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笔记

更新时间:2024-03-28 06: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Introduction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3. Foundations: Freud 4. Foundations: Skinner

5.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by: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6. How Do We Communicate?: Language in the Brain, Mouth and the Hands

7. Conscious of the Present; Conscious of the Past: Language (cont.); Vision and Memory 8. Conscious of the Present; Conscious of the Past: Vision and Memory (cont.)

9.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Love (Guest Lecture by Professor Peter Salovey) 10.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Evolution and Rationality 11.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Emotions, Part I 12.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Emotions, Part II 13. Why Are People Different?: Differences 14. What Motivates Us: Sex

15. A Person in the World of People: Morality

16. A Person in the World of People: Self and Other, Part I 17. A Person in the World of People: Self and Other, Part II

18. What Happens When Things Go Wrong: Mental Illness, Part I 19. What Happens When Things Go Wrong: Mental Illness, Part II 20. The Good Life: Happiness 第一节课 Introduction

教材:彼得?格雷的《心理学》第五版 阅读书目:格雷?马库斯《诺顿读本》 心理学研究领域: 1、神经科学

2、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如何成长、发育以及学习) 3、认知心理学(用计算机方法研究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如何与他人交流) 5、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疾病) 如今,经济学和博弈论已经成为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的重要方法。心理学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广。 问题:

1、人是如何发展的?哪些是先天的?哪些又是后天的?【发展心理学】

2、是什么让我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每个人都不同?这些多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被环境决定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3、什么样的人是迷人的?怎样才算好看?【美】 4、人性的善与恶【道德】

5、心理疾病

一百多年前,一个叫盖奇的建筑工人被一根钢管刺穿了脑袋,但奇迹是,他并没有死,他也没有失明、失聪或是失忆。但是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曾经是一个非常努力工作的好男人,但是现在他无法控制自己,他丢了工作,背叛妻子,不断骂人和打架。(这是一个大脑如何影响心理的例证)

卡普格拉综合症目前只有几百例它通常是由于某种打击而产生的。每个人的症状差异也很大。它表现为病人幻想自己亲爱的人被另外的人替换掉了。并且通常与暴力并存。一个澳大利亚

男子就因为幻想他的父亲变成了机器人而将他父亲的头砍了下来。

科塔尔综合症表现为你认为自己已经死了。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大脑的某个特定部位受损而产生的

对这些极端例子的研究并不是因为对病态心理的好奇,而是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正常的心理和各种问题,能使我们了解正常生活。

第二节课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这一节课我们来讲一讲大脑见《心理学与我们》第二章神经科学与行为

有人认为,我们的一切情感、道德、自由意志,最终来源于大脑神经元集合,我们只是一堆神经元集合而已。但是大多数人并不接受这样的观点,他们持二元论,笛卡尔就是典型的二元论者。他认为,一方面,人类和动物一样拥有生理基础,但人类与动物的不同点在于人类具有无形心灵。总的来说,这个理论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分开的,二元的。

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卡夫卡小说中主人公醒来后变成了甲虫,或是巫师将人封印在猪的身体里,都是二元论的例子。

但是,现在科学的共识认为,二元论是错误的,并不存在一个与身体相分离的“你”。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神经元神经元是大脑的基本单位。根据功能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负责联络传递)

神经递质神经元之间有一微小的缝隙,称为“神经递质”。人类通过两种药物可以控制神经递质,兴奋剂和抑制剂

酒精就是一种抑制剂。或许你会奇怪,因为人喝了酒后会变得很兴奋。事实上,酒精抑制的是大脑中的抑制神经。这些神经控制你的行为,让你表现得像个绅士或者淑女,但是酒精使它们降低了效用。但是如果你喝多了,酒精就会抑制大脑中的兴奋神经,那么,你就晕倒了。 “百忧解”(一种抗抑郁药物)可以增加“血清素”(神经传递素),这样就可以缓解抑郁症 帕金森症会损害运动控制,引起帕金森症的原因之一是严重缺乏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

大脑的处理速度为什么这么快?因为大脑采用广泛分布的并行加工方式 大脑组织大脑皮层是心理活动发生的地方,也是所有神奇的事情所发生的来源。大脑皮层被分为几种不同的脑叶。有额叶、顶叶、枕叶、颞(nie)叶。 大脑中存在对身体的定位图。

1、定位图具有地理特征,身体部位挨得近,相应大脑皮层部位也邻近 2、身体部位的大小和皮层大小不一致,大小取决于感受器官的多少。 大脑两半球

用右手的人的语言功能是定位在左半脑的,数学运算和音乐则定位于右半脑。

交叉:左视野将投射到右脑,而右视野则投射到左脑。行为上也有交叉,右半脑控制左侧身体,左半脑控制右侧身体。

两半脑通过胼(pian)胝(zhi)体相连接

1、为什么一堆灰色的恶心的肉球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虽然有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声称找到了答案,但还是持怀疑态度。一台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做到和人类一样,但是它们却没有情感。

2、心理活动的机械论观点。我们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坠入爱河时会发生什么。但是这却很难与人类的内在精神价值联系在一起。很难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去救一个落水的儿童。 面对这些矛盾,差不多有三种选择

1、选择抛弃科学心理学,接受身心二元论

2、接受科学心理学,抛弃人文观念,认为这一切都是前科学 3、或者选择调和,将科学心理观和人文观念相契合 第三节课 3. Foundations: Freud

见《心理学与我们》P226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 这两个理论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们涉及的范围十分广,它们试图对世界上的一切作出解释 本我:本能,人的天性,遵循“快乐原则”。进食、睡眠、性婴儿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象征意识的起源。它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使之平衡 超我:代表着道德本我和超我都是盲目的 人格发展期: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防御机制: 升华

投射

合理化:父母打孩子

退行

弗洛伊德认为梦境具有象征性,可以反映出人的潜意识 学生提问:弗洛伊德理论都是建立在小孩拥有父母的假设之上的,处于一定的家庭结构之中,然而那些没有父母的孩子,或是家庭不完整的孩子呢?【这个问题果然不错,看来你的提问能力还太低。】 老师回答:我认为这个问题弗洛伊德本人都很难回答,但我猜测精神分析理论的支持者会说那些小孩会经历心理创伤,所以不能完整地度过发展阶段

学生提问:现代精神分析论者还认为女性没有超我吗?【看来耶鲁的学生知识面很广啊】 老师回答:正如你所提到的,弗洛伊德提出过一个臭名昭著的论点,认为相比男性而言,女性在道德上是不成熟的。我认为弗洛伊德会说女性有超我,但是比男性弱。而现代精神分析论者的回答会是多元的。

学生提问:升华和转移一样吗?升华是否是转移的一种?

老师回答:转移是我不能对你生气,只好迁怒于他人。投射是否认自己的欲望,而认为他人有这样的欲望。升华是放弃了具体对象,保存或通过其他方式释放精力。 学生提问:是否会有跨文化的差异?【这些问题都很厉害】 老师回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先放一下,之后会提到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

《记忆战争》是本好书,由弗雷德里克?克鲁斯所著,他是对弗洛伊德批评最有力和最激烈的人物之一。

对于一个理论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这个理论本身被证明是错误的

2、这个理论概念模糊,以至于它难以被证明 可证伪性:这是指科学可以对自然和社会作出强有力的预测,并且这种预测是可以被证伪的。如果不能被证伪,那就算不上科学。 非科学假说最好的例子就是占星术。占星术的问题并不在于它们是错的,它们连错误都算不上。

同样的,弗洛伊德理论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无法得到验证。举一个有趣的例子 弗洛伊德对A说:“你憎恨你的妈妈”

A说:“哇,你说得很对”

弗洛伊德说:“我是正确的” 弗洛伊德对B说:“你憎恨你妈妈” B说:“滚蛋,你这个疯子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弗洛伊德说:“你刚才的反应正好命中你的要害,你将这种想法压抑在潜意识中。我还是正确的。”

虽然弗洛伊德在心理学领域很著名,但是他的学说很难被分进某个心理学分支当中。虽然很多人会研究弗洛伊德,但是很少人把自己当做精神分析论者。

但是,说了这么多弗洛伊德负面的东西,虽然他的大部分理论是遭到驳斥的,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大量的个案研究中,我们发现人的心理的确存在无意识。 阈(yu)下:下意识 诺伯特?施瓦兹的试验:

所有人被要求在脑中想自己所爱的人。 A组被要求列出爱人3个优点;B组被要求列出爱人10个优点。最后问所有人,你有多爱ta?结果发现,A组的人更爱他们的爱人。 原因在于哪里?不在于B组不爱自己的爱人,而在于他们被要求想出10个优点,事实上很少人有那么多优点。这样就会降低他们对爱人的好感度,而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改变他们想法的原因。

这个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人对其他民族的偏见,是由于一些他自己无法察觉到的因素所造成的。

老师:我在读研的时候,发现两件事情,一个是不要用红笔打分,二是不要问“大家有没有问题”,因为学生都害怕提问,当你问出这样的话时,就算原本有疑问,脑子也一下子空了。或许我应该问“你们的问题是什么”【这种上课方式着实很幽默,还可以打消学生的问问题的顾虑】

学生提问:弗洛伊德相信药物治疗吗?

老师:尽管弗洛伊德是个神经学家,他对大脑和神经非常着迷,但他不相信药物治疗。事实上,包括现在的心理治疗师都会告诉你,药物治标不治本,它们可以缓解你的症状,但你的问题不在于症状。

学生:能谈谈关于梦的研究吗? 老师:“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会用一节课的时间讲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梦是愿望和满足的象征的这一观点尚未得到证实

学生:伊拉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

老师:伊拉克特拉情结其实就是阴茎嫉妒。我甚至可以对你说,伊拉克特拉情结是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的补充。 第四节课 4. Foundations: Skinner

见《心理学与我们》第五章——学习

为什么大脑的大多数活动是无意识的?而一小部分活动是有意识的? 一部分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得出的解释是——欺骗。

行为主义——斯金纳

行为主义理论在斯金纳生前就存在。斯金纳有名的原因在于他整理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让人们所广为熟知。

行为主义理论由三个非常极端而又有趣的观点组成:

1、非常强调学习的作用。一切都是经验的产物,不存在人性,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华生曾说,给他一些健全的孩子,给予一定的条件,他可以把他们培养成 医生、律师、政治家甚至小偷,而不需要考虑他们的偏好。

华生是一个平等主义者,他认为决定一个人的在于学了什么而不在于种族和先天。 【这里需要搞清前因后果,是因为他强调学习的作用导致他是个平等主义者,还是因为它是个平等主义者,所以他才强调学习作用?】 2、反心理主义。他们认为诸如弗洛伊德的那些欲望、满足等都是不可观测的,是不科学的。他们致力于建立一门可观测的心理科学,诸如刺激、反应、强化、惩罚。

3、生物之间并不存在很大的区别。所以行为主义者研究动物,然后推断其他动物和人类 学习的三种形式:

1、习惯化

2、经典条件作用。这是巴普洛夫提出的,这是一次意外发现。

狗(被试),食物(无条件刺激),铃声(条件刺激),唾液(条件反射) 无条件刺激引起了无条件反射——本能

当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反复同时出现,条件刺激就会造成条件反射 强化尝试:铃声有食物 = 唾液 非强化尝试:铃声无食物(反复多次) = 无唾液 自我恢复 刺激泛化

系统脱敏疗法

现在认为,经典条件的作用在于预测和准备。当条件出现时,你可以预测将要发生什么并做好准备。在《发条橙》这部电影中,几个心理学家对强奸犯和暴力犯进行治疗,治疗的原理就是基于经典条件作用。他们给罪犯喂药,使他们感到恶心,并使他们眼睛睁开,观看暴力镜头。药物是无条件刺激,暴力镜头是条件刺激,恶心是条件反射。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暴力行为前感到恶心。

3、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行为与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关系。它与经典条件作用的不同点在于它是自主的。

桑代克做过一个实验,将小猫放在迷宫里,只要压动杠杆就能出去。他发现猫无法通过顿悟和思索来解决这一问题。猫通过试错逃出迷宫,经过多次尝试之后,它们就学会了压动杠杆以逃出迷宫。这种行为被称为“效果律”,即行为倾向随奖励增加而增加,随惩罚增加而减少。

正强化和负强化。负强化和惩罚有很大的区别。正强化是你在刺激中得到了奖励。负强化是你回避了某种厌恶刺激。

行为塑造。显然,有很多时候你并不能被动等待别人去做某事,然后你再给予奖励或惩罚。有时,你需要进行积极主动的引导。在训练过程中,对接近行为进行奖励。

初级强化物。对于猪来说,食物就是最基本的初级强化物;挨打和惊吓就是负强化物。【不是说负强化不等于惩罚吗?】

代币法。对于狗来说,“good dog”并不是初级强化物。但是可以利用经典条件作用,将“good dog”和奖励联系起来,反复几次,“good dog”就成为了一种奖励。这就是代币法。人们经常利用代币法来训练非人类动物,可以提高效率,降低训练难度。

【可能不只是动物,例如幼儿园的“小红花”制度】

比率强化、时间强化。现实中,并不是每一次令人满意的行为都会得到奖励,而是经过几次或经过一段时间才给予奖励。

固定、变化。固定是奖励的比率和时间是固定的。变化则相反。

部分强化效应:不要进行连续强化,间隔强化会使行为持续时间更久。 拒绝孩子最差的方式就是:“不行”“不行”“不行”“不行”??“好吧” 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多试几次就会成功,下一次,他就会不断地尝试。

学生:在强化消失后是否会发生消退?

老师:exactly

对行为主义理论的评价:

相信大家都认为行为主义理论的三条观点都是错误的。

首先,大量不同形式的证据证明了先天知识和先天欲望的存在。

第二条,心理状态虽然是不可观测的,但科学研究的很多东西都是不可观测的,像物理就是如此。

第三条,托尔曼的经典实验表明:动物不需要强化也可以学习。训练白鼠走迷宫。发现奖励有助于白鼠走出迷宫,但并不是必要条件。

第四条,对于学习来说,真的没有物种局限性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加西亚效应:当你恶心的时候吃下生鱼片,你可能会对生鱼片产生厌恶,即使你知道恶心和生鱼片之间没有联系。但加西亚效应是专门针对味道和恶心的。如果在吃生鱼片时电击你,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恐怖症:恐怖症和进化有很大关系。很多恐怖症并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比如人类和黑猩猩就特别怕蛇。

《<言语行为>述评》乔姆斯基的这篇论文可以说是终结了行为主义理论。

他对行为主义理论的不可证伪性提出质疑,认为这些概念太过模糊。

虽然行为主义的统治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它还是留给了我们很多遗产。例如:

学习机制,特别是非人类动物的学习机制。如习惯性、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第五节课 5.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by: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见《心理学与我们》P207 第11章——人的毕生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思考者,他常把儿童称为小科学家。他并不对儿童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认知的起源和发展。

胚胎重演律:个体的发展重演了种族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完全错误,但当时皮亚杰对此深信不疑。皮亚杰认为,对儿童的研究可以得出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化:反应范围的扩大。顺应:改变你的行为方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这两种学习机制渡过各个阶段,提出了“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是纯粹的自然生物。“客体永久性”:即使看不到某物,也知道其存在。这一阶段儿童没有客体永久性意识,看不到一个东西,他会认为其消失了。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并没有客体意识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4、5岁。儿童开始可以在脑中构建世界。但这种能力是有局限性的。局限一: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此处并不含贬义,而是儿童完全没有意识到别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是不同的。证据之一便是“三山模型”。 另一发现是“守恒”: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不会因为相关特征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小杯子里的水倒进大杯子里,水量并没有改变。但是儿童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可以解决“守恒”问题,但抽象思维能力仍然有限。直到12岁,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才逐渐成熟。

一定程度上,皮亚杰比弗洛伊德和斯金纳都成功。原因在于这些论点是可证伪的。 与此同时,他的理论当然也有局限性。

理论上的局限性,如他是否真的解释了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关于客体永久性的论断 研究方法上的局限,皮亚杰喜欢用问答的方式,但是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不成熟,很可能导致人们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 现代婴儿认知研究:

以前的研究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婴儿是愚蠢的。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婴儿可能比想

象中聪明。

对婴儿的研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设计精巧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婴儿眼睛的注视时间来判断 他的反应。一些实验证明婴儿有对客体永久性的意识。但是,有一点共识,很多知识的确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那么,问题就是,儿童是何时,又是如何获得这些能力和知识的? 答案之一就是神经元的成熟。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大量生长出新的神经元,而是不断地消除多余的神经元,并且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也越来越紧密。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抑制能力。很多独立研究表明,儿童缺乏自我抑制能力。

学生:在探究婴儿拥有什么类型的概念时,是否对婴儿进行了判别式条件作用?

老师:我不是很清楚。有同事说,这种方法并不如其他方法有效。操作性条件作用的部分问题在于,很难使婴儿按照系统的方式行动,所以注视世间法更为精确。

孤独症,发病率一般在千分之一,一般为男孩。他们并没有生理上的缺陷,但是会有语言和社交上的缺陷。实验:在A前面放一大一小两块巧克力,问你,A会选择哪块?答案是很明显的。但是孤独症儿童会耸耸肩,说“我怎么知道”。【我怎么觉得我的症状很像??不过我更觉得我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这个实验太无聊了】

错误信念任务:

女性的社交能力比男性强。甚至有人认为,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患有轻微的孤独症。 一些孤独症患者在数学、音乐和艺术方面有极高的惊人的天赋,这好像就是上天拿走了一些,又赐予你另一些才能。但这只是非常极端的例子,大多数孤独症患者并没有特别高的天赋。 如果你不喜欢孩子,不喜欢发展心理学,认为研究婴儿和儿童对于成人没什么用,那么引述一位心理学家的话。如果你想知道斑马是带着黑色条纹的白色动物还是带着白色条纹的黑色动物,你成天到晚盯着它看,永远都得不出答案,要知道答案,就要研究它早年,研究它胚胎发育时期是怎样的。 万物如此,皆因其本 第六节课语言

How Do We Communicate? : Language in the Brain, Mouth and the Hands 见《心理学与我们》P137 语言 语言的基本事实

任何一种语言都能够描述抽象概念 语言如何不同?

达尔文认为:语言是天生的。有一些例子证明:任何一个种族都有语言,但这可能只是一种文化,就像所有的种族都用餐具,并不是因为人类有天生使用餐具的特性。

但是,历史上的很多事例可以证明语言是天生的。例如在奴隶贸易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奴隶会创造出一种“混杂语言”。但是在这样的社会中成长的下一代,他们根据混杂语言创造出了另一种语言,被称为“克里奥尔语”。 所有语言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任何健康的人都有能力组织好语言。 史蒂芬?平克——《语言本能》 语音,是语言的声音系统

单词间的分别。在你听英语的时候,你会发现说话者所说的单词之间有停顿。但这只是错觉,这种停顿是不存在的。若是有测量声震的示波器记录的话,你会发现没有停顿。但当你听另一种语言时,你就察觉不到这种停顿了。

语素,一个掌握两门语言的人,脑中可能存着2—3万个词汇,而他们可以在一秒钟内运用他们。 语法,“有限域的无限应用”,你掌握的词汇再多,也是有限的。但是你却能用有限的词汇创造出无限的语句(DNA和音乐也差不多)。那是因为你有组合系统。递归

学生:生理正常,但是却生活在没有语言环境中的孩子,他们的语言水平?

老师:存在这样的例子。这种情况属于“语言隔离”,语言是需要交流互动的。比如说失聪儿童,如果他有同样失聪的兄弟姐妹,就算你不教他手语,他们也会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手语,即使不成熟。

学生:我们创造语法的能力,是否存在天生的局限?

老师:是的。语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会限制我们创造语句,但仍然能产生无限多的句子。就像在数学上,即使把你规定在奇数这个子集里,你同样可以得到无限多的奇数。

语言的发展

诺姆?乔姆斯基提出了一个激进的观点:我们完全不应该把语言学习当做是学习行为之一,而应该把它当做发育的过程。语言的学习和四肢的发展是同样的道理。语言可以在没有训练的情况下习得。【why?】

一种叫“特殊言语损伤”的遗传障碍

有些儿童足够聪明,渴望交流,具有社会性,但他们无法学习语言。 婴儿对语言的语言是非常敏感的,即使他们不知道语言的内容是什么,但他们却能分辨出不同的语言。但是,大约在12个月之后这种敏感便消失了。 7个月大的时候开始说出第一个词。18个月大的时候会组织一些简短的句子。从7岁青春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降低。【所以,学习语言的年龄段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成年人对婴儿说什么或怎么说会影响孩子学习语言吗? 老师:不会。

第七节课

Conscious of the Present; Conscious of the Past: Language (cont.); Vision and Memory 继续上节课内容

任何动物都有它们自身的交流方式,形式主要有三种: 1. 一系列有限的叫声,如黑猩猩

2. 一种连续的模拟信号,如蜜蜂的舞蹈

3. 对某一主题的随机变化表述,如鸟鸣

但是,动物是无法学习人类的语言的。即使你看到一两个黑猩猩说着类似人类语言的词汇,这也是经过长期训练偶成的,这和婴儿牙牙学语不一样。人们之所以对猩猩说人语感兴趣可能是因为猩猩很聪明,但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很多孩子也很聪明,但是他们会有语言障碍。第二个理由是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所以人们猜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和人类有共同点,但黑猩猩和现代人至少隔了500万年,这500万年足以使人类进化出语言功能。 阅读并不像语言那样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经过后天学习习得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小问题:

1. 抽象思维必须有语言的参与才能实现吗?研究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研究无语言生物,如婴儿和黑猩猩。

2. 语言相对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结构是否会影响思维方式? 学生:为什么一些人学习语言非常轻松?

老师:这个问题可以是针对母语学习者,也可以是针对非母语学习者。

让我们先来听一个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直到4岁才说话,他当时说话的情景是这样的,“汤太烫了”,他父母惊愕地看着他,“你以前从来没说过一句话啊”。“因为直到刚才,一切都还好啊”。这当然是杜撰的。

相对而言,女性比男性在语言学习上有轻微的优势。语言学习也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的,或者是遗传因素,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语言功能大脑半球单侧化。《心理学与我们》 P38

如果你是右利手,那么很可能你的语言控制更多地集中在左脑。

如果你是左利手,或者左右都行,则更加不一定,可能在右脑,可能左右兼有。 学生:相对于只学一门语言来说,在同一时间学两门语言的学习效率是不是更低?

老师:按照常识来说是这样的,但是语言发展研究的一项惊人的发现是,同时学习两门语言的孩子,和只学一门语言的孩子相比,并没有什么弱势。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学习多种语言会导致认知障碍吗?即,同时学习多门语言,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吗? No 人们的记忆经常出错。

911发生时你在哪里?大多数人会很快回忆起自己当时在哪里,和哪些人在一起,都在干什么。但他们往往是错的。曾有心理学家在9.12这一天问被试,昨天你在哪里在干什么。过了一年两年后再问他们,发现他们的回答和之前的回答不相一致。

感知

人工智能之父曾想制造出一个可以像人类一样识别物体的机器人。他说:“噢,这是个很难的问题。”于是他把这个问题交给一个研究生,让他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做出来。可事实上,目前为止,人类根本不可能制造出这样一个机器人,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或许建立在一些假设之上。 投射到视网膜的图像是二维的,但你看到的世界却是三维的,你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你会通过线索和假设来理解世界。当然,这些假设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在视错觉中,这些假设就是错误的。如格式塔原则见《心理学与我们》P59 深度:见《心理学与我们》 P63

双眼视差、对象重叠、相对大小、纹理梯度、线条透视、经典错觉(缪勒—莱耶错觉即箭形错觉、潘佐错觉、【波多根夫错觉】)罗杰谢巴德——谢巴德旋转桌【恶魔的双交叉】 记忆

当你问一个失忆者,“你叫什么名字”时 他回答“我不知道”。看起来他是一个失忆者,但他至少还会说中文。他还会咀嚼,会拿筷子,会吃饭。这些都是他后天习得的。所以说,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种失忆一般是——自传体失忆

广义上,遗忘分为两种。人们经常搞混。一种是失去对以前事物的记忆。

另一种是马特?达蒙遗忘症:你丧失了形成新记忆的能力,永远停留在“现在”。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见《心理学与我们》 P109 外显记忆:你能意识到的记忆,如你昨天晚上吃了什么

内隐记忆:无意识的,如怎么骑自行车

语义记忆:对客观事实的记忆,如单词的意义、加拿大的首都是哪里 情景记忆:自传式的。如“上个星期你在飞机场登记离开了北京” 见《心理学与我们》 P114 编码、存储、提取(回忆、再认)

这些把我们引到另一个问题——注意

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东西,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关注一些事而忽视另一些事? 注意就像记忆的聚光灯一样 注意决定

一些注意是需要费神的,一些注意是随意的 斯特鲁普效应

人的注意是有限的,我们的注意范围非常狭窄

变化盲视丹?赛门斯

第八节课

8. Conscious of the Present; Conscious of the Past: Vision and Memory (cont.) 丹尼尔?西门斯变化盲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之间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就是储存容量的不同,长时记忆有海量的储存容量。

认知心理学家乔治?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储存容量是七加减二,即5—9。

“七加减二”个什么?米勒回答是“组块”,组块是基本的记忆单位,“组块”不是恒定的,比如,a b o y ,如果不把它们组合成单词,那么就是4个组块,组合成两个词 a boy ,就是两个组块。

人的记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理解程度。比如,在一个不会国际象棋的人面前摆上一副棋,过一段时间让他重新排过,对他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国际象棋手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搞定。

如何让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

保持性复述,即重复,但这种方法很多时候并不能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更好的方法是将信息结构化,并进行组织 “加工深度”实验

记忆的最好方法就是为信息赋予含义 如何提取信息?

提取线索:你昨天约了人吃饭,但是你忘了,第二天你刚看到他这个人,就想起吃饭的事情。 相容性原则,即“情景依赖记忆”或“状态依赖记忆”。当你考试时,如果能回忆起当时老师讲这个知识点的情景,你则更容易回忆起该知识点。——回到知识学习的原始情景中 精细复述:你对信息的思考越多,你越容易回想起它。试着将信息与尽可能多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记忆幻觉:感到曾经经历过某事 遗忘见《心理学与我们》 P121

为什么我们会遗忘?(可能的解释)

1. 大脑作为生理客体,自然会衰退

2. 干扰。接受的信息越多,越容易发生混淆,越难以提取信息 3. 提取线索有所变化。

童年遗忘症:人们很难回忆起年幼时的记忆。你的第一记忆是什么?大概在几岁? 没人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提取线索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人说是语言改变了记忆系统。有人说是神经系统的成熟改变了记忆。 脑损伤

逆行性遗忘:失去对过去的部分记忆

顺行性遗忘:科尔萨科夫综合症,遗忘—虚构综合征:失去形成新记忆的能力。事实更复杂一点,他们能够形成新记忆,但仅局限于一些类型。他们可以形成内隐记忆【见第七课】,如果你让他们玩一个新的游戏,每一次玩之前他们都会说“我没玩过这个,但我可以试试”,但是你会发现他们玩得越来越好。也就是说,患者失去了形成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外显记忆的能力。

史蒂夫?切奇研究记忆是如何被暗示和引导性问题灌输进大脑的。(如何灌输虚假记忆) 伊丽莎白?洛夫托斯

人在催眠状态下的回忆并不是精确无误的,人被催眠后意识并没有丧失,有时人们所说的只是编造出来的,这并非说他们在撒谎,而是催眠释放了最为演员的你,你自己相信那些虚幻

的记忆是确实发生过的。

压抑记忆

闪光灯记忆,如关于911那天你在哪里的记忆 第九课

9.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Love (Guest Lecture by Professor Peter Salovey)

今天请到了一位客座教授——彼得?萨洛维——耶鲁学院院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类情感。

爱情的定义

罗伯特?斯滕伯格:亲密、激情、承诺见《心理学与我们》197 问题在于,如果不完全具备这三要素,那会是什么情感? 仅有亲密,那被称为“喜欢”,普遍存在于友谊当中。 仅有激情,斯滕伯格称之为“迷恋”

仅有承诺,称之为“空洞的爱”,如“为了孩子我们最好还是在一起”,又如包办婚姻。包办婚姻的离婚率并不比自由恋爱而结婚的离婚率高。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包办婚姻的时代是一个不赞成离婚的时代,离婚成本相对较高 亲密+激情,“浪漫式爱情”——大多数恋爱初期都是如此

亲密+承诺,“友谊之爱”——密友,也是柏拉图式的爱情 激情+承诺,“愚昧的爱”

社会心理学家对“爱”的研究实际上已经转为了对“吸引”的研究 七个要素 三大要素:

空间越近,越容易相互吸引。要强调的一点是,前提是“一切其他条件均相等” 越是相似,越容易相互吸引。前提仍是“一切其他条件均相等” 越是熟悉,越容易相互吸引。【在现实生活中,看起来没那么简单】 另外的四个要素:

能力:一般来说,人们更喜欢那些能力强的人。但是物极必反,能力太强的人,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人,会给别人压力感,使别人感到自惭形秽。所以,人们更喜欢的是那些偶尔也会出错的能力强的人,这被称为“出丑效应”(埃利奥特?阿朗逊)。能力强的人出糗,你会觉得他更有魅力了,而平庸的人出丑,你会觉得他更差劲了。 外貌:这里有个有趣的实验。在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到在交往中哪些因素是你认为重要的时,人们会说热情很重要、幽默很重要、同情心很重要、智慧很重要、但是长相不重要。但是如果要求被试去参加速配相亲会,决定他们第二次约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外貌。我们总说外表不重要,但是我们却很重视。不过好消息是,研究表明,外表在决定第二次约会时的确很重要,但是决定长期关系的因素却不会像外表那样肤浅。

“假卷发”实验。一个美女假扮成心理学研究生,对被试进行人格测评。当美女戴上假发,打扮得很丑的时候,无论对被试的测评时积极还是消极,他们都显得不太在乎。当美女打扮得很漂亮,并对被试做出积极评价的时候,被试会非常高兴。当美女打扮得很漂亮,并对被试做出消极评价的时候,他们会很失望。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努力尝试着讨好美女,以证明她的结论是错误的。这说明,魅力大的人对我们的评价会给我们造成更大的影响。 改变:我们对改变很敏感。“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听多了会烦的。 增益效应:原本我们很讨厌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我们越来越好,则我们会对他更有兴趣。损耗效应:真正伤害你很深的人,恰恰不是那个原本你就讨厌的人。你原本就讨厌的那个人,那个见一次烦一次的家伙,过段时间就根本伤害不了你。而那个你们彼此相爱的人,对你逐渐冷淡了,你反而会很受伤。你也只能被你爱的人伤害。但那个一直很爱你的人,有

时不善于表达他对你的爱。那个你很讨厌的人,开始对你示好,即使是一点点的改变,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

【怪不得别人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就像三上,原本觉得三上这个人很讨厌,但是逐渐发现自己误解了他,他的一点点改变就让人觉得这个人更有魅力,甚至比丸子更好。】 唤醒原因错误归因:当我们心理被唤醒的时候,有时我们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所以我们编造了一个理由,即归因错误。你以为你恋爱了,其实并不是。在一些实验中,即使唤醒原因看起来很明显,但你还是会受其影响。

错误归因还是用于家庭暴力。我的一个女同事曾说,三十年前她和他现在的丈夫谈恋爱的时候,他们经常吵架。有一次,她的丈夫冲她大声吼叫,还用拳头砸她的车窗(没有伤害她),她说,那时候她觉得,他是真的爱她。我们把这些暴力行为错误地归因为爱情:如果他不爱我他就不会这么生气。【是不是错误归因?对我来说还真有点复杂】 学生:三大要素更容易影响最初恋爱还是长期关系?

老师:尽管我认为两者兼有,但理论上更容易影响最初关系。这仅仅是因为在大多数实验中,实验时间是针对最初吸引的,长期关系较难跟踪。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我的主题是爱情,但我讲的内容更多的是吸引。

学生:人们能否同时对多个人怀有真爱?

老师:学界存在争议。我猜,你可以同时爱几个人,但你会感到很矛盾。 第十课

10.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Evolution and Rationality

之所以要在心理课上讨论进化论和自然选择,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心理机制本身就是进化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终极导因:是指事物存在的第一原因 引信导因:是指现在做某事的原因

如果你问别人为什么要吃饭?假若你不说自己是个哲学家,别人肯定会把你当白痴看待。 我们吃饭完全出于一种自然的生理机制,我们不会说我们吃饭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基因,恰恰相反,我们说那是因为我们饿了。但是,“饿了”和“传播基因”并非冲突,而是处于同一问题的两个层面之上。这个问题和为什么人们会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人们在进化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适应环境,有很多行为都是意外的副产品。那么哪些事物是意外,哪些又是适应性产物呢?“音乐”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事物。还有诸如足球、赛车等事物,这些都是在近代才产生的。

我们将讨论是什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这里还引申出群体差异、性别差异的问题 普罗费认为,孕妇之所以会产生孕吐等不良反应,是因为这些反应有助于抵抗那些对胎儿有害的食物,这是一种保护机制。

在上节课中,彼得?萨洛维教授讲到吸引有三大要素:接近性、相似性、熟悉性。但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有地方弄错了,想想看,最接近你、和你最相似并且最熟悉的人是谁?是你的家人,但是你并不会觉得他们有多么性感。其实从进化生物学角度来说这并不难解释,我们会被他人所吸引,但是亲属除外,和大多数动物一样人类也禁止乱伦,因为和亲属结合对我们的后代不利。人们不会和自己的亲属发生性关系,但问题在于谁是你的亲属?在很多情况下,你并不知道对方和你是不是有血缘关系。有研究说,人们更倾向于不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人发生性关系。 人的理性

卡宁曼和特沃斯基研究了人们的理性和决策力,在经济学界和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卡宁曼因此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决策过程中,大多数人使用的是直观推断法。

框架效应:你的最终决策取决于选项的框架。还结合了损失规避的概念:人们厌恶损失。 聪明的广告设计师和决策者会以不同的框架方式突出不同的重点。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汉堡包的广告中,给出80%没脂肪和20%含脂肪的选项,再笨的广告经理也知道该选哪个。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人们对于“损失”的重视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 【把手给我,和抓住我的手】 这种效应不只存在于人类当中。

人们喜欢获得而厌恶损失,即使在事实上两者处于平衡。

另一个例子是基础概率:现在有70个律师和30个工程师,告诉你约翰是个保守的人、不关心政治、不善交际、喜欢木匠活、航海和解决数学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约翰是个工程师。假如现在把数字调换一下,30个律师和70个工程师,人们不会改变对约翰的看法。人们会忽略掉基础概率。我们的大脑不是进化来做基础比率运算的。

第三个偏见是可获得性偏差:当我们在判断一个特殊的事件时,它会导致我们用记忆中对该事件已经获得的信息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通俗点说,当我们对某件事听得越多,我们认为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但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我们往往会高估影响力显著的死亡风险。正如人们担心自己遭遇空难的概率要大于遭遇车祸的概率。

最后一个例子是确认偏误: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理论或假设的证据,选择性的注意、收集信息,同时按照支持自己想法的角度解读获取的信息,从而产生的认知偏误。【听起来和先入为主差不多】

第十一讲(emotions 1)

1、(一些事件)不是这个世界的必然事实,而是我们脑中的真相。

科学的工作:对“常识”提问。

2、Without emotions to drive us we would do nothing at all. Life would be impossible without those emotions.

3、目前已经知道大脑额叶负责情感,但定位仍不明确。(《笛卡尔的错误》(Descartes' Error)Damasio)

4、用表情表达情绪,是灵长类所共同的行为。

5、微笑是一种本能。盲儿会微笑,其他灵长类也会微笑(动物微笑的种类远小于人类)。微笑只在相互交流时出现(?)。

杜氏微笑:开心。泛美微笑:礼节。Coy smile:尴尬、紧张。 6、婚姻的“丧钟”,是相互间的蔑视(contempt)。 7、恐惧的主题是在进化中产生的。

8、进化论中曾经的难题:Altruism。——解决:“自私基因理论”。(最冷血的理论,解释了最温馨的现象。) 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时应该放弃“人”的视角,试着从其他生物角度去思考问题。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GENE。

9、宝宝可爱,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们可爱,而不是他们真的可爱。(纯粹的生物心理学推论,得出了看起来很唯心的说法。)

(PS:因为我们认为宝宝很可爱,所以宝宝所具有的特点,成为了可爱的源泉,我们会觉得拥有这些特点的其他事物“可爱”。如:大脑门,大眼睛、翘鼻子、小模小样等等,这些特点在很多“可爱”的卡通形象中得到放大。与“可爱的宝宝”相同的理论应该也可以应用于“美丽的女孩”。同时具有“美女”和“宝宝”特点的人,必然会人见人爱。) 第十二讲(emotions 2)

1、由《帝企鹅日记》中复杂的繁殖抚育行为谈生物繁殖行为的神奇。

2、幼儿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不只是食物,还有安抚。早期对养育者心理上的依赖,对灵长类生物心理成熟来说十分重要。

3、非亲属间的利他行为的解释。Reciprocal altruism,解决:依然是“自私基因理论”。群体中总是有互惠者和欺骗者,其比例在环境不变时保持稳定。“囚徒困境”。 欺骗和反欺骗的斗争,是进化的主要动力之一。 4、“最后通牒游戏”:非理性行为更能保护个体。 5、“荣誉文化”在不同社会中价值不同。

Everything is the way it is because it got that way.

PS:这堂课中,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对“囚徒困境”和“最后通牒游戏”游戏进行讨论,一再的证明,这个世界并不是按照理性原则进行运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理性是正确的;但若局限于一定的时间、空间中,感性判断就占了上风。由于对每个生物个体(人)来说,所处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按照纯粹理性进行生活,必然失败。 第十三讲

1、性格和智力的差异是人与人差异的根源。 2、性格,一种较为稳定的个人特征。 3、心理测试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墨迹测试”无用!

4、“大五类”性格分类(OCEAN:openess,conscientiousness,extroversion,agreeableness,neuroticism.)

5、智力。智力有多个相对独立的方面,但各方面也相互关联。IQ值,可以大体体现一个个体的社会地位。

6、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因素:遗传、共享环境、非共享环境。双生子研究。 7、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那些“当然”的问题。 第十四讲

1、性,是人类活动的关键环节。但人们用于“性”上的时间并不多。 2、生物的两性分化,依然是一个米。

3、生物学认为:无生殖的性行为,都是反常的。

4、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为成功生殖而进化,但我们可以利用大脑去选择自己的命运。 5、某物产生的原因与能推翻它的原因,在逻辑上是分离的。遗传的并不意味着必然的,环境的也不意味着易变的。

6、亲本投资(parental investment)理论。进化结果:雄性是凶猛的,雌性是挑剔的。 7、选择配偶:共性:漂亮,聪明

女性关注权利、地位,关注对方是否为孩子投资。而不关注年龄。 男性关注女性怀上孩子的能力。 8、“漂亮”意味着:年轻,健康。

9、对“均衡”脸型(漂亮)的偏好是先天的。 10、女性对男性的判断虽月经周期有变化。

11、性别认可(性别差异的来源),目前还不知道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自我性别分隔,发生在4-11岁,随不同文化不同

12、纯粹的同性恋为何会出现,仍不得而知。(转帖) 第十五讲道德 Morality 1. 道德情感Moral Feelings

道德情感包括谴责,羞耻,自豪,愤怒,也包括喜爱,关心,期望别人的善意,对别人的背叛/误解的沮丧。问题是这些是怎么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 1.1 成因

答案在之前讲述情感时已经提到了。一个是血缘选择,另一个是非血缘间的合作。 由于你对血缘关系的人的善意,照顾,乃至牺牲,使其生存几率增大。哪怕是你无私的牺牲了生命,可是具有无私特征的基因,却通过血缘关系者得到更好的传播。久而久之,超过了自私特征的个体。

而非血缘之间,为了解决囚徒困境的两难选择,合作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动物会为同类发出预警信号,会彼此摘虱子,会交换食物。同时会惩罚欺骗者,作弊者。以及产生相关的道德情感如内疚(背叛了别人的合作),愤怒(合作时被别人背叛)。 和道德相关的几个特殊因素。 1.2 共鸣(empathy)

每个人都会共鸣(empathy)。共鸣简单的说就是:你的疼痛我能感觉到,你的沮丧会影响到我的心情。这是天生的本能,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编辑的。比如看电影,看到有人中了断子绝孙脚,我们会不由的全身一紧。比如看到有人被锤子砸到手指,会不由的蜷缩一下。 这种共鸣在婴儿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婴儿对其他婴儿痛苦的哭声,会有反应,会焦虑,并相应的哭起来。

黑猩猩也有类似的行为。一个实验,猩猩可以踩一个踏板得到食物。同时会电击在他的旁边的笼子有另一只黑猩猩。所以第一个黑猩猩明白,如果要吃东西,就要折磨另一个同类。结果表明,虽然这个猩猩不会饿死自己,但是他会尽量坚持一个长时间不吃东西。说明他不想引起另一个猩猩的痛苦。这个共鸣的现象只是出现在同类之间。如果把上个实验中的另一个黑猩猩换成老鼠。第一个黑猩猩,会很高兴的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着老鼠痛得跳。 实验表明,共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比如,在实验中,试着诱发你对某人的痛苦的共鸣,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你会对该人更友善。又如每个人的共鸣程度不一样,人们对别人被锤子砸到手指的感受程度各有不同。数据表明,高共鸣,和受欢迎程度之间有很高的正向相关性。

在精神病患者中,这个天生的共鸣功能是缺失的。尤其是体现在虐待狂,连环杀人犯身上。 1.3团体内外

我们的喜爱,关心,亲近,共鸣等并不是无区别的。我们关心自己的孩子,多过朋友。关心朋友,多过陌生人。我们喜欢自己的团体的成员,多过其他团体。我们同时是很多团体的一员。比如,男性,耶鲁学生,年轻人,白人,黑人,亚裔等。团体对你的道德情感,道德观有很大的干扰。最好的例子就是Robber's Cave。

实验过程是一群11,2岁的男孩在进行夏令营活动。他们都是精心挑选的,中产阶级的,种族类似的,信仰类似。随机分为两组,自己选出了首领,并分别命名为鹰队和蛇队。当两个小组安排进行一些竞争性的活动时,小组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但小组内的团结性显著增强。 (按,增强团体凝聚力的一个办法就是制造一个敌对团体甚至是假象敌对团体。所以近几十年xxx的亡我之心一直不死) 并且分别演变出自己的文化。虽然他们都是随机分配的,但是还是能标榜成自身团体比敌对团体优秀的特征。比如,鹰队以洁净,不讲脏话,组员以彼此尊重而自豪,并认为蛇队肮脏,野蛮,不修边幅。而蛇队认为鹰队都是好好男孩,大人的乖乖宝。

(按,因为是随机分组,并不是他们的行为具有他们所标榜的特征。而是相反,因为标榜了这个特征,团体内的表现行为会不由自主的靠拢)

最终这一切演变成为敌对,暴力,攻击。在一个竞争活动后,鹰队失败后,愤怒的烧了蛇队的旗帜,并作为导火线,引发了一系列的彼此攻击行为。 心理学家的组织者很高兴。“敌对文明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很有意思”。“现在问题是怎么样可以让他们再彼此成为朋友,怎样可以消除敌意?”

首先,三方和平会谈,无效。同意和谈的被各自组内成员指责为叛徒。

然后,打散小组,组织以个人身份报名的奥运会。失败。虽然个人各有胜负,但是各队把个人成就当做团体荣誉,以金牌总数彼此竞争。

然后,组织共同吃饭,失败。演变成对食物的争夺。 共同看电影,更多的脏话,打架。

共同的放焰火,简直是一场灾难。实验险些因此中断。

共同听教会祷告,无效。不过有趣的是鹰队完全融入祷告。他们是乖乖宝。不过他们学到的是,““我要学会爱我的邻居。”蛇队呢,我应该爱每一个队友,欣赏他们。“我爱他们,而不是那些渣滓鹰”。 所有的都失败了。。。

最后,终于,仅有一个方法管用。组织者告诉孩子,通往夏令营的水管断了。他们必须要全力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类似的一个超级难题/超级敌人才能把两组融合到一起。 所以根据这个结论,请写下来,要让世界大同,融合所有交战的国家,宗教,的唯一可能性是外星人入侵。

另一个问题,关于分组。并不是一定需要很明显的共同特征。甚至可以随机到,所有的学生投硬币,正面的一组,反面的一组。然后随机给一个人100块钱,让他给大家分。结果表明,对同组的人分到的更多。

分组和道德有什么联系呢?人们对同组人的道德容忍度更大。在比如,你是中国人,我也是中国人,我对你的道德责任,义务,认同,比对一个印度人来的更大。

2. 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s

道德判断,并不是前面提到的共鸣,喜爱,关心,爱意。而是对一个事物,行为的对错,好坏,公平与否的判断。

(按,我可以对你有共鸣,喜爱你,关心你,孝敬你,但是这和对你的行为的道德判断没有交集) 2.1 三要素

三要素分别是,评价evaluation,责任 obligation,约束/制裁sanctions 假如我说“我不喜欢草莓冰淇淋。”这是一个评价。但它不是一个道德判断。为什么呢?因为我不认为它带有一种义务感。我不认为任何人有责任吃或不吃草莓冰淇淋。而且它不包含的制裁的概念,这意味着我不认为任何人应该因吃草莓冰淇淋而被处罚。 另一方面,如果我说“我不喜欢杀孩子的杀手”,这就是个道德判断。我不喜欢杀孩子的杀手。你喜欢杀婴儿。我觉得我们有责任不杀婴儿。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看法,你错了,你应该停止杀害这些婴儿。如果你没有停止杀害这些婴儿,我觉得你应该因杀害婴儿而受到惩罚。“三要素具备,所以我对“不杀婴儿“的评价成为一个道德判断。 有些尼采的信徒质疑道德感。这里我们做提到的不仅仅包括像有关政治问题,或在诸如堕胎或死刑一样大的道德问题,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经意的道德判断。比如,你是素食者吗?有没有做慈善事业?你的生活,你和谁ooxx,什么情况下,什么条件下?这些都算是道德问题。

2.2 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

有些道德判断是普世的,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的,在婴幼儿,灵长目身上都能观察到的。如对作弊者欺骗者(cheater)的愤怒,和惩罚冲动。对共享者的感激。以及在囚徒困境中所提及的内疚,及愤怒。这些都是基础。

在此之上,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道德判断。科学家通过问卷来调查个中不同,如 “人们很自然的自发的对各种事情感到愤怒,骄傲,厌恶,内疚和羞耻。有一个长长的清单:“自慰,同性恋,性禁欲,一夫多妻制,堕胎,割礼,体罚,死刑,伊斯兰教,基督教,犹

太教,资本主义,民×主,焚烧国旗,超短裙,长头发,没有头发,等等等等,家长和孩子们在同一张床上睡觉,父母和孩子不是在同一张床上睡觉,妇女允许工作,妇女不允许工作。。。”

不同的人的答案都不同,你可能对吃肉没意见,有意见,你可能对离婚有不同的看法。你们大部分人应该都同意妇女应该允许工作。应该都同意,至少不在道德上谴责同性恋。应该对一夫多妻比较冷漠。应该没有人对禁欲感兴趣。 Shweder认为有三套不同的道德思维框架。

1自治道德观,就是我们文化(美国的)中哲学家所持有的道德观。包括ren权,ping等, zi由等符号。

2 集体道德观,如责任,地位,等级,相互依存的关系 3 神圣道德观, 如纯净,圣洁,污染和罪恶等概念

所以举例来说,当我们谈论男人和妇女的权利时,美国人会说,他们是有知,zi由的生物,有权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除非有充足的理由指出该行为影响到其他人的zi由。 但是如果是个你是一个集体道德观者,你可能会说,男人和女人有不同的权利和不同的责任。他们生来就是做某些事情的,所以,他们有义务遵守它们。

而神圣道德观,你可能会认为有些限制,如女性月经时不应该准备食物时,因为它会污染食物。你可能认为ooxx和ren权,zi由无关,应该考虑的是污染和罪恶等因素。

西方文明是高度认同自治道德观,所有的讨论都是在这个框架下的。比如讨论堕胎。正方会说,胎儿是个有知的生灵,有生存的权利,有不被别人包括母亲伤害的权利。反方就说,女人有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作为身体的一部分,母亲有权决定如何处理。

关于仇恨言论,则是在言论zi由和信息,教育质量之间的争论。这就是人们如何在同一个道德观框架下讨论问题。

有趣的是,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会被一些潜意识的道德判断影响。比如自治道德观的人都同意,只要不伤害任何人,就没关系。比如说性态度,你们大多数人应该都同意,在成年人,自愿,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按:在公共场所不允许是因为会从感观上,情感上伤害到别人),应该尊重其权利。所以同性婚姻,关系应该都是正常的。因为符合上面的三条件。问题来了,考虑下面这个情形,

朱莉和马克是亲兄妹。他们在大学暑假一起去法国旅行。一天晚上,他们住在附近的一个单独的海滩小屋。他们决定他们想做一个有趣的事情,ooxx。至少,这将是一个新奇的经验。朱莉已经服用避孕药但马克还是使用安全套以备万全。他们都很享受这段时光,但他们决定不这样做了。他们会把这一晚当做彼此的秘密。你怎么看?他们应不应该做?

大多数被访问者都认为不应该,是不道德的。但是再细问,为什么?作为自治道德观的人不能简单的以“很恶心”作为答案。所以有人说“呃。。。他们会生下畸形儿”,“不,请仔细看,他们做了双重的避孕措施”,“呃。。他们是未成年”,“不,他们都成年了”最终受访者耍流氓了,“反正就是不行”。 另一个故事

自家的狗被撞死了,晚上多了一盘肉。你的看法?

(按,这个对中国人应该没有困惑,百无禁忌的吃族)

又如,厕所的地板脏了,抹布找不到了,正好有个国旗,借来用用,擦擦地板。

关于以上,Yale听课的学生大概是一半一半的赞同,反对的比例。社会上大部分的普通人的看法是,这是绝对错误的。

最后一个,最有挑战性的,一个小伙子,觉得孤独,所以他从超市购买了冷冻鸡,带回家,并与它发生了关系。然后做饭吃掉了它。

那些同意以上所有的是真正赞同自治道德观的人。那些不同意的,你应该详细写下你反对的

理由。反对者都很聪明,可以轻易给出各种理由。如“容易得病”。但是扪心自问,你真的是因为这些理由而反对吗?到底还有什么因素在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有时,我们的道德直觉可以使我们感到诧异。 3. 道德行为Moral Actions 3.1 Milgram的服从实验

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個針對社会心理学非常知名的科學實驗。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具体的实验步骤就不详述了,可以参考wiki 和下面的视频。

(按:教授说由于一些道德的原因,这个实验现在已经不允许了。但是我看到一份2009 BBC做了个同样的实验。见下列视频, 1是原版的, 2 是2009 BBC版的 1.

1/3 ''Obedience'' Milgram's experiment (196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2PGnHHnRMk 2

Milgram's Obedience to Authority Experiment 2009 1/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cvSNg0HZwk )

在進行實驗之前,米爾格倫曾對他的心理學家同事們做了預測實驗結果的測驗,他們全都認為只有少數幾個人—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會狠下心來繼續懲罰直到最大伏特數。 結果在米爾格倫的第一次實驗中,百分之65(40人中超過27人)的參與者都達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儘管他們都表現出不太舒服;每個人都在伏特數到達某種程度時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一些人甚至說他們想退回實驗的報酬。沒有參與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後來米爾格倫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也做了類似或有所差異的實驗,但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實驗本身受到了關於在科學實驗上的倫理質疑,因為這項實驗對參與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可以說是由他們本身自由操作所造成的),儘管這項實驗帶來了對人類心理學研究的寶貴發現,許多現在的科學家會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的。

米爾格倫則辯護道,之後的調查發現當時的參與者中有84%稱他們感覺“高興”或“非常高興”參與了這項實驗,15%參與者選擇中立態度(有92%的參與者做了事後的調查),之中許多人事後還向米爾格倫表達謝意。而且米爾格倫還不斷接到這些前參與者想要再次協助他進行實驗,甚至想加入他的研究團隊。

实验者,发现自己在别人的命令下,可以变成杀人凶手。作为心理学家,我们没有权利对实验者这么做。人们可以自身去发现这种可能,但是我们没有权利,创造一个让你以为你杀了个人的环境。即使它是伪造的。

当然造成这样可怕的服从结果的条件也是苛刻的。首先必须有个权威,如果命令者没有穿白大褂,只是普通人,服从的几率下降。如果命令者强调,他可以负全责,服从的几率上升。实验者和受害者的距离,如果面对面,服从的几率下降。实验者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对类似服从环境是个全新的体验。如果有过类似经历,更倾向于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4 正负向道德推动力

4.1 模糊个人存在deindividuation

模糊个人存在的作用就是可以降低个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感。 团队作恶和个人作恶所产生的内疚感是不一样的。团队往往起到了降低要背负的责任感的作

接受命令也能起到降低责任感的作用。常用的借口如“不是我的错,我只是执行命令而已”。 Milgram的服从实验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还有一个例子,Kitty Genovese case。

http://en.wikipedia.org/wiki/Murder_of_Kitty_Genovese

“一九六四年,住在皇后區的珍諾維絲小姐(Kitty Genovese)被歹徒當街刺殺身亡。 當時有三十八位鄰居從窗戶親眼看到她被歹徒追逐長達半個小時的過程,但是沒有一位目擊者打電話報警。”

这个在国内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事实并不是我们相信的那么简单。袖手旁观,人性泯灭等。因为群体导致个人责任感的下降。有相关的实验,“一名學生在房間內假裝自己癲癇發作。隔壁房間只有一個人,聽到這位學生發病後,前往協助的機率是八五%。如果實驗對象認為,還有四個人也聽到這名學生正在發病,他們馳援的機率降為三一%。

在另一個實驗中,看到門縫冒出濃煙的人,如果周遭沒有旁人,會報警的比率高達七五%;如果還有其他人一起看到,則報警的比率只有三八%。

換句話說,此時身處團體之中的個人,把採取行動的責任分散到所有人身上。”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在马路上出事了,心脏病,骨折。。。你应该怎么做?单单喊救命是没有用的。因为喊救命的目标人群是所有的围观者。群体导致个人责任感的下降。你可以喊,“那个穿绿毛衣的小伙子,打电话给110”。你获救的几率会更多。 4.2 诋毁Denigration

泯灭道德的一种办法是自己不当人看. 丧失自我,把自己交给团体,交给命令,交给周围的人。另一个方式就是不把对方当人看。比如距离,包括物理距离,心理距离。你更容易杀掉一个人如果你们之前的距离远。比如在Millgram的实验中,原始实验是分别在两个房间,通过话筒交流。如果面对面,服从的几率下降,作恶的几率下降。

另个方式是不用他们的名字,反而是一些侮辱性的,非人的代号,或者只是简单的数字,就更容易诱发犯罪。比如在偷渡时,被称为cargo货物的人群,就很容易受到悲惨的对待。在联合国的ren权宣言上有一条,就是每个人都有有自己的名字的权利。听来很奇怪,其实是有其内在的智慧的。(按:比如911的纪念日回荡在纽约上空的是每个遇难者名字。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伤亡数字。数字会降低你的道德感,降低对豆腐渣工程的问责欲望。艾末末的受难学生姓名统计,是有其内在的智慧和道理的。)

恶心是个生理反应,同时也是个心理活动。有些东西,在世界范围内,人类都会产生恶心的反应。如粪便,尿液,血,呕吐物,腐尸,腐肉。对人的观感,也能让人产生恶心的感觉。如果某个人,某个人群,使你有恶心的感觉。你更容易对其犯罪,或者说道德感降低。二战时,纳粹当时对犹太人的描述就是纳粹挑起对犹太人的恶心感,从而可以更心安理得的成群屠杀。

(按,比如如果你心中对某些人群有恶心感,如乞丐,残疾人,妓女,小三。你对她们的道德判断就会相应出现偏差。) 4.3 交流

一个向善的力量,就是交流和相互依赖。《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湯馬斯.佛里曼:“我之所以不要轰炸日本,因为我开的轿车是日本制造的”。根据他的「戴爾衝突防制理論」(Dell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

兩個國家只要同為某個大型全球供應鏈(如戴爾的供應鏈)的成員,彼此間就不會爆發戰爭,因為身處同一個大型全球供應鏈的人,再也不想打舊式的戰爭。他們希望及時供應市場需要的商品與服務,享受因此日益提升的生活水準。

这个理论,一个侧面说明,彼此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争和冲突的可能性。同理,也

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比较有名就是“接触假设The Contact Hypothesis”在某些条件下,对立团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能够减少他们之间存在的偏见。这里所指的条件包括:地位平等(Pettigrew,1969);有亲密的接触(Cook 1964?,Herek 1993);团体有合作,并有成功的机会(Aronson 1978);团体有支持平等的规范(Blanchard 1991)。

之前的The Robber's Cave,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通力合作。美国军队里的种族对立,就比社会上来的少。因为在部队中,满足有共同的目标,地位平等,有亲密的接触等条件

4.4 换位思考

最后,如果你能够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你对他的关心程度就会增加。所以注意一下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很少有乏味的哲学观点,更多的是,邀请他的听众,大多是白人,试着从一个黑人的角度思考。

再如使用比喻,比如想要让你关心堕胎,就要用即将出生的孩子,(按:而不仅仅是一块肉)来形容。想要让你关心小动物,就用人来比喻。想要和你套近乎,就会说你是我的兄弟,亲人,而不是说是陌生人。

最后,课下作业,如果你被邀请参加Milgram的服从实验,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第十六讲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在教科书中分为两大部分:个人对他人,群体,社会的认知,和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由于“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在之前的课程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如囚徒困境,服从实验,本课和下一课更多是关注在个人对自己,他人,群体,社会的认知和偏见。 问题一,六度分隔理论和心理学有什么联系?(提示,参考第13课) 接下来,讲述几个效应,

spotlight effect 焦点效应

你以为自己生活在聚光灯下。

个人理解,个体倾向于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或者说相对于关注别人,每个人更忙于对自己的关注。所以想做什么就做吧,别怕出丑,没有人关注你,或者说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多人关注你。

the transparency effect 透明效应

你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透明。 个人理解,

1, 每个人都是天生说谎者,(之前有一课提到说谎是进化形成的本能,大猩猩用毛发树立来欺骗决斗的对手,假装自己更强壮),你的思想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明显,或者说,正是因为透明效应所引发的心虚,导致谎言的失败。

2, 你的思想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明显,所以在讲故事,回忆,复述,笑话时,要充分考虑到听众的背景,经历,认识的区别,而进行足够的铺垫。没有人有读心术。我们倾向于过分估计听众的理解程度。

Lake Wobegon effect乌比冈湖效应

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自身的实际水平,或者说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问题二,请问上述三个效应/偏差有什么共性

接下来,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知失调理论

首先要讲 confirmation bias 证实偏见。人们更倾向于从信息中验证/证实自己的固有信念,认知,而不是证伪。比如你是左倾,你会倾向于从一堆杂志中挑起左倾杂志阅读。你喜欢布什,就会只关心他的好消息,忽视负面信息。你相信中医,就会只关注证实中医的信息,不信中医就只关心证伪的信息,只有一些牛人,才能兼顾双方的证据并作出客观的正确的判断,比如孙中山,比如鲁迅,比如我。。。

课上提到关于confirmation bias 的巧克力豆实验,很有意思,可以试试,很简单。 有三颗m&m, 不同颜色,比如 1,2,3

然后让对方,在1 和 2 中挑一个吃了,比如对方挑了1号 然后让对方,在剩下的2,和3 中挑一个,绝大多数人挑3号。(实验对象,包括大学生, 4岁小孩和猴子)

问题三,请试解释上述实验和confirmation bias的关联

大意是当一个人自愿的处在极为荒唐的处境中,大脑会自动形成一个貌似有理的幻觉解释。比如,

呆伯特: 为啥你还在这个烂公司,低薪,高压,老板笨? 员工:为啥啊,这太荒唐了,一定有原因的。 。。。

员工:我知道了,因为我爱这份工作。。。

认知失调理论在现实中,有各种不同的体现,

比如,在欧美的大学,在加入一些学生社团,有orientation的过程,一些体罚,整人的小活动(电影社交网络中也有提及),事实证明,经过这些折磨的人对集体的认同度更高。 比如,在选举活动中,有一部分是无偿义工,但是在实验中,给其中一部分人薪水,最后调查表明,无偿义工,比有偿工作人员更热爱工作。

再比如,两组孩子学画画,一组给予物质奖励,一组没有。长期表明,有奖励的孩子更加认为画画无意义,他们学画画只是为了奖励。没奖励的孩子,更加倾向于热爱画画。 问题四,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知失调理论和问题二的答案有什么关联? 讲完对自己的看法规律,再看看个体对他人看法的特点:

1,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在评价他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两个随机试验者,投硬币决定一问一答,提问方问一些很个人的问题,“我的狗狗的名字是什么,我家有几个卧室。。。”,回答方,一直摇头说不知道,不知道。整个过程由一群观察者旁观,最后让观察者根据自己的感觉,评定双方的IQ,提问者的IQ相对较高。显然,观察者把“不知道,不知道”的原因,没有归咎于环境,规则,而是归因于个人因素。

归因错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把演员的角色和演员本身混淆起来。比如, Friends 里有一集,一个美女观众,把Joey的医生角色和Joey混淆了,一直坚信Joey医术高超。 不同的文化对归因错误的影响也不同,在一些东方文明中如印度,更多的是注重情景的影响。从名言中可以略知一二,“时势造英雄”vs “性格决定命运”。

问题五,想象一下,在不同归因的文化中,新闻对杀人犯的报道有什么不同?

2. 我们喜欢的人的特点,注意这里有个前提,之前爱情那课也提过了,在所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All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2.1 空间距离,我们更倾向于和近距离的,天天看到的成为好朋友。

2.2 熟悉度,或者说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the mere exposure effect)”。不仅仅是人,图片,照片都有类似现象。

2.3 相似度,类似的人更加彼此吸引,同时好朋友之间,会变得更加相似。婚姻也是一样,男女相似度可以预测婚姻的成功性。

2.4 最后,所有人都喜欢面容姣好,帅哥美女。

问题六,为什么面容姣好,身材完美的帅哥美女,同时和聪明,有能力,有社交能力有高度正相关性? 从而引出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

来。”

最后是关于一个Matthew Effect的近期观察实验。学者通过停车场的录像观察发现,丑孩子比漂亮孩子受到更粗鲁的对待。所以该学者给出结论是:相比之下,父母更不在乎,不关心丑孩子。但是Paul 有些出离愤怒了。他给出另一番解释

问题七,猜猜Paul的解释是什么(提示参考第十三课差异(Differences))? 第十七讲社会心理学,及心理学两大谜团

本课的上半节继续讨论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下半节试着解释心理学的两大谜团。 1.1

印象(impression)的形成和影响 1.2

对特定群体的看法-教条印象(stereotype) 2.1 小谜团

2.2 大谜团

1.1印象(impression)的形成和影响

第一印象很重要。由于confirmation bias的存在,为确认固有的观念而倾向于重视有利证据,而忽视或歪曲不利证据。相关实验,在上第一节课之前,有一半的学生被告知,教授很严肃冷酷,另一半,告知教授很和善,幽默。在结束后的调查中,学生对教授的印象更偏向于开始被告知的性格。

【第一印象形成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见面,也包括口口相传,网络聊天】 【同时,不仅仅是对人,对事件也有第一印象,比如上节课对中医的看法】 第一印象的形成很快,

【问题1,猜猜第一印象的形成需要多久?】

第一印象有一定的正确率,包括判断“大五性格(Big Five)”,同性恋。快速形成的第一印象,不是完全正确,但是比随机判断的正确率高。

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他人的看法,印象,对当事人有什么影响呢?心理名称叫“自证预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sy,或者,毕马龙效应 Pygmalioneffect。如果你被认为/评价/期望有类似的特征,进而你会表现出该特征。

【问题2,谁记得曾经的一个出自春晚的春联完全表达了这个现象】 有名的实验:

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个人问题,此题无答案,欢迎讨论。之前讲过IQ的高遗传性。只有非共享环境能有一小部分的影响。这个实验就是影响的一种方式?这种环境对IQ的影响是长期的吗?还是只有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中才能造成IQ的永久差别?之前13课讲差异时,提过不同群体的IQ差异不是遗传而是环境造成的,大概就是社会,环境对不同群体(黑/白,男/女)的不同期望值,进而引起的Pygmalion effect而形成的?同时由于共享环境完全无影响,也就是说父

母的高期望,高鼓励并不会产生这种影响。证明这个父母无影响的实验也很好做,找四组, 1.在家被鼓励+在学校被鼓励,2.在家被贬低+在学校被鼓励,3.在家被鼓励+在学校被贬低,4.在家被贬低+在学校被贬低。我的猜测是 IQ的变化1=2>3=4】 1.2 对特定群体的看法-教条印象(stereotype)

在15课道德中,通过Robber'sCave的实验讲过人们倾向对非自身所在群体产生敌对意识。如果基督vs伊斯兰,中国vs美国,黑人vs白人。但是stereotype是从另一个角度讨论对群体的看法。

Stereotype在日常英语中是个贬义词。但是在心理学上是个中性词。是指对某一类事物的固定看法。比如看到类苹果物,觉得它能吃,看到类狗物,觉得它有攻击性。。。stereotype的存在是人们有能力对新奇事物分类,并从固有经验中赋予该事物的某种特征。(虽然可能是错误的)。

Stereotype的积极方面。

1 stereotype并不一定都是坏印象。比如你可能认为Yale的学生都很聪明 2 stereotype基本上很准确。

【在生存中stereotype很有用,所以stereotype才能作为人类的共同特征保留下来】 Stereotype的消极方面

Stereotype并不是完全的准确。

【问题3,不准确的来源很多,有人要猜猜吗?】

Stereotype分为三种, public公开, private私密, unconscious无意识

公开,就是在公开场合对某群体的看法,比如我觉得城市人与农村人享有一样同等权利 私密,内心的真正看法,比如农村人都来城里,北京不就乱了吗。

无意识,就是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对某些群体的看法。 Paul进行了随堂实验,不过也提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哈佛的网站去做测试-内隐联系测试,我找到了中文版的链接。 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china/

【我的第一个测试,相比较于年老,你对年轻有中度的自动化偏好。】 最后,研究这些有什么用?无意识stereotype会影响一些决定。比如警察对持枪犯的开枪与否,可能取决于其对黑/白人的stereotype。又如一些HR在同样的条件下,可能对一些性别有偏爱。

【问题4,怎么避免无意识stereotype?】 2.1 小谜团–睡眠和梦

睡眠是一种动机,就像饿要吃,渴要喝一样。

睡眠分为NREM(非快速眼动睡眠)和REM (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 最开始是NREM I (过渡阶段)-> NREM II->III->IV(深度睡眠)->III->II->I->REM 如此反复4-5个循环,就是一次完整的睡眠。

根据脑电波, REM阶段的脑电波和清醒时相似,眼球快速转动,但身体放松,也是做梦的阶段。

为什么要睡觉?有很多种解释,可能最好的解释就是使人体各个器管机能恢复。荷尔蒙,大脑,内脏,免疫系统等等。最好的类比是,你要是修车,要先把车停下来,关上发动机。如果强制不让人睡觉。最后不是困死的。而是因为免疫系统失灵,而病死的。从进化的角度,为了减少因视力下降而带来的危险而在夜间减少活动,同时降低能量消耗,减少进食次数。 梦总是让人着迷,特别是哲学家。比如“你现在是活在梦中吗?”又如“你应该为你在梦中的行为而有负罪感吗?”

心理学的答案是1. 你现在不是做梦。 2 你不用负罪。除非你是经过训练的清醒梦掌握者(可以自我选择的梦)

【这个清醒梦很有意思,还真的有训练步骤http://www.wikihow.com/Lucid-Dream。虽然不知道效果。 Wiki上的贴图时用的是太乙金華宗旨的一副出窍图。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832563324/ 竟然和盗梦空间也有关系。因为可以清醒做梦,所以要有能力判断现实与梦境(Realitytesting)http://en.wikipedia.org/wiki/Lucid_dream

根据刚才关于梦的过程,每晚大约有4-5个梦,梦留下的记忆很脆弱,如果是在REM阶段惊醒,梦的记忆比较深刻。如果准备记录自己的梦,最好的时间就是刚刚睡醒的时候。dreambank.net 已经收集了2万多个梦。大多数的梦都是不好的,并不是那种噩梦,不过从0到10,多数都是在5.5左右不好的程度。女生希望自己能梦到浪漫,历险。男生更希望梦到和陌生美女ooxx。大约有10%的梦是和性有关的。 【问题5,最常做的梦是什么?飞?坠落?被追赶?】

为什么做梦?佛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并没有科学的证据支持他,(具体参见第三课佛洛伊德)。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梦是整理记忆的副产物,就像是睡眠是整合身体的一个过程。在睡眠过程中,记忆被分类整理到大脑的不同部位,就像是电脑备份一样。但是在整理过程中,一些记忆碎片随机闪现在意识中,彼此连成故事,就成了梦。从这个角度讲,梦并没有任何适应环境的作用,只是系统的一个副产品。【换句话讲,可有可无,在进化中没有任何优势。不会因为有梦,或者无梦,多记了几个梦,而形成任何生存优势。】 2.2 大谜团–笑(出声的笑)

不知道有多少人观察过婴儿的笑声?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笑是一个超级不解之谜。为什么人类在一些特别的场合发出这种奇异的噪音?这对个人,群体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

【注意,这是分析一个心理现象的典型思路。而不是直接的灌输答案】

近十年来,Robert Provine专注关于笑的研究,他和他的学生在各种公共场所搜集笑,以及原因。大量数据显示,大多数的笑的原因,并不包括任何形式的笑话,或者幽默。 【研究的第一步,搜集大量可观察,可分析的数据,现象】

再看看,我们对笑声知道些什么?笑声是人类共性,跨文化,跨种族的共性。很早就显现出来了,大概3个月的婴儿就会出声笑了。目的是社交,交流。因为它声音很大,它不像饥饿,饥饿是无声的,不需要向他人传达信息。但是所有有声的现象,都是为了向他人传达信息。 【分析现有资料,认知,信息,】 笑声是不由自主的,而且富有感染性。最好的例子就是看情景喜剧,是的背景笑声,你会因感染,而跟容易笑出声来。

动物也有类似的发声行为。猴子在攻击时发出笑的声音。黑猩猩在彼此胳肢是发出笑声。 咯吱的定义是身体接触,作为虚假攻击的一部分。注意一定是双方明了的虚假攻击。没有人被打劫后还哈哈大笑的。

进而,推测,笑是虚假攻击的信号,和相对应的反馈信号和群体攻击的信号。 【给出猜测】

再对照之前整理的案例,大多数笑,来自揶揄,取笑,甚至某种程度的侮辱。大多数的笑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攻击因子,不过都是轻微的,或者是非真实的攻击。

另一种现象,就是集体攻击。比如在一个团体作恶时,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总是整体发出笑声,作为整体攻击的信号,同时增加团结度。可以参考地痞流氓调戏民女时,每个人狞笑的嘴脸。

对于笑,并没有一个定论。还有一种说法是,当不好的事发生了,不过不是发生在你和你亲人的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身上。【个人的一个例子,有个朋友用热油刷锅,突然犯2,忘

记是油,还以为是水,结果红烧猪蹄。大家乐不可支。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悲剧,发生在别人身上,就是洗具】

总之,现阶段能总结到的幽默的共性是,有伤害形成,并且很轻微(轻微到不能引起同情,共鸣,恐怖,悲哀等情感),比如路人踩到香蕉皮摔个屁股蹲,我们会觉得可笑。但是如果摔倒,磕到脑袋,脑浆迸射,应该没有人再觉得可笑了吧。所以幽默中的伤害是有共性的,比如尴尬,黄色笑话,某些脏话,香蕉皮,脸上的米粒,掉裤子之类的。而且还要有一定程度的突然性,或说不可预测性。

【问题6,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咯吱自己?】 第十八讲

何为异常:异常与否不过是一种人类的自觉,常常受‘社会规范、目标对象的个性、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心理学领域一致认为“异常具有三大典型特征:悲痛、功能失调、感觉及行为异常”。为了更公正、客观地诊断心理异常,经过多年的努力业界颁布了《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

然后,按照《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分别讲述两类情绪异常的典型特征。其中,针对‘严重抑郁症’的DSM诊断标准:

① 悲伤或快感缺乏症(在日常生活中兴趣或快乐减少);

② 至少具有如下症状中的四种(体重或食欲的明显变化、失眠或嗜睡症、精神运动型迟缓或兴奋、疲乏或无精力、注意集中力减弱或无决断力、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③ 以上必备症状至少持续2周以上;

针对‘躁狂症’的DSM诊断标准:

① 至少一周以上地表现出‘异常且持续性增强的开朗健谈或易怒心理’;

② 至少具有如下症状中的三种(过高的自我评估或宏伟规划、睡眠需求减少、比平时更健谈或谈话时具有紧迫感、跳跃性的思维或念头、容易分心、目标导向性活动或兴奋感增强、过分涉猎‘愉悦但有危险的活动’);

最后,在情绪障碍的治疗的理论基础上,讨论各种药物和心理疗法:

⑴生物学理论及其疗法:

① 神经传递素与情绪障碍有关,尤其是‘一元胺’(如:血清素、降肾上腺素、多巴胺);

② 遗传基因、神经传递素与压力的关系:当代最新研究发现“血清素传递基因的某些变异形态能预测哪些人在面对压力时易患抑郁症”;Caspi and colleagues于2003年发现“血清素传递基因上具有1到2个短等位基因的人在面对压力时易患抑郁症”;

③ 利用上述原理和发现,能治疗‘情绪障碍’的药物有:单胺氧化镁抑制剂、三环抗抑郁剂、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选择性降肾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剂、锂、安定; ④ 电休克疗法:大脑能捕获‘在大脑的6~12个区域通过电流而产生的感应’、患者首先被麻痹且肌肉放松、具有高响应率和高复发率;

⑤ 较新的生物学疗法:rTMS(用‘高强度磁脉冲’重复刺激‘患者的特定大脑区域’以使其活动)、迷走神经刺激(用‘心脏起搏器’等小电流设备刺激‘患者的迷走神经’); ⑵‘认知和行为’理论及其疗法:

① 理论基础:Beck的认知行为三部曲(抑郁症患者采用负面的、消极的观点看待‘自己、未来和世界’),由此抑郁症患者具有‘特殊的认知缺陷和偏差’---思维模式的扭曲(‘全-无’思维模式、带有情感的推理、人格化)、对负面事件的错误归因(内在的、稳定不变的、全球范围的);

② 认知理论的实验证据:对‘但负面认知的大一新生’进行为期2年的跟踪调查; ③ 认知和行为疗法,即CBT疗法:首先,确认患者负面思想的主旨和诱因;在治疗师

的帮助下,挑战患者的负面思想(患者负面思想的证据何在?是否有其它途径考察其境遇?当最后情况发生时,如何处理?);接下来,帮助患者认清‘其负面思想和假设’;改变有抑郁症有关的环境因素;最后,传授患者‘拥有应对不快境遇的情绪控制技巧’; ④ CBT和药物的对比试验:CBT在预防抑郁症复发上更有效; ⑶人际理论理论及其疗法:

① 人际理论:‘负面的自我认知观’和‘人际关系的期望值’是基于患者个人的成长经历;

② 人际理论疗法:与CBT相比,具有较少的结构化;更看重患者的过去而非现在(CBT更关注患者的现在);主要考察四方面的问题(悲痛或损失、人际间的纷争、人际间角色的转换、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帮助患者了解‘人际间的问题与成长经历的联系,并为改变人际关系而做出选择’;

影响‘主观诊断’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属于‘社会标准’:您是否被诊断为患有一种精神疾或精神毛病,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您所拥有的社会或文化规范’。 第二个因素与‘目标个体的某些特征’有关,尤其是‘性别’有关。我们有些性格陈规,‘性别’决定了‘哪些行为时可接受的’,因此我们对‘是否异常’的主观判断也受‘性别角色’的影响。

第二个影响‘是否异常’的因素是‘环境因素’。因此,您展现某一特定行为的环境也极大地影响了‘您的行为是否被他人视为异常’。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我们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启发式探索发,用以判断‘某物是否异常、不健康、有麻烦’。我们常称其为3D的三个典型特征是‘痛苦’、‘机能失调’和‘异常’。因此,那些‘能导致自己或他人非常痛苦’的行为常常被贴上‘不正常或不健康’的标签。我们将讨论的‘抑郁症’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抑郁症’就是一种‘痛苦的状态’---不快、悲哀,您可以会感受极其糟糕以至于想要‘自杀’;这种非常非常高级别的‘痛苦’正是将其归为‘心理疾病’的部分原因。

另一些心理疾病并不会导致自己痛苦,但能导致他人痛苦;如‘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会无视他人的权利,会毫不犹豫地偷窃或伤害他人,对他人的感受毫无‘同理心或同情心’可言,因此能给他人造成巨大伤害,但自己却对其所作所为毫无痛苦。但这类行为能导致他人极大痛苦,这也就是‘为何将其视为异常行为或精神疾病’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一般标准时‘功能失调’:如果一系列的行为让某人不能正常地生活,那也会将其视为‘异常或精神疾病’。同样,抑郁症就是个好例子;抑郁症患者通常会变得‘完全无法正常地生活’---他们不能起床去上课,不能去工作,不能与其朋友进行交往,隐居并完全于世隔绝;因此,他们会失去工作,考试不及格而退学。这种‘功能的完全衰退’是我们将其(抑郁症)视为‘最衰弱的精神疾病之一’的原因。

最后,‘异常’:行为或感觉极其与众不同;因为其严重地受到社会准则的影响,这或许是三者中最具争议性的。---在某种文化中视为异常的,在另一种文化中视并未被视为异常的。但对某种文化而言,如果某些行为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极其异常的,那他们很可能被视为‘异常’。 那么我们如何将上述三者整合在一起呢?在当今美国‘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用于诊断(精神疾病)的手册被称之为《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或DSM,现已是第四版;它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产生,且在50、60年代的早期版本是基于佛洛依德的理论,并

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自从1980年以来,经过大量努力使标准更为客观,从而制定出一系列行为或观察(规范),那些观察对诊断某人具有某些症状是必须得---那些症状是可观察的,您能在其他患者身上观察到‘他们能可靠陈述(的症状)’,且那些症状在‘不同临床医生’间能达成一致。因此,DSM列举了‘诊断某种心理疾病所必须的症状列表、所须表现的症状数量’,且将‘痛苦’、‘功能失调’和‘异常’等理念融入了标准中。我在讨论‘情感障碍’等特殊类型时,将给您列举几个案例来解释‘这些标准’。

下面我将用几个‘情感障碍’的例子来说明“我们是如何诊断和理解精神病理学”,但须告之您们的是“情感障碍是人们日常面临的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其中有25%的女性会在其生命中经历严重的抑郁阶段;13%的男性会在其生命中经历严重的抑郁。因此,这些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极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您们这个年龄。大学时代是发病的高峰期,尤其是抑郁症的首发高峰期;同时,也是‘双相障碍’或‘躁狂-抑郁症’的高峰期,20出头的‘青春期晚期’正是这些心理障碍症的高发期。

为此,‘情感障碍’可划分为‘单相抑郁症’和‘双相抑郁症’,其中‘单相抑郁症’仅具有抑郁症的症状;而‘双相抑郁症’则是患者陷入抑郁症和躁狂症间的恶性循环。这里是DSM对‘严重抑郁症(最严重的抑郁症形式之一)’的判断标准。前面已经提及,DSM建立了一套相对可观察的判断标准、须满足的症状数量、为了进行诊断所须表现的症状。那么,DSM对‘严重抑郁症’的第一判断标准就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悲伤’、或‘兴趣减少或快乐减弱’,即‘快感缺乏’的症状。为此,要满足第一标准,您须具有上述症状中的某一项。您可能会感觉‘悲伤和忧郁’,或实际上感觉‘抑郁’;有些人对这些感受很强烈,但另一些人对‘悲伤或忧郁’感受并不强烈,但他们会说“没人什么东西能再引起他们的兴趣了”---这好像“情感从他们的生活中被吸走了”一样;他们在活动中不再感受到昔日的快乐;他们不再想和其朋友打成一对;他们不再关注美食,不再感受到健康和快乐。

除‘悲伤或快感缺乏’外,每个个体须具有至少4项如下症状。第一,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体重和食欲的变化。为此,您可能会‘完全丧失食欲并体重暴减’,或‘狂饮暴吃’。我有个曾患过一年左右抑郁症的密友,她的体重曾暴增了50磅,因为她只想吃东西,尤其是在晚上狂饮暴吃。

第二,睡眠障碍---‘失眠症’,即不能入睡,或‘嗜睡症’即是睡不醒。有一种失眠症的特殊形式尤其可能发生在抑郁症中,期间您在夜晚能进入睡眠,但会在凌晨三四点钟醒来,且完全不能再入睡了,然后清醒到天明。但另一些人会想终日长睡,在一个剪辑中我将给您们展示‘某个妇女谈及一天会睡20到22个小时,起床吃点东西然后继续入睡’,因为她仍感觉筋疲力尽。

第三个标准是‘精神性运动阻滞或亢奋’。运动性阻滞较为常见,即是“与个人运动有关的所有事宜均变慢”---他们会缓慢地行走,他们的反应时间会变慢。因他们的行动变慢,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发生事故---当他们驾车或穿越路口时,一辆车突然向他们驶来,他们不能敏捷地反应,因此会陷入更多的意外事故。且他们说话速度也会变慢---他们讲话非常缓慢,好像即使是说一句普通的话也会耗费大量的体力。极少部分人会变得‘急躁不安’而非‘缓慢’---他们会表现出亢奋,并感到坐立不安;但亢奋比运动性迟缓更为罕见。患者的确会感觉劳累、疲惫,就好像他们完全没有精力;他们不能起床、不能运动。正如我曾说过,他们只是想一直躺着。

第五个标准是‘无价值感或过分内疚’。他们可能会感觉“每件事都是他们自己的错”,这种‘内疚感’或‘无价值感’甚至能导致精神错乱。他们可能与现实疏远。当一个抑郁症患者与现实失去联系时,通常有些‘导致情绪低落的主题’---他们会相信“他们自己就是魔鬼撒旦,且他们必须自杀”,因为它们给世界带来了邪恶;他们会相信“那些偶然事件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比如,刚刚爆发的洪水是他们导致的。因此,无价值感和内疚感完全脱离

了现实,是精神错乱的。更为常见的是,他们只是不切实际,自尊心上极为消极(对自己的评价很低),自我贬低自己,感觉自己愚笨、没有价值、丑陋且一无是处。

第六个标准是‘注意力下降或无决断力’。当您患有抑郁症时,您很难集中注意力;读了一遍又一遍,您完全不知所云;上课时您不能集中精力听讲座,因此去上课是无用的;您须做决定选择论文的主题,这就像世上最艰巨的事一般。您无法做出任何决定,您不能思考任何问题;您的思想完全混乱、无法控制。

接下来就是‘自杀的想法或行为’,这表明“您开始考虑自杀,考虑死亡”。事实上,一小部分人将其付诸行动,尝试‘自残’或‘自杀’。当然,应该说“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并非仅发生在抑郁症中”,事实上自杀会发生在每一类精神疾病中,但在抑郁症中尤为普遍。

因此,除‘悲伤和快感缺乏’外,您须具备上述症状中的四项,且这些症状并非是您所经历的某个糟糕的一天;为了得到明确诊断,这些症状须持续出现至少2周时间。事实上,大多数严重的抑郁症持续时间远远超过2周;如果不进行治疗,所经历的平均时间至少为6个月。因此,人们长期处于这种‘令人痛苦的状态’,但DSM中的最少标准是至少2周。

我想就几件事情进行解释。 其一,‘我们都曾经历过的普通的悲哀心情和消沉’与‘她所经历的某种逐渐衰弱的、无法抗拒的抑郁症’间存在区别。诚然,沮丧具有连续性,您因考试发挥不好或与男女朋友分手,这种连续性会让您完全丧失正常的机能、像植物一样生活。如果我们确信“在那些日常的沮丧和真正的忧郁症间存在界限”,那会非常完美;但事实上并不存在非常清晰的分界线。有不少人患有‘比Tara所谈及的忧郁症更为温和的形式’,但却仍具资格诊断为忧郁症,且仍在遭受这些症状的折磨。因此,我不希望您们有此错觉“如果您们未患有‘Tara曾有过的那些在连续忧郁症末期’的可怕症状,那么您们就未患上忧郁症”,因为事实并非如此。那些‘行动迟缓、生理机能受阻’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极不开心---已患有‘需要被帮助和关心’的心理疾病了。如果不加治疗,正是‘这种较为温和的忧郁症形式’能恶化为‘较严重的形式’,这就是‘忧郁症的延续性’。 另一件我想解释的是“在患病早期,即使感觉非常抑郁,她曾强迫自己振作起来,认知过好每一天”,这正是很多忧郁症患者的典型特征,我们将其称之为‘带伤前进’。在那些日子患者强迫自己振作起来,试图让自己正常运作,试图不让他人知道‘他们有些异常’,试图跟上他们的学业和工作(的进度);但他们却非常痛苦,他们不能运作在他们能掌控的层次上。这非常普遍,其部分原因在于“患者并未感觉他们须进行治疗,或患者耻于因患忧郁症而进行治疗或寻求帮助”。因此,他们只有带病前行,有时会在一种非常可怜的状态下持续多年,直至他们最终到达崩溃、必须给予帮助时。

另一种情感障碍就是我曾提及的‘双相障碍’,它包括‘抑郁症的症状或阶段’,但另一方面还有一段与抑郁症截然不同的阶段,即‘躁狂症’。因此,患者在‘意志消沉的抑郁症’和‘亢奋的躁狂症’间恶性循环。下面来描述‘躁狂期’的特征。】

第一个标准,患者并非‘感觉消沉、忧郁或抑郁’,而是异常且持续地具有‘逐渐增强的开朗健谈或易怒心理’---这并不是因为某天您获奖或得了个‘A’而导致的愉快心理,而是‘某种异常积极、开朗健谈的心理至少持续一周’;然后患者须具有三条或以上的如下症状。

第一,膨胀的自尊或夸张。患者会感觉自己是世上最聪明、最具创造力、最富见解、最具能力之人;且他们非常乐意告诉他人这一点。因此,他们认为“我对自己的评价完全没有问题;如果您不认可我(对自己的评价),那是您的问题”。

第二,对睡眠的需求降低;患者一晚仅睡几个小时,起床后急切地开始新的一天。第三,患者比平时更健谈;他们谈话很有紧迫感,且语速极快---他们谈话极快的原因之一是‘他们

的思路像疾驰的野马,为了将其思想表达出来他们不得不极快地谈话’。如果您不能跟上他们的语速,那是因为‘您们不够聪明以追随其思想’。他们有太多的想法,且须将其表达出来。

第四,患者们很容易分心,然后会增加DSM称之为的‘目标导向行为’。他们的宏图大业出自于一些‘伟大的计划’---即‘挣大钱’;且无论多么荒谬,他们都会满怀热情地追求其计划。因此,对患者而言,将整个家庭里的银行存款取现、卖掉其房产、卖掉汽车和小孩等并不罕见,以巨大的热情来资助其‘伟大的计划’---在未来的互联网上挣大钱。 第五,患者也会参加各种各样的、DSM称之为的‘愉悦但危险的活动’---如‘性乱、吸毒、赌博’,并感觉自己处于飞奔之中,且没有什么能阻止自己。他们认为“自己聪明、有抱负、有机会,那么就一定能达到目标”。因此,个体须具有三项以上的上述症状,并加上‘过分的亢奋、且常常易怒情绪’---这并非‘快乐和乐观’,而是‘急躁、易怒和一触即发’。有时他们会变得很暴力,因为他们是如此的躁动不安和易怒。

下面点评几件Bernie(男性‘双相障碍’患者)提及的事宜:其一,正如‘抑郁症’,‘躁狂症’也具有连续性。因此,‘躁狂症’能从‘相对温和的形式’发展为‘及其严重的形式’,甚至到‘精神病的层次’。那么躁狂症患者会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不将自己视为‘魔鬼撒旦,或犯下大错’,而是将自己视为‘超人’---如‘救世主’或‘爱因斯坦’转世,或拥有超自然的能力,因此,他们所听所见、他们的幻觉和错觉并非实际存在的‘宏伟计划’。Bernie的躁狂症并未恶化到最严重的阶段,但仍让其陷入麻烦之中。

事实上,有不少人纠结在较轻微的‘躁狂症’和‘抑郁症’中,曾有人认为“那些慢性的温和躁狂症患者(尤其是那些聪明且具有才气的患者)能让躁狂症为其所用”。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Kay Jamison曾写过一本精彩的书---对一些知名的作家、诗人和音乐家(如Robert Schumann),和政治家(丘吉尔)写过一些历史传记,并认为“这些名人事实上都患有轻微的‘双相障碍’,靠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引导和疏导其躁狂期,并为其所用。”还有不是观点认为“不是非常成功的CET曾患过轻微的慢行躁狂症”---他们能每晚只睡几个小时;他们显然很自信、自大;且他们能维持这种适度的躁狂症,控制并疏导躁狂症,让病为其所用。 但在很大程度上,躁狂症能让人陷入巨大的麻烦中---性乱而让人承担性病的风险、吸毒、牢狱之灾、破产等。躁狂症的负面后果常常促使患者去寻求帮助,并不是因为“躁狂症本身是烦人的”,而是“躁狂症会突然跃变为令人衰弱的抑郁症”。

双相障碍比抑郁症更为少见。大约22%的女性和13%的男性在其一生中会患上抑郁症;但仅有1%的人会患上双相障碍,且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双相障碍在很多方面与抑郁症存在明显差异。

下面给您们展示一些有关‘抑郁症’的统计数据,就‘单纯的抑郁症’而言,其发病存在着巨大的年龄差异,一项‘针对15到55岁间人群’的全国性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5到24岁到达发病顶峰,随后有所下降,在35到45岁又到达一个发病较高的区域”,这项研究涉及数千人,且均不是‘寻求治疗的患者’,而是‘随机抽取的样本’。从大多数全国性统计中,令人吃惊的是“抑郁症在年老的人群中的发病率极低,尤其是在80到85岁的人群中”,该现象的原因有趣令人感兴趣。

有人认为“随之年龄的增长,您会更加明智”,这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何在年长人群中抑郁症发病率较低”。另一些人认为“与您们的祖辈相比,当代人(年轻人和您们的父辈)更易于患抑郁症,因为社会的架构、家庭结构和历史文化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些观点是“因为抑郁症会对您们的生理产生负面影响(与心血管疾病、中风、免疫系统疾病等致命的疾病有关),那些长期患抑郁症的人就更易早亡,这也就是老年人发病率低得原因”。但我们并不明白‘哪个解释正确’,也许在某种程度上都正确吧。

在抑郁症中还存在性别的差异。这些数据出自一份对‘数百个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的调查

研究’的整合编辑,这些研究考察‘那些尚未完全成型但已具有抑郁症特质的问卷调查’,如像您们大多数人曾参与过的‘Beck抑郁症调查’。如您们所见,数据表明“13岁前,男孩患抑郁症相对少于女孩;但大约从青春期开始,女孩患病率则急剧上升,而男孩则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在18到20岁期间,女孩的患病率大约是男孩的两倍,这个比率与成人的患病率保持一致。” 对上述数据有不少假设性解释。生物学假设与‘荷尔蒙’有关;社会学假设与‘某种压力’有关---尤其是相对于男孩而言,女孩所遭受的虐待。我们不变明了其原因何在,或许是很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2:1的男女患病比率。

下面讨论‘情感障碍的主要理论和治疗方法’,主要有:生物学的理论及疗法、认知行为的理论及疗法、人际理论和疗法。

首先,谈论‘遗传因素’。众所周知,遗传与情感障碍(尤其是‘双相障碍’)有关。以双胞胎和家族史研究为例(这实际上是很多研究的综合),在单卵双胞胎中,如果其中一个患有双相障碍,另一个患双相障碍的几率为60%;在异卵胞胎中,如果其中一个患有双相障碍,另一个患双相障碍的几率为12%.因此,上述巨大的差异强有力地表明“遗传是传递双相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类似地,您与‘双相障碍患者’的血缘关系越远,您患病的几率就越低。那么,‘双相障碍患者’的隔代亲戚患病几率仅为2%,这仅略高于1%的总体人群患病率。

就‘纯抑郁症、严重抑郁症’而言,某些种类的障碍症具有比其他种类更强的遗传因素。尤其是,那些称之为‘早发性抑郁症’的人群---他们在童年或青春期早期就首次患上抑郁症---貌似拥有更强的患病遗传因素。然而,那些因成年遭受重大生活变故(如精神创伤或失败)而导致抑郁症的患者就较少与‘遗传因素’有关。

还有不少‘神经传递素’与情感障碍症有关。一元胺是曾被研究得最多的一种经典神经传递素。您们肯定听说过“血清素与抑郁症有关”,还有两种一元胺(降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也与情绪障碍(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有关。过去认为“抑郁症患者在身体、大脑中没有足够‘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神经传递素(尤其是,血清素)”;但现在有关‘神经传递素作用’的理论更多地与‘神经传递素的受体及其功能’有关。其理念是“像血清素等神经传递素地受体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即使在大脑的突触中有足够的化学物质,这些神经元也不能利用他们,因为这些受体不能适当地运作”。因此,那些缓解抑郁症的药物所完成的功能就是‘增强那些神经传递素功能’。

当今正进行的一项有趣研究就是考察‘遗传性易患病神经传递素的功能与压力间的交互关系’。我们耶鲁这方面的世界级专家就是去年加入的Julia Kim-Cohen;另一位精神病学的专家Joan Kaufman也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血清素传递基因的某些变异或多态性能预测---哪些个体在面临压力时会患抑郁症”。

Avshalom Caspi及其同事曾做个一个经典的研究,并发现“在血清素传递基因上,具有1到2个短等位基因(一种在血清素传递基因上的特殊变异)的人,如果当其面临压力,就更有可能发展为抑郁症”。但重要的是‘须详细剖析该现象’。这并非真的与‘您所具有的基因’有关;如果您从未遭遇重大压力(如虐待),无论您拥有什么样的血清素传递基因,您并不比他人更易患上抑郁症;但如果您拥有1或2个短等位基因,且您在童年遭遇到虐待,您就比他人有更大的几率在生命中的每个时期患上抑郁症。该研究被复制到其它样本,用其它类型的重大创伤(进行替换);其基本原理是“基因上易患病体质和重大压力的交互作用会在某些人中产生抑郁症”。当然,这并非在所有的基因型易患病体质,或所有类型的抑郁症上都成立;但这种血清素发现已复制到至少4个不同的研究项目中。因此,这貌似是个相当可靠的结论:基因并不能决定情感障碍症,但基因和压力的交互作用则是情感障碍症的一个巨大风险因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zs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