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迫与反抗的结晶 朱仁裕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01 18: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文摘要

本文将主要阐述抗战中延安木刻画的成因以及文艺座谈会对木刻画的影响。作者在此简要概括了延安木刻画与抗战的关系,进一步说明延安木刻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压迫 反抗抗战 延安

木刻画

压迫与反抗的结晶 ——论抗战中延安的木刻画

压迫与反抗是一对尖锐的矛盾,而也正是在这种强烈的冲突之下,才能产生出极为深刻有力的艺术形式。正如美国人爱泼斯坦评价中国木刻时所说:“历史上没有一种艺术比中国新兴木刻更接近于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方向,它的伟大之处由于它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武器而存在的”。1在抗战期间,中国美术文化的空间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和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以及沦陷区三大美术区域。2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心脏,成为抗日根据地艺术活动与创作的中心。3延安的木刻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一、 延安木刻画迅速发展的成因

首先,应当从木刻画自身来说,由于当时的延安被国民党和日本侵略军层层封锁,绘画用的颜料、画布、画纸、画笔等物品很难输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画、油画等画种的发展。并且一般美术家及画家感到传统国画太注重程序,虽有哲理的表现,却不能针对现实。至于西洋画,亦只画裸女与风景,不能表现人间之苦难。4而木刻画则不然,宜于木刻的梨木板和枣木板可以就地取材,木刻刀和印木刻用的纸张,甚至黑色油墨延安都能自制,5再加上木刻画也不像其它画种那样占用太多的时间和空间,短时间内就能产生有效果的作品。因而,鲁

1

爱泼斯坦.《作为武器的艺术——中国木刻》.引自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

——1981)》.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1

23

黄宗贤.《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中心的成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李振宇.黄宗贤.《黄土高原的怒吼——抗战时期“延安学派”的木刻艺术》.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5.3 4

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之部》.文匯出版社.2003.1

5

江丰. 《回忆延安木刻运动》. 引自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

1981)》.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1

迅先生就曾经指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6

其次,和沦陷区与国统区相比,延安解放区的环境相对稳定,环境的稳定是有利于艺术发展的。当时,英勇的陕甘宁边区军民多次打退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和骚扰,保证了延安的安定。7这为木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

再次,在物质生活方面,延安人民没有被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吓到,相反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延安军民于1942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8其中,美术工作者们在农忙的季节里,也放下了自己的画笔、木刻刀,扛起锄头,奔向黄土高原,与土地作斗争,向荒山要粮,9这为木刻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第四,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得木刻工作者们在精神上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创作热忱,这也使得延安解放区的黑白木刻画的质量高于其它美术区的木刻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笔者认为当时的民族心理促使了木刻画的迅速发展。由于国难当头,全民族的反抗心理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老百姓渴望得到一种反抗火炬的引领,而美术家们则需要通过一种表达手段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抗争情绪,来宣传侵略者的暴行以及鼓舞大众。所有这一切都使得他们将注意力转向了木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他们不把木刻艺术认作无所为而为的东西,他们有所为,他们把木刻艺术认作宣传的工具,争自由的武器”10。而延安木刻恰为这一民族心理的缩影。

二、 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木刻画

这里之所以要把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拿出来谈,是因为它对解放区的木刻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使主要宣扬反抗题材的木刻画出现了新的发

6

李桦.《国民党统治区学运中的木刻运动》.引自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

——1981)》.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1

7

江丰. 《回忆延安木刻运动》. 引自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 百度.百科.http://baike.http://www.wodefanwen.com//view/190941.htm.2009年6月6日访问

陈叔亮.《回忆鲁艺》.引自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辽 叶圣陶.《<抗战八年木刻选集>序》.引自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

1981)》.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1

89

宁美术出版社.1982.1

10

—1981)》.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1

展,即在表现的内容上将关注人民生活普遍化,艺术形式上更加趋于民族化。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11取法西欧的阴刻法,用黑白对比组织画面、刻画形象的新兴木刻,不容易为人民群众接受,确实是它的弱点。但延安木刻的民族化,并不是将早已传到中国的外来技法排除于木刻创作之外,而是有选择地保留着曾为中国新兴木刻革命化有过影响的外来技法,并在适当地融合于阳刻线条造型的中国传统木刻技法过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木刻艺术。12古元的作品就是采取了中西结合的方法,成为探索木刻民族化的典范。在《减租斗争》(见图一)中,我们能明显的看出西欧木刻“阴阳脸”的弱点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明快的线条以及简洁的刀法。同时,画面并没有抛弃西欧木刻黑白对比的表现手法组织画面,使画面显得有重量,被表现的事物层次分明,而且能够突出中心。彦涵的《审问》(见图二)也是优秀的木刻作品,画家运用写实造型来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将汉奸点头哈腰的姿态刻画的惟妙惟肖,让人看后过目不忘。从力群1940年的《饮》(见图三)到1945年的《帮群众修纺车》(见图四),我们能够很明显的感到木刻民族化的过程。而沃渣的作品《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更是创造性地将民间木版年画的形式应用于木刻,极大地促进了木刻民族化的进程,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一方面,既要感谢我们的木刻工作者不畏艰难的努力创作,又要感谢党的正确领导。

延安文艺座谈会对木刻的影响是对压迫与反抗的新的诠释。笔者认为,让人民忘掉战争是对侵略者最好的反抗。而此时的木刻画就做到了这一点,木刻工作者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感召下,深入生活,与群众打成一片,并吸收民间的一切有利因素来丰富木刻画的题材与技法,使木刻画更加为群众所接受,也使大众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促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工作、去战斗,不断地巩固着解放区的方方面面,不断地充实着前线的战斗补给,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反抗。

三、 结论

111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75.1

江丰. 《回忆延安木刻运动》. 引自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

1981)》.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1

八年抗战对于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来说,都是记忆犹新的。它对中国百姓的生命财产是一种绝对的摧残与破坏,而由于这种破坏,也使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高涨,这无疑成为了抗战中木刻艺术发展的一大动力。柯仲平先生曾说过:“越被剥削压迫的,争斗的方面就越多”。13延安的木刻画,正是在这种力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期间,美术工作者们针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以木刻作刀枪来发泄自己胸中的愤怒。同时,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导之下,解放区木刻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即与群众、与生活相联系,使木刻逐渐民族化,这对中国木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延安的木刻画既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又是侵略者压迫与民族反抗的结晶。

作者:朱仁裕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08级研究生

2009-6-7

13

柯仲平.《革命与艺术》. 引自柯仲平.《柯仲平文集》文论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附图:

图一 古元《减租斗争》1943年

图二 彦涵《审问》1948年

图三 力群《饮》1940年

图四 力群《帮群众修纺车》1945年

图五 沃渣《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1942年

参考文献:

1、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

2、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之部》.文匯出版社.2003 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75 4、柯仲平.《柯仲平文集》文论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李小山.邹跃进.《明朗的天 1937——1949解放区木刻版画集》.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6、黄宗贤.《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中心的成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7、李振宇.黄宗贤.《黄土高原的怒吼——抗战时期“延安学派”的木刻艺术》.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5

8、黄宗贤.《血与火的洗礼——抗战时期中国美术家审美态度的转捩》.《美术》.2005.7

9、黄宗贤.《论抗战美术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意义》.《文艺研究》.2005.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zv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