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引进外资的区域差异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25 14: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引进外资的区域差异分析

马晓晴 *

摘 要:引进外资是中国解决资金短缺,引进技术与先进管理方法的主要手段,也是区域开放度的一个重要体现。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引进外资差异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然后对2001—2003年全国31个省市引进外资的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时序横截面数据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初步分析了引进外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引进外资区域差异的制约因素,得出了以下一些认识:

首先,在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人均财政收入、就业率、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净出口额组成的指标体系中,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以下4个指标——收入水平、产业水平、就业水平和经济发展总水平。其次,收入水平与人均FDI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5,0.89,0.91)、经济发展总水平与FDI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6,0.88,0.91),反应了外商投资对区域经济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研究年限内,产业水平与FDI、人均FDI相关关系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外资引进中存在的产业结构问题;就业水平与FDI、人均FDI相关关系不显著,可能是由外商投资造成暂时的结构性失业引起的。再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技术、管理、生产要素配比、经济结构、人力资本等要素;由于片面依靠政策的支持,内陆地区FDI对经济发展的边际收益一直呈递减趋势;东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各自的基础上,各地区收入水平与人均FDI同比例增长。最后,外商投资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自然地理、经济基础、体制因素、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等五大方面的影响。

关键字:外商直接投资(FDI);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 马晓晴,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

1.引 言

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方式。目前,我国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方式有6种,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合作开发和其他。在过去,中外合资经营方式一直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市场的日趋规范、体制顾虑的逐渐打消、以及各种限制性条款的取缔,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独资化”趋势。自1997年起,外商独资企业超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成为我国主要的外资利用方式。间接投资主要是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在国外发行国债等。直接投资较间接投资风险小,对加速我国的经济建设效果也较好。所以我国引资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投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累计引进外资超过6000多亿美元。自1993年起,我国一直是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普遍认为其可以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带动了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国内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优化;弥补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缺口,加快了基础产业的建设;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现代经营观念,提高了我国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促使国内的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善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加强了我国企业及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等。同时,引进外资也常被比作一把“双刃剑”,负面影响不可否认:一是海外投资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追求的是全球范围内形成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生产、销售和融资网络,这有可能与我国发展经济和社会的目标发生矛盾;二是大量引进海外直接投资有可能形成我国对海外直接投资方技术的过度依赖,削弱技术开发积极性和能力;三是大量引进直接投资可能会引起我国增加进口设备和中间产品,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的恶化;四是国际上的间接融资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伊丽娜,1999) 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地区。在整个8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沿海地区的占90%以上。 90年代以后,这一比重略有下降,但总的趋势没有明显改变。截至1999年,东部地区累计使用外国直接投资占全国的87.84%,中部地区占8.94%,而西部地区仅占3.22%。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东部地区的改革措施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取消和放松对外资进入的管制,出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条例等,形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开放程度的二元化态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中西部内陆地区开放程度低。东、西部地区开放程度的二元化,直接影响到FDI在东、西部地区投入的数量的差异。区域经济理论认为,FDI的这种差异进而影响到东、西部地区资本形成能力、资本运营方式、资本使用效率的差异,而这正是决定改革开放20年来东、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区域经济呈现二元化格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引进外资在我国东、西部的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不单纯是一个数量和结构的差异,其实质是体制变动效率的差异,这才是外资进入差异的本质性内容。(李萍、李未无,20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理论界围绕东部地区的引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不少对沿海、沿边和沿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

2

的理论。9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开始对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赵伟、孙玉霞,1996)我国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在产业、技术、规模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为改变此种状况,实现外资在我国三大区域之间的合理布局,引进外资的技术选择、产业选择是关键。中西部地区在引进外资方面要有大的进展,且不可照搬东部沿海地区的做法,而要另辟蹊径,实施适合本区域实际的引资战略。即引进资源开发性技术,鼓励外商投资于与此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引进劳动密集型技术,支持外商投资于“过渡工业”;引导外资投向农牧企业以及具有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等。(伊丽娜,1999)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但由于基础设施和政策措施大大不如东部地区,无法吸收更多的外资。因此,首先将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当部分投向中、西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投资硬环境。其次给与资金上的支持,如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国内配套资金分配、财政贴息贷款投放等方面对中、西部地区给予特殊照顾。第三适当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范围,实施比东部地区更为宽松灵活的政策。(苗月新,2001)引资西进必须正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劣势,最大劣势应是物质方面的差距,具体表现即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状况的落后。其次必须重视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而西部地区的核心优势在资源优势。引资西进的具体策略:(1)区域经济制度创新、优化制度供给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2)“因时制宜”。(3)“因地制宜”——西南地区的引资策略,要以人力资源、水资源、天然气资源、农产品资源、经济基础较好等优势为依托,开辟引资的新途径;而西北地区则应以土地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等优势为依托,开辟引资的新渠道。当然,首先必须根治运输能力不足的劣势。(4)以人为本。在以上四大基本策略指导下,引资西进的具体措施:超常规发展措施、跨越式发展措施和渐进式发展措施。(李萍、李未无,2002)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现实情况,东部沿海地区应以吸引独资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合资为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西部地区则应以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 资源合作开发、特别是推进和改造国有中小型企业, 建立合资和合作企业为主,以国有资产(包括集体资产)来调动更多的外国资本,从而促进西部大开发。通过区域引资的合理分工,不仅有助于改善区域产业结构同构和刚性化的积弊,而且有利于将东、西部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各自的竞争优势乃至经济优势,从而协调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量关于我国引资问题的区域分析表明:引进外资差异是造成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从全国视角的“二元化理论”已获得公认。但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只局限于直接用统计数据说明现象,缺乏进一步的模型分析,然后就以此给出政策建议,即大多数为规范分析。也有全国性研究通过简单的模型(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李萍,李未无,2002),分析FDI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但只选用GDP作为对FDI经济影响唯一的描述指标。我们知道,引进外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而且对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又是不同的。本文尝试采用一种时序多指标的系统工程评价方法,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区域差异进行初步的研究。

本文按以下结构展开分析:一.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亦即引进外资经济效应的衡量指标(选取我国2001年至2003年的以下七个指标——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人口就业率、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和净出口额,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

3

最终选取确定三个主分量代表整个指标体系——反映收入水平的F01、反映产业水平的F02、反映就业水平的F03,并由这三个主分量确定反映各省市经济发展总水平的综合指标F00);二.分别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模型的建立,进行外商投资的区域差异分析,分析引进外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三.结合回归分析,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我国引进外资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四.根据上述分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与建议。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的确定

2.1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选取

本文为了衡量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不同领域的影响,并通过后期模型的调试,最终选取我国2001年至2003年的如下指标——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人口就业率(1-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和净出口额共七个指标(见,附表1~3;本文中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2.2主成分分析

2.2.1数据的标准化

如果用于分析的变量其变异程度相差非常大,则变异大的变量会严重影响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相当于其权重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先对变量进行某种标准化(本文选择最为常用的“标准正态变换”)然后才能进行主成分分析(见,附表4~6)。

2.2.2主成分分析

运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表明(见,附表7~9),我国2001至2003各年的前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较高,累计贡献率分别是94.13%,94.03%和93.67%。通常情况下,选取主成分的个数以累计贡献率>85%为宜,所以,这里选择前三个主成分代表整个指标体系,并由这三个主成分确定反映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总水平的综合指标。

各主成分的特征意义如下:

(1)反映收入水平F01的第一主分量F2001_01、F2002_01、F2003_01,主要由人均GDP(x1)、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x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3)三个指标决定;

4

(2)反映产业水平F02的第二主分量F2001_02、F2002_02、F2003_02,主要由第二产业产值(x4)、第三产业产值(x5)、净出口额(x6)决定;

(3)反映就业水平F03的第三主分量F2001_03、F2002_03、F2003_03,主要由就业率(x7)决定;

(4)反映经济发展总水平F00的综合指标F2001_00、F2002_00、F2003_00。

3.外商投资的区域差异分析

3.1相关分析

以2001-2003年全国31个省市的FDI值、人均FDI与上述指标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人均FDI FDI 经济发展总水平(F2001-00) 收入水平(F2001-01) 0.69 0.85 -0.12 -0.21 0.86 0.71 0.51 0.08 2001 产业水平(F2001-02) 就业水平(F2001-03) 2002 经济发展总水平(F2002-00) 收入水平(F2002-01) 产业水平(F2002-02) 就业水平(F2002-03) 经济发展总水平(F2003-00) 收入水平(F2003-01) 产业水平(F2003-02) 就业水平(F2003-03) 0.70 0.89 -0.04 -0.22 0.88 0.69 0.55 0.07 0.68 0.91 -0.15 -0.23 0.91 0.75 0.52 0.01 2003

由上表可见,人均FDI和收入水平正相关关系明显(0.85,0.89,0.91);和经济发展总水平正相关,系数不高(0.69,0.70,0.68);和产业水平(-0.12,-0.04,-0.15未通过假设检验)、就业水平(-0.21,-0.22,-0.23)相关关系不明显。FDI总值和经济发展总水平正相关关系明显(0.86,0.88,0.91);和收入水平正相关,但系数不高(0.71,0.69,0.75);和产业水平的相关性为正,但系数偏低(0.51,0.55,0.52);和就业水平相关性为正,但相关关系极不明显(0.08,0.07,0.01)。

5

由以上结果看来,FDI对我国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产业水平和就业水平的积极作用很不明显。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H.chenery)和斯特劳特(A.strout)在其合写的《外援与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的著名的“两缺口模式”。该理论认为,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社会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是两个主要的制约因素。发展中国家不是面临着与投资机会相匹配的国内短缺问题,就是面临着进口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所必需的外汇短缺问题,而每一个缺口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积极利用外资,则可以对两个缺口都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一笔外资以机器设备的直接投资形式进入发展中国家,它一方面代表进口,而这宗进口却无需以出口抵付;另一方面它又代表新的投资需求,而这项投资却无需过内储蓄提供。这笔外资能同时缓解外汇和储蓄不足的“瓶颈”问题,发挥弥补缺口、调剂失衡的作用。有效的引进外资敬爱国内得到双重经济效果:一方面,它提高了投资率,引进了发展中国家自己无法生产的资本品,增强了一国的商品生产和出口能力,扩大了出口创汇,增加了国民收入。另一方面,它又提高了国内储蓄水平,改善了国内筹资状况,增强了资本形成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缺口的失衡状况将逐渐消除,国民经济进入到良性循环的轨道。

FDI对我国产业水平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可能正是反映了我国在引进外资中存在的结构问题——单纯追求引进外资“量”的增长,而忽略“质”的提高。我国多引资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并且都是加工程度比较浅,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只是处于较低地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以致我国大规模引进外资而形成的制造业总体呈现如下特征:产业层次低,缺乏核心技术,附加值低,

9

高产出而低效益。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在这种引资现状下,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自然无从谈起!

同时,在上述模型结果中所反映出来的FDI对我国就业水平的提高作用很不明显,可能是因为:外企的竞争力一般优先国内企业,大批外企进入国门后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导致很多国内企业亏损乃至破产,在短期内导致大量职工下岗。而这种“挤出效应”所造成的失业,属于暂时性的结构性失业,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内产业水平的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以及再就业政策的有效实施,应该会逐步得到改善。从长远来看,外企进入带来的有效竞争,对我国的就业问题将会是利大于弊!

3.2回归分析

3.2.1回归模型的建立

观察人均FDI对收入水平、FDI总值对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散点图,发现二者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图中,分为了两个区域,东部沿海省市在右上方,中西部省市则位于左下方(见,附图1~6)。采用spss11.0提供的聚类分析工具,分别对各年的数据以F01~F03、FDI值和人均FDI值为分类变量进行聚类分析(见,附图7~15),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综合各聚类结果,同时考虑到西藏自治区一直没有统计外商投资的数额,将其考虑进回归模型会影响最终模型的稳定性,故将西藏自治区排出模型,然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划分为两个大区

6

——

I区包括:辽宁、天津、北京、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9省市; II区包括:其他省市自治区(除西藏)。

为了考察I区和II区回归模型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考虑到I区包含的样本量不足(仅为9),故采用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1 I区

设虚拟变量 D = 0 II区

虚拟变量的引入方式有加法、乘法和混合三种,通过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模型的显著性和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最终确定如下的结果——

******************************************************************* 2001年(样本量n=30)

F00 = -84.89 + 132.54*D - 1.04D*FDI + 1.30*FDI

2

t -6.49 5.11 -2.67 3.37

R2=0.86 S.E.=38.77 F=58.23

对于 I区:F00 = 47.65 + 0.26*FDI 对于II区:F00 = -84.89 + 1.30*FDI

R=0.87

F01 = -1.11 + 1.88*D + 0.18*FDI(人均)

2

t -5.82 3.38 3.50

R2=0.79 S.E.=0.86 F=56.25

对于 I区:F01 = 0.77 + 0.18*FDI(人均) 对于II区:F01 = -1.11 + 0.18*FDI(人均)

******************************************************************* 2002年(样本量n=30)

F00 = -86.30 + 114.48*D - 0.63D*FDI + 0.91*FDI

R=0.81

2

t -5.68 3.56 -1.82 2.67

R2=0.83 S.E.=47.43 F=48.86

对于 I区:F00 = 28.18 + 0.28*FDI 对于II区:F00 = -86.30 + 0.91*FDI

R=0.84

F01 = -1.17 + 1.39*D + 0.21*FDI(人均)

2

t -6.23 2.29 3.95

2

R=0.82 R=0.80 S.E.=0.83 F=60.44

对于 I区:F01 = 0.22 + 0.21*FDI(人均) 对于II区:F01 = -1.17 + 0.21*FDI(人均)

******************************************************************* 2003年(样本量n=30)

F00 = -69.23 + 62.71*D + 0.37*FDI

2

t -6.76 2.10 5.75

R2=0.84 S.E.=45.78 F=76.65

对于 I区:F00 = 6.52 + 0.37*FDI 对于II区:F00 = -69.23 + 0.37*FDI

R=0.85

7

F01 = -1.16 + 1.25*D + 0.21*FDI(人均)

2

t -7.25 2.65 5.71

R2=0.85 S.E.=0.72 F=86.38

对于 I区:F01 = 0.09 + 0.21*FDI(人均) 对于II区:F01 = -1.16 + 0.21*FDI(人均)

******************************************************************

R=0.86

3.2.2简要模型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经济发展总水平的综合指标F00的回归模型 连续三年的结果显示, I区常数项的估计系数始终远大于II区(47.65﹥-84.89;28.18﹥-86.30;6.52﹥-69.23),而常数项是体制、技术、管理、经济结构、人力资本等诸要素的综合,因此,可以认为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拥有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技术、管理、生产要素配比、经济结构、人力资本等。

2001至2003年,I区FDI每增加一单位,其经济发展总水平(F00)分别提高0.26、0.28和0.37个单位,即FDI对东部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呈递增趋势;而II区FDI每增加一单位,其经济发展总水平(F00)分别提高1.30、0.91和0.37个单位,即FDI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呈递减趋势。于是,虽然在2001和2002年II区FDI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数值上远大于I区FDI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1.30﹥0.26,0.91﹥0.28),但差距呈缩小趋势;到2003年, I区和II区FDI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的数值差距不再存在——FDI每增加一个单位,地区经济发展总水平(F00)都提高0.37个单位。可见,在西部大开发伊始, FDI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比东部强。这可能是因为在当时国家政策导向的强有力作用下,西部各地区以各项优惠政策短期内吸引外资大量进入,极大地弥补了这些地区的资金缺口,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根据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要素投入的初期,如果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则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由于劳动与资本的比例较高,这时会产生分工优势,还会使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边际产量是递增的。而当资本投入到一定数量以后,在企业不断延续的生产过程中,如果其他投入量保持不变,而资本投入量仍不断增加,资本产量则呈递减趋势。这说明西部地区在单纯吸引外资数量的同时,其他生产协作要素不能达到很好的配套供给,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配套、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尚不完善等,使资本的边际收益很快进入递减的阶段;加之,西部引资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一直过分强调以资源条件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形成了以资源开发和加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竞争力弱9,以至于以这种结构利用的外资,对区域经济发展总水平的贡献率日趋低下!而东部地区在多年引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方面环境也相对成熟得多,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在不断的调整中趋于合理,所以在上述模型结果中,东部地区FDI对其经济发展总水平的贡献率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

(2)人均FDI对收入水平F01的回归模型

同样,在连续三年的结果中, I区常数项的估计系数始终远大于II区(0.77﹥-1.11;0.22﹥-1.17;0.09﹥-1.16),而常数项可以理解为既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同时,模型结果显示,人均FDI在I区和II区与F01的斜率值是一致的(2001年同为0.18,2002年同为0.21,2003年同为0.21),即

8

人均FDI在I区和II区对收入水平的贡献率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本身具有明显的差距,而在各自的基础上,各地收入水平将与人均FDI同比例增长!

4.外商投资区域差异的制约因素分析

4.1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是指投资者所面临的与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等非人为因素。这些因素是区位条件的最基本要素,是形成一个地区经济特点的基本原因,与投资者进行区位选择时首要考虑的成本—利润关系直接相关。与我国东部沿海等开放较早城市相比,制约中西部吸收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条件。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矿藏资源,但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的内陆地带,与经济发达的投资国的距离、与重要国际运输线的距离、与国际市场的距离都相对较远,兼之地形地貌复杂,多丘陵盆地、高原山脉、戈壁荒漠等,生态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这些先天不足都直接影响到外国投资者的生产、运输、通讯和产品销售等活动,从而影响投资的获利程度。

4.2经济基础方面的因素

经济基础是指当地多年累积的经济实力及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包括当地基础设施状况、产业水平、收入水平等,是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设施状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业基础设施的结构和状况;二是城市生活和服务设施的结构和状况。具体包括:道路、平整的土地、标准化厂房、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热网、煤气网通、绿化、路灯等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外商投资的硬环境。目前,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对于能源供给、路况交通,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经济基础较好,且改革开放之初率先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财力、资源上的高投入而大发展的沿海开放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区普遍对工业基础设施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够,虽近年有较大发展,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目前的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其建设水平和东部地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外商投资的需要。

在各地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增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比重过大;工业基础薄弱,其中重工业比重过高,在改革过程中,不仅由于上下游流程中的价格扭曲导致原材料工业的利益净流失严重,而且各类重工企业转型相对困难,持续增长的势头不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不多;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发展相对滞后。在产业发展低水平的中西部地区,工

9

资水平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居民购买力相应受影响。这样的经济环境不仅制约当地经济的稳健发展,而且对外商也缺乏投资的吸引力。

根据缪尔达尔1957年提出的“累积因果论”的观点: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往往是累积性的,并以加速方式展开。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马太效应”。可见,“底子”的好坏不仅是投资区位成本的基本影响因素,更是不同地区引资规模及投资收益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底子薄”,正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引资发展进程中的一大制约因素!

4.3体制因素

4.3.1经济体制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渐进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对利用外资采取了有重点的梯度推进方针,开放次序为: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四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城市。即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的时候,东部沿海地区最先得到国家的扶持,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体制和进行市场导向的综合改革。这极大地改善了东部地区外商投资环境,使大量外商直接投资迅速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外资以中外合资、合营、外商独资等新的经济形式出现,在全国率先打破了长期以来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单一所有制局面,并与在新的经济政策下成长起来的个体、私营经济共同构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非国有经济群体,从而培育和形成了较完善的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使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运行趋于有序和高效,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东部地区十几年的改革经验证明了何炼成(1987)提出的: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飞机模式”(即以国有制为主导,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各种非公有制为“两翼”,并具体量化为3:4:3,故又称“343”模式)的正确性。与此相对,我国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目前,国有制经济比重仍占60%以上,个别省区达到80%,非公有制比重仅占20%左右。国有经济占垄断地位的旧经济体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利用外资、提高经济发展活力的又一大制约因素。

4.3.2行政管理体制因素

行政管理体制作为地区经济发展“软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外商的投资取向。建立规范的政府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政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时差”,我国中西部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于东部地区明显滞后,表现在:很多中西部基层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指令型干预过多,效率低下,服务性不强,寻租现象时有发生,缺乏监督机制等方面。如:行政审批事项、审批内容过多;政策法规的随意性和多变性,缺乏对合同和法律的尊重;为企业办事设置关卡,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现象。对比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的行政理念,以福州市为例——该市提出营造“十大环境”的目标,实行“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审

10

批手续,提高项目的服务效率,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树立起了依法行政、规范检查、减少收费的政府形象等,中西部的很多行政部门是否有必要好好做一些反思?

4.4市场环境因素

市场环境主要指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市场开放度。市场体系的完善意味着各类主要市场,如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发育齐全,且每一个市场都规范运作并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市场的开放程度,是指一个地区允许其它地区、乃至外国的投资者不受限制地进入该地区市场的程度。完善和开放的市场是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推行社会化大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是良好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对外国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反之,残缺和封闭的市场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法开展,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将过大,不具备吸收利用外资的“土壤”。与沿海开放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市场体系虽然初步建立,但发育还很不健全,各要素市场发展不充分并相互制约,往往因要素供给不配套而使地区成熟产业的建立困难重重,投资回报率得不到保证,更不要说实现经济总体水平的稳健提高。同时地区保护主义随处可见,市场开放度上的欠缺,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商投资的明显制约因素。

4.5法制环境因素

无论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或是社会环境,大多可以通过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市场经济过程中,要保证市场主体在实际运作中的公平、公正,就需要确立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高效严格的法制环境,确立“法”的至上性和惟一性。没有良好的法制环境,经济建设也必将陷入困境。法律的实践状况主要强调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公允性和严格性。法制环境在法律使用上的严格和公平会对外国投资者产生较大吸引力,因为外商投资,首先考虑的是资金安全,其次才是资金盈利。反之,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混乱,外来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合法财产权尚且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说投资回报的实现,当然会使外国投资者退避三舍。可见健全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在投资环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沿海开放城市由于开放较早,人们思想观念比较解放,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法制体系比较健全,法制环境相对规范,而中西部地区要给外商创造一个安全公平有序的真正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创业环境,树立起以“法”为惟一标准的“游戏规则”,恐怕单是当地“思想认识”一项上的彻底改观,尚且有很长的路要走。

11

5.简短的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由本文上述分析可见,引进外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引资现状体现出的产业结构问题不容忽视;引资为我国增加就业的同时也带来短暂的结构性失业,但从长远发展考虑,是可以乐观看待的;通过引进外资的区域差异所透视出的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更是值得关注的。结合对我国外商投资区域差异制约因素的分析,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1.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努力扩大区域经济的开放度,重视利用外资壮大自己,振兴当地经济。这绝不单纯是提供“数字化”的政策优惠,更要切实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时俱进,大力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巩固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法治环境等,甚至走在引资的前头。只有首先给外商创造出了一个有稳定预期回报的社会经济环境,才能使引资发展政策具有长远意义。

2.区域开放过程中,不但要积极引进外商投资,更要强调积极全面的利用外部资源。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是外部资源不仅包括海外,也包括区域外,特别是在那些作为引进外资的重点区域,在实施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时,应该对所有愿意进入该区域的国内外资本采取一视同仁的优惠政策;其次是利用外部资源不仅包括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也包括采取由区域内部的本地企业主导的外部资源的利用,包括购买国外技术、专利在内的经济技术合作,引进海外智力,以及“走出去”利用海外资源等。国外的经验表明,在拥有国内企业家资源的情况下,采取以我为主的外部资源利用方式可能是更为有效的外向发展战略。日本和韩国实际上都是主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外向发展战略的成功2。

3.引资过程中的产业选择和产业升级是关键。伴随我国入世后逐渐加大的开放步伐,区域开放的优势在减弱,产业开放成为对外开放的主流。开放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使各产业的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和压力。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选择——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明确当地优势产业的定位,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并依此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正确引导外资投向;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鼓励外资企业和本地企业之间形成产业分工和零部件配套网络,进而在这些地区形成产业集聚的效应,通过时间的推移,逐渐将“植入产业”转变为本地特色产业,以达到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目的。通过产业开放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进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对已着力发展的产业,要努力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在产业利润的分配链中“力争上游”,促进引资产业的升级换代,尽量向该产业的高端发展,推动地区产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4.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对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实行直接影响FDI的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将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包括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电视教育,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降低失业率最为各级政府最优先的发展目标和核心政策;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为求职者提供就业信息;并要求外资企业招聘人员信息公开化;鼓励外资企业对其员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更多的

12

培训机会等。

5.中西部地区,要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快西部大开发,尤其需要积极引进外资。中西部地区针对本身存在的制约因素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克服地域限制,发挥资源优势。

中西部地区,要克服地域限制,发挥资源优势,可大力发展能源、矿业、机械制造、农果业、中药材、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及文化产业等。从政府角度讲应营造发展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资源开发业及旅游业等的环境,在项目包装、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做好准备,并鼓励外商投资这些当地的资源优势产业,同时,对那些确需长距离运输资源及产品的项目,政府应考虑给外国投资者适当的运输费用补贴,以此吸引那些出口创汇项目。这样不仅可使外商在当地获得大部分经营所需资源,降低资源采购和产品出口运输成本,提高获利水平,而且有效开辟了本地市场,发展了当地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广开筹资渠道,改良基础设施。

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来源的问题。这本来可以通过使用政府公共投资和转移支付等区域政策工具实现,但在目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紧缺的情况下,就需要广开各种筹资渠道,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共同积极参与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日本采取的“三结合”方式集资开发基础设施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的具体作法是,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划,制定基础设施项目方案,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间大企业各按一定比例出资,由三方组成开发公司,建设资金的筹集、项目的开发和建成后的经营管理等由开发公司负责。开发建设资金的来源,除上述三方出资外,大部分资金主要靠财政融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民间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公司债券等方式筹集。10。

(3)改革经济体制,激发经济活力。

经济体制运行上的差异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东西部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所以,中西部地区要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加快经济体制,即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健全“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国有资本的重组或兼并破产,提高国有经济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的主导力和控制水平,同时提高国企的经济效益;鼓励集体所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培育完备的市场主体、结构合理(可参考“343模式”)的市场体系,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使中西部地区经济运行走上有序而高效的快速发展的轨道。

(4)规范行政管理,完善市场环境

建立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是贯彻落实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政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各级政府在履行其对经济的各项管理职能时,应摆正角色观念,以人民公仆的姿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并接受法制和群众的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努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当地企业健康运营、经济高效发展创造规范良好的制度环境。

完善而高度开放的市场环境是区域有效引资、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配合各项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政策措施,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地区各主要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开放。如:建立西部开发银行,发行西部债券,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完善西部金融市场;放宽外资项目的审批权限,放宽外商投资范围,提高当地市场环境的开放

13

度等。

(5)树立法治观念,强化法制保障

一个地区的法治状况是投资安全度的重要标志。中西部地区应根据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外商投资提供更透明的法律条件和更加充分的法律保障,使外商投资从审批、企业开办到企业的行政管理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别要针对存在问题不断加以改进,消除执法中的人为因素干扰,形成对政府执法部门严格的监督机制,把政府执法部门能否高效为企业提供服务作为对这些部门的考核内容,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另外要大力整顿社会治安,配合法制理念的宣传,维护社会经济生活的秩序,为引资建设工作提供切实全面的法制保障。

参考文献

1. Chenery H.B、Strout A.M. Foreign Assistance Developmen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9).

2.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浙江经济的外资引进策略选择》

[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3. 胡鞍钢、吴群刚.《西部开发的外资政策选择》[J].开放导报,.

4. 李萍、李未无.《区域经济增长与外国直接投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年第7期

5. 刘敬慧、栾光旭.《利用外资与我国的经济安全》[J].商业研究,2000年第

12期.

6. 陆晴.《西安:外商投资环境的优化分析》[J].经济观察,2001年第7期. 7. 马明和.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利弊之新实证分析》[J].经济

与管理科学,2001年第4期.

8. 苗月新.《引资西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

8期.

9. 任保平、 洪银兴.《新型工业化中经济效益提高的途径:一种产业链视角的

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1月,第35卷第1期.

10. 邵桂兰、胡家强.《对中西部地区引进日资的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0

年第11期.

11. 徐莲子 、 谢保蒿.《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安全》[J].经济体制改革,

2002年第2期.

12. 杨小卿、吴艳霞.《微观经济学》[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13. 伊丽娜.《浅论我国的引进外资政策》[J].北方经济,1999年第11期. 14. 赵伟 、 孙玉霞.《我国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战略选择》[J].经济学家,

1996年第3期.

15. 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16. 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年6月. 17. 张星.《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 支持西部大开发》[J].西南金融,2000年第

6期.

18. 何炼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思考》. 区域经济论丛(一).中国经济出版

14

社,2005年11月.

19. 陈栋生.《区域协调发展及政策选择》.区域经济论丛(一).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5年11月.

20. 白永秀.《区域经济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学科成长视角的文献综

述》.区域经济论丛(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1月.

21. 陈耀.《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缘由、评估及局限性》.区域经济论丛(一).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1月.

15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mong districts in China

MA Xiao-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bstract:The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is a principle way to deal with the lack of capital and to introduce the technique and management from abroad; in addition,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district opening degree. Although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districts are various, the differences of quantity in foreign investmen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one. First, the article founds a index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level of district economy using the Principle Composition Analysis method (PCA), then analyses the correlation and dynamic influence between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and the index of district economy level, at las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s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s:

The first one is, among the index system founding by GDP in person, disposable income of town, local fiscal income in person, employment rate, gross product of the second industry, gross product of the third industry and net export, we can get 4 indexes-income level, industry level, employment level and the compositive level of district economy using the PCA. Seco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come level and FDI in person is significant (the coefficients are 0.85, 0.89, 0.91), and between the compositive level of district economy and FDI as well (the coefficients are 0.86, 0.88, 0.91); these show that FDI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income level and the compositive level of district economy. In the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dustry level and FDI (FDI in person) i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reason may be the problem of industry selection in FDI action; And between employment level and FDI (FDI in person) as well, and the reason probably is the temporary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causing by foreign investment. Third, the districts along the coast have the dominant factors for developing-policy, technique,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et al; Recent years for leaning upon some good policy and ignoring others, the marginal revenue of FDI is dying down inland; And for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stricts, income level and FDI in person keep the same growth rate at different levels. Last, the effect of foreign investment is influenced by five factors-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y level, marketing, system and legal system.

Key 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Level of District Economy; District Difference

16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mong districts in China

MA Xiao-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bstract:The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is a principle way to deal with the lack of capital and to introduce the technique and management from abroad; in addition,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district opening degree. Although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districts are various, the differences of quantity in foreign investmen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one. First, the article founds a index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level of district economy using the Principle Composition Analysis method (PCA), then analyses the correlation and dynamic influence between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and the index of district economy level, at las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s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s:

The first one is, among the index system founding by GDP in person, disposable income of town, local fiscal income in person, employment rate, gross product of the second industry, gross product of the third industry and net export, we can get 4 indexes-income level, industry level, employment level and the compositive level of district economy using the PCA. Seco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come level and FDI in person is significant (the coefficients are 0.85, 0.89, 0.91), and between the compositive level of district economy and FDI as well (the coefficients are 0.86, 0.88, 0.91); these show that FDI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income level and the compositive level of district economy. In the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dustry level and FDI (FDI in person) i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reason may be the problem of industry selection in FDI action; And between employment level and FDI (FDI in person) as well, and the reason probably is the temporary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causing by foreign investment. Third, the districts along the coast have the dominant factors for developing-policy, technique,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et al; Recent years for leaning upon some good policy and ignoring others, the marginal revenue of FDI is dying down inland; And for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stricts, income level and FDI in person keep the same growth rate at different levels. Last, the effect of foreign investment is influenced by five factors-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y level, marketing, system and legal system.

Key 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Level of District Economy; District Difference

1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zu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