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_马迎贤

更新时间:2023-08-19 20:29: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学研究

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

p 马迎贤

(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北京 100871)

1提要2 资源依赖理论假设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组织都必须为了生存而与其环境进行交换。获取资源的需求产生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则决定组织依赖性的本质和范围,依赖性是权力的对应面。本文追溯了资源依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探讨了资源依赖理论的贡献和争议问题。

1关键词2 资源依赖理论;权力;组织间关系

1中图分类号2C91-03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3-3637(2005)01-0116-05 一、引言

早期的组织理论主要是以研究组织的内部规则、组织成员的激励为主的,几乎不考虑外部因素对组织运行的影响,这种研究组织的观点被称为封闭系统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组织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成为组织研究的重要问题,将组织问题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的观点被称为开放系统模式,其中资源依赖理论、种群生态理论和

¹

新制度主义理论最为盛行。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组织都必须为了生存而与其环境进行交换。获取资源的需求产生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则决定组织依赖性的本质和范围,依赖性是权力的对应面º。早期的组织间关系分析主要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本文以组织间关系为主线,追溯资源依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探讨资源依赖理论的贡献和争议问题。

二、组织间关系的理论渊源

组织间关系的研究有着三种不同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和韦伯的古典社会学理论,组织理论中对封闭系统模式的回应,和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

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的观点对组织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资本家以科层组织为工具来控制工人,这一观点暗含在马克思的5资本论6¼著作中,虽然他从来没有发展过一套系统的组织理论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批社会学家以这一观点为基础开始分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中的大型组织。马克思的理论至少为后来的组织研究提供了这样几个核心概念:控制、合作、冲突、权力分配、组织与环境,并对工业社会学、组织研究中的冲突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½。

韦伯在5经济与社会6¾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理想类型0的科层组织理论。与封建社会比较,韦伯认为工业化的首要特点是走向/理性0的社会和经济过程。科层组织的兴起确切地表明了西方社会日益增长的理性化¿。这一研究方法在同时期的关于组织间关系的著作中有着重要地位。

关于组织间关系的第二种重要视角的出现是为了回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组织理论,这一主导

À

理论已经开始日益关注组织的内部运行。由于对这种/封闭系统0模式不满意,研究者们吸收旧制度理论的著作和组织间关系的一系列早期著作,开始要求更加关注组织的运行环境Á。

由于许多开始关注组织环境的研究者发现他们是在组织间层次上进行分析,这使得组织间关系的第三种视角,社

vl

会交换理论变得重要。组织理论家们吸收爱默森Â和布劳 的阐述,开始把组织间的权力看作是组织对其他组织所掌握的资源依赖的一种函数来审视,这导致了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这一理论是最具影响力的组织间关系分析的方法之一。

三、资源依赖理论的萌芽

wl

1949年,塞尔兹尼克对田纳西流域当局的经典研究 为资源依赖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的基石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田纳西流域当局是美国所建成的最大的公共机构,它把电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了南方的农村地区。发现自己依赖于南方的地方精英,田纳西流域当局就把他们吸收到它的决策结构中,塞尔兹尼克把这一过程称为/共同抉择0。虽然共同抉择也许会导致与被增选行动者的权力分享,但它也可能主要是一个象征性的策略。共同抉择涉及的组织之间权力的相对平衡已经成为组织间关系分析的一个主要争论来源。

1958年,汤普森和麦克埃文确立了组织之间合作关系的三种类型,即联盟(包括像合资企业这样的联盟),商议(包括合同的谈判)和共同抉择(遵循塞尔兹尼克,定义为吸收潜

xl

在的干扰性因素进入一个组织的决策机构中) 。1967年,汤普森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组织的权力)))依赖模式。吸收

yl

了爱默森、布劳的理论以及迪尔 的任务环境概念(包括消费者,供给者,竞争者和管制部门),汤普森指出,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与这个组织对它所依赖的那个组织能够提供的资源或服务的需要成正比例,而与可替代的其他组织

社会学研究

提供相同的资源或服务的能力成反比例。针对一个组织对其他组织潜在的屈从和替代者不稳定的可获得性所造成的困境,汤普森认为,依赖性组织的董事会通过参与所依赖组织的竞争和合作策略来保护自己组织的技术核心,像董事会

zl

这样的边界跨越单元在依赖性组织中是非常重要的 。

{l

沿着这样的路线,扎尔德引入了一种/政治经济0视角。虽然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释组织变迁的方向和过程,但是这一方法着重于组织内外的政治结构。与汤普森的模式一致,焦点组织的自主性被削弱,因为对资源的控制(和与之伴随的制裁)掌握在另一个组织的手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组织从事于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盟,包括横向联盟和纵向联盟。横向联盟发生在同一市场的参与者中,包括合法的手段如合并,非法的手段如价格垄断。纵向联盟发生在消费者、供给者和分销者之间,包括合并、合资企业以及共同董事会。扎尔德认为组织可以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来互相影响。

四、资源依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虽然以上著作使组织分析远远地脱离了封闭系统模式,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组织分析的重点才明确地转向组

|l

织间的分析层次。费佛尔和萨兰奇科 是资源依赖理论的集大成者。首先,他们提出了4个重要假设:组织最重要的是关心生存;为了生存,组织需要资源,而组织自己通常不能生产这些资源;结果,组织必须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的因素互动,而这些因素通常包含其它组织;生存因此建立在一个组织控制它与其它组织关系的能力基础之上。因为组织依赖它的环境中的因素来获得资源,这些因素能够对组织提出要求。而组织也许发现自己正试图满足这些环境因素所关切的事情。组织所需要的资源包括人员、资金、社会合法性、顾客、以及技术和物资投入等。其次,他们认为,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程度取决于3个决定性因素:资源对于组织生存的重要性;组织内部或外部一个特定群体获得或处理资源使用的程度;替代性资源来源的存在程度。如果一个组织非常需要一种专门知识,而这种知识在这个组织中又非常稀缺,并且不存在可替代的知识来源,那么这个组织将会高度依赖掌握这种知识的其他组织。

资源依赖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赖可以是相互的。正如一个组织依赖于另一个组织,两个组织也可以同时地相互依赖。当一个组织的依赖性大于另外一个组织时,权力变

}l

得不平等。吸收霍利的人类生态学观点 ,费佛尔和萨兰奇科区分了竞争性互依(在同一市场中运行的组织的特点)与共生性互依(交换资源对于各自生存极其重要的组织的特点)。组织能够采取许多策略来处理它们的互依性。这些策略包括合并、购并、合资企业和其它的联盟形式,以及通过交叉董事会等机制来委派组织代表加入公司的决策部门。

~l

伯特 进一步提出了/结构自主性0模式来解释共同抉择和公司绩效。吸收了齐美尔、费佛尔和萨兰奇科的理论,伯特认为,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将会受益,只要他们避免依赖其他人,在社会结构中占据相对稀疏的(非竞争性的)位置并且受到那些占据相对拥挤的位置的行动者的依赖。应用

于产业分析,伯特认为,一个产业将会有利可图,只要它是集中的(即它的成员占据相对稀疏的位置),其它产业在销售和/或采购上高度依赖于这个产业,而这个产业在销售和采购上所依赖的那些产业是竞争性的(即它的成员占据相对拥挤的位置)。伯特指出,具有这些特点的产业,即具有较高结构自主性的产业比具有较低结构自主性的产业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相反地,只要一个产业高度依赖于另一个高度集中的产业,那么可以说后者限制着前者的发展。利用交叉作为共同抉择的指标,伯特发现,和他的假设一致,产业将试图与那些限制它们的产业成员共同抉择。

um

贝克尔 的一项研究对公司以何种方式处理与其它公司的资源依赖关系作了更详细的探讨。事实上,这是在资源依赖视角下的一项独特研究,贝克尔的研究检验了公司与其投资银行之间的直接关系。贝克尔假设,当公司在资本和市场信息上对投资银行有高度依赖时,公司将试图与这些银行保持长期的关系。当这种依赖程度较低时,贝克尔认为它们

之间的关系将是短暂的和插曲式的。这项研究显示了公司主动处理与那些控制着重要资源的公司之间关系的方式,这就超越了关于依赖和共同抉择的早期研究。

五、多种组织理论的联合

在组织间关系研究领域,最近的著作越来越重视组织之间影响的过程。这一研究部分的是资源依赖理论的一个传承,部分的是关于社会网络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理论最近著作的一个衍生物。这一研究已经引发许多后续研究,许多研究显示了组织行为通过社会网络关系的扩散。

社会网络理论从社会网络关系或人际关系的网络结构出发来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结构主义的微观基础。在20世纪70年代社会网络学派一度十分活跃,在组织间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结构主义的课题和研究方向。社会网络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了一个大的发展,格兰诺维特的/内嵌性理论0促成了这一学派的再兴起,伯特的/结构洞0理论则使得这一研究思

vm

路扩展到组织领域 。

在关于双城公司对当地非营利组织的捐助的一系列研

w mx mym

究中,格拉斯科维奇 指出,如果高层意见领袖在请求某些特殊事业的捐助时与公司的行政主管有着直接接触的话,公司特别容易受高层意见领袖的影响。公司试图模仿那些在公司间网络中与它们在结构上相同的其它公司的捐助方式。也就是说,通过公司行政主管的社会联系,和同一个第三方有着联系的那些公司。除了关注经济互依性,密苏z m{m奇 还表示,通过交叉董事而有着社会联系的公司比没有这种联系的公司更有可能从事相似的政治行为。他还发现,结构上相同的公司(与相同的第三方有关联的公司)特别有可能显示相似的行为。

这种对公司间网络中的行为扩散的日益关注暗示着对组织间的权力关注的转移。虽然权力语言经常在这些研究中被忽略,然而作者所描述的过程经常是相似的。交叉伙伴采取相似行为的公司没有必要主动去控制这一行为。但是这种过程的结果看起来就好像这些公司在主动去控制这一

社会学研究

行为,这在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许多著作中尤其明显。在这些著作中,组织遵循占主导地位的合适的行为观念来应对现实的或预期的压力并且获得合法性。这里的/合法性0不仅仅是指法律制度的作用,而且包括了文化制度、观念制度、社会期待等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在一次对/较晚0采用事业部组织形式(20世纪60年代

|m

期间)的公司研究中,帕尔默等 表示,公司所在产业中较早采用者的数量、公司对金融机构的依赖程度(用它的债务)股本比率表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是否参加了一个精英商学院(精英凝聚力的一种表示)、公司与较晚采用者的非官员交叉(但不是官员交叉)的数量都与公司采用事业部组织形

}m

式的可能性正相关。汉 表示,公司在选择会计事务所时模仿同行的方式和程度受到公司在产业中地位的极大影响。一个产业中的最大型公司试图竭力把自己和其它公司区别开来。中等规模的公司试图模仿地位高的公司。地位低的公司或者不能或者认为没有必要模仿地位高的或是中间地位的公司。大型公司对中型公司的影响似乎并不是故意的,但却使得它的影响力无损真实。

对资源依赖和组织间的权力行使的关注并没有从最近的文献中完全消失。在一项对广告公司与其客户之间关系

~m

的研究中,贝克尔等 表示,组织间关系的持续和解除受到竞争、权力和制度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检验权力和依赖对市场关系的持续和解除的作用时,贝克尔指出,公司不仅在广告、信息和接近广告买主方面,而且在亏损保险方面依赖代理商,与此同时代理商依赖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广告。虽然公司客户可以通过解除与其代理商的关系来减少他们的依赖程度(同时增加他们的权力),但是却很难见成效。与资源依赖模式一致,客户的规模和财务状况与这种关系的解除呈负相关。

任何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与许多其他的组织理论的发展相辅相成或竞争对抗的。每个理论对组织现象的解释都有一些真知灼见,但没有哪一种被证明为经典或最佳的解释。考虑各种不同的理论,有利于我们观察和理解组织的不同侧面。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随着组织研究的发展,人们在是否要将多种理论联合起来使用方面已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即这些理论应结合起来而不应被看作互相竞争的解释。例如,古德斯坦把新制度主义理论和理性)))权变理论联合起来,用以考察组织卷入工作)))家庭问题的程un度 。一项以妇女在管理阶层中所占比例为对象的研究则

vn

综合运用了资源依赖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理论 。这些研究者并没有用一种理论来反对另一种理论。相反,他们尽可能地努力解释最大数量的变异。其中没有一套联合的理论被看作是主导理论。

六、结语:理论贡献和争议问题

资源依赖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组织自身的选择能力,组织可以通过对依赖关系的了解来设法寻找替代性的依赖资源,进而减少/唯一性依赖0,更好地应付环境,关注的是组织之间的权力问题。资源依赖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让人们看到了组织采用各种战略来改变自己、选择环境和

适应环境。资源依赖理论着眼于组织为了管理与其环境中

其他组织的互依性而采取的策略行动。像交易成本理论一样,这一理论强调某些相同的行动约束,但是采取一种更明确的实现管理动机的政治方法,着重于自主和生存之间的权衡。组织间关系是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分析单位,尽管它也被应用于亚分析单位之间的其他关系类型。资源依赖理论的应用范围从微观到宏观,分析单位跨越极大,从个别管理者、组织内单元到企业、联盟和合资企业以及组织间网w nxn络 。像新制度主义理论一样,资源依赖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宽广的视角,赞美这一理论的范围和清晰性的理论家常常援用这一视角。然而,这一理论还存留某些尚未解决的议题。一些评论家认为即使资源依赖理论被广泛地应用,然而这一理论的关键因素并没有得到经验证实。两个议题特别值得关注:依赖是一种客观情景还是一种感知情景,究竟是依赖还是普通市场驱动力产生了组织间关系的各种形式。

始于费佛尔和萨兰奇科,资源依赖实践家从极其广泛的文献中兼收并蓄来精心构建他们的解释。费佛尔和萨兰奇科在关于组织转型的约束模型中使用了环境条件的客观测量办法,比如四家企业一组的集中比率和一种资源的可替代

yn

来源的数目。然而,他们也赞同地引用韦克 的陈述/人类行动者不是对一种环境作出反应,而是塑造这一环境0。照字面的意思讲,这一激进的主观主义者立场把组织理论家置于一种只研究管理者的认知图式而不研究工业结构的境地。然而,研究者对这一议题是讲究实际的,正如萨兰奇科令人难以置信的各种各样的研究项目所清楚地说明的。

一种组织间关系也许客观上是一个从属组织对一个支配组织的依赖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对于这个依赖组织也许只

zn

是一个潜在的问题 。也许只有当一个支配组织对一个从属组织提出需求时,从属组织才会感受到依赖的影响。因此,依赖的影响也许是看不见的,除非从属组织感受到潜在的依赖情景并对此作出反应。于是,依赖的感知和准确信息可获得程度是预测依赖的影响的重要干预因素。正如费利

{n

格斯坦和弗里兰 指出的,在阴沉的社会世界中,感知到互依性并非总是一件直截了当的任务。而且,即使感知到互依性,行动者必须能够把他们对于策略权变的解释强加于其他行动者。

|n

关于资源依赖研究的可替代解释,唐纳森 质疑了基于权力和政治过程的解释。他认为资源依赖理论家提供的支持他们立场的许多证据可以重新解释为是市场力量的结果。市场中非对称依赖的条件也许仅仅反映特定的供给和需求条件,在市场交易完成之后,没有剩余的顺从义务。从这一观点来看,由于支配组织在交易完成时榨取其价格,但没有获得长期优势,因此一个组织在大多数依赖关系中仅仅遭受

}n

一种暂时的劣势。类似的,扎亚克 指出调查组织间关系的研究者应该谨慎地推断交叉董事会真实地显示了应付依赖性的一种组织策略。相反地,观察到的关系可能仅仅是不相关行动的一个结果,交叉董事会的研究还常常忽视其历史背

~n

景,着重于它们的结果而不是它们的原因 。

社会学研究

在关于资源获取和分配、政治支持和组织合法性研究的

uo

评论中,格拉斯科维奇指出,资源依赖视角影响了以组织

vo

间关系为中心的各种各样的组织议题的研究。密苏奇 评论到,交叉董事会的研究经常应用资源依赖解释,尽管大多数研究的跨部门性质多少削弱了它们的价值。费利格斯坦

wo

和弗里兰 指出,受资源依赖视角影响的学者已经对组织变迁的理性适应模型作出了重要批评。不同于组织的种群生态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家在组织与其环境的关系方面采取一种非常积极的观点。在他们的著作中,积极的主题通常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资源依赖理论潜在地成为

xo

连接组织研究中行动和结构差异的一个桥梁 。

像组织的解释视角一样,资源依赖理论把组织看作是竞争性利益的激励市场和冲突舞台。在某些说法中,资源依赖理论也像新制度主义理论一样,强调社会建构的真理对于组

yo

织行动的强大约束影响。费利格斯坦 吸收资源依赖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理论建立了组织分析的政治)))文化模型。他强调内在于组织间关系中的政治过程和广泛持有的、合法的文化协定的稳定影响。然而,理论家们对资源依赖理论极其各不相同的应用使人们对资源依赖理论的知识核心的一

zo

致性提出了质疑。正如奥尔德里奇 指出的,通过强有力地从事一组范围有限的议题的研究,组织的种群生态理论已经积累了一系列经验概括,与此不同,资源依赖理论似乎永久地固定在爱默森的最初见解上)))权力和依赖是密切相关的。就其准确意义来说,资源依赖理论具有一个辅助理论的地位,在特定研究问题中它常常被援用,但它不是一个从任何理论群体的可持续研究项目中自己受益的理论。

注 释:

¹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º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理查德#比霍尔.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¼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½邱泽奇.在工厂化和网络化的背后)))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困境.社会学研究,1999.4.

¾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ÀPerrow,C.,1991,Asocietyoforganizations,TheoryandSo-ciety,20:725-62.

ÁZald,M.N.,ed.,1970,PowerandOrganizations,Nashville:VanderbiltUniversityPress.

ÂEmerson,R.M.,1962,Power-dependencerelations,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27:31-41.

vBlau,P.M.,1964,ExchangeandPowerinSocialLife,Newl

York:JohnWileyandSons.

wSelznick,P.,1949,TVAandtheGrassRoots:AStudyinthel

SociologyofFormalOrganization,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xThompson,J.D.,andMcEwen,W.J.,1958,Organizationall

goalsandenvironment:Goal-settingasaninteractionprocess,Amer-i

canSociologicalReview,23:23-31.

yDill,W.R.,1958,Environmentasaninfluenceonmanageriall

autonomy,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3:409-43.

zThompson,J.D.,1967,Organizationsinaction,NewYork:l McGraw-Hill.

{Zald,M.N.,ed.,1970,PowerandOrganizations,Nashville:l

VanderbiltUniversityPress.

|Pfeffer,J.,andSalancik,G.,1978,TheExternalControlofl

Organizations:AResourceDependencePerspective,NewYork:Harper

andRow.

}Hawley,A.H.,1950,HumanEcology,NewYork:Ronaldl Press.

~Burt,R.S.,1983,CorporateProfitsandCooptation:Networksl

ofMarketConstraintsandDirectorateTies,intheAmericanEconomy,NewYork:AcademicPress.

uBaker,W.E.,1990,Marketnetworksandcorporatebehavior,m

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96:589-625.

v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3.m

wGalaskiewicz,J.,1985b,SocialOrganizationofanUrbanm

GrantsEconomy,Orlando,Fla.:AcademicPress.

xGalaskiewicz,J.,andWasserman,S.,1989,MimeticProcessm -eswithinaninterorganizationalfield:An.empiricaltest,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34:454-79.

yGalaskiewicz,J.,andBurt,R.S.,1991,Interorganizationalm

contagionincorporatephilanthropy,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36:88-105.

zMizruchi,M.S.,1989,Similarityofpoliticalbehavioramongm

largeAmericancorporations,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95:401-24.

{Mizruchi,M.S.,1992,TheStructureofCorporatePoliticalm

Action,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Palmer,D.A.,Jennings,P.D.,andZhou,X.,1993,Latem adoptionofthemultidivisionalformbylargeU.S.corporations:Institu-tional,politicalandeconomicaccounts,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38:100-32.

}Hah,S.-K.,1994,Mimeticisomorphismanditseffectonm

theauditservicesmarket,SocialForces,73:637-63.

~Baker,W.E.,Faulkner,R.R.,andFisher,G.A.,1998,m

Hazardsofthemarket:Thecontinuityanddissolutionofinterorganiza-tionalmarketrelationships,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63:147-77,

Goodstein,JerryD.,1994,Institutionalpressuresandstrategicun

responsiveness:employerinvolvementinwork-familyissue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37:350-382.

vBlum,TerryC.,DavidFields,andJodiGoodman,1994,Orn -ganizational-leveldeterminantsofwomeninmanagement,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37:241-26.

wMizruchi,M.S.,andGalaskiewicz,J.,1993,Networksofn

InterorganizationalRelations,SociologicalMethodsandResearch,22:l(August),46-70.

xZajac,E.J.,andWestphal,J.D.,1996,DirectorReputan -tion,CEO-BoardPower,andtheDynamicsofBoardInterlocks,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41:507-529.

(下转第130页)

社会学研究

一个制度之所以生存下来,因为比起可供选择的制度形式,它给相关行动者提供了更多收益。制度因为这些行动者试图改变它们而发生变迁,这种变迁是基于他们的预期,即变迁如何帮助他们实现最大化效用,而不是因为共享规范的传播或者因为制度同构。变迁来自有关新结构和规则的有意识设计,这些规则的设计是政策企业家提供的。与社会学制度主义相比,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变迁是渐进的、更有计

|l

划的。新制度经济学接受了个体效用最大化行为的假设后强调,在面临认知限制、不完全信息和在监督和执行合约困难时,制度会出现;制度主义也强调制度的持久性,因为当制度的收益超过创造和维持它们的成本时,制度就会存在下去。

结语:现实中制度是多样的,因此制度分析也就有多种层次。这些多样性是研究制度的学科相对独立性所决定的,然而,无论各个社会科学如何强调自己的制度分析的独特特征,所谓制度分析,就是以制度为分析对象,要解决制度与行动、制度与组织、制度变化与稳定性的之间关系。

注 释:

¹J.RogersHollingsworth,Doinginstitutionalanalysis:implica-tionsforthestudyofinnovationsReviewof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7:4Winter2000:595-644.

ºGopaklrishnanR.Iyer,CoparativeMarketing:AnInterdisc-iplinaryFrameworkforInstitutionalAnalysis.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ThirdQuarter1997.

»Scott,W.Richard.InstitutionandOrganization.ThousandOaks,CA:Sage.1995:33.

¼VivienLowdnes.VarietiesofNewInstitutionalism:ACriticalAppraisalPublicAdministrationVo174Summer1996(181-197).½ElinorOstrom,(Draft)2003.0UnderstandingInstitutionalD-iversity0.Workshopintheorypolicyanalysis,IndianaUniversityBloom-ington.

¾VivienLowdnes.VarietiesofNewInstitutionalism:ACriticalAppraisal.PublicAdministrationVo174Summer1996(181-197).

¿OliverE.Williamson.TransactionCostEconomicsandOrgan-izationTheory.TheHandbookofEconomicSociology(EditedbyNeilJ.SmelserandRichardSwedberg).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0.

ÀJacobToringPath-DependentDanishWelfareReforms:TheContributionoftheNewInstitutionalismstoUnderstandingEvolution-aryChange.ScandinavianPoliticalStudies.VoL24-No.4.2001.

ÁAnilHiraandRonHira.TheNewInstitutionalism:Contradicto-ryNotionsofChange.AmericanJournalofEconomicsandSociology,Vol.59,No.2(April,2000).

ÂSimonReich.TheFourFacesofInstitutionalism:PublicPolicyandaPluralisticPerspective.Governance:AnInternationalJournalofPolicyandAdministration,Vol.13,No.4,October2000.

vJ.RogersHollingsworth,Doinginstitutionalanalysis:implical -tionsforthestudyofinnovationsReviewof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7:4Winter2000:595-644.

wElinorOstrom.(Draft)2003./UnderstandingInstitutionalD-l iversity0.Workshopintheorypolicyanalysis,IndianaUniversityBloom-ington.

xHallandTaylor,PoliticalscienceandtheThreeNewInstitutionl -alisms.PoliticalStudies44(5),936-57.

yDouglassC.North,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ChangeandEcol -nomicPerformanc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zAmable,Bruno.Institutionalcomplementarityanddiversityofl

socialsystemsofinnovationandproduction.Reviewof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7:4Winter2000:653.

{B.GuyPetersInstitutionalTheoryinPoliticalScience.,1999.l

Pinter.NewYork.

|MichaelJ.Gorges,NewInstitutionalistExplanationsforInst-l itutionalChange:ANoteofCaution.Politics2001Vol.21(2).137-143.

责任编辑:胡政平;校对:珏萍

(上接第119页)

yWeick,K.E.,1969,TheSocialPsychologyofOrganizing,n

Reading,MA:Addison-Wesley.

zAldrich,H.E.,1979,OrganizationsandEnvironments,Enn -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

{Fligstein,N.,andFreeland,R.,1995,TheoreticalandComn -parativeonCorporateOrganizations,AnnualReviewofSociology,21:21-43.

|Donaldson,L.,1995,AmericanAnti-ManagementTheoriesn

ofOrganization:ACritiqueofParadigmProlifer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Zajac,E.J.,1988,InterlockingDirectoratesasanInterorgan-n izationalStrategy:AtestofCriticalAssumption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31:428-438.

~Mizruchi,M.S.,1996,Whatdointerlocksdo?Ananalysis,n

critique,andassessmentofresearchoninterlockingdirectorates,AnnualReviewofSociology,22:271-298.

Galaskiewicz,J.,1985a,InterorganizationalRelations,Annualuo

ReviewofSociology,11:281-304.

vMizruchi,M.S.,1992,TheStructureofCorporatePoliticalo

Action,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wFligstein,N.,andFreeland,R.,1995,TheoreticalandComo -parativeonCorporateOrganizations,AnnualReviewofSociology,21:21-43.

xReed,M.I.,1988,TheproblemofHumanAgencyinOrgan-o izationalAnalysis,OrganizationStudies,9:33-46.

yFligstein,N.,1990,TheTransformationofCorporateControl,o

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zAldrich,H.E.,1999,OrganizationsEvolving,Thousando

Oaks:SagePublications.

责任编辑:胡政平;校对:珏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z6j.html

Top