钟

2. 慢性鼻炎的临床特点,分型及各型的临床表现,各型的鉴别

要点及处理原则。20分钟

3.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15分

钟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局部症状、诊断方法及主要治疗手段。15分钟

教课教材:耳鼻咽喉科学(第六版)

1

湖 南 医 科 大 学 讲 稿 纸

鼻部解剖及生理

鼻:外鼻、鼻腔、鼻窦

一、外鼻:形如一个基底在下方的三边锥体。

1. 名称: 鼻根——上端位于两内眦之间连于额部。

鼻尖——下端向前突起称~。 鼻累——两者之间为~。 鼻背——鼻累的两侧为~。

鼻翼——鼻尖两旁的半圆形膨隆部分称~。 鼻唇沟——鼻翼与面颊交界处有鼻唇沟。 鼻小柱、前鼻孔。

2. 支架:

①骨性支架——上颌骨额突,额骨鼻突,鼻骨。 ②软骨: 隔背软骨:(1)鼻外侧软骨;(2)鼻中隔软骨(四方软骨)。 大翼软骨:(1)外侧脚——构成鼻翼的支架;(2)内侧脚——夹鼻中隔软骨的前下缘构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

隔背软骨的底面观略似“↑”形,两侧鼻背板(鼻外侧软骨)内缘的上段与鼻隔板(鼻中隔)的前缘互相融合,与鼻骨及上颌骨额突共同支持鼻背。

外鼻软骨性支架借致密的结缔组织紧密附着梨状孔边缘,各软骨之间亦为结缔组织所联系。

梨状孔: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腭突的游离缘共同围成。

鼻骨:左右成对,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突,外缘接→左右两侧上颌骨额突。下缘——以软组织与鼻外侧软骨相同。

特点:上部窄而厚,下部——宽而薄,易受外伤而骨折。 鼻骨骨折可行复位(举例)。 3. 外鼻的静脉:(1)内眦V及面V→颈内,颈外V;(2)由内眦V→眼上、眼下V→颅内海绵窦。

特点:①与海绵窦相通;②无瓣膜(与身体其他静脉不同点,可上行也可倒流);③面部、疖肿挤压可引起海绵窦炎症(危险三角区)

2

湖 南 医 科 大 学 讲 稿 纸

内眦V、面V:眼上V,眼下V→海绵窦,鼻上唇疖肿挤压↓海绵窦血栓性V炎。

N:外鼻的运动神经是面N。感觉N——三叉N的第1支(眼N),第二支(上颌N)的分支:筛前N,滑车上N,滑车下N及眶下N。

L:主要汇入下颌下淋巴结及腮腺淋巴结。

二、鼻腔:为一狭长腔隙,顶窄底宽,前后径大于左右径,前起前鼻孔,后止后鼻孔通鼻咽部。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侧,每侧鼻腕包括:鼻腔:①鼻前庭:有皮肤覆盖,富于皮脂腺和汗腺,毛囊,故可发生疖肿;外侧鼻翼,内→鼻中隔小柱(又称可动中隔)。在鼻前庭皮肤与鼻腔本部粘膜交界处的外侧部分,相当于大翼软骨外侧脚的上缘处,有一弧形隆起,称鼻阈,为鼻前庭最狭窄处亦称前内鼻孔,在行前鼻镜检查时,不要越过此界。②鼻腔本部。

鼻腔本部——二孔四壁 二孔:前、后鼻孔。

前鼻孔——鼻翼的游离缘,鼻小柱及上唇围绕而成。

后鼻孔——蝶骨体,蝶骨翼突内侧板,腭骨水平部后缘,犁骨后缘围绕而成。

四壁——内、外、顶、底。 1. 顶壁:

很窄,呈穹窿状。前段倾斜上升,由额骨鼻部与鼻骨构成,后段倾斜向下,主要由蝶窦前壁构成,中段水平,为分隔颅前窝与鼻腔的筛骨水平板,板上多细孔,又称筛板,薄而脆受外伤时易发生骨折,且为鼻部手术的危险区(禁区)。

2. 底壁:

即硬腭的鼻腔面,与口腔相隔,前由上颌骨腭突,后由腭骨水平部构成。

3. 内壁:

即鼻中隔的软骨性和骨性部分。

主要由: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犁骨组成。相当于鼻中隔前下方,血管汇聚成丛,称黎氏动脉丛(little’s)该处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称“易出血区”(主要是血管丰富)。(静脉丛——克氏区)。

3

湖 南 医 科 大 学 讲 稿 纸

鼻阈(Limen nasi)——相当于大翼软骨外侧脚的上缘处,有一弧形隆起,为鼻前庭最狭窄处,亦称内孔(ostium interrum)。

鼻丘或鼻堤(agger nasi)——在中鼻甲前方的鼻腔外壁上有一小丘状隆起。

下鼻道的前上方有鼻泪管的开口。

中鼻道(middle meatus)外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名钩突(uncinate process),后上者内含气房,名筛泡(cethmoid bulla),均属筛骨。二者之间有一半月裂隙,称半月裂孔(semilunar hiatus)。

嗅沟(olfactory sulcus):

其在中鼻甲游离缘平面以上的部分称嗅沟,亦称嗅裂。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总鼻道(common meatus)。

原则:1). 体贴关心病人,操作轻柔;

2). 细心,认真; 3). 操作正规。

4.外壁:三甲三道

外侧壁上有突出于鼻腔中的三个骨质鼻甲,三个鼻甲依次缩小1/3,呈阶梯状排列,前端的位置又递次后退1/3。下鼻甲为一独立骨片——下鼻甲骨,中、上鼻甲则为筛骨的一部分突起。

下鼻甲前端接近鼻前庭,后端距咽鼓管咽口约1cm~1.5cm故下甲肿大时可引起鼻塞,咽鼓管的通气引流会受到影响,引起——卡他性中耳炎。

在中鼻甲前方的鼻腔外壁上有一小丘状隆起,称鼻丘或鼻堤,在临床上有时做封闭注射用。

相当于中甲后端的后上方近蝶窦底处有一骨孔,称蝶腭孔,向外通翼腭窝,为蝶腭神经及血管出入鼻腔之处。蝶腭N节位于此窝内。

上鼻甲:

居于鼻腔外壁的后上部,位置最高,但最小,有时仅为一粘膜皱襞,作前鼻镜检查时,为下,中甲所遮而看不到。后上方有蝶筛隐窝,蝶窦开口于此。

嗅沟:中甲游离缘平面以上部分称~(或嗅裂) 总鼻道:各鼻甲与中隔之间的间隙称总鼻道。

4

湖 南 医 科 大 学 讲 稿 纸

1. 下鼻道:前上方在鼻泪管开口,离下甲前端1.5cm处是上颌窦穿刺的适宜进针部位。(此处骨壁薄,易刺透)。

2. 中鼻道:钩突,筛泡,半月裂隙。

外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名钩突,后上者内含气房名筛泡,均属筛骨,二者之间有一半月裂隙,称半月裂孔,为前组鼻窦的开口所在。

依次为:前——额窦开口;后——前组筛窦开口;最后——上颌窦开口。

前、后筛窦是按开口所在部位分,但在标本上无法详解。临床上利用其解剖特点,辨别鼻窦炎症所在。

3. 上鼻道:

内有后组筛窦开口。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鼻腔血管:A:颈内A→眼A→筛前、筛后A→中甲平面以

上(前、后上部,包括中隔区),

颈外A→上颌A→蝶腭A→中甲平面以下(后部、下部)。

特点:

1. 小A无弹力层——对化学分子刺激非常敏感 2. 呈多孔状——管壁薄,有利于交换 3. 小A、V吻合(A、V直接吻合),故血管舒缩性非常敏感。 4. 有小海绵窒——热时收缩冷时膨大,使加温面扩大。 鼻腔的N:

1. 感觉N:三叉N→第一支(眼N)和第二支(上颌N)的分支。

2. 嗅N:

分布于嗅区粘膜中的嗅C,嗅丝经筛孔穿过筛板,进入嗅球。嗅N的鞘膜由硬脑膜延续而来,故手术损伤嗅区粘膜,继发感染延伸入颅→鼻原性颅内并发病。

3. 植物N:

交感N——岩深N, 交感N兴奋↑→鼻粘膜血管收缩。 付交感N——面N→岩浅大N, 付交感N↑→鼻粘膜血管 扩张,分泌物↑↑。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0y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