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与措施-2

更新时间:2023-04-05 22: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与措施

2013年6月,在教育部的推动下,由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立,截至2014年12月,共有101所高校加入该联盟。这标志着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已成为发展方向。地方高校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今后高等教育竞争的有力手段。

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少人存在着认识的误区,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侧重于学生的实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于是,不少人认为理工科专业更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文科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B就不直接,所以,文科专业难以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体现优势。

其实,应用性是指一种专业培养的学生对社会的实用性,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而并非仅限于动手能力。当前,高校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强调,并非是一个新的思路,而是对以前过分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误区的纠正。而“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首先是要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其应用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的结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显然,高校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作为对学生的核心培养内容。

一、当前地方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专业的教学存在重理论传授,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的现象

在对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对他们教学能力的培养,《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起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但高校中的《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虽然大多有在中小学任教的经历,但他们进入高校后,很多人与中小学疏远,有的教师几个月甚至几年不深人中小学。这样的结果,使他们对日益变化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他们在高校教学中仅凭他们对中小学的固有认知进行教学。这种远离中小学、凭陈旧经验所进行的空洞的教学,很难给学生以有效的帮助。因此,这就形成高校《课程与教学论》老师传授的是一套,而中小学教学运用的又是另外一套的怪异状况。不少师范生进人中小学实习后,发出《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所讲内容脱离中小学实际、没有多大用处的感慨。

(二)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不重视,不系统

教师是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人,口头表达能力是他们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教师的讲授是否清楚、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吸引力、教学目的能否达到。所以,对师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应是师范教育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但是,纵观地方的师范院校,很少有把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作为一项重要技能进行专门的、系统性的训练,更不会在大学四年中安排系列课程来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专项训练。

其实,这也与我国历来不重视国民的语言能力培养有关。我们仅仅从学校的层面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专门、系统的训练和培养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而西方一些国家却有重视国民语言能力培养的传统,以至于能否具有较高的口头表达能力成了决定一个人能否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而对于国内的师范生来讲,一方面需要他们以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站上讲台传授知识,胜任教师工作,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大学学习中,其语言能力却没有能够得到长期的、系统的、扎实的训练。于是,国内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在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之后,不少人还不具有一个中小学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语言能力,以至于不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不清晰、不流畅、不简洁、不生动,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师范生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见习机会不多,对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

师范生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的学习,能够积累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但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感性认识还不足。当前,不少地方师范院校不重视师范学生的教学见习,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学见习的机会很少,况且在仅有的见习中,学生与中小学教师无交流、学生之间无讨论、无总结反思、带队老师无点评、更缺乏对见习学校教研活动的参与等等。这样的见习,仅仅是让学生看了一下中小学课堂而已,上课老师的成败优劣、教学安排的理论依据等,都让见习的师范生们感到很茫然,这样的教学见

习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学生也不能从中得到应有的收益。

(四)师范生在校内的课堂教学试讲得到教师的指导有限,学生的训练效果有限

师范生在正式登上实习的讲台前,应该进行课堂教学模拟演练,通称教学试讲。这一环节是师范生正式登上讲台的预演,为正式登台积累经验、打下基础,是培养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国内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试讲,大都采取小组试讲的方式,即把学生分成几人不等的小组,由学生自行组织试讲,由《课程与教学论》老师抽查、指导试讲。但是,一个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数量不足以保证学生小组试讲的需要,所以,《课程与教学论》老师指导或检查的只能是极少部分学生,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小组内试讲的相互评议中改进,得不到老师的有效指导。这样的试讲方式,学生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很难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对学生的教育实习管理松散,难以保证实习效果

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他们大学三年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

况和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其课堂教学能力的锻炼和提升环节,它对于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教师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当前国内高校学生的实习方式千差万别,各学校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采取学校统一安排、集中实习的方式,有的采取自主联系、分散实习的方式。对于师范生的实习,不少学校允许学生自主实习,这样的方式,其弊端是极为明显的。第一,自主

实习的学生,他们往往是凭私人关系联系到实习学校,实习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是很难尽心的,这部分实习生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样,自主实习的学生就缺乏外在的监督和管理,仅凭自身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参加实习,实习的认真程度就会大打折扣。第二,高校难以对零散分布于多个实习学校的自主实习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第三,自主实习的学生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在实习基地校集中实习那样的竞争环境,也缺乏与一起实习的同学的有效交流。因为是以个人名义参加实习,实习学校就不会为这种少量的、非正式的实习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在这种松散、自由、全凭自觉的实习氛围下,实习效果和质量极难得到保证。二、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措施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师范生的竞争压力同样激烈。师范生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的高低。针对当前地方院校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上所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一)师范专业的教学应注重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的联系

针对当前师范专业的教学脱离中小学实际的状况,在师范类专业的教学中增强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的联系是必需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第一,师范院校应要求《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经常深入中小学,定期考核检查。要求他们进入中小学课堂听课,参与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充分及时地了解中小学的教学现状。

第二,在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讲授中,尽可能地增加与中小学的联系。如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课程与教学论》的讲授中,可以增加中小学课堂教学案例评析的内容,甚至可以专门开设与中小学教学相关的课程。如《中学语文教学案例研习》《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等。

(二)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师范类专业的教学中,应将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对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较长时间的系统训练。在课程设置上,可在大一至大三的三年中,开设一系列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课程。如可开设《普通话》《口语表达》《诵读训练》《演讲与辩论》等一系列课程,并且这些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实践训练为主,采取措施,加强课余训练,还应安排教师分小组进行辅导、检查。在此基础上,学校和系院定期?e办一系列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普通话比赛、即兴口头评论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既激发学生提升口头表达能力的兴趣,也对他们的语言能力起检测作用。师范生经过这样的第一、第二课堂长期、系统的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才能胜任教师的职业需要。

(三)增加师范生课堂教学见习的机会

师范生在专业学习和师范生技能训练的同时,应该从大二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中小学课堂教学见习,增加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感性认识,为登台讲课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生进行教学见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zf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