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邵飘萍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4 13: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滕州市南沙河中学“学教2:1”导学案

课 题 报人邵飘萍(一) 年学编授课级 科 号 日期 九 语 文 主备人 单传礼 备课组长签字 单传礼 级部主任签字 刘恒茂 业务校长签字 俞廷喜 班级 学生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邵飘萍作为新闻界奠基人的突出贡献,学习他那种为正义、为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

2.体会本文以新闻笔法写人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从新闻中学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人物和背景介绍

邵飘萍,名振青,字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大联镇一个寒儒家庭。在创办《京报》以前,曾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因为在《时事新报》、《申报》等报刊撰文,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他先后三次被捕入狱,后来不得不亡命东瀛。1916年回国后,被史量才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在《申报》发表了大量揭露北洋军阀贪贿弄权的报道,文笔辛辣、诙谐生动。尤其是他对时局惊人的洞察力常常使人暗暗称奇。 1918年在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任社长。《京报》从一开始就不依附于任何党派权利集团,它要独立发言、报道,它要把真实情况告诉民众,以反映民众的呼声。为此,《京报》热情支持“五四”运动,并屡屡发表揭露政府腐败的言论。“三一八”惨案后《京报》以真实的报道和犀利的言论,揭露政治的阴暗,并为民众吶喊请命,因此受到反动军阀的仇视,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宣传赤化”之罪名杀害,饮恨于北京天桥东刑场。

夫妻报人:邵飘萍夫人汤修慧女士同样是著名的革命新闻家,是我国最早的女新闻工作者之一,对我国早期新闻事业有过卓越的贡献。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一世之枭(xiāo) 会晤(w148;) 攻讦(jié) 觥筹(gōngchóu)交错 2.词语解释(投影或板书)

豪气干云:豪迈的气概直上云霄。干,触犯、接触。 罪大恶极:罪恶大到了极点。

亲离众叛:即众叛亲离。指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不得人心,十分孤立。 单刀直入:原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直入。今多比喻说话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 旁敲侧击:在旁边和侧面敲打。比喻不从正面直接说明本意,而是从侧面迂回曲折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研读课文: 1.研读开头部分

(1)文章的题目叫《报人邵飘萍》,按照常规的思路,应该是从人物的生平写起,但是这篇文章却不是这样,而是高潮在前,也就是把最为精彩的部分在最前面呈现出来,这叫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本题意在复习“逆时提前”即“高潮提前”这一新闻的写法)

明确:“逆时提前”或者“高潮提前”。这是新闻写作的特点。把最为重要的信息直观得呈现给读者,符合读者心理要求。

(2)通读全文之后,找出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写了人物哪些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明确:谭嗣同、邵飘萍的被害、邵临刑时的情形、邵为什么被害、生平事迹。前三为略写,后一为详写。

滕州市南沙河中学“学教2:1”导学案

课 题 报人邵飘萍(二) 年学编授课级 科 号 日期 九 语 文 主备人 单传礼 备课组长签字 单传礼 级部主任签字 刘恒茂 业务校长签字 俞廷喜 班级 学生姓名 2.比较阅读:理解作者详略处理的原由。

(1)作者是根据什么来确定详写和略写的内容的? 明确:按照内容的重要性程度来确定详略。

《报人邵飘萍》是一篇人物评论,但是,在结构上类似于消息的“倒金字塔式”。按照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作者做了详略的处理,先写谭嗣同、邵飘萍的被害,再写邵临刑时的情形,接着写他为什么被害,最后详细叙述他的生平事迹。这么写,有悬念,先写邵飘萍的遇难,使读者想要了解原因;先写他“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使读者想要了解何以见得。这样阅读效果不错。 (2)本文在描写邵临刑时连用了“三笑”,请同学们细细品味这“三笑”。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关于“笑”的词语,并理解他们的含义。)

明确:作者故意将“三笑”区别开来:仰天大笑、哈哈狂笑、微微一笑,表明不论外界有怎样的传说,都反映了他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气概,也体现了民间百姓对邵的敬仰。这“三笑”也很形象传神,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 3.研读后半部分:

在这样的开头之后,文章把主要的笔墨集中在了几则故事,通过这几则故事作者比较从容地展示了邵飘萍作为新闻记者、报人,获得重大新闻的特殊的机敏。从民主战士的角度来说,邵飘萍是一位英勇肝胆的壮士,但这几则小故事,主要是从新闻界的角度,来展示他的机敏,和文章开头部分的英勇就义相比,这几则小故事强调的是一种趣味性。让读者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下领略邵氏的人格魅力。

“邵飘萍自有其笑傲王侯的资本:即使以今天的新闻从业标准来看,他也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这一段可以说是过渡段,他引起读者的好奇,为什么说他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接下来的篇幅作者也是围绕着这点来说的,那么能不能从这几则小故事中归纳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证明他的说法的? 明确:从工作技能、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三个方面表明了他代表了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

⑴ 实践了记者“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的主张。作者举了他因中德两国断交之事采访美国使馆参赞和段祺瑞之事,和著名报人张季鸾评价:“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进行说明。——这讲的是他的新闻感觉的灵敏,主要是技能。 ⑵ 他实践了“记者应当时刻生活在角色中,闲谈时,众人皆“醉”,惟我独醒,“新闻脑”始终紧张活动”的主张,而且,一旦提笔行文,则又“状若木鸡,静穆如处子”,倾注整个身心。——这讲的是工作的投入、忘我,主要是工作态度。 ⑶ 有很高的职业良知: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京报报社墙上,勉励同人,也是他的自我写照。——这讲的是他的理想和信念,主要是职业操守。 4.总结全文

《报人邵飘萍》是一篇人物评论,或称人物随笔。目的是让同学们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人格操守和业务素养有所了解。新闻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是一个让许多年轻人憧憬的职业,但是要当好称职的记者并不容易,新闻记者是面向大众的文字工作者,要为社会、民众负责,所以要有很高的人格操守,要坚持、伸张正义,要敢于与黑暗、邪恶势力做斗争,直至献出生命。同时还要有良好的业务素养,要有敏锐的新闻感觉和采访机智,随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邵飘萍在这两个方面都堪称表率,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拓展学

徐铸成的读报经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滕州市南沙河中学“学教2:1”导学案

课 题 我是真样读报的 一、导入示例

年学编授课级 科 号 日期 九 语 文 主备人 单传礼 备课组长签字 单传礼 级部主任签字 刘恒茂 业务校长签字 俞廷喜 班级 学生姓名 众所周知,如今的传媒是极其发达,获取新闻和消息的渠道也极其多样化,特别是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想要获取什么信息,只要上网搜搜即可。因此,在如今,报纸已经开始日益边缘化,虽然还没有到可有可无的程度,但与其刚刚兴起时相比,已经是逐渐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今天,我们就走近一位报业老前辈,看看在他的心目中,报纸到底占有多大的分量。进入我们今天的新课——《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 二、作者简介

徐铸成,记者、新闻学家,1907年生于江苏宜兴。1930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曾任北京、天津、上海《大公报》记者、编辑,香港《大公报》编辑主任,桂林、上海《大公报》总编辑,《文汇报》总主笔、社长兼总编辑。1957年后,历任上海市出版局编审,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著有《报海旧闻》、《旧闻杂忆》《新闻艺术》、《杜月笙正传》等,有的被翻译成外文出版。1991年逝世,享年85岁。 三、文本解读

1、提问:通读全文请同学简要谈谈对这篇课文的印象。

明确:这篇文章写了很多事情,看来好像比较杂,比较散,似乎没有什么集中的主题,也没有明显的头绪,更没有以重大事件为核心,只是将自己读报的经验罗列一番而已。但这也在一定的程度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就像是在聆听一位老者的故事,富于亲切感。

2.提问:文章表面上看起来乱散,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内在线索的,能否归纳找出这条线索?(学情预测:这个问题较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读报的过程变化) 明确:文章中,有一条隐隐约约的线索,那就是“看报的兴趣”。起初是一般的兴趣,后来是读上海报纸的国内要闻的兴趣,再后来是国际新闻,及至副刊,乃至言论。

3.讨论:本文读来虽显杂乱,但读后还是会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何在呢?

明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章所记的事情虽然琐碎,但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现象的罗列。因为文中所记,均为国内报纸的历史中有相当价值的现象,而且这些史料却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猎奇心理,我们能够从文中获取很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作者第一手的,又是感性的,奇特的,故读来是相当有趣的。提问:刚才找的文章的隐性线索,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将其看作是一味老报人对于报纸的真挚的感情。文章从头到尾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于报纸的热爱。情同学们随意找出一些语句或者作者阐述的事件来做简要的分析。

4.提问:“吴佩孚的形象,逐渐由淡薄而变成憎恨的对象之一了。而我对报纸的爱好,对新闻事业的憧憬,却一天天浓重起来了。”简要分析“淡薄”和“浓重”意味。

明确:一方面逐渐“淡薄”,另一方面则一天天“浓重”,这一对比表明读报对自己成熟和成长作用之大。

四、讨论:文章讲述了作者读报的甘苦,他读报的经历和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你有喜欢或讨厌的报纸文章、作者或电视主持人吗?

(学情预测:这是一道探究题。同学们的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引导他们谈谈自己阅读的经历以及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启示或者帮助。尽量要做到真实,按照实际情况来谈,要谈的具体些。)

2.提问:文章表面上看起来乱散,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内在线索的,能否归纳找出这条线索?(学情预测:这个问题较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读报的过程变化) 明确:文章中,有一条隐隐约约的线索,那就是“看报的兴趣”。起初是一般的兴趣,后来是读上海报纸的国内要闻的兴趣,再后来是国际新闻,及至副刊,乃至言论。

3.讨论:本文读来虽显杂乱,但读后还是会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何在呢?

明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章所记的事情虽然琐碎,但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现象的罗列。因为文中所记,均为国内报纸的历史中有相当价值的现象,而且这些史料却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猎奇心理,我们能够从文中获取很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作者第一手的,又是感性的,奇特的,故读来是相当有趣的。提问:刚才找的文章的隐性线索,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将其看作是一味老报人对于报纸的真挚的感情。文章从头到尾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于报纸的热爱。情同学们随意找出一些语句或者作者阐述的事件来做简要的分析。

4.提问:“吴佩孚的形象,逐渐由淡薄而变成憎恨的对象之一了。而我对报纸的爱好,对新闻事业的憧憬,却一天天浓重起来了。”简要分析“淡薄”和“浓重”意味。

明确:一方面逐渐“淡薄”,另一方面则一天天“浓重”,这一对比表明读报对自己成熟和成长作用之大。

四、讨论:文章讲述了作者读报的甘苦,他读报的经历和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你有喜欢或讨厌的报纸文章、作者或电视主持人吗?

(学情预测:这是一道探究题。同学们的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引导他们谈谈自己阅读的经历以及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启示或者帮助。尽量要做到真实,按照实际情况来谈,要谈的具体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0t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